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价值分析(精选十篇)
治疗价值分析 篇1
关键词:介入放射学,梗阻性黄疸,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 (PTCD) ,胆道支架置入术
恶性梗阻性黄疸常由胆管癌、胆囊癌、胰腺癌以及转移性肿瘤等所引起[1]。进一步发展可继发胆道感染、肝功能衰竭等, 威胁患者生命。及时、有效的解除胆道梗阻, 是患者获得进一步治疗肿瘤的机会、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命的重要手段。高龄患者往往没有外科手术机会, 介入治疗风险也较大[2]。现将焦作市人民医院介入科近3年来治疗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227例, 进行分析总结, 探讨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共227例。男162例, 女56例, 年龄47~93岁, 中位年龄65岁。其中肝癌31例, 胆管癌95例, 胆囊癌24例, 胰头癌48例, 转移癌29例。均以不同程度的皮肤、巩膜黄染, 上腹部疼痛不适, 纳差, 大便呈灰白色等就诊。查血清总胆红素 (STB) 176~557μmol/L, 平均值 (346.2±21.7) μmol/L, 经超声、CT、MRI、MRCP等影像学检查, 明确胆道梗阻的存在和部位, 其中肝外胆管梗阻65例, 肝门部梗阻162例。黄疸病史7~35d。术前转氨酶升高203例, 血清尿素氮升高36例, 低蛋白血症94例, 贫血133例, 凝血功能异常28例。
1.2 方法
术前针对心、肺、肝、肾功能情况, 给予支持治疗,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的, 术前2d开始用止血药, 纠正凝血功能。术中检测心电、血压、血氧, 并肌内注射杜冷丁50mg。操作在DSA引导下进行, 局麻下用21G千叶针经右8~10肋间腋中线处穿刺右肝管, 或经剑突下2cm、偏左2cm处穿刺左肝管。造影后再选一合适分支刺入, 以导丝和导管配合, 通过闭塞段。必要时再行远端胆道造影。导丝深入十二指肠后, 沿导丝引入支架释放器, 植入金属胆道支架, 支架两端超出闭塞段至少0.5cm, 然后沿导丝引入8.5F内外引流管。或不植入引流管, 直接用明胶海绵条填塞肝穿刺道。部分患者仅植入引流管, 未放支架。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引流物性状, 应用止血药2d, 广谱抗生素5~7d。术后1、2、4周复查血生化, 2周时造影并拔除引流管。
2 结果
本组所有患者均一次性成功植入胆道内外引流管或/及金属支架, 解除胆道梗阻。其中内外引流管和支架同时植入者174例, 单纯植入支架10例, 单纯植入内外引流管43例。162例肝门部梗阻者, 均仅开通一侧优势胆管。术后93.3% (211/227) 的患者临床症状得以明显缓解和有效控制, 大部分患者STB均持续下降, 术后1周44.9% (102/227) STB降至术前1/2以下, 术后2周63.9% (145/227) STB降至50μmol/L以下。转氨酶也随同胆红素一起逐渐下降。术后4周86.3% (196/227) STB较术前下降>25%, 13.6% (31/227) 退黄效果较差。5例术后30d内因肝或多脏器衰竭死亡。
术中26例患者出现胆心反射, 血压心率下降, 及时发现后, 停止操作, 避免刺激胆道, 观察5~20min, 均逐渐恢复正常。术后2周内178例患者出现间断发热, 使用抗生素后好转。112例引流物颜色发红, 均与24h内消失。6例胆道出血较重, 经保守治疗2d好转。术后出现引流不畅47例, 经导丝疏通后好转。21例引流管移位, 插入导丝进行调整后恢复正常。
3 讨论
恶性阻塞性黄疸可引起胆汁淤积, 皮肤瘙痒, 纳差,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进一步发展可继发胆道感染、肝功能损害, 最后可导致肝脏及多脏器功能衰竭, 因此及时、有效的解除胆道梗阻, 恢复胆道通畅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 解除胆道梗阻的方法主要有外科手术、经十二指肠镜胆管引流术 (ERCP) 以及PTCD。大部分患者临床分期较晚已失去外科手术根治的机会, ERCP时麻醉和和术中切开十二指肠乳头的风险也很大, 而PTCD由于不需全麻, 穿刺针较细, 对肝包膜损伤小, 引流管填塞穿刺道可预防出血等优点, 相对更为安全。
PTCD操作简单, 技术成功率可达100%。胆道疏通后93.3%的患者可有效退黄, STB水平下降, 皮肤瘙痒消失, 食欲增加, 营养状况改善, 肝功能逐渐恢复。部分患者获得了进一步治疗肿瘤的机会。生活质量得以改善, 生存期得以延长[3,4]。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病变的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 PTCD是最佳选择[5]。
对肝外胆管阻塞及肝门部阻塞但尚未累及3级分支的, 应与内外引流的同时植入金属内支架。术后2周拔除引流管, 方便患者日常生活、减少感染机会。但如出现肿瘤生长超出支架范围或支架内胆泥淤积等原因导致胆道再次梗阻, 则需重新穿刺。不植入引流管而仅植入支架时, 患者不必等待2周拔管, 可以减少住院时间, 节省费用。但如患者食欲较差, 饮食、大便较少时, 则退黄较慢。
对于肝门部梗阻的患者, 如对左右肝管分别开通, 则创伤和手术时间相应增加, 对胆道的刺激也增多, 术中风险和并发症发生率比单侧开通要增加, 而只引流优势侧也能得到满意的退黄效果。基于以上考虑, 建议只引流优势侧胆管。
并发症中常见的有出血、感染、胆心反射、引流管移位、引流不畅等。少量出血, 经保守治疗可自止;出血量较大时需要动脉栓塞或外科手术止血。穿刺时嘱患者屏气、避免多次穿刺肝包膜、避免沿上一肋缘下进针等措施可有效预防。胆心反射的出现与造影时胆道内压力过高、胆道内粗暴操作有关, 应注意规范、轻柔操作尽量预防, 术前肌内注射阿托品1mg可预防术中血压心律过低。引流管移位多由患者呼吸幅度过大及意外牵拉造成, 可透视下插入硬导丝进行调整。引流管内充满胆泥、凝血块等物时, 可致引流不畅, 可用导丝疏通。胆道逆行感染在内外引流时难以完全避免, 可注意进食时关闭外引流、餐后30min再开放、引流袋放置不要过低、冲洗引流管时避免回抽等, 尽量减少肠内容物进入胆道造成逆行感染的机会;本组有1例拔除引流管后腹水进入胸腔, 为穿刺点过高所致, 同时抽取胸、腹水后好转。
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 预后较差, 但只要认真做好术前准备, 选好手术方案, 规范操作, 术后正确处理出现的并发症, PTCD仍是一种操作简单、相对安全、退黄效果可靠的治疗措施, 对缓解患者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有较大价值。
参考文献
[1]Iizuka T, Hoshihara Y, Hoteya O, et al.A case of gastric cancerpresenting with obstructive jaundice and responding to biweeklyCPT-11 and CDDP combination administration[J].Gan To KagakuRyoho, 2006, 33 (5) :659-667.
[2]Speer AG, Cotton PB, Russell RC, et al.Randomised trial of endosc-opic versus Percutaneous stent insertion in malignant obstructivejaundice[J].Lancet, 1987, 2 (8550) :57-62.
[3]戴定可, 翟仁友, 于平.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介入治疗[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1, 20 (4) :305-307.
[4]曹志宏, 刘怡文.高位胆道梗阻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02, 3 (4) :262-263.
治疗价值分析 篇2
基于顾客价值供求模型的价值决策分析
尽管国内外有关顾客价值的研究已经有20多年了,有关顾客价值含义的界定却众说纷纭,顾客价值与顾客购买决策行为深层次的互动关系仍然是众多学者力求解决之谜.本文根据消费者购买决策行为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顾客价值体系概念,并结合企业价值供给和顾客价值需求构建顾客价值供求模型,然后分析顾客价值决策过程,最后得出有关结论.
作 者:张明立 胡运权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刊 名: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5(3) 分类号:F274 关键词:顾客价值 顾客价值体系 顾客价值供求模型 顾客价值决策治疗价值分析 篇3
方法:本次实验以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所收治的23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为实验对象,回顾分析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安全性和阳性检出率。并评价部分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和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介入治疗效果。
结果:所有受检者均无永久性神经功能损伤,脑血管DSA检查总的阳性率为66.74%。
结论:本次实验结果表明,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能够提高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阳性检出率,且介入治疗脑血管疾病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和疗效显著等优势,应用前景良好。
关键词:脑血管造影介入治疗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051-02
目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动态显示脑血管解剖形态结构的最佳检查手段,此方法是通过股动脉穿刺,再利用导管向动脉内快速地注射造影剂,使用数字系统电子设备获取单纯的血管图像。其可以更全面且精确地显示出颅外、颅内脑血管的整体情况,明确是否有脑血管畸形、颅内动脉瘤等明显血管畸形病变。并可以动态地了解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血流速及侧枝循环情况,可以对脑部供血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价。因而被认为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同时又是血管内治疗的基础和操作平台。本次临床实验对DSA检查在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以及介入治疗应用价值进行了分析,现将本次临床实验的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本次实验以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所收治的23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为实验对象,男性130例,女性100例,患者年龄范围在40岁至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4.5)岁。
纳入标准为:所有脑血管疾病患者经过经颅彩色多普勒(TCD)、颈动脉彩超检查,以及MRA/MRI/CTA等非侵袭性检查,均符合下述条件之一:第一,1根以上颅外或颅内脑动脉发生闭塞或狭窄;第二,影像学检查结果表明,造成TIA发作或脑梗死发生的主要血管发生软斑或不稳定性斑块,且患者存在血流动力学性颅内动脉末梢低灌注或斑块脱落的可能性。第三,出血性脑血管病(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内出血等)经相关检查已确诊。第四,单侧动眼神经麻痹及以视力障碍为主要症状者均排除眼局部性病变及颅内其它非血管性病变。
排除标准为:第一,无法长时间平卧的患者;第二,碘过敏患者;第三,心、肺、肾功能障碍者;第四,出血倾向严重的患者。第五,家属或患者意愿不配合者。
1.2检查方法。本次临床实验我院应用飞利浦FD20平板DSA造影仪进行检查,利用Seldings技术经皮股动脉穿刺置动脉鞘,上造影管,常规行双侧椎动脉和颈内动脉检查。根据情况选择双侧颈总动脉和主动脉造影检查,造影剂选用优维显或碘佛醇。手术过程中和术后1d内行心电仪监测。手术完成后静态或动态分析造影检查结果。并依据北美NASCET标准对发生粥样硬化的动脉血管狭窄程度进行测定。对脑血管畸形、颅内动脉瘤等情况综合评定分析,并依据结果实施血管内介入治疗。
1.3治疗方法。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和颈动脉狭窄患者行seldings技术治疗,将导管鞘穿刺置入一侧股动脉内,全身应用肝素化。对于合适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在局部麻醉的情况下,通过脑保护设备置入内支架治疗;对合适颅内动脉瘤患者,气管插管行全身麻醉,全身应用肝素化,将导管鞘利用seldings技术置入一侧股动脉内,利用微导丝系统和微导管,依据患者动脉瘤体的形态和大小,分别填塞规格相同的记忆型号弹簧圈;而于动静脉畸形患者用微导管超选择进入畸形血管团供血动脉并依据畸形血管团的形态和大小,以NBCA胶或Onyx胶栓塞治疗。
2结果
2.1DSA检查。本次临床实验的230例患者中,共有154例患者DSA检查结果呈阳性,阳性检出率为66.95%。其中,发生率最高的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检出率约为75%,主要病变类型为脑动脉闭塞或狭窄。其次为出血性脑血管疾病,阳性检出率为60%,主要类型包括后交通动脉瘤、颈内动脉系统动脉瘤和前交通动脉瘤等。患者的DSA检查结果,如表1所示。
2.2DSA检查安全性。所有230例实验对象中,有2例患者手术过程中出现了暂时性的血管痉挛症状,经过及时的对症治疗后,情况完全消失,未发生神经永久性功能缺损或死亡病例。
2.3介入治疗。患者术后均接受6个月至1年不等的随访,随访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和脑梗塞等并发症,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其Aunt-Hess分级结果均在1至3级之间,采用电解脱卸弹簧圈进行栓塞,患者介入治疗后预后优良率为100%。对于脑血管畸形患者采用介入栓塞结合外科手术、放射治疗提高综合疗效。
3讨论
DSA检查作为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方法,具有稳定性较高,且图像质量良好的优勢,能够为脑血管疾病病因检查提高重要依据,并可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本次所选病人行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术均获得明确诊断。造影过程中无1例发生并发症,充分说明介入检查的安全精确性。
本次临床实验中,患者DSA检查的阳性检出率为66.94%,略高于国内有关医学研究的结果,其主要原因与患者数量及我院选择病人有关。其中,SAH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DSA检出率最高的疾病类型,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要提高患者DSA检查的准确性和阳性检出率,术前需实施简单易行、快捷简便、无创的头颅影像学、颈动脉彩色超声和TCD等临床检查,并以此作为脑动脉粥样硬化闭塞或狭窄程度的临床诊断依据,特别是对于有脑卒中史、饮酒吸烟史、高血脂症、冠心病、糖尿病和高血压的患者,DSA检查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阳性检出率。
颅内动脉瘤也是SAH的主要发生原因,该疾病的DSA阳性检出率为65.04%,该结果显著高于有关医学报道结果,其主要原因与患者数量存在直接联系。对于确诊为SAH的患者,患者需加强多体位投照,对传统的DSA投照技术加以适当改进,实验SHIMADZU Digtex safire平板DSA造影检查设备的DSA旋转动能,从而进一步提高DSA的阳性检出率。
DSA在脑血管病诊治中有特殊的价值,但其本身是有创性检查,手术过程中可能发生血管痉挛后的脑梗死、高灌注综合症、血管破裂出血等临床并发症,笔者将DSA安全方面的经验总结如下:第一,术前严格掌握DSA的排除标准及适应证;第二,实施DSA检查的操作者事先要接受系统全面的有关操作规范的培训学习;第三,检查前制定完整的术前、术中、术后DSA检查操作规范,并严格遵守;第四,手术过程中和完成后实施全面细致的护理观察并配合连续的心电监护,以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临床并发症;第五,手术过程中使用适当的导管,以提高造影诊断的安全性。
总之,DSA作为数字放射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为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血管内治疗提供了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新方法。随着治疗观念的改进、新型设备材料的研制和核心技术的普及,血管内治疗必将的到更广阔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江宝柱,牛小敏,张翼,王元.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110例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2002(12)
[2]余翔,高小平,梁辉.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175例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05(08)
治疗价值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 男46例, 女38例, 年龄17~63岁, 平均 (35.1±2.8) 岁;致伤原因:车祸伤39例, 机械伤16例, 高处坠落伤16例, 重物砸伤13例;骨折部位:股骨21例, 桡骨12例, 胫腓骨23例, 肱骨28例;损伤性质:闭合性骨折61例, 开放性骨折23例;均为新鲜骨折, 病发24 h之内入院。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42例行LCP内固定治疗, 对照组42例行单纯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骨折类型、致伤因素、损伤性质及损伤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行X线检查并仔细读片, 新鲜骨折出现肿胀时则需抬高、牵引患肢, 严重时结合药物治疗, 消退后再择期进行手术;如果有筋膜间室并发症, 必须马上进行手术;对于有感染症状伤口无法愈合者, 对其进行全面体检, 同时尽量提高机体抵抗力。
1.2.1 对照组
本组患者采用单纯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首先根据骨折部位选择适当切口, 暴露骨折断端, 对骨折进行复位, 根据钢板大小, 在骨折块上选好位置, 对局部骨膜行剥离操作, 于骨折后方套骨折固定器, 将钢板安置于骨面上, 确定方向后钻孔、攻丝。术中测量骨孔深度, 根据骨折的部位和大小选用合适的双皮质螺钉拧入固定。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 同时密切观察伤口周围有无肿胀, 术后早期行关节的功能锻炼, 依据复查情况决定负重活动时间。
1.2.2 观察组
本组患者采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所有患者术前均行X线检查并仔细读片, 依据骨折类型制定详细的治疗计划, 选择合适的钢板备用。硬膜外麻醉下, 取仰卧位, 于牵引手术床上协助患者将下肢骨折放直, 上肢骨折则采用臂丛麻醉。对患肢首先行闭合复位, 再维持其长度和力线, 根据骨折情况, 对骨折小块可选用克氏针行临床固定, 同时加强观察, 避免影响钢板植入的情况发生。在骨折部位远侧或近侧取小切口, 使骨折断端暴露, 再行逐层分离操作, 清除断端间组织, 直视下行解剖复位, 复位满意后选长度适宜的钢板附于骨干外侧, 术中可应用C臂X线机透视钢板位置和骨折复位情况, 确保达到最佳效果。将常规双皮质螺钉安装于骨干两端, 将骨干和钢板用2~3枚螺钉进行加压固定, 钢板用骨干外侧肌肉覆盖, 缝合伤口。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伤口感染, 同时给予低分子肝素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手术后24 h即可在床上进行伸屈临近关节功能锻炼, 手术后72 h可让患者采用半卧位, 根据骨折类型、术后骨折的稳定性、有无骨质疏松以及术后X线片的情况决定何时部分或完全负重[5]。鼓励稳定性骨折、骨质质量好、术后摄片显示骨折固定牢固, 内植入位置好的患者尽早下地活动, 对不稳定骨折或骨质疏松者先在不负重状态下功能锻炼, 根据术后摄片及临床检查决定何时部分负重, 逐渐过渡到全部负重, 10个月左右拆除钢板。
1.3 疗效判定标准
(1) 并发症:伤口感染, 神经、肌腱损伤及内固定脱落。 (2) 愈合标准:骨痂连续, 骨折线模糊可见, 骨折端无异常反应, 施加压力有疼痛感。 (3) Johner-wruh功能评分:优:膝、踝关节不受限, 步态正常;良:膝关节活动>80°, 踝关节>75°, 步态正常;中:膝关节活动75°~80°, 踝关节<50°~75°;差:膝关节活动<75°, 踝关节50°, 步态跛行[6]。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中有2例感染, 1例固定脱落, 并发症发生率为7.14%;对照组中有3例感染, 3例肌腱严重损伤, 4例固定脱落, 并发症发生率为23.81%;,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愈合时间比较
术后随访6~14个月, 观察组愈合时间为 (6.1±0.4) 个月, 对照组为 (8.7±0.6) 个月,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两组Johner-wruh功能评定比较
两组患者Johner-wruh评分对比, 观察组术后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临床效果更优, 具体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交通、建筑等行业的高速发展, 交通事故和高空坠落等意外事件的发生不断增加, 造成四肢骨折的发生率较高, 已经成为临床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不论何种原因引发的四肢骨折, 一旦出现, 不仅骨折处的骨质会遭到破坏, 骨折周围的血管与软组织也会受到损伤, 由此会引发多种并发症, 如感染、皮肤组织坏死及关节功能障碍等[7]。及时对骨折进行良好的解剖复位, 实施坚强固定并尽早进行功能锻炼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如何选择固定方式对该类患者进行治疗已经成为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8]。传统治疗方法主要采用石膏固定和牵引固定, 但该类方法存在诸多弊端, 主要为固定时间过长, 患肢缺乏运动, 局部血液循环不畅, 严重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等并发症, 总体功能不理想, 而如果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疗法, 虽有一定固定效果, 但手术切口长, 创伤较大, 往往因植入钢板而进一步破坏血运, 导致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 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不便[9,10,11]。随着内固定技术的不断发展, 一些新型有效的器材开始不断出现, 其中以锁定加压钢板最为常用, 其为一种骨折内固定器材, 完全依靠钢板自身交锁结构来实现内固定效果, 避免了传统钢板依靠骨摩擦的弊端, 减少了手术带来的损伤, 促进了骨折愈合, 由于其固定稳定性极高在临床上备受重视。
为探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效果及优越性, 本文选择笔者所在医院行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的42例患者为观察对象, 选择同期行单纯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的42例患者为对照, 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差异, 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的愈合时间 (6.1±0.4) 个月明显少于对照组 (8.7±0.6) 个月,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临床效果更佳。笔者分析认为, 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并发症少、愈合时间短、功能恢复优良率高的原因可能是: (1) 创伤小。术中无需剥离骨膜, 对骨及周围软组织的血运影响较小; (2) 固定可靠。螺钉可锁定于接骨板内, 从而使骨折块、锁钉及钢板三者有机结合成为一体, 固定效果极佳; (3) 无需塑形。一般情况下, 骨、钢板无需紧密黏附, 只需支起一个固定支架, 钢板不必精细塑形, 只在少数情况下进行塑形, 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骨膜造成的损伤, 减少钢板下骨组织缺血性坏死的发生几率, 为骨折快速愈合创造适宜的生理环境。 (4) 坚强稳定。观察组42例患者术后随访过程中仅仅有1例胫骨骨折患者出现了轻微的螺钉与钢板松动, 通过功能评价, 该组患者治疗的优良率达88.1%。作为一种内固定技术, 锁定加压钢板在治疗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应用中, 保证了患者骨折部位生物学的完整性, 也很好地提供了骨折愈合的生物学环境, 与生物学接骨的理念较为符合, 是一种弹性的固定方法, 对于骨折的愈合以及骨头的再生非常有利[12]。
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技术的发展某种意义上推动了微创骨折固定技术的运用, 临床手术时, 锁定加压钢板较普通钢板的应用难度更大, 使用锁定加压钢板常常要求间接复位骨折块, 锁定螺钉必须沿着螺孔的轴线小心的拧入螺钉孔, 并确保已拧紧, 钢板的长度也要仔细选择[13]。治疗骨折的基本原则包括良好的解剖复位、可靠地固定、尽可能地保留骨折端的血供、早期安全范围内的功能锻炼, 采取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 减少了骨质的破坏, 利于骨痂快速生长, 降低了植骨需求, 但是难以维持良好的复位仍是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 如何有效地应用锁定加压钢板同时使创伤最小化仍是今后需要努力研究的课题[14]。
治疗价值分析 篇5
关键词:口腔修复;正崎治疗;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322.4+1[ 【文献标識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179-02
现代生活中, 饮食的不规律, 牙齿疾病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长。牙齿疾病问题成为了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 其中牙列间隙现象在牙齿问题中较为普遍。牙列间隙不仅仅影响了牙齿的美观,并且会使患者发音不清, 不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本次实验选取了来我院就诊的48例患者, 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将这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采用正畸治疗, 对照组患者则采用可摘局部义齿治疗, 将俩组患者的数据进行比较, 得到了令人的满意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收治的48例牙齿间出现间隙的患者,分别将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24例患者。其中对照组的24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7例, 女性患者7例, 年龄在19-52 岁, 平均年龄32.5岁。观察组的24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5例, 女性患者9 例, 年龄在20-50 岁, 平均年龄30.5岁。经过相关诊断, 本次选择的48例患者均在患有不同程度的口腔疾病。
1.2方法
分析两组患者口腔疾病的具体情况, 在治疗前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 对两组患者分别给予X 线确定口腔情况后方能进行治疗。对照组的45 例患有口腔疾病的患者通过常规口腔修复的治疗方法进行相关的治疗。而观察组的45 例患有口腔疾病的患者则通过正畸治疗方法进行口腔恢复治疗, 在正畸治疗前首先对患者的口腔进行清洁, 事先将患者本身患有的牙周病、牙髓病以及牙等口腔疾病进行综合治疗, 将口腔内损坏的牙体进行拆除, 并检查患者骨头与肌肉连接的关节以及领骨包绕牙根的部分, 确定患者是否存在无骨缺损以及口腔其他疾病等。正畸治疗的具体方法: 观察组的45 例患有不同程度口腔疾病的患者先通过采取方丝弓将牙齿进行矫正并且固定, 把患者的牙齿排列整齐, 采取牵引的方法矫正以及调整错领畸形的牙齿, 确保能够将牙齿咬胎调整成正常状态。
对于本组牙齿有缺口的患者, 首先先了解牙齿缺口的实际程度, 然后将患者的牙齿进行排列并且确定能够满足牙齿美观以及咀嚼能力的具体要求, 将牙齿缺口的现象集中完成后方能对采用正畸治疗手段修复牙齿。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修复牙列间歇的满意程度、总体效率在很大程度上超过对照组患者而观察组患者接受正畸治疗后并发不良反应的情况也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患者的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 详见表1
3 讨论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口腔医学也在不断发展, 使得学科间的划分越来越细, 各个专科的医师们在为患者了提供了精准的治疗的过程中, 研究总结出口领系统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某位患者可能存在多种牙科问题, 如牙列缺损、错领畸形以及牙周疾病等。正因如此, 牙齿问题的治疗, 正朝着各个学科的相互渗透, 彼此联系, 联合应用治疗的趋势不断发展。修复前的正畸治疗就是一种普遍的合作方式。
与常规的正畸治疗相比修复前的正畸治疗有着自身的优势和特点①修复前的正畸治疗时为修复创造条件。在修复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修复条件复杂且不理想的状态, 如牙齿扭转和牙列拥挤会使缺牙修复受到影响若患者缺牙时间较长则会造成基牙倾斜、对领牙齿的伸长, 造成修复间隙不够患者的牙列稀疏, 散在间隙过多等。因此,正畸治疗在修复前显得格外重要, 通过正畸治疗可以使得到充分的利用, 使牙间隙分配合理, 基牙做到直立平行, 能够施行正常牙体预备的治疗, 从功能上以及美观上均能使修复体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②修复前的正畸治疗缩短了患者的治疗时间, 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让患者更容易接受。通过本次实验可知, 与对照组的患者相比, 在修复前进行正畸治疗的实验组患者的平均疗程大为缩短。疗程的缩短不仅仅节省了医师、患者的时间, 同时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③在正畸治疗前医师需要与患者进行沟通, 了解患者的口腔状况、心里承受能力以及经济能力, 并进行综合分析, 为患者打好“ 防御针” , 有充分的心里准备配合治疗, 防止在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因素影响患者, 保证在治疗后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
随着人们对美的追求的不断加深, 自身的仪容仪表的也在不断提升, 牙齿的整齐洁白是仪容仪表细节的表现。现代生活中, 饮食的不规律, 牙齿疾病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长。牙齿疾病问题成为了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 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可以知道, 修复前的正畸治疗是不容或缺的, 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与常规治疗相比, 修复前的正畸治疗具有矫正目的明确、治疗时间断短、能够减轻患者的身体痛苦以及心理压力等诸多优势, 在临床具有显著的疗效, 应该得到大力的推广。
参考文献
[1] 韦祖印.正畸治疗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1,18(22):244-245.
治疗价值分析 篇6
关键词:异位妊娠,保守治疗,阴道彩超
异位妊娠是指孕卵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着床并且发育, 即子宫腔以外的妊娠, 俗称宫外孕, 是妇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发病率为1%, 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的生命[1]。目前, 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 彩色多普勒显像技术 (CDFI) 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为探讨阴道彩超 (TVCDS) 在异位妊娠保守治疗中药物治疗结果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该研究就以2006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80例病例行阴道彩超对异位妊娠的诊断以及对保守治疗后结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共80例患者, 诊断前均为临床疑似异位妊娠, 年龄分布在20~35岁, 平均年龄29.5岁, 停经时间为35~60 d 80例患者中, 32例下腹有隐痛和不适感, 27例伴有不规则阴道出血, 尿HCG检测呈阳性或者弱阳性。
1.2 方法
1.2.1 80例异位妊娠患者的诊断
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5~7.5MH2, 探头扫描角度为90°。首先对患者进行腹部常规检查子宫、双侧附件区及整个盆腔。其次, 利用阴道彩超进行检查。患者在检查前要排空膀胱, 超声仪探头表面套上无菌的避孕套, 然后将探头放入阴道内进行多角度放入检查, 探查子宫以及双侧附件区。记录宫内妊娠囊情况, 子宫内膜厚度;附件区妊娠囊状况以及有无包块, 若有, 包块的位置以及性质;还需记录腹腔内的积液量以及性状。对可疑的包块进行进一步的彩色多普勒检查, 观察包块周边和内部血流量及分布情况, 分析血流频谱并记录相关数据资料。
1.2.2 经阴道彩超确诊为异位妊娠的患者给予药物保守治疗
该组患者给予甲氨蝶呤 (MTX) 治疗, 采取肌肉注射治疗法, 注射1次/d, 25 mg/次, 共注射6 d。记录药物治疗前异位妊娠声像图, 并分别记录患者用药后2、4、6、8周的声像图, 部分患者追踪到用药后2个月。
2 结果
该组80例异位妊娠患者均有附件包块, 直径<3 cm。异位妊娠情况见下表1。
80例异位妊娠病例中, 典型的孕囊声像图21例, 占26.25%;类似孕囊回声6例, 占7.50%;混合型包块回声54例, 占67.50%。
患者在治疗前进行阴道彩超可以检测到包块影像。72例 (90.00%) 患者在治疗后原块消失, 其中28例在治疗后4周异位妊娠包块消失, 35例在治疗后6周异位妊娠包块消失, 余下9例在治疗后2个月异位妊娠包块消失。8例患者经阴道彩超检测, 治疗失败, 后经及时的手术治疗, 痊愈。
3 讨论
异位妊娠, 习惯上被称为宫外孕。它是指子宫腔以外的妊娠, 发病率大约是1%, 是妇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异位妊娠也是造成孕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 异位妊娠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由于异位妊娠对患者生殖器官造成的损害较大, 不恰当的治疗方式可能会导致患者生殖能力的丧失, 鉴于绝大多数患者都有生育要求, 要求保留生殖能力, 所以异位妊娠的保守治疗越来越被患者接受[2]。
该组病患的保守治疗给予药物治疗, 常用的应用于异位妊娠保守治疗的药物有甲氨蝶呤、非米司酮、5-氟尿嘧啶等, 该组病患全部给予甲氨蝶呤治疗。病患在接受药物治疗之前, 应该符合以下几个条件[3]: (1) 患者没有药物治疗禁忌; (2) 附件包块直径<4 cm; (3) 输卵管妊娠没有破裂或者流产 (4) 患者没有明显的内出血。该组患者在治疗前检查均符合以上条件。
通常情况下, 典型的异位妊娠患者临床特征明显, 进行超声检查时, 超声图像上可见子宫增大并且在子宫周围可以检测到包块和积液以及其他特殊的声像图, 临床上诊断及检测治疗效果较易。但是对于非典型的异位妊娠患者, 经阴道彩超方法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阴道彩超超声仪的探头频率高, 并且可以多角度的探查, 直接近距离的检查子宫、附件以及包块。它不仅可以清晰的将普通的腹部超声检查不能够检测的异位妊娠包块及包块内部结构显示出来, 还可以结合CDFI技术检测、分析包块以及子宫与卵巢动脉的血流情况[4]。由此, 便可准确的提供并分析异位妊娠的部位、程度等等一些临床资料。
通过准确的记录患者在接受药物保守治疗前后的阴道彩超声像图, 便可对药物治疗的效果进行评估, 充分发挥了阴道彩超分辨率高、直观且重复性好的优点[5]。研究显示, 经过动态监测, 患者在治疗前均具有不均质的低回声包块, 经过阴道彩超检测, 治疗4周后包块开始消失, 大部分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6周内包块相继消失。80例患者中有8例治疗失败, 阴道彩超声像图显示局部形成一个体积较大的不均1团块, 并且边界模糊、形状不典型, 还可检测到包块内部有血流信号。根据此信息, 患者经手术治疗后痊愈。
由此可见, 阴道彩超技术应用于异位妊娠诊断及对保守治疗疗效分析上具有很大的价值。首先, 在对异位妊娠定位诊断以及检测子宫内蜕膜样反应上, 阴道彩超有很强的识别能力。其次, 阴道彩超可以动态的、准确的记录患者在药物保守治疗中包块的形态、大小以及回声, 使的治疗效果的反馈和分析具有可靠地依据。再次, 对于治疗失败的病患, 阴道彩超可以检测到包块的形态变化以及盆腔液体体积变化, 为临床及手术的选择提供了准确的信息。因此, 阴道彩超技术可以成为异位妊娠诊断以及判断分析保守治疗疗效的首选方法。
参考文献
[1]陈改义, 刘继红.经阴道彩超对早起以为妊娠诊断价值的探讨[J].临床论著.2008, 1 (10) :42-43.
[2]李晋琴.异位妊娠保守治疗及护理的进展[J].护理讲座与综述.2010, 14 (12) :1126-1127.
[3]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09.
[4]姚伟东, 陈静.经阴道彩超在异位妊娠诊断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5, 21 (3) :290.
治疗价值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该院经彩超诊断的宫外孕患者91例, 全部符合相关诊断标准。患者年龄21~40岁, 患者的平均年龄为28.3岁;所有病患皆有停经史, 停经时间约为1~2个月, 平均为48.6 d;有79例伴有腹痛, 81例伴有阴道流血;此外, 全部病患的尿HCG为阳性。
1.2 方法
该院对宫外孕患者的检查采用彩色超声诊断仪, 仪器为GE LOGIQ BOOK便携式彩色超声诊断仪, 该彩色超声诊断仪腹部的探头频率设定为, 功率设定为3.5 MHz, 阴道探头的频度一般设置为7.5 MHz。在对患者进行腹部超声检查的时候要确保病患的膀胱充盈, 患者平卧, 检查患者的腹部, 通过相应的探查检查患者子宫、卵巢大小与结构等是否出现异常, 除此之外, 还要详细观察患者的宫腔中是否有孕囊、盆腔中是否有包块等。相比于腹部超声检查, 阴道超声检查的操作便有些不一样, 首先是在检查之前要确保病患的膀胱是处于排空状态而不是充盈, 患者应仰卧, 取患者的截石位, 检查之前先在阴道探头上涂抹上耦合剂, 再在探头上套上安全套;探头进入阴道的时候要紧贴患者阴道穹窿, 同时要保持在阴道内部以纵横斜等多切面位置进行探查, 特别是要注意检查宫腔内及双侧附件区域, 主要观察是否存在孕囊、盆腔积液及包块等, 检查的同时要做好记录, 通过分析检查结果做出否为宫外孕的判断。
1.3 统计方法
该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诊断情况
91例患者经过腹部超声诊断为73例, 漏诊5例, 误诊13例, 诊断符合率为80.22%;91例患者经阴道超声诊断为89例, 漏诊1例, 误诊1例, 诊断符合率为97.80%。2种诊断方式的效果经过统计学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超声图像分型
(1) 有18例输卵管环型, 百分比为19.78%, 见图1所示。 (2) 有4 6例非特异性包块型, 百分比为50.55%, 在卵巢旁探及大小不等的包块, 其中混合性包块有31例, 实性包块有15例, 见图2所示。 (3) 有27胎心胎囊型, 百分比为29.67%, 见图3所示。
3 讨论
宫外孕是众所周知的妇科常见的疾病之一, 特别是输卵管妊娠, 由于输卵管管壁较薄, 随着孕卵的不断发育, 妊娠囊逐渐增大, 导致其破裂而引发内出血, 甚至发生休克等危急症状。具体的说, 宫外孕指的是由于一些特殊因素, 使得受精卵在着床时发生了问题, 从而未能正确进入子宫, 而是停留在体内别的部位, 致使怀孕异常, 医学术语又称为异位妊娠[4]。对于急性宫外孕患者而言, 大部分表现为停经且伴有典型的阴道出血与下腹部疼痛, 出血量多而大, 病情比较危急, 应尽快诊断, 然后针对具体的症状与体征做出应对策略, 一旦遇到诊断困难时, 应借助彩超进行确诊。大量的彩超临床诊断宫外孕来看, 通过腹部超声诊断操作比较简便, 但是在实际的诊断结果来看, 其准确性不高, 且极易出现宫内假妊娠囊, 因此必须借助阴道彩超。通过阴道超声诊断宫外孕, 其彩超的图像分辨率较高, 所以能更加清晰地显示出子宫、附件及周围组织的具体情况, 也能准确鉴定出是否为宫内假妊娠囊。在该研究中, 可以看出, 采用经阴道超声诊断其诊断符合率高达97.80%, 明显高于经腹部超声诊断80.22%的诊断符合率, 可见采用经阴道诊断宫外孕的准确率要明显高于经腹部超声诊断。
在妊娠早期, 当受精卵种植之后, 使得细胞得以滋养并迅速生长, 同时产生与释放出特殊的化学物质, 使得滋养层具有了促进血管生长与在蜕膜内分化的能力, 之后, 一些蜕膜血管就会被破坏, 从而形成含血的腔隙, 造成了母体的血液流到绒毛膜间隙中, 从而成为了胚胎的营养源。但是, 出于胚胎生长的需求, 妊娠囊及周边会有一些丰富的血液供给, 这就使得彩超在检查时, 可以在妊娠囊周边看到一些丰富的血流信号, 而此时彩色多普勒超声经子宫内胎囊与附件区包块内检出半环状血流及类滋养层动脉频谱诊断或排除宫外孕。
采用彩超诊断宫外孕的指征主要包括了妊娠囊、盆腔积液及附件区包块等, 而具体的声像图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子宫轻度增大, 内膜的回声增强与增厚, 而宫内未出现妊娠囊或者出现薄壁与呈现单环状无回声区的假性妊娠囊。 (2) 混合性包块多数位于附件区, 并且有着不规则的形态、不均匀的质地、不清晰的边界及强弱不一的回声, 其内部回声也呈现不均匀的趋势, 肿块的大小也不确定, 呈现类圆形或者椭圆形的强回声光环则为孕囊, 囊内能见到胚胎结构, 还能测量其到胚胎心管的搏动, 便可做出诊断。 (3) 子宫内部没有见到妊娠征象, 而子宫外发现类孕囊回声便提示诊断;子宫漂浮在液性暗区中, 且出血量较多的患者, 则腹腔内可见不规则的液性暗区。
综上, 对于宫外孕还未进行破裂的患者而言, 及时确定及处理能将输卵管受害可能性降到最低, 同时也能确保输卵管维持正常的妊娠功能[5]。通过2种超声诊断的效果对比可知, 经阴道超声诊断较腹部超声诊断更能清晰地将患者子宫、附件等情况显示出来, 更能综合的观察患者的子宫大小与子宫膜厚度及盆腔积液等声像图特征, 因此经阴道超声诊断宫外孕的临床诊断符合率要更加准确与科学, 诊断准确率高, 为临床诊断及手术治疗时机选择提供了最佳方法[6]。
摘要:目的 探讨彩超对诊断宫外孕的临床治疗价值。方法 将该院2011—2012年收治的91例经彩超诊断的宫外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她们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1例患者经过腹部超声诊断为73例, 漏诊5例, 误诊13例, 诊断符合率为80.22%;91例患者经阴道超声诊断为89例, 漏诊1例, 误诊1例, 诊断符合率为97.80%。两种诊断方式经过统计学分析, 可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通过2种超声诊断的效果对比可知, 运用经阴道超声诊断, 其可以对患者的子宫以及附件状况检查而出, 通过检查加以图像化处理, 能够对患者子宫状况有清楚的认知, 比如患者子宫大小、膜厚、盆腔积液等, 这些都能够有清晰的声像图显示, 因此经阴道超声诊断宫外孕的临床诊断符合率要更加准确与科学, 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腹部超声,阴道超声,宫外孕,诊断,价值,临床
参考文献
[1]李文艳.经阴道彩超诊断200例宫外孕的体会与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4) :79-80.
[2]王景彩, 沈嫱.高频彩超在宫外孕早期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13) :95-96.
[3]林俊芳.彩超诊断宫外孕的临床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 6 (16) :55-56.
[4]陈素容.阴道彩超诊断宫外孕的应用与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20) :97-98.
[5]孙淑芬.50例B超诊断早期宫外孕患者的临床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2012, 22 (22) :5472-5473.
链霉素治疗肺结核的临床价值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来我院进行治疗的肺结核患者90例, 所有患者额经临床诊断均确诊为肺结核患者, 本组研究中排除了糖尿病患者、矽肺患者、合并有严重脏器功能障碍的患者、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 有妊娠史的患者[2]。将所有患者按照采取的治疗方式分为两组, 观察组45例, 对照组45例, 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见表1。
1.2 临床方法
观察组45例患者采取3HRZE (S) /9HRE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45例患者采取2HREZ/4HR (E) 治疗方案进行治疗。
观察组患者给与3HRZE (S) /9HRE方案进行治疗, 03g异烟肼、每日1次, 0.45~0.6 g利福平、每日1次, 0.75 g吡嗪酰胺、每日2次, 0.75g乙胺丁醇、每日1次, 0.75 g链霉素、每日1次, 连续治疗半个月之后, 改为3~5 d治疗1次[2]。
对照组患者给与2HREZ/4HR (E) 方案进行治疗, 具体的用药为03 g异烟肼、每日1次, 0.45~0.6 g利福平、每日1次, 0.75 g吡嗪酰胺、每日2次, 0.75 g乙胺丁醇、每日1次, 连续治疗半个月之后, 改为3~5 d治疗1次[3]。
在治疗第2个月和第6个月时, 对患者的痰菌转阴率和病灶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对比, 治疗结束后对患者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 随访过程中对患者的远期疗效进行观察对比。
1.3 统计学方法
观察得到的数据用SPSS 17.0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字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痰菌转阴率和病灶变化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在治疗2个月和6个月时的痰菌转阴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的显效率和空洞闭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2 两组患者的远期疗效对比
观察组患者3年内的病菌检查复阳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肺结核病发病率的升高, 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临床对于肺结核的治疗关键在于选对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案。目前临床上治疗肺结核的方案主要包括两大类, 一类是包含链霉素的治疗方案, 另一大类是不包含链霉素的治疗方案。
链霉素一直以来就是治疗肺结核的有效药物, 本次研究中采取了含有链霉素[4]、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和吡嗪酰胺的3HRZE (S) /9HRE[5]方案对肺结核患者进行治疗, 取得了较不含链霉素治疗组更加显著的临床效果, 这与临床的相关研究结果相符。
总之, 临床表明链霉素在肺结核患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链霉素的加入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近期痰菌转阴率和空洞闭合率, 显著的降低患者的远期病菌检查复阳率。因此, 链霉素具有提高肺结核患者治疗的近期和远期临床效果的作用, 非常值得在临床的肺结核治疗中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群辉, 肖成志, 宋文虎, 等.初治涂阳肺结核病人短程化疗方案 (含链霉素或含乙胺丁醇) 的对比研究[J].结核病和肺部肿瘤, 1998 (1) :33.
[2]杨墨林.复治肺结核的化疗选择及预防[J].实用内科杂志, 1989, 9 (l) :11.
[3]邱建清.654-2转移因子治疗复治肺结核47例疗效观察[J].临床荟萃, 1998, 13 (22) :1033.
[4]Kumar L, Gupta R, Puri MM, et al.Unilateral and painless development of isoniazid induced gynecomastia during re-treatment of pulmonary tuberculosis[J].The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of Physicians of India, 2011, 59 (34) :733-735.
治疗价值分析 篇9
1 实验对象和方法
1.1 资料
选取近一年来在我院内科进行胃炎治疗的107例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中医疏肝法治疗和西医治疗。其中治疗组57例患者中,平均年龄为53.6±5.42,最大者年龄为62岁,最小年龄为43岁,其中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18例;对照组中,患者平均年龄51.6±6.25,最大者年龄63岁,最小年龄为41岁,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13例。上述107例胃炎患者都是普通型胃炎,没有发生癌变或者其他病状。治疗组和对照组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方法
1.2.1 治疗组采用中医疏肝法进行治疗,而观察组进行普通西医治疗,两组治疗疗程为一个月。中医疏肝法治疗胃炎要求患者紧盯医嘱,中药材早晚水煮,各服用一次,其主要成分是黄芪30g,桂枝、白芍、香附各15 g、柴胡、清半夏、甘草、陈皮各9 g,黄芪有养血作用,桂枝、白芍可以补血通络。在治疗期间,患者不可以食辛辣、生冷食物,防止对中医药性的影响;西医治疗组患者要仔细按照说明书进行服药。
1.2.2 最后得出的数据SPSS 17.0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
2 结果
2.1 根据相关研究最后得出在接受中医疏肝法治疗的患者的有效率优于西医治疗的患者,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如表1所示:
两组进行X2检验,得到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中医疏肝法治疗效果好。
2.2 通过采取患者血浆蛋白和血浆黏度的对比,来检验是否在治疗上有显著性差异,
如表2所示:
通过t检验,可以得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血浆粘度和血浆蛋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存在着统计学意义,即P<0.0.5,两组运用不同的方法在治疗效果上存在不同。因此,可以得出,运用中医疏肝法进行胃炎治疗有显著效果且好于西医治疗方法。
3 讨论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更多的疾病却也随之增加,胃炎就是其中典型病例之一。患有胃炎的患者往往都是长期饮食不合理、作息不规律、内分泌失调、神经功能紊乱等。随着医疗事业的进步发展,中医学上探讨的胃炎认为是胃炎患者不注意饮食和休息,最终导致肝功能损伤,引起脾胃肝不协调,导致患者食欲降低、食物不消化,食物长期堆积胃中,破坏胃黏膜,引起胃酸等,长时间的肝胃不和不采取积极治疗最终会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引发胃癌等癌变症状。
本文研究了在我院内科接受胃炎治疗的107例患者,分别给予患者进行中医疏肝法和西医治疗。经过一个疗程后,中医疏肝法治疗效果明显好于西医治疗方法。中医治疗方法讲究的是内外调和、标本兼治等,治疗胃炎中医抓住了胃炎的主要病因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使得肝胃相合,促进胃部消化,最终达到治疗目的。西医治疗更主要的是重视病症,对患病症状进行治疗,治标不治本,所以中医疏肝法治疗胃炎效果要好于西医治疗方法。
胃是消化系统重要的器官,胃的健康直接影响着一个人整个身体的健康。中医疏肝法治疗胃炎采取了疏肝达到治疗胃炎的目的,在其临床治疗效果上和治疗价值上都有显著性意义,其医用价值值得去开发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岳淑梅.中医疏肝法对胃炎的治疗价值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 5,08:1455.
[2]张金丽.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辨为浊毒内蕴证的探讨及临床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2.
[3]孟宪鑫.基于浊毒学说应用化浊解毒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期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探讨[D].河北医科大学,2014.
[4]吴庆和.益气健脾活血法结合艾箱灸治疗脾虚型CAG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
治疗价值分析 篇10
【关键词】急诊;胃镜;消化道溃疡出血;价值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320-02
胃、十二指肠等黏膜受到胃酸侵蚀而形成表面组织的剥落损伤,甚至造成局部组织的缺损、发炎。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 Disease;PUD)包括了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所谓的溃疡是指黏膜组织表面损伤大于5mm且深度达黏膜组织下层(submucosalayer)。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致病因素虽不完全相同,但它们的病理机转、诊断和治疗方式却十分相似。出血是消化道溃疡常见的并发症,由于血管受到溃疡的侵蚀、破裂所致。毛细血管受损时,仅在大便检查时发现隐血,较大血管受损时,出现黑便、呕血[1]。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9月来我院治疗的72例消化道溃疡出血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的对象为2012年3月至2014年11月来我院治疗的72例消化道溃疡出血患者,其中男40例,女32例,年龄22~76岁,平均年龄(52.8±15.6)岁。所有对象均符合消化道溃疡出血临床诊断标准。临床症状主要是黑便及血粪等,急诊胃镜诊断15例胃溃疡出血患者,42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患者,15例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患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两组患者年龄、出血位置、性别等基本资料相对比,差异不显着(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36例研究对象采取常规治疗方法,在通常急救方式、抑制胃酸、补充血量等状况下使用常规西药(有必要可以压迫气囊)开展止血治疗。治疗组36例在对照组研究对象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应用急诊胃镜下止血治疗消化道潰疡出血,观察对比两组治疗消化道溃疡出血患者的效果。
1.3统计学处理 运用数理统计软件SPSS19.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与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卡方检验,P<0.05显着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2结果
通过临床治疗和分析,治疗组急诊胃镜下止血治疗消化道溃疡出血临床疗效显着比对照组高,两组数据对比有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胃酸分?异常是造成十二指肠溃疡的必要条件之一,但促使胃酸分?且使之易于形成十二指肠溃疡的原因尚未完全阐明。在十二指肠溃疡的病理机转中,相对的胃酸分?量增加更为重要。相反地,大多数研究证实,胃黏膜抵抗的缺陷和直接胃黏膜损伤是胃溃疡发病中最重要的因素[2]。与十二指肠溃疡不同的是,有相当多的胃溃疡患者血清胃泌素值增高,但仅限于那些低胃酸分?者,同时胃溃疡患者的胃排空延缓,十二指肠内容物-尤其是胆汁逆流也可引起胃黏膜损害,通过破坏胃黏膜屏障,引起氢离子逆扩散,促使胃溃疡形成。造成消化性溃疡病患腹痛的机转至今不甚清楚,对于在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则认为是由胃酸刺激化学感受器或增强胃的运动而引起腹痛[3]。溃疡疼痛性质的改变提示可能出现并发症。是目前最敏感最准确的上消化道检查,因为经由内视镜检查不但可以观察消化道黏膜的变化,?可直接显示及拍摄记录溃疡的特点,如大小、形状及部位,并可为评价溃疡愈合提供参考基础。此外还可透过生检确定其组织学特征以排除恶性胃溃疡或幽门螺杆菌感染性溃疡。联合应用放射线、内视镜和组织学检查,对良恶性溃疡鉴别的可信度达95%以上。消化道(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是消化道溃疡病的常见并发症[4]。病人有柏油样大便,急性出血时则可排出暗红色血或呕出血性液体。胃镜下止血是近几年才开展的止血方法,往往是在行紧急胃镜检查确诊的同时实施,具有止血快、疗效好的特点,止血效果在90%以上。目前应用最多的是喷洒药物及药物注射止血,具体方法为通过胃镜的活检孔插入一根细管,将止血药从细管直接喷洒在出血处及溃疡上。
据统计,约80%的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可以自行停止出血。但合并大出血时,因出血量大,易引起周围循环衰竭,危及生命,必须立即给予止血。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的首选止血方法是胃镜下止血。凡有呕血、大量黑便及低血压和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病人,在复苏治疗后,均应立即接受胃镜诊治[5]。胃镜不仅能迅速查明出血的原因,还可进行止血治疗。常用的抑酸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和H2受体拮抗剂,虽能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内pH,以利于出血处血栓形成而止血,但它们本身并无直接止血的功能。本组资料显示,急诊胃镜下止血治疗消化道溃疡出血显着比传统手术临床疗效高,手术后遗症也随之减少,对防范病情恶化和预后有十分显着的改进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逸博. 兰索拉唑治疗消化道溃疡上消化道出血综合疗效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2015,11:29-30.
[2]韦军. 大剂量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合并消化道出血的疗效[J]. 中国社区医师,2015,27:69-70.
[3]涂莹莹. 不同内镜下注射治疗消化道溃疡出血的疗效比较[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23:72-73.
[4]白安强. 消化性溃疡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者引入内镜介入联合质子泵抑制剂三联疗法的临床疗效[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5,10:779-780.
相关文章:
传播价值分析02-19
文化价值分析02-19
知识价值分析范文02-19
比较价值分析02-19
商法的价值分析论文02-19
公允价值分析论文02-19
传媒品牌价值分析02-19
小学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九周工作总结02-19
五年级愉快的周末作文02-19
油气开采企业价值链数量模型及其实证分析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