澳门大学博士推荐信(精选9篇)
篇1:澳门大学博士推荐信
新
疆
大
学
学位评定委员会文件
新大学位字〔2006〕7号 签发人:塔西甫拉提〃特依拜
关于修定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
申请学位有关要求的通知
各单位:
经2006年12月14日,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会议研究决定,对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申请学位有关要求修定如下:
一、对科研能力的有关要求
(一)博士学位
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理学类必须在SCI源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并在一般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篇,或在重要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篇;工学类必须在EI 源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并在一般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篇,或在重要核心刊物发
表学术论文2篇;人文社科类必须在CSSCI源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篇。以上论文要求学生本人为第一作者,并以新疆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核心刊物以学校科研处认定为准。
有一项专利(本人为第一作者或第一完成人);或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以上奖励(排名前三名);或获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以上奖励(排名前三名),可顶替1篇一般核心刊物论文。
2006年及以后入学的博士研究生,按照以上要求执行。2006年之前入学的博士研究生仍按《新疆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暂行规定》中有关要求执行。
(二)硕士学位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在公开出版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1篇,本人为第一作者,并以新疆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
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可在上述要求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的特点,对博士、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制定更高要求,以促进我校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二、对外语的要求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外语必须达到国家英语六级390分(其他语种相当水平),少数民族研究生外语须达到国家英语四级390分(其他语种相当水平)。若达不到上述要求,对国家英语四级、六级成绩在365—389分之间者,要求必须在核心刊物
——
发表1篇论文。
2007届及以后毕业硕士研究生,按照以上要求执行,2005届、2006届未获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在申请硕士学位时也可按以上要求执行。
三、对汉语的要求
少数民族研究生在学期间,汉语必须达到HSK 8级水平。科研能力、外语及汉语达不到以上水平的研究生,可以进行毕业论文答辩,但暂缓授予学位。如申请补授学位,必须在毕业后两年内达到以上申请学位的要求并提出申请。
二〇〇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主题词:教育
学校
研究生
学位
通知
新疆大学党委(校长)办公室 2007年1月11日印发
——
篇2:澳门大学博士推荐信
该同志是在2010年9月以优异的成绩成为我的硕士研究生的。入学之初,我即对他强调要系统学习专业知识,认识研读文献资料。读研期间,该同志的业务水平不断提升,主持了一项西南民族大学创新型科研项目,参与了一项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科研项目,撰写了一篇题为《湘西自治州扶贫开发中人力资本提升问题研究》的硕士论文,并通过了硕士论文答辩,拿到了管理学硕士学位。
此外,该同志及时追踪最新的学科进展,涉足的时间尺度和研究方法都不局限于硕士论文的选题大量,有较宽的科学视野和开放的思维方式。该同志外语水平较强,曾荣获2009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优秀奖,读研期间通过不断地刻苦训练,业已具备不错的交流能力。
作为该同志的硕士研究生导师,我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他会在更有竞争力的环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并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积极努力。他蕴藏的学术潜力正待更有效地激发和引导。
作为他的硕士导师,我很高兴推荐他成为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
曹翔同志一贯忠实于教育、科学事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具备优良的思想品德。该同志良好的道德修养也保证其在将来的工作中具有好的组织协调能力与合作能力。
该同志英语于2009年通过了全国大学生英语六级考试,成绩509分,能熟练使用英语阅读和交流。
该同志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在硕士论文的研究过程中对自然现象的观察非常细致,能够敏感地发现问题,并能迅速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数月的不断努力,撰写了一篇题为《湘西自治州扶贫开发中人力资本提升问题研究》的硕士论文,并通过了硕士论文答辩,拿到了管理学硕士学位。
该同志在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参加了武陵山片区扶贫专项计划研究工作,在研究工作中积累了经验,同时也展示出该同志在研究工作中的天赋与才能。在研究工作的收尾之际,该同志撰写了一篇题为《武陵山湘西自治州与发达省市人力资本对比研究》的学术论文,论文集出版社为中国经济出版社。
篇3:河南大学博士后工作路径探析
一、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加
学校始终把博士后工作作为人事工作的重要一环, 切实把博士后工作摆在学校工作全局的突出位置。从学科、学位点建设的高度, 统筹安排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建设;从人才队伍整体提升的角度, 着力加强博士后人员的培养和使用。
1. 健全机构, 建章立制。
为使博士后工作顺利开展, 河南大学成立了校院两级博士后工作管理机构, 实行两级管理制度。这有利于充分发挥学校统筹安排、总体协调的优势, 同时能够进一步调动流动站所在学院开展博士后日常工作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利用学院各方面资源, 做好博士后研究人员的招收、培养和使用等工作。河南大学同时还加强相关的制度建设, 为博士后工作提供依据和标准。学校先后制定并出台了《河南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管理工作实施细则》《河南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启动基金使用管理办法》《河南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业务考核办法 (试行) 》《河南大学博士后住房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
2. 划拨资金, 专项建设。
为了使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能够享受一个较为宽松、便捷的科研、生活环境, 学校按每个站40万元的标准设立了博士后建站专项经费, 为博士后研究人员公寓和工作用房购置家具、家电、办公设备等, 使博士后能够安心在站工作, 多出、快出优秀科研成果。
3. 广泛宣传, 扩大规模。
编印了河南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简介、博士后研究人员进站申请指南, 创建了河南大学博士后网页, 在河南大学博士后网页上建立了学校博士后工作宣传专栏, 通过网页和专栏及时传达国家、省有关文件精神和学校的相关规定及各种信息。利用学校参加人才招聘会、通过报纸、网络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机会, 积极宣传河南大学博士后政策, 吸引大批优秀博士来校进站从事博士后研究。
二、规范管理, 做好服务, 确保博士后培养质量
在博士后的管理工作中, 一方面要严格程序, 规范管理;另一方面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搞好服务, 这样才能确保博士后的培养质量。学校从以下六个方面严把博士后培养质量关。
1. 规范工作流程。
按照国家和省博士后管理工作的有关规定,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 对博士后研究人员的招收、管理、考核、评估、经费使用、配偶随调及其子女入学等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2. 严把选题、进站、中期考核、出站关。
对于每位申请者, 进站前, 需提供申报人的有关材料, 然后组织相关学科考核小组对其进行面试, 在综合评议的基础上, 重点对申报人的选题进行测评, 择优录用。博士后进站工作一年左右, 由指导小组提出中期考核意见报学校博士后工作管理办公室备案。博士后期满出站, 须由所在流动站聘请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对博士后在站期间的思想政治、教学科研、学术水平、业务能力等进行全面评审并给出较详细的评审意见。
3. 实行导师负责制。
每位博士后研究人员都配有1~2位博士生导师或院士任其合作导师, 指导博士后从进站到出站整个期间的研究工作。在充分利用学校学术资源的基础上, 在合作导师的指导下, 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发挥。
4. 利用学校综合优势。
鼓励设站学院根据博士后开展的研究项目, 结合专业方向为博士后提供科研所需的实验设备和实验材料, 积极拓展博士后在校内各科研教学单位间的交流和培养空间, 发挥综合性大学的联合优势, 在科研信息共享、实验设备使用上综合利用, 并在交叉学科和前沿学科的培育上下工夫, 造就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河南大学地理学学科博士后的培养由环境与规划学院与经济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等相联合, 物理学、化学学科博士后由物理与电子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与特种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光伏材料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天然药物与免疫工程重点实验室等相结合, 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5. 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学校非常重视在站博士后这一群体的培养, 经常为他们创造条件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 并根据研究需要, 推荐其参加各种学术会议, 进行学术交流, 拓宽科研视野。一方面是走出去。鼓励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到国外进行短期学术访问、交流和出席国际会议。这不但对他们在学术上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使其与国际最新研究动态和学术成果近距离接触, 同时也促进了外语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是请进来。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召开报告会、专题研讨会, 举办、协办高级别学术会议, 为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研究水平的提高提供机会。
6. 多部门配合搞好服务。
学校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日常管理工作由校人事处负责, 科研项目的申请、经费管理、住房安排、医疗保健、配偶借调安排、子女入学入托等工作则得到了校科研处、总务处、校医院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三、开拓思路, 广泛合作,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校在理论层面上对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进行精心培养的同时, 注重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博士后研究人员得到锻炼并发挥作用。其做法是坚持两个三结合, 即坚持“吸引、培养、使用”的结合和“产、学、研”的结合。
河南大学现有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地理学等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180余人, 形成了一支学历高、年纪轻、创新能力强的中青年科研队伍。学校在为博士后研究人员搭建良好科研创新平台的同时, 积极扩展在站博士后人员干事创业渠道。引导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理论研究的同时, 承担和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 加大科技开发力度, 加强与企业联合, 增强科技成果转化意识, 走产学研结合道路。同时, 鼓励博士后研究人员从河南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践中找题目, 加强横向联合, 取得了丰硕成果。
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架起学校与企业科研合作的桥梁, 学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与企业的资金优势和项目优势相结合, 学校培养了人才, 提高了科研水平, 企业解决了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难题, 提高了效益, 实现了合作共赢。目前, 学校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已与河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河南天冠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义马煤业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河南金丹乳酸科技有限公司等多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设立单位签订合作协议, 联合招收、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
2010年, 在河南省首批组建的25个博士后科研创新团队中, 河南大学10位专家受聘团队学科负责人。团队负责人带领本学科博士后研究人员面向博士后工作站、中小企业、基层经济实体和农村经济建设开展科技服务活动, 以开展项目合作和转化科研成果为重点, 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主线, 以服务地方、增长才干、创造价值为目的, 为人才和企业构建合作创业平台, 实现“第一资源”和“第一生产力”的有机结合, 提高人才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 更好地服务科学、经济、社会发展, 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和河南振兴。
四、对学校博士后工作的几点思考
1. 进一步深化博士后工作改革和创新。
逐步健全完善统筹有力、责权明晰、分工科学、协调高效的博士后分级管理与服务系统;进一步增强合作导师在博士后使用和培养方面的主导作用;强化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导师和博士后研究人员之间的合同制管理。
2. 进一步提高博士后整体培养质量。
加强以创新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性科研成果为核心评价标准的博士后绩效考核、评估工作;进一步提高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福利待遇, 完善各种社会保障, 消除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后顾之忧, 使其能够安心工作, 献身科研。
3. 进一步推进博士后工作国际化。
努力学习、借鉴国外博士后培养的经验, 加大优秀外籍博士后招收力度;吸引更多留学回国人员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促进博士后国际学术交流, 拓宽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国际学术视野。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人事处) ■
篇4:美国博士推荐的3种自然降压
1.捏减压球
在使用握力器或减压球时,双手的肌肉会不断收缩和放松,从而可取得增强血管的收缩能力、改善血管壁的弹性等作用。使用减压球的方法是:反复抓握和放松减压球,每次练习2分钟,休息3~5分钟后再继续练习2分钟,直至总的练习时间达到15分钟为止,可每周练习3次。
2.进行缓慢的深呼吸
一项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患者若逐渐放慢呼吸的频次,进行缓慢、有节律的深呼吸,可取得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放松血管壁、改善血液循环、使血压水平趋于正常等作用。高血压患者进行深呼吸的方法是:在无人打扰、温暖舒适的房间内,平躺在硬板床上,闭上眼睛,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将右手放在腹部,将左手放在胸前,进行一次深而缓慢的呼吸。此时,你的右手应感觉到腹部在吸气时上升,在呼气时下降,左手应感觉不到胸部有明显的活动。如果你感觉到的情况与之相反,说明你的呼吸仍较浅,无法取得理想的降压效果。高血压患者应每天进行20分钟的深呼吸练习。
3.冥想
篇5:澳门大学博士推荐信
贵州大学推荐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
一、推荐参评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单(按姓氏拼音排序)程伟董文鸽范付华李光喜李虎梁文琴龙见坤 马瑞孟泽洪潘伟杰乔光尚小丽王晓峰王秀荣 韦立杨剑锋杨绿
二、推荐参评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名单(按姓氏拼音排序)程晓杰丁洋洋顾佳琪顾裕男廖海梅罗燕宋希贤 唐华杰王樱琳熊名宁叶华聪禹辉映詹深山张敏 周萍
篇6:澳门大学博士推荐信
各位博士生导师:
根据学校“关于公布《同济大学授予同等学力工学博士学位工作细则(试行)》的通知”,经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学位评定分委会和学院党政联席会讨论决定,我院2014年进行同等学力博士研究生(只有博士学位证书,没有博士毕业证书)的招生试点工作。
本年度招生对象仅限于在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市政工程二级学科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在职工程技术人员。
作为同济大学工学门类同等学力博士试点,2014年的招生工作原则上由本学院博士生导师推荐,推荐的原则是:申请人能对本学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或申请人承担与导师合作的科研项目。
一.申请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2.应具有本专业的硕士学位,具有五年以上的工作经历;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标准,年龄一般不超过40岁(即1974年1月1日以后出生);
4.具有科研或技术成果(任意一项或多项)
1)担任产品、项目、工程技改总工程师、总设计师、总研发师等技术工程骨干,并在工作中成绩突出;
2)以第一权利人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2项及以上;
3)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高水平文章2篇及以上,其中被EI或SCI检索1篇;
4)专家综合考核组认定具有发展潜质的优秀人才。
二.申请人需递交以下材料:
1.个人简历、身份证复印件及硕士学位证书复印件;
2.近三年以第一作者在拟申请学科专业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复印件(SCI论文需附检索证明);
3.同济大学申请同等学力博士学位报名审查表(内附单位签章的推荐意见和两
位本学科专业博士生指导教师推荐信)。
4.科研和技术成果复印件。
三.时间安排
申请材料请于2014年4月30日前交学院研究生教务办,学院将于5月份组织面试,从各位博导推荐的申请人中选拔出5~7名,并将申请人的材料提交研究生院审核。研究生院审核批准后,将于8月底对申请人发出入学通知和缴费单。9月初,申请人凭入学通知书和缴费发票到指定地点注册入学。
四. 培养过程
1.课程学习
同等学力博士生入学后,按照相应学科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完成公共基础课(由学校统一安排)和专业课程的学习,修满规定的学分。
2.论文研究
修完课程学分后,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论文开题,论文研究应结合行业发展,与国家的重大工程密切结合,研究成果能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工程实际和行业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同等学力博士的论文研究和撰写等要求同全日制博士研究生。
五.学位论文答辩
同等学历博士研究生完成博士论文的撰写后,与全日制博士生同样需经过预答辩、双盲预评审,评阅,最后进行公开答辩。
六. 学位申请
同等学历博士研究生通过论文公开答辩后,达到相应学科博士学位申请要求(学术论文发表要求同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后,可以申请工学博士学位。
七. 收费标准
根据同济大学同等学力博士研究生的学费标准收取学费:2.8万元/年,按三年计。
以上内容供各位博导推荐申请人时参考。
联系人:向东方;办公电话:65982696。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篇7:澳门大学博士推荐信
2014年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招生实施方案
根据《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教育改革方案》以及《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实施细则》的精神,结合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实际情况及博士生培养规律,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制定本实施方案选拔优秀博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包括个人申请、学科考核、学院审查和研究生院审批四个环节。符合报考条件的申请者自愿申请,提交能够反映其科研能力、综合素质、英语水平的相关材料,学科依据申请者申请材料确定差额复核名单,考核小组组织考核决定拟录取名单,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核准后报研究生院审批。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个人申请
(一)报名条件
1、申请者的学位要求需符合下述条件之一:
(1)已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境外所获得学位需经教育部相关机构认证;
(2)应届硕士毕业生须在博士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在读的“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和“非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人员不得以应届生身份报名,须获得硕士学位后方可报名。
报考非在职博士生的年龄不超过45周岁,身心健康。
2、报考委托培养生年龄不限。已获博士学位者只能报考委托培养生。
3、申请“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申请人除满足上述报考条件外,还需提交填写完整的《报考2014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
划博士研究生考生登记表》,该表由定向培养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民族教育主管部门提供。
(二)网上报名
时间:2013年10月22日至11月26日
网址:http://gradinfo.cau.edu.cn/admission/accessSignup.do(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系统)
(三)须提交的申请材料
时间:11月27日-12月9日
邮寄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17号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211办公室石宝霞(收)邮编:10008
3(1)通过网上报名系统打印的《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申请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右上角用铅笔标注预报导师(限一名),食品学院2014年具有博士招生资格的导师名单详见《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2)硕士学位、学历证书的复印件(应届毕业硕士生提交所在单位研究生院或研究生管理部门的证明信),应届毕业硕士生还需提交学生证复印件;
(3)应届毕业硕士生需提交加盖研究生成绩管理部门公章的硕士课程成绩单;非应届生需提交加盖档案主管部门或者人事处公章的成绩单;
(4)中国农业大学研招网上下载并填写《研究生思想政治情况表》,委培生加盖所在单位党委系统公章,未就业人员加盖档案保管单位公章,应届生加盖所在学院分党委公章;
(5)附评议书复印件的硕士学位论文(应届毕业硕士生可提供论文摘要和目录等);
(6)两位与所申请学科相关的副教授(或相当于副教授)及以上职称专家的推荐信;
(7)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本人的详细研修计划,应包括研究的目的意义、具体实施方案、预期学术成果等,字数不少于5000字;
(8)获奖证书、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所获专利及其他原创性研究成果的证明材料;
(9)最近五年内(2008.12-2013.12)以下至少一项参加英语考试的成绩证明复印件,具体包括:TOEFL,雅思,国家英语六级考试,国家英语专业考试,WSK(PETS 5)。还可提供其他可以证明自己英语能力的材料作为补充(如以英语发表的研究论文、会议论文、英文专著等);同时,需提供能够用于查询有效英语成绩的用户名和密码,用于查询成绩的有效性。注:获得境外学校(官方语言为英语)的学历学位证书,并发表至少一篇影响因子大于1.0的SCI文章一篇(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也可不提供以上英语成绩证明。本科至硕士连续在读应届生,在读期间的六级英语成绩不受时间限制
具体英语成绩见下表(食品学院招生要求达到及格线):
(10)二级甲等以上医院出具的半年内体检合格证明;
(11)一寸近期免冠照片一张。
(12)报考少数民族骨干计划的学生还需提供《少数民族骨干计划登记表》,该表由定向培养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民族教育主管部门提供。
二、初选
时间:2014年1-3月
招生领导小组组长以及组员从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中产生,共7人。
初选办法:
1、学院资格审查
学院根据制定的博士研究生申请基本条件对申请者的材料进行初步资格审查。凡不符合学院申请基本条件者,终止申请程序。
2、平台专家组资格审查
根据现有的食品学院科研团队,兼顾学院整体布局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建立研究生招生、培养、授予学位、研究生专业学位基地建设及研究生科研项目平台,以平台为单位管理研究生招生、培养和毕业。具体分为五个平台:
1)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畜产方向)平台;
2)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果蔬方向)平台;
3)食品科学(营养与安全方向)平台;
4)食品科学(食品生物技术方向)平台(含葡萄酒);
5)食品科学(功能食品、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方向)平台。每个平台设立一名台长、两名副台长和平台秘书,台长为学科或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副台长为该学科或研究领域的研究骨干。
根据学院资格审查结果,确定进入各平台考核的候选人。各平台组织7人以上的专家审查考核小组实施初次审核。审核内容包括申请人的学习和工作经历、经验、能力、特别成就、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所获专利及其他原创性研究成果的陈述和证明,申请者的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方向及设想等。
3、公布复核名单
通过初次审核进入复核的名单,由学院博士研究生招生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后,进行公示,公示期7天。
三、复核
时间:2014年3-4月(具体时间以电话和网上通知为准)
1、复核时申请者需携带材料:
准考证、身份证、硕士毕业证书(在职申请学位生、专业学位生除外)和硕士学位证书的原件,相关研究成果的证明材料原件,英语成绩证书原件。应届生还需须携带学生证(学历和学位证书入学时交验)。
2、面试程序
3、复核成绩组成:总分100分,专业学识背景20分、科研陈述40分、英语口语10分、沟通交流及表达能力30分。
四、录取
复核考核应遵循公开、公正、公平以及宁缺毋滥、择优录取原则。学院监督小组将深入复核现场,监督各平台的复核工作。考核结束后,学院博士研究生招生领导小组确定拟招生名单,并于4月进行公示。同时公示申请人主要申请材料,公示无异议后,上报研究生院。
五、监督机制
学院成立研究生招生工作监督小组,由管理人员、教师代表组成,人员5人,设置组长一名,负责招生工作监督。
举报电话:010-62737958邮箱:shbx@cau.edu.cn
六、其他
1、其他事宜按照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执行。
篇8:澳门大学博士推荐信
一、“教育领导博士”学位的创设背景
当今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推进教育改革,但无一例外都面临诸多棘手的问题。在美国,人们对教育改革的批判之声从未停止过,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院长凯瑟琳·麦卡特尼(Kathleen Mc Cartney)对此进行了概括:“有一个普遍共识,美国学校正在走向失败。我们的经济生产力和全球竞争力受到公共教育不足的威胁。大城市高中学校中只有一半的学生毕业,美国学生成绩在国际排名中落后,种族差距在幼儿园就已经很大,并且随着教育阶段的提高,差距还在加大。”[1]面对挑战,教育界往往通过制度创新的方式予以应对。
普遍而严厉的批评引发人们对教育改革不断的反思,反思的结果之一就是发现:决策和实施教育改革的领导者普遍缺乏高层次的专业教育,他们的教育理念、行为方式都存在必须提高和改进的必要。而传统的针对教育领导者的教育模式,培养出的领导人才墨守成规者多,而开拓创新者少,已经不能适应今天学校变革的需要。因此,向来以培养教育领导者为己任的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率先设置了“教育领导博士”学位,以适应美国基础教育改革对开拓性领导者的迫切需要。该学位的设立得到了哈佛大学校方及兄弟学院强有力的支持。哈佛大学校长福斯特(Drew Faust)在一份声明中指出:“哈佛大学各专业学院的核心使命之一就是培养领袖人物,使他们能在急剧变革的环境中成功地领导各自的组织。而现在,没有什么地方比公立教育部门更需要这样的变革型领导者了。”[2]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和哈佛大学商学院将加盟这项新学位的培养过程,与教育研究生院联手共同培养“教育领导博士”学生。肯尼迪学院院长戴维·埃尔伍德(David T.Ellwood)表示:“美国作为全球领导者的角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教育下一代的能力,这一新的‘教育领导博士’学位计划将为这些未来的领导者提供学术及实践的知识,以使他们能够应对将来复杂而多样的挑战,他们将对我们的学校和学校制度的变革产生积极影响。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为与教育研究生院合作推动这项令人振奋的新计划感到自豪。”[3]
二、“教育领导博士”的培养方案
“教育领导博士”学位的使命是为学校系统、教育行政机构、国家政策组织、基金会、非营利性组织和私营部门培养高级领导者,包括部门主管、首席执行官、执行董事、顾问、项目主任等。它的途径是使学生对教与学进行深刻的理解,获得必要的管理和领导技能,最终创造性地实现美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对于这一新学位的定位,凯瑟琳·麦卡特尼强调,这种新的学位将是一个“推动变革的催化剂”,其目标不是培养适应现存体制的领导者,而是培养能够实现教育体制成功变革的新一代新型领导者,希望他们改变教育改革被动低效的局面,培育公立与私立机构之间强大的伙伴关系,最终恢复人们对美国学校系统的信任。[4]
资料来源:http://www.gse.harvard.edu/academics/doctorate/edld/curriculum/index.html http://gseweb.harvard.edu/academics/catalogue/courses/all_courses_by_num.shtml
“教育领导博士”学位学制3年。第1学年的4门核心课程,由高度集成的三大领域构成课程模块。核心课程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如案例讨论、情境模拟、实地工作、在线学习等,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发展和实践作为系统领导人所需的开拓性思维方式和多视角分析问题的习惯。第2学年是研讨课和选修课,研讨课的目的是深化对第1学年课程的理解。此外,学生将与导师密切合作,为了满足个人的学习需要和职业抱负,制订一个量身定做的学习方案。选修课是从教育研究生院、商学院和肯尼迪学院各推荐3门课程,学生从中至少要选修6门。在第3学年,“教育领导博士”学生将进入尖峰体验(capstone experience)阶段,学生在合作伙伴组织中实地领导一个改革项目。尖峰体验要求学生全面系统地投入到组织领导工作之中去,尤其要在实习组织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方面做出切实的努力和成效。通过1年真正意义上的挂职实习,学生将充分利用他们从课程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测试他们表现出来的领导才能,检验其变革理论。当然在实习期间,导师和教育研究生院将随时给学生提供专业指导需要的关系网络服务。学生也与哈佛大学保持联系,并定期返回哈佛大学参加强化工作室。
三、“教育领导博士”学位的创设对我国的启示
1. 学位制度创新
“教育领导博士”学位是一个全新的博士学位,它与教育博士学位有很多相同点,性质上都属于专业博士学位教育,专业博士学位教育的目的是发展专业实践能力。二者都强调尊重和发挥博士研究生的主体性,博士研究生有权选择导师和指导委员会成员,有很大的自由来设计符合个人兴趣的高度个性化的课程体系。专业博士学位教育注意发挥学生实践经验丰富多样的优势,处处注意促进多主体间的有机合作,尤其强调学生之间分享彼此不同的经验和观念。而在我国,博士研究生的主体性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博士研究生在选课与选导师等方面还缺乏足够的自主权,研讨课的数量和比重都很小,这既是制度设计的问题,更是教育观念的问题。
“教育领导博士”学位与教育博士学位又有鲜明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培养目标、培养过程、课程重点、结果评价等方面。“教育领导博士”学位主要培养教育机构的领导者以及领导美国基础教育未来改革的变革型人才,而教育博士学位主要培养未来的大学教师、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学校和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两个学位的不同使命决定了二者课程和培养过程的不同。“教育领导博士”学位要求,第1年学习核心课程,第2年学习研讨课和选修课,第3年在伙伴组织中实习。而教育博士学位要求完成2~3年的课程,通过严格的综合考试,提交论文申请报告,进行开题报告,然后进入论文写作阶段,要求对教育领域中一个重要问题展开调查,进行原创性的研究和论文写作,并最终要通过严格的专家评审。哈佛大学的教育博士学位需要4~7年,平均为6年,而且一直有高于30%的淘汰率;而“教育领导博士”学位的修业期限短,仅仅3年,而且还没有建立淘汰机制。虽然二者都把培养的重心放在实践方面,希望学生通过知识和理论的学习来改造实践,但“教育领导博士”学位在实践方面的特性表现得更为突出,通过实地领导变革的方式结束学业。相比之下,似乎教育博士学位的难度大于“教育领导博士”学位,但由于二者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学位使命,难以简单比较,而且要求“教育领导博士”实地领导一所学校来进行创新性的教育变革,其难度和教育意义也绝不可低估。况且,教育博士学位尤其是哈佛大学的教育博士学位对学术性的过于偏重,已经引起人们对其专业学位属性的质疑。
哈佛大学“教育领导博士”学位与教育博士学位都强调学生的集体学习,注重经验和交流,都规定学生必须是全日制、住宿制,这为学生相互交流不同的教育领导经验提供了条件。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相互开放和包容的心态,使学生从不同背景和学术旨趣的同学身上获得教益,这与学术型博士(Ph.D.)学位强调个体的学习与研究显著不同。全日制能够保证学生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中,而住宿制能使学生从同学、从大学有形的和无形的多样化资源中受益。大学文化所特有的育人环境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而这些是业余培训,或美其名曰集中培训或强化班所不能享受到的宝贵资源。反观我国的博士研究生教育,包括学术型博士教育,虽然要求学生全日制住宿学习,但很多在职的博士研究生在课程结束后就回单位上班,这样严重影响了撰写论文的时间和精力,也缺乏从大学环境和同学中充分获得教益的机会。我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建议采用在职学习的修读方式,实践中有的学校利用寒暑假和周末进行集中学习,这固然有其合理之处,但笔者不能不对其教育质量深表忧虑。因为兼读制的学生享受不到学校的同学伙伴、图书馆、学术环境、大学文化等宝贵资源,学生与教师对教育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会打折扣,“导师不导,学生不学”的现象实在难以避免。我们认为,教育要保证质量就不能有太多的顾虑,不能对学生有过多的迁就。没有学生的高度投入,教育质量便无从谈起。无论何种教育,其最终目的都是育人。博士研究生从教育中不仅仅获得学位,而且也应获得自身多方面的成长,尤其是思维方式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获得德行的提升和个性的完善,成为具有创造性的人。
人们一直对包括专业博士学位在内的博士教育进行反思。我们认为,博士教育不能满足于学生获得知识与技术,而要获得科学的训练,并在好的训练与好的研究之间保持平衡。专业博士培养注重研究方法,这很有必要,但还远远不够,方法毕竟仅仅是研究的工具,学习研究方法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方法去解决具体实践中的问题。因此,应用性与实践性是专业博士教育的内在属性,专业博士教育的重心在实践,而不是过多追求对理论和学科知识的原创性贡献。但我们也坚持认为,无论什么形式的博士教育,原创性研究必须作为博士学位的核心要素。但原创又有两重维度:一是发现新知识,二是对已有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应用。研究型博士学位侧重于前者,而专业博士学位重于后者。
1920年哈佛大学创设教育博士学位就是为了凸显该学位的应用性与实践性,与重理论性的教育学博士学位相区分,但现在教育博士学位因其特色不够鲜明,与教育学博士学位日渐趋于雷同,而遭遇合法性危机。对此,舒尔曼(Lee Shulman)等人呼吁发展一种新的完全独立的专业实践博士(Professional Practice Doctorate,P.P.D.)学位。[5]舒尔曼认为,设立了专业实践博士学位之后,教育博士学位和教育学博士学位就能够加大研究与学术的成分,因为实践性就不再是二者追求的重点目标。但问题是,如果这样,教育博士学位与教育学博士学位的雷同问题不但没有解决,还有加剧的危险,而且又增加了对教育博士学位进行重新定位的新问题。
教育人才的培养决不是教育学院自己的事务,书斋式、经院式的教育方式已经不适合当今社会,而开放式、跨学科式、合作式的教育方式逐渐成为主流。更由于教育深刻关乎国家的命运和人们的福祉,所以要用最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指导实施博士生教育。“教育领导博士”学位崭新的制度设计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我国新设的教育博士的教育方式能否走出研究型博士学位的传统单一的教育方式,也是对其学位定位的一种考验。
2. 教育理念的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被视为社会发展与知识经济创新体系的发动机,处于社会生活的中心。现在世界许多国家都在重点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作为知识生产的中心。“顶尖级大学的主要职能是发展新的思维和培育把新思维带到社会中去的创新型人才”。[6]世界一流大学对社会的思想引领作用是其之所以卓越的重要体现。哈佛大学一直重视与社会的联系,洞悉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动态,针对市场需要适时设置一些新的学位和专业。“教育领导博士”学位的创设,一定程度上就是哈佛大学主动满足社会需求的表现。我国大学的社会敏感性比较差,一定程度上与我国自上而下的制度设计相关,大学的自主性还缺乏制度的保障和内在的动力。
由于教育改革的极端复杂性,教育改革是且只能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博士教育需要培养未来的教育领导者多样化的分析视角,具备在教育系统之外的政治、经济、商业等系统中穿梭自如的能力。来自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哈佛商学院和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的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的背景和兴趣的前提下,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培养方案,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有效驾驭教育系统乃至多个社会系统的领导人,而学生从中获得专业的、组织的和政治的知识与技巧,并实现知识和理论在不同系统之间的有效转换。
开放办学、合作办学的理念在“教育领导博士”学位项目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与哈佛大学商学院和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合作,充分利用和整合这三大学院的优秀师资,给学生提供接触到教育研究生院、商学院、肯尼迪学院及整个哈佛大学丰富多样的专业资源的机会,培养学生多学科的理论视角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其强大品牌效应和实际效益都极具诱惑力。其二,除了取得哈佛大学校方的支持外,“教育领导博士”学位项目还获得了社会的广泛支持。第1年“教育领导博士”学位项目就与38个全国性的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这些合作伙伴组织为“教育领导博士”学位的课程学习提供了大量的生动活泼的现实案例和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也为第3学年“教育领导博士”学生的挂职实习提供了保障。这样就形成了强大的全社会的教育合力。其三,“教育领导博士”学位获得了华莱士基金会(The Wallace Foundation)提供的1,000万美元的资助,因此所有“教育领导博士”学生除了获得全额学费资助外,还能享受到第1年和第2年的生活津贴以及第3年的带薪实习。这样就免除了首届25名学生的就学经济负担,对教育质量无疑是一个强有力的保障。教育改革从来不是孤立的教育自身的事务,而开放办学、与社会密切合作、形成全社会的教育合力是教育的必然选择,是学校教育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教育领导博士”学位一如既往地贯彻美国的开放原则,招生范围面向全世界,只要录取,外国学生也都能享受与美国学生同样的资助政策。招收多样化学生的目的,是营造一个多元的学术社区。我国大学在办学开放性、社会参与高校办学方面与美国大学相比还不在同一个层次上,笔者所在的大学今年招收的教育博士研究生90%来自本省,学生构成的单一性对学生思维的发展不能说不是一个障碍。
专业博士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人们对研究型博士教育的不满和批判,而专业博士教育也正在招致越来越多的质疑与批判,但批判往往是有益的,有助于两种不同性质的博士教育制度能够更准确地进行定位,发展特色,不断进行调整与优化。专业博士学位不是研究型博士学位的补充,而是一种独立的学位体系。学位制度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学位制度的持续改革和不断创新是一个国家创新体系和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必要支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重心的上移,迫切要求博士学位制度不断增强创新性与前瞻性。“发展新的有广阔前途的学位对大学来说是一种战略选择,被看好的博士教育能够给结构带来声誉和利益,吸引最好的智力和更多的资助”。[7]但据笔者调研发现,我国大学对2010年首届教育博士研究生招生的积极性并不高,很多学校的招生人数远远低于国家给出的指标数。这一方面说明大学有明显的学术取向,更倾向于招收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另一方面说明人们对教育博士学位的认识还很不充分,在思想上和制度建设上都还很不成熟。对此,美国哈佛大学“教育领导博士”学位的创设能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4]Doctor of Education Leadership(Ed.L.D.)[EB/OL].http://www.gse.harvard.edu/academics/doctorate/edld/in-dex.html.2010-09-10.
[2]Ed.L.D.Curriculum[EB/OL].http://www.gse.harvard.edu/academics/doctorate/edld/curriculum/index.html.2010-09-10.
[3]Ed.L.D.Partners[EB/OL].http://www.gse.harvard.edu/a-cademics/doctorate/edld/partners.html.2010-09-10.
[5]Shulman,L.S.,et al.Reclaiming Education’s Doctorates:A Critique and a Proposal.Educational Researcher,2006,35(3):25~32.
[6]League ofEuropean Research Universities.Doctoral Degreebeyond 2010:Training Talented Researchers for Society[EB/OL].http://www.leru.org/files/publications/LERU_Doctoral_degrees_beyond_2010.pdf,2010-09-10.
篇9:美国博士推荐的3种自然降压法
1.捏减压球
在使用握力器或减压球时,双手的肌肉会不断收缩和放松,从而可取得增强血管收缩能力、改善血管壁弹性等作用。使用减压球的方法是:反复抓握和放松减压球,每次练习2分钟,休息3~5分钟后再继续练习2分钟,直至总的练习时间达到15分钟为止,可每周练习3次。
2.进行缓慢的深呼吸
一项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患者若逐渐放慢呼吸的频次,进行缓慢、有节律的深呼吸,可取得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放松血管壁、改善血液循环、使血压水平趋于正常等作用。高血压患者进行深呼吸的方法是:在无人打扰、温暖舒适的房间内,平躺在硬板床上,闭上眼睛,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将右手放在腹部,将左手放在胸前,进行一次深而缓慢的呼吸。此时,右手应感觉到腹部在吸气时上升,在呼气时下降,左手应感觉不到胸部有明显的活动。如果感觉到的情况与之相反,说明呼吸仍较浅,无法取得理想的降压效果。高血压患者应每天进行20分钟的深呼吸练习。
3.冥想
《神经学报告》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患者若每天冥想2次,每次冥想30分钟,连续冥想7个月,可大大减少血管内壁脂肪堆积的情况,降低血清素和肾上腺素等应激激素的水平,取得显著的降血压效果。布鲁克博士还指出,人们在进行冥想时,可暂时脱离纷繁的世界,处于安静的环境中,从而让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和血压得到调整。高血压患者进行冥想的具体方法是:在每天清晨或晚间盘腿坐在硬板床上,闭上双眼,反复默念一些美好的词句或类似佛陀经文的短句,直至心气平和的状态为止。
(摘自《求医问药》)
相关文章:
报考澳门科技大学研究生程序02-04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招生02-04
澳门大学研究生申请02-04
天津科技大学攻读博士02-04
共青团活动方案02-04
北京科技大学博士02-04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02-04
风景名胜区作文02-04
澳门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延至今年三月底结束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