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高血压的对策研究(精选九篇)
预防高血压的对策研究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某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116例高血压患者, 与高血压诊断标准相符;男76例, 女40例;年龄30~72岁, 平均年龄 (55.6±3.4) 岁;病程1~12年, 平均病程 (5.6±1.6) 年;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8例。两组患者无其他系统性疾病, 身体状况良好。患者参加本次研究时, 均自愿签署了研究同意书。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程等资料经统计分析, 可参加研究 (P>0.05) 。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 正确测量血压, 监护心电图, 检测血脂和血糖水平,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及辅助检查资料, 准确评估患者的高血压病情。
对照组采取一般护理。给予患者常规的药物指导, 叮嘱患者谨遵医嘱, 正确服药。合理饮食,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观察组采取三级分类管理。 (1) 第1级管理:若患者对血压控制满意, 服药期间无不良反应, 依从性良好患者, 可采取必要的健康教育, 向患者讲述高血压基本情况、控制、危险因素及注意事项, 使患者能够重视高血压疾病的治疗。在此期间, 要加强饮食控制, 严格控制高脂肪食物的摄入, 以谷类、果蔬为主, 减少食盐摄入量[2]。采取针对性心理疏导工作, 缓解患者负面情绪, 同时与患者约定下一次随访时间。 (2) 第2级管理:当第一次血压控制不满意, 或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患者, 根据患者服药依从性, 必要时增加药物使用剂量, 必要时可更换或增加不同类的降压药物。用药期间, 于14 d内随访, 加强患者的用药指导工作, 指导患者准确用药, 注意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 对患者病情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 将用药的必要性及控制效果及时告诉患者, 指导患者的合理用药[3]。 (3) 第3级管理:若患者连续两次血压控制不满意, 或用药期间出现难以控制的不良反应以及新的并发症, 需要加强随访力度, 加强患者规律降压治疗, 观察和询问患者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 给予患者针对性的健康指导, 采取必要的干预指导工作。对严重高血压患者, 护理人员应与患者积极沟通交流, 及时安抚患者, 掌握患者心理状态, 加强对患者的看护, 采取必要的疏导措施, 缓解患者的消极思想。定期测量患者高血压, 观察血压控制情况, 以此为用药提供必要的科学指导。
1.3 评价标准判定[4]:
血压控制情况: (1) 显效:患者收缩压 (SBP) 降低20 mm Hg, 恢复正常; (2) 有效:患者SBP降低10 mm Hg, 但血压恢复正常; (3) 无效:血压恢复正常。
生活质量:制定生活质量自评量表 (QOL) , 内容包括:饮食护理、药物指导、服务意识、操作水平等方面, 共计100分, 分数越高, 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
护理满意度:根据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量表, 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及不满意三个级别。
1.4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两组数据, 计量资料在表示时使用 (±s) , 使用t检验, 计数资料在检验时使用χ2, 当P<0.05时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压控制情况分析:
观察组显效28例, 有效28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6.6%;对照组显效20例, 有效23例, 无效15例, 总有效率为74.1%;两组数据比较χ2=5.45, P<0.05。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
观察组的生活质量 (92.3±2.4) 分, 对照组为 (78.7±3.6) 分,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t=3.6247, P<0.05。
2.3 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满意36例, 基本满意20例, 不满意2例, 满意率为96.6%;对照组满意21例, 基本满意25例, 不满意12例, 满意率为79.3%;两组间数据分析χ2=5.64, P<0.05。
3 讨论
高血压是现今社会常见疾病, 严重危害了人类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在高血压三级管理中, 需密切注意患者的病情和生命体征, 积极控制血压, 预防并发症发生。在三级管理中, 需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 协助患者制定完善的生活方式目标, 根据下一次随访不断改进管理力度。向患者讲述疾病知识、治疗方法、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 使患者重视疾病的治疗。在高血压预防管理中, 需改善患者的不良反应, 注意饮食, 保证饮食习惯的清淡均衡, 降低甜食、高胆固醇的食物摄入[5], 适当运动, 控制体质量。当气温骤降时, 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以免寒冷刺激导致患者血压升高, 对于高血压患者, 要谨遵医嘱, 指导患者正确服药, 及时准确服药。不可随意更换降压药物, 增加用药剂量, 以免发生并发症。在日常生活中, 要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 避免发生大喜大悲;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早睡早起,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起床时要缓慢, 不可大动作起床, 以免诱发血压升高。同时洗澡时, 避免冷热水刺激, 多用温水, 控制室内温度, 保持大便通畅, 睡前泡脚。在本组研究中, 观察组血压控制有效率为96.6%;对照组为总有效率为74.1%;数据明显 (P<0.05) 。且观察组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均高于对照组 (P<0.05) 。从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 通过三级预防管理, 可明显提高患者血压控制率,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通过三级预防管理, 可有效疏导患者心理情绪, 提高患者积极性。在日常随访工作中, 加强患者的护理管理力度, 使患者能够更好的认识疾病, 提高患者高血压知识的掌握度。医院通过印制宣传册、定期举行讲座、一对一宣传、上门随访等方式进行相关知识的传播, 以此引起患者的重视, 加强患者的配合治疗。总而言之, 在高血压患者的预防管理中采用三级预防管理, 可明显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有效控制血压, 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增加, 作用价值显著。
摘要:目的 分析高血压患者的预防管理对策。方法 抽取某院116例高血压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8例。观察组患者予以分级管理和预防, 对照组仅常规护理, 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情况。结果 观察组血压控制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均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在高血压患者的预防管理中采用三级预防管理, 可明显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有效控制血压, 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增强, 作用价值显著。
关键词:高血压,预防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1]宋忠海.三级管理模式在高血压病治疗与预防中的价值[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 10 (12) :1521.
[2]卢潮.社区高血压分类管理及预防措施[J].中外医疗, 2013, 24 (35) :137-138.
[3]张翎.社区高血压分级管理及预防措施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3) :76-77.
[4]艳芳.自我管理教育对高血压人群健康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6 (21) :137-138.
预防高血压的对策研究 篇2
【内容摘要】依法治国、建立法治社会是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司法机关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人员职务犯罪是司法腐败的主要表现形式,而且日见突出。司法腐败如得不到有效遏制,将直接影响依法治国的进程。本文试就司法人员职务犯罪的特点、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对预防司法人员职务犯罪的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职务犯罪对策
司法机关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人员职务犯罪是司法腐败的主要表现形式。研究司法人员职务犯罪的特点,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采取预防对策,对于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建立法治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司法人员职务犯罪的特点
1、司法机关收费款、罚没款、扣押款及赃物的管理不规范诱发了贪污、挪用公款犯罪的发生。司法机关依照法定权限行使相应的收费权、罚没权、扣押权,个别司法人员往往利用这些权力,采用收入不进帐侵吞公款、挪用自己保管的现金等方式大肆贪污、挪用公款供个人使用。
2、利用职务之便收受、索取贿赂是司法人员职务犯罪的主要表现形式。司法人员履行的裁定权、处分权成为个别司法人员进行权钱交易的工具。涉及受贿的犯罪嫌疑人主要采取索取和非法收受手段收取当事人的钱物,为他人谋取利益。
3、违反程序法搞刑讯逼供是司法人员职务犯罪的一个顽症。有些办案人员没有严格执行刑诉法的有关规定,存在重实体、轻程序的思想,对认为有罪的犯罪嫌疑人搞刑讯逼供,构成职务犯罪。原创:http:///而这种职务犯罪往往被认为是突破案件的有效方式,屡试不衰。一旦被举报或控告到检察机关,也往往是顾及关系,大事化小,小是化了,做内部消化处理。
4、利用职权搞徇私舞弊是司法人员职务犯罪的又一表现形式。个别司法人员受他人请托,徇私、徇情或受贿、枉法,采取隐瞒事实、故意包庇等手段使明知有罪的人不受追诉。
二、司法人员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
1、受利益驱动,不惜挺而走险。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正经历着转轨的阵痛,社会分配体系不可避免地出现贫富差距。而商品经济的逐利性又冲击着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不少人产生严重的“拜金主义”思想、享乐主义思想,总想超前消费,互相攀比。另一方面,司法工作人员所处的执法环境也不尽人意,接触阴暗面较多,对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了解较多,受到的负面影响也较大,而自身职业又普遍带有条件差、危险性大,待遇低的特点。于是一些放松了人生观、价值观修养的司法人员受利益驱动,思想开始偏斜,为寻求心理平衡,不惜挺而走险,以手中的职权来换取金钱、他们信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腐朽观念,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2、特权思想严重,依法办案观念不强,造成渎职侵权犯罪。由于司法工作人员所处地位特殊,他们明知逼供会给审讯对象带来肉体上、精神上的痛苦,但他们急于结案,采取了极其错误的做法,以致最终酿成审讯对象死亡或伤害的恶果,引起极大民愤。这种行为,究其实质就是特权思想作怪。握有“扫黄”权力的司法人员对查获的涉嫌卖淫的“三陪女”,甚至仅仅是怀疑是卖淫的女人,就强逼其招供前来嫖娼的男士姓名,不招则不放人,以致一些被抓女人信口胡诌,乱招乱供,扰乱了社会秩序,在社会上造成极坏影响。可以说这些人既侵害了公民的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又破坏了司法干警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还损害了党和国家机关的威信,实在不可取。
3、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得不到监督的权力往往是产生腐败的“温床”。近年来,虽然国家陆续出台了《法官法》、《检察官法》、《警察法》、《律师法》,但可操作的具体的实施细则尚未出台,加之现实条件的限制,所以对司法人员的制约相应也较空泛。可以说这些法律原则性的多,具体性的少,弹性的多,刚性的少,宽容性的多,威慑性的少。所以其作用的发挥受到了极大限制。个别处于领导岗位的司法人员,将领导班子民主集中制视为乌有,“一言堂”现象时有发生;有的部门办事程度不够公开,工作透明度不高,造成“暗箱”操作,为权钱交易提供便利;还有的基层派出所,特权思想严重。所有这些,使司法人员职务犯罪更具有隐蔽性、难于发现,而一旦发现,往往已造成严重后果。
4、“贪内助”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当前,有些领导同志自身本来并无犯罪的主观故意,但经不起“枕边风”的常年累月的鼓动,在不知不觉中走上犯罪道路。这些“贪内助”所起的消极作用的确不容忽视。个别公安人员的家属收受案件关系人好处以后,对该人员千方百计吹“枕边风”,使其磨不开面子,做个顺水人情。就这样“一不小心”走上了犯罪道路。
预防高血压的对策研究 篇3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护理对策
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严重的急性脑血管疾病, 起病急, 病情进展迅速, 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开颅血肿清除术, 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主要方法。但患者往往会因为各种原因导致术后再出血的发生,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是威胁患者生存、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1]。为了提高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的治愈率, 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针对可能导致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 采取相应的积极有效的护理对策, 对预防再出血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我科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发生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患者15例, 其中男性9例, 女性6例;年龄45~76岁。入院前均有高血压病史, 入院后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后发生再出血。其中术后6 h内发生的患者有7例, 6~12 h发生的患者有4例, 12~24 h发生的患者有3例, 24~48 h发生的患者有1例。
1.2 临床表现
本组8例发生意识改变;2例出现偏瘫加重;3例血压增高;2例发生顽固性呃逆。
2 结果
本组15例患者中有13例进行第二次手术, 2例进行保守治疗。结果10例意识转清生活基本自理, 2例昏迷, 2例死亡, 1例自行离院。
3 危险因素分析
3.1 血压控制不稳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血压波动在高水平状态被众多学者一直都认为是术后再出学发生的重要因素。持续性高血压会加重血管源性水肿, 增加早期再出血的危险, 并增加致残率和病死率[2]。术后血压若控制不稳, 波动范围较大, 闭塞的小血管可能会因为血压过高而发生再次破裂出血。
3.2 呼吸道堵塞
患者因为脑出血直接影响下丘脑的脑干功能, 导致呼吸中枢调节紊乱, 因为意识障碍严重, 会引起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 呼吸道分泌物增加;又因为术后需要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吸痰时会刺激气道引起剧烈咳嗽, 从而导致颅内压和血压骤升, 血流对血管壁的冲击力增大, 容易使血流冲破血管壁, 引起再出血。
3.3 躁动不安
高血压脑出血时, 血肿的直接压迫可导致颅内压升高, 引起头痛、躁动不安等临床表现;患者躁动时, 又会进一步引起颅内压升高, 导致血管内压力升高。血管内压力增高是引起再出血、血肿扩大的高危因素[3]。因此, 躁动不安会引起血压波动明显, 血管壁压力增大导致血管再次破裂出血。
3.4 用力排便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常规应用大剂量的甘露醇和速尿来减轻脑水肿症状;又因为禁食和长期卧床, 导致胃排空减弱和胃液潴留, 引起粪块干结, 排便费力。用力排便时, 可导致腹内压升高, 从而使心脏排血阻力增加, 血压升高, 引起血管破裂再出血。
4 护理对策
4.1 监测生命体征和瞳孔意识变化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若出现血压持续升高, 心率下降, 呼吸深慢时, 应立即通知医师, 防止再出血的发生。若出现瞳孔大小改变, 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时, 应警惕有无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 预防血管破裂引起再出血。
4.2 控制血压
如术后血压控制不理想, 血压高级血压波动范围大, 容易诱发再出血, 是导致再出血的重要因素[4]。血压控制不稳影响患者的预后。应加强巡视血压的变化, 每15~30 min测量血压一次, 根据血压的变化遵医嘱调整药物的计量。血压应保持在正常偏高的状态[5]。遵医嘱静脉使用降压药, 最好使用静脉泵入的方式, 使用输液泵或微量泵, 准确控制药物的用量和浓度, 平稳控制血压。
4.3 术后一般护理
绝对卧床, 床头抬高15°~30°, 以降低颅内压, 减轻脑水肿症状。保持引流管引流通畅, 避免引流管打折、受压, 脱落, 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若引流液颜色逐渐新鲜, 引流量增多, 应警惕再出血的可能。保持大便通畅,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每日饮水量1500~2000 m L, 进食高纤维、高维生素的饮食。局部环形按摩腹部, 促进肠蠕动, 预防便秘的发生。排便费力时, 应使用甘油灌肠剂或开塞露促进排便。保持病室环境安静, 减少探视次数和探视人数, 保证患者的休息和康复。
4.4 保持呼吸道通畅
对于神清可配合的患者, 应鼓励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 如痰液黏稠, 可进行雾化吸入。对于意识障碍的患者, 可经口、鼻吸痰。若呼吸道不通畅, 可使用简易人工气道, 如鼻咽通气道或口咽通气道。短期内意识障碍无好转者, 应及早行气管切开。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 动作轻柔, 压力不宜过大, 防止因吸痰引起剧烈咳嗽, 导致颅内压升高, 引发再出血。
4.5 心理护理
对于神志清楚的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 向其讲解关于疾病的相关知识和其他患者手术成功的病例, 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的心情, 保持情绪稳定, 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 防止血压升高, 诱发再出血。
4.6 镇静止痛
对于躁动不安的患者, 应适当给予保护性约束, 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剂, 防止躁动不安引起颅内压增高, 诱发再出血。对于头痛剧烈的患者, 应给予止痛药物, 防止血管扩张、血管壁压力增大, 引起术后再出血。
5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的疗效与是否有术后再出血密切相关, 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任何能导致颅内压升高的危险因素, 都会影响手术的治疗效果, 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 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的护理工作中, 应重点加强预防再出血的护理对策: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况, 有效地控制血压, 保持呼吸道通畅, 适当镇静和止痛, 预防便秘等。做好以上积极有效的护理对策, 可减少术后再出血的发生率, 是预防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郭红雨, 包该辉.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31) :113-114.
[2]宋香茹, 苏燕娟.高血压脑出血再出血后的护理对策[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9, 7 (15) :671.
[3]彭小兰, 谢守嫔, 赵静, 等.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肿扩大的相关因素[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09, 22 (5) :374-376.
[4]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1090-1096.
预防高血压的条幅标语 篇4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标语了吧,标语起着警示人们的作用。你知道什么样的标语才能算得上是好的标语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预防高血压的条幅标语,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35岁以上的所有就诊患者,均应测量血压;
2、防治高血压要戒烟戒酒,适当运动,清淡饮食。
3、普及高血压知识,减少高血压危害。
4、大多数患者需要规范化降压药长期治疗;
5、每人每天6克盐,控制血压保健康。
6、不良生活方式主要指高盐饮食、摄入过多脂肪及垃圾食品、过量饮酒、菜果摄入少、体力活动不足等。
7、高血压是心脑肾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8、控制高血压,享受健康生活。
9、高血压常常无症状,也称为“无声杀手”。
10、健康膳食可预防或减少高血压的发生。
11、正常成年人,每2年至少测量1次血压;
12、控制高血压,保护心脑肾。
13、不吸烟:从不吸烟;或吸烟者戒烟;
14、控制高血压,享受健康生活。
15、不良生活方式是导致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
16、健康体重,健康血压。
17、肥胖是血压升高的重要危险因素。
18、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最大危险因素。
19、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控制高血压。
20、定期测量血压(家庭,诊所);
21、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控制高血压。
22、普及高血压知识,减少高血压危害。
24、适量运动:每周适量体力活动3~5次,每次30分钟。
25、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
26、健康体重,健康血压。
27、不听信小广告或伪科学宣传;不能用保健品、保健理疗或食疗替代降压药。
28、高血压的发生与血压水平、生活方式关系密切。
29、提倡高血压患者进行家庭血压测量;
30、过量饮酒增加人群高血压患病率,每天饮白酒2两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增加50%。
31、易患高血压的高危人群,每6个月至少测量1次血压;
32、超重或肥胖增加人群高血压患病率,肥胖者与正常体重者比较,高血压患病率增加1倍。
33、长期坚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预防高血压的对策研究 篇5
深静脉血栓发病原因主要与血液高黏状态、血液瘀滞、静脉壁的受损有关。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 由于脱水剂如速尿、甘露醇的应用, 加之患者本身的血液高黏状态以及手术创伤启动自体凝血机制, 反复静脉穿刺等带来的静脉壁破坏, 术后极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1 早期筛查
对所有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采取护理评估, 通过科学、有效的风险评估对患者进行早期筛查。采用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护理学院制定的JFK医学中心血栓评估表, 该量表包括9个模块, 每个危险因素评分为1~3分, 分别为年龄、手术、肥胖、感染、炎症、制动等。得分>12分者为高危患者, 7~12分之间为中危患者, 1~6分为低危患者, 根据患者DVT发生的风险高低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
2 早期预防
2.1 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
加强下肢的主动和被动活动, 尤其是偏瘫侧肢体, 加强按摩, 3次/d, 每次20 min。王晓慧等报道采取早期运动护理预防脑出血术后患者DVT的发生, 术后2 h内协助患者进行下肢及关节的被动运动以及肌肉的按摩等运动, 使血小板不易在血管内壁黏附聚集, 从而降低DVT的发生率[2]。有条件者采用气压泵行辅助性治疗, 提高下肢静脉血流速度。与人工按摩相比, 气压泵按摩力度均匀, 按摩速度与人体血流速度相近, 患者舒适度较高[3]。
2.2 保护静脉血管
左下肢静脉回流途径较右侧长而曲折, 左侧髂静脉几乎呈直角汇入下腔静脉, 受右髂动脉骑跨, 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右下肢。因此, 护士要尽可能避免在左侧下肢进行静脉穿刺。对必须要在该部位建立静脉通路者, 要严密观察患者组织张力、有无凹陷性水肿、皮肤颜色、皮温、肢体周径等。对高度怀疑DVT者, 及时告知医生, 做到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
2.3 体位预防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抬高床尾20°~30°, 膝关节屈曲15°, 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
3 护理对策
3.1 心理护理
患肢肿痛带来的不适可加重患者的烦躁, 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要以安慰、鼓励为主, 使之保持乐观情绪, 配合治疗。
3.2 体位治疗
早期深静脉血栓患者一般以卧床休息为主, 抬高患肢, 患肢严禁按摩、热敷, 以防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
3.3 密切观察
血栓远端肢体或全肢体肿胀是主要特点, 如影响动脉, 可出现远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皮肤多正常或有轻度淤血, 重者可呈青紫色, 皮温降低。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和体征, 护士应立即通知主管医生, 决定进一步治疗方案。
3.4 抗凝治疗的护理
抗凝治疗是深静脉血栓的标准治疗措施, 治疗期间, 护士应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再出血现象, 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 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低分子肝素钙出血性副作用小, 临床使用时大多无需监测凝血功能, 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3.5 手术取栓的护理
溶栓时每2 h观察皮肤颜色、皮温、远端动脉搏动情况, 每日测量下肢周径, 了解肿胀情况, 对病情加重者立即通知值班医生。定时监测凝血功能, 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如皮肤黏膜、牙龈、鼻腔出血, 尤其是脑出血, 如有剧烈头痛、意识障碍加重, 应警惕有无发生高血压脑出血再次出血。
3.6 间歇性气压疗法和加压弹力袜是预防DVT发生和复发的重要措施[1], 两者均可促进静脉回流, 减轻淤血和水肿。
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隐匿, 难以察觉, 应采取各种措施来预防其发生[4], 护士应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的康复方案, 给予综合护理干预, 预防DVT形成。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第2版) [J].中华外科杂志, 2012, 50 (7) :611-614.
[2]王晓慧, 孟繁莉, 朱敏, 等.早期运动护理对预防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 (1) :123-124.
[3]刘春霞, 申丽曼, 孟翠巧, 等.间歇气压疗法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 26 (10) :38.
预防高血压的对策研究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来该院就诊的乳腺癌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患者79例, 其中男3例, 女76例, 年龄最小31岁, 年龄最大67岁, 平均49岁。
1.2 预 防 措施
1.2.1术前准备对患者的饮食进行护理 , 讲述控制血糖、血压的重要性, 每日查房, 协助患者做各项检查, 测量并记录身体状况, 讲述手术流程及必要性, 缓解患者紧张情绪, 打消对手术的恐惧, 手术前一天进行手术区备皮, 备皮应彻底, 同时保持皮肤清洁, 告知家属手术日需要准备的事项。术前12 h禁食、禁饮, 注射营养液, 防止低血糖发生。
1.2.2原因分析造成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的原因主要包括 : 1术中灼伤皮下脂肪组织, 导致术后脂肪液化, 形成渗液增多。2引流管护理不当, 造成渗液不能及时引出, 造成皮下积液。3胸带包扎欠妥导致皮瓣与胸壁不能紧密粘合, 发生皮下积液。4术中、术后止血不彻底, 形成血肿积液。5淋巴液渗漏。
1.2.3术后基本护理术后需要严密观测生命体征变化 , 控制体温、心跳、血压、血糖以及脉搏正常, 回病房后取平卧位, 定时按摩腰腿部位, 加强血液循环。6 h后可以少量饮水, 注意引流管的护理, 妥善固定引流管[3], 保持通畅 , 防止脱落及打折 , 如遇引流量骤增或颜色较深应通知医生。在患者排气前应禁食, 为了防止低血糖出现, 可以注射营养液, 注意营养液量的控制, 如有患者疼痛严重, 使用镇痛泵止痛。
1.3 护理对策
1.3.1心理护理积极和患者交流 , 给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及健康教育, 每日查房, 微笑面对患者, 表现出足够的耐心, 不能推诿、嫌弃患者, 询问不适症状, 从而选择适当的处理方法减少临床痛苦, 统一安排舒适的病房环境, 保持病房安静, 同时控制温度湿度的变化, 定时开窗通风, 按照患者要求进行各项检查, 分析检查结果, 如有患者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可以进行适当隐瞒。
1.3.2不同情况护理皮下积液多发生在引流管附近 , 如果引流管尚未拔除, 怀疑有堵塞出现, 应该冲洗引流管并调整其位置, 保持通畅, 即可消除积液。如引流管已经拔除, 怀疑引流液尚未完全流出, 可以使用无菌注射器吸出积液或重新放置引流管, 同时局部加压包扎。
2 结果
该组乳腺癌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共79例, 经过术后皮下积液的预防与护理, 显效48例 (60.76%) 有效24 (30.38%) , 无效7例 (8.86%) , 总有效率91.14%
3 讨论
乳腺癌是一种多见于中年妇女的恶性肿瘤, 手术治疗是现阶段我国最常用的治疗方法, 术后皮下积液属于并发症的一种, 直接影响伤口愈合, 严重者会导致皮瓣坏死, 使内分泌治疗或放化疗受到限制。皮下积液的发生给患者的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 同时增加了医疗费用和住院时间, 所以皮下积液的预防与护理在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救治中起到重要作用。术前准备及术后基本护理对疾病的预防起到决定性作用, 术前应帮助患者备皮, 注意皮肤清洁, 避免感染, 记录各项指标, 让患者用最好的状态面对手术。术后护理中最重要的是引流管的护理, 乳腺癌术后应放置两根引流管, 引流管上应剪有侧洞且末端连接一次性负压引流器, 保证皮瓣与腋窝、胸壁贴合紧密, 更换引流器之前应夹闭引流管。在护理中, 应考虑到患者情绪的变化,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减少患者的临床痛苦, 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及时处理, 避免皮下积液增多引起的其他并发症。乳腺癌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在围手术期的血糖、血压均应进行有效控制, 避免血压不稳定和低血糖症状发生。经过预防措施与护理对策的实施, 术后皮下积液的比例大大降低, 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费用, 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实践证明, 护理措施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可以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 研究乳腺癌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术后皮下积液的预防措施与护理对策。方法 2012年1月—2014年1月来该院就诊的乳腺癌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患者79例进行术后皮下积液的预防与护理。结果 经过预防措施与护理对策的实施, 疾病得到很好的控制, 术后出现皮下积液的患者明显减少, 经统计得知显效48例 (60.76%) , 总有效率91.14%。结论 对乳腺癌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进行术前准备、原因分析、术后基本护理、心理护理和不同情况护理, 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与舒适度, 实践证明, 预防措施与护理对策有效可行,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可以临床推广。
关键词:乳腺癌,高血压糖尿病,术后皮下积液,预防,护理
参考文献
[1]谢晶晶, 王丽红.I例高龄乳腺癌并糖尿病高血压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 (中旬刊) , 2013 (1) :65.
[2]杨艳明.乳腺癌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 2010 (4) :32.
预防高血压的对策研究 篇7
1 PIH的预防进展
1.1 PIH的非药物性预防进展
1.1.1 孕产妇围生期的保健干预
目前的相关文献报道[1~3], PIH的发生率与孕产妇围生期的保健干预情况关联密切。苏莉等在其研究中发现[4~6], 通过实施定期的产前检查与健康教育后, PIH的发生率与重度子痫前期比例均显著降低;袁蜀豫等[7]人对孕妇进行了开放与参与式管理的对比研究, 通过积极在观察组产妇中实施PIH改为因素的筛选并给予有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措施, 结果显示观察组的PIH发生率、重度子痫前期以及子痫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此外, 饮食与营养管理也是孕产妇保健管理的重要方面, 大量研究指出[8], 营养的过剩或缺乏以及多种微量元素的缺乏均可导致PIH的发生率增高, 其中尤以钙和硒两种元素的影响最大。总之, 目前临床已普遍认可, 加强孕产妇围生期的保健干预对降低PIH发生至关重要。
1.1.2 孕产妇围生期的心理干预
随着当前生物-心理-社会综合性医学模式的不断发展, 人们逐渐认识到心理因素对PIH的重要性。研究指出[9], 伴随A型行为、焦虑情绪以及某些应激性生活事件等所产生的心理状态与PIH的发生发展关联密切。比如, A型性格孕产妇多有时常表现出紧张、急躁以及情绪波动大等显著心理特征, 此种情况可导致多数此类孕产妇同时也伴随出现神经内分泌功能异常的情况, 继而诱发PIH, 其发生率为非A型性格孕产妇的4.841倍[10]。基于此, 重点针对具上述高危心理因素的孕产妇实施心理干预, 对降低妊PIH的发生率有重要意义。
1.1.3孕产妇围生期的体重管理
目前, 多方研究已正式将肥胖纳入了PIH的重要高危因素[11], 认为孕前与孕期体重指数 (BMI) 的升高与PIH的发生以及妊娠结局具较大相关性[12]。国外学者Vambngue等通过研究指出[13], BMI超过27后PIH的发生率将大大增加[14];国内学者黄涛等[15]同样经研究后认为, BMI与PIH的发生率呈正相关, BMI越大则PIH的发生率随之增加。基于此, 我们认为, 加强孕产妇BMI的控制也是减少PIH发生的重要途径。
1.2 PIH的药物性预防进展
就当前临床用于PIH预防的药物来看, 几乎尚找不到十分理想者, 相对而言, 阿司匹林、钙剂以及维生素E的应用更为普遍[16]。
1.2.1 阿司匹林
目前的研究发现, 前列腺素H的合成酶Ⅰ、Ⅱ (PGHS-1与PGHS-2) 在PIH孕产妇的胎盘滋养层内的表达加强, 继而促进了更多列腺物质的产生, PIH病情进展加快, 因此认为列腺素H可能为PIH的诱导因子[17]。后续的研究进一步证实[18], 低剂量阿司匹林对PGHS-1与PGHS-2均有较好抑制作用。在段红红的研究中, 自孕20周开始在给予对照组安慰剂治疗的同时, 给予治疗组80 mg/d的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 结果显示治疗组仅有7.8%的产妇发展为PIH, 而对照组PIH的发生率高达55.0%。提示小剂量阿司匹林可较好预防PIH的发生。
1.2.2 钙剂
妊娠期钙的需求量显著增加, 在血清钙未得到及时补充的情况下, 可加速PIH的发生发展进程[19]。国外有学者曾针对孕产妇进行了补钙预防PIH的对比性研究[20], 研究中观察组在孕20~24周/24~28周开始即给予钙剂补钙, 剂量随时间进程由120 mg逐渐增加至2 g, 结果显示, 对照组1 (未补钙) PIH的发生率为18%, 对照组2 (剂量未足2 g) PIH发生率为7%~9%, 而观察组的PIH发生率仅为4%。后续研究指出[21], Ca2+对细胞膜的结构具稳定作用, 并能有效控制细胞膜上之离子通道, 降低Ca2+的细胞内流, 继而可预防PIH的发生。
1.2.3 维生素E
维生素E对PIH具预防作用的正式权威报道始见于第16届国际妇产科大会。之后随即有学者在部分轻度PIH患者中开展了相关对比研究[22], 其中的对照组未做特殊处理, 而实验组在预产期前均加服维生素E, 0.1 g/次, 3次/d, 结果显示, 实验组的PIH发生率有剖宫产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提示维生素E可满意阻滞PIH病情的进展。
2 PIH的治疗进展
对已患有PIH的孕产妇而言, 给予其行之有效的治疗对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具重要临床意义。目前最主要的对症治疗措施大致包括有降压、解痉与血管舒张等。
2.1 降压药物治疗
当前主要有10余种降压药物用于PIH的临床治疗, 但其中的大部分品种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列为了C级妊娠期药物, 其中相对应用比较普遍的包括了肼苯哒嗪、硝苯地平、尼卡地平与拉贝洛尔4个品种。相关统计资料显示[23], 肼苯达嗪的降压效果较拉贝洛尔更优, 但略次于硝苯地平, 但Cochrane Review的一个针对重度PIH降压药物的Meta分析结果提示:上述四种药物对PIH的降压效果几乎相当, 但某些细小不良反应略有差异。比如有报道认为尼卡地平可促使轻度的心率加速, 而拉贝洛尔却主要常导致胎心率一过性轻微减慢, 但上述症状均不需要额外临床干预即可缓解。
2.2 解痉药物治疗
解痉药物中, 硫酸镁的应用最为普遍, 其镁离子进入到人体后可参与体内的生化反应与能量代谢, 提高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 进而可缓解因供氧不足而导致的外周小血管痉挛, 最终发挥降压作用。但相关研究指出[21], 在仅仅采用硫酸镁的情况下, 一方面降压比较缓慢, 另一方面及时血清镁离子浓度达到了最大治疗量, 也不能十分满意避免子痫的发生。因此, 诸如彭波等人的报道[24], 在采用硫酸镁与酚妥拉明联用的情况下, 不仅可显著增加降压时效性, 而且更能显著降低硫酸镁的使用量而降低硫酸镁中毒的风险。
2.3 血管舒张药物治疗
上面所提到的酚妥拉明即为当前最常用的血管舒张类药物之一, 其他还包括有硝酸甘油等。酚妥拉明为α受体阻滞剂, 对肾上腺素α2受体具显著抑制作用, 可促进甲肾上腺素分泌并提高心肌收缩能力, 最终可达成舒张外周血管而降压之效果。相关对比研究证实[25], 酚妥拉明较硝酸甘油的降舒张压效果更为显著, 而且还对机体的微循环具明显的改善作用, 因此目前其应用更为普遍。
2.4 其他药物治疗
其他药物治疗方法中, 最常见的即是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如在张晨虹等人的研究中[26], 其实验组在行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 加用丹参黄芪注射液进行治疗, 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尿蛋白以及血细胞比容均低于对照组患者, 且妊娠并发症等也低于对照组。可见中医方法治疗PIH方向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
3 讨论
高血压并发症及其预防和治疗研究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120 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8 人,占总人数的48.3%,年龄在35~65 岁之间,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学历有8 例;大专学历有20 例;中专学历有2 例,高中及初中学历有8 例,小学或文盲有10 例,女62 例,占总人数的51.7%,年龄在38 岁~72 岁之间,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学历有3 例,大专学历有9 例,中专学历有10 例,高中及初中学历有15 例,小学或文盲有25 例。所有患者在年龄性别和学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诊断标准采用2005 年11 月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做为本次高血压的诊断依据,以收缩压≥140mm Hg或(和) 舒张压≥90mm Hg时即可确诊为高血压。以往体检有过心肌梗死病史或有典型的心绞痛伴有心电图缺血的患者为诊断冠心病的主要依据。采用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中的诊断标准做为脑卒中的诊断依据,并且诊断为脑卒中的病例均经过CT或MRI证实。眼底改变Ⅲ期以上作为视网膜病变的诊断依据。血肌酐≥132μmol/L,血尿素氮≥7.1mmol/L,尿蛋白定量>300mg/24h为肾脏病变的诊断依据。
1.2.2 统计学方法本文中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的是SPSS16.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整理分析。采用百分率(%) 表示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比较组间。以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高血压的并发症分布情况结果显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中,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病率也相对不同。在高血压合并冠心病(χ2=11.92,P<0.05) 和视网膜病变(χ2=9.13,P<0.05) 的分布上以60 岁为界存在统计学差异,但在高血压合并脑卒中(χ2=1.12,P>0.05)和肾病(χ2=1.26,P>0.05)上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根据分析高血压发病情况中得出,高血压并发症的前两位的为冠心病和视网膜病变,其次的高血压并发症为脑卒中和肾脏疾病。
3 讨论
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该病的主要表现为体循环动脉压增高,如果对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不好,容易发生脑卒中、冠心病、视网膜病变以及慢性肾脏疾病等并发症,有着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等特征。并且长时间的高血压可以使越来越多的组织器官受到影响,严重威胁着高血压患者的身心健康。所以要加强和预防高血压及高血压的并发症,从而降低高血压带来的危害。
3.1 高血压及其相关并发症的预防
根据相关文献报道,我国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因素主要为高钠低钾的膳食,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人均盐摄入量>12g/d。同时高脂肪的饮食习惯也容易引起高血压,腹部脂肪聚集越多,血压水平就相对越高。根据相关结果表明,男性腰围≥90cm,或女性腰围≥85cm时[2],发生高血压的风险为腰围正常人的4 倍以上。还有饮酒以及生活中的精神紧张因素都是引发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所以,高血压及不但要在护理工作方面加强,还要对存在高危险因素人群的干预方面也要加强,从而将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排除,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点:(1)改变可能存在的不良生活习惯和不良行为。应多进行是适当的户外运动锻炼,如:跑步、体操、有氧舞蹈以及娱乐性球类等。(2)同时应保证睡眠充足,并且有着良好的睡眠质量,从而使大脑皮层得到有效的休息。(3)在生活中要稳定心态,控制性格,不可以常常发脾气或过于急躁,从而升高血压。(4)在生活中要控制饮食,减少高盐的摄入,减少脂肪的摄入量,使身体质量保持合理的指标。同时还要做到戒烟限酒,将这些引发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消除。因为在预防控制高血压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将高血压并发症分发病率将至最低。
在控制好高血压的基础上,根据高血压并发症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预防措施。熟悉掌握高血压各种并发症的特点从而做到更好的预防。高血压脑出血的特点为发病急,病情比较危重。视网膜的病变优势可不伴有血压升高,这可能是由其它原因所引起的视网膜动脉硬化,这时要注意观察。同时还可以通过对瞳孔大小、形状是否对称以及对光反映情况的观察对病情作出判断,因为这样可以及时的发现颅内压增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还需要注意监测血压情况,不要过低的降血压,以免使脑水肿加重增高颅内压。
3.2 高血压并发症的治疗
从本文研究中表明,高血压的并发症主要为冠心病、视网膜相关疾病、脑卒中和肾脏相关疾病这四大类。而在高血压并发症中发生最多为冠心病和视网膜病变,并且两种并发症以60 岁为分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次是脑卒中和肾脏相关疾病,但是两者在年龄分界上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针对不同的并发症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
3.2.1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该并发症时高血压常见并发症之一,建议稳定性冠心病和不稳定性冠心病的目标血压水平为<130/80mm Hg[3]。在治疗上,稳定性冠心病采取吸氧,并且使用硝酸酯类药物,从而使冠状动脉改变。如果为了更好的防止形成血栓,可相应的使用阿司匹林等药物。如果患者为不稳定性冠心病,那么使用上述方法治疗效果不明显,所以要对患者按照心梗处理,并将患者转送到专科医院进行相应的处理。
3.2.2高血压合并视网膜病变视网膜病变关系着糖尿病的发生,所以这时要对患者的血糖加强控制,并采用止血剂和血管扩张剂进行治疗。还可以相应的给予维生素B1、C、E以及钙剂进行相应的治疗[4]。
3.2.3高血压合并脑卒中病变在高血压并发症治疗中有一个重要部分,那就是高血压并发脑卒中的治疗。在临床中多采用阿司匹林对脑卒中的发生起到一个防止的作用[5]。如果已经发生过脑卒中的患者,为了防止再次发生脑卒中,这时需要稳定和平衡血压,防止血压变化过大,可以采用阿司匹林和丹参片进行相应的预防。
3.2.4 高血压合并肾病对于合并肾病的患者要避免该患者接触重金属或有毒物质以及损害到肾脏的药物。早期轻度高血压和正常尿常规患者可以采用非药物治疗,加强锻炼。在尿常规发生改变后可以采用噻嗪类利尿剂进行治疗[6],晚期可采用袢利尿剂进行治疗,也可采用钙拮抗剂和 α 受体阻滞剂以及β 受体阻滞剂。避免保钾利尿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综上所述,要加强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的并发症,采取相应的措施使高血压并发症的危害降低,要在治疗高血压的基础上进行并发症的治疗,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患者的身体健康,减少患者的心理负担。
摘要:目的 对高血压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方法进行研究和探讨。方法 对高血压并发症采用流行病的方法进行调查,并根据并发症进行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结果 在高血压患者的并发症中,并发冠心病和视网膜病变的年龄之间存在着差异,并且两者之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有着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需要加强对并发症的治疗和预防。结论 为了更好的降低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率,需要对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预防加强重视,同时对已经患有高血压疾病的患者进行必要的治疗。
关键词:高血压并发症,治疗,预防
参考文献
[1]李秀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24(7):3822.
[2]廖锡安.高血压防治和护理探讨[J].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2,03(6):118-119.
[3]杜志刚.高血压并发症及其预防和治疗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1,06(26):93-94.
[4]张敏,刘彦才,杨永丽等.高血压合并多种并发症的广义估计方程统计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3,30(5):647-649,653.
[5]胡宜波,杨戈.各期高血压及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患者的动态血压变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8):1700-1701.
预防高血压的对策研究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6年1月~2008年1月在我院剖宫产分娩的妊高征患者200例,妊高征诊断按照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妇产科学》第6版的标准,本组妊娠期高血压45例,子痫前期(轻度)80例,子痫前期重度73例,子痫2例。年龄20~39岁,平均(28.0±2.5)岁,孕周37~42周,既往无肝肾、心肺疾患,无贫血、高血压及内分泌疾病,检查凝血功能正常,心电图正常,排除血液系统疾病,无前列腺素药物使用禁忌证,随机分为观察组(卡孕栓+缩宫素)和对照组(缩宫素)两组,妊高征类型、年龄、孕周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剖宫产指征无明显差异。见表1。
1.2 药物
卡前列甲酯栓,商品名为卡孕栓,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制成功的一种前列腺素F2a的衍生物,每枚0.5 mg。本品为乳白色至淡黄色栓。
1.3 给药方法
全部采用硬膜外麻醉下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式,观察组在胎儿胎盘娩出后,台下研究组人员立即戴无菌手套将卡孕栓2枚(1 mg)放入肛门,贴附于直肠前壁约2 min。同时宫体肌内注射缩宫素20 U,对照组在胎儿娩出后立即宫体肌肉注射缩宫素20 U。
1.4 监测指标
术中吸净羊水后,用吸引器收集术中出血于有刻度的采集瓶内并测量。术中用标准纱布以浸透不滴血10 cm×10 cm为10 ml计算出血量[2],术后阴道流血量用产妇专业卫生垫收集。计算公式如下:出血量=容积法测量值+(用后质量-用前质量)/1.05。测量并逐一列表登记,同时观察使用卡孕栓前后血压值及用药后出现的副反应。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1.6 产后出血的诊断标准
参照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乐杰主编的《妇产科学》(第6版)产后2 h总出血量≥500 ml为产后出血。
2 结果
2.1 两组术中、术后2 h内出血量及产后出血率比较
见表2。
观察组发生产后出血5例,发生率为5%;对照组发生产后出血12例,发生率为12%,观察组术中、术后2 h及产后出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妊高征用药前后血压的变化情况
见表3。
观察组用药前收缩压(146±12)mm Hg、舒张压(104±10)mm Hg,用药后收缩压(142±13)mm Hg,舒张压(103±10)mm Hg。用药后收缩压和舒张压皆有所下降,但差异并无显著性(P>0.05)。可能与妊高征使用解痉、镇静、降压药物有关。
2.3 副反应
观察组有5例出现恶心、轻微呕吐,腹泻1例,未经处理自行缓解,对照组术中未发生恶心、呕吐。
3 讨论
3.1 卡孕栓的药理作用及对妊高征的安全性
卡孕栓是一种前列腺素F2a(PGF2a)衍生物,我院选择采用剖宫产术中,胎儿、胎盘娩出后肛门置入,联合缩宫素宫体注射,与单纯宫体缩宫素注射比较,经过200例的临床观察,发现卡孕栓具有PGF2a的优点,其联合缩宫素应用,缩宫作用强于单用缩宫素,据报道,卡孕栓用于一般产妇效果良好[3],对非孕妇女血压、心脏、呼吸均无明显影响。临床研究发现产后失血量及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降低,直肠给药效果确切吸收快、方便且污染小。对黏膜无刺激无伤害作用。给药后6~9 h主要从尿中排出,主要副作用为恶心、呕吐及腹泻。观察组100例中有5例恶心、轻微呕吐,1例腹泻,无需处理,短时间内自行消失。目前,PGF2a对血管系统的影响看法尚未一致,有报道PGF2a能使多数动脉血管收缩,本研究发现使用卡前列甲酯栓前后血压比较平稳,差异无显著性,P>0.05,说明预防量卡孕栓对妊高症产妇心血管系统无不良影响,提示可用于患妊高征的产妇。
3.2 妊高征易出血的原因及卡孕栓预防产后出血
妊高征易发生产后出血的原因:绝大多数产后出血是由于各种原因所导致的子宫收缩乏力而引起的[4],临床发现妊高征产妇产后出血量较多,易发生产后出血,可能的原因是妊高征患者子宫肌水肿、渗血易发生宫缩乏力;妊高征治疗使用的镇静、解痉、降压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子宫肌肉松弛作用;妊高征病理生理改变:子宫动脉变性、坏死、粥样硬化也可影响子宫收缩力;血管脆性增加也是产后出血的原因之一。产后出血是孕产妇死亡的第一原因,而妊高征一直是威胁母儿安全的主要原因之一,居孕产妇死亡原因第二位。既然妊高征产后出血多发,临床上积极预防至关重要。增加子宫收缩应是首要措施。缩宫素的敏感性个体差异较大,且缩宫素到达体内很快被胎盘产生的催产素酶所分解,至手术结束时,缩宫素的作用已消失。而卡列甲酯是一种PGF2a衍生物,吸收后可增加子宫平滑肌的节律收缩作用,可有效解决产后2 h内出血问题。近年来,有许多研究证明卡前列甲酯预防产后出血效果显著[5,6]。为此我们选择了卡孕栓用于妊高征剖宫产术中肛门置入,联合缩宫素宫体注射,预防妊高征剖宫产术中、术后出血的临床研究。通过200例妊高征临床观察可见卡孕栓能增加子宫收缩,促进子宫创面血窦迅速关闭,预防产后出血的效果显著,有效地减少了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剖宫产术中、术后2 h出血量,降低了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与缩宫素联合使用、安全性高、方法简单、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何莉.子痫前期孕妇血清中VEGF表达的临床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8,11(23):1487-1489.
[2]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24.
[3]雍亚鸣.卡前列甲酯预防产后出血360例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7,23(10):633.
[4]谭淑卓,胡建秀,朱丛革.卡孕栓预防妊娠高血压综合症产妇剖宫产后出血的给药方式探讨[J].中国综合临床,2004,8(20):750-751.
[5]朱丽萍.卡孕栓减少产后出血的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2003,23(2):242.
相关文章:
糖尿病的预防与治疗02-04
预防高血压 教案02-04
预防与治疗02-04
高血压的预防02-04
仔猪白痢的预防与治疗02-04
老年高血压特征与治疗02-04
硝苯地平与厄贝沙坦联合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效果的临床观察02-04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与依那普利联合治疗高血压的疗效观察02-04
肺炎的治疗与预防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