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危害及防护措施(精选6篇)
篇1:水污染危害及防护措施
污染水对小王庄泵站设备的危害及防护
污染是社会关注的问题,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污水在个别地方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跨流域排放,进入输水河道,给水利工程管理带来难度.小王庄泵站提水灌区也是重污染区,停水后的排灌溉季节,大量污染水积聚在泵站前后,给泵站工程、机电设备造成极大危害.本文结合小王庄站运行实践,针对污水对该泵站运行管理的影响,剖析原因,提出防护的措施和建议.
作 者:刘福录 作者单位:德州市水利局,山东,德州,255000刊 名:中国西部科技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WEST CHINA年,卷(期):8(27)分类号:X7关键词:泵站 污水危害 措施
篇2:水污染危害及防护措施
1.职业危害 1.1粉尘危害
粉尘是翻新胎行业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 之一,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清洗、打磨等岗位中都有大量的粉尘飞扬。从粉尘组分来看,翻新胎行业的粉尘成分较简单,主要为打磨形成的橡胶粉。粉尘对人体的危害比较大,不仅对上呼吸道有影响,且能引起矽肺、炭黑尘肺、滑石尘肺等疾病,是危害工人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还能与其他有害因素联合作用危害人体,例如由于粉尘粒径小,在空气中能长期滞留,吸附空气中水蒸汽和各种有害气体而形成烟尘、飘尘,它们含有多种重金属及其氧 化物,在其氧化作用下,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转化为相应的酸。这些飘尘会引起呼吸道和肺部疾病。再例如,粉尘联合吸烟这一危害因素将会大大提高肺癌的发病率 1.2有机化合物
翻新胎行业接触的有机化合物主要为溶剂和原材料橡胶。溶剂主要是汽油,在半成品或成品干燥过程中产生溶剂挥发气而使工人受到伤害。按照国标,生产车间空气中溶剂的控制标准(m s/ m):苯和甲苯 < 4 0、二 甲苯 <1 0 0、汽油 <3 5 0。另外,硫化过程中产生的微量硫化氢也会对人体有一定程度的毒害。1.3 噪声
翻新胎加工过程中,由于机械摩擦、振动、撞击所 产生的噪声,使长期处于高噪声环境中操作的工人身体健康受到影响,例如导致耳聋、高血压、中枢神经受损等。按照国家标准G B J 8 7— 8 5 《 工业企业厂区各类地点噪声标准》规定,生产车间及作业场所(工人每天连续接触噪声 8 h)噪声限制值 <9 0 d B。经过实测,橡胶厂多数工段在 8 0 d B上下,少数工段则超过9 0 d B[ 7]。另外,翻新胎加工生产过程中诸如高温、振动等,也是不容忽视的危害因素。
2.常见职业病情况
目前在国内的研究发现,该行业尘肺病以尘肺为主。2.1 尘肺
在翻新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橡胶粉尘比重小、颗粒小,很容易悬浮于车间空气中。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网织阴影和肺纹理增 多、增粗并伴有呼吸系统疾病,自觉症状有咳嗽、咳痰、鼻腔干燥等;有尘肺发病的潜在危险。
尘肺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其次是胸痛、气短。X线特征以不规则形小阴影改变为主,类圆形阴影致密度较低,边缘欠清晰锐利;炭黑尘肺的大结节多见于肺上叶,可能是这些部位的活动度比下叶要小,使已到达肺泡的粉尘不易咳出之故。2.2其他疾病
橡胶制品生产对作业人员健康的影响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因素长期综合作用,对机体具有多方面的影响。除橡胶粉尘影响外,还存在潜在的有机溶剂慢性危害。
尘肺病目前主要提倡早期预防和对因治疗为主,晚期则以综合治疗为原则,即在营养和运动疗法的基础上,依据病人的病情进行肺灌洗,使用抗纤维化、减轻或控制非特异性炎性反应、调节免疫功能、增强免疫力、抗脂质过氧化等药物。结合肺部理疗、雾化吸入治疗以及对症支持疗法等综合治疗措施。同时加强预防和治疗肺气肿、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及肺结核、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等并发症。因目前对尘肺病的治疗尚无突破性的进展,故尘肺病防治的根本措施在于预防。
3.橡胶行业职业病预防措施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基础较薄弱。但我厂高度关注工业卫生问题。有以下几点预防措施 : 3.1阻断接触途径
橡胶制品加工厂要与时俱进,用新技术、新工艺。积极进行工艺改造,如密闭硫化、自动称量、粉料造粒等,从根本上杜绝或减少生产性有害因素的接触机会。如对粉尘的控制方面,在打磨岗位加设吸风罩,确保能将生产中产生的粉尘吸入罩内,以保证有效的除尘效果; 给接触粉尘的作业人员及时、定期发放个人防护用品,并要求工人及时、正确佩戴,做好个人防护;对生产设备及防护设施应定期检查,维修保养,保证生产车间吸风排毒装置、通风设施的正常运转,并达到良好的吸风排毒、通风效果,将作业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的浓度控制到最低限度。消除尘肺的最好途径是控制病因,通过改进工艺流程和采取除尘措施,消除污染源,阻断接触途径,是防止尘肺发生的关键。3.2加强职业健康教育
一方面是教育职工,只有广大职工真正理解了工业卫生工作的重要性,了解职业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尤其是慢性危害的可怕后果,掌握了个体预防的知识和方法,主动参与和执行各项预防规定,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目的。另一方面,企业的工业卫生专业人员和医务人员亟需提高专业水平,扩大知识面,能提出有针对性的,切合实际的预防措施和整改建议,能识别和治疗职业有关疾病,保证健康监护工作的开展。经过对该企业工人进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及职业卫生安全、健康知识教育与培训等措施干预,提高健康行为形成率、职工综合素质等。3.3开展健康监护工作
健康监护的目的在于控制和减少暴露人数,早期识别和检出职业危害的亚临床改变及患有就业和上岗禁忌证者;早期检出职业病患者。健康监护主要运用在作业场所劳动卫生监测和职业性健康检查两方面。在卫生监测方面,要根据监测和检查结果,经常开展劳动卫生监督检查,尽早发现和杜绝严重职业危害,防止和减少橡胶加工工作对工人的危害,保护橡胶制品加工工人的身体健康。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提出切实可行的治理和防护建议或方案,采取不同防护措施。如对危害较重的岗位工人或接触致癌物质的工人,除加强个体防护外,考虑实行定期脱岗休养或采取轮岗制,对生育期职工尤其要防止生殖功能和子代危害,加强女工保护和毒物登记工作。在职业性体检方面,根据国家职业病防治法的要求,为从事有职业危害的劳动者建立起职业健康监护档案,详细记录劳动者的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和职业病诊疗等有关个人健康资料; 在有职业危害的场所进行作业时,应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健康检查,随后定期进行检查,工作结束后还应进行离岗职业健康检查。对流动和临时作业工人要建立健康档案,实行健康跟踪管理,医学检查时,在查体中发现的患者均应及早诊断和治疗,尤其是职业病和与职业有关疾病,定期复查、迫访,详细记录存档。橡胶行业是职业危害较严重的行业之一,危害因素较多,对工人健康的影响也较大,是职业病预防工作的重点之一,只有采取以上综合预防措施,才能降低工人患职业病的可能性。4.结语
篇3:浅谈电磁污染的危害及防护措施
电磁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 它不仅给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 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电磁污染,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 人们逐渐认识到电磁污染危害的严重性。
1 电磁污染
1.1 电磁污染的定义
变化的电场和磁场交替地产生, 由近及远, 并与自己的运动方向垂直的的以一定的速度在空间内传播的过程, 称为电磁辐射。电磁辐射并不都是有害的, 过量时就造成了电磁污染。它一种看不见、摸不着, 难以感知的“隐形污染”。电磁辐射的危害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两大类。随着电磁技术的发展, 射频电磁场的功率成倍增加, 地面电磁辐射越来越大, 直接威胁人体健康的程度。
1.2 电磁污染的来源
电磁污染的来源包括天然来源和人为来源。天然电磁污染来自于自然现象, 如雷电、火花放电、地震和太阳黑子活动等, 特别对一些仪器设备干扰十分明显;人为电磁污染源包括:脉冲放电、工频交变电磁场、射频电磁辐射等, 如广播电视发射系统、微波发射系统、大功率电机、变压器等。我们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广播、电视效果突然变差, 几乎都是电磁干扰造成的。
2 电磁辐射污染的危害
2.1 电磁辐射污染
电磁辐射看不见、摸不着, 产生电磁辐射的设备大都是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电器, 如手机、电热毯、电磁炉、医疗器械、电子仪器等, 它们工作时产生的各种不同波长频率的电磁波充斥着空间, 如果人体长期暴露在过量辐射下, 电磁辐射会大量杀死人体细胞, 即为电磁辐射污染。电磁辐射污染和水质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被称为四大环境污染。
2.2 电磁辐射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电磁辐射严重威胁人体健康, 它能激活原癌基因, 诱发癌症, 是造成儿童白血病的原因之一。多种频率电磁波特别是高频波和较强的电磁场作用将导致人的精力和体力减退, 容易产生脑肿瘤、心血管疾病、大脑机能障碍以及妇女流产和不孕等, 甚至导致人类免疫机能的低下。过高的电磁辐射污染会引起眼睛损伤, 严重时导致白内障, 更强的辐射会使角膜、虹膜、前房和晶状体同时收到伤害, 以致造成视力完全丧失。
3 电磁辐射污染的防护措施
3.1 电磁辐射防护原理
电磁污染的防护应与电磁兼容相联系, 特别是其中的电磁屏蔽及滤波技术。为了减小电子设备的电磁泄漏, 必须从产品设计、屏蔽及吸收等角度入手, 采取治本与治表相结合的方案防止电磁辐射污染与危害。第一, 加强电磁兼容性设计审查与管理, 无论是工厂企业的射频应用技术, 还是广播、通信、气象、国防等领域内的射频发射装置, 其电磁泄漏与辐射, 除技术上的原因外, 主要问题就是设计与管理方面的责任, 因此, 加强电磁兼容性管理师极为重要的一环;第二, 认真做好模拟预测与危害分析, 在产品出厂前, 均应进行电磁辐射与泄漏状态的预测与分析, 实施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 大中型系统投入使用前, 应当对周围环境电磁场进行模拟预测, 以便对污染危害进行分析;第三, 屏蔽设施必须有很好的单独接地, 加强个人防护, 如穿具有屏蔽功能的工作服、戴具屏蔽功能的工作帽和眼镜等。
3.2 生活中减少电磁辐射污染的措施
日常生活中电磁辐射污染较大的家用电器主要有手机、微波炉、电脑、电视机等。
3.2.1 减少手机的电磁辐射
手机在待机时电磁辐射最小, 约为安全限值的1/l0;在通话时电磁辐射最大, 一般超过安全限值8倍以上。防止手机辐射的措施有:一是尽量使用手机配套的耳机, 减少电磁辐射;二是未使用耳机通话时, 尽量使手机与耳朵的距离保持在5cm以上;三是尽量减少手机通话时间, 若通话时间较长, 可分成2~3次通话。
3.2.2 减少微波炉的电磁辐射
一定数量的微波炉存在着微波能量的泄漏问题, 主要表现在微波炉门关闭不严, 排湿孔开的不合理或孔洞过大所导致。为了防止上述泄漏, 可以在磁控管管内阴极陶瓷筒内加装扼流筒, 其高度为波长的1/4。为防止微波从排湿孔中泄漏, 要求孔径不应超过1/40波长。微波炉只有在低火档时产生电磁辐射时间较短、间隔时间相对较长。在日常生活中防护微波炉的电磁辐射时应注意:一是尽量远离微波炉, 特别是其开火后;二是尽量使用低火档, 代替高火档。
3.2.3 减少电脑的电磁辐射
电脑的品牌不同, 组成部位不同, 所产生的电磁辐射也不同。减少电脑电磁辐射要注意:一是采取加装用屏幕布做成的屏蔽罩, 即可防止电磁辐射的泄漏, 又不影响机体本身散热;二是使用电脑时保持距离显示器30cm以上, 使用时间不宜过长;三是合理设计与屏蔽, 采用性能良好的光导电缆或同轴电缆作为电源线或传输线, 并进行必要的隔离滤波措施。
3.2.4 减少电视机的电磁辐射
电视机的类型不同, 产生的电磁辐射有很大差异。对于CRT电视, 正常观看时电磁辐射最大, 大约超过安全限制的10倍左右。电视机电磁辐射污染的防护措施有:一是观看电视时最好保持距离电视机3m以上采取距离防护, 即观看电视时保持距离电视机3m以上;二是尽量购买液晶电视来代替传统的CRT电视4.
4 结论
电磁辐射在各个领域为人类的繁荣进步带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贡献, 我们既要支持电磁辐射事业的正当发展, 又不能忽视其中的负面影响, 我们正确的认识它、防护它, 保护好环境, 保障公众的身体健康。加快研究电磁辐射所造成危害的防治对策, 实现电磁辐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玉峰.现代环境中的电磁污染[J].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9-14.
[2]苑国良.电磁污染及防护措施[J].机电一体化, 2003 (3) :11-12.
[3]吴银彪.电磁辐射的污染与控制[J].中国环保产业, 1999 (2) :22-23.
篇4:室内装修的污染危害及防护措施
【关键词】装修;室内环境;污染
Interior decoration pollution hazards and protective measures
Lu Xi-lian
(Chemical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Design Institute of Petroleum Shaanxi Province Xi'an Shanxi 710054)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as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improve, becoming more refined interior, indoor air pollutant sources and types increasing, indoor environmental quality deteriorating. Survey shows that about 80 percent of a person's life time is spent indoors, indoor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on the 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of people brought serious harm. People are eager to improve the deteriorating living room, office environment,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Key words】Decoration;Indoor environment;Pollution
1. 建筑装修材料中的主要污染物及危害
1.1 甲醛:是近年来最为关注的室内空气污染物,其化学分子式HCHO。空气中的甲醛是一种无色、具有刺激性且易溶于水、醇、醚,其40%的水溶液称为“福尔马林”。而正是由于它的防腐作用,甲醛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建筑装饰材料之中。甲醛可以经呼吸道吸收,对粘膜和皮肤有强烈的刺激作用,使细胞中的蛋白质变性,抑制一切细胞机能,对视丘、视网膜有较强的损害。长期接觸低剂量甲醛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鼻咽癌。高浓度的甲醛对神经系统﹑免疫系统﹑肝脏等都有毒害,并会造成刺眼流泪、咽喉不适或疼痛、恶心呕吐、咳嗽胸闷、气喘甚至致人死亡。甲醛在装饰材料中主要存在于胶合地板、中密度纤维板、刨花板、大芯板、人造板制造的家具、贴墙布、壁纸、化纤地毯、泡沫塑料、油漆、涂料。
1.2 苯及苯系物:这也是为人们所关注的室内空气污染物,苯(C6H6)、甲苯(C7H8)、二甲苯(C8H10)为无色透明油状液体,具有强烈芳香的气体,易挥发为蒸气、易燃有毒。苯为高毒致癌物质,对皮肤和粘膜有局部刺激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吸入或经皮肤吸收可引起中毒,严重者可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或白血病。甲苯对皮肤和粘膜刺激性大,对神经系统作用比苯强,长期接触有引起膀胱癌的可能。二甲苯存在三种异构体,其熔沸点较高,毒性相对苯和甲苯较小,皮肤接触二甲苯会产生干燥、皲裂和红肿。神经系统会受到损害。还会使肾和肝受到暂时性损伤。如果人在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的苯,轻者头晕、恶心、胸闷、乏力、意识模糊,重者可产生昏迷以致呼吸循环系统衰竭而死亡。对肺、肾有一定的致癌性。苯在装饰材料中主要存在于溶剂型的涂料、胶粘剂、水性处理剂、溶剂和稀释剂中。
1.3 氨气:化学式为NH3,是一种无色且具有强烈刺激性臭味的气体,比空气轻。氨是一种碱性物质,溶解度极高,所以主要对动物或人体的上呼吸道有刺激和腐蚀作用,减弱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长期接触氨可能会发生呼吸道疾病,长期接触超标浓度的氨气,会出现胸闷、头晕、疲劳等症状,味觉、嗅觉减退,更严重的还会引起心脏停博和呼吸停止等。氨气体主要来源于施工中的外加剂,但是,有些室内装饰材料,如家具涂饰之前的添加剂和增白剂大部分用氨水,还应引起重视,并加以控制。
1.4 氡:氡被WHO(世界卫生组织) 公布为19 种主要环境致癌物之一。人体吸入氡后,衰变产生的氡子体呈微粒状,会吸入呼吸系统堆积在肺部,沉淀到一定程度后,这些微粒会损坏肺泡,进而导致肺癌。氡在建筑工程中主要来源于土壤、砂、石产生的地质断裂层,地下地基土壤的扩散,通过地表和墙体裂缝而进入室内。以其矿产及土壤原料制成的混凝土、砖、水泥、石材、陶瓷、石膏板等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中均含氡的成分。
1.5 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世界卫生组织对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的定义是指室温下饱和蒸气压超过了133.32pa的有机物,其沸点在50℃至250℃,在常温下可以蒸发的形式存在于空气中,它的毒性、刺激性、致癌性和特殊的气味性,会影响皮肤和黏膜,对人体产生急性损害。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主要成分有芳香烃、卤化烃、氧烃、脂肪烃、氮烃等,多达900多种,其中部分已被列为致癌物,如氯乙烯、苯、多环芳烃等。有气味,对人体有害,可对人的眼、鼻、喉、神经、皮肤产生强烈的刺激。能引起机体免疫水平失渊,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出现头晕、头痛、无力、胸闷等症状;造成感觉性刺激,嗅味不舒适,刺激上呼吸道及皮肤;并能影响消化系统,出现食欲不振、恶心等症状。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TVOC)在装饰材料中主要来源于快干漆、涂料、胶粘剂、化妆品、有机氯化物、氟里昂、地面、墙面装饰材料、家具、地毯、地板蜡、空调管道衬套。
2. 室内环境污染防治
以上分析了室内装修中污染物的来源、种类以及危害,为了减少危害,消除污染,给大家一个舒适、健康的家居生活,下面就来探讨一下对室内环境污染的防治方法:
2.1 通风是最好、最简单地降低室内污染的方法,加强室内通风换气的次数,保证室内通风是降低室内污染物浓度最经济、最简捷有效的手段。调查显示,在空气不流通的房间内,空气中的病毒、细菌可随飞沫 飘浮达30个小时以上。相反,可以通过流通将污浊空气飘走,换了室外清新无害的新鲜空气,病毒、细菌就难以在室内滋生繁殖。开窗通风能使室内污染物浓度显著降低,并使空气变得清新,让人感到呼吸顺畅,精神焕发。
2.2 选择合格的建筑、装修材料 要从根本上消除室内污染,必须控制污染源。现在的建筑和装修材料大量的使用化学制品,而这些化学产品又多具有毒性和挥发性,我们在选择装修材料时,应尽量选用环保型装饰材料,用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材料取代高污染材料。在装修时特别应注意把好材料关;严格控制工程施工过程;把好工程验收关;进行必要的检测,做好验收的相关工作。
此外,还有其它一些措施如:在室内摆放既可吸收室内有害物质又能美化居室的植物,使用空气净化设备,老人孩子等免疫力比较弱的人群可适量的做些户外活动。综合各项措施,才能真正得到一个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篇5:内镜室护士的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
内镜室护士经常接触危害因素,如果自我防护知识缺乏就会伤害身体、影响健康。还会成为传染源,造成院内感染,因此要高度重视,加强自我防护。现将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介绍如下:
内镜室护士经常接触危害因素,如果自我防护知识缺乏就会伤害身体、影响健康。还会成为传染源,造成院内感染,因此要高度重视,加强自我防护。现将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介绍如下:
1危害因素
各种化学消毒剂和浸泡标本溶液因使用频繁暴漏时间长,挥发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多。其次是高频电刀、电凝、电切时的气味和病人呕吐物、排泄物的散发。由于护士长期工作在这样的环境中,皮肤黏膜、呼吸道粘膜都有不同程度的危害。1.2生物危害
内镜室工作性质特殊,护士接触患者的血液、胃液、分泌物、排泄物多,受到感染的机会大,尤其艾滋病和乙、丙肝病毒。
1.3电离辐射危害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内镜治疗的不断开展,电器设备逐渐增多,护士接触电离辐射相对增多。由于长时间接触就会使身体受到危害,影响健康。2防护措施
2.1工作期间加强空气流通,经常开窗换气。护士操作时应穿防渗透隔离衣,戴口罩、帽子、手套。每日定时用紫外线灯和喷洒消毒剂对空气进行消毒,使用中的消毒液及浸泡标本溶液及时盖严避免挥发。病人的血液、胃液、分泌物、排泄物要及时消毒处理。
2.2为了避免生物危害,护士在操作表面抗原阳性和艾滋病毒携带者前,要做好预防准备,检查手套有无破损,备好各种容器,防止血液、呕吐物、排泄物、瘤体组织外漏,造成污染,护士乙肝抗体阴性者要注射乙肝疫菌。如果皮肤有破损操作时,要带双层手套或者暂不参加操作。一旦手接触血液及分泌物要彻底清洗消毒,防止感染,造成危害。
篇6:水污染危害及防护措施
噪声是一种人们所不希望要的声音。它经常影响着人们的情绪和健康,干扰人们的工作、学习和正常生活。长期工作在高噪声环境下而又没有采取任何有效的防护措施,必将导致永久性的无可挽回的听力损失,甚至导致严重的职业性耳聋。一般来说,采用工程控制措施或个人防护措施,将人们实际接受的噪声控制在85dB(A)以下(按接噪时间每工作日8小时计).噪声对听力所产生的影响就很小了。
控制职业噪声危害的技术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是控制噪声源;二是在传播途径上降低噪声;三是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如佩带护耳器。
在控制职业噪声危害方面,护耳器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用面很广。护耳器主要包括耳塞与耳罩。目前在国外较为流行使用的是一种慢回弹泡沫塑料耳塞。这种耳塞具有隔声值高、佩带舒适简便等优点。
工业噪音的分类
1、机械性噪声:由于机械的撞击、摩擦、固体的振动和转动而产生的噪声,如纺织机、球磨机、电锯、机床、碎石机启动时所发出的声音。
2、空气动力性噪声:这是由于空气振动而产生的噪声,如通风机、空气压缩机、喷射器、汽笛、锅炉排气放空等产生的声音。
3、电磁性噪声:由于电机中交变力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噪声。如发电机、变压器等发出的声音。
粉尘的职业性危害及防护
什么是生产性粉尘?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并能较长时间漂浮在生产坏境空气中的固体微粒。生产性粉尘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但最突出的危害表现在肺部。
尘肺病我国已列为法定职业病范畴,这种病是由于较长时间吸入较高浓度的生产性粉尘所致。
预防尘肺对保障工人身体健康,发展经济是十分有利的,我国在防尘方面有很多创造性的经验,如湿式作业、密闭尘源、通风除尘、个人防护、设备维护检修、测定空气中粉尘浓度、大力开展宣传教育等一整套综合性防尘措施。生产环境内的浓度,常与清扫制度有关,故注意环境的清洁工作,推行实施清扫能有效地降低粉尘浓度。
1、对就业人员应作严格的健康检查。
2、逐步改革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进行湿式作业方式,减少粉尘的飞扬。
3、降低空气中粉尘浓度,密封机械防止粉尘外逸,采用通风排气装置和空气净化除尘设备,使车间粉尘降低到国家职业接触限值标准以下。
4、加强个人卫生防护,从事粉尘作业者应穿戴工作服、工作帽,减少身体暴露部位。
高温作业的危害和防护
高温作业是指:工业企业和服务行业工作地点具有生产性热源,其气温等于或高于本地区夏季室外通风设计计算温度(北京地区为30℃)2℃或2℃以上的作业(含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30℃地区的露天作业,不含矿井下作业)。
夏季室外通风设计计算温度:是指近十年本地区气象台正式记录每年最热月,每月每日13~14点的气温平均值。常见的高温作业有哪些
根据工作地点气象条件的特点,医学上将高温作业分为三种类型:
高温强辐射作业:如冶金工业的炼焦、炼铁等车间,机械制造工业的铸造、锻造等车间,陶瓷、搪瓷、砖瓦等工业的炉窑车间等。
高温高湿作业:见于印染、缫丝、造纸等工业中液体加热或蒸煮时,潮湿的深矿井内等。温热环境蒸发散热更为困难,易发生中暑。
夏季露天作业:夏季农业劳动、建筑、搬运、露天交通管理等作业 《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GBZ41-2002 职业性中暑是在高温作业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1、轻症中暑
轻症中暑除中暑先兆的症状加重外,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快速等表现,体温升高至38.5℃以上。
2、重症中暑
重症中暑可分为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三型,也可出现混合型。2.1 热射病
热射病(包括日射病)亦称中暑性高热,其特点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高达40℃以上,疾病早期大量出汗,继之“无汗”,可伴有皮肤干热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2.2 热痉挛
热痉挛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肌痉挛,伴有收缩痛。好发于活动较多的四肢肌肉及腹肌等,尤以腓肠肌为著。常呈对称性。时而发作,时而缓解。患者意识清,体温一般正常。2.3 热衰竭
起病迅速,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昏、头痛、多汗、口渴、恶心、呕吐,继而皮肤湿冷、血压下降、心律紊乱、轻度脱水,体温稍高或正常。
高温防护措施(一)技术措施
(1)采用局部或全面机械通风或强制送入冷风来降低作业环境温度。
(2)在高温作业厂房,修建隔离操作室,向室内送冷风或安装空调。
(3)进行工艺改革,实现远距离自动化操作。
(二)管理措施
(1)宣传防中暑的知识。
(2)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避开最高气温。
(3)轮换作业,缩短作业时间。(三)保健措施
(1)高温作业人员每年进行一次体格检查,对患有高血压、心脏器质性疾病、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和严重的大面积皮肤病者,应予以调离。
相关文章:
食品安全自检自查报告02-21
食品安全自查自检报告02-21
食品安全自查小结02-21
食堂食品安全自查02-21
《剪纸艺术》教学反思02-21
乌灵胶囊治疗脑血管意外后抑郁症疗效观察02-21
双氧水危害及防护措施02-21
涵闸工程基坑施工及防护措施02-21
临床科室安全防护制度及措施02-21
护理人员防护制度及防护措施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