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的创造与应用

关键词: 公司制 合伙 特征 企业

知识产权的创造与应用(通用6篇)

篇1:知识产权的创造与应用

教材原句背会,模仿训练书面表达写出来

语法特训

1)The ship arrived early in the morning (当时天还很黑)

2)Did he tell you the reason (为什么他想让你那样做吗)

3)What the name of the restaurant (你昨天吃饭的饭店)

教材原句1)The Wikings were the first to reach America.

模书 :我是第一个来到教室最后一个离开的人。

教材原句2)They are a group of people whose ancestor came from Scandinaviay.

模书::They are special people (他们的思想不同与其他人)

教材原句3)There were as many as 10,000people living in Iceland.

模书 有100个人参加了会议。 。

教材原句4)he had committed a murder,for which he get into trouble.

模书: 他抢了银行,为此他被捕了。

教材原句5)people could live in the land where they land.

模书: 最后,我们找到一个宾馆,在那里我们度过了一个难忘的一晚。

教材原句6)he set sail again with 25ships of which 14 made it to Greenland.

模书:25个人参加了比赛,其中14人获奖。

教材原句7)He sailed to what is believed to be the coast of present day Canada.

模书:1)They reached (现在被称为死谷的地方。)

2)he then sailed further south to (现在被称作纽芬兰的地方。)

教材原句8)Who is responsible for pollution ?

9)How can we deal with this problem.

10)This can remind you to listen especially carefully.

11)That is what I want to find out.

12)How will you present you project?

13)It doesn’t help.

Unit 7 Animals知识点的应用与再创造(二)

教材原句背会,模仿训练书面表达写出来

1)教材原句It is not as big as a fly in your house.

模书:它还没有个篮球大

2)教材原句It is three times as big underwater.

模书:事实上,它比你想的要难很多倍。

3)教材原句Some fish can produce sounds almost twice as loud as your speaking voice.

模书:He drove his car (比我快两倍)

4)教材原句You certainly won’t find a noisier fish.

模书:这不能恁好了

5)教材原句Special discount before the 22nd so the sooner the better.

模书:你做此事越快越好

6)教材原句I felt calmer than we when we were on the age of the whirlpool.

模书:我比以前好多了

7)教材原句I cannot expect you to believe me more than the fishermen did.

模书:我期望你过得比我好。

8)教材原句Something terrible happened to me.

你模书:怎么了昨天

9)教材原句It took less than a single day to change my hair from black to white.

模书:我花费了超过一个小时才理解你说的话

10)教材原句All at once,the sky was covered with dark storm.

模书:突然,他脸上布满了微笑

11)教材原句We were going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whirlpool.

模书:他正沿着声音的方向跑去。

12)教材原句As you can see,I did escape.

模书:As you can see, (我的确成功了)

13)教材原句In the end,a boat picked me up.

模书:一路上,公交车上了很多人以至于变得很拥挤。

14)教材原句It is located on a beautiful part of the sea front.

模书:那个公园坐落在山脚下。

篇2:知识产权的创造与应用

1.教材原句Alanis is used to being in the public eyes.

模仿训练书面表达 我习惯沉默在公共场合

2.It sold 15million copies.

模仿训练书面表达 这本书20元一本

3.She has continued giving great performance on stage.

模仿训练书面表达 毕业后,他继续写他的书。

4.Hundreds of fans went to see alanis performing in concert.

模仿训练书面表达 我们一起看月亮爬上来。

5.Although the concert hall was cold and the sound system caused a few problem,the audience could still enjoy the concert.

模仿训练书面表达 虽然他年事已高天又热,他仍然走完了50 公里的路程。

6.Everyone agreed that they were greatly impressed by his brilliant music and singing.

模书 猴子们都同意早上被喂4个豆子而不是三个。

他向人们表明他是一个伟大的表演家

7.Throughout the concert, the atmosphere inside the concert hall was extremely exciting.

模仿训练书面表达 整个冬天,北方发空气十分寒冷

8.impress 和express

书面表达 我被他的美貌深深打动了I was

什么语言都不能表达我对她的爱。Nothing can

9.come out 出来,出现天一黑,星星就会出现

有些花现在已经开始开花了

那份杂志每星期一出版。

10.finish with,以 结束 develop with,以 发展 begin with以 开始

Young love a glance , a kiss and tears.

Unit 5 Rhythm知识点的应用与再创造(二)

教材原句1.Symbols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Beijing Opera.

模书 肢体语言在交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教材原句four generals and four solders represent an army of thousands.

模书 你知道这个手势象征什么吗

3.Kong explained that he tried this because he want to create something new.

模书 新的事情总会涌现出来,因为人们对的思想一直在改变

4.Because of kong’ talent and hard work,he become famous worldwide.

因为他所做的,他闻名于世。

5.He was made to practise the piano so much that,at times,he thought about giving up.模书 我不得不工作更加努力,这样老板才会 多给点钱。

6.He had to draw piano keys on a piece of paper so that he could learn as early as possible.

模书 我得学会独立生活以便我能及早谋生。

7.Since his music style was new,he decided his hairstyle had to be new too.

模书 既然你的想法是可行的,为什么不说说呢?

8.As his mother is a great music lover,he lived with music from birth.

教材原句 由于他经常上班迟到,老板不能忍受,昨天被解雇了。

9.Whether he is changing his appearance or transforming his music,he is a pioneer in music today.

模书 我们彼此都守候着那份爱,不管风雨再不再来

10.The concert was last week was such a great success that kong’ dream tour concert is expected to run for the next two weeks.

篇3:知识产权的创造与应用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 要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加强知识产权创造、应用和保护。进一步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温家宝说, 继续推进重点产业调整振兴。一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用好技改专项资金, 引导企业开发新产品和节能降耗。二是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 推动优势企业兼并困难企业,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三是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引导企业以品牌、标准、服务和效益为重点, 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强化社会责任。切实加强市场监管和诚信体系建设, 努力把我国产品质量提高到新水平。

温家宝说, 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稳定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 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 努力培育出口品牌和营销网络, 继续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

篇4:知识产权的创造与应用

关键词:创造力;教学;知识产权;培训

1创造力与知识产权

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人的创新与发明。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知识创新能力成为决定该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以及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在创新的过程中创造力得到了展现,在评判新颖事物的过程中创造力得到了接纳和认可,创造力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的价值就体现在对问题的解决之中。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也指出,“教育的任务是毫不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的目标都重要。”

所以在我国大力实施自主创新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如何把知识产权教育广泛深入到青少年中去,如何将培养创造创新能力与知识产权制度结合起来,为创新型国家储备基石,业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中明确将“制定并实施全国中小学知识产权普及教育计划,将知识产权内容纳入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写入其中。同时在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布的《2013年全国专利事业发展战略推进计划》中也明确指出要“推动知识产权内容纳入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筹划创立3个至5个中小学知识产权宣传教育基地试点”。

2创造力教学培训内容及特点

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曾联合举办了一期全国中小学创造力教学国际培训班。此次培训班旨在提升全国中小学科技教师知识产权知识水平以及创造力教学实践能力。现以此次培训具体分析创造力教学培訓内容及特点。

2.1培训形式

创造力教学通常需要三名培训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三名老师各自有分工,一位老师负责讲授教学内容,一位老师负责组织教学活动,另一位老师负责现场记录学员反映以及教学效果,随时为授课老师提供课程意见。

培训采用参与式小组化的培训方式,授课老师以问题为导向,让每位参训学员都亲自动手实践各个教学步骤,制作教学模型,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在全班分享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提升学员们进行创造性思维以及创造力教学的水平。

2.2培训内容

2.2.1创造力的概念

创造力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但他蕴含在将创造力转化为智力成果的整个过程之中。创造力的产生需要多方参与的外在环境,其中包括富有创造性领导力的老师,富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并且依赖于适合培养创造力的环境;以及活跃的能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这样便具备了产生富有创造性有形、无形成果的条件。

2.2.2有创造力的老师和学生应当具备的条件

富有自信心、充满好奇心、具有童心、处事有弹性、容易接受新的创意、不惧怕犯错误、把困难当做挑战、延迟做出评判、积极主动、评价多元化。

2.2.3对于判断学生创造力容易产生的误解

创造力与智力、有天赋、有才能、行为古怪、擅长通过模仿进行学习、艺术能力无关。

2.2.4培养创造力的环境

培养创造力的环境中,首先老师应该为学生准备一些作用重大、有意义的挑战,从而可以提高他们的创造动机。其次老师应当鼓励学生拥有冒险精神,采用从实践中、从错误中学习的方式,来代替遇到错误否定自己的方式,为学生创造使他们更愿意抓住机会,进行探索的环境。同时老师对于创意应当进行积极反馈评价,赞扬首创性。尽量少使用消极的创意评价,比如“是的,但是......”。此外培养创造力的环境中,老师应当使得同学可以自由的谈话、交换想法、合作、实验和做决定,而不是强迫他们遵守规则。

2.2.5创造性的思维方法

2.2.5.1.创造性思维的原则包括发散性思维,即对于任何想法创意进行延迟评价,在保证创新的基础上争取数量,从而初步形成想法和创意;集中性思维,即保持积极的态度和明确的目标,在考虑想法创意的新颖性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筛选和改进。

2.2.5.2.第一步:明确问题。比如:谁可以帮助我,谁将从中受益,什么资源可以利用,何时需要开始项目以及何时需要完成项目,项目将从何处开始,为什么项目以前没有被执行,以前执行项目为何没有成功,如何将项目进行分解等等。之后我们需要整理收集来的信息,从中发现是什么阻碍了问题的解决,再次将其变为新的挑战,再次重复前文所提到“收集信息”的工作。

2.2.5.3.第二步:形成创意。收集信息、明确问题之后,我们首先需要利用发散性思维模式,通关过团队合作、多方位联想、创意盒子(将不同创意的不同部分进行重新组合)等方法尽可能多的产生创意,即问题的解决方案。之后再利用集中性思维模式,将已有创意进行归类集中,并将创意进行优先排序、合并、修改以及排除。

2.2.5.4.第三步:评价完善创意。建立一个清晰、积极并且统一的标准,对照标准对于已经创意进行检查,并且改进其中的不足之处。评价可以通过回答以下问题来进行:通过创意,改进后的情况好在那里?你都欣赏这个创意的什么地方?目前的创意和想法,会不会产生一些新的、衍生的想法?目前的创意和想法,会不会带给你一些新的挑战?面对产生的新的挑战,你能否回到“第一步”和“第二步”来克服上述的新挑战,形成新的创意?

2.2.5.5.第四部:执行。当创意被完善、评估以及接受后,需要采取实际行动来执行创意;在执行中发现的问题,需要进行随时利用“第二步”和“第三步”对于创意进行修正后,再继续执行。执行中可以利用对自己提问的方式,督促完成执行工作。其中我们需要明确哪些是对我们有用的资源,哪些是我们遇到的阻力,谁可以帮助我们利用优势克服阻力,什么条件我们可以用来克服阻力;同时我们可以指定任务表格来明确我们的短期、中期以及长期目标,并且指明各个阶段的负责人、完成时间以及监督人。

2.2.6富有创造性的成果的衡量

富有创造性的成果需要满足新颖性与实用性两个必要条件。新颖性是指学生们以前没做过的创意,这些创意只要对学生是新颖的就应该被肯定。实用性则意味着创意是有用的并且是符合价值道德观的。

2.3培训特色

2.3.1.以问题为导向,以小组为单位实际动手操作

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始终采用的是基于问题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这是一种通过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来锻炼和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学习方式,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解决问题能力,同时可以培养其高层次思维能力,使他们对学习过程保持较高的满意度。相对于传统式的“一言堂”授课模式,创造力教学培训老师没有用到电脑和ppt,每一个授课环节都是以问题为向导,让学员实际动手进行操作,自己需找答案。

在上文提到的教授四步创新性思维方法的时候(2.2.5.2~2.2.5.5),自始至终老师将“如何将更多的创造力带入课堂”这个问题为线索贯穿在教学中。每个步骤虽然都会再引入一些新的导向性问题来启发学员的思维,但是最终都会回到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上来。所以通过学习,学员一步步为“如何将更多的创造力带入课堂”这个问题收集信息、形成创意、完善评价创意、制定执行方案,最终以这个问题为例,大家都完成了自己的方案制定。通过对于问题的解决,学员们实际了解了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法,以及如何将这种思维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去。培训之后,老师便可以直接将这个方案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之中,改进自己的教学。

在上文2.2.2授课环节中,对于“有创造力的老师和学生应当具备的条件”的讨论,老师并没有直接为大家讲解,而是让学员以小组为单位,画一幅画,画出大家认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应该是什么样子。于是有的小组画出长着大眼睛、大嘴巴、大耳朵和大脑袋的人物形象,而有的小组则画出了灰太狼作为代表形象。最后通过各个小组的陈述,老师将大家提出富有创造力的人具有的特点进行总结,汇总形成了“有创造力的老师和学生应当具备的条件”。

2.3.2.教学活动丰富,课堂气氛活跃

除了整个培训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以问题为导向的授课方式,授课教师还根据授课内容为学员们准备了丰富的教学活动,使得学员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中掌握创造力教学的有关知识。

比如在讲授2.2.4“培养创造力的环境所包含的要素”中的“创意支持”的时候,老师首先让每个小组尽其所能制作一顶难看的帽子,之后老师让大家尽量多的找出其他组丑帽子的美丽之处。一个简单的教学活动,使得学员深刻的理解了如何对于自己学生的创意做出积极的回应和评价,想必在他们未来的教学中他们会将“丑帽子”灵活运用到教学之中。

此外,在2.2.5.4如何“评价完善创意”的授课环节,老师先发给每组一张大纸,给大家发挥想象力制作一架飞机,然后各个组进行飞机试飞,通过试飞和观察别的小组的飞机后,各组可以对飞机进行改造,并且再次进行试飞和比赛。最后老师为大家进行点评,其实各小组第一次对于飞机的制作就是“形成创意”,而对于飞机的改进是“完善创意”,这样原本枯燥的思维模式讲解,立刻变得生动形象起来。

3未来开展创造力与知识产权教育教学培训的构想

通过此次中小学创造力教学培训班的举办,我们认为针对知识产权师资培训班以及领导干部培训班,也可以适当加入创造力的内容。通过讲解创造力的概念、富有创造力人员具备的特征,如何打造一个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环境以及创造力的思维方法等内容,可以使得参训人员可以了解到创造力以及富有创造力人才的重要性,从而可以更好的支持知识产权创造,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得他们掌握创造力的思维方式,拓宽工作思路,提高工作效率。

此外我们还可以将此次培训的培训形式推广到更多的知识产权培训中去。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推进方式,也应在未来的培训中得到广泛应用。首先,这种方式可以调动起受训人员的积极性,寻找答案要比直接接受知识更容易使得学员融入培训的环境。其次,以问题为导向可以帮助学员更好的理解培训内容。对于通过自己思考和实践得出的结论,在培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员们都会记忆深刻。而老师对于问题解决过程的分析以及结果的总结,学员们也会真正的“感同身受”。因此,无论整个培训主题贯穿同一个问题,还是在某个小主题中加入一个问题,都可以对于培训效果起到促进作用,所以我们在设计未来的培训课程的过程中,应该有意识的运用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推进方式。

小组化的教学形式在现有的培训中已经有所应用,在未来的培训中,我们可以更多的将此种形式运用到有关课堂问题、具体案例的小组讨论以及有关协作完成某项具体任务的小组合作中去,提高每个学员对于培训的参与程度。培训中,老师很难做到与每个学员进行交流,但是通过小组活动,老师可以最大程度了解到大家对于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同时通过小组互动,还可以为学员之间提供沟通交流平台,营造更好的培训氛围。而培训中老师组织的多种多样的课堂活动也许并不适合知识产权培训,但是我们可以尝试利用一些小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热身,或者穿插在教学中调节课堂气氛。

篇5:知识产权的创造与应用

薄建国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100875

[摘要] 传授知识,提高智力,培养个性是学校教育的三个主要任务。它们三者既相对稳定的,又变化发展,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它们三者之间关系的处理构成了教育改革价值取向。现代教育强调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明确它们与创造的关系则成为创造教育的首要理论问题。本文认为知识,智力,个性在创造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同,知识是创造的基础,智力是创造的前提,个性是创造的主导力量。

[关键词] 知识 智力 个性 创造力 关系

传授知识,提高智力,培养个性是教学的三个主要任务。它们三者既相对稳定的,又变化发展,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传统教育的教学任务是主要是传授知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随着知识的爆炸,提高智力成为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八十年代以来又突出强调学生的个性和创造能力。纵观世界历次教育改革,它们三者之间关系的处理构成了教育改革价值取向。现代教育要培养创造性人才,明确它们与创造的关系就成为创造教育的首要理论问题。

知识与创造

知识是人类生活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人们吸取经验解决问题的基础。人类的实践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实践。知识通过教育来传承,教育通过对知识的筛选、传播、分配、积累和发展为实践服务,推动实践的发展,同时随着实践又出现更多、更高、更为复杂的知识需求。人类进入21世纪信息社会后,对知识的需求更为强烈。“知识与教育的关系比我们以往所认为的要复杂,要重要得多。然而在今天我国的教育改革中,这种关系在相当程度上却没有引起教育理论和教育实

1践工作者的充分注意。”○在教育实践中没有将知识置于适当的位置,因此有必 薄建国,男,甘肃省武山县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所04级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5)要重新审视知识的性质与教育的关系

1.知识的性质

石中英教授认为人类知识可分为四个大的发展时期,依次为“原始型”、“古

2代知识型”、“现代知识型”和“后现代知识型。”○ 原始知识型具有“神秘性”、“情景性”、“叙事性”、“隐喻性”。古代知识型具有客观性、绝对性、终极性或神圣性。“现代知识型”或“科学知识型”具有客观性、确定性、实证性,强调价值中立、文化无涉与非意识形态的。“后现代知识型” 具有文化性、相对性和多样性。,强调知识并非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揭示,而是人们对所选择的认识对象的特征及其联系的一种猜想和假设,所有的证据都是不充分的,只是一种暂时的认识策略,没有“价值中立”和“文化无涉”的知识,也没有一种普遍有效的知识。

知识性质认识的转变构成了知识的转型,即知识的“范式”、“形态”的转变。这是原有的知识型出现了危机,新的知识型逐渐出现并代替原有的知识型的过程。对知识转型的认识,对创造教育具有重大意义,有助于清除知识问题上的“权威主义”和对真理的“宗教性质般”的“狂热”与“迷信”,清除知识问题上的“科学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使“被压抑的知识”和“被剥夺资格的知识”重新合法化。使普通人也成为的知识的传播者、解释者、生产者和创造者,通过对任何知识进行质疑,修正和反驳,推动知识的进步,重新在社会生活和生产中发挥它的应有作用。

2.知识与创造的关系

知识与创造关系“是创造力研究者的长期争论的问题,弄清这个问题,对于理论上揭示创造力的本质,在实践上处理好学习与发展创造力的关系非常有利

3的,„„是进行创造力研究不可回避,也是急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关于知识与创造的关系有以下两个观点。

知识与创造力存在正相关。任何创造都不是主观随意的,它是对人类已有认识成果进一步加工的产物。世界上任何发明创造都建立在一定的经验基础上,都开始于原型启发。创造力作为一种特殊的能力,是把已知的信息、有联系的知识和经验经过加工、改造或联想,形成适合于某种要求或用途的新组合,得出新知识、新结论的过程,是知识在较深层次上的重新组合。知识越丰富、越深刻,产 2 生新观念、新设想的可能性就越大,就能从更多的角度灵活地、变通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知识与创造力存在负相关。也有研究者认为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有利于创造,都成为创造的动力和源泉。如果在一个问题的传统意义上受到过多的训练,就越有可能形成知识功能上的固定性,阻碍新颖的意义的产生,从而不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西蒙顿(1984)指出历史上最有创造性的人其实只在其熟悉的领域

4里接受过中等程度的教育——既不是最多也不是完全没有背景知识。○斯腾伯格认为太多的背景知识会使人的思想僵化,使人不能超越原有领域的疆界,变成想法的奴隶而不是它的主人。他运用创造力投资理论对此作出解释:知识是一个人的资源,一个人在某一领域拥有很多知识,表明他在该领域已投资很多,这个人会尽可能地保护它的投资,变得不愿意“买低”,因此积累的知识变成它未来的5阻碍物。○从世界创造发明史上看,很多的重大科研成果是科学家在其青年时代获得,而他当时在其知识领域并不是最渊博之人,而在其知识渊博之时却创意降低。任何创造都缘起于信息量不足,从而令人产生好奇和激起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最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由此可见知识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是矛盾的关系。吉尔福特将此概括为:“首先,一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越多,他越有可能对新问题有创建性。其次,一个人

6过去获得的知识越少,他的创建性就越大。”○对此,我们认为知识与创造的矛盾关系是一种表面现象,它们实质上是内在统一的。创造肯定要以知识或经验作为“中介”才能产生,否则便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但是有知识并不等于创造,死记硬背的知识、陈旧的知识、片面的知识都不能转化为创造所需的知识。创造所需的知识不但需要一定的量,更强调质的要求。只有知识被掌握且灵活运用,即“活化”时,知识才能成为创造的力量,这就是活化的知识。它是“最有用的知识”,是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

7活化知识具有以下几个特征:○活化知识是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统一体,不但“知道”而且“会做”;不但知道是什么,而且知道为什么。活化知识的实质是概念原理和图式表征的网络储存,并与产生系统密切联系,互相激活。活化知识具有更大的包容性、接纳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知识的转型必然会动摇原有教育的知识的基础,引发原有教育观念、制度和 3 活动的危机,必然推动教育改革。知识的性质表明,知识无非是人们对发展世界的一种发展性认识,其存在的合理性就在于它的创造性。明确知识的性质对于我们在学校教育中如何处理传授知识与提高创造能力的关系具有重大的意义。传授知识只是学校教育的一项任务而非是全部。教育就应培养具有知识创造能力的不断革命的人,而不是被其所奴役的人。然而,知识的基础地位不容动摇,改变的应该是落后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双基教学不能丢,这一点得引起新课程改革的注意。传授知识必须是教学的首要的任务。

二 智力与创造

1.新的智力观与教育改革

从常识理解,智力指人的聪明程度,然而其概念及结构却是心理学史上一个长期争论、迄今尚无统一定论的问题。国外有以下几种观点:智力是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智力是学习的能力;能力是抽象思维的能力;智力是多种相对独立能力的综合体。我国大多数心理学家倾向于把智力看作基本能力的综合体,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及思维能力,其中思维能力为核心。在智力结构理论中与创造教育关系密切的有下列三个:

8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理论(1977)。○吉尔福特主张智力从三个维度来说明:操作(有认识、记忆、分散思维、集中思维、评价5种因素)、内容(有听觉的、视觉的、符号的、语义的、行为的5种因素)和成果(有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换、蕴含6种因素),这些因素可构成5×5×6﹦150种独特而各异的智力。这些不同的智力可用不同的测验来检验,发现优势能力和非优势能力。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创造学家主要运用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理论来鉴别、训练学生的这些独特智力。

9斯腾伯格的智力三重理论(1985)。○斯腾伯格认为智力是由三部分:成分智力(componential intelligence)、经验智力(experiential intelligence)和背景智力(contextual intelligence),控制、协同与加工的结果。他主张从智力个体内部世界、外部世界、个人经验三方面去理解智力。斯腾伯格揭示了智力的复杂性、动态性与多维性,强调了环境因素对智力的重要性,对学校创造教育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多元智力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是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的,这是迄 今为止最重要的智力理论。加德纳经过多年来对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艺术

10教育等方面的研究,证明了人类思维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多元的。○他认为人类至少存在着七种以上的智力方式,即语言智力,教学逻辑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空间智力、人际关系智力和自我认识智力。这些智力,在相当程度上是独立存在的,虽然种类并不太多,但通过不同组合,制造了人类能力的多样性。其中每一种智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我们就不能断言某某学生聪明不聪明,而只能说这个学生在那些方面,哪些领域更聪明,更有发展前途;同样我们也不能断言某某学生没有创造力,而只能说某某学生在哪些方面、哪些领域更有创造力、更有前途。学校首先应当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应适应其智力发展特点,以他们的兴趣和特长为中心多方面和谐发展,形成多元和谐的智力。

2.智力是创造的前提条件

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不但是学者们共同关心的一个理论问题,而且也是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的教学中必须首先解决的又一重大理论问题。

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非常复杂,目前对这一问题较为一致的看法时,创造力与智力是一种相对独立,在一定条件下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这种关系可归纳为四点:①智力低者不可能有高创造力。②智力高者可能有高创造力也可能有低创造力。③低创造力者智力水平任意。④高创造力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力。

经验告诉我们,痴、傻、呆的人创造力很少,然而也有很多智力高的人,即我们常说的聪明人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创造力也不高。智力与创造力的这种关系表明,高智力虽非高创造力的充分条件,但是高创造力的一个必要条件,由智力到创造力还必须与特别的情境相联系,必须与特定的知识、技能相联系,也就是说创造力是智力在创造活动领域内的特殊发展。只有发展多元的、和谐的智力,才能更有效地推动创造力的产生与发展。

智力是创造的前提条件,教育的任务就在于不断创造和优化这个条件,提高学生的智力。根据多元智力的观点,教学要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改革教学方式,提倡个性化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特长、文化背景等选择专业 5 和课程,优化的学习条件;要增加学生发现适合自己智力状态的学业和未来职业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向社会成员中的成功者学习,探索在学校课程中不一定会被发现的兴趣和能力,引导学生向某一领域作深入探索和研究,使学生的认知能力按各自适当速度得到最佳发展。

三 个性与创造

1.个性教育是当代教育改革的核心

个性也叫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是决定个人独特的行为和思想的内部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独立个性是现代人必备的心理素质。一个具有独立个性的人才能不囿于传统、安于现状,不盲目从众、唯书唯上,才能思路开阔,想象丰富,兴趣广泛,善于根据变化的实际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思维方与行为方式,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和创造才能,追求主宰自己,充分实现自我价值。

长期以来我们在教育中无视或忽视学生的个性,排斥个性的自由发展,用统一的要求、统一的标准、统一的内容、统一的形式和方法塑造同一规格的人才。这种缺乏个性的人唯唯诺诺,墨守陈规,不思进取,平庸度日,他的头脑长在别人的肩上,理想挂在别人的嘴上,对社会事务冷淡、厌倦甚至抵触,缺乏主人翁意识,“这是我们教育的失败,也是我们教育的弊端,而且直至今天仍是我们教

12育改革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独立个性的发展是受教育者的最高层次的需要,也是他们使命感、事业心和创造力的源泉。培养具有独立个性的人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尊重个性、发展个性成为当今世界众多国家的共识。日本80年代以来的历次教育改革都把“尊重个性原则”作为基本原则,作为指导日本当代教育改革的基本思想13和教育信条。○前苏联提出,“发展个性是我们的主要任务”,“将儿童、少年、14青年的个性置于全部教学教育工作的中心。”○我国虽然在80年代后期开始关注个性教育,然而在各级各类学校中还未能引起应有的重视。

2.个性是创造力的主导力量

著名心理学家马洛斯、卡特尔、麦金农、巴伦、海纳特等人曾分别对科学、艺术、文学等领域的杰出创造性人才的人格特征进行研究归纳,发现他们无不具 备相当高的个性心理品质,这种心理品质是他们创造力的本原。要使学生成为杰出的创造性人才最首要的工作莫过于帮助他们构建强健、独立而鲜明的个性。个性对心理操作的加工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都具有很大影响。从个性的形成过程看,个体的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中无不表现出独特的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认知风格。这些认知风格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从、冲动与深思、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等方面,它们使知识内化为个体独特的认知结构,同时使人的情意带有个性倾向性,如学习兴趣或好奇心的高低、成就动机水平的差异,内控与外控、焦虑的性质与水平的差异、学习坚持性的高低、冒险与谨慎、自制力和理性水平的高低等等。这些品质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创造的领域、创造性表现的早晚和创造力的大小。

15个性在创造中的具有主导作用○。个性品质体现在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之中,它是学习与生活的动力,决定着人生的导向和各种行为模式。创造不能只停留在头脑中,要通过创造行动才能实现。所以从实践角度看,创造就是意志行动,就是克服困难,做前人和别人没做过之事,做自己没做过之事。只有那种具有大无畏的创造勇气和坚持真理、批判谬误的胆识的富有个性的人,才能抵抗来自权威、传统、众见的压力,使新观念、新思想、新理论、新发明等得以突破重围而脱颖而出。个性对人的发展如此重要,以至于,“严格来说,创造性与其说是一个智

力概念,不如说是一个个性概念。”○

五 结论

前面我们论及,在创造力结构中,知识是创造的基础,智力是创造的前提。

仅仅从知识本身来说并不会使一个人具有非凡的创造能力。知识很渊博,但一生却没有什么创造性成果的不乏其人,究其原因,这些人只是一种“字典式”的人物,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只是一种简单的堆砌起来的知识,它只能解决经验过的问题而没有创新功能;我们身旁也有一些很聪慧的人,思维灵活、反应敏捷,然而只有“小聪敏”却一事无成。事实上,从创造发明史来考察,具有中等程度的知识和智力就可能有所创造。现在我们可以明确:没有鲜明的个性,再雄厚的知识与技能,再发达的思维能力和智力都不能使人达到成功的创造。在这个意义上说,个性统摄了知识和智力,个性的品质决定着知识和智力的发挥的程度,这一 点鲜明地表现在哪些做出重大发明、发现的天才身上,并记载在他们的创造发明事迹中。创造个性起着组织、主导和统率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说,创造个性是创造力的决定力量。

创造力是知识、智力、个性多维度多层面的复合体。学校教育要以知识、智力、个性等多方面和谐发展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只有持这样的“有机的整体的创造力培养观点,人的创造性的发展才成为真正的人性的完善,人的本质属性

16的展现,才赋予创造性教育以本体论意义。”○[注释]:

1、○2石中英.知识的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9,45-84.○3董奇.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10.○

4、○5斯腾伯格、鲁巴特.不现凡响的创造力[M].北京:国城市出版社2001,8,198.○6吉尔福特.创造性才能[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41.○7刘文霞.广义创造论[M].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2,36-38.○

8、○9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611—612,612—613.○10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1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10.○12 ○15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178,125.○13国家教委情报研究室.今日日本教育改革[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309.○14国家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三集)[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我们这里强调个性对主导作用,并不否定道德对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事实上道德○应该是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道德与创造的关系也很复杂,它主要决定创造的方向问题而不是大小的问题。在个性教育中就要用道德的力量使不良个性转化为积极个性,从而驾驭创造的方向,为人类造福。

16鲁洁.挑战知识经济教育要培养创造性人才[J],上海文教研究,1998,○(12).New Explo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Knowledge,intelligence,individuality and Creation Bo Jian-guo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100875)

Abstract: Importing the knowledge to the students, developing the intelligence and cultivating individuality of the students are three main teaching tasks.They are both relatively steady and changing.Disposing the relationship of them is educational value-orientation.Making clear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m is theoretical problem of the first importance in modern education.Knowledge, intelligence and individuality have different influence in the process of creating.Knowledge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creating, intelligence is the prerequisite, while individuality is the decisive factor of them.Key words: knowledge, intelligence, individuality, creation, relationship

通讯方式:

篇6:音乐知识与欣赏之在有限创造无限

关于这个题目,之前想了很多,上了这门课之后,才觉得对于音乐,这个题目还比较切合,但是在这些文字中想要表达这么一个宏大的主题似乎有些困难只是想通过自己的感触,将仅有的一些想法表达出来而已。

我终觉得音乐有一种神秘感,它让人想要靠近,却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将人拒之门外,感觉那是一方净土,是不容任何践踏的。对非艺术生来说,真正的音乐很遥远,却又那么耀眼。

从莫扎特的音乐中想像着一股儿童的纯真与烂漫,在这位音乐天才的作品中寻找美的灵感,从“费加罗的婚礼”中感受到了歌剧独有的魅力。音乐,绝不仅是音符的积累,而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思想的结晶,是音乐家向这个世界传达的情感。

音乐知识犹如汪洋大海,我们没有办法将所有的音乐穷尽,但是,我们却可以把这样一种音乐的情感和思想传递下去,让它成为我们的一种生存生活的方式。

正如《闪亮的风采》中的大卫,由父亲引导上了音乐之路,又在父权下接近崩溃,这种经历不比那些交响曲来的温和。

对于懵懂无知的孩童来说,他至少在成长开始的原动力上,父母起了很大作用,那些类似还没学会走路就爬向地上的小提琴,捧起来就胡乱拉一通透出天赋的故事扯淡的居多,孩子充满了不可琢磨的好奇心,你在地上放颗手雷他也可能有兴趣把玩,但是你不可能就此把他练成兵器之王。而大卫的父亲曾经有音乐情怀,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于是这份未能释怀的情节成了他心头的痛与希望。昔日未能了却的愿望,成人往往希望在孩子身上实现,于是我们看到这位曾经经历过集中营的犹太人的孩子们都能弹钢琴,而大卫又是其着力塑造的对象,同时也不经意间成为被他极力摧残的对象。大卫长期生活在父权的阴影下,父亲严厉、冷酷、自大、狂妄,对于大卫有着极强的控制欲。所以,在他心中,他认为只有他才是真正关心大卫的人,是能主宰大卫命运的人,当大卫有机会出国进修时,他百般阻挠,因为他不能让大卫摆脱他的控制,因为他无法承受无法控制自己儿子的失落。和很多无意间伤害孩子的家长一样,他总是摆出一副“我是为你好”的架式,如同自以为能替子民作主的暴君,他摧残着大卫的自信,让一个本该阳光的孩子变的敏感而畏缩。

片中也交代了父亲变的有些暴虐的“合理性”,作为犹太人,他曾经在二战承受苦痛,所以极端的相信丛林法则,相信强者才能生存。虽然没这么深的程度,但是很多成人都有类似的处境,比如,因为过去没有机会上大学,就将巨大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为此父母们可以省吃俭用,也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当然,这是一种自我的牺牲,但是在为孩子的同时,也多少在为自己能通过孩子实现梦想,出口鸟气而牺牲。大卫的父亲更加极端,而大卫的遭遇也更加悲惨,他的世界只有音乐,不是那很多音乐家渗透生命的具有张力的音乐,而是带着痛的,摧残式的机械的音乐。大卫的父亲只在乎儿子技艺层面的提高,却忘了没有心灵相通的音乐是苍白的,记得在记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中小提琴大师访问刚开放的中国时,就为当时很多孩子在技艺上的水准而惊叹,但是也指出孩子们对音乐缺乏热情和真正的那种爱,大卫的父亲正是短视的急于通过儿子的成就

来证明自己,结果终于导致儿子的反抗。大卫个人意识的觉醒从反抗父权开始,终于,带着被逐出家门的伤痛,他来到英国,开始了人生新的篇章。但是,那曾经的伤害那么沉重,父亲留下的“拉三”的阴影挥之不去,恶果还是惯性般的酿成,他演奏了最高难度的钢琴曲,却倒下了,傻了,疯了,曾经的音乐神童沉寂了。

专制的父亲,没有发言权,突如其来的自由,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简称拉三)。

这么一个组合搭配完成的,绝对不是鸡尾酒疗法的灵药,而是教人疯狂的深水炸弹。看也知道像大卫这么一个思想单纯、人格独立,但在生理上已经成年的良善的孩儿,迟早会被这首曲子给逼疯。

学过钢琴的朋友都知道,在技巧达到标准的前提下,一个人能不能驾驭这部作品,主要是看他能不能驾驭作曲人所要表达的精神。“拉三”曲谱中那些“肥大的和弦”以及俯仰皆是的行云流水,以充分的理由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拉赫玛尼诺夫是个思想复杂的人。

可惜,大卫赫夫高特,他不是。

在“拉三”演奏结束,大卫终于犯病了。犯病之后,我理解,他又变回了一个孩子。

成年人的世界,他掌握不了。他能掌握的,只有那些在父亲的铁幕下无法放纵——而现在终于可以放纵出来的孩子的情怀。

现在想想,我觉得大卫的第一位正式的钢琴老师说的很对。

当父亲彼得把“拉三”的曲谱给老师看的时候,他说:“别让他弹这个,他还没准备好呢„„我们先从莫扎特开始吧。”

莫扎特,活了三十几岁,却仍旧把他音乐的精神放在十几岁的童年保鲜膜里。大卫,你还是个孩子,就让我们从孩子的欢快,开始做起吧。

但是,大卫的疯实际上却是他寻的音乐真谛的一次“以退为进”,看看疯了的大卫,他终于不用再思索技艺上的难度,他如同一个孩子最不懂事的阶段般顽皮,因为他不曾经历这样的阶段,他的童年过早被粗暴的塑造,他在“补课”,补那放肆的孩童时代。感谢那么多善良的人,他们没有音乐大厅的人那般高雅,却真正让大卫放松的投入到生活中去。生命高于那些什么大调、小调,只有生命才能让乐谱上沉寂的乐谱跳动,大卫感受到了生命,感受到了爱情,同时,他也真正感受到了音乐。他和父亲间很难再紧紧相拥,只能匆匆一见,随着父亲的死去让他们失去最后的联系。大卫的复出那么令人激动,还显得很顽童的他没有高雅音乐的高雅,但是他不再紧张,不再畏缩,他开怀的演奏,面对如雷的掌声,他开心的如孩子般欢笑,最后落泪,那泪水带着多少心酸与感悟。正如他最后说得,“日子得继续过,是吧?”,他已经自己做了回答,他继续着自己精彩的故事。

大卫在不幸的童年后终于历经挫折,有了还算美好的转折,如今还有多少孩子正在父母“我是为你好”的寄托下进行着各个领域的通往大师之路的培训。我想,无论任何领域,大师总是极少数的,所以,孩子们成不了大师不必感到挫折,真正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没有成为大师,还失去了童年,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和感知力,那么看着渐渐长大的孩子的茫然,或许还带着忿恨的眼光,那才是作为父母最大的挫折感,所以,今天的父母,未来的父母都需要多看看孩子的眼神,听听孩子的心声,该止住的就止住吧,让他歇歇,感受些快乐,这或许将成为他人生中最美的一次放弃。

对于父亲,我也曾经怀疑那个父亲的爱,那么固执、武断的爱,我也曾经想

要否认那是爱。

他让年幼的儿子学拉三;他不允许儿子的离开破坏家庭的完整,哪怕他是要去完成自己的音乐理想;他动手打了他、告诉他你要是离开就从此再也没有父亲——我以为他残忍乖戾。

可是我这一次看到了他的细节:身为从战争阴影中幸存下来的固执而顽强的犹太后裔,他站在不解的儿子身后,轻轻地、但是有力地告诉他:“人生如此苦短,而音乐才是永恒。”

——苦短,永恒。

儿子花了大半生,终于了解了这两个词语。

多年神经质的儿子重新在舞台上弹起拉三。

不是辛酸,不是喜悦,而是终于了解。

那些固执的对抗,那些孤独背叛的日子,那些癫痴和呓语„„那些,都是人生。就像父亲所说的那么苦短,无从躲避。

而父亲没有说,苦短的人生,因为音乐和爱,也是可以永恒的。

电影最后一个镜头,阳光下大卫和吉莉安相携从父亲墓碑处渐行渐远,在他们的周围有爱的光芒洒下。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民族理论知识 下一篇:三要素创造价值说”现代形式的理论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