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重点车辆监控平台建设工作调查问卷

关键词: 重点 问卷 公安 车辆

公安重点车辆监控平台建设工作调查问卷(共2篇)

篇1:公安重点车辆监控平台建设工作调查问卷

附件2:

公安重点车辆监控平台建设工作调查问卷

重点车辆:是指广东省籍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车辆、县(区)际以上客运班车、旅游包车、重型货车和汽车列车、建设施工单位散装物料车、校车、教练车等七类车。新标准:《卫星定位汽车行驶记录仪通用技术规范》(DB44/T578-2009)

填写单位:,填写人姓名:,职务:,联系电话:,邮箱:问卷:

1.本市辖区内目前已登记的重点车辆总数有多少辆?辆。(咨询相关部门)

2.本市辖区内目前已安装卫星定位汽车行驶记录仪的车辆有多少辆?辆。其中,采用新标准的有辆。(咨询相关部门)

3.本市辖区内去年新增重点车辆有多少辆?(咨询相关部门)

4.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是否建有重点车辆(重点车辆)接收平台? □有 □否。

如有,请问:

1)接收平台的建设单位是:□市交警支队□企业 2)接收平台由哪家企业开发?3)接入的车辆规模有多少台?辆。

4)接入的车辆监控数据内容有(可多选):□定位信息数据包 □车牌 □图片□报警信息□超速信息 □超载信息 □疲劳驾驶信息□越界信息

5)数据上传采用何种格式?□文件□SOCKET□WebService □其他

6)接收平台有否配置百兆或以上的网闸和交换机□有 □无

5.本市其他部门(安监、交通、建设、教育部门)是否建有重点车辆(重点车辆)接收平台?(咨询相关部门)□有 □否。

如有,请问:

1)接收平台的建设单位是:□市安监部门□市交通部门 □市建设部门 □市教育部门 □企业企业名称:

2)接收平台由哪家企业开发?3)接入的车辆规模有多少台?辆。

4)接入的车辆监控数据内容有(可多选):□定位信息数据包 □车牌 □图片 □报警信息□超速信息 □超载信息 □疲劳驾驶信息□越界信息

5)数据上传采用何种格式?□文件□SOCKET□WebService □其他

6)接收平台有否配置百兆或以上的网闸和交换机□有 □无

6.本市是否建有企业监控中心?□有□否。(咨询相关部门)

如有,请问:

1)企业名称:、2)所有的企业监控中心接入的车辆总规模有多少台?

3)各企业监控中心接入的车辆监控数据内容有(可多选):□定位信息数据包 □车牌 □图片 □报警信息 □超速信息 □超载信息 □疲劳驾驶信息□越界信息

3)各企业监控中心数据上传采用何种格式(可多选)?□文件□SOCKET□WebService□其他

7.希望监控系统能够帮助本市实现何种功能?(可多选)

□超速、超载、疲劳驾驶、越界违法行为监控

□危险品运输车辆监控

□交通事故报警信息管理

□重点车辆监控

□重点区域监控

□道路状况分析

□其他。

8.本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是否建有公安交通指挥中心□有 □无

篇2:公安重点车辆监控平台建设工作调查问卷

重点监管车辆包括危险货物运输车辆、客运班车、旅游包车、重型货车和汽车列车、建设施工单位散装物料车、校车、教练车、出租车等相关行政部门规定的监管车辆[1]。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由于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重点车辆常常处于无序化运营状态,存在许多重大安全隐患。加强对重点车辆的监管,规范驾驶员驾驶行为,提高管理水平并有效遏制重点车辆交通事故的发生是交通安全管理的首要问题。

重点车辆监控平台是1个集移动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及数据库、全球卫星定位GPS技术及地理信息GIS系统技术为一体的综合系统[2]。当前各地政府部门、企业都在大力建设重点车辆监控平台,然而当前重点车辆监控平台存在管理模式落后、技术手段缺乏、信息共享率低等问题,尚没有集成的车辆管理监控与有效的支撑系统,无法满足政府管理部门对运营车辆的全面监管。因此,需要先进的集成的技术对重点车辆监控进行提升。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在国际上又称为传感网,是在“互联网概念”的基础上,将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1种网络概念[3]。近年来物联网技术在道路交通安全、城市交通管理、车联网技术、车辆安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4,5,6,7,8,9]。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可以为重点车辆监控与管理带来新的思路和手段。针对当前管理模式落后、技术手段缺乏、信息共享率低等问题,运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重点车辆的全面监管,有效监控超速、超载、疲劳驾驶、越界行驶等违法行为,改变被动、事后的管理模式,提高监管的效率和力度,解放警力。此外,通过对车辆的实时监控,掌握车辆的运载情况、调度情况,可以提升车辆的运行安全、工作效率,对盗抢、事故等事件快速反应并跟踪解决,有效提升管理信息化水平,解决监管难题。

1 问题及需求分析

重点车辆监控平台是1个涉及多部门资源共享、联动与协作的统一车辆监控平台方案,是快速高效的重点车辆管理体系。然而当前的重点车辆监控平台存在管理模式落后、技术手段缺乏、信息共享率低等问题,主要表现在:管理模式落后,缺乏源头管理的能力,通常是车辆违法或交通事故发生后才能发现并进行处置,是1种被动的、事后的管理模式;其次,技术手段缺乏,且通常只采集车辆位置和速度信息,采集数据单一,对于重点车辆的某些违法行为很难判定且不能全程监管;第三,当前的车辆监控平台基本都处于单项监控功能的实现及应用状态,实现的业务简单,且重点车辆接入数量少,各个部门的监控平台不相互兼容,形成“信息孤岛”。例如,教育部门监控的校车平台数据不能及时由公安部门共享,企业车辆数据无法上传至多部门监控平台等。因此,迫切需要新的技术对重点车辆监控平台进行提升。

目前,面对重点车辆有强烈监管需求的主要是物流运输企业及政府管理部门。运输企业自建的监控系统以满足车辆管理、调度为主要目的。政府管理部门对于重点车辆监控平台的需求是一体化的高效管控流程和办法,实现源头管理[10],为安全生产提供统一的可管、可控、可视、可溯源的信息化支撑,解放警力,提升安全监督管理的科学性、可靠性、及时性。因此,需求的具体内容包括:

1) 资源整合与跨部门协作,实现多部门数据共享。整合公安、交通、建设等多个部门的资源,提供1个为跨部门协作的重点车辆监控和管理服务的平台,实现多部门联合监管和安全监控多项业务。同时能够处理各部门交换量巨大的数据,解决各部门网络环境、数据库等的差异问题,提供1个数据共享的解决方案。

2) 多级监督,全程全方位管理。实现省市县各个层次的多级监督机制,实现在空间上的全方位管理,在时间上的全程管理,转变现有的落后管理模式,从源头上减少涉及长途客运及危险品运输车辆的事件发生、从效率上加快事件处理的速度。

3) 加强监控,实现源头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主动获知路况、车辆调度、违规车辆监控拦截、查询事故目击者、监督司机行为、提高出警效率等,变被动事后的管理模式为主动事先的管理模式,实现各级主管部门自我监管。

2 平台总体框架

2.1 监控平台功能与特性

根据重点车辆监控业务需求分析,重点车辆监控平台必须满足监控基础功能、监控管理功能和监控集成功能。监控基础功能是满足基本监控业务的功能,包括获知路况、显示车辆位置、实现车辆调度、违法报警、监督司机行为等。监控管理是数据科学管理的模式,包括海量监控数据存储交换与分析、接入数据真实性有效性检验、数据传输安全性等。监控集成则实现跨部门、跨业务、跨系统之间的信息协同、数据共享、业务互通等功能。

重点车辆监控平台的核心对象是被监控车辆,被监控车辆具有活动范围广、移动性、海量数据传输等特点。因而监控平台还需要满足以下特性:可跟踪性,即实时采集车辆位置、速度、行驶状态等信息;可连接性,实时数据能够通过无线网络传回数据中心;可监控性,可自动判别车辆违法并自动报警,及时发现车辆紧急事件并主动迅速响应;可并行性,即海量数据并行处理;分布式处理,实现异地车辆监管等。

2.2 基于物联网重点车辆监控平台框架

物联网技术能够有效解决重点车辆监控中遇到的问题。对于重点车辆海量的监控信息,以及多层次管理部门异构网络、不同业务间的协同,利用物联网感知、分析、整合重点车辆的各项关键信息,将各项业务应用集中于1个统一的平台。物联网的技术体系框架包括感知层技术、网络层技术、应用层技术和公共技术。将物联网各层次技术与车辆监控体系相结合,可以构建出基于物联网的重点车辆监控平台,图1所示为基于物联网重点车辆监控平台框架。重点车辆通过感知层的传感器、RFID、GPS模块等将车辆位置信息、状态信息等传递到物联网或者车间通信。感知层收集所有的重点车辆信息,通过网络层到达应用层,由应用层实现各个监控平台功能。公共技术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提供基础技术服务。重点车辆监控平台的用户,即为政府管理部门与车辆所属企业,通过应用层实现业务的协同和信息的共享。

物联网重点车辆重点车辆传感器RFIDGPS模块卫星无线通信网Internet网络车辆调度车辆监控违法监督信息查询协调管理数据交换数据共享警力调度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用户公安部门建设部门交通部门企业公共技术数据存储工作流安全技术网络管理教育部门安全生产监督部门信息化主管部门质监部门法制部门。

2.2.1 感知层

物联网中的感知层功能主要为数据采集和感知,主要用于采集物理世界中发生的物理事件和数据。基于物联网重点车辆监控平台的感知层是用于感知现实世界中重点车辆的实时信息,为现实世界与物联网搭建沟通的桥梁。物联网的数据采集涉及传感器、RFID、多媒体信息采集、二维码和实时定位等技术。用于重点监控车辆上的感知设备主要有车辆状态传感器、RFID、GPS和摄像头等。车辆状态传感器提供车辆物理状态的信息,RFID提供了惟一的标识号,用于控制、检测和跟踪监控对象。GPS模块通过GPS卫星获得实时的空间位置、速度等地理信息。这部分信息构成了重点车辆监控的信息基础,感知信息将由网络层向上传递。

2.2.2 网络层

物联网的网络层实现了更加广泛的互联功能,能够把感知到的信息无障碍、高可靠、高安全地进行传送。网络层融合了传感器网络与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虽然这些技术已较成熟,基本能满足物联网的数据传输要求;但是,针对重点车辆监控具体业务要求,为了更好支持重点车辆感知信息的传输,传统传感器、电信网、互联网需要做一些优化。比如网络的覆盖需要考虑重点车辆活动的区域特征,传输性能需要考虑车辆运动的物理特征,传输信道也要考虑实际采集的数据量大小等。

2.2.3 应用层

应用层基础的功能是实现各管理部门和企业的业务功能,通过网络层发布的接口完成车辆调度、车辆监控、违法监督、信息查询、数据交换与共享、协调管理等。更高层次的应用是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在海量监控数据中挖掘车辆时空对象的应用领域特征、背景特征、使用特征和属性特征等,形成关于车辆时空对象的知识,构建用于分析的智能知识库。例如,在大量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建立专家系统,模拟和提供时空环境中监控车辆管理的决策过程,从而为主动管理、协调管理提供高效科学的决策依据。

2.2.4 公共技术

公共技术不属于物联网技术的某个特定层面,而是与物联网技术架构的三层都有关系,它包括标识与解析、数据存储、安全技术、网络管理等,为物联网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提供基础技术服务。其中数据存储是各层均需要用到的公共技术,数据存储技术为海量数据存储、管理和分析提供了保障。重点车辆监控具有多层次性,同时结合了物联网的复杂拓扑结构,整个平台平稳工作需要依靠工作流是贯穿于各层次与各结构中,以支持各部门的任务传递、工作协同,达到物联网环境下的流程自动化。安全技术和网络管理应用在每两个层次和车间通信中,保障网络顺畅和信息安全。

3 关键技术研究

重点车辆监控平台的设计思路是基于物联网技术,将物联网感知技术、网络技术与车辆监控业务有机结合,形成高效、协同的统一管理平台,能够存储、管理和分析海量车辆监控数据,从而解决当前管理模式落后、技术手段缺乏、信息共享率低等问题。基于物联网的重点车辆监控平台需要监控车辆标识技术、网络数据交换与通信技术、海量监控数据管理和分析技术、业务数据真实性辨析技术和网络安全性与可用性等多项关键技术作为支撑。

3.1 监控车辆标识技术

基于物联网的重点车辆监控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感知设备对重点监控车辆进行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是实现主动管理的基础。重点车辆监控中需要实现主动标识和被动标识2种标识技术,如图2所示。主动标识是在道路上安装车辆检测传感器,主动感知道路上的车辆。目前常用的车辆自动化检测设备包括地感线圈、超声波、红外线、雷达、视频等,由此类设备将道路上车辆的电学、光学等物理信号转化为计算机能识别的数字信号,通过分析得到具体的监控车辆信息,实现感知的过程。被动标识是在车辆上安装传感器,由车辆通过无线网络向数据中心发送车辆位置、速度、运行状态等信息。当前车辆上的传感设备主要为集成化车载终端,集成了摄像头、GPS模块、温度传感器、力传感器等多个子模块。子模块通过总线把数据传递至车载中央处理器,再由中央处理器通过无线网络终端发送到数据中心,由数据中心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供监控业务使用。物联网环境下要将主动标识与被动标识相结合,最终完成车辆标识与感知过程,从而改变当前监控中被动接受车辆上传数据的局面,实现主动管理。

3.2 网络数据交换与通信技术

由于不同的传感器(如GPS)汽车行驶记录仪运营企业、不同的数据中心,不同的监控平台,涉及互联网、政务网、公安网等异构网络,而且涉及无线传输、光纤、ADSL等不同传输介质。因此,基于物联网的重点车辆监控平台需要解决的1个关键问题是异型异构网络间的数据交换。无线网络(SMS、GPRS、CDMA等技术)、光纤、ADSL等网络间的实时或准实时的传输,接入网络覆盖公安网、政务网、有线与无线专网以及互联网等网络类型。异构网络间有些是逻辑隔离,而有些则是物理隔离,具体应用中可考虑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无线通讯设备、VPN、路由器、网闸等网络设备,解决数据共享功能的系统架构、共享方式(socket、WebService、数据库同步)、数据载体(XML、文本、数据包)等问题,构建基于XML的多模式互联互通的安全接入、共享平台,解决各个部门信息平台不能连的问题,解决“信息孤岛”的现状。

重点监控车辆数量巨大,仅广东省需要监控的车辆数目就达50万辆,因此需要稳定、可靠、快速的无线通信技术。可以充分利用3G、4G等新一代移动通讯技术。3G技术是指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3G服务能够同时传送声音及数据信息,速率一般在几百kb以上。通过3G技术来传输监控车辆海量数据,更大范围更快速的数据交换与通信,能够大幅度提高重点监控车辆的接入数量,增大覆盖面,实现全面监控。

3.3 海量监控数据管理与分析技术

基于物联网的重点车辆监控平台面临着海量监控数据管理与分析问题。仅以省级重点车辆监控平台为例,按照数据传输处理高峰时预计有50万在线车辆的规模计算,每辆车每隔10 s传输1个定位数据包,每个定位数据包约120 B,1 d的数据量就达到483 G,半年数据量达到85 T,需面对海量数据的处理问题。解决海量数据的存储架构、存储设备(NAS、DAS、SAN等)的问题,实现海量数据的快速存取与交换、查询,是满足提高支撑水平、满足不同业务部需要的关键。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这种模式将计算能力的硬件连接起来形成计算设备物联网, 使信息采集、处理和应用形成富互联网应用(rich internet application, RIA)[11]。通过使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数据中心的运行将与互联网更相似。这使得资源能够切换到需要的应用上,根据需求访问计算机和存储系统,有效地存储和管理海量数据。重点车辆监控中,应建立各级监控单位的数据中心,然后将各个数据中心按照云计算模式构建车辆监控云。所有关于车辆监控的数据、服务及应用均可从云端获取,可以大幅度提高数据管理和分析的能力,见图3。同时,云计算的模式有效解决了信息共享的难题。

3.4 业务数据真实性辨析技术

重点车辆监控平台的业务数据具有特殊性,从企业监控平台上传的接入数据可能受到人为等各种原因的干扰而存在偏差或错误,因而要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保证传输过程数据的真实性。采用GIS与车辆轨迹分析技术相结合的手段检验数据的真实性,充分利用技术管理的模式保障业务数据的真实性。由GIS提供基础地理信息,如路网信息,将车辆传送回来的地理信息与实际的路网进行位置匹配,建立真实性准则,剔除不合理的数据。同时,GIS与轨迹数据相结合,可以校正数据的误差,提高数据的精度,保障监控的质量。此外,建立车辆运动模型,由历史真实数据还原车辆真实轨迹,分析当前轨迹的真实有效性。业务数据真实性辨析技术有力地提升了对危险品运输车辆不按规定路线行驶等违法行为的辨析和监管能力。

3.5 安全性与可用性

基于物联网的重点车辆监控平台技术涉及互联网、政务网、公安网等多个异构网络,互联网跟政务网之间是逻辑隔离,而公安网与其他网络之间则是物理隔离。但不管何种隔离均存在被攻击、被病毒感染的可能。实际应用中需要考虑采用恰当的技术手段,如防火墙、安全漏洞扫描、入侵检测、网络陷阱、入侵取证和病毒防范等。

为保障数据的安全性与可用性,必须考虑数据的容灾与备份方案,以保证在数据丢失或发生其他数据灾难时,能够迅速恢复数据,保障正常运行并尽量减少故障时间。在云计算平台建立的同时,在异地建立一套完整的备份应用系统,在灾难情况下,远程系统迅速接管业务运行,避免应用容灾。在实际应用中,应该多考虑使用高性能的应用程序和系统,减少应用容灾发生的可能性。针对数据容灾,则需要建立容灾预警和自动处理解决方案,保障系统平稳运行。安全性和可用性技术提升了重点车辆监控平台的稳定运行能力。

4 结束语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正方兴未艾,可以为重点车辆监控与管理带来新的思路和手段。重点车辆监控迫切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基于物联网的重点车辆监控平台是一个整合资源、高效管理、业务协同的解决方案。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 分析了重点车辆监控的业务需求,重点车辆监控平台是一个提供资源整合和跨部门协作,多级、全程全方位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础性平台。

2) 讨论了重点车辆监控平台的功能与特性,提出基于物联网的重点车辆监控平台总体框架,对该框架的各个层次进行了详细分析,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和公共技术层。

3) 分析了物联网下车辆监控的关键技术,包括监控车辆标识技术、网络数据交换与通信技术、海量监控数据与分析技术、业务数据真实性辨析技术和网络安全性与可用性技术。

未来的工作需要进一步关注物联网的最新技术,以满足重点车辆监控的深度需求。

参考文献

[1]DB44/T769-2010重点监管车辆监控平台数据接口规范[S].广州:广东质量技术监督局,2010.

[2]赵志勇.市重点车辆监控系统在道路运输安全监管应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1(7):162-164.

[3]张扬永,林智华.智能交通的物联网关键技术研究[J].福建电脑,2011(10):58-59.

[4]柯赟.物联网技术在道路交通安全预测中应用研究[J].计算机仿真,2012,29(1):335-338.

[5]王艳军,吕志勇,黄蕾.基于物联网传感器的城市交通状态预测[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32(20):108-111.

[6]蔡祥春,王宜怀,周杰,等.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电动车防盗系统[J].计算机工程,2011,37(20):236-238.

[7]黄永清.基于车联网技术的智能停车信息服务系统[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1(12):95-97.

[8]马骥,王彬,刘琦洲.物联网在公交车智能监控调度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物联网技术,2012(1):60-63.

[9]徐伟恒,苏志芳,张晴晖,等.基于物联网架构和WebGIS的森林火灾监测系统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589-593.

[10]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客货运驾驶人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EB/OL].(2012-02-08)[2012-05-06].http://www.moc.gov.cn/zhuzhan/zhengwugonggao/jiaotongbu/daoluyun-shu/201202/t20120208_1192045.html,2012-05-06.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超常用药监控预警制度 下一篇:运行监控平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