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价能源的中国效应

关键词: 涨价 高频率 中国 品牌

高价能源的中国效应(精选4篇)

篇1:高价能源的中国效应

高价能源的中国效应

人类即将进入高价能源时代.高价能源对中国经济社会运行发展的影响,至少表现为成本推上、增长减速、产业重构、节能减排、加速耗竭、福利摊薄等六大效应,对中国经济影响的溢出效应主要有增长动力减退效应、对外贸易转型效应、境外投资调整效应.为放大积极效应,抑制消极效应,迎接高价能源时代的`挑战,除了中国加大改革调整力度以外,国际社会还应积极开展能源合作,大力开发新能源,努力推进全球性节能减排.

作 者:丁宪浩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苏州,215009刊 名:天津商业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年,卷(期):29(6)分类号:F124.8关键词:高价能源 中国效应 内部效应 溢出效应 国际合作

篇2:高价能源的中国效应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持续增长。根据综合预测,2015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将在40亿~42亿吨标准煤之间,2050年能源消费总量或将达到63亿吨标准煤,能源需求的对外依存度迅速提高。这种依赖性不仅严重影响了我国的能源安全,而且导致了我国环境质量的急剧恶化。为了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保护生态环境,我国政府做出了“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左右”两项承诺[1]。工业部门作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同时也是最主要的能源消费部门,2009年工业能源消费总量为219 197.16万吨标准煤,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71.48%[2]。工业部门对能源的大量消耗导致CO2、SO2和其它有害物质大量产生,对人类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危害,因此能源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在这种背景下,研究我国工业行业能源效率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如何解决工业经济增长与能源和环境之间愈发严重的矛盾,如何提高工业行业的能源效率保护生态环境,都已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因此,在考虑环境效应的前提下分析工业行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其变动的根源,对进一步认识和挖掘能源的节能潜力,优化工业结构,完善国家的能源资源配置方式,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测量与分析

2.1 研究方法

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类:生产函数估算法和非参数确定性构建指数法。本文借助Fare等的研究方法,通过曼奎斯特指数(简称Malmquist指数)测定了2000—2008年基于环境效应的我国工业行业全要素能源效率。

Fare等构建的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是在运用面板数据的基础上,计算出全要素生产率指数(Malmquist TFP)[3],即:

undefined

Fare等进一步指出,如果Malmquist指数大于1,则表明从t到t+1时期的全要素生产率是增长的。Malmquist指数又可以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指数(Technical Efficiency Change)和技术进步指数(Technical Change),即:

undefined

其中undefined为技术效率变化指数(TEC),是指由于制度变革所引起的效率提高的结果,一般指现有的资源要素是否得到充分使用、资源配置是否最优。TEC指数又可以进一步分解为规模效率变化指数(SE)和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PC),即:

undefined

其中:undefined为纯技术效率指数(PC);undefined为规模效率指数(SE);undefined为技术进步指数(TC), 是指创新或引进新技术的结果,一般引起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外移。

当技术效率变化指数(TEC)大于1,表示技术效率上升,反之为技术效率衰退;当技术进步指数(TC)大于1,表示技术进步,生产边界提升,反之为技术衰退。由于Malmquist指数不涉及要素价格等信息的获取,实际操作性较强。

2.2 指标选取及数据处理

根据2002版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鉴于数据的可获性,考虑到1998年工业经济统计口径发生变化,为了保持统计口径的一致性,本文选取了除其他采矿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木材及竹材采运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以外的35个工业行业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时间跨度为2000—2008年。

在投入和产出指标的选择上,本文选取资本、劳动和能源为投入要素。资本投入以1990年为基年,采用永续盘存法构建中国工业分行业的资本存量,具体方法参见陈勇、李小平的研究[4],单位为亿元;劳动投入采用分行业的职工年平均人数作为劳动投入指标;能源投入以各行业的能源消耗量为基础数据,折算为标准煤计算,单位为万吨标准煤;以工业增加值作为好产出,以工业SO2排放量为坏产出,测量工业行业全要素能源效率。所涉及变量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年鉴》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2.3 实证结果及分析

2.3.1 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其分解

根据上述方法,运用STATA10.0软件分别测算了两种类型的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其分解情况,情形1是不考虑环境因素;情形2是考虑环境因素(SO2)。表1列示了两种情形下2000—2008年中国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其分解结果。

情形1下,2000—2008年中国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平均增长率为6.4%。从其分解来看,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增长主要在于技术进步贡献,其中年均技术进步率为13.4%,而技术效率却出现了退步,平均增长率为-6.2%。表明技术效率对能源效率的提高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这说明了中国工业行业随着市场化的改革,制度创新所创造的效益逐渐消减;再加上一些行业违背市场规律的行为和地方政府的干预,使得技术效率下滑,导致我国工业能源效率越来越依赖于技术进步。情形2下,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平均增长率为-9.4%,低于情形1,且技术进步为负增长,平均增长率为-10%,而技术效率却得到了极大改善,平均增长率为0.6%。本文认为,这种现象应该与考虑了工业增长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有关,因为,环境污染其实也是一种成本,只是无法通过市场交易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如果考虑环境成本的话,必然会对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产生影响。从两种情况的对比结果可以看出,环境因素对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增长水平具有显著影响,不考虑环境因素则会高估工业能源效率的增长。

2.3.2 考虑环境效应的工业各行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动及差异性分析

为了深入比较考虑环境效应的工业各行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变动及差异性,本文根据工业的传统分类方法,将35个工业行业进一步划分为两大类,即重工业和轻工业,以获得更具针对性的研究结果,具体划分和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表2结果可知,在考虑环境因素下,重工业的能源效率都大于轻工业,且重工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高于整个工业的平均值,而轻工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则低于整个工业的平均值。对比重、轻工业两类行业的Malmquist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其分解可以看出:

(1)重工业行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平均增长率为-7.8%。从其分解来看,技术效率出现正增长,平均增长为2.6%;但技术进步却为负增长,平均增长率为-9.9%。除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三个行业的能源效率为正增长以外,其余行业均为负增长。只有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三个行业的能源效率均为正增长,说明这三个行业在技术更新改造、节能减排、升级换代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使得其能源效率不断提高。

(2)轻工业行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平均增长率为-10.5%,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均为负增长。这主要说明了轻工业行业经济实力弱、技术吸收能力低,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对环境污染比较大,导致行业效率低下。在整个行业中,只有农副食品加工业的能源效率为正增长,平均增长率为3.8%,其余全部为负增长,这既显示了传统轻工业行业高耗能、高排放的弊端,也说明了进行低碳发展和绿色革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3 考虑环境效应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3.1 模型和变量选择

由于本文测算出来全要素能源效率最小值为0,即具有被切割或截断的特点,如果直接采用最小二乘法,会对参数估计带来严重有偏和不一致,为此,采用Tobit模型回归分析考虑环境效率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影响因素。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以下变量分析工业行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1)产业结构(IS),选取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来衡量产业结构。(2)企业规模(ES)。用工业各行业工业总产值与工业企业个数的比值衡量企业规模。(3)对外开放程度(ET),以行业出口交货值与销售收入的比值衡量[5]。(4)能源消费结构(MC),使用工业行业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衡量。以上指标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和《中国工业经济年鉴》。

3.2 估计结果和分析

结合Tobit模型,以考虑环境效应的行业能源效率为因变量,以上述因素为自变量,本文构建的计量模型为:

EEi,t=β0+β1ISi,t+β2ESi,t+β3ETi,t+β4MCi,t+εi,t

式中:EEi,t表示第i行业第t年的能源效率值,βi为待定系数,εi,t为随机误差项。采用面板数据的最大似然估计方法,使用STATA10.0对上述数据进行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注: *、* *、* * *分别表示在10%、5%、1%水平上显著

回归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对整个工业以及重、轻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存在显著的负向关系。这说明了随着我国工业化程度的提高,环境效应下的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则下降1.681 9%,其中重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下降7.582 1%,轻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下降1.2824%。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显著的特点是“重工业化”的产业结构中重工业的比重不断增加,特别是一些高耗能行业如化工、水泥等行业的发展,从而使工业行业以及全国整体上的能源效率呈现出低效率的特征,而且轻工业中传统行业如纺织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等行业所占比重过高,技术型行业比例过低,造成工业行业的能源效率下降[6]。

企业规模是影响能源效率的重要因素,其对工业行业以及轻工业的系数为-0.000 7和-0.006 7,对重工业的回归系数为0.000 4。说明整个工业行业和轻工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能源利用的规模不经济问题。而重工业则达到了规模经济的水平,其规模每提高1%,可以使全要素能源效率提高0.000 4%。这可能是由于轻工业企业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忽略了管理体制和经营水平的提高,使得部分能源浪费严重。

对外开放程度对环境制约的工业能源效率具有负面影响,尽管其统计量并不显著。这与我们的预期正好相反。魏楚、沈满洪在对我国工业能源效率影响因素分析时也有类似结论[7]。这可能是由于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外资公司的进入加剧了工业各个行业间的技术水平的差异,使得非外资企业同先进企业之间的差异加大,从而降低了工业行业相对前沿的平均水平(涂正革、肖耿)[8]。

煤炭消费的增加对工业行业以及轻工业具有正向作用,对重工业有负向作用。这说明了对重工业而言,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比重的增加将会使能源效率降低,所以只有不断降低煤炭消费量,寻求更清洁、更高效的其它能源,才可以大大改善能源效率,缓解能源消费和环境保护的矛盾,实现环境质量的改善。从这个角度看,改善当前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大力推行高效、环保类能源成为当前实施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措施。

4 结论与启示

本文采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基于我国工业35个行业2000—2008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考虑环境效应的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动及其成因,并运用Tobit模型分析了其影响因素,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总体上来看。考虑环境因素的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平均增长率远低于不考虑环境因素时的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分行业来看,考虑环境因素下,重工业的能源效率都大于轻工业,且重工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高于整个工业的平均值,而轻工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则低于整个工业的平均值。(2)Tobit模型回归表明,能源消费结构的改善对提高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起积极作用,产业结构、企业规模、对外开放程度在考察期内均降低了考虑环境效应的工业能源效率。根据上述的研究结果,我国要想实现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要提高工业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协调工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制定行业节能目标时,综合考虑各行业环境效应的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测算及影响因素,既要看到行业之间的差异性,也要兼顾工业行业的异质性,这样才有利于制定出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的节能目标。同时,继续加快工业经济结构升级,深化产权结构改革,进一步强化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集约型增长,以促进工业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摘要:以2000—2008年工业35个行业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了考虑环境效应的中国工业行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并运用Tobit模型分析了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考虑环境效应的中国工业行业全要素能源效率总体呈现负增长态势,而且远低于不考虑环境效应时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分行业看,重工业行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显著高于轻工业行业,且行业内部差异显著;除了能源消费结构对考虑环境效应的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外,产业结构、企业规模、对外开放程度均存在负向影响

关键词:环境效应,全要素能源效率,Malmquist指数法,Tobit模型

参考文献

[1]史安娜,李淼.基于LMDI的南京市工业经济能源消费碳排放实证分析[J].资源科学,2011(10):1980-1985

[2]周勇,李廉水.技术进步能提高能源效率吗——基于中国工业部门的实证检验[J].管理世界,2006(10):82-89

[3]R FARE,S GROSSKOPF,M NORRIS,et al.Productivity growth,technical progress,and efficiency change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4(1):66-83

[4]陈勇,李小平.中国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构造及资本深化评估:1985—2003[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10):57-68

[5]解垩.环境规制与中国工业生产率增长[J].产业经济研究,2008(1):19-25

[6]袁晓玲,张宝山.基于环境污染的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9(2):76-86

[7]魏楚,沈满洪.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DEA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7(8):66-76

篇3:高价能源的中国效应

关键词第一高价股 转换 市场效应

文章编号1008-5807(2011)02-012-02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帅”。假如把沪深股市比作一个营盘,一只只股票就是一个个士兵,这个营盘的统帅即“第一高价股”。A股市场第一高价股宝座的争夺一直非常激烈。进入2010年之后,随着创业板股票、次新股价格的不断攀升,百元股阵营大大扩增,第一高价股宝座上便上演了“走马灯”的转盘大戏。贵州茅台、神州泰岳、洋河股份、碧水源、国民技术、海普瑞、汉王科技、东方园林激烈角逐,先后荣登沪深股市第一高价股的宝座,易主频率之快使指望跟着第一高价股搭顺风船的投资者一头雾水,不知所从。第一高价股的市场乱象,带来了很大的市场效应,同时也使人们陷入深深的思考。本文以2010年沪深股市第一高价股的转换为例,分析各时期第一高价股的形成过程和原因,并探究这种快速转换给市场各方带来的种种效应,以求对我国股票市场的价格行为有更深入的认识。

一、中国股票市场第一高价股的转换

2010年,国家面临经济结构转型带来的经济下行风险,同时流动性自年初就逐步收紧,并引入做空机制,整个行情低迷上证又回落至2808.08,年线收阴,跌幅达14.31%。但是熊市中个股火爆,800多只股票超过6124点价格,小盘股的强势和权重股的低迷形成鲜明对比。而在市场追逐小盘股的浪潮中,第一高价股的争夺之战更是惊心动魄,两市的第一高价股宝座上便上演了“走马灯”的转盘大戏。从2010年初至今,先后有八只股票荣登第一高价股宝座。

(一)白酒“神话”

贵州茅台(600519)和洋河股份(002304)是我国白酒行业的领头羊,也是第一高价股最有力的争夺者。从2008年3月4日至2010年3月,沪深两市第一高价股的桂冠一直就被贵州茅台占据。贵州茅台作为我国白酒行业的龙头,是真正的蓝筹股,是一种稀缺资源,加上利润增长率较高,保证了其股价一直在高位运行。而洋河股份凭借自己优异的业绩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加上对同行业资源的整合和品牌文化的建设,4月19日大涨8.23%,收报146.87元,超过贵州茅台,成为A股市场第一高价股,也是第一只股价超过茅台的白酒股。

(二)中小板和创业板的“疯狂”

神州泰岳(300002)、碧水源(300070)、国民技术(300077)、海普瑞(002399)和汉王科技(002362)五只股票分属创业板和中小板,大部分都是新兴产业和高科技股,具有自己独特的技术优势,成长空间广阔,独特的产品优势及实际的和预期的业绩增长更是稳定了投资者的信心,由于发行价比较高,使这些股票在开盘初期甚至是当天就坐上了两市第一高价股的宝座。但由于市盈率过高及除权等原因,其高股价都呈现出了昙花一现的现象。

而东方园林(002310)在这当中是个例外,由于利好频至,在接连签下多个天价合同后,东方园林似乎备齐了未来数年的过冬粮草。5月24日,在“与鞍山市城市建设公司签订了《鞍山市城市景观工程合作协议书》,工程总投资约16亿元”的重大利好刺激下,该股再封涨停,174.22元报收,成为第一高价股。不过,在8月26日除权后,第一高价股宝座被洋河股份牢牢占据,并坐稳至今。

二、2010年中国股票市场第一高价股的形成原因

(一)这些上市公司大多基本面良好,成长性较高

纵观2010年8只第一高价股,除了洋河股份外,其他公司均来自新兴产业或高科技行业。而洋河股份所在的白酒行业在大消费背景下,也具有很好的发展空间。像碧水源、海普瑞、国民技术等新发行股票,虽然高价、高市盈率发行,且后来遭到市场的不断质疑,但是其既然被机构青睐,说明其公司运行现状和发展前景还是不错的,而且在行业内都处于领先水平。

(二)机构投资者和游资成为第一高价股的主要缔造者和覆灭者

每一只高价股的诞生必然是机构“抱团”做多的结果,但是多数第一高价股(如神州泰岳、海普瑞、东方园林)随着价格走高,在成为市场焦点的同时也不断遭受市场的质疑,以致遭受机构抛售,价格大幅跳水使得第一高价股频繁换主。

三、中国股票市场第一高价股转换带来的市场效应

(一)第一高价股的光环给企业带来了广告效应,也使不少人对其剥茧抽丝

第一高价股这个雄踞千家上市公司之上的顶级资本王座,这个公司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会有无数人试图穿越重重迷雾将它剥茧抽丝,从中找出其存在的瑕疵。投资者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其他未上榜公司的公司则喜欢“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对第一高价股的任何信息仔细鉴别,甚至过分解读,从而使得市场逐渐对这些公司的发展前景信心不足,股价跌落第一高价股宝座也就在情理当中。可以说,第一高价股给上市企业带来诱人的广告效应之外,也使得投资者用显微镜来吹毛求疵,有利有弊。

(二)第一高价股带来的联动效应和比价效应并存

第一高价股作为中小盘高价股的风向标,往往给百元股票和同行业板块带来意想不到的联动效应。在市场平稳时,第一高价股往往带动其他高价股以及同行业股票集体走强。但是当市场面临调整风险或股票面临负面消息时,由于高价股累积一定的溢价风险,往往也会领跌高价股和同行业板块,出现集体跳水。但是面对第一高价股,投资者也会把它与同类型上市企业的投资价值进行对比,这就产生了比价效应。例如在上市首日就荣升第一高价股的碧水源,与其有可比性的是万邦达,二者都提供水处理设计、建设等整体解决方案,只是领域有所不同。在万邦碧水源上市首日收盘后的动态市盈率约为148.4倍,而碧水源的动态市盈率已达208.2倍,在2010年下半年大盘企稳后,两只股票走上了回复价值之路,万邦达价格节节攀升,创出了年底150元的最高价,而碧水源仅收于125元。

(三)弱市中的高价股频繁转换使投资者“赌徒谬误”心理效应增强

赌徒谬误亦称为蒙地卡罗谬误,是一种错误的信念,以为随机序列中一个事件发生的机会率与之前发生的事件有关,在证券投资中,指的是人们不恰当地预测资产价格即将发生逆转的现象。2010年我国股市行情低迷,高价股成了逐利者竞相追逐的热点。但是,由于对大盘信心不足,使得第一高价股上涨一段时间后,投资者们认为其上升的空间会越来越小,即上升趋势将反转,因此倾向于及时获利了结。比如东方园林2010年7月8日发布利好“中期业绩同比预增1.4-1.7倍,并拟推10转10的高送转方案”,该股涨停后却遭4家机构同时“出货”,并在第二天拱手相让第一高价股宝座。若是在第一高价股上涨一段后出现负面新闻后,比如海普瑞和神州泰岳等,赌徒谬误的心理作用更强,使股价过度反应,大幅跳水。

参考文献:

[1]易非.“第一高价股”背后的基金推手.中国证券报,2010-4-12(2).

[2]贾岩.第一高价股未来空间受质疑.医药经济报,2010-5-5(5).

[3]林铭铭.涨幅120%碧水源成两市第一高价股.21世纪经济报道,2010-4-22(14).

[4]曾学敏.机构资金力挺第一高价股国民技术.上海证券报,2010-5-7(1).

篇4:奢侈品在中国高价策略引发的思考

另外, 很多国内所谓的国外奢侈品牌在国外其实并不昂贵, 这些国外企业利用我国境内市场的巨大需求和奢侈品资源的相对短缺性以及国内消费者对外国奢侈品牌了解不多的情况下, 这些国外的普通品牌在中国进行精心包装后, 成为奢侈品牌并以高端奢侈品的价格卖给中国的消费者。

一、原因分析

为什么奢侈品在中国市场上的价格最高呢, 以Prada、LV、Armani、Gucci、和Burberry等为代表的奢侈品品牌在中国大陆的定价一般会比欧美高出至少三分之一, 很多学者认为税收、物流运输以及运营成本等提高了奢侈品在国内消费的成本。不可否认, 原材料、人力、汇率波动、税收、通胀及市场环境等众多因素的确会影响奢侈品成本, 但高端品牌盈利空间巨大, 而且很多是在中国本土制造, 配送到全球市场销售的, 另外中国政府在吸引外资, 国内商场在吸引国外品牌进驻时给予的优惠政策是很大的。税收虽然会影响价格, 但也不是主要原因, 印度的关税比我国还要高, 但印度的同一款产品还是比中国便宜。这些都无法解释奢侈品在中国每年的1到2次高频率、大幅度涨价。需要指出的是, 即便考虑到一些无形成本的推动影响, 也不可能解释奢侈品在华如此强劲的涨价潮。

奢侈品牌价格如此高取决于奢侈品品牌在中国的定价策略, 事实上, 维系高端的消费形象才是高定价策略的主因所在。奢侈品牌商品在中国早已逾越出单纯消费的概念范畴, 成为社会地位、价值品位以及个性消费的一种标签。中国以及很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人们, 在面对自己突然增加的财富时, 也毫不犹豫地选择富贵的标志—奢侈品来表明自己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另外, 中国高端消费的大众传媒与广告, 作为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主要传播渠道, 使得奢侈性消费成为一种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的现象。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人均收入逐步增加、富人阶层不断涌现, 这是中国奢侈品消费日趋高涨的社会结构背景。人们往往利用奢侈品的这种消费的差异, 来构造不同社会身份的界限, 在此背景下奢侈品被人们用来建构身份和赢取社会认同。特别是奢侈品在“面子”和“身份”的基础上, 又有了文化内涵的支撑。其实, 奢侈品定价更多关注的还是人文因素, 聚焦定价策略对目标客户群的心理影响。有数据显示, 欧美成熟市场的消费者重复购买同一品牌的商品比例为87%, 在中国这一比例仅为26%, 中国消费者品牌忠诚度偏低, 对各款奢侈品的品牌内涵及价值定位体验有限, 更倾向于通过价格定位标榜自己的财富地位, 跟风消费的特征比较明显。现在部分普通收入者也步入高端消费行列, 不惜倾数月收入购买一款奢侈品满足自己的炫耀心理。而一旦消费群体大于目标客户群时, 奢侈品的市场定位就会受到威胁, 奢侈品频繁涨价更重要的一个目标就在于通过高价策略进一步筛选消费群, 维护其高端市场形象。

随着国人开始由注重高价格的非理性心理悄然向寻求更多消费者剩余转向, 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选择在海外购买奢侈品。若这一现象继续下去, 中国市场奢侈品以价格决定品牌的时代就不可能延续下去。

二、建议对策

1. 政府部门应重视奢侈品管理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到海外购物, 一方面对中国的高端内需市场带来严重影响。另一方面国内巨大的消费力外流违背了扩大内需的经济目标, 因此政府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扭转这一消费趋势。对奢侈品的过度消费, 既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也对我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消极影响。降低关税、促进商贸流动固然有助于将海外奢侈品消费拉回国内, 但难以从根本上扭转这一现状。因为奢侈品消费不是单纯的经济现象, 而是深深地嵌入到社会关系网络之中, 不论是身份建构也好, 还是社会认同, 都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所以管理奢侈品品牌, 将海外奢侈品消费拉回国内, 固然需要制度善意和政策倾斜, 也离不开社会文化和舆论环境的支撑。

奢侈品热是每个新兴发展国家经济发展中都会遇到的过程, 消费者对奢侈品的消费也会越来越理性, 政府有关部门应努力减小奢侈品在国内外价格差的现状, 同时完善对奢侈品牌的管理, 以及市场的引导, 使整个市场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建立实质的政策或者法规导向, 无疑会对国内奢侈品市场以积极作用, 消费者可以更合理的价格买到心仪的奢侈品, 奢侈品牌也能更好地从市场方面做好服务, 也能吸引更多的奢侈品牌进驻中国, 从而刺激本土品牌不断创新, 学习国际奢侈品牌先进的管理经验, 对于优化产业结构, 推进产业结构化升级具有重要作用。

2. 企业应重视品牌建设

奢侈品在大多新兴发展中国家都是受追捧的对象, 作为一种合理的市场行为, 高端消费市场尤其是奢侈品消费市场在市场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中国企业应借助这次机遇, 意识到国内高端消费市场的巨大空间, 重视品牌建设, 应看到中国企业在高端市场、奢侈品消费的空白, 重视高端品牌的建设。还要看到国外奢侈品厂商在技术研发、营销渠道建设、专业团队培养、对服务和体验的重视等方面的的战略性投入, 这是为触及终端商品价格的核心成本要素所在。

参考文献

[1]杨林, 林攀登.中国消费者奢侈品消费特征[J].现代贸易工业, 2010.[1]杨林, 林攀登.中国消费者奢侈品消费特征[J].现代贸易工业, 2010.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中国庆华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下一篇:中国电力与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