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课件自己的(精选4篇)
篇1:贝多芬课件自己的
贝多芬的《c小调交响曲》 作品67号 开始的四个音符,刚劲沉重,仿
佛命运敲门的声音。这部作品因此被称作《命运交响曲》。《命运交响曲》作于1805至1808年。贝多芬在1808年11月写给他的朋友韦格勒 1765-1848 的信中,就已经说出:“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 “命运敲门的声音”在1798年所作《c小调钢琴奏鸣曲》 作品10之1 第三乐章中就已经出现过,以后又出现于《D大调弦乐四重奏》 作品18之3 第三乐章、《热情奏鸣曲》 作品57号 第一乐章、第三《列奥诺拉》序曲 作品72号、《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 作品74号 等一系列作品中。可见,通过斗争战胜命运,是贝多芬一贯的创作思想。《命运交响曲》所表现的如火如荼的斗争热情,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西班牙女低音歌唱家马丽勃兰第一次听《命运交响曲》时,吓得心惊肉跳,不得不退席而去。拿破仑一个旧日的卫兵,听了第四乐章开头的主题,禁不住跳起来喊道:“这就是皇上!”柏辽兹把《命运交响曲》中惊心动魄的斗争场景,看作是“奥赛罗听信埃古的谗言,误认黛丝德蒙娜与人私通时的可怕的暴怒。”舒曼认为:“尽管你时常听到这部交响曲,但它对你总是有一股不变的威力――正象自然界的现象虽然时时发生,却总教人感到惊恐一样。”1841年3月,恩格斯听了《命运交响曲》的演出。他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赞美这部作品说:“如果你不知道这奇妙的东西,那么你一生就算什么也没有听见。”他说,他在第一乐章里听到了“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在第二乐章里听到了“那种爱情的温柔的忧思”;而第三、第四乐章里“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又是那么鼓舞人心。恩格斯用短短的几句话,揭示了《命运交响曲》的精髓。贝 多 芬 百 年
祭
一、教学要求
二、学习要点
三、作者生平
四、作者作品萧伯纳突出的成就是戏剧,“他的戏剧使他成为我们当代最迷人的作家”。主要作品:《不愉快戏剧集》《芭芭拉少校》(1905)《伤心之家》(1913)《苹果车》(1929)《真相毕露》(1932)《圣女贞德》(1923)――诗人创作的最高峰1885至1949年近64个创作春秋中,他共完成了51个剧本。“因为他的作品具有理想主义和人道精神,其令人激励和讽刺往往蕴含着独特的诗意之美”,于1925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萧伯纳是一个幽默、正直、不看重名利的人。当1925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他
非常幽默地说:“干嘛要在一个老头子的脖子上系上一只金铃?”他又说:“这件
事我实在有点想不通。我想我之所以获奖是由于我今年没有写出半个字。” 萧伯
纳名言
每个成功的男人后面都有一个女人;每个不成功的男人后面都有两个女人。恋爱不是慈善事业,所以不能慷慨施舍。?? 愚人总会发现有更愚的人钦佩
他。?? 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 人喜欢习
惯,因为造它的就是自己。?? 自我控制是最强者的本能。?? 所谓天才
人物指的就是具有毅力的人、勤奋的人、入迷的人和忘我的人。?? 劳动是惟
一导向知识的道路。?? 我年轻时注意到,我每做十件事有九件不成功,于是
我就十倍地去努力干下去。?? 成功网罗着大量的过失。?? 不要企图永远
活下去,你不会成功的。
五、创作背景贝多芬(1770-1827)出生在一个贫民家庭,童年在鞭笞中渡过,父亲希望他能成为第二个音乐神童所以强迫
他学习钢琴。由于其天赋过人,加之后天的刻苦磨练,17岁时便受聘为宫廷御
用乐师,开始养家。35岁双耳完全失聪,但却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罗
曼-罗兰曾称赞贝多芬是:“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时期最伟大的音乐诗人,是
最生动地描绘了拿破仑时期的暴风骤雨的艺术家;他的描绘包括人民的苦难、悲
伤;战争的紧张以及自由精神那沉醉的狂欢。”
贝多芬名言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让我屈服!通过苦难,走向欢乐;
通过斗争,走向胜利。我生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来享受快乐的生活的,而是来完
成伟大的工作的。相关评论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疾、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用那句豪语说明的――用痛苦换来欢乐。”(罗曼罗兰)“他虽然遭到尘世
欢乐的拒绝,但他却深知创造带来的喜悦远远大于前者。”“不经过战斗的舍
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磨炼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我们的致命伤:这是我十五年来与日俱增的信念。而这一切
都由于贝多芬的启示。”(傅聪)“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
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丑陋、苦闷、狂躁的贝多芬 贝多芬的姿势极为丑
陋。头大,身短,面上不容易有笑容,动作又极拙劣。有一次他也想学跳舞,然
而他不会按了拍子而动作。据传记者说,他的相貌的表情常常是冷酷而苦闷。身
长五英尺四英寸,肩幅极广,面上多痘疮疤,脸皮作赤茶色而粗糙,鼻硬而直。
指短,且五指长短略等,手的背面长着很长的毛。头发多而黑,永不梳栉,永不
戴帽,常常蓬头出外散步。起风的日子,他的头发就被吹得像火焰一般。人们在荒郊中遇见他,几疑为地狱中的恶魔。坚韧的意志力贝多芬从1796年
开始便已感到听觉日渐衰弱,但是直到1801年,当他确信自己的耳疾无法医治
时,才把这件事情告诉给他的朋友。但是,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
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在这样一个精神危机发展
到顶峰的时候,他开始创作他的乐观主义的《英雄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
着贝多芬的精神的转机,同时也标志着他创作的“英雄年代”的开始。关于交响
乐 交响乐(SYMPHONY)又称交响曲。人们常把它比喻为“音乐王国的神圣殿堂”。
它是交响音乐中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也可以说,它是采用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鸣
奏曲(奏鸣―交响套曲)。
1、由大型的管弦乐队演奏;
2、音乐内涵深刻,具
有戏剧性、史诗性、悲剧性、英雄性,或者音乐格调庄重,具有叙事性、描写性、抒情性、风俗性等;
3、有较严谨的结构和丰富的表现手段。思考与讨论 划
分全文层次,文章写贝多芬,围绕什么核心展开的? 贝多芬音乐的精髓是什么?
他的音乐与他的个性有什么内在的联系?文章刻画人物除了直接描写人物外,还调动了哪些艺术手法?生动、优美、诗化的语言,饱含着作者的浓重的情感,试举例加以分析。课文讲解 课文层次1独特个性:反抗性,奔腾澎湃、激进的共和者、清教徒性格a、直接描述,把我们引入到大师的灵魂深
处,b、通过对比,表现其独特的精神个性。2音乐特性a 杂乱
音响,不对称 b“音乐完全用作表现心情的手段,并且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
为目的。” c活力与激情,包括产生于思想高度的那种最高的激情 d“他能
使我们激动,并把他那奔放的感情笼罩着我们。”“是使你清醒的音乐 ”总
结,明确
1、课文核心:贝多芬“是反抗性的化身”
2、音乐精髓:贝多芬之谜,曲如其人。
3、表现人物的手法:直接、间接,对比、衬托,贝多芬与莫扎特的区别?
4、语言理解与特征总结。语言理解
1、他的灵魂是伟大的,但如果我使用了最伟大的这种字眼,那就是说比亨德尔的灵魂还要伟大,贝多芬自己就会
责怪我。谁的灵魂最伟大,这是无法评价的,这句话巧妙的表达了作者对贝多
芬的谦逊品格和伟大灵魂的礼赞。语言特征
1、文章语言流畅,以长句
为主,从始至终贯穿不可阻挡的气势,也切合对贝多芬雷霆般性格特点的描画;
2、语言富于形象,比如文章开头对贝多芬形象的刻画,将贝多芬的个性表达得
非常充分。
3、在激情之外蕴含哲理,深刻、精辟。作文与阅读、观赏:
1、聆听„„
2、阅读:《西绪福斯的神话》
3、电影:《莫扎特》 总体特点语
言特点:包含激情,充满哲理,有许多精辟、深刻、含蓄的语言。表达手法:
文章侧重抒情、议论; 修辞手法:对比、比喻 句式:以长句为主内容:
整体―重点说明贝多芬的个性独特及音乐特色。局部―每段都
有中心句。医治我青年时世纪病的是贝多芬,扶植我在人生中的战斗
意志的是贝多芬,在我灵智的成长中给我最大影响的是贝多芬,多少次的颠扑曾
由他搀扶,多少次的创伤曾由他慰。
――傅雷
七、研习与思考 1.贝多芬的为人与他的音乐共同塑造了他的个性,法国大革命曾带给他深刻的影响。你是怎样理解时代给个人的影响,以及作为音乐家的个人给予时代和大众的影响的? 2.读了本文,你能“懂得贝
多芬的音乐而且也能懂得贝多芬以后的最有深度的音乐了”吗?试将贝多芬与莫
扎特的音乐加以比较。
八、相关艺术作品展示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让我屈服!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
九、延伸阅读医治我青年时世纪病的是贝多芬,扶植我在人生中的战斗 意
志的是贝多芬,在我灵智的成长中给我大影响的是贝多芬,多 少次的颠扑曾由
他搀扶,多少的创伤曾由他抚慰,――且不说引 我进音乐王国的这
篇2:贝多芬课件自己的
1.从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的教育。
2.学习掌握“谱、莱”等9个生字,理解“谱写、传说、幽静、恬静、纯熟、陶醉”等词语,描述画面进行语言训练。
3.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2.引导学生体会由实在事物展开的适当的联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弹奏第二首乐曲时的情和景,体会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学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层次。
2.范读课文,指导正确朗读课文。
3.讲读课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第一层。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同学们,说起月光,你一定会想起许多优美的诗句,回忆起许多与月光有关的故事或传说。这一课我们就看看《月光曲》是如何诞生的。【出示课件1:课题】(板书课题:月光曲)这篇课文很美,看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
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二、自学课文,读后提问
(结合句子训练,帮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1.《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提示:《月光曲》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吗?(不是,是一个传说)
解释“传说”: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什么的传说?(懂得《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
3.《月光曲》是个什么曲子?看谁在曲子的前面能加上恰当的附加成分。
(通过练习,懂得《月光曲》是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一首著名的钢琴曲。)
4.结合学生回答,介绍贝多芬,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课件2】
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5.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三、理解结构,引导分段
1.这一自然段最后说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这一句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
2.课文哪些段落写了这个传说?
3.那么课文可以分成几大段?
段意:①总的介绍。②关于《月光曲》的传说。
4.这是一个很动人的传说,你们听老师读课文。范读课文第二大段。
四、读后提问,分清层次。
1.现在你们谁懂得了贝多芬为穷兄妹前后弹了几首曲子?第几首是弹的《月光曲》?
2.第二部分按照贝多芬弹第一首和第二首为根据,分成两层。
出示【课件3】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
第一层:第2—6自然段
第二层:第7—10自然段
五、进入情境,体会内心
读讲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
1.指名读本段第一节。
2.通过教师描述,带入情境:
这个传说,一开始就给我们描写了一个非常美的画面:出示【课件4:相关图片】我们仿佛看到一个秋天的夜晚,月亮分外清朗,月光下,莱茵河水静静地流淌着,贝多芬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同学们想一想,在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3.这儿离热闹的地方比较远,又给人美的感觉,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我们就可以说这儿多么幽静啊!这小路就可以说幽静的小路。
4.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请同学们联想。
5.贝多芬正是这样想的。所以他走近茅屋,后来还走进了茅屋。
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呢?(他听到了一个姑娘和一个男的对话后,走进了茅屋。)
(通过设问,启发学生思考)
现在让我们跟着贝多芬来到茅屋的窗口,便听到了两个人的对话。
(1)男女生分角色读。
(2)读后指导:
那有多好啊!这句话要把姑娘渴望能听到贝多芬弹琴的心情读出来。(板书:聆听谈话)
谁能根据说话的内容,加上适当的提示语,想象他们说话的神情、语气。出示【课件5】
男的地说
一个姑娘( )地说
同桌对读。
指名两人。现在让我们大家跟随贝多芬来到小茅屋的窗外听屋里的谈话。
6.听到这里,贝多芬可能会怎么想?
(在这样僻静的地方,在这样的茅屋里边,有人在弹我的曲子,说明穷苦的人也爱我的曲子;但是他们又这么穷,票价又那么贵,我应该亲自弹给他们听,用我的琴声让他们得到艺术的享受。)
7.从哪一个词里说明他一点儿也没有犹豫,(就)说明他对穷苦人是非常同情,很有感情的。(板书:同情)
8.贝多芬进了屋,看到的是什么情景,使他同情、感动,哪些词语说明茅屋里的姑娘和男的确实太穷?自己说说看,把这些词语画下来,再练习读读。
(一支、微弱、正在、旧、瞎)
指点: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吧,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因为弹琴的是个盲姑娘。
9.下面是贝多芬和他们的对话。指名分角色读本段4、5两节的对话。
10.读后指导。
指点(结合示范):注意姑娘已经听得入了神,他是那样激动地说。
应该怎么读呢?要读好,首先要理解。
解释:纯熟就是技术高超而又熟练。
出示【课件6】重点指导: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技术这么熟练,感情表现得这么深,盲姑娘会想,这弹琴的人是谁?因此课文上两个您读起来不一样,第一个是表示猜想,语调稍延长一些。后来她作出了判断,弹得这么好的,只有贝多芬,因此第二次;您就很肯定:您就是——
示范;练习朗读。
通过填充练习,小结课文。出示【课件7】
篇3:贝多芬课件自己的
一、贝多芬交响乐简介
1、《第三交响曲》
贝多芬的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也叫《英雄交响曲》于1804年完成。贝多芬的大胆的革新精神, 第一个在音乐作品中以社会性和革命性为题材, 展现了英雄主义的创作思想。这部交响曲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来看都大大超越了维也纳古典交响曲的局限, 它确立了贝多芬自己的创作风格和时代特征, 从不同角度逐一表现了贝多芬心目中的英雄形象, 层层揭示了作曲家所创造的英雄的内心世界。该作品问世以来一直是各国著名交响乐团经常演奏的曲目, 成为世界名曲之一。
2、《第五交响曲》
贝多芬的c小调《第五交响曲》也叫《命运交响曲》, 是继《英雄交响曲》之后的又一部英雄性、史诗性的作品。它反映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人民的伟大斗争精神和崇高理想。作品于1804年构思, 1807年出版, 先后写了三年。从始至终充满了人民为争取自由而进行斗争的豪迈气概, 是《第三交响曲》的继续。它那激昂的音调以及刚毅的节奏, 使敢于斗争的人民从中得到了奋进的勇气。
3、《第六交响曲》
贝多芬的F大调《第六交响曲》也叫《田园交响曲》, 是贝多芬1807-1808年完成的一部具有淳朴的民间音乐风格的交响乐。在这部作品里, 作者不仅描绘了他自己深深热爱并十分熟悉的大自然瑰丽的景色, 而且着力描绘了面对这美好景色的人的心境, 歌颂了大自然的主人——人。整部作品体现出英雄对大自然的理解和大自然对英雄情绪所起的影响, 情景交融, 清秀优美。
4、《第九交响曲》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亦称《合唱交响曲》, 是因为它的第四乐章以德国诗人席勒的长诗《欢乐颂》为歌词, 采用了交响合唱的形式而写成的。贝多芬为《欢乐颂》谱曲的意图是从1793年开始的, 前后琢磨了30年, 可以说是酝酿了一生的伟大作品。《第九交响乐》构思广阔, 思想深刻, 形象丰富多样。整部作品的基本形象是:通过悲剧性的痛苦斗争走向胜利和欢乐。其中有苦难有战斗, 有炙热的感情, 也有严肃的沉思。《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全部创作的总结和交响艺术的顶峰。
二、《贝多芬传》简介
《贝多芬传》是20世纪法国一位重要作家、1915年度诺贝热文学奖的得主罗曼·罗兰的作品。此书作于1903年。在前言部分作者就点明了呼唤英雄的主题“我们周围的空气多沉重。庞大的欧罗巴在浑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 阻挠着政府与个人的行动。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窒息而死, 人类喘不过起来。——打开窗子吧!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罗曼·罗兰是西方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人文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之一。从他的那部“献给各国受苦、奋斗而必战胜的自由灵魂”的代表作——《约翰·克里斯多夫》中可以看到贝多芬的生活时代, 可以说与贝多芬的交响曲如出一辙。充满了英雄主义和战斗性, 这也正是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有别于其它版本的重要原因。罗曼·罗兰对贝多芬深入研究并向他的朋友承认“贝多芬具有一切音乐家中最伟大的性灵”。他曾离开巴黎去贝多芬的故乡波恩, 拜访贝多芬的老朋友的后代, 在贝多芬童年生活的环境里去寻觅贝多芬的影子。在梦中、在莱茵河畔, 在贝多芬伟大的精神感染的传递下, 促成了这本《贝多芬传》。《贝多芬传》从贝多芬的“短小臃肿”的外表写起, 然后述说他的家庭出身和童年。扼要的叙述了他一生的各个重要时期直到他逝世。但是, 与一般传记不同的是, 在《贝多芬传》里, 贝多芬的生平和经历只是起到最基本的线条作用, 把作品与贝多芬的生活密切的联系。交响乐与文学的交融才是《贝多芬传》最引人之处。当你走入《贝多芬传》的时候, 贝多芬交响乐的节奏、旋律就把你包围起来, 让你真正感受到一个天性受难的音乐家对命运所做的不懈斗争。文史学家朱东润先生推许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为世界三大传记之一, 不失为值得珍藏的一部好书。
三、贝多芬交响乐与《贝多芬传》的联系
要获得真正的艺术享受, 就必须对作品进行更高层次的赏析, 我们决不能抛开贝多芬所处的时代而单纯的去判断第三、第五交响乐中的斗争性, 也不能抛开贝多芬的生活去想象《第六交响乐》的那种意境, 更不能忽略贝多芬所代表的整个19世纪欧洲的人民所做出的奋斗和取得的胜利而单纯的去为《第九交响乐》欢呼。这时, 把《贝多芬传》作为一种辅助工具, 是一种重要的途径。
《贝多芬传》中罗曼·罗兰对贝多芬创作《第三交响乐》的主要背景是这样描述的“大革命到了维也纳, 贝多芬被它煽动了。他所有的同情都倾向于革命党人, 他希望波拿巴建立这个制度, 替人类的幸福奠定基石, 他梦想着一个英雄共和国, 于是他写下了《英雄交响乐:波拿巴》 (后来得知拿破仑称帝的事, 他撕去了题献的词句, 换上了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个伟大的遗迹) ”, 从这样简单但富有激情的描述中, 我们可以看出《第三交响乐》的内容和形式都大大超越了维也纳古典交响乐的局限, 成为贝多芬创作史上完全成熟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不朽巨著。对待革命的热情和对于革命的期望使贝多芬的音乐充满了战斗性。“巨大的变故在孤独的巨人心中显得强烈与纯洁”, 1807-1810年间, 贝多芬激情如射, 生活中也出现了短暂的幸福, 爱情即使来去匆匆, 但对于艺术家来说, 它所激发出的巨大的创作力也是不可忽视甚至可以说是喷薄而出的。几年间贝多芬陆续完成了《第四交响乐》、《第五交响乐》、《第六交响乐》以及其他作品。我们熟悉那震撼人心的敲门声是怎样得一种力量?“《第五交响乐》光荣的叙事歌, 第一章真正革命的音乐:时代之魂在其中复活了, 那么强烈那么纯洁。贝多芬的面目似乎都在受着这些历史战争的反应。”贝多芬的一生充满了挫折和不幸, 但他终其一生, 却想讴歌欢乐。他承受着疾病和生活的巨大压力, 却用他全部的生命谱写了音乐的奇迹, 《贝多芬传》中对《第九交响乐》做了大量史诗般的描述:“什么胜利能和这场胜利相比?波拿巴的哪一场战争, 奥斯特利茨哪一天的阳光, 曾经达到这种超人的努力的光荣?……”。
四、结语
有一千位听众, 就有一千种音乐感受;有一千位读者, 就有一千个贝多芬的形象。贝多芬交响乐的伟大正如贝多芬伟人之伟大一样, “远不止是音乐家中的第一人, 而是近代艺术的最勇的力”。本人把贝多芬交响乐与《贝多芬传》联系起来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对于贝多芬交响乐内容、风格的把握上有重要的意义。如果把艺术有效地与文学联系起来,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将来必定产生内容更好风格更新的作品来, 从而也使贝多芬的精神——人类伟大的精神如火炬般永远传下去。
摘要:欣赏音乐, 尤其是欣赏伟大音乐家贝多芬的音乐。离不开研究他的生活。通过《贝多芬传》, 他崇高的情感, 遭受的考验, 超越的思想, 就能够使我们在音乐中与之交流、对话, 从而正确诠释作品, 更好的把握作品风格。
关键词:交响乐,意义,文学,艺术,联系
参考文献
[1]罗曼·罗兰.贝多芬传[M].傅雷译.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0.
篇4:贝多芬的故事
贝多芬从4岁长到了8岁,经过4年的刻苦练习,他的钢琴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他的酒徒父亲也感到满意,于是便让他在音乐学院举行了一次独奏音乐会,这次演出非常成功,父亲享受到了兒子成功的喜悦。
17岁的时候,贝多芬来到维也纳,他以非常崇敬的心情拜见了莫扎特,莫扎特给了他一个很难的曲子让他即兴演奏,贝多芬的演奏得到了莫扎特的肯定,他说:“你们要注意这个孩子,他将来会惊动全世界的。”由于自己的刻苦努力,贝多芬终于在维也纳艺术舞台上占有了一席之地,经常以钢琴家的身份登台演出,而且演奏的都是自己的作品,得到了人们的肯定。
正当飞黄腾达的时候,贝多芬的耳朵患上疾病,后来彻底聋了,这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是个残酷的打击,然而,这一切并没有打垮贝多芬,他还是靠顽强的毅力创造了大量优秀作品,在他的《命运交响曲》里,我们都能听到他和命运做斗争的声音。
适用论题:心灵跳动的音符 音乐是灵魂的声音 用心做音乐 不向挫折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