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

关键词: 区别 现代文 写作方法 题目

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通用10篇)

篇1: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

一、组合

在排除动词或形容词作谓语的前提下,用名词、名词短语直接排列组合而成。

作用是叠用意象,具有整体美。

例: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3、楼外白云,窗前翠竹,井底朱砂

二、移时

把古代事物与现代事物“生拉硬扯”组合在一起,以增强感染力。

例:林冲出身枪棒教师的家庭,是属于小资产阶级的技术员。

三、空设

根据表达需要,临时设立一个没有的东西,以获得奇巧生动、幽默风趣的艺术效果。

例:但我还是照常走,并且说明……他虽然属于绿林大学出身,而杀人又却不很高明。

四、奇解

在特定语言环境中,临时赋予一个词原来没有的某种新义而作出奇特的解释,产生网址生动的效果。

例:没有平凡的工作者,领袖就成了“空军司令”

五、闪避

在实际场合,说话者不正面回答别人的问题,利用含义宽泛的概念或不太精确的语言,把话故意说得不明白,不具体,从而达到某个特定目的。

例:1、大嫂,你别问了,我叫解放军,住在中国。

六、精细

在数字运用中,本可以模糊的地方却出人意料地使用十分精确的数据来表达,这故意的精确,独具匠心在特定表达情境中带来模糊数字望尘莫及的效果。

例:1、孔乙己欠酒店掌柜的十九文钱。

(显示潦倒)

2、祥林嫂的工钱,一千七百五十文。

(祥林嫂的勤劳节俭、婆家的刻薄)

七、错综

为避免词句的重复单调呆板,有意变换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使用参差变化的句型,使语言富于变化。

(一)词的错综

1、慧眼认英雄,睿目识豪杰

2、今日的仇,昨日的恨

3、余杭郡为最,龙隐寺为尤,冷泉亭为甲

(二)句子的错综

错木据水,则不若单鹭,历险乘危,则骐不如狐。

八、返源

在使用成语时,有意偏离成语的通用义,而返回它的字面义,直到奇特效果。

例:1、牙刷好,一毛不拔

2、青蛙对运动的物体明察秋毫,对静止的物体视而不见。

3、火成岩诞生于水深火热之中

九、析字(化用)

利用汉字结构特点,把字的形体离析整合,起到雅俗共赏妙趣横生的作用

例:1、成都十八子(李)

2、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愁)

3、海动山倾古月摧(胡人)

十、偏语

讲述中故意偏离客观实际或事之常理,以不合理但合情的方式来表达某种感情的修辞(即知错说错有意为之)

例: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不能实现的)

十一、增饰

先说出一个中心词,后多次为中心词补加修饰限制成分。

作用是为了丰富内涵,表义更具体、全面、准确、鲜明,增强语势,强调语境。

例:1、不能用这样的方式对待人--一个有能力的人,有感情的人。

2、它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中的精灵。

3、下去试验--一次、两次、十次、几十次的试验

十二、字示

即用汉字或符号来表示某种形态,使之形象生动

例:1、他留着“八”字胡。

2、这兔子跑出了一个“8”字。

3、十字路口

4、S形大街

十三、示现

即把非眼前的情形说得如同就在眼前一样

例:1、(悬想式)只听得轰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

2、(陈述式)脑海里闪出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明月。

3、(预言式)春天来了,闭上眼,树上仿佛已满是桃儿、杏儿。

十四、同字

即将同一个汉字在上下相应相关语句中重复运用,以增强节奏,使其音韵和谐;表意生动活泼,妙趣横生。

篇2: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

在语文考试中常有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等具体辨析与作用分析的题目,其实这三者的概念是较难区分的,一是因为这些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有专家用语与教育用语之别,二是从来也没有一部权威性的著作对这些问题概念进行准确界定并辨析过。以下所述也只是个人的理解及一般的说法。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这四者之间关系,从一般意义上讲表现手法要比写作手法来得宽泛,可以说两者之间是领属关系,因为表现手法可以是戏剧中的表现手法,美术中的绘画笔法等等,而写作手法仅仅是在写作中运用的一些手法。而描写手法也要比修辞手法范围大,不过它们两者之间是交叉关系,即描写手法中有许多是借助于修辞手法的,而修辞手法中有一部分则不属于描写手法。而至于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应该是前两者中包括了后两者。

然后我们再来分别逐一简要介绍一下这四种手法。

一、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表现手法的分析是一种很泛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题目的答题要求,要简洁准确地答题,对有些题目如欣赏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题材与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小说塑造人物的种种手法,如散文抒发情感的种种手法等,尽量抓到得分点。因此表现手法一般可以包括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这三大类。

二、写作手法:是人们在写作过程中运用语言文字表现文章内容的基本形式。如开头的方法、过渡的方法、结尾的方法。写作方法还因问题不同有所不同:记叙的方法、说明的方法、议论的方法、描写的方法、抒情的方法、修辞手法等。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最常见的写作手法有:夸张、对比、比喻、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动静结合、寓景于情、托物言志等。

如果再具体一点细分一下,写作手法那么又可指特定文学样式中的一些技法,如结构短篇小说的写作手法:“横切悬念,倒叙事件”法、“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法、“淡化情节,形散神聚”法、“一箭双雕,一点两面”法、“偶然中必然,必然中偶然”法、“银丝串珠,数点一线”法、“明线暗线——双环连套”法、“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法、“盆中藏月,以小见大”法、“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法。

因此写作手法也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

三、描写手法: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 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法。分细描与白描、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虚写与实写、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物体描写、细节描写、渲染与烘托、欲扬先抑、联想和想象等。

四、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即象征、夸张、拟人、对比、比兴、比喻、借代、对偶、反问、设问和双关、谐音、用典、互文、叠词等。

另外不有一些概念我们也应该注意辨析,如:

一、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是指作者不直接出面,通过其它方式来抒发感情,语言比较冷静客观。或借人物之口来抒情。或通过特定的语调来抒情。间接抒情的特点是抒情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结情、以乐景写哀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借古讽今等。直接抒情就是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也叫直抒胸臆。

二、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在初中语文中是经常提及的两个名词术语:它们之间区别很大。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初中课文常见的修辞方式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对比、借代、反复、反语等。表达方式也叫表达方法,其内涵包括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个方面。请看例题:下列语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①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我们的志愿军战士。②在苍茫的大海上,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如果我们不理解表达方式这一术语的含义,就不能准确地作出判断,很可能第①句答出设问而不是议论,第②句答出比喻而不是描写。

三、表现手法与描写手法。表现手法和描写手法实际上都是一种创作方法,但其内涵不同。表现手法内涵可从如下多个方面考虑:①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等。)②表现方法(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先抑后扬、前后呼应、想象、联想、象征等。)③结构特点(前后呼应、结尾点题、对比、衬托、铺垫、、详略、倒叙、插叙等。)描写手法从描写的对象可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人物描写可分为语言、动作、心理、外貌四个方面;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可分为动景、静景描写。从描写的详略看,可分为细描和白描。从描写的方法看,可分为实写和虚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四、说明方法与说明方式。说明方法和说明方式通常只能在说明性文体中出现。说明方法一般包括分类别、作比较、用比喻、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作诠释、配图表等。说明方式一般指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平实说明是指用平易朴实的语言来说明事物的外形、功能或事理的进程、结果,其主要手段是使用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配图表这些说明方法和运用科学术语、专有名词等;生动说明主要指用华丽的词藻对说明对象加以描绘、刻画,使其形象、生动、感人、有力,其主要手段是运用引言论、用比喻、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以及大量使用影容词、副词、叹词等。

篇3: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

联想和想象就是由一个形象想到相似的或相关的另一个形象。一般不出现具体的形象化的情景描写,有的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想法。“想象”指由具体事物引起而想出不在眼前的具体形象或情景,这些形象化的情景是眼前看不到的,却又合情合理的。总的来说,联想比较实在,想象比较虚幻;联想想到就可以,想象比较具体。

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联想、想象力呢?

运用修辞手法可培养小学生写作的联想和想象力。学生最常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几种。别小看这几种看似简单的修辞手法,运用得当,的确可以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如,古代文学中的“闭月羞花,沉鱼落雁”形容美貌,“声若惊雷,势如奔马”形容声音大得惊人,都是夸张。“茄子皱得像核桃,蒜苗黄得像京剧里奸臣的胡须,运菜车像破冰船,箱子中的黄瓜每一根都翠绿挺拔,像警棍一般笔直,用手一碰发出清脆的声音,像翡翠雕成的工艺品,西红柿都像红玛瑙。”这些比喻,形象地写出了高原上的气温之低,既表现了高原人生活的艰苦,又有一种乐观精神。学生在说话作文中经常运用这些修辞,既使作品增添了文采和情趣,又能训练想象联想能力,一举数得。又如:“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作者选用夸张的手法。目的无非是故意通过 “言过其实”“夸大其词”以收到“鱼多”的更佳的表达效果。这一表达效果之好可以从两方面去概括:一是最大限度地突出了“鱼多” 的特征,并将“鱼多”这一对读者并无多大情趣的事情说得蛮有情趣;二是将“鱼多”这个带有概括、抽象化的所指形象化了,“海”的一半是多少,想来想去,虽然依旧是深不见底、辽阔无边,毕竟还是有“形”可想,有“象”可现。于是,由于这句话使用了夸张的手法就使那本来索然无味的“鱼多”之意变得令人回味不绝,且不由得生出许许多多的联想和想象。

培养小学生写作的联想和想象力的前提是要加强修辞手法的理解运用训练。练习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判断句子是否是比喻句。(2)写出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3)按要求改写句子, 如:用比喻手法、拟人法、夸张手法。(4)写出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篇4: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

关键词:小学生;写作;修辞手法;运用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现在看到小学生的作文,似曾相识,千篇一律。怎样让学生写出出彩的文章,是老师一直探索研究的重要问题。我认为写作教学与联想、想象力的培养是分不开的。

联想和想象就是由一个形象想到相似的或相关的另一个形象。一般不出现具体的形象化的情景描写,有的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想法。“想象”指由具体事物引起而想出不在眼前的具体形象或情景,这些形象化的情景是眼前看不到的,却又合情合理的。总的来说,联想比较实在,想象比较虚幻;联想想到就可以,想象比较具体。

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联想、想象力呢?

运用修辞手法可培养小学生写作的联想和想象力。学生最常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几种。别小看这几种看似简单的修辞手法,运用得当,的确可以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如,古代文学中的“闭月羞花,沉鱼落雁”形容美貌,“声若惊雷,势如奔马”形容声音大得惊人,都是夸张。“茄子皱得像核桃,蒜苗黄得像京剧里奸臣的胡须,运菜车像破冰船,箱子中的黄瓜每一根都翠绿挺拔,像警棍一般笔直,用手一碰发出清脆的声音,像翡翠雕成的工艺品,西红柿都像红玛瑙。”这些比喻,形象地写出了高原上的气温之低,既表现了高原人生活的艰苦,又有一种乐观精神。学生在说话作文中经常运用这些修辞,既使作品增添了文采和情趣,又能训练想象联想能力,一举数得。又如:“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作者选用夸张的手法。目的无非是故意通过“言过其实”“夸大其词”以收到“鱼多”的更佳的表达效果。这一表达效果之好可以从两方面去概括:一是最大限度地突出了“鱼多”的特征,并将“鱼多”这一对读者并无多大情趣的事情说得蛮有情趣;二是将“鱼多”这个带有概括、抽象化的所指形象化了,“海”的一半是多少,想来想去,虽然依旧是深不见底、辽阔无边,毕竟还是有“形”可想,有“象”可现。于是,由于这句话使用了夸张的手法就使那本来索然无味的“鱼多”之意变得令人回味不绝,且不由得生出许许多多的联想和想象。

培养小学生写作的联想和想象力的前提是要加强修辞手法的理解运用训练。练习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判断句子是否是比喻句。(2)写出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3)按要求改写句子,如:用比喻手法、拟人法、夸张手法。(4)写出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篇5: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

常见的修辞方法,高考规定为8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的事物,但相互之间有相似点。运用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类。拟人是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拟物是把人当物来描写,或把此物当彼物来描写。运用比拟,可使人或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3.借代:用借体代本体。它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物,而用上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可用部分代整体,以特征代本体,以专名代泛称等,如《药》中以“花白胡子”代人物,便是以特征代本体。比喻要求本体与喻体有相似点,借代要求借体与本体有相同处。借代可使表达具体形象。

4.夸张:包括对事物作合情合理的夸大或缩小。鲁迅《药》中写道:“„„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后一句使用了“缩小”的夸张。夸张要合情合理,其作用是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增强表达效果。

5.对偶:俗称“对对子”,诗歌中叫“对仗”。对偶有宽对、严对之别。一般来说,上下两句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句子。有正对、反对、流水对等类型。用对偶,句子整齐,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其作用在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7.设问:无疑而问,在自问自答中引人注意,启人思考。

8.反问:也是无疑而问,但答案就在问句中,即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有强化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表 达 方 式

①表达方式分为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的分类解释;

②一篇文章可以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兼用其它表达方式;

③现在流行的话题作文的要求里也有相关表述——可任选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并综合运用其它各种表达方式。

综合起来,“表达方式”应当为在用语言、艺术、音乐、行动把思想感情表示出来时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

表 现 手 法

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顺叙 倒叙 插叙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衬托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托物言志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美景衬哀情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等,数量不限

写 作 手 法

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表达方式就是常见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其实也属于艺术表现手法)。

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具体)。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篇6: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

(一)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分为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①一篇文章可以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兼用其它表达方式;

②现在流行的话题作文的要求里也有相关表述——可任选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并综合运用其它各种表达方式。综合起来,“表达方式”应当为在用语言、艺术、音乐、行动把思想感情表示出来时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

(二)艺术手法:

又叫表达技巧,包括四个方面: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三)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如小说塑造人物的种种手法,如散文抒发情感的种种手法等,尽量抓到得分点。表现手法主要有: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叙事抒情 顺叙 倒叙 插叙 卒章显志 想象 反衬 托物起兴 美景衬哀情 渲染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等。

(四)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

(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表达方式就是常见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其实也属于艺术表现手法)。

(五)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拟人和拟物)、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借代、反问、设问、互文、双关、反语、引用等。修辞手法就是常见的等。

篇7: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

(1)表达方式分为叙述(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的分类解释;(2)一篇文章可以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兼用其它表达方式;

(3)现在流行的话题作文的要求里也有相关表述——可任选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并综合运用其它各种表达方式。

(4)表达方式只有五种,写作手法却有很多种。

写作手法是指把形象思维的成果用一定的手段表现出来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又称艺术手法。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对比、衬托、烘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托物起兴、乐景衬哀情、渲染、渲染环境、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伏笔照应、设置悬念、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修辞格、字词锤炼、以小见大、句式选择、借物喻人、先扬后抑、先抑后扬等。

修辞手法:种类很多:比喻(明喻、暗喻和借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拟人、拟物),排比,设问,反问。

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正面侧面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以小见大、开门见山、悬念,联想,想象,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虚实结合、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渲染、创设意境、用典、讽刺、类比。

结构技巧:承上启下、悬念、首尾呼应、虚实结合、前后照应、铺陈、铺张、铺垫等。

描写分类:

一、从描写对象的自然属性来分:

可以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兼写人物和场景)。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

1.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

2.行动描写(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3.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4.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里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环境描写又分为:

1.自然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的描写。它有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点明和突出中心的作用

2.社会环境描写,一般指对社会背景、时代气氛、地域风貌的描写。

二、根据叙述人的表现手法:又可以将描写(包括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分为: 1.正面描写(直接描写),是对人或环境的直接描述

2.侧面描写(间接描写),通过对其他人或环境的描写,从侧面烘托所写人物、所写之景从而收到“烘云托月”的效果

3.场面描写,是对许多人参加的大型的社会活动或生活、战斗、劳动、娱乐的场景的描写,反映出社会的面貌和生活的各种侧面,反映出宏观的自然现象。

4.细节描写,是指对表现人物和情节发展有特殊作用,包括动作、神情、物件、环境等在内的一些细小换届的细致描写。论证方法分类:

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对比论证:拿正反西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尔之矛,攻尔之盾”的批驳 方法和“归谬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归纳论证,也叫“事实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

演绎论证,也叫“理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即用普遍性的论据来证明特殊性的论点。

类比论证,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例子方法,即从特殊到特殊的论证方法。

因果论证,它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

说明方法的作用及意义: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事例、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等10种。

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选用最佳方法。(1)举例子:

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更真切,以便读者理解,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具体介绍知识的作用。

(举什么例子具体、真切、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什么)(2)分类别:

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条理清析。

(对什么进行分类说明,条理清楚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什么)(3)列数据:

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使说明更科学,更准确,更具体。

(列举具体数字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什么)(4)作比较:

把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说明对象的特点突出。

(把什么和什么进行比较,突出了说明对象的什么特点)

注: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5)画图表:

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

(通过什么图表的展示,使读者对什么的理解更直接、更具体)(6)下定义:

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使说明更科学、更准确、更精练、更严密。

(给什么下定义,科学、准确、精练、严密地揭示了说明对象的内涵)(7)作诠释:

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

(8)打比方: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把什么比喻成什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什么)(9)摹状貌:

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10)引资料:

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

(引用什么资料,更充实具体地说明了什么)

说明文不同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

即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2.空间顺序:

即按照事物空间存在的方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3.逻辑顺序:

篇8: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

一、比喻

用打比方的方法来描述事物就叫比喻。新闻标题运用这种修辞格可以把事物说得更具体、更生动、更形象、更容易理解。既然这种艺术是让人更容易理解和想象, 那么其喻体就要具体, 以说明和描写抽象的事物;其喻体就要众所周知, 以说明和描写不熟知的事物;其喻体就要浅显, 以说明和描写深奥难懂的内容。例如: (1) 固安的花卉, 栾城的草皮, 赵县的芦苇…… (引) 河北建成大农业“百花园” (主) 。 (2) 安个“地眼”破解地球之谜 (主) ———“亚洲第一深井”即将在江苏东海县开钻 (副) 。 (3) 一道公文背着三十九颗印章旅行。 (4) “县太爷”嫁“千金”鸦雀无声。例 (1) (2) (3) (4) 是将要表述的事物通过比喻形象化、通俗化, 进而使读者易于明白。

二、比拟

比拟是将没有知觉、没有感情的物类, 当作有知觉、有感情的人类来写, 或者把有思想、有感情的人类, 当作没有思想、没有感情的物类来写。新闻标题运用这种修辞手法可使得文章生动活泼, 加深读者的印象, 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如: (1) 童装何时“长大”。 (2) “菜蓝子”喊菜太贵, “菜园子”说没多收 (引) 。问题在于“菜摊子”太黑 (主) 。 (3) 豆芽为什么这样“肥”?激素催的!例 (1) 阐述中国童装企业信息不灵、孤军作战, 对童装的款式、流行的把握不准, 加之企业规模过小, 与外国名牌童装竞争处于不利地位。文章希望中国的童装尽快“长大”, 形象、生动、有趣。例 (2) 写蔬菜在流通过程中, 越“炒”越“贵”。运用了借喻和比拟, 形象通俗、朗朗上口。例 (3) 将豆芽拟人化, 非常巧妙地形容了豆芽的外形, 形象又生动。

三、对偶

拟定新闻标题时, 用结构相似甚至完全相同的短语或句子作成一对的, 就是运用了“对偶”法。其作用就在于借助对称的形式与谐和的音节, 把相对的两部分突出出来, 加强了标题的感染力。如: (1) 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 (主) 。 (2) 带来春风送去关爱 (主) ———双鸭山青年志愿者下乡送医送科技侧记 (副) 。 (3) 扶伤者, 路人情切切送迷童, 民警急匆匆。 (1) (2) (3) 均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将语言对称排列起来, 读来也和谐上口。

四、借代

不运用事物本来的名称, 而是用另外的事物来代替本来事物的名称。这就是修辞上的“借代”。它一般采用借事物的特征来代替要表达的事物, 用不定数来代替定数, 用事物的材料或工具的名称来代替要表达的事物, 用具体代替抽象, 用地名、人名或书名来代替要表达的事物, 借特定来代替普遍, 借部分来代替整体, 借事物的牌号来代替事物本身等等手法来完成。如: (1) 用胶卷丈量长城的人。 (2) “泥腿子”巨款买专利。例 (1) 中“胶卷”代替了摄影, 报道一对夫妇眷恋中国长城, 用手中的镜头摄下了一张张长城画面的动人事迹。例 (2) 中借特征代本体, 写湖南一位叫单庭哉的农民, 花了20万元购买了“高能PL新型液化气”的技术专利权的消息。

五、夸张

为了使语言更加生动有力, 启发读者的想象, 给人以强烈、深刻的印象, 有意识地把话说得夸大或缩小, 这就是“夸张”。它有两种情形:一是尽量地使事物向快、高、大、好、强、重等方面伸张扩大, 这种方法称之为“一般夸张”。另一种是由于说得过份, 常常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来说, 这种方法称为“窜前夸张”。如: (1) 解说员大喊一声:“球进啦!” (引) 韦海英一脚将巴西女足踢出决赛 (主) ; (2) 30万头生猪“拱”入关内 (主) 辽宁改写全国“南肉北调”历史 (副) ; (3) 今晨一爆成历史 (副) 3秒钟, 武汉饭店“灰尽烟灭” (主) 。例 (1) 中报道亚特兰大奥运会上, 中国女足同巴西女足进行的半决赛消息, 韦海英骁勇善战, 一个进球将巴西女足淘汰。这种夸张显示出了中国女足的气势, 尽显巾帼本色。例 (2) 中报道辽宁向京、津等城市输送生猪的消息, 形象、逼真、生动, 读者仿佛看到了30万生猪“拱入关内”的可掬憨态。例 (3) 中写武汉饭店爆破瞬间, 运用夸张手法, 使语言简洁、气势宏大、具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

六、双关

一个词或一个语句同时能表达两种意义, 一种是表面的、浅层的、外露的, 一种则是含蓄的、深层的、隐藏的, 而说话人的重点往往是指后者。这种修辞方法就是“双关”。它又分为两种, 一种是意义双关, 一种是谐和音双关。新闻标题恰当、巧妙地运用双关语, 可以使语言含蓄有力, 意味深长, 发人深省, 启发人们去思考、去联想, 从而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如: (1) 莫让化肥“肥”干部。 (2) 一“举”震乾坤 (主) 主教练戏称方便面是“头号武器” (副) 。

七、拈连

有时为了增加感情色彩, 强化文章的形象性, 在接连叙述两个事物时, 顺便就用甲事物所适用的辞语, 移借过来, 以表现乙事物的观念, 这就是修辞上的“拈连”。如: (1) 静静吐蕾的徐静蕾。 (2) 《黑骏马》将驰骋银幕。例 (1) 中的“静静吐蕾”与名字徐静蕾相粘相拈, 既写出了演员的娴淑的性格, 又得语言之妙。例 (2) 中的“黑骏马”是南洋影业公司的一部影片, 是骏马就要‘‘驰骋”, 这里顺手“拈”来, 让这骏马驰骋“银幕”, 形象又贴切, 表达了准确的信息, 强化了视觉冲击力。

篇9:试谈修辞手法在作文写作中的运用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将修辞分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把引用、排比、比喻、对比、反问、衬托等修辞列为积极修辞,认为积极修辞不仅要使人理会,还要使人“感受”,要求语言不仅意思准确、明白,而且还要形象、生动、活泼。

修辞手法对高中生来说是耳熟能详的,因为关于修辞知识点的考查,在高考中的诗词鉴赏、散文阅读和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考点中都多有涉及,但是学生们大多仅仅从解题的角度出发,去熟练地背记修辞手法的定义和表达效果,而很少能在自己写作文时有意识地运用几种自己熟悉的修辞,结果失去了一次使自己文章语言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机会。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地在自己的文章中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

笔者从作文教学实践出发,谈一谈自己对作文中运用常见修辞手法的看法,希望能给读者以有益的启发。

(一)引用

“引用”是否修辞,在学术界还存在争议,但是王希杰在《汉语修辞学》中明确将“引用”列为修辞手法。引用是写文章时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它通常是在文章中引用名言警句、诗词歌词、成语俗语、寓言故事等,从而增强表达效果。

学生写文章时一般写的都是自己的话,如果能够插入现成的经典话语,效果就会大不一样。

例如中国的古典诗词,语言凝练,含蓄蕴藉,文采飞扬,如果适当地引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必将使自己的文章语言精练,含蓄典雅。如谈“壮志”,可以引用曹操《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谈乐观豪迈的气概,可以引用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引用古诗词的形式是自由活泼的:可以直接引用,也可以化用;引用的古诗词可以用来拟题,也可以用在文章开头、正文和结尾中。

又如一些名言警句,出自权威之口,短小精悍,发人深省,催人奋进,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等,引用这些名言警句,自然能够使人茅塞顿开,心悦诚服。

在议论的过程中,如果引用一些经典例子,则会使文章论据确凿,增强说服力,富有启发性。如以“友谊”为话题,可以引用“高山流水”、“管鲍分金”的故事,可以引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故事,这些例子比我们举同学之间的例子要更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说服力。

(二)排比

排比是把结构大致相同、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

排比句句式整齐,语言凝练,富于节奏感。在作文中恰当地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能增强语势,便于抒发强烈的情感。如“关爱是一个眼神,给学生无声的祝福;关爱是一缕青风,给学生身心的舒畅;关爱是一场春雨,给学生心田的滋润;关爱是一句问侯,给学生春天的温暖”。如“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李大钊)。如“青春是一首歌,她拨动着我们年轻的心弦;青春是一团火,她点燃了我们沸腾的热血;青春是一面旗帜,她召唤着我们勇敢前行;青春是一本教科书,她启迪着我们的智慧和心灵”。这些排比句的运用,使文章气势磅礴,感情强烈,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排比句可以用在文章开头,先声夺人,也可用在议论文正文的举例中,即通常说的“排例”。如:“蓄势,要有长时间耐心的准备。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立志图强,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越国由弱转强,真是‘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写作,遂成《史记》,‘藏之名山,传之其人’;王羲之废寝忘食,临池书写,就池洗砚,使水池变‘墨池’,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遂成一代‘书圣’。”同样,排比也可用在结尾,增强议论抒情的力量。

(三)比喻

黄伯荣在《现代汉语》中说: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去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作用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如写“愁”,“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李煜却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将愁绪比作春江水,可见愁之浓、愁之多。还如要表现一个女孩的美,光说很美很美,别人可能感觉不到美,但是用人们熟悉的美的事物打比方,就会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小轩作词的《东方女孩》:“她的眉呀眉,像双雁飞过长江水;她的眼呀眼,好像西湖水含烟;她的唇呀唇,像栖霞山上枫如醉;她的心呀心,天山雪般晶莹。”相信只要听了这首歌的人,都会被“东方女孩”的美丽所陶醉。

有学生认为,写议论文不需要用比喻,这是个误区。如“母爱”和“父爱”本身是很抽象的概念,但是可以通过比喻,使其具体形象化:“母爱似水,如涓涓细流,连绵不绝,缠绵柔顺;父爱如山,如层层高山,巍峨厚实,深沉凝重。”

比喻常见的形式有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主要是根据本体和喻体是否同时出现、比喻词的有无划分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但是要提醒学生注意,比喻的喻体必须是常见的、易懂的,比喻要贴切。

(四)对比

对比是将两种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

在议论文的写作中,我们经常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互相矛盾的两个方面进行对照比较,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就显得格外分明。具体地说,就是在论证过程中既要正面说理,又要反面阐述;在对比分析中,表明正确的观点,从而达到写作的目的。

韩愈的《师说》就是一篇成功运用对比论证的范文。该文将“古之圣人”从师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择师”教子与己之“耻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今之士大夫“群聚而笑”相对比,从而说明从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劝谏齐宣王实行王道时,就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推恩与不推恩的结果对比——“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将“恩足以及禽兽”和“功不至于百姓”作对比,以见齐宣王不行仁政,实不合理;将“挟太山”与“折枝”作对比,说明“不能”与“不为”的分别,从而指出宣王不行仁政,实“不为”而非“不能”。在对比说理中,我们见识了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

正反对比式的结构安排也比较灵活:既可以体现在某一段中,也可以体现在段与段之间;既可以先正面说再反面说,也可以先反面说再正面说,但一般正面角度论述着墨要多一些。对比论证对于议论的深入,论点的突出,说服力的增强,都是大有裨益的。

(五)反问

反问也是一种修辞,它和设问一样,都是无疑而问。不同的是设问是自问自答,而反问是只问不答,答案包含在问话中。

反问的语气比陈述语气要强烈得多,这一点使它很适合议论文。议论文要以理服人,就要有气势。如要表达“诚信的重要”,可以说:“诚信是很重要的。”也可以说:“诚信难道不重要吗?”比较之下,反问可以启发人思考,语气也强烈得多。

这一点也启发我们的学生,一篇文章不是只用逗号和句号,还可以用问号、感叹号等标点符号。不要仅仅会使用一般的陈述句,还可以用设问句、反问句、双重否定句等,有时也可用倒装句,使行文有变化,感情有波澜。

(六)衬托

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的辞格,也叫映衬。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用类似事物作陪衬的叫正衬。如在鲁迅的《药》中,当华老栓买“药”回来后,“太阳也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用光明之景来衬托华老栓觉得儿子的病有救时的喜悦之情;而小说结尾关于坟场“死一般静”的环境的描写,则衬托了人物无尽的悲伤、绝望之情。

利用同主体事物相反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的叫反衬。如王维用“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来反衬山林的寂静。在《红楼梦》中,黛玉之死与宝钗出嫁被安排在同一时刻,一边是热闹非凡的婚礼场面,一边是冷落凄凉的黛玉寂然死去的悲凉景况。这里,宝钗热闹的婚礼强烈地反衬了黛玉之死的凄惨,使人对黛玉报以深切的同情。这种“以乐景衬哀情”的反衬的效果,是平铺直叙手法不可能产生的。

学生们在写作文特别是记叙文时,可以很好地借鉴名著中的衬托手法,使自己的文章更具感染力。

除了上述六种常见的修辞手法之外,还有比拟、对仗、夸张、通感、顶真、借代等修辞手法,熟练地掌握并自觉地运用这些手法,可以使我们的文章披上“彩凤双飞翼”,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从而收到“便引文采到碧霄”效果。

篇10: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

写作方法,也叫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包括:对比、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欲扬先抑、衬托(烘托)、夸张讽刺、借景抒情、前后照应等。

修辞手法,也叫修辞方法,是指在写作过程中,对所使用的语言进行修饰、加工、润色,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包括:比喻、排比、拟人、对比、夸张、借代、反问、设问、对偶、反复等。

表达方式

记叙(narrative composition)

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主要是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详情可参考词条记叙文。First-person narrative, third-person narrative, omniscient narrator

描写(descriptive composition)

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包括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等),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形态、动作或景物的状态等具体特征描绘出来。一般分为人物描写或景物描写。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A good description can make the thing or person it describes lifelike and vivid 抒情(lyric prose)

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具体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议论(argumentative composition)

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通过讲事实、说道理等方法对人物或事情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通常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说明(expositive composition)

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植物、文具、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写作手法

本文来自 古文书网(www.gwbook.cn),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相关文章:

叙事手法02-05

形式手法02-05

创意手法02-05

表现手法和写作手法02-05

手法分析02-05

翻译手法02-05

教学手法02-05

手法治疗02-05

针刺手法02-05

夸张手法02-05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叙事手法 下一篇:翻译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