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

关键词: 结节 切口 手术 我院

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精选十篇)

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0例为我院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行小切口甲状腺腺体切除术的患者, 其中男45例, 女55例, 男女之比为9 ∶ 11, 年龄25~70岁, 平均45岁。以颈部肿块收入院, 病史2个月~50年, 平均9年1个月。术前均行彩超或CT检查发现甲状腺结节, 结节直径1.0~6.0 cm, 平均4.5 cm。病理诊断甲状腺腺瘤25例, 囊肿20例, 结节性甲状腺肿30例,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15例, 甲状腺癌6例, 亚急性甲状腺炎4例。

1.2 方法

全身麻醉, 仰卧位, 头微过伸。均采用小切口切除腺体手术方法。仔细切开皮肤、皮下组织与颈阔肌。颈阔肌下游离皮瓣, 电刀止血, 用拉钩向上、下牵引皮肤, 自颈白线分离肌肉至腺体, 不横断颈前肌群 (巨大的甲状腺病变除外) , 向两侧牵开肌肉, 充分显露腺体, 游离切断、结扎病变腺叶上、下极动静脉, 将腺体的椎状叶自甲状软骨上游离下, 分离腺体峡部与气管的粘连, 将峡部钳夹切断, 向两侧牵开, 显露气管, 分离腺体与气管的粘连, 自气管前分别向两侧钳夹腺体切除腺叶组织, 保留腺体背面适当薄层的腺体组织。术后引流管于24~48 h拔除。常规口服甲状腺片40 mg, 1次/d, 共6个月, 预防复发, 定期随访。

2 结果

术后患者对颈部切口的愈合均较满意, 手术时间40~100 min, 平均60 min。术中出血20~150 ml, 平均50 ml。其中双侧甲状腺全切除术25例, 一侧腺叶、峡部、对侧腺叶次全切除术15例, 一侧腺叶、峡部切除术15例, 一侧腺叶切除术25例, 双侧腺叶次全切除术10例, 一侧腺叶次全切除术10例, 4例术后出现声嘶, 在半年内恢复。

3 讨论

3.1 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与传统手术切除甲状腺的比较:

正常的甲状旁腺位于甲状腺左、右两叶的背面, 上甲状旁腺一般在环状软骨水平, 位置相对固定。下甲状旁腺的位置常由于腺体的肿大和变异位置相对不固定, 喉返神经的行走位置除去部分变异外, 多位于两侧的气管、食管沟内。在手术过程中, 由于创口内血液的污染及肿大、变形腺体的挤压、推移, 甲状旁腺和喉返神经经常不易被分辨。在采用传统术式切除腺叶组织时, 因为需要较大范围的腺体游离, 结果需要颈部皮肤切口要大, 颈前肌群被横断后易造成颈前皮肤与肌肉的粘连, 造成术后吞咽时颈部切口瘢痕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 影响术后的美观。由于腺体被大部分游离, 腺体背面及气管、食管沟常常被显露, 切除腺叶时不利于旁腺与喉返神经的保护, 容易伤及喉返神经或将旁腺一并切除, 造成术后出现声音嘶哑、手足抽搐等并发症。很多外科医师为避免喉返神经的损伤, 在术中要常规行喉返神经显露, 但仍然无法避免其损伤。而甲状腺手术中是否应常规探查喉返神经, 这种探查是否能降低喉返神经损伤率或是对神经功能的保护更为有害[1]。这些问题已争论了几十年。现在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克服了传统手术的缺点, 更有利于患者。下面把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与传统手术比较如下:①切口小, 仅3~5 cm, 术毕采用皮肤缝合器缝合切口或行皮内缝合, 使切口瘢痕变短变小[2];②不横断肌前肌群, 避免了横断肌前肌群后的再缝合而形成的切口不平整;③不横断颈前静脉, 术后切口水肿明显减轻;④不横断肌前肌群及颈前静脉, 使术后因横断肌前肌群而引起的术后出血 并发症减少;⑤手术时间较短;⑥术后无并发症;⑦由于手术时间缩短, 从而需要的麻醉时间缩短, 最终使麻醉费用降低, 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3.2 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的主要优点:

第一, 先从自峡部起向两侧切除腺体, 切除时由于保留了腺叶背面的腺体组织, 就可以避免将隐藏在腺体背面的甲状旁腺切除。而且由于气管食管沟未被显露, 喉返神经被掩盖在腺体组织以下, 亦不会导致神经的损伤[3]。第二, 先从自峡部游离切除腺体时, 患者的气管首先被充分显露, 所以在切除过大腺叶时就可避免因为腺体过大压迫气管造成术中呼吸困难, 或是因为过分刺激患者气管造成喉痉挛。同时, 因为气管已被显露, 即使患者术中出现了喉痉挛也无任何风险。第三, 先自峡部开始由内向外游离切除腺体, 腺体组织逐渐被切开并拉向内侧, 所以, 游离腺体时仅游离阻断腺体上、下极血运即可, 无需做过大范围的游离, 也就不需要切除颈前肌群, 术中创伤相对较小, 皮肤切口亦相应缩小[4]。

综上所述, 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安全可行, 创伤小, 并发症少, 不需要特殊器械, 可以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但是要求术者有扎实的外科基本功, 并且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摘要:目的探讨小切口甲状腺腺体切除术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年来我院采用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的10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效果。结果100例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 术后患者对颈部切口的愈合均较满意, 杜绝了甲状腺手术过程中甲状旁腺和喉返神经的损伤, 术后未出现声音嘶哑或手足抽搐等现象, 手术效果理想。结论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临床效果好, 术式简单、实用、易于掌握、可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甲状腺切除术,外科手术,微创性,术后并发症

参考文献

[1]屠规益.甲状腺外科的国际动向及评价.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3, 38 (4) :310.

[2]王明华, 汪令成, 潘俊峰, 等.甲状腺腺叶切除治疗术中未能确诊的甲状腺结节病变.中国综合临床, 2004, 20:159.

[3]曹飞麟, 朱勤录, 毕铁男.喉返神经显露技术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价值.中国癌症杂志, 2003, 13 (5) :490.

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 篇2

【关键词】 甲状腺瘤;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传统甲状腺切除术

【中图分类号】R65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065-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患者均为我院2010年5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甲状腺瘤患者。按就诊时间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32例,年龄23~60岁,平均年龄(35.49±6.48)岁;病程3个月~4年,平均病程(2.13±0.56)年。观察组中男19例,女31例,年龄24~60岁,平均年龄(35.48±6.49)岁;病程4个月~4年,平均病程(2.14±0.57)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治疗。患者行颈丛麻醉,在距离胸锁关节2cm处,实施颈部横向切口,保证切口两端至胸锁乳突肌外缘。游离颈阔肌与颈前筋膜间的皮瓣,范围从舌骨下至胸锁关节上缘部分,用电刀将肿瘤切除,最后行常规置管引流。给予观察组患者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治疗。对患者血常规、心电图等进行检查,选用颈丛麻醉,取仰卧位,垫高颈部,于患者患侧甲状腺表面锁骨上1~2cm处行3~6cm的小切口,若为双侧,则切口取颈前正中部,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等,并对甲状腺上下极和外侧血管、组织和悬韧带部分进行分离。对患者行皮下肾上腺注射,浓度为0.5%,体积为15ml,避免患者皮下出血。对皮瓣进行分离,切开皮下组织,将疏松结缔组织及颈前肌分离,并对颈前静脉进行处理。使甲状腺充分显露,首先进行快速的病理送检,在确定为非恶性肿瘤后,选用7号线大圆针贯穿缝合,用钳夹分别夹住瘤体3、6、9及12点处,切除甲状腺瘤,注意甲状腺组织切除不宜过多,以免发生术后甲状腺功能低下,用电刀切除甲状腺瘤。手术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对患者喉反神经造成损害。最后用0号线对切口进行缝合。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伤口大小、出血量、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伤口大小、出血量、住院时间对比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伤口大小、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对照组共11例(22.0%)患者发生颈部紧缩、疼痛、麻木以及吞咽困难等并发症,观察组仅4例(8.0%)患者发生上述并发症,所有患者并发症均经过对症治疗后转归,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甲状腺瘤是常见的良性肿瘤,其发病因素众多,与性别、遗传、TSH过度刺激等均相关。就性别来说,女性发病率可为男性的5~6倍,是发病的主要群体[1]。甲状腺瘤主要呈现单发圆性或椭圆形,肿块表面比较光滑,直径一般在1~5cm之间。在诊断过程中,应与甲状腺癌及结节性甲状腺肿区分开来。

甲状腺瘤的手术治疗关键在于减少切口长度,保证外形美观,保护颈部肌群完整[2]。本组研究中,所得结果充分显示,相对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来说,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的优越性更为突出,表现为:手术过程中无需对颈前肌群进行破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颈部肌肉组织造成的严重损伤;不会影响到颈部静脉、淋巴回流等[3];手术切口小,手术瘢痕较小,保证外形美观的同时,促使患者伤口早日愈合;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患者的舒适性。但应注意在实际手术过程中,应准确把握适应症,充分保证患者安全。综上所述,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瘤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建勇.改良小切口与传统手术治疗甲状腺瘤临床疗效比较[J].医学信息,2013,9(26):100.

[2]汤金剑.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在治疗甲状腺瘤中的比较[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5):29-30.

[3]黄浩善,王成忠.小切口改良甲状腺切除术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的比较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1):2977-2978.

(收稿日期:2014.07.07)

【摘 要】 目的:探讨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和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0例甲状腺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传统甲状腺切除术,观察组患者行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伤口大小、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大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瘤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甲状腺瘤;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传统甲状腺切除术

【中图分类号】R65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065-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患者均为我院2010年5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甲状腺瘤患者。按就诊时间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32例,年龄23~60岁,平均年龄(35.49±6.48)岁;病程3个月~4年,平均病程(2.13±0.56)年。观察组中男19例,女31例,年龄24~60岁,平均年龄(35.48±6.49)岁;病程4个月~4年,平均病程(2.14±0.57)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治疗。患者行颈丛麻醉,在距离胸锁关节2cm处,实施颈部横向切口,保证切口两端至胸锁乳突肌外缘。游离颈阔肌与颈前筋膜间的皮瓣,范围从舌骨下至胸锁关节上缘部分,用电刀将肿瘤切除,最后行常规置管引流。给予观察组患者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治疗。对患者血常规、心电图等进行检查,选用颈丛麻醉,取仰卧位,垫高颈部,于患者患侧甲状腺表面锁骨上1~2cm处行3~6cm的小切口,若为双侧,则切口取颈前正中部,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等,并对甲状腺上下极和外侧血管、组织和悬韧带部分进行分离。对患者行皮下肾上腺注射,浓度为0.5%,体积为15ml,避免患者皮下出血。对皮瓣进行分离,切开皮下组织,将疏松结缔组织及颈前肌分离,并对颈前静脉进行处理。使甲状腺充分显露,首先进行快速的病理送检,在确定为非恶性肿瘤后,选用7号线大圆针贯穿缝合,用钳夹分别夹住瘤体3、6、9及12点处,切除甲状腺瘤,注意甲状腺组织切除不宜过多,以免发生术后甲状腺功能低下,用电刀切除甲状腺瘤。手术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对患者喉反神经造成损害。最后用0号线对切口进行缝合。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伤口大小、出血量、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伤口大小、出血量、住院时间对比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伤口大小、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对照组共11例(22.0%)患者发生颈部紧缩、疼痛、麻木以及吞咽困难等并发症,观察组仅4例(8.0%)患者发生上述并发症,所有患者并发症均经过对症治疗后转归,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甲状腺瘤是常见的良性肿瘤,其发病因素众多,与性别、遗传、TSH过度刺激等均相关。就性别来说,女性发病率可为男性的5~6倍,是发病的主要群体[1]。甲状腺瘤主要呈现单发圆性或椭圆形,肿块表面比较光滑,直径一般在1~5cm之间。在诊断过程中,应与甲状腺癌及结节性甲状腺肿区分开来。

甲状腺瘤的手术治疗关键在于减少切口长度,保证外形美观,保护颈部肌群完整[2]。本组研究中,所得结果充分显示,相对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来说,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的优越性更为突出,表现为:手术过程中无需对颈前肌群进行破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颈部肌肉组织造成的严重损伤;不会影响到颈部静脉、淋巴回流等[3];手术切口小,手术瘢痕较小,保证外形美观的同时,促使患者伤口早日愈合;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患者的舒适性。但应注意在实际手术过程中,应准确把握适应症,充分保证患者安全。综上所述,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瘤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建勇.改良小切口与传统手术治疗甲状腺瘤临床疗效比较[J].医学信息,2013,9(26):100.

[2]汤金剑.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在治疗甲状腺瘤中的比较[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5):29-30.

[3]黄浩善,王成忠.小切口改良甲状腺切除术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的比较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1):2977-2978.

(收稿日期:2014.07.07)

【摘 要】 目的:探讨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和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0例甲状腺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传统甲状腺切除术,观察组患者行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伤口大小、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大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瘤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甲状腺瘤;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传统甲状腺切除术

【中图分类号】R65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065-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患者均为我院2010年5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甲状腺瘤患者。按就诊时间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32例,年龄23~60岁,平均年龄(35.49±6.48)岁;病程3个月~4年,平均病程(2.13±0.56)年。观察组中男19例,女31例,年龄24~60岁,平均年龄(35.48±6.49)岁;病程4个月~4年,平均病程(2.14±0.57)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治疗。患者行颈丛麻醉,在距离胸锁关节2cm处,实施颈部横向切口,保证切口两端至胸锁乳突肌外缘。游离颈阔肌与颈前筋膜间的皮瓣,范围从舌骨下至胸锁关节上缘部分,用电刀将肿瘤切除,最后行常规置管引流。给予观察组患者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治疗。对患者血常规、心电图等进行检查,选用颈丛麻醉,取仰卧位,垫高颈部,于患者患侧甲状腺表面锁骨上1~2cm处行3~6cm的小切口,若为双侧,则切口取颈前正中部,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等,并对甲状腺上下极和外侧血管、组织和悬韧带部分进行分离。对患者行皮下肾上腺注射,浓度为0.5%,体积为15ml,避免患者皮下出血。对皮瓣进行分离,切开皮下组织,将疏松结缔组织及颈前肌分离,并对颈前静脉进行处理。使甲状腺充分显露,首先进行快速的病理送检,在确定为非恶性肿瘤后,选用7号线大圆针贯穿缝合,用钳夹分别夹住瘤体3、6、9及12点处,切除甲状腺瘤,注意甲状腺组织切除不宜过多,以免发生术后甲状腺功能低下,用电刀切除甲状腺瘤。手术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对患者喉反神经造成损害。最后用0号线对切口进行缝合。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伤口大小、出血量、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伤口大小、出血量、住院时间对比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伤口大小、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对照组共11例(22.0%)患者发生颈部紧缩、疼痛、麻木以及吞咽困难等并发症,观察组仅4例(8.0%)患者发生上述并发症,所有患者并发症均经过对症治疗后转归,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甲状腺瘤是常见的良性肿瘤,其发病因素众多,与性别、遗传、TSH过度刺激等均相关。就性别来说,女性发病率可为男性的5~6倍,是发病的主要群体[1]。甲状腺瘤主要呈现单发圆性或椭圆形,肿块表面比较光滑,直径一般在1~5cm之间。在诊断过程中,应与甲状腺癌及结节性甲状腺肿区分开来。

甲状腺瘤的手术治疗关键在于减少切口长度,保证外形美观,保护颈部肌群完整[2]。本组研究中,所得结果充分显示,相对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来说,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的优越性更为突出,表现为:手术过程中无需对颈前肌群进行破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颈部肌肉组织造成的严重损伤;不会影响到颈部静脉、淋巴回流等[3];手术切口小,手术瘢痕较小,保证外形美观的同时,促使患者伤口早日愈合;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患者的舒适性。但应注意在实际手术过程中,应准确把握适应症,充分保证患者安全。综上所述,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瘤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建勇.改良小切口与传统手术治疗甲状腺瘤临床疗效比较[J].医学信息,2013,9(26):100.

[2]汤金剑.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在治疗甲状腺瘤中的比较[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5):29-30.

[3]黄浩善,王成忠.小切口改良甲状腺切除术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的比较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1):2977-2978.

小切口改良甲状腺切除术的治疗效果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① 入院后均行CT、多普勒超声检查,术前未确诊;②伴发声音嘶哑、气管移位等临床表现;③所有患者均无无严重的心、肾、肺等器官功能障碍性疾病发;④经入院后系统评估,所有患者均能够耐受手术;⑤均无凝血学功能障碍性疾病。选取2012年6月到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甲状腺结节患者60例,其中男6 例,女54 例,年龄26~61 岁,平均43.29±4.03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2.16±1.26年;术后经病理证实为甲状腺腺瘤者39例,甲状腺囊腺瘤者9例,结节性甲状腺肿者12例。治疗医师根据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平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行小切口改良甲状腺切除术,对照组行传统手术治疗。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比较性。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并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和手术同意书,本研究已上报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并批准。

1.2 方法

治疗组中患者仰卧位,全身麻醉,肩下垫枕垫。于胸骨上方皮肤纹理处取长约3.5cm切口,切开皮肤后电刀切开颈阔肌并将皮瓣分离并游离皮瓣。纵行切开颈白线至甲状腺被膜,将甲状腺于真假被膜间进行游离。然后观察甲状腺结节位置、数量及质地。若为囊性结节,可用注射器穿刺抽净囊液。 行甲状腺次全切术,于头侧牵拉甲状腺,将甲状腺下动、静脉暴露、游离,紧贴甲状腺将其切断;将甲状腺向内侧牵拉,显露甲状腺中静脉并将其切断,然后切断甲状腺峡部、Berry韧带[3]。 对于甲状腺上极,采用甲状腺钩朝头侧拉开并暴露颈前肌群、将甲状腺上动、静脉游离,紧贴甲状腺将其切断,并着重保护喉上神经。此时将甲状腺腺叶拉出,将甲状腺腺体切除,于术中查找喉返神经,保留后外侧被膜、脂肪组织及少许甲状腺组织。术后留置置引流管出并固定,将颈白线及皮肤缝合。切除组织均行常规病理检查。传统组采用创痛甲状腺结节手术切除术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前、术后1d、3d、5d的VA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临床疗效评估。临床疗效评定标准:显效,无临床症状,经是研究物理检查结果示治疗完全,随访期间工作和生活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随访期间工作和生活基本不受影响;无效,临床症状未改变或逐渐加重。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医师通过门诊复查方式对所有患者行6~18个月随访,平均10.27±1.94个月。治疗组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术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在术后1d、3d、5d的VAS的评分却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显示,治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术后末次随访中,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甲状腺是最为重要器官之一,对人体日常的激素功能调节具有重要的作用。甲状腺结节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特别是女性高发,对于甲状腺结节有良性与恶性,其中恶性结节在1% 以下,良性结节比较多见[4]。目前临床上对于甲状腺结节的治疗主要还是以手术治疗为主要方式,对于传统甲状腺手术本研究认为其缺点缺是损伤了颈前血管、淋巴管回流,使患者在术后可能发生切口皮下结节;切口下直视操作,需切断颈前肌群及将甲状腺大部分游离,并且切断颈前皮肤后,缝合周围组织过程中会导致皮肤、肌肉相粘连,愈合后切口疤明显,颈部活动欠佳;切断颈前肌群会导致术后头部疼痛、切口处疼痛持续时间长,颈部麻木感发生率高;传统手术切口大,出血量较多,术中可能因操作不当导致舌喉正常运动受到损伤,增加术后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发生率[5]。

本研究通过长期手术经验总结经验发现,改良低位小切口甲状腺结节手术主要适合多见良性甲状腺结节,甲状腺功能亢进者、甲状腺内多发性结节且结节体积较小并集中于单侧腺叶内、恶性程度低乳头状癌。但其手术应用应避免以下患者,如全身麻醉下因此心肺功能障碍无法接受者,颈部有手术史货伴发活动性颈部炎症无法行手术者,无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

改良低位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切口较小并有效缩短了手术时间,术后切口瘢痕美观,且此术式中不用将颈前肌群切断,不将皮瓣剥离,术中牵引甲状腺可更好地显露操作空间及视野[6]。术中对甲状腺直视精确解剖分离、切割或止血,离断较粗甲状腺上动、静脉,减少结扎或缝扎等操作,避免空间较小所带来的麻烦,术中保存完整后被膜避免损伤喉返神经,保留完整上、下极后侧脂肪团以免损伤甲状旁腺。术中可清晰找到结节,避免结节残留[7]。

本研究通过手术治疗后结果显示,除了治疗组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以外,在术后1d、3d、5d的VAS的评分却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了改良小切口对术后患者切口疼痛的患者具有一定的作用;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显示,治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末次随访中,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摘要:目的:比较研究小切口改良甲状腺切除术与传统手术治疗甲状腺结节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6月到2015年6月宁海县中医医院收治的6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治疗医师根据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平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行小切口改良甲状腺切除术,对照组行传统手术治疗。术后观察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前、术后1d、3d、5d的VA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临床疗效评估。结果:治疗医师通过门诊复查方式对所有患者行618个月随访,平均10.27±1.94个月。治疗组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在术后1d、3d、5d的VAS的评分却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显示,治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末次随访中,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位小切口改良甲状腺切除术是治疗甲状腺结节更为安全可靠地微创手术方法,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相比,临床效果更好,切口美观度更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适合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甲状腺结节,改良手术,传统手术,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樊文强,徐智,连玉贵,等.小切口与传统甲状腺手术的对比研究[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4,14(1):32-34.

[2]马立峰,徐胜军,陈剑锋.探讨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结节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浙江创伤外科,2014,19(6):946-948.

[3]胡育昌,李继承,邵志平,等.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87例应用体会[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3,33(3):226.

[4]李金泉.甲状腺瘤改良小切口术的临床观察[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2,21(11):1470-1471.

[5]袁焕柯,吴朝阳,蒙天明,等.传统甲状腺切除术与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结节临床对比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9):4530-4531.

[6]张昌洪.小切口改良甲状腺切除术与传统手术对比分析[J].吉林医学,2011,32(3):448-449.

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 篇4

【关键词】腔镜辅助;甲状腺切除术;颈部小切口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254-02

内镜甲状腺手术是目前治疗甲状腺疾病应用广泛的方法[1]。但手术创伤、疼痛的刺激、术后愈合情况均使患者始终处于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对术后恢复起到负面作用。本研究行腔镜辅助下颈部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患者采取全面的围术期护理干预,取得了显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88例腔镜辅助下颈部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患者纳入标准:年龄≥18岁;择期行手术者;交流无障碍;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心脑血管疾病、重要脏器功能损害的患者;精神病史者或意识障碍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4例,观察组男24例,女20例,平均年龄(57.54±4.37)岁;对照组男26例,女18例,平均年龄(56.93±4.74)岁,2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全面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1)术前心理干预:加强与患者之前的沟通,了解患者情绪的变化,并给予患者情感的支持。协助患者确认识手术及术后康复的过程。(2)术前准备:术前护理协助患者进行相关检查,并嘱患者术前8h禁食水等[2]。(3)术后放松:术后回病房给予选放合适的背景音乐,指导患者放松,并第一时间告诉患者手术的结果,使患者安心。(4)改变生活认知:甲状腺切除患者会怀疑自己免疫功能下降,对其适应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一定不良影响,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我们成立了甲状腺切除病友会,给甲状腺切除病人提供相互交流、养病和康复经验的平台,从而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1.3效果评价

②心理状况: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 评分):该量表由20个条目组成,按Liket 4级评分制。1分:从无或少有,2分:部分时间有,3分:相当多时间有,4分: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都有。抑郁自评量表(SDS 评分):该量表由20个条目组成,采用Liket 4级评分制。1分:从无或偶尔,2分:有时,3分:经常,4分:全部时间都有。2 个量表均为标准分越高,抑郁程度越严重。

③疼痛评价: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将一直线平分为10,用0~10分表示疼痛程度,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以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心理状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各指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AS、SD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 讨论

近年来,受环境、饮食、工作压力等多种致病因素的影响,甲状腺相关疾病的发生率不断增加,手术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但由于手术具有一定的创伤,无论大小、难易都会使患者产生一定的应激反应,其中,手术心理应激是指患者在手术前后期对手术的恐惧、焦虑和忧伤等所引起的心理应激反应[3]。主要表现为焦虑、紧张、抑郁等,从而增加手术风险和影响患者术后康复。

本研究采用全面的护理干预,包括人文护理、心理护理、音乐干预、情志干预等。有针对性地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使患者能够积极主动配合治疗,提高手术效果[4]。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全面的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AS、SD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全面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水平。且术后6h及24h观察组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0. 05)。表明全面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使患者积极应对手术,减轻患者疼痛。

参考文献:

[1] Kim SJ, Myong JP, Jee HG, et al.Combined effect of Hashimoto's thyroiditis and BRAFV600Emutation status on aggressiveness in papillary thyroid cancer.[J].Head Neck. 2014,12(10):238-239.

[2] 周萍.心理護理在甲状腺围手术期的临床应用价值[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8(86):1673-1675.

[3] 姜和霞,张艳,刘丽孙,等.综合性护理干预在甲状腺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12):1439-1440.

[4] 梁慧霞,林程程,江曼.治疗性抚触结合心理护理对甲状腺切除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

(16):1924-1927

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手术临床分析 篇5

关键词:甲状腺切除术,小切口

甲状腺切除术需要在患者颈部进行切口, 严重影响美观, 尤其对年轻女性而言, 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 因此, 国内外一些学者越来越多的采用腔镜或微创来进行甲状腺切除术, 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切口的美观效果, 也能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使他们尽快接受手术, 以免延误病情。自2011年5月~2013年12月期间对75例甲状腺肿物患者采用小切口行甲状腺腺叶切除术, 经患者同意后75例患者进行正常切口手术, 现将手术方法结果进行总结,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70例患者中男89例, 女81例, 平均年龄45.5岁, 年龄在18~79岁之间。病情在1个月~51年之间, 平均为7.6年, 均以颈部肿大或肿块为准, 术前均已进行颈部CT或彩超检查, 并发现有甲状腺明显结节, 结节直径在9.8~62 mm之间, 平均为35 mm。术前分别向患者介绍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和正常切除手术, 并由患者参考医嘱后, 自行选择一种方式。

1.2 方法

对照组75例患者均采用小切口颈部甲状腺切除术, 颈部局部麻醉。切腺时应注意, 在分离腺体与气管的粘连时不能超过两侧食管沟、气管, 切口缝合使用皮内缝合或单纯皮下缝合。术后定期进行随访。方法为:在胸骨柄上2cm处沿皮纹方向切开约4~6 cm长的皮肤切口, 但切记不可超过患者的胸锁乳突肌中线, 不横断颈前肌群, 自颈白线分离肌肉至腺体, 向两侧牵开肌肉, 充分显露腺体, 游离结扎、切断病变腺叶的上、下极动静脉, 分离出腺体的峡部, 并将其切断并结扎, 再显露气管, 将其向两侧牵开, 分离腺体与气管间的组织, 自气管前切除病变组织, 保留腺体背和适当厚度的腺体组织。观察组75例患者采用普通手术方式。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4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乎术指标进行观察, 包括手术时间、引流量、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并且随访1年, 对切口颈部感觉和愈合不良等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详细的观察。

2 结果

将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进行比较显示:观察组75例患者出院初期效果良好, 1年后1例复发, 手术时间为 (81.2±22.5) min, 引流量 (32.4±13.9) ml, 术中出血量 (25.1±13.2) ml, 住院时间为 (7.9±2.4) d;对照组75例患者全部康复, 手术时间为 (109±21.9) min, 引流量 (22.6±13.2) ml, 术中出血量 (19.9±9.8) ml, 住院时间为 (4.9±1.2) d。

3 讨论

手术较传统方法相比: (1) 术中逆行切除甲状腺, 充分应用吊线, 形成张力, 可尽量减少对术后疤痕暴露方面的要求。 (2) 术中皮肤切口随创伤的相对较小而相应缩小, 出血少, 对患者全身的干扰和影响小, 术后恢复较快, 出院时间相对缩短。 (3) 切口小, 与普通手术不同的是, 小切口手术术后颈部切口相对平整, 术后颈前皮肤与肌肉的粘连轻, 颈前肌群不横断, 避免了横断肌前肌群后的再缝合, 采用皮内缝合, 疤痕小而细, 而正常的缝合则还是疤痕扭曲, 极为难看, 小切口的美容效果明显。 (4) 甲状腺切除方式改变, 现今选择中间人路, 而传统方式则为先结扎上中下血管, 切除腺叶时尽量在背部腺体内进行, 可以很好的保护甲状旁腺果及喉部神经[1]。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操作简单, 适于在各类医院开展, 但颈部恶性肿瘤患者和过于肥胖者不宜进行小切口手术。临床试验证实, 小切口手术后患者颈部没有明显疤痕, 并发症少。但小切口切除的甲状腺结节一般在6 cm以下, 不宜过大。另外, 为防止出现损伤周围器官的不良事件, 小切口手术需由对甲状腺解剖熟练掌握和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采用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对甲状腺良性疾病患者进行治疗, 临床疗效较好, 安全简捷, 患者恢复快、并发症少、切口关观, 具有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 采取小切口, 完成甲状腺切除术, 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手术切口小, 影响美观程度小, 并发症少, 出血少, 患者住院时间缩短, 恢复快, 安全可行, 不需特殊器械及设备, 在基层医院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甲状腺疾病患者78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39例, 男17例, 女22例;年龄平均 (40.3±5.16) 岁;病程6个月~25年, 平均 (6.23±1.14) 年;术后病理证实甲状腺腺瘤28例, 甲状腺囊腺瘤6例, 结节性甲状腺肿5例。对照组39例, 男15例, 女24例;年龄平均 (40.6±4.12) 岁;病程4个月~23年, 平均 (6.31±1.19) 年;术后病理证实甲状腺腺瘤27例, 甲状腺囊腺瘤6例, 结节性甲状腺肿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给予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患者全身麻醉, 取仰卧位, 头颈稍微过伸, 选择胸骨切迹上2 cm 处颈部皮肤皱褶做一小切口, 长度约3~5 cm。分离甲状腺被膜, 暴露甲状腺, 用手指探查甲状腺病变。游离甲状腺下极时实行囊内离断分支, 保留甲状腺后被膜。切断甲状腺上动静脉游离时可紧贴甲状腺上极, 远离甲状软骨侧板, 钳夹上极时血管侧血管钳紧贴上极钳夹, 腺体侧血管钳钳夹在上极腺体上, 若上极宽大较深时可在上极腺体实质内分次结扎上极。放置橡皮引流管一根, 缝合切口或行皮内缝合。术后引流管于42~84 h拔除。对照组给予传统甲状腺切除术, 两组均定期进行随访。

1.3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包括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镇痛药使用率等; 同时, 随访观察两组患者切口粘连、颈部麻木、颈前区疼痛、吞咽不适发生率等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X检验等进行统计分析, 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中及住院费用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 (40.81±2.25) min、术中出血量 (40.25±2.96) ml、切口长度 (5.38±0.52) cm、住院费用 (4012±9.78) 元;对照组手术时间 (65.20±2.28) min、术中出血量 (74.55±2.89) ml、切口长度 (6.55±0.56) cm、住院费用 (4506±9.35) 元。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术后随访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发生切口粘连1例、使用镇痛药1例、吞咽不适1例;对照组发生切口粘连8例、使用镇痛药9例、颈部麻木9例、颈前区疼痛10例、吞咽不适11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甲状腺结节是普通外科常见病之一, 特别是在中年女性中发病率高, 绝大多数为良性结节, 如甲状腺退行性变、炎症、自身免疫以及新生物等都可以表现为结节[1]。目前, 手术是治疗甲状腺结节的重要手段, 但由于甲状腺紧邻气管和食管, 后方又紧贴迷走神经和甲状旁腺, 甲状腺组织本身又具有丰富的血供, 因此, 在行甲状腺叶切除术时稍有不慎, 轻者很轻易发生大出血, 重者会损伤邻近的重要脏器导致严重后果。传统甲状腺切除术需要较大范围的腺体游离, 颈部皮肤切口大, 颈前肌群被横断后极易造成颈前皮肤与肌肉的粘连、术后吞咽不适等并发症, 而且影响术后的美观。而甲状腺小切口手术克服了以上缺点, 在临床中的应用日益广泛[2]。

本研究采用小切口甲状腺手术治疗甲状腺结节并与传统手术方式进行对比,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住院费用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患者在切口粘连、颈部麻木、颈前区疼痛、吞咽不适发生率及镇痛药使用率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与国内曾卫平等的报道一致。总结多年的临床经验, 我们认为要提高手术治愈率, 改善患者的预后, 需要注意几点[3]: ①严格掌握适应证及禁忌证;②采用小切口手术的手术医师一定要有多年的丰富的甲状腺手术经验;③小切口手术的术中要重点显露好正在操作的部位, 使手术自始至终都是在直视下进行; 且需缝置牵引线做对抗牵引, 充分暴露术野;④对术中操作困难的患者应随时中转, 缝扎颈前浅静脉, 横断颈前肌群, 切忌强求;⑤甲状腺切除术后应常规放置引流;⑥对于甲状腺周围粘连重、再次手术或甲状腺恶性肿瘤侵及周围组织需行根治术, 均应横断颈前肌群, 以免术野暴露不清造成手术副损伤。

综上所述, 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具有安全可靠、创伤小、并发症少、美观等优点,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甲状腺结节是外科常见病之一, 而手术是治疗甲状腺结节的重要手段。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结节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甲状腺切除术,小切口,甲状腺结节

参考文献

[1]陈国锐, 王深明.甲状腺外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388-389.

[2]曾卫平.小切口改良甲状腺切除术与传统手术对比分析.右江医学, 2010, 38 (1) :7.

小切口改良微创甲状腺瘤切除术体会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7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60例行甲状腺瘤切除手术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将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整个研究均在患者知情同意下完成, 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观察组中男12例, 女18例;年龄26~74 (46.2±3.4) 岁, 肿块大小1cm×1cm×1.5cm~4cm×4cm×5cm;双侧病变17例, 单侧病变9例, 单侧以及峡部病变4例。对照组中男16例, 女14例;年龄28~71 (44.8±4.2) 岁;肿块大小1cm×1cm×1cm~3.5cm×4cm×5.5cm;双侧病变15例, 单侧病变10例, 单侧以及峡部病变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方法, 对患者采用颈丛阻滞麻醉, 在患者的颈部取横向切口, 位置为距离胸锁关节2cm处, 使用电刀分离位于患者患者的颈前筋膜与颈阔肌间的皮瓣, 电刀游离的范围应上至舌骨, 下达胸锁关节上缘部分, 切口的两端应该到达患者的两端胸锁乳突肌的外边缘, 对于切除的瘤体范围应视肿瘤的大小, 数量以及位置而决定。术后应对患者置硅胶引流管引流。

观察组采用小切口改良微创手术方法, 在对患者麻醉以后, 在患者的锁骨处1~2cm的地方取横向切口, 切口长度为4~6cm, 切口中心应处于患者的两肋骨交界处。在从切口处切开患者表皮以后, 采用电刀切割, 游离患者的皮瓣。上端应切至患者的软骨处, 下端则可稍作游离。然后再用电刀切开患者的甲状腺包膜, 暴露甲状腺峡部及双侧腺叶, 用手指触摸以观察患者的甲状腺病变情况。若患者的肿块过于巨大, 则可横断部分颈前肌。然后, 提起甲状腺后再进行仔细的缝合, 为促进腺体游离, 可切断患者的甲状腺悬韧带, 再根据触摸观察决定应保留腺体的大小以及位置。在手术刀的过程中, 必须仔细操作, 避免损伤患者的其他神经以及器官, 尽可能少的切除患者的甲状腺。待对患者的切除完成以后, 应仔细检查患者的伤口有无渗血, 再逐层缝合患者切口, 患者术后无需放置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行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进行手术后,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86.8±14.3min、手术切口为4.8±0.7cm、术中出血量为19.3±8.1ml、住院时间为4.6±0.9d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为0, 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P<0.05) 。见附表。

3讨论

状腺腺瘤是最常见的甲状腺良性肿瘤。由于目前尚未明确甲状腺瘤病因, 因此没有良好的预防措施来预防甲状腺瘤发生, 加之由于甲状腺瘤可能引发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故应早期手术切除。无论肿瘤的大小, 到目前为止公认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依然是手术切除。如今, 随着医学水平以及医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甲状腺瘤的治疗方法与治疗设备日渐趋于完善, 目前手术的方式主要有传统的甲状腺手术、甲状腺的微创手术以及甲状腺的美容手术。

相比于传统手术, 小切口改良微创甲状腺瘤切除术在手术过程中, 切口长度较小, 操作更为简单方便, 减轻了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痛苦, 缩短了患者的治疗与恢复时间[4,5]。本研究显示, 采用小切口改良微创甲状腺瘤切除术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86.8±14.3min, 术中出血量为19.3±8.1ml, 住院时间为4.6±0.9d, 明显低于采用传统手术方式的患者。因采用小切口改良微创甲状腺瘤切除术不需要切断患者的颈阔肌和颈前肌, 因此采用小切口改良微创甲状腺瘤切除术患者患者在术后不会出现颈前肌、颈部皮肤以及皮下积甲状腺各层次的粘连, 故不会出现呼吸困难、呼吸疼痛等并发症[6]。本研究显示, 采用小切口改良微创甲状腺瘤切除术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为0, 明显低于采用传统手术方式的患者

本研究也显示, 采用小切口改良微创甲状腺瘤切除术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为4.8±0.7cm, 明显小于采用传统手术方式患者的9.2±1.3cm, 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对患者身体的伤害。

综上所述, 采用小切口行微创甲状腺肿瘤切除术具有切口小、出血少等优点, 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苏应瑞, 查金顺, 李拾林, 等.甲状腺锥状叶影像解剖特点及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2, 30 (6) :651-654.

[2]王卉, 吴涛.甲状腺微创手术入路的进展及相关颈部层面解剖[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3, 31 (4) :491-494.

[3]朱旬, 邢春根, 金涛, 等.腔镜辅助小切口甲状腺手术与传统手术的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 2011, 27 (1) :41-43.

[4]陆玉琴, 宋勇罡, 孙爱军, 等.甲状腺良性肿瘤腔镜手术50例分析[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1, 20 (11) :1271-1272.

[5]李金泉.甲状腺瘤改良小切口术的临床观察[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2, 21 (11) :1470-1471.

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宁乡县人民医院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住院的80例甲状腺瘤患者,其中男36例,女44例,男女比例为1∶1.22。年龄19~72岁,中位数年龄35岁。发现包块5d~4年,其中单发甲状腺结节56例,双侧甲状腺结节24例。所有患者均经B超及手术病理手术证实,将80例甲状腺瘤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临床资料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手术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方式,42例观察组患者行改良小切口手术,方法如下:采用平行锁骨上1~2cm设计切口,切口长4~6cm。切开表皮后用电刀切割分离,游离皮瓣,上缘至甲状软骨,下缘皮瓣略做游离。在甲状腺真假包膜间钝锐结合分离至甲状腺上下极及外侧,使腺体与上、下、前面及外侧的组织充分分离。将良性瘤提起,用7号线大圆针贯穿缝合,切断甲状腺悬韧带使腺体能充分游离达到满意效果,然后进行包块切除。为防止术后甲状腺功能低下的发生,术中甲状腺组织不应切除过多。术中应避免损伤喉返神经。切口缝合以0号丝线间断缝合颈深筋膜和颈阔肌,检查无渗血点后皮内缝合切口,不放置引流管。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随访5~18个月,平均13个月。观察组患者均顺利手术,伤口Ⅰ期愈合,平均住院4~5d出院。未发生声音嘶哑、低钙抽搐、切口感染及术后呼吸困难等症状,随访期间伤口外观美观,患者满意度高。对照组有3例出现术后并发症,1例为术后继发出血引起呼吸困难,2例为声音嘶哑,并发症发生率为7.9%。观察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切口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效果比较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

甲状腺腺瘤好发于40岁以下女性,本组男女比例为1∶1.22,患者中位数年龄35岁。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这类病例对手术美学效果要求提高。改良小切口手术切口较传统甲状腺手术切口低,且切口长度短,平时穿衣服即可盖住伤口,满足了患者伤口美观的要求[3]。

表2结果显示:改良小切口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手术切口均优于传统甲状腺手术组,显示了改良小切口手术对患者损伤小、恢复快的特点。由于传统的甲状腺切除术术中需横断颈前肌群,因此造成对机体损伤较大。改良小切口手术术中无需横断颈前肌群,直接经颈白线达甲状腺,不缝扎颈前浅静脉,极大程度上减少了对机体的损伤[4,5]。传统甲状腺手术切断颈前肌、颈阔肌,可造成颈部皮肤、皮下、颈阔肌、颈前肌及甲状腺等各层次之间的粘连,而颈部各层次之间的粘连影响颈部肌肉活动,患者常出现颈前区疼痛及吞咽、发音功能受累,部分患者出现颈部形态改变[6]。而改良小切口手术术中因无需横断颈前肌群,因此不会影响颈前肌肉的运动功能,同时术中可不放置引流管,因此术后颈部活动恢复快。改良小切口手术切口小,出血量较传统术式明显减少。因此如果术者操作娴熟,尽可能减少术中不必要的分离以免增加创面;在术中止血充分,缝合后加压包扎,则可以不放置引流管,本组患者均未置引流管。改良小切口手术对于颈前浅静脉不予结扎,切口上部皮瓣血液回流良好,从而减少术后切口上部局部组织因血液回流受限造成的肿胀,加快切口愈合。

本组改良小切口手术组无1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对照组有3例出现术后并发症,1例为术后继发出血引起呼吸困难,2例为声音嘶哑,并发症发生率为7.9%。由于改良小切口手术术中出血少,所以较传统手术组术后发生继发出血而引起呼吸困难的机率显著减少。喉返神经可位于甲状腺下动脉前、后及各级分支间,入喉前分支数目不一,是甲状腺手术中喉返神经易损伤的主要原因。避免喉返神经损伤的关键在于预防,这要求术者熟知喉返神经解剖和变异,充分了解甲状腺瘤可能造成喉返神经行程异常,娴熟细致的手术操作是预防甲状腺手术时损伤喉返神经的关键。在改良小切口手术切口低,可以充分暴露下级,有利于保护喉返神经。术中应将颈白线切开足够长,充分显示甲状腺的峡部及腺叶的下极。术中贴近腺体真被膜分离,可以避免甲状旁腺及喉返神经损伤。本组有3例喉不返神经,术中在甲状腺下动脉附近未能发现喉返神经,在入喉处发现喉不返神经的存在,从而有效地预防了喉不返神经损伤。

由于改良小切口手术切口小,因此选择病例时甲状腺肿块应<4cm。在甲状腺癌的诊断中,应结合超声、CT及MRI等检查避免误诊。超声检查能通过特定的超声表现鉴别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术中准确的冰冻切片病理诊断对于防止甲状腺癌的漏诊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B超和CT、MRI等检查方法的普遍应用,直径<1cm的微小结节意外发现日益增多。这类微小结节临床多为良性,恶性者大部分为隐匿性乳头状甲状腺癌,很少进展,因此临床随诊即可。

综上所述,相对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疗效确切,对患者损伤小,伤口美观,是治疗甲状腺瘤的理想手术方法。

摘要:目的 比较改良小切口手术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甲状腺瘤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与观察组,3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治疗,42例观察组患者进行改良小切口手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为(86.3±19.7)min,显著少于对照组(110.4±21.8)min(P<0.05);观察组手术切口为(4.8±0.7)cm,显著小于对照组(8.6±1.2)cm(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为(4.2±0.9)d,显著少于对照组(5.8±1.2)d(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19.8±8.7)mL,显著少于对照组(31.8±11.2)mL(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0,显著少于对照组7.9%(P<0.05)。结论 相对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疗效确切,对患者损伤小,伤口美观,是治疗甲状腺瘤的理想手术方法。

关键词:甲状腺瘤,小切口手术,甲状腺切除术

参考文献

[1]郑冬梅,鹿宁,陈青,等.甲状腺结节的临床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2009,47(8):14-18.

[2]罗智辉,孔令言,邱翠平,等.甲状腺手术的综合改良应用体会[J].广东医学.2005,26(5):669-670.

[3]徐少华.改良小切口甲状腺腺瘤切除术32例[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1):1955-1955.

[4]孙洪利,杨海容,马凯,等.不放置引流的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56例体会[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8,37(5):713-714.

[5]米林,童超,边拜.改良小切口甲状腺腺瘤切除术45例报告[J].海南医学,2005,16(7):98-98.

[6]Tezelman S,Borucu I,Senyurek GY,et al.The change in surgical practice from subtotal to near-total or total thyroidectomy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benigh multinodular goiter[J].World J Surg,2009,33(3):400-405.

[7]龚日祥,张敏,罗书画,等.甲状腺手术中常规显露喉返神经的安全性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2008,39(3):464-466.

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 篇9

【关键词】甲状腺结节;腔镜辅助;甲状腺切除术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128-02

目前,手术治疗是促进甲状腺结节患者康复的重要手段之一,与传统手术方式相比,腔镜辅助小切口甲状腺手术的美观性较佳,能够最大程度地缩小颈部瘢痕面积。本文通过对2013年全年本院收治的105例良性甲状腺结节患者行腔镜辅助小切口甲状腺手术以及传统手术治疗,对比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效果以及应用价值,现将详细情况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入住本院的105例良性甲状腺结节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105例患者中接受腔镜辅助甲状腺手术治疗的患者为40例,接受传统手术治疗的患者有65例。本次研究对象均被诊断为良性甲状腺结节,患者甲状腺肿块最大径均未超过4厘米;所有患者甲状腺功能均未出现异常,均存在手术指征;所有患者均不存在重要脏器病变,具有麻醉手术耐受性;所有患者颈部均未接受过手术治疗或者放射性治疗。本次研究排除甲状腺恶性肿瘤患者;排除身体状况无法耐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排除甲状腺功能不正常者;排除颈部曾经接受过手术或放射性治疗的患者。本次研究对象均为自愿接受参加调查工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肿块最大径等一般资料的对比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传统手术

常规术前准备,给予患者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或者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引导患者取正确手术体位,于患者胸骨切迹上方2厘米位置行6至8厘米大小的横行切口。根据传统手术操作步骤,利用超声刀对患者血管以及腺体进行处理。针对单侧型病灶,实施腺叶切除或者给予次全切除术治疗。针对双侧病灶患者,实施一侧次全对侧大部分切除术或者给予双侧大部分切除术治疗,将标本及时移交至病理检查部门进行检测。放置引流管,利用批内缝合线将患者皮肤缝合。

1.2.2腔镜辅助

进行常规术前准备,给予患者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引导患者取平卧位,使其头部稍微向后倾斜,选择患者胸骨切迹上1厘米位置行一个2厘米大小的横形切口。上下对患者颈部皮瓣进行上下适度分离,将白线切开,使甲状腺外科被膜得到暴露。采用专门的拉钩构建操作空间,与30度视角下依靠5毫米腔镜利用超声刀实施操作,腔镜辅助小切口甲状腺手术步骤以及手术方法与传统手术保持一致,将标本移送至病理检查部门进行检查。得到最终病理诊断结果之后,放置引流管,对患者皮肤做缝合处理。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使用SPSS13.0数据软件包开展组间数据分析处理工作,通过t和X2进行组间数据检验,若P<0.05,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腔镜辅助组40例患者中接受单侧甲状腺手术的患者有23例,接受双侧甲状腺手术治疗的患者为17例;传统手术组65例患者行单侧手术的有35例,行双侧手术的有30例。两组患者的病理检查结果无明显差异,手术范围基本一致,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辅助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传统手术组,患者住院费用也明显高于传统手术组,但是腔镜辅助组患者的引流量以及引流时间比传统手术组要短,住院时间也明显短于传统手术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辅助组患者术后切口美容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手术组,患者满意度高于传统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现出血等术后并发症。

3.讨论

传统甲状腺手术很容易会给患者颈部位置留下严重的横形瘢痕,影响美观性的同时也会给患者带来心理上的负面影响。腔镜辅助甲状腺小切口手术产生的切口相对较小,不会给患者留下太明显的瘢痕,其创伤性较轻,且患者在接受手术后的康复速度较快,该手术尤其适用于病灶小于等于4厘米的良性甲状腺结节患者,安全性较高。

参考文献

[1]许吟枫,陆国强.小切口甲状腺手术常规显露保护喉返神经189例体会[J].实用医学杂志, 2011,14(06):66-67.

[2]高力.改良Miccoli术式内镜甲状腺手术[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1,8(08):17-18.

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的2012年6月至2014年8月的100例甲状腺瘤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50例。男性39例, 女性61例, 年龄18~74岁, 平均年龄为39岁, 有包块6 d~3年, 双侧甲状腺结节45例, 单发甲状腺结节55例, 所有患者均由B超或手术证实,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临床资料无显著差异 (P>0.05) , 见表1。

1.2 手术方法:

对照组50例甲状腺肿瘤患者给予传统手术方式的治疗, 观察组50例患者则用改良小切口手术具体的步骤如下:在患者平行与锁骨1~2 cm处设计切口, 切口长度约为4 cm;把表皮切开之后使用电刀切割并分离, 游离皮瓣, 上缘到大甲状软骨处, 下缘皮瓣稍微的游离[2]。为了能是甲状腺真、假包膜顺利分离, 可运用钝、锐结合的方式, 直到甲状腺上下与外侧组织充分分离;拿起良性肿瘤, 利用2号圆针进行贯穿缝合, 也切断甲状腺悬韧带, 达到腺体顺利游离的目的, 直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然后在将包块切除。还需要注意的是, 甲状腺组织不宜被切除的过多, 也要注意避免对喉返神经造成的伤害。最后采用0号丝线在颈深筋膜与颈阔肌上间断缝合, 在仔细检查确认没有渗血点之后进行皮内切口[3]。

1.3 判定指标:

在手术完成之后, 也不能掉以轻心密切观察患者的治疗情况, 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大小、并发症、住院天数等要一一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本实验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试验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 (x-±s) 标示,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采用t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甲状腺瘤患者在手术之后, 均进行了6~20个月的走访, 平均14个月, 观察组患者都能顺利手术, 伤口Ⅰ期愈合, 平均住院3~5 d出院。没有出现低钙抽搐、切口感染声音嘶哑、呼吸困难等症状, 走访期间伤口愈合快, 患者较为满意。对照组有4例并发症, 1例是声音嘶哑, 3例是切口感染, 并发症发生后率为8.0%。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的比对照组要短 (P<0.05) ;观察组患者手术切口明显的比对照组小 (P<0.05)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的比对照组要少 (P<0.05)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见表2。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近年来甲状腺肿瘤在生活中也是居高不下, 尤其是在沿海地区发病率极高。甲状腺在颈部喉结下方, 正常的情况下是又薄又软的, 一旦发生肿胀, 在衣领位置能摸到肿块, 初期症状不明显, 不在意会造成恶化加大治疗难度[4]。

通常情况下患上甲状腺瘤会进行手术。表2中患者改良小切口手术的治疗, 在住院天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等均优于传统甲状腺手术治疗, 表明改良小手术能减低患者痛苦, 伤口创伤面小, 安全性好、见效快等优点, 传统的甲状腺切除术会横断颈前肌群, 会造成加大的机体损伤, 而改良小切口无需横断颈前肌群, 直接由颈白线达到甲状腺, 不用缝扎颈前浅静脉, 因而机体损伤较小[5]。传统甲状腺手术会将颈阔肌、颈前肌切断, 严重的会使颈部皮肤、皮下, 颈阔肌、甲状腺等发生粘连, 使得不利于颈部肌肉活动, 造成患者颈前疼痛、吞咽困难等, 而改良小切口手术是不会影响到颈前肌肉运动的。术中可不用引流管, 让患者术后颈部自由活动恢复快。

本次试验中改良小切口手术没有1例并发症现象, 对照组1例是声音嘶哑, 3例是切口感染, 并发症发生后率为8.0%。改良小切口受伤切口低, 能减小切口长度, 不易造成明显的瘢痕, 更加的美观, 术后患者用衣服盖住伤口即可。同时能完全暴露下缓, 最大限度保护喉返神经, 创伤口也不易被感染。总而言之, 两种治疗方法对比得出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将传统的甲状腺切除术, 能减低患者痛苦, 伤口创伤面小, 安全性好、见效快, 值得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何挺佳.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甲状腺瘤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8 (31) :121-122.

[2]朱文胜.改良小切口手术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瘤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18) :85-86.

[3]李金泉.甲状腺瘤改良小切口术的临床观察[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2, 21 (11) :1470-1471.

[4]娄前进.比较改良小切口手术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瘤的临床疗效[J].医学信息, 2014, 27 (9) :454-454.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分析 下一篇:小切口应用于阑尾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