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 中职数学的教学可说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从教材编写和使用到教学过程的实施都显得矛盾重重, 数学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与各专业对数学要求的差异性、教学时数的局限性交织一起, 取舍困难;传统的数学教学目标定位与实际的教学效果形成强烈的反差;学生较差基础和条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教学方法受到极大的冲击。
伴随中职教育改革和教学模式的创新, 文化基础课程的设置再三调整。作为重要一门文化课程的数学, 教材一改再改, 难度不断降低, 教学方法和手段也推陈出新。然而, 教起来仍然是“苦”, 学起来仍然是“烦”;长期从事数学教学的教师, 不是越教越轻松, 而是越来越“不会教”了。
1 中职数学面临的问题
1.1 学生数学基础差
中职学生从中考中分流而来, 整体上看素质较低, 在数学中表现更为突出, 大部分在初中甚至从小学开始成绩就一直落后, 普遍表现为: (1) 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目的不明确, 不主动, 不能专心也不善于思考, 不能很好地配合老师教学; (2) 基础知识没学好, 初中数学甚至小学数学的很多知识点都没掌握好, 逻辑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 对数学新知识的接受有很大的困难, 给中职数学教学造成很大影响; (3) 缺乏自信心, 厌学、怕学, 由于长期成绩不理想, 又往往得不到肯定和有效的引导, 加之数学知识具有连贯性、抽象性, 故而自信心缺乏, 产生厌学情绪, 中考的失利又形成阴影, 对数学有恐惧心理。
1.2“够用为度”标尺的问题
随着中职学校培养目标从“中等技术人才”向“高素质劳动者”的调整, 作为文化基础课程的数学, 也象其它理论课程一样, 强调的是“够用为度”原则。然而, 数学课程中“够用”的标尺却不容易把握。首先是不同专业有不同的需求, 在就业导向下中职学校专业繁多, 类别差异大, 专业课程更是不胜枚举;其次是课程设置调整变化频繁, 教材没有统一标准。这就是说, 不同专业有不同的“标尺”, 而且这些“标尺”都是动态的。
在课程的实施上,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连贯性, 理解一个公式、一个结论, 往往都需要大量的预备知识作为基础。不求甚解、生搬硬套地使用一个公式, 往往会错漏百出, 更谈不上实际中的灵活应用了。基于这种情况, “够用”的尺度自然变得模糊。数学课程的学习其实还担当起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这一任务, 在这个问题上更是难于把握够用的尺度了。
1.3 就业导向关注劳动技能, 数学知识的直接应用少
中职教育根本任务在于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 必须“以就业为导向, 以服务为宗旨”。这一理念下职业能力是本位, 培养人才的过程应以职业实践作为主线。
调查显示, 社会和市场对中职学生所关注的往往是胜任某一工作的专业劳动技能 (生产岗位的技术水平, 操作复杂度等) 、社会适应能力 (职业道德, 心理健康, 沟通协调能力等) 、未来发展潜在能力和身体 (生理条件) 等方面;至于对理论水平的高低则“表示理解”, 即使它也影响着劳动者的技能水平。而数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直接应用却是极少。这种情况下, 数学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容易被学生忽视, 间接影响着数学课程的教学。
1.4“2+1”办学模式下课时的缩减
在就业导向思想指引下, 各中等职业学校在“2.5+1”的办学模式基础上积极推行“2+1”模式, 即两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第三年到企业顶岗生产实习。这种模式对提高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实操技能, 帮助学生创造就业条件无疑是有效的手段, 但它也直接带来了理论课时缩减的问题。
在校两年当中, 专业实训与职业资格认证培训所占的比重也在增加;对文化基础课程, 除传统的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和体育外, 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公关和礼仪等也都是必修课程。对数学课而言, “4+4” (即两个学期每周4个课时) 已经难于保证了。
2 实施中职数学教育的对策分析
对于目前存在的种种不利因素, 许多数学同行都进行过深入的思考。而结论基本上是“两难”。比如, 针对基础不牢, 要求学生“先把初中数学知识补好。”其实学生对那些已经失去信心, 正想换个环境、换种方式, 接触些新的东西, 再说课时有限。再如, 学生进校之后先给他们来个摸底考试, 然后告知他们学好数学的必要性?这做法无异于赶跑学生, 因为他们“不堪回首”, 最怕考数学了。还比如, 考虑教学上降低要求、删减内容、互动式教学也往往解决不了问题。面对中职数学教育的诸多问题, 事实上, 局限于学科内来考虑的话始终“捉襟见肘”, 难于奏效。
作为中职的数学, 还得从“职”字去考虑。跳出数学学科界限, 才能较好地处理以上面临的几个问题。
2.1 反思中职数学的地位和作用
中职数学区别于数学, 不再需要很强的系统性, 毋须深入理解, 毋须考虑数学进一步深造和研究;它有很强的工具性, 适合于某种专业的课程需要和相应职业最基本需求。所以, 作为中职数学的使命, 一定是服务于对应专业的专业课程和职业岗位, 教学就应该有服务意识, 姑且称为“职业导向”。
中职数学关注的焦点无疑是学生专业职业技能的学习和培养。谁来教数学?现实的情况是, 担任数学教学的一般都是早期数学专业毕业的专职数学教师, 显然对专业课程不熟悉, 难于把握数学知识在专业课程及专业技能培养中的应用情况。另一方面, 专业课程的教师也不熟悉数学的教学规律, 只知应用到哪些数学知识。这种局面一段时间里还不容易改变, 毕竟由于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比例的调整, 数学教师充裕而专业教师往往缺乏。
因此, 在师资建设和课程设置上就应充分考虑这种情况。对现有的教师, 可通过交流学习和进修培训以适应教学的需要。条件成熟可以考虑将数学课与专业课程进行整合。
2.2 课程内容选取思考
基于数学课服务于专业课程的思想, 在教学模式上可以有以下几种尝试: (1) 将数学内容按专业课程需要进行拆分, 分别整合到专业课程之中由专业课教师承担教学, 这样, 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 效果完全不同, 但这种做法难度大, 对专业教师要求高。 (2) 彻底打散数学课程体系, 使数学教学围绕专业课程转, 专业课需要什么, 数学课就上什么, 仍由数学教师承担。当然, 这种方式容易导致数学教师难于适从, “怨声载道”。 (3) 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 使数学课能满足该专业各专业课程的需求。
其中, 第三种模式比较容易操作。在数学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充分讨论的基础上, 明确各知识点的具体应用情况, 对数学内容进行筛选和理顺, 根据教学要求“自成体系”。
2.3 教学目标高低思考
由于中职教育中专业繁多, 学生基础差异大, 就业岗位及个人职业发展不尽相同, 所以在教学中统一目标要求、统一授课、统一考试的“一刀切”做法显然不实际。根据学生具体情况, 可以考虑分层教学、分专业板块教学等措施, 实施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
(1) 分层教学。通过一定形式的测试 (最好是一种间接又能反映数学水平的测试) , 将分成A、B两种教学班, A班以基本掌握初中知识为起点, 教学目标相对较高;而B班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 在B班中的教学较多地复习初中知识点, 不过复习的方式必须是具有专业特色, 比如对机电专业复习圆的面积公式, 就可以拿一个机械零件来做讲解。
不管是A班还是B班, 教学要求都应基本能满足专业课程需求——“够用为度”, 只是对B班, 更多的内容只给出公式或算法, 而不关注知识的联系和推理。
(2) 按专业板块来对教学目标的标尺分类。相近的专业归为一类, 做到“筐装石头桶装水”。比如在我们学校里, 可以把“计算机及应用”、“网络”、“信息”三个专业归为一个板块, 把“模具”、“数控”、“机电”、“汽修”四个专业归为另一板块等等。不同的板块, 具有相应的专业特点, 根据职业对数学的要求情况有不同的教学目标。
(3) 由于数学课时的限制, 可以把一部分内容放到顶岗实习前来讲。这部分内容在专业课程中并不急需, 但在以后从事该职业时是必要的。在教学上, 采用介绍和引导的方法, 让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自学, 只需让学生清楚有哪些知识、在什么场合下用到以及学习的方法, 并提供适当的参考资料即可。
2.4 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 思考
针对学生基础, 不应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实物教学, 以增强教学直观性;小班教学, 有利于个别指导;集体作业,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
(1) 实物教学。对于大多数的数学知识, 都可以采用辅助教具, 这些教具可以是教学仪器厂家生产的正规教具, 也可以是自行制作的简易教具。自制教具虽然不规范, 但对理解能力差而又对数学不感兴趣的中职学生还是很有效的。比如讲解坐标系时, 即使拿着两条带有刻度的长竹竿, 摆在学生课桌上以确定座位上的学生坐标, 也将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并活跃课堂;讲解抛物线时带上个乒乓球并恰当运用, 同样起到不小的帮助。当然在实物教学中最好能利用其专业相关的实物模型。
(2) 小班教学。部分学生之所以基础差, 原因之一便是长期没有得到教师的关心。如果能进行小班教学, 教师便有更多机会对这部分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学生对教学的参与和配合的机会自然也多了起来, 这对长期被“忽视”的学生是非常有用的。
(3) 集体作业。对于课堂上复杂一些的练习, 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 基础不同的学生互相搭配组成一组, 采用讨论的形式, 共同完成任务。部分学生对老师的讲授听不进去, 但在同学互相讨论中的表现就可能不一样, 这也是项目教学法所提倡的形式。
另外, 多媒体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到数学教学中, 特别在数学课件应用、 (计算机辅助) 数学实验方面, 具有广阔的研究空间。利用课件, 可形象直观地展示传统手法难于表述的诸如变量关系、图形曲线、运动原理等教学内容。通过数学实验, 能够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和探究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构建属于他自己的知识;培养了动手能力、创造力和探索精神,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数学实验可以选择多种工具和实验方式, 如《几何画板》是一款使用较多的优秀软件, 无论代数、几何三角或统计等方面的实验都可以方便地开展;又如, 利用Office Excel等软件也可以进行数据分析统计甚至作图方面的实验。其实, 数学实验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利用一定的实物用具来进行。
摘要:目前中职数学教学可谓困难重重, 这既与中职学生素质下降有关, 同时也是中职教育改革中必然出现的问题。本文对中职数学面临的问题作了分析, 同时在对策上从教学目标定位到教学方法作了相应的阐述。
关键词:中职数学,问题,对策,就业导向,教学目标
相关文章:
中职数学的教学改革02-04
中职数学的现状及思考02-04
中职数学改革02-04
对中职数学教学的体会02-04
中职中等数学02-04
浅谈中职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02-04
海水淡化技术发展02-04
中职数学概念的教学02-04
移动手机信号覆盖02-04
数字电视信号传输技术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