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题(精选六篇)
爱国主题 篇1
一、树立爱国主义思想,明确爱国主义内涵
爱国主义教育的题材非常广泛,历史教学却又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历史教师必须明确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内容,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胡锦涛总书记曾经指出: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历史学界认为,当今爱国主义教育应首先加强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其次加强祖国现代化建设教育;最后加强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教育以及加强促进祖国统一事业的教育。教师对这些认识明确后,就要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紧扣教材中的内容,突出爱国主义教育。例如:讲到清朝前期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设置台湾府,击败沙俄对我黑龙江流域的侵略,平定噶尔丹分裂势力和大小和卓叛乱,加强对西藏的管辖,等等,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这些都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利益的历史事实,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进步,今天我们同样要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这样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用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激发学生自豪感
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这种“最深厚的感情”往往来自于对自己祖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自豪和热爱之情。我国古代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曾对世界文明作出过重大贡献。例如:在教学“甲骨文与青铜器”时,就可以向学生讲述:我们现在使用的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而与甲骨文同一时期存在的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埃及人的象形文字、玛雅人的图形文字,这三种文字都已经不存在了,唯有我们的甲骨文演变成了汉字,并且对朝鲜、越南、日本等国产生了深远影响,现在,在联合国规定的世界六种工作语言中,汉语就是其中的一种。我们作为炎黄子孙的后代应感到自豪和骄傲。所以,在历史教学中,通过传授大量丰富的史料,让学生感受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体验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及其对整个人类的卓越贡献,同时感受到作为一名中国人是多么的骄傲,从而激发了青少年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三、用中国历史事实教育学生维护国家统一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曾经有多次分裂,但这都只是历史长河中短暂的一瞬间,国家统一始终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正是在祖国的统一和分裂、民族的融合和冲突交错发展的过程中,使各族人民深切懂得了分弱合强的道理,懂得只有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才能兴国兴家;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将国破家亡。在中国近代史上,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封建势利的割据纷争,使得战争连绵不断,造成了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新中国的成立,宣告祖国大陆结束了军阀混战、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历史遂把妥善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并早日改变台湾同祖国大陆分离的局面,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使命赋予了中国共产党。今天,香港、澳门已经回归,中国的统一事业获得了很大的进展。然而台湾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尤其是岛内有少数人出于私利,置民族统一大业于不顾,搞所谓的“一边一国”。少数外国势力插手台湾问题,严重干涉中国内政。这些活动与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意愿背道而驰,严重阻碍了中国和平统一的进程,这是中国人民所绝对不容许的。通过对这些历史事实的梳理,学生明白,爱国就必须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四、把维护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教育结合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团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虽然经过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和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后来经过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但最终都实现了统一。所以说统一是大势所趋,是人心所向。教学中把爱国主义教育与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教育结合起来显得特别重要。例如:在教学涉及西藏历史时,就纵向地把有关西藏知识方面总结出来,如:从唐朝文成公主、金成公主下嫁给当时的赞普松赞干布、尺带珠丹,到元朝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少数民族事务,再到清朝顺治帝和康熙帝册封当时的达赖、班禅封号,这些历史事实都有力地证明了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通过了解今天西藏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学生深切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对西藏人民的关怀和帮助,以此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情感。学生通过这些历史内容的学习,就能清醒地认识到,当今制造任何分裂的图谋必将受到所有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任何图谋都是不会得逞的,注定要失败的。
摘要:在学校教育中,教学自然就成了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战场。在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要从课堂教学前一直延续到课堂教学结束,贯穿于教学始终,只有这样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教育功能,爱国主义教育
参考文献
[1]董涛.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渗透[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21).
[2]李芳.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初探[J].成功(教育),2011(11).
爱国主题作文:永恒爱国情 篇2
爱国主题作文:永恒爱国情
爱国是一面飘扬在世界各国上空永不褪色的旗帜。这面旗帜在我心中更是绚丽多姿。
自古以来,就有“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有“但悲不见九州同”的陆游,有“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霍去病„„他们的心中都装着祖国,都装着人民。
现在,你能骄傲自信地说“祖国在我心中”吗?
祖国在我心中,看红旗飞动,听国歌传颂,飞入我梦中,历史的古钟被敲动,“咚——咚——”我与祖国就像绿叶离不开大树,花儿离不开大树一样,我也离不开祖国。祖国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更是教育我成人的地方。她是一位母亲无私的培育着万千儿女;她是月亮,是照亮我迷茫心头的明灯;她是太阳是带来光和热的伟大使者,她永远在我心中!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在岁月的长河中,风雨的阻挡中,反而使中国发展的尤为壮丽。“五十六的民族,五十六枝花”每个民族都有它独特的民俗风情。像傣族的泼水节;云南的歌会;藏族的旺果节;侗族的林王节„„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这世界之林中的一支奇葩。
在中国近代史上,因为清王朝的腐败,带中国走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使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改革开放后,又因为急于奋进而发生了一系列
“左”的错误,而且内忧外患一大堆,经过了不懈努力,中国才正式走向正轨,一直到今天的局面,又有多少人为此而付出了辛勤努力。
旧中国的运动水平很低,人们的体质较弱,外国人耻笑中国人是“东亚病夫”。新中国诞生以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性体育活动,如:广播体操、练习拳术、各种球赛等,普遍开展起来。在群众性体育运动广泛开展的基础上,竞技体育水平也迅速提高,并取得显著成绩。从射击运动起,中国运动员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不断夺得金牌连连刷新世界纪录。1990年首次成功的举办了亚洲运动会。2008年更是成功的举办了一次史无前例的辉煌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国健儿勇夺金牌第一。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体育强国。
浅谈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 篇3
关键词:陆游;诗歌;民族精魂;爱国情怀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2-0197-01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时期著名诗人。他出生的第二年,金兵就攻陷了汴京。“儿时万里避胡兵”的颠沛流离的生活,给幼年陆游的心灵留下了深重的创伤。其父陆宰是一位爱国志士,深受其父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影响。29岁赴进士考试,受秦的忌恨而不得入仕,直到秦桧死后才入仕。但在后来的仕途中,陆游因力主抗金又两度被罢职,自66岁以后一直闲居故乡山阴。最终怀着“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沉痛憾恨与世长辞。
陆游的诗歌创作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数量惊人,仅《剑南诗稿》保存下来的就有九千三百多首,在历代诗人中翘居首位。陆游的诗亦可谓各体兼备,古体、律诗、绝句都有出色之作,其中尤以七律写得又多又好,为人所推崇。如“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黄州》);“万里关河孤枕梦,五更风雨四山秋”(《枕上作》);“月色横分窗一半,秋声正在树中间”(《枕上》)等。这些名作名句,或壮阔雄浑,或清新如画,不仅对仗工稳,而且流走生动,不落纤巧。
陆游“虽做过官,也曾在西北从军,加强了他的敌忾。为了民族,为了社稷,他永怀着恢复中原的壮志。陆游的爱国诗词正是他爱国情感与心态的再现和反映。面对接连不断的战争,苦难深重的百姓,支离破碎的江山,他渴望投笔从戎,然而报国无路。满腔的热血、满心的赤忱,却只能诉诸于冰冷的笔触之下,这种强烈的渴望征战沙场、救国救民的愿望无法实现的苦楚使陆游的爱国诗更是荡气回肠。他的爱国诗或直抒胸臆、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或以梦喻怀,始终不变的是他的忧国忧民情怀。
一、报国献身的豪壮之情
陆游所处的南宋时期,正是中原沦陷,国土丧失过半之时,且面临金国的频频入侵。南宋的当权者却是妥协媚外,苟和求安。幼年避难的颠沛流离的生活,人民的生灵涂炭,国土沦陷的现实,以及深受其父和其师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陆游渴望中原收复,九州同一。他不但怀有渴望祖国统一的愿望,而且具有“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陆游仕途坎坷,始终没有得到重用,但他却永怀“恢复”之志。其诗表现出了他永怀一生的报国献身的豪壮之情。早年,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的报国壮志。在早期的《夜读兵书》中,陆游就说道:“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表现了诗人杀敌报国的决心和壮志。在其中年的《关山月》这首诗中,诗人的一句“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无不把诗人心中面对中原被异族统治的气愤、悲痛之情深深地表达出来了。在其《书愤》这首诗歌中,诗人回顾自己的曲折坎坷的抗金复国之路,仍说道:“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时年62岁的诗人仍要效法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表明仍要报效祖国,恢复中原。82岁时,诗人还在慷慨高歌:“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行》),时至暮年,还渴望着抗金复国。可见,诗人不仅关心国家的命运,而且有慷慨救国的胆识,忘身卫国的决心。在国难当头之时,他始终把自己当作一名报国的战士,具有“铁马横戈”,“气吞残虏”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
二、抒发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愤慨的
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两句中,作者将梦境和现实相结合,表现出陆游报效祖国忠心不衰之情,读来悲壮苍凉!“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写出陆游以衰老多病之身,尚想为国戍边,不忘抗战报国的激情。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外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在这首《书愤》中,诗人从对早岁威武雄壮的战斗生活的向往和追忆出发,哀叹自己壮志未遂,抒发了无比深沉、愤慨的感情,并且倾泻出强烈的爱国激情。正如严修教授所言:“空怀‘忧国孤臣泪,平胡壮士心’(《新春》)的陆游,至死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愿望。‘至死恨不见中原’(《太息》),成了他永远的遗恨。”“他的诗在慷慨中有悲愤,豪爽中有沉郁……这些诗句是悲歌,是叹息。是诗人用泪水写成的……这种理想破灭的凄凉,也是一种崇高的悲剧美,是陆游诗歌最感人的精神力量。”
三、对投降派的愤怒谴责
陆游不仅在诗中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同时还对腐朽无能、苟安求和的统治当局发出愤怒的谴责:”诸公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感愤》);”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另外,陆游还在《追感往事》、《客从城中来》、《北岩》、《关山月》等诗中痛斥那些不恤国难、唯知奢靡享乐的官僚。面对着“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的腐败现象,他痛心疾首地大声疾呼:”於乎此何心,有酒吾忍酌?”。
四、表达爱国爱民、忠贞不渝的感情
陆游在诗中表现着对深受统治阶级压迫的劳动人民的深切的关怀。部分作品则揭露了异族统治者对中原人民的暴行,如:《三月二十五夜达旦不能寐》、《秋获歌》、《秋赛》、《农家叹》等诗中,他描述当时的现实是:“富豪役千奴,贫老无寸帛”,“一身入县庭,日夜穷笞榜。”由于陆游对人民的痛苦感受深刻,所以他对被迫反抗的人民怀着不寻常的同情,以至在《两獐》、《疾小愈纵笔作短章》等诗中出现了这样光辉的思想:“吏或无佳政,盗贼起齐民”;”彼盗皆吾民,初非若胡羌。奈何一朝愤,直欲事殴攘?”这种对”盗贼”的看法已经冲破一般文士的观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书叹》则是以巨大的艺术概括,揭示了整个剥削阶级对农民的压榨:“有司或苛取,兼并亦豪夺,正如横江网。一举孰能脱。”可谓是句句沉痛,发人深省。在悲愤交加的同时,也表达了沦陷区人民渴望南宋军队收复失地、解救人民疾苦的强烈愿望。
抗敌御侮、收复失地、为国雪耻,是陆游一生不曾放弃的理想,也是陆游生活与诗作的主题。陆游的爱国思想是深沉的,陆游的山水田园诗由于其浓厚的爱国思想之贯注而显得更加恢弘。陆游至死不变的爱国之情,不仅在同时代诗人中无人能与之相比,即使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很少见的,他的爱国主义诗词“在我国的诗歌园地里竖起了一面光辉灿烂的爱国主义的旗帜”。
参考文献:
[1]邹志方.陆游诗词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钱钟书.唐宋诗集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3]游国恩.中国古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爱国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 篇4
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 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 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一、爱国主义是最基本的素质要求
爱国主义是我们祖国的优良传统美德。在历史长河中, 面对异族的入侵, 中国人民进行了英勇的反抗和奋争, 涌现出岳飞、文天样、郑成功等无数可敬可爱的民族英雄, 留下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业绩。近代中国, 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每一次战争都使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的历史深渊。同时, 每一次战争也使中国人产生震惊和民族危机感, 爱国主义的精神日益增强, “救亡图存”之声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无论是郑观应等提倡的“实业救国”、蔡元培等倡导的“教育救国”、“科学救国”, 还是邹容等追随的“革命救国”, 都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正是爱国主义产生的高度凝聚力和民族尊严感, 才有了新中国的建立。
新中国建立后, 热爱社会主义制度, 建设富强、民主、统一的国家是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内在要求。20世纪50-80年代, 中国人民在曲折中前进, 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任务, 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无论是克服困难的毅力, 还是纠正错误的勇气, 都是以爱国主义为动力的。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人民意气风发, 越来越自信地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奋斗着, 我们的综合国力日益强大, 30年风雨征程, 30年沧桑巨变, 我们取得了世界发达国家100多年才能取得的巨大成就。被国际社会称为“中国奇迹”。这些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与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热爱祖国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密不可分的。难忘香港、澳门回归时。全国人民高举国旗翘首期盼钟声敲响的时刻, 难忘申奥成功时热泪盈眶欢庆的狂热。这种情不自禁就是爱国主义的流露。
二、发扬爱国主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竭动力
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讲到, “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 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 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当今世界,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知识经济已见端倪, 全球化已是大势所趋, 面对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 面对我国经济、科技水平发展较低, 人口众多, 自然资源有限, 地区发展不平衡, 生产力不发达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 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够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还不成熟,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健全等一系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状况, 如果没有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如果没有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责任与热忱, 我们便只能临阵退却, 只能自暴自弃, 只能任人宰割, 甚而再次成为附庸。只有发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 才能坚定不移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开拓进取, 对祖国的繁荣富强、社会的文明进步有强烈的责任感, 并为此而倾注全部心血、贡献全部智慧。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竭的动力。
三、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是爱国主义的基本内容
首先, 每个公民必须要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是任何时期任何爱国者必须具备的情感。民族自尊心能增加我们自立向上的恒心, 自豪感能树立我们建设祖国的自信。要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就必须反对民族虚无主义。我心目中的“中国”概念:一个我们祖祖辈辈繁衍和生长的地方, 一个生我养我的地方。无论走到哪里, 我的身体里总是流着中国人的血。无论到什么时候, 我的子子孙孙的身体里永远流着中国人的血。总之, 是民族的概念, 血缘的概念, 制度会变, 意识形态会变, 这个东西不会变。近代史上, 面对列强的分割, 面对祖国的落后, 部分激进分子主张一切采取“拿来主义”, 甚至走向民族虚无主义的极端。民族虚无主义既否定我们的民族精神和独立品格, 也彻底否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备受人们推崇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是一种偃息民族自尊心的观点。我们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 而且一度领导世界潮流, 事实证明, 民族虚无主义并不会给中国带来好的出路, 只能带来自卑与自残, 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历史文化, 区分精华和糟粕, 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文明成果,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新的生命, 放出新的光彩。
其次, 爱国要有平常心。过去我们在大国心态和弱国心态的双重支配下, 自大又自卑, 排外又媚外, 出尽了洋相, 也吃够了苦头。今天仍有相当多的青年, 一面高喊过激的爱国口号, 一面费尽力气要出国定居, 这应该怪不当的引导。做人要自爱自尊, 作为民族也如此, 而自大和自卑都是自尊的反面。两极相通, 狭隘民族主义是很容易变成民族虚无主义的。正是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 我们更应该、也更有条件用全球的、人类的眼光来看中国, 更好地辨别中国文化的精华和糟粕, 认识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从而建设一个更伟大的中国。在我看来, 这才是真正的爱国。要从思想上、知识上充分装备自己, 为祖国的繁荣稳定贡献力量。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对WTO的认可与加入, 全球化已是大势所趋, 中国已成为世界舞台上不可或缺的一员。在这个舞台上, 如何成功地履行自己的角色, 立于不败之地, 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我们必须先从思想的高度上认识我们面临的局势:我们虽有辉煌的文明, 但仍处于落后的状态;我们虽已取得了成就, 并得到世界的认可, 但仍有部分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制度十分仇视, 我们应保持清醒的头脑, 自觉维护已取得的革命成果与建设成就, 维护祖国的稳定统一。
四、结语
爱国主题班会策划 篇5
时间:20XX年6月12日
地点:中楼2XX教室
准备过程:1。召开班干部会议确定班会主题、班会形式以及各项工作的分工,班会主题为“我爱我的祖国——做新时代有为青年”,班会开展形式为在教室,以PPT及背景音乐辅助形式开展,团支书和组织委员负责有关视频的查找,学习委员和心理委员负责VCR(采访视频)的制作,包括问题、采访对象及相关问题的确定;文娱委员负责背景音乐的查找和班会教室的布置;宣传委员负责宣传横幅的制作;新闻委员负责会后新闻稿的编写并向校报投稿;体育委员和自律委员负责有关文字材料方面的查找,协助班长完成PPT的制作;此外自律委员还负责班会时间的确定和有多媒体教室的申请。
2。确定班会由班长主持,选好班会中要朗诵的诗歌并确定诗歌的朗诵人员。
3。各工作全面展开,班长、团支书负责监督各工作的开展情况及时间安排。
4。吩咐同学们做好班会的准备,每人就我爱我的祖国在价值取向和行动方面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发言稿。
爱国主题 篇6
书画机缘,有幸得识谢云生先生。几年之中,交往日深,每每都浸润在他那近乎与生俱来的爱国情怀之中,甚而常常忘却初衷----仰慕先生书画艺术而来。
有时我在想,每次面见谢云生先生,为何如此让我每每“误入歧途”,不知不觉间感受着他的教化?如今想来,大抵是自已接触传统文化多年,易于被他那浓得化不开的爱国热情所感染。也许有人会问他又不曾位高权重,不曾轰轰烈烈、风云叱咤,本文为何要如此推崇。其实原因很简单,就因为谢云生先生几十年默默不语,润物无声;就因为谢云生先生品行高洁,积德于点滴之间;就因为谢云生先生无论为人、为工作、为书画,爱国是他唯一的主题、永恒的主题!他的爱国热情贯穿了他的生活、他的工作、他的艺术人生。
爱国之情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都知道,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一种深厚的感情,一种对于自己生长的国土和民族所怀有的深切的依恋之情。这种感情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千百年的凝聚,无数次的激发,最终被整个民族的社会心理所认同。
与历史形成的样,谢云生先生之爱国情怀也有一个形成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一个人来说有些漫长,但恰恰正因为这种漫长,使得他的爱国之情根深而且蒂固。
恩格斯说:“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轻视历史,无视人类的发展,这完全是罪过。”历史教育,尤其是革命传统教肓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有着重要地位,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手段,对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有着积极的作用。和那个时代的人一样,谢云生先生也是在这种“历史教育”中成长起来的。这种教育让他近乎有了一种“迂”。十年浩劫,由于成分不好,又是教师,批斗和打骂是最自然不过的事。不白之冤、皮肉之痛、身心摧残,对于人们来说最难忘怀、最易记恨于心。然而这会的谢云生先生却说,我们学校的党支部书记、校长都挨打了,我挨打也很正常,更何况打我们的学生还是孩子。几十年过后,回想起来,虽尚心有余悸,但在谢云生先生似已淡然。每每谈及,倒是面带爽神,津津还有些乐道,亦居然没有记恨起谁来。让人不由不钦佩他的宽大胸襟。其实,接触久了便也知道,这种胸襟于他,是再自然不过。
在河北省隆化县城北郊,谢云生先生工作过40余的地方----董存瑞纪念馆,长眠着模范共产党员、全国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的英灵。在苍松翠柏中矗立着一座雄伟的纪念碑,碑上铭刻着朱德总司令的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这个题词就是谢云生先生亲自镌刻的。
当年,新华社报导的一篇题为《播撒精神的阳光》的报道,记录着谢云生的事迹。文中说:“这是一份生命的眷恋,一份以行动学英雄事迹的眷恋。”
那时的谢云生每逢国内的大型社会精神文明宣传活动,都是首当其冲被要求参加。为了搞好展览,他多次坚持伤痛,义无反顾,顽强地投入其中......他说:“比起董存瑞来,我还有什么不能奉献给这方热土的呢!”是呀,他耳边还时时响起董存瑞那年轻却果敢的声音:“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为了新中国,冲呀!”
从此,董存瑞的奉献精神就时刻鞭策着谢云生先生,他自觉且清晰地恪守着艺德崇高。当初在基层工作时候,他热心为驻军、为残疾人服务,存瑞纪念碑朱德委员长题词及中央民政部赠送隆化的17米高的汉白玉碑座碑文的镌刻都出自他手,获过多次大奖的书法家谢云生拥有国际、国内诸多荣耀,但他最倾心、最看重、认为最该做好的事情,是尽自己平生所能宣传舍身奉献精神,教育后人。
爱国之心融汇于书画艺术之中
《管子·牧民》曰:“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当爱国之情扎根心底,当爱国行动成为一种习惯,谢云生先生没有犹豫,他的爱国之情早已在不知不觉间流动在他的书画艺术之中。
中国书法艺术协会副秘书长储怀森曾在《怀真抱素抒豪情》一文中写道:“谢云生先生多艺博学,为人谦和,做事低调,不事张扬。多年埋头潜心艺术,擅长人物画、书法和金石篆刻。观先生的作品,人物画个性张显、爱憎分明;静物画形神兼备、栩栩如生;魏碑雄浑厚重、气势峻拔;隶书结体讲究、圆润自然;篆刻笔势端庄、刚健婀娜。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谢云生先生自幼拜师天津著名书法家张谦先生为师,启学颜楷,遍学汉隶、北碑、篆书、行草,挟燕赵剑侠豪气,铸大气雄强书风,书法自成一家,魏碑风骨,隶书新韵,篆书古朴,行书俊逸,时人综合赞之曰“谢体书法”。
烈士暮年,壮心不己!屈指算来,谢云生先生从艺五、六十载,笃信“养心莫如静心,静心莫如读书”,静心修慧,遍学百家之长,深受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熏陶,方有今日之艺术成就与造诣。其作品多见诸人民网、新华网、《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人民解放军报》等数十家媒体,并被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外展馆收藏。谢云生先生本人也被文化部相关单位授予“当代百名儒学书画艺术家”、“文人书画百强”等称号。
求吉、纳祥和辟邪,可以说是我们汉民族传统节日的基本主题。对中国传统文化颇有研究的谢云生先生看到了这一点,这也是体现爱国主义的极好题材。于是,在弘扬中国书法的同时,他还创作了一系列钟馗画和宗教人物画。他依托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追求真、善、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充分体现了他作为一个艺术家的高尚精神境界和长期从事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情怀。
谢云生先生几十年工作在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因此,他对描绘、创作英雄人物、正义人物更是得心应手。所以,在他的画作里,频繁出现的钟馗,浩然坦荡,铁面深沉,怒判伪真,视正邪如同冰炭之凛然豪气,恰似古人“言为心声,形为心迹”的真实反映。
古往今来,戏文故事和戏台情景演绎了无数历史传奇,反映了无数的人生悲欢离合,人们追求美好,向往和平,伸张正义,鄙视邪恶,心灵深处呼唤着幸福与吉祥。而钟馗文化的钟馗画,作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文化艺术经典题材之一,是一个特殊的“神”的化身的艺术形象,其象征意义已远远超越绘画的本身。谢云生老师的钟馗系列作品,除自身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外,还迎合了人们祈福祥瑞、申明正义的心里期盼,所以更显示出它经久不衰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
再如,中国人物画是传统国画中的一种,画是美育的手段,更有其神圣的文化使命,其中工笔仕女画,承传历史技艺的线型美,以色为彩生情表意,仕女以女性形态美、内在美为主,最终达到“画言志、歌咏情”的意境。其形象却又是不同于一般体态丰腴的唐朝女性。谢云生先生笔下的文成公主有着睿智聪慧的头脑,受过很好的教育;她性情温文而矜持、大方而端庄、高贵而质朴。为了表现她信仰佛教,画面上的文成公主是双手合什祈愿慈祥的淑女形象。古人画仕女人物多不画背景,今人借以背景表现和深化意境使形象景色美为一体,所以谢云生先生在文成公主华丽的唐装背后,饰以布达拉宫为背景,以表现历史上的布达拉宫的来由,以历史的坚实厚度衬托纯情文静、慈怀备至、祈望和促进民族和谐兴旺的文成公主。
位卑未敢忘忧国,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爱国之心非常重要。谢云生先生创作的中国名士人物画系列,陆续在推出,古代的先贤圣人:孔子,老子,孟子,书圣,商圣,医圣,诗圣,药圣……从历史人物到那些为了祖国而奉献生命的当代英烈,以及这个时代的精英,都是他创作的主题。这类主题作品,很多已被作为国礼送出国门。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魏碑书法作品《中国印摩崖石刻记》有100平尺之巨,是谢云生先了为2008年奥运会创作的,堪称他书法的扛鼎作。还有钓鱼台等国家场馆的巨幅山水作品,更是得到了大家的广泛喜爱。
相关文章:
看相算命顺口溜02-16
高中五四爱国运动02-16
五四运动100周年学生爱国演讲稿范文02-16
关于五四运动纪念心得体会02-16
2010年纪念五四运动伟大诞生爱国演讲稿02-16
初中英语语法简单汇总02-16
爱国主题通讯稿02-16
爱国主义总结02-16
小学作文:秋叶美02-16
2011年迎新春书法比赛活动总结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