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论文范文

关键词: 论文范文 农村 儿童 留守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留守儿童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本研究通过对363名农村留守儿童及非留守儿童的调查发现,在学习兴趣方面,留守儿童的学习困扰较大,与非留守儿童有显著性差异;留守儿童在动机太弱方面,男女生存在显著性差异,且男生的困扰大于女生。因此,在今后教学中,学校、家长等应注重留守儿童学习兴趣的培养及加强男性留守儿童学习动机的培养

第一篇:留守儿童论文范文

吉林省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调查对比分析

摘 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向城市,农村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监护,出现诸多问题。本研究分别从教育、生活、心理三个方面调查对比分析吉林省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家庭、学校、社会团体及政府相关部门共同建立长期帮扶机制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吉林省;农村留守儿童;对比分析

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1]。吉林省作为欠发达省份情况不容乐观,留守儿童数量持续增加,问题也更加突出。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希望好好学习,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虽然他们对读书有比较强烈的热情,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最后的成绩却大多数都不太理想,大部分留守儿童对学业认知不清,对未来感到茫然,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中下游。学校环境、家庭背景、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无不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吉林省农村的社会活动比较少,生活圈较窄,人际交往大部分是以亲情关系为纽带,农村留守儿童只能与其留在农村的监护人交流沟通,监护人的年龄通常较大,加之孩子们与父母接触很少,他们的心理健康很容易被忽视,内心的烦恼、无助、恐惧等问题无人倾诉,久而久之,他们变得越来越敏感、孤僻、抑郁,严重者甚至会产生自闭现象。由于缺乏管束,留守儿童容易受到不良行为和不良风气的影响,造成他们与他人沟通不畅,行为偏激,任性叛逆等问题。这些反常的行为恰恰反映了他们内心强烈渴望受到关心与呵护。

为了解吉林省留守儿童现状,对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进行对比分析,课题组成员于2014年10月27日—31日,调研访谈了榆树市中学初中一年级学生8个班,为进行对比分析,将问卷发放给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共发放问卷316份,收回有效问卷297份,其中留守儿童161名,非留守儿童136名,留守儿童占54.2%,非留守儿童占45.8%。共设25个问题,分别包括教育、心理和生活等方面。

一、吉林省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的对比分析

(一)日常沟通内容对比分析

留守儿童的父母更加偏向于了解子女的生活方面而非学习,了解学习的情况占有37.9%;而非留守儿童的父母在这方面高达55.9%,见表1所示。因为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子女身边,所以他们更加倾向了解子女的日常生活情况,这里面也不排除还有部分留守儿童家长仍然停留在过去“读书无用”的思想意识层面,片面认为只要子女能健康成长,长大后能打工赚钱就行,这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是极为不利的。非留守儿童的父母通过日常的沟通一点点地向孩子渗透学习的重要性,给他们的日常生活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平时学习成绩对比分析

在调查的过程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对自己的平均成绩进行了估算,并讲述了自己学习的目的。从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父母的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负面的影响。通过与在校老师、学生的进一步交流访谈,这一推断得到了更有力的证实。调研发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优秀率为7.5%远远低于非留守儿童的18.4%,而成绩较差的却要高出非留守儿童7.6%。

留守儿童对于自己学习的目的也比非留守儿童感到迷茫,留守儿童中有5%的儿童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习,而非留守儿童中只有1.4%表示不清楚学习目的。通过调查了解到,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自身存在着不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但为了上大学、找好工作占比几乎相同。见表2所示。

(三)成绩不理想父母行为对比分析

调查发现,当孩子成绩不理想时,留守儿童的父母明显会采取粗暴的方式,“打你一顿”占比相对非留守儿童高出5.9个百分点,见表3所示。农村孩子的父母一般接受教育的程度较低,再加上常年在外从事劳累的工作,目的就是为了孩子能好好上学,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然而孩子学习成绩却不理想,所以就会认为殴打之后孩子才会努力,或者直接托付给老师管而自己却不插手,这样的处理方式会使留守儿童在成长的道路上内心产生错误认知,在教育与学业上更有可能产生厌学的现象。

二、吉林省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生活方面的对比分析

(一)家庭结构对比分析

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如表4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留守儿童与父母单独一方一起生活的占41.1%。但是,一般而言,如果是只有一方选择出去打工,一般情况都是父亲出去的多,因为相对而言母亲更便于照顾孩子、照顾家庭;但是父母两个人都选择外出打工的,孩子不能和他们一起生活的大约为58.9%。

非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如表5所示。从表5可以看到,非留守儿童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占大约87.5%,另外大约12.5%的非留守儿童平时有选择住校的或者家里除了父母外有其他亲属在家里居住,虽然存在这些情况,但是这些非留守儿童还是可以经常跟父母在一起,还是可以很容易得到父母的关心。

祖父母是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后的主要照料者。分析显示,大部分祖父母在照料孙子女的同时,还肩负生活的重担。在这种情况下,祖父母的劳动强度和生活负担较重,留守儿童的生活、健康和学习也不能照顾周全[2]。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借助回家探亲的机会及时纠正孩子的言行[3]。

(二)放假时生活安排对比分析

在周末及节假日期间,留守儿童有59%在学习,25.4%的在做家务与农活,15.5%的利用看电视等娱乐方式消磨时间;而非留守儿童却有71.3%在放假时间进行学习,19.8%进行家务活动,8.8%的在玩耍,如表6所示。通过比较我们了解到留守儿童因为生活条件,需要承担一些家务甚至是农活,在放假期间明显比留守儿童更加辛苦,要从事农活,这影响到了留守儿童身体的发展。而且留守儿童因为缺少父母的教育与监督,不学习与玩耍的比重要高于非留守儿童。

三、吉林省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方面的对比分析

(一)处理烦心事方式对比分析

留守儿童在生活中遇到烦心事时,也有一部分选择放在心里不说,这样的儿童有39人,占总体24.2%;选择和老师同学倾诉的有56人,占总体34.7%;和父母倾诉的有34人,占总体21.1%;选择写日记等其他方式的有32人,占总体19.9%,如表7所示。由于家庭环境的变化及家庭教育的“缺位”,农村留守儿童形成了以下几方面人格特征:一是乐群性低,比较冷淡、孤独;二是情绪不稳定,易心烦意乱,自控能力不强;三是自卑拘谨,冷漠寡言;四是比较圆滑世故,少年老成;五是抑郁压抑,忧郁不安;六是冲动任性,自制力差;七是紧张焦虑,心神不定[4]。

(二)跟同学关系对比分析

在处理同学关系方面,留守儿童认为和同学关系非常好的有32.3%,要低于非留守儿童的41.2%,如表8所示,。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从一开始的时候就由自己的父母变成了隔代亲人或者是亲戚监护人,对于这些临时监护人来说,他们认为这些孩子的“安全”是最重要的,甚至是只注重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只要是吃饱穿暖、身体健康就行,至于心理健康方面、全凭孩子自己的自我约束能力,长期这样,就会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孤僻、自私、不愿沟通等现象。

四、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帮扶政策的思路

(一)教育方面

首先,全力发展农村地方经济。由于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导致其了解孩子学习的情况仅占37.9%;而非留守儿童的父母在这方面高达55.9%。地方政府应该全力发展地方特色,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招商引资,鼓励在当地开办工厂,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不用外出务工,在当地也能凭借劳动挣到工资。其次,加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留守儿童对于自己学习的目的也比非留守儿童感到迷茫,留守儿童中有5%的儿童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习,另外当孩子成绩不理想时,留守儿童的父母明显会采取粗暴的方式,“打你一顿”占比相对非留守儿童高出5.9个百分点。基于现状,第一,应该改变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粗暴式”的教育观念。第二,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使其清楚学习的目的。第三,帮助孩子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方面,家长引导孩子正视现实,理解父母无奈的背井离乡,努力学习、回报社会。

(二)生活方面

完善留守儿童社会保障制度。放假时间留守儿童有59%在学习,25.4%的在做家务与农活,;而非留守儿童却有71.3%在放假时间进行学习,19.8%进行家务活动。基于现状,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出发,充分利用三者的长处,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首先,集中发展地方经济,吸引其父母回乡工作,减少留守儿童做家务与农活的时间。其次,各级卫生部门加大医疗卫生的建设保护工程。最后,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条件。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场所、娱乐设施的投入建设,使得他们有更多的地方学习和玩耍。

(三)心理方面

留守儿童在生活中遇到烦心事时,选择放在心里不说占24.2%;和父母倾诉的占21.1%;选择写日记等其他方式的占19.9%。基于现状,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情况档案。关于建立档案的具体过程要确保不能给留守儿童增添新的自卑心理。应该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档案建设中,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情况,尽量做到每周定时或者不定时调查,调查问题应每次更换,同一问题应无规律的重复出现两到三次,可以进一步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情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R].2011-04-28.

[2]段成荣,吕利丹,郭静,王宗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基本状况——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人口学刊,2013(3):37-49.

[3]杨晓璐.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考[J].前沿,2014(Z8):161-162.

[4]马多秀.心灵关怀: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的诉求[J].中国教育学刊,2011(1):76-79.

作者:张程 杨子刚

第二篇: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学习困扰调查研究

摘 要: 本研究通过对363名农村留守儿童及非留守儿童的调查发现,在学习兴趣方面,留守儿童的学习困扰较大,与非留守儿童有显著性差异;留守儿童在动机太弱方面,男女生存在显著性差异,且男生的困扰大于女生。因此,在今后教学中,学校、家长等应注重留守儿童学习兴趣的培养及加强男性留守儿童学习动机的培养

关键词: 学习困扰 调查 留守儿童 非留守儿童

1.引言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子女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1]。据2013年8月17日教育部公布的《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农村留守儿童占到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近六分之一[2]。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全国共有27891万0-17岁的儿童,其中留守儿童为6972.75万,全国农村留守儿童为6102.55万,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相比较,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了242万[3]。另据全国妇联2013年5月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从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来看,我国中西部劳务输出大省的比例已经超过50%,留守儿童的总体现状呈现总体规模扩大等特征”[4]。据李小君摘自《人民日报》2008年,陕西省宋庆龄基金会,陕西省妇女联合会对陕西省12县(区)的32所中学的调查,留守儿童占农村中小学儿童的62.66%,留守儿童在吃饭、生病、家庭负担、学业及心理方面存在问题。留守儿童数量呈持续增长的趋势[4]。

面对我国社会转型期无法回避的产物——留守儿童,目前国内人口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进行了既交叉又有所侧重的研究。现今国内此项研究不断升温,研究视角呈多元化,以差异性研究居多,国内大部分研究与国外研究的结论有类似之处。从研究结论上看,负面结论比较普遍。但在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学习困扰方面的比较研究鲜有涉及,因此本研究予以探讨,以发现其普遍性及差异性,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提供一些依据。

2.研究设计

2.1研究问题

(1)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是否存在明显学习困扰问题?二者之间是否有显著性差异?

(2)不同性别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学习困扰是否有显著性差异?

2.2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陕西北部不同县四所乡镇小学为研究对象,因为这四所学校一方面远离县城,留守儿童较多,另一方面这四所学校是这里偏远地区特别普通的学校,具有代表性。对三年级至六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估计一二年级的学生在理解问卷有一定的困难,收集的数据不准确)。四所学校的研究对象人数分别为164、91、98、48。共计401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有效问卷为363份(留守儿童185份,非留守儿童178份;男199份、女164份)。

2.3研究工具

本研究共设计了用于了解学生在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目标的制定上是否存在困扰的一份问卷。该问卷由20个条目构成,由研究对象对每个条目进行“符合”、“不符合”评价。此量表包括四个分量表,每分量表包括五个题项:(1)动机过弱,用来测查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否太弱;(2)动机过强,用来测查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否太强;(3)学习兴趣,用来测查学习兴趣是否存在困扰;(4)学习目标,用来测查学习目标是否存在困扰[6]。每个分量表得分范围为0-5。记分规则与结果解释:每个题目若选A记1分,若选B记0分。假如被试在某组(每组5题)中的得分在3分以上,则可认定他们在相应的学习欲望上存在一些不够正确的认识,或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

3.研究结果

3.1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学习困扰调查结果

留守儿童及非留守儿童在这四个方面均不存在特别明显的学习困扰,因为被试在每组的得分都未达3分以上。但相比之下,非留守儿童较留守儿童在动机太弱及动机太强方面困扰稍强;在学习兴趣及学习目标方面留守儿童较非留守儿童困扰稍强。为了检验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这四个方面是否有显著性差异,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在动机太弱、动机太强及学习目标方面,其Sig.(双侧)值均大于.05,且差分的95%置信区间均含有零,可见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这三个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在学习兴趣方面,其Sig.(双侧)值(.04)小于.05,且差分的95%置信区间不含有零,可见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

表1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学习困扰差异

3.2不同性别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学习困扰调查结果

留守儿童在动机太弱方面,男女生差异明显,男生的均值明显大于女生,说明男生的困扰明显大于女生。在动机太强方面,女生的困扰稍大。在学习兴趣及目标方面男生的困扰也比女生大。据独立样本t检验,在动机太弱方面,其Sig.(双侧)值为.002,小于.05,说明男女生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他三个方面,其Sig.(双侧)值均大于.05,且差分的95%置信区间均含有零,可见不同性别的留守儿童在这三个方面无显著性差异(见表2)。

表2 不同性别留守儿童学习困扰差异

对于非留守儿童,在动机太弱、学习兴趣及学习目标方面,男生困扰稍强,在动机太弱方面,女生的困扰稍大。对于非留守儿童在这四个方面其Sig.(双侧)值均大于.05,且差分的95%置信区间均含有零,可见不同性别的非留守儿童在这三个方面无显著性差异(见表3)。

表3 不同性别非留守儿童学习困扰差异

4.结语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及非留守儿童在动机太弱、动机太强、学习兴趣及学习目标四个方面均不存在特别明显的困扰;可是在学习兴趣方面,留守儿童的学习困扰较大,与非留守儿童有显著性差异;留守儿童在动机太弱方面,男女生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的困扰大于女生。因此,在今后教学中,学校、家长等应注重留守儿童学习兴趣的培养,尤其应加强对男性留守儿童学习动机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段成荣,杨舸.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8,32(3):15-25.

[2]教育部.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中国教育报,2013-8-17(2).

[3]段成荣.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状况—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人口学刊,2013(3):40.

[4]全国妇联课题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发布—留守儿童达6000万,流动儿童超3500万[N].光明日报,2013-5-17(14).

[5]李小君摘.五大问题困扰留守儿童[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8(41):86.

[6]http://wenku.baidu.com/link?url=LZg4lW6MVZQpJpY

UHd5klcHwK-q0ZjpqCguc02cKUljuW2btvp-DhqpZ0smXYaF

4MdU5U_fEOycJWC9NFnXlmrrGtMr2pJEmscLNO5UwVw7.

本论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陕北地区留守儿童教育研究’(课题批准号:SGH13097)”及上海外教社横向课题“陕北地区留守儿童英语教学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编号YDH2013-19)”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李小芳 吴箫言

第三篇: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状况比较研究

摘要:利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万年县南溪乡的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以了解他们的心理发展状况,并且进一步分析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在此基础上挖掘切实可行的策略与指导建议。

关键词:留守儿童 非留守儿童 心理发展

江西省是劳动力输出的农业大省,笔者借2012年寒假的机会,走访了附近的万年县南溪乡的部分农村,对部分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抽样调查,以了解他们的心理发展状况,进一步分析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在此基础上挖掘切实可行的策略与指导建议。

1.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1.1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随机抽取的是南溪中学与合田小学的学生,南溪中学随机发放问卷103份,合田小学随机发放问卷171份,共收回问卷267份,其中有效问卷241份,问卷有效率为87.96%。

1.2研究工具与统计方法

由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进行修订的适合我国中小学学生标准化的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该心理健康测验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指标(信度为0.91,效度大于0.516)。本文的研究全部数据输入计算机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MHT总量表得分t检验

为了对调研数据作一进步的说明,则需要引入描述性统计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主要包括描述性分析和探索性分析两个大类,本文主要涉及到的是前者,具体来说,主要分析数据的均值和标准差,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

表1 MHT总量表均值与标准差统计结果

(注:*表示<0.05;**表示<0.01;***表示<0.001)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留守儿童得分平均值是37.74,而非留守儿童的得分均值是34.33,F值为3.32,P<0.001,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MHT量表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

2.2 MHT各分量表得分结果分析

通过总得分的t检验,我们可以初步得知,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显然要低于非留守儿童,接着我们进一步分析在不同的分量表上的得分差异,统计结果见表2。

表2 MHT分量表均值与标准差统计结果

(注:*表示<0.05;**表示<0.01)

通过表2我们可以看到,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以及身体症状等五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而其他三个维度则没有明显的差异。

2.3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状况性别差异检验结果分析

该部分研究主要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与单因素方差分析来探讨统计变量中的性别自变量在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中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

表3 统计结果

纵览表3的统计分析结果,可以得知:通过性别样本的t检验,在留守儿童不同性别的得分中,男女儿童的存在显著的差异;就全部的样本而言,男童得分均值为33.87,女童的得分均值35.26,在P<0.014上存在显著差异;然而单就非留守儿童而言,男女儿童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2.4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状况年级差异检验结果分析

由于在抽样调查的过程中,部分年级的小学生的样本数量过少,而不好进行比较分析,因此在年级差异的分析中,主要是分为两个大类进行,即分为小学生和中学生。具体的统计结果见表4。

表4统计结果

通过表4,可以看到,经过年级分类的T检验表明,在留守儿童中的小学生与中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小学生均值为36.37,中学生的均值为38.58,;总样本的小学生与中学生之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在非留守儿童中,两者之间是不存在显著差异的。

3.结果讨论

通过上文的各个研究变量的统计分析的结果,给了我们很好地分析和解释问题的论据与佐证。因此该部分的主要工作就是针对前文的统计结果进行相应的分析探讨与解释。

3.1 MHT总量表与分量表结果讨论

MHT总量表与分量表的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以及身体症状等五个方面的得分高于非留守兒童,即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状态很明显地低于非留守儿童。究其原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首先,留守儿童之所以会出现相对不利的心理发展状况,是因为这些儿童没有及时地得到父母的各方面的关爱。长期的分居两地,导致儿童在遇到困难时很难及时地获取父母的正确指导与帮助。其次,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数是由祖辈监护,他们对孙辈的思想、观念以及学习等方面难以有准确而深入的了解,代沟问题困扰着祖辈与孙辈之间“心与心”的交流。总之,若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会导致他们内心安全与接纳的缺失。

3.2留守儿童在性别、年级差异检验结果的讨论

在留守儿童中,女童在 MHT 总量表上的得分均值要显著高于男童,即表明女童的心理发展状态显著弱于男童。笔者在与一些女儿童的交谈中得知,她们大多被留在家里由爷爷奶奶照看是因为外出的父母只带着男孩在身边,从另一个侧面来说,女童本身就在父母眼里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歧视”重男轻女的思想在农村地区还是大面积的存在。并且,女性本身对于情绪情感的敏感性,也容易导致她们因家长关爱的缺失而经历更多的失落、焦虑情绪。

中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显著低于小学留守儿童,这是因为中学留守儿童正处于生理、心理、社会急速发展的时期,他们比小学留守儿童遇到更多的问题与困惑,但由于父母的远离,他们缺少来自家庭的支持与指导,所以面对更多的冲突而无处可诉。

4.对策建议

通过上述研究,若放任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问题不管,则后果会进一步的恶化。因此对留守儿童进行必要的、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极大的意义。首先,增强父母的养育意识,家庭教育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健康教育活动增强留守儿童父母作为第一监护人的责任意识,转变观念,真正履行抚养义务。其次,学校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落实。最后,加强对农村儿童身心健康的关注力度,社会支持是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以政府为主导,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确保农村儿童有一个快乐、健康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欣,陈青萍.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J].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5期,总第83 期。

[2]赵红,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分析[J].精神医学杂志,2007年第20卷第1期。

作者:方丽娟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儿童美术论文范文 下一篇:儿童道德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