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儿童故事

关键词: 生根 环游世界 找到 属于

幼儿园大班儿童故事(共11篇)

篇1:幼儿园大班儿童故事

我是一颗小小的种子,随着风满世界的游历,以为会找到一个美丽而又漂亮的地方,让我落在那里,让我在那里生根发芽。

我从小时候开始就一直幻想者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现在,我长大了,离开了妈妈那温柔的怀抱。去和风伯伯一起环游世界,找那属于我自己的新天地。

我和风伯伯飘着飘着看到了一块大陆。我感到好奇,于是问风伯伯:“伯伯那里是哪儿呀?看上去好大啊!可以做我的新家吗?”风伯伯笑了笑说:“孩子啊!哪儿是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了。”听了风伯伯的话我异常兴奋,真想立即冲下去看看我的新家。“但是,孩子啊!如果让它做你的新家的话……”风伯伯没有说完只是摇了摇头。

就在风伯伯说话的那一段时间里,我已经落了下去。

可是刚一下去,本来美好的心情完全被破坏了。哪里天是黑的,草是枯黄的……我被那里的烟弄得喘不过气来。就在我感到快要死的时候,风伯伯吹来一阵风把我救了回来。

我带着一股埋怨的口气问风伯伯:“伯伯你不是说美国是世界最发达的国家吗?环境怎么那么差呀!”“唉,孩子啊!谁告诉你最发达的国家环境也一定最好呢?我告诉你吧孩子啊,美国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是祖国的9倍之多啊!”“啊”我听了半天说不出话来。我们又接着飘,来到了一个文明古国。我感到好奇,于是又问风伯伯:“伯伯这回又是哪啊?”“孩子啊,哪儿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埃及。”

“既然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那环境也一定很好了。”听了风伯伯的话,我的心又动了起来。

“唉,孩子啊!这回你可千万别下去。那里以前是枝繁叶茂的森林,现在却是一望无际的撒哈拉大沙漠啊!”“啊,是,是真的吗?”风伯伯点了点头。“唉,”听了这话我的心又凉了,心想难道没有一块是属于我自己的新天地吗?最后,我游历了整个地球,没有找到一个属于我自己的天地。只好回到了祖国,这里的环境虽然不如世外桃源,但却比美国,埃及要好得多。我只好忍着悲痛的心情,落在自己的祖国,在这里生根发芽。

我是一颗小小的种子,游历千山万水本以为会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可是最后只好忍着自己悲痛的心情落在自己的祖国。唉,我没有想到天大的世界居然没有我的容身之处,我小时候的梦想破灭了。

“请人们保护环境吧!”一颗种子的心声。

我是一颗小小的种子……

篇2:幼儿园大班儿童故事

小松鼠上路了,在森林深处的一棵大树下,小松鼠停住了脚步。他抬起头来问:“尊敬的森林医生,能把您的舌头借我用几天吗?”“不行啊!”啄木鸟把自己特别细长的舌头从树干里拿了出来,“我还要用舌头前段的逆钩(nì ɡōu)把深藏在树干里的害虫勾出来呢!”这时,小松鼠觉得有点饿了,他忍着疼痛勉强在路旁吃了点青草。他告别了啄木鸟医生,又继续赶路。

远处传来“汪汪汪”的声音,小松鼠加快步子往前进。走近一瞧,一条哈巴狗趴在萝卜地旁边正吐着舌头呢!小松鼠赶紧问:“狗哥哥,你能把舌头借我用几天吗?”“不行呢!我的舌头主要是用来散热的,有时我需要把唾液通过舌头舔(tiǎn)到伤口上,这样伤口就会愈合得快。”哈巴狗说完又把舌头伸出来散散热。小松鼠觉得自己需要食物来饱餐一顿,哈巴狗看出了他的意思,连忙送了几个萝卜给他,让他充充饥,解解渴。忍着痛吃完萝卜,小松鼠又上 路了。

“呱呱呱,呱呱呱。”这是谁的歌声?小松鼠跑到池塘边一看,原来是一只大青蛙蹲(dūn)在荷叶上唱歌呢!小松鼠对着荷叶上的青蛙喊:“青蛙姐姐,你的舌头借我用用好吗?”“我每天都要捉很多害虫,况且我的舌头和你的构造也不同啊!我的舌根在口腔底部的前段,舌头伸向口腔里面,能将舌头迅速向外翻,用表面黏液把昆虫粘住卷入口中。”青蛙刚说完,眨眼之间又捉了几只害虫。小松鼠觉得青蛙姐姐舌头的本领还真大!他张了张嘴,有点渴。这又不是在家里,小松鼠上哪去喝水呢?青蛙姐姐用荷叶从泉眼那儿接来一些泉水,送给小松鼠。小松鼠喝着甜丝丝的泉水,觉得舌头不那么痛了。

篇3:幼儿园大班儿童故事

“我恨弟弟,可是我不能欺负他,因为我是哥哥。我不想哭,可是我忍不住。”“我一直是家里的‘小皇帝’,如果妈妈再生一个,这不是篡位了吗!”[1]自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二孩”政策后,报纸、电视和网络等媒体舆论对“二孩热”的相关报道层出不穷。随着“二孩时代”的到来,独生子女必须面对一个新的事实:从独占所有的爱到学会分享。这对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长子女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挑战。现实生活中,长子女为抵制“二孩”的“驾到”,使出“浑身解数”,包括让父母写“保证书”、以“逃学”“离家出走”“自杀”相威胁等办法。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我们必须把儿童视为重要的社会文化的参与者和行动者,他们的视角、观点和感受是社会政策行动的真正有效依据。”[2]因而,有必要从儿童视角出发,对长子女的“同胞意愿”进行调查和分析,让儿童的“声音”在以成人为主导的话语体系中获得合法性地位。

通过文献资料的收集可知,已有相关研究存在两方面特点:(1)研究视角多元化,但缺少儿童视角。一直以来,有关人口政策研究的话语体系主要由成人建构起来,进行“自上而下”的研究,如对成人生育意愿的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人口政策的影响、贯彻与落实的机制问题等,儿童则被排除在外。(2)研究内容宏观层面较多,中微观层面较少。如“全面二孩”对人口、经济的影响及不同地区该政策实施情况等,而关于“二孩”及其家庭教育的研究明显不足,尤以“二孩”与长子女的关系研究为甚。基于此,本研究主要分析儿童的“同胞意愿”,以期拓宽研究视角,丰富研究内容。

二、研究设计

通过分层取样,先后在公办园S园、集体园F园和私立园Q园对大班108名幼儿(注:均为独生子女)进行半结构化的非正式访谈。S园幼儿家长职业多为企事业单位员工,F园家长职业多为普通工人,Q园家长职业多为农民或外来务工人员。

访谈内容主要是儿童的“同胞意愿”。相对于“生育意愿”而言,[3]“[3]同胞意愿”是指儿童对于拥有何种性别同胞、拥有同胞个数以及何时拥有同胞的意愿,即男女、多少和早晚三个属性。有无“同胞意愿”是探讨“同胞意愿”的前提。本研究从以上三个方面出发,对儿童的“同胞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不同于口语中的含义,书面中的“二胎”和“二孩”概念存在一定区别,前者侧重于出生顺序,后者意指出生数量。通过预访谈可知,由于认知的局限,大班幼儿未能对“二孩”概念作出准确理解。少数幼儿将其理解为“二胎”。考虑到大班幼儿认知水平和预研究的内容,笔者在访谈过程中采用“弟弟”“妹妹”代替“二孩”概念。

(一)“同胞意愿”整体概况:想要弟弟妹妹吗?为什么?

在和幼儿围绕“你想要弟弟妹妹吗?”“为什么?”的互动中,75位幼儿指出“想要弟弟妹妹”,即具有“同胞意愿”;32位幼儿表示“不愿意要弟弟妹妹”,即无“同胞意愿”;1位幼儿表示“没有想过这个问题”。通过幼儿对自身有无“同胞意愿”原因的陈述可知,影响幼儿“同胞意愿”的因素有三。

1“.同胞角色”认知

“同胞角色”是指儿童对同胞所持有的看法和根本观点。通过访谈可知,幼儿“同胞角色”的认知呈现多样化特点,“同胞”在其生活中扮演“玩伴”“萌娃”“讨厌鬼”“抢夺者”等积极或消极角色。受“4+2+1”家庭结构和现代家庭空间布局的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需求未能得到充分满足。“一个人在家真是太无聊了!”“没有人陪我玩,我总是发呆!”这些话真实反映了诸多幼儿的心声。因此,拥有“玩伴”成为幼儿具有“同胞意愿”的重要影响因素。如“有弟弟妹妹陪我玩,我就不那么孤单,也不用约别人玩!”相反,若“同胞”在幼儿世界中扮演类似于“讨厌鬼”和“抢夺者”等消极角色,则易于出现争夺“亲人的爱”等情感需求以及“玩具和衣服”等物质需求的情况,进而导致“同胞竞争”。为避免在“竞争”中失利,幼儿多持无“同胞意愿”,部分幼儿表示“我害怕他们围着妈妈转,那样妈妈就不喜欢我了!”

笔者认为,幼儿对于“同胞角色”的认知受到幼儿自爱、自私和自卑本性的影响。出于自爱,幼儿希望生命中的重要他人都爱自己,他爱是自爱实现和巩固的途径;出于自私,幼儿希望在“同胞竞争”中赢得父母更多的“投资”,或从根本上避免“同胞竞争”,以处于优势地位;出于自卑,幼儿希望实现对优越感的追求,为避免“同胞威胁”和身陷困境,表现出无“同胞意愿”。

2. 观点采择能力

观点采择是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并进而根据当前或先前的有关信息对他人的观点(或视角)作出准确推断的能力。[4]观点采择包括空间观点采择和社会观点采择,本文主要探讨大班幼儿社会观点采择对其有无“同胞意愿”的影响。已有研究表明,大班幼儿观点采择能力存在以下四种水平:(1)完全自我中心;(2)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相对独立性,但是认为他人的想法和需要与自己一致;(3)认识到他人是与自己不同的个体,他人有与自己不同的需要、想法和情感;(4)认识到他人的需要、想法和情感受到其已有信息的影响。[5]根据幼儿的反馈可知,大多数幼儿处于前三个水平。部分幼儿以自我为中心,认为“我妈妈年纪大了,生不动了!”“我妈妈要是再生一个,就不会像现在这样爱我了!”以此表明自己无“同胞意愿”。有些幼儿能够认识到父母的想法不同于自己的想法,如“我妈妈不想要,可是我想要!”。少数幼儿指出:“我和爸爸都认为一个孩子挺好”。随着幼儿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他人观点和想法逐渐进入儿童的意识层面并影响其行为表现。

3“.同伴效应”影响

同伴效应,又译作同群效应(peer effects),它产生的前提是在一个群内,教育领域内的群通常包括宿舍、班级、年级、学校等。因此,可以将同伴效应广义地定义为宿舍、班级、年级或学校内同伴的背景、同伴现在的行为及同伴的产出对学生行为的影响。[6]通过访谈可知,幼儿有无“同胞意愿”受同伴效应的影响,并通过同伴行为作用于幼儿个体。有7位受访幼儿表示:“我看到xx家有了一个弟弟/妹妹,好可爱,我想和他一样!”由此可见,同伴行为作为一种手段或途径,通过幼儿对“同胞角色”的认知发挥作用,从而对个体幼儿的“同胞意愿”产生影响。其经历过程如下:幼儿—同伴—同伴的同胞—同胞角色认知—有“同胞意愿”。此外,同伴行为也能够以“目的”的方式存在,对这一过程的描述是:幼儿—同伴—同伴行为—幼儿行为。模仿是幼儿重要的学习方式,同伴是幼儿重要的学习对象,幼儿可通过模仿同伴行为对其自身产生影响,同伴行为便成为幼儿行为的目的,如“我的好朋友xx有弟弟,我也想和他一样!”

(二)“同胞意愿”内容分析

针对75位有“同胞意愿”的幼儿,笔者对其展开更进一步的访谈,涉及到“同胞意愿”的性别、数量和时间等三方面特征。

1. 性别倾向:想要弟弟/妹妹/两者皆可呢?为什么?

“同胞”具有一定的性别特征,正常情况下,生育的孩子非男即女。幼儿理想的同胞性别反映了幼儿对同胞性别的认识和期待。表1是对幼儿理想同胞性别进行的统计:

由表1可知,男性幼儿与女性幼儿中选择同性别同胞的比例分别为62.50%和65.12%。男孩选择异性同胞比例略高于女孩,分别为28.13%和27.90%。卡方检验后所得结果P=0.006<0.01,因此,幼儿在“理想的同胞性别”方面存在极其显著的性别差异:大部分幼儿存在本性别倾向,希望同胞性别与自身性别保持一致,少数幼儿乐意接纳异性同胞。究其原因,主要是幼儿受性别刻板印象和异性容许度影响

(1)性别刻板印象

幼儿对同性同胞的偏爱,是幼儿性别分化的表现。幼儿同性偏好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主要受性别刻板印象影响。性别刻板印象是社会性别观念的内化,表现为个体所负载的社会文化特征,即不同性别的个体被期待的应然行为不尽相同。“当学前儿童开始获得性别刻板印象时,他们就开始偏爱自己所属的那一性别群体,而把异性同伴看做有很多缺点的异类”。[7]因此,幼儿在同性和异性之间存在明显的性别界限,表达了其对同性的喜爱和异性的偏见,如“我想要弟弟,因为男孩和男孩玩!”“我想要妹妹,因为弟弟太调皮啦!”

(2)异性容许度

幼儿对异性同胞的选择反映其对异性的容许度。男孩与女孩在性别特征方面存在差异,由此对幼儿的异性功能理解施加影响男性幼儿通常具有“健壮”“雄壮”等特点,使得女性幼儿产生“被保护欲”,如“我想要弟弟,因为男生可以保护女生!”女性幼儿由于“可爱”“温柔”等特点而受到异性的接纳,如“我想要妹妹,因为妹妹可爱!”此外,家长对不同性别的容许度会对幼儿产生影响,如“我妈妈觉得一男一女挺好的,我觉得也是!”

2. 数量分析:想要几个弟弟妹妹呢?为什么?

幼儿理想的同胞数量直接影响家庭格局,进而对家庭氛围、同胞关系和亲子关系产生影响。通过分析可知,幼儿理想的同胞数量为“1”“2”和“2以上”的比例分别为92%、2.7%和5.3%。绝大多数幼儿持有“二孩”偏好,并认为“太多会吵会闹”“不好养”。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幼儿对情绪价值和亲职投资的认知。

(1)情绪价值

“情绪价值”起先运用于服务性产业,指相同商品经过不同层次的包装后使人们有不同的感受。本研究中的“情绪价值”是指“二孩”为长子女所带来的情绪体验,包括愉悦、快乐、失落、伤心等积极或消极情绪。就幼儿而言,同胞所具有的重要功能之一在于提供一定的情绪价值,尤其是正情绪价值,即能够满足长子女的需求,从而使其获得愉快体验。同胞数量的适宜是幼儿正情绪价值获取的必要条件,多则“会吵会闹”,少则“玩不起来”,从而导致负情绪价值的出现。

(2)亲职投资

父母对于子女的亲职投资包括食物和衣服等物质投资以及关心和爱护等精神投资。幼儿关于“亲职投资”的理解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幼儿对于精神投资的需求高于物质投资,具体表现为对“时间”的需求高于“金钱”。就家长职业而言,幼儿对父母工作繁忙程度的关注甚于工作的经济价值,如“爸爸妈妈工作太忙,太多会照顾不过来!”其二是,幼儿追求均等的亲职投资。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父母同子女之间的亲缘关系指数均为1/2,因此,父母对每一位子女应做到公平分配资源。然而家中孩子年龄不一,考虑到较年长者已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父母往往会对年幼者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造成“亲职投资”的不均等,如“家里孩子太多不好养!”

3. 时间分析:想在多大时拥有弟弟妹妹呢?为什么?

理想的同胞时间是指幼儿对于自身与“二孩”之间年龄间隔的认识和期望。在调查中,绝大多数幼儿表示其理想的同胞时间间隔为6~7年。究其原因,主要受幼儿自主性发展及其对权力诉求的影响

(1)自主性的发展

自主性包括意识层面、行为层面和情感层面的自主性。相较于中小班幼儿而言,大班幼儿一方面已具备一定的自主性;另一方面,由于其较为年幼,行为层面的自主性尚未充分发展。对自主性的追求和与生俱来的依赖性构成矛盾和冲突,而幼儿认为年龄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随着年龄的增长,可通过扮演“保护者”和“照料者”的角色,以便对“二孩”履行“老大”的责任和义务。如受访过程中大部分幼儿表示“我想等我大一点的时候,因为那样我就可以照顾他了,现在我还太小!”

(2)权力的诉求

“二孩”的到来不仅会导致家庭格局的改变,也会对内部的权力结构产生影响。常言道“长兄如父”,长子在中国家庭中拥有的特权使其成为富有威信的人。幼儿在享受独生子女的过程中,已了解到“父母”角色所拥有的实际权力和作为权力的象征,当“二孩”出生后,独生子女转变为长子女,这种角色转变使其拥有与父母类似的权力———教养“二孩”。这一角色满足了幼儿对权力的热求和渴望,但出于“幼小无能”的担忧,多数幼儿希望自己与“二孩”相差7岁,即在自己上小学的时候模仿父母,承担父母角色,对年幼“二孩”实行父母的权力。如部分幼儿指出:“等我上小学的时候,我就可以带他玩,管着他了,不让他调皮!”

综合幼儿理想的同胞性别、数量以及时间倾向来看,可得出三点结论:一是幼儿对理想的同胞表现为同性以及“二孩”偏好;二是在理想的同胞偏好序列中,两个女儿>两个儿子>一儿一女;三是理想的同胞偏好时间间隔为6~7年左右。其中,性别和数量因某些原因无法人为控制,而理想的同胞时间间隔却可以通过亲子双方的沟通得以实现。长子女与“二孩”的年龄间隔对于家庭亲子关系和家庭氛围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若年龄差距太大,长子女会感到彼此之间缺少心理上的契约关系,认为对方可有可无;若年龄差距太小,较易产生恶性“同胞竞争”,尤其在父母不平等言行下将愈演愈烈。A·阿德勒认为,幼儿在此阶段已具有一定的理性,并在引导之下能够表现出合作行为。因此“最理想的时间间隔大约是三年。”[8]笔者认为,最适宜的年龄间隔不是生理年龄,而是以长子女的心理准备为前提,只有当“老大”做好“角色转换”的心理准备时,才是迎接“二孩”的最佳时机。

四、讨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幼儿“同胞意愿”受内外诸多因素影响。因此,在外界刺激下,幼儿“同胞意愿”并非一成不变。针对“生育意愿”和“同胞意愿”存在冲突的家庭,笔者试图提出三点建议可供参考。

(一)理解儿童需要,建构积极同胞角色

80、90后的父母在经历了孤单的独生子女时光后,为避免下一代“重蹈覆辙”,以“想让孩子有伴”为由生育“二孩”。然而,不少家庭在“欢声笑语”中却迎来了“同胞竞争”,长子女的消极心理等问题。“如果我们想知道儿童为什么会有现在的行为,我们就必须站在他的观点上看问题。”[9]从儿童视角出发,有无“同胞意愿”本质上是一个评价判断问题。评价主体是儿童,评价客体是一种价值关系,表现为“同胞”对儿童“需要”满足的程度,这种“需要”成为儿童有无“同胞意愿”的关键因素。为避免“二孩”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父母应在理解儿童真实需要的基础上,帮助儿童培养自尊与自爱的心态,注重其包容性格与分享品质的形成,消除紧张不合理的“同胞竞争”心理。只有将积极的同胞概念融入儿童的意识深处,促使儿童正确地认识“同胞角色”,才能调节和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为“二孩”的到来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进而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

(二)建立家庭会议制度,促进观点采择发展

家庭会议作为家庭民主实践的重要方式,其核心在于赋予每位家庭成员同等的参与权和决策权,倾听每位成员的“声音”,保障家庭成员的话语权。“家庭会议成功的要点,在于每个家庭成员都认为这是个和全家人有关系的问题。”[10]现实生活中,由于成人持有弱小无能的消极儿童观,人为地将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相割裂,并阻止儿童声音存在于成人世界中。就“二孩”而言,父母更多地认为生育问题是夫妻双方的事务,与年幼儿童关系甚微,父母以自己的决定代替儿童的决定并认为那就是儿童的决定。长子女作为家庭的重要成员,其观点、想法和感受却被忽视。因而,父母在“全面二孩”政策下,需同时兼顾自身的“生育意愿”和儿童的“同胞意愿”,并将其作为关于全体家庭成员的重要事务在家庭会议中加以讨论。父母以平等的角色倾听和接纳儿童关于“二孩”的想法,尝试运用榜样法、故事法等促进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在理解的基础上达成共识。

(三)利用同伴效应,培养社会兴趣

社会兴趣,简而言之是指个体为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意识和倾向。母亲在儿童社会兴趣的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其作用在于把孩子的兴趣和信任扩展到他人身上。[11]家庭现有的封闭式空间布局造成儿童公共生活空间狭小,缺乏交流空间。儿童缺乏与伙伴的互动,造成儿童以自我为中心,社会情感和社会兴趣发展不充分。然而,儿童对同伴行为的模仿和学习所产生的“同伴效应”,积极或消极地作用于儿童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同伴效应”作为儿童“同胞意愿”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于无“同胞意愿”的儿童而言,家长可利用“同伴效应”鼓励儿童接受“二孩”。儿童在与同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克服自我中心主义,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模仿同伴的行为,不仅有利于发展儿童的社会兴趣和社会情感,也促进了儿童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从而消除“二孩”带来的忧虑。

摘要:采用访谈法,选取108名5~6岁幼儿为研究对象,调查其“同胞意愿”,并从性别、数量和时间三方面对“同胞意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同胞角色”认知、观点采择能力和“同伴效应”是影响幼儿“同胞意愿”的主要因素;幼儿理想的“同胞性别”“同胞数量”和“同胞年龄”均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并受多种因素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当幼儿无同胞意愿,而家长有生育意愿时”的可能策略。

关键词:二孩,儿童视角,同胞意愿,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国家庭进入二孩时代遭遇“老大”烦恼.[EB/OL].(2016.01.20).http://news.cntv.cn/2016/01/20/ARTIFyj W1Nn Og YRmtwi WAdu J160120.shtml

[2]李召存.论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衔接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2,(11):57~62.

[3]风笑天.生育二胎:“双独夫妇”的意愿及相关因素分析[J].社会科学,2010,(5):58~66.

[4]张文新.论观点采择及其研究中存在的若千问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4):58~63.

[5]沈敏.运用故事教学提升大班幼儿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实验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

[6]袁玉芝.教育中的同伴效应分析---基于上海2012年PISA数据[J].上海教育科研,2016,(3):30~34.

[7][美]戴维·谢弗.陈会昌等译.社会性与人格发展[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266.

[8][奥]A·阿德勒.黄光国译.自卑与超越[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132.

[9][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陈太胜等译.理解人性[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10.

[10][美]鲁道夫·德雷克斯,薇姬·索尔兹.甄颖译.孩子:挑战[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有限公司,2015:414.

篇4:大班幼儿故事画如何选材?

熟悉的故事和角色形象便于幼儿表现,但是要促进幼儿的表现水平,激发幼儿的表现潜力,还要在故事情节与场景上做文章。例如,我们在两个大班开展故事画教学,原本大一班幼儿的绘画表现水平占优势,但此次故事画,大一班幼儿画面构图单一,多为平行式、并列式的形象分布。而大二班幼儿作品形象生动,形成多层并列、遮挡的构图方式,以及主体、背景鲜明的构图关系。大二班的绘画表现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飞跃?原来大二班选择的《猫和老虎》的故事,讲述一只老虎和一只猫在山上相遇了,老虎以为猫是一只很小很小的老虎!猫想对面一定是一只很大很大的猫吧!……后来猎人打中老虎高兴地下山去叫伙伴……上山却见老虎变成了猫……曲折的故事情节,趣味性的矛盾冲突和种种悬念,极大地激发了幼儿对绘画故事和主角的喜爱之情。而大一班选择的《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对大班幼儿来说情节相对简单平淡,缺乏吸引力。场景似乎随情节发展在不断变化,却一直是水平方向的移动,如:小蝌蚪向前游,……继续向前游……而“猫和老虎”的故事场景,看似停留在一座山,但一会儿山上,一会儿山下,有了垂直维度的变化。

因此在故事画教学中,故事情节上的情趣性和挑战性,故事场景变化的丰富适宜,能够唤起幼儿的情感,满足大班幼儿的心理需求,促进幼儿绘画表征水平提高。

篇5:大班儿童故事

尽管这样,四叶草还是积极地生长着。因为四叶草有四片叶子,所以它就要比别的三叶草得到更多的光照和雨露。四叶草不去多想什么,用最好的心态让自己越长越茁壮,叶片绿得发亮。三叶草们开始有些嫉妒它了。

一天,小仙女茉比路过这片三叶草草丛。她一眼就发现了四叶草并惊喜地喊道:“呀!一株幸运草。”四叶草抬起绿色的小脑袋,难以置信地望着茉比。

“你愿意做我的魔法草吗?”茉比问。

“做你的魔法草有什么用呢?”

“可以给更多的人带去幸福呀!”

“如果你愿意,你就一定能。我们的心决定我们所做的事,你愿意吗?小幸运草。”茉比继续问。

尽管四叶草对茉比的话还是有些似懂非懂,不过最终也爽快的答应了。

于是,茉比把四叶草摘下来,别在了自己的衣服上。从此,四叶草跟着茉比一起,帮助了很多人,实现了他们美好的愿望。

篇6:大班儿童故事洗澡

浴缸里蹲着一只老鼠。这不是一只让人害怕的老鼠。相反,它是个逗人喜爱的老鼠。但塔尔博特不喜欢跟老鼠一块儿洗澡。

“妈妈!”他叫道。“我不能洗澡。浴缸里有一只老鼠。”

“塔尔博特,”妈妈说,“今晚别用愚蠢的借口!”

“可是,妈妈,”塔尔博特说。“浴缸里真的有一只老鼠。”

“昨晚水是绿色的,”妈妈说,“星期一晚上香皂使你打喷嚏。”

“可是,妈妈!”塔尔博特喊道。

“塔尔博特,要洗澡就进浴缸。”妈妈说。

塔尔博特有麻烦了……浴缸麻烦。他得把那只老鼠弄出浴缸,可怎么弄出去呢?

塔尔博特想啊想。

“我知道什么能把那只老鼠从浴缸里吓跑了。”他说。

塔尔博特找到他那只叫露茜的猫。他把猫放进浴室,然后把门一关就出去了。

过了一会儿,只听见“嗖,嘭,嚓,咣”的声音。

塔尔博特打开门。往浴缸里一瞧,老鼠没有了,露茜趴在那儿。他伸手抱她,可猫却试图抓他。

“哦不!”塔尔博特说,“现在我该怎样把这只猫从浴缸里弄出来呢?”

他想啊想啊。

“我知道什么能把猫从浴缸里吓跑了。”他说着便走了出去。

没一会,他带着隔壁的狗回来了。这是一条大狗。他把狗推进浴室,又关上了门。

一转身,他又听见“嗖,嘭,嚓,咣”的声音。

他打开门。露茜跑了出来。狗趴在浴缸里,摇动着尾巴。

“出来吧你。”塔尔博特叫道。

狗不动。塔尔博特使劲拉狗的颈圈,狗还是趴着。

“这可怎么好?”塔尔博特说,“我该怎么把那条狗弄出浴缸呢?”

他想啊想啊。

“我知道什么能把那条狗从浴缸里吓跑了。”塔尔博特说。

塔尔博特找来一头山羊。他把山羊推进了浴室,关上门。

可不一会,他又听见“嗖,嘭,嚓,咣”的声音。

他往门缝里瞧。狗窜了出来,可山羊却没有出来。

“麻烦又来了。”塔尔博特说。

“这可怎么好?”塔尔博特呻吟道。“我该怎样把那头山羊弄出浴室呢?”

他想啊想啊。

“你还没有进浴室呀?”妈妈叫道。

塔尔博特得抓紧时间了。

“有办法了!”他说着,跑下楼梯。“我知道什么能把那头山羊从浴室里吓跑了。”

塔尔博特慢慢地上得楼梯来。他牵着一条绳子,绳子的尽头是一匹河马。

他连推带挤把河马弄进浴室,并小心地关上门。他侧耳细听。“嗖,嘭,嚓,咣”的声音又响起来了。

这次他不必开门,山羊已用犄角把门推开了,狂奔而去。但河马却没有。

塔尔博特把头探进门去,看见河马的身体露出浴缸,似睡非睡。塔尔博特知道麻烦又来了!

“我该怎样把那头河马弄出浴缸呢?”他哭道。他想啊想啊。

“我知道什么能把那头河马从浴缸里吓跑了。”塔尔博特说。

把大象弄上楼梯很难。把它弄进浴室就更难了。门当然关不严。塔尔博特全力推着门。

随着“嗖,嘭,嚓,咣”的声音,门突然被打开了,塔尔博特被撞飞,河马奔下楼梯。

塔尔博特站起来,往浴室里一瞧。大象在浴室里,呼扇着耳朵。

“我受不了啦!”塔尔博特喊道。“我该怎样把一头大象弄出浴缸呢?”

他想啊想啊想啊想啊。

“我放弃。”塔尔博特说,“我想不出任何能把大象从浴缸里吓跑的东西。”

然后,他看到了——老鼠。它从洗涤槽下面爬出来,跳到浴缸沿上,抬头看了看大象,并尖叫起来。

大象看了看这只小小的老鼠,一头撞出门去,匆匆跑下楼梯。

塔尔博特看了看老鼠,高兴地说道:“多谢!想跟我一起洗澡吗?”

“妈妈!”塔尔博特从浴缸里叫道,“您能给我拿来一条干净的浴巾吗?”

篇7:有关大班睡前儿童故事

小象皮皮每天都会来到这片树林玩耍,他用长鼻子卷卷这棵树,拨拨那棵草,高兴了在地上打个滚,阳光暖洋洋的透过树的缝隙照在身上,那是多么惬意的时光啊!这天小兔,小猫咪也来到了小树林,使得本来还比较安静的小树林一下变得热闹起来,他们在树林里玩捉迷藏。小兔找了个枯树叶比较多的地方藏了起来,小猫爬到了高高的树上掩藏在浓密的枝叶之间,然后发出声音告诉小象“我藏好了,你快来找啊!”小象皮皮开始用长鼻子在树林里这里嗅嗅那里闻闻,故意大声问:“小兔,你在哪儿呀?小猫你在哪儿呀?”“我在这儿呢?”从一堆枯树叶间传出微小的声音来,小象皮皮循着声音找去,看到一小堆树叶伴随着窸窸窣窣的声音在微微抖动着,小象用长鼻子拨开枯树叶“嘿嘿,我逮到你了!”他用长鼻子柔柔地卷起小兔,放到自己的背上,循着声音又把小猫也接到了自己的背上。小象皮皮载着小兔和小猫在树林里边唱边跳,他们在一起是那么的开心快乐。他们渴了就到小河边喝水,清清的河水是那么的清甜可口啊!

河对岸,长颈鹿带着伙伴们小花狗、小猪猪、小羊等小动物们在玩老鹰捉小鸡呢!你看当老鹰的小花狗跑得多带劲啊,可长颈鹿也不是好惹的,用长脖子老远就拦住了小花狗的去路护好了自己身后的“孩子们”。

因为有这条小河拦着,河两岸的小动物们不能在一起玩,只能隔河相望,总觉得很遗憾。小动物们想:要是河上有座桥就好了,我们就可以到河的对岸去和伙伴们一起玩游戏了,那该是多美的事啊!在夜里小兔曾就做过这样一个梦:风雨过后,河面上出现一道彩虹桥,自己就踩着彩虹桥到河的对岸去跟伙伴们一起玩耍的,那时自己是多么的开心啊!可这只是一个梦,现实中也不可能真的存在彩虹桥啊!有谁能来帮我们完成这样的美梦呢?谁会来架这座通往对岸的桥呢?这时小象皮皮有了个好主意,小象先站在河岸边伸起长鼻子,正好长鼻子架到河中心。或许也就是为了一个共同的愿望:让伙伴们玩得更开心,只要伙伴们开心自己甘愿奉献。河对岸的长颈鹿也心有灵犀地伸起长脖子,他们俩的长鼻子和长脖子刚好靠在了一起,搭成了一座别样的桥。

篇8:幼儿园大班儿童故事

故事进行到第二个段落,乘客变成了蛋宝宝,我照旧提出与刚才相同的问题,这时我明显感觉孩子们已开始东张西望,蠢蠢欲动,但在我精心提问“铺垫”下,孩子们对第三位乘客长颈鹿坐车的情节,编得和我“分毫不差”,我觉得活动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活动结束后,潘老师马上给了我当头一棒:“这是一个续编活动吗?简直像上故事课。”王老师也质疑:“续编是一个创造性讲述活动,而钟老师的引导却让孩子们陷入了刻意模仿的局面。”这话一针见血地刺中了我内心的想法。我试图给孩子们一个讲述模式的框架,自以为用问题“牵”着孩子,其实却陷入了“灌输模仿”的教学。

“抓住孩子最感兴趣的内容续编。”带着导师的最后建议,我重新思考,我开始重新设计教具,并准备了一个“秘密武器”。

第二研活动, 针对上次提问过多的弊端,这次我以提问直接导入:“小猴碰到了谁?会发生什么事情?”“你喜欢这辆出租车吗?”孩子们立刻说:“很喜欢,它像变形金刚一样。”孩子们的话正中下怀,我立刻说:“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请你接着把故事编完整。”

接着,我神秘地出示一张图片支架(附图一)让孩子们理解,孩子们马上说:“图片是说,小猴想了一个什么办法?小动物们怎么说的?故事最后怎么样?”看着孩子们信心十足的眼光,我邀请了天天,他说:“小猴摁了一下按钮,车窗慢慢变高变大了,座位慢慢降低了,车子变得又大又宽敞。”天天把“办法”说得非常好,我肯定了他,同时提出增加“对话”的要求。这次我邀请了班上语言发展最好的甜甜,但可惜的是她同样只讲述了出租车的变化,甚至说得更简单了。我心中顿觉失落,并忍不住指责了她。

活动结束后,反思今天的态度,我陷入了矛盾和自责,但是为什么形象的支架对孩子们一点作用也没有?是我支架设计的问题?还是我太急于出示支架,反倒让支架成了孩子们讲述的包袱?想到这一点,我对支架的运用又有了新的想法。

第三次课堂实践就在自己紧张、期待、揣测的心绪中拉开了序幕。

转眼又到了续编环节,我满怀期待的邀请了男孩东东。东东是个小车迷,他说:“小猴先摁了一下红色的按钮,车窗忽然打开了;接着,小猴又摁了一下蓝色的按钮,天窗慢慢地升高了,变得像烟囱一样;最后,小猴还摁了黄色按钮,车上的座位慢慢降低了。车子变得又大又宽敞。”东东虽然没有把对话、心理等语言要求讲得面面俱到,但他用了好听的形容词,这是我事先没想到的,我立刻在“办法”符号上写下文字“形容词”肯定了他。接着,我又邀请了语言发展较好的女孩倩倩,没想到她的兴趣点也在“出租车的变化”上,还加上“嘭嘭嘭地”,“嗖地一声”等一些非常生动的象声词,我也用文字“象声词”肯定了她。第三个孩子浩天把“长颈鹿上车的过程”讲述得绘声绘色,把“钻、弯、侧”等动词拿捏得非常到位,我同样用文字记录下来(附图二)。虽然,孩子们最终也没有讲清我预想的出现人物“对话、心理”等语言丰富性的要求,但我一点也不失望。

这一次潘老师肯定了我:“钟老师有很大进步,环节层层深入,给孩子们更多讲的机会。”王老师也高兴地说:“这次教师充分关注幼儿,特别是随机出示支架这一点,我觉得做得特别好。”这次活动,导师也肯定了我,体现了《指南》中评价的“灵活性原则。”我觉得我离《指南》的要求还很远,只是今天的活动让我感受到语言发展不是一蹴而就,支架运用也不是一成不变,关键在于教师做好“掌舵人”,发现幼儿亮点,灵活调整。

到今天为止,活动已经历了四研,孩子们也逐渐丰富了故事中“对话,语言,结尾”等语言讲述的要求,活动在孩子们的掌声中依依不舍地落下帷幕。

这次活动给我莫大信心,同时又激发我思考“活动的多种价值和整合的教学理念”,比如可以在活动的最后环节延伸:让幼儿在PPT的欣赏过程中,感受现实生活中各种概念车的神奇。这样既可以体现语言讲述的要求,又融入认知发展的要素。是否能得到孩子喜欢,我将拭目以待……!

篇9:幼儿园大班儿童故事

[关键词]大带小活动;关爱;体验学习

[基金项目]本文为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一五课题“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体验学习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许铮(1957—),幼儿园高级教师,福建省儿童保育院副园长,主要研究学前教育和管理。

现在的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因为家庭里没有兄弟姐妹,缺乏和不同年龄段孩子交往的体验,变得越来越任性自私,不懂得体贴尊重长辈,不知道关心爱护他人,更不会为别人着想。著名的动物行为学家康诺认为,幼儿在其生物结构上或许具有一种先决性的安排,必须借助与不同年龄同伴的互动,才能达到身心各层面的健全发展。于是我们利用幼儿心理发展的这一特点进行大带小活动,尝试遏制独生子女弊端,唤起大班幼儿为他人着想的责任感。

所谓“大带小”活动,即是将大年龄的幼儿与小年龄幼儿同在一起,像兄弟姐妹般通过一起生活、一起学习,从而感受大年龄段幼儿责任感的情感体验。实践证明,这一尝试收到了其他活动所不能替代的效果,幼儿间能很快的象兄弟姐妹一样建立起一种亲情,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大班幼儿关爱弱小儿童的情感。

一、利用跨班晨间锻炼,体验大带小运动的快乐

我们利用户外场地宽阔的有利资源,每天清晨根据幼儿发展需要,投放爬钻、踩踏、蹦跳等各种各样体育器械供幼儿跨班界晨间锻炼,幼儿可以按自己喜好自主选择运动内容。活动中我们发现,大小孩子混合在一起玩的时候,能各自找到自已的立足点,各取所需;如:有的玩具器械是有挑战性的,小年龄孩子对这类玩具器械非常渴望,但由于年龄小不敢玩,同时又缺乏玩的经验,这时大孩子就愿充当小老师或组织者,陪同或带领弟弟妹妹们一遍遍地示范、手把手地演示,而小年龄孩子也很乐意扮演配角认真模仿学习,在哥哥姐姐的带领下小年龄孩子很快熟悉玩法,体验到运动的快乐。随后,我们又将大带小延伸到早操活动,在操节游戏中编排大带小走队形、大带小互动操,让每个大班都与对应的小班一起早操游戏。大班孩子在辅导弟弟妹妹的过程中渐渐克服了自我中心化,学回谦让,同时体验到了被人需要的快乐。

二、利用混班餐点饮食,体验大带小生活的快乐

生活活动是幼儿在园的重要活动类型,它对保障幼儿的身体健康,饮食起居,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行为习惯等有重要作用。我们利用此环节为幼儿创设家庭式的生活环境,营造家庭般的生活氛围,因为只有在类似家庭的环境中才能让幼儿真正进入“我的生活我做主”的状态。例如:我们改以往固定在班级餐点饮食,变为大带小餐点饮食。把公共走廊空间布置成大餐厅,象家里一样温馨,并巧妙地进行桌椅摆放。让大孩子带小年龄孩子自主进入餐厅,自主选择座位,自主拿取食物。每一天,我们都能看到大孩子们积极地安顿弟弟妹妹坐好、热情地给弟弟妹妹拿碗和勺,认真地介绍食物名称和味道,帮助挑选喜爱的食物;个别弟弟妹妹吃得慢时还会帮助喂饭,陈烁轩小朋友平时吃饭很快,都能最早拿到心爱的图书看,自从与弟弟妹妹共进午餐后,他能耐心地照顾妹妹吃饭,自己吃完就喂妹妹,还动员小妹妹每样食物都要吃,尝尝不同口味,摄取不同营养。

大带小混班餐点饮食进一步激发了大班孩子关爱情感,除饮食外,午睡等生活环节也一样。不但使大班孩子在生活点滴中学会关爱周围弱小朋友,更体验到助人的愉悦。

三、利用年段助教学习活动,体验大带小学习的快乐

这是一节大带小阅读小书《捉迷藏》活动,教学中我们通过中班带小班幼儿助教学习,看到了互补构建阅读经验过程。活动开始教师就让大孩子带小孩子一起自主阅读小书,并设计多次阅读机会,试图从图片、小书、做阅读记录等方式尝试大孩子能否带领小孩子自主读懂小书?

我们看到,当小班幼儿不理解画面内容时,中班孩子会讲解;当回答问题表述不完整时,中班幼儿会补充;当同时做观察记录表时,会互相检查订正;如哥哥粗心漏做一个记录被妹妹发现及时得以纠正;弟弟找不到大象躲藏的地方时,姐姐提醒到浴缸水中找找;弟弟对大象不躲到桌面上,老被地面小个子老鼠找到表示不解时,哥哥告诉太重了会压塌桌子的等等——我们惊奇发现大带小学习过程中,出现了观察互补、知识经验互补、语言表达互补、错误控制互补等现象,这些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没有预料到的,大孩子在助教学习中俨然象一位小老师,不时地对弟弟妹妹进行着指导,这些所产生的效果是教师无法替代,也是幼儿乐意接受的。

篇10:幼儿园儿童大班下学期教案总汇

1、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比较面积大小,初步体验面积的守恒。

2、在操作过程中能积极尝试,主动学习。

二、教学准备:

小长方形、三角形若干

三、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手指游戏《看看谁的小手反应快》

(二)进入课题今天老师要小朋友来比一比,看看哪一个的面积大呢?

(三)过程

1、提出疑问师:小朋友,老师这里有两张纸,你们认为它们是一样大的吗?为什么?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来验证哪一张大哪一张小吗?

师:那如果老师给小朋友一些小长方形,你们能利用这些小长方形比较出大和小吗?

2、利用小长方形,形成初步的面积守恒概念

1)师:谁来用小长方形试一下?这张纸你用几个小长方形铺满的?然后在试一下另外一张纸,需要多少个小长方形呢?

2)小结:如果两张纸都用了相同的数量的小长方形,说明它们是一样大的。

3、幼儿操作,巩固概念。

1)请两位位小朋友拿5块小长方形,拼出一个图案,老师把图案出示在黑板上。

2)师:请小朋友一起来看一看这两位小朋友拼出来的图案,他们都是用了几块小长方形呢?(5块)那说明它们的面积是一样大的吗?(一样)

(四)游戏《数格子》

教师出示事先准备画好的格子,格子上面画有不同形状的图案,请幼儿来观察,看看哪一个图案占用的面积最大。

(五)课堂小结

(六)课后延伸请幼儿完成生活数学P16-17页的内容。

(七)活动结束

篇11:幼儿园教师给大班儿童的手册评语

你是一个聪明、活泼的孩子。具有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会正确使用常用的礼貌用语;会主动向同伴表示友好,喜欢讲故事、念儿歌、唱歌、画画,要表扬!但就是身体不太好,希望你在暑假里多参加体育锻炼,把身体练的棒棒的去念小学,好吗?

你是一个活泼、可爱、有礼貌、爱学本领的孩子。还特别喜欢www.jy135.com当“小老师”喜欢帮助其他的小朋友。你会照顾小朋友,爱护小动物;会根据节拍和音乐作律动。上小学了,请继续努力,争取早早的戴上红领巾吧!

你是一个聪明、活泼、有礼貌、爱动脑筋的孩子,你会主动向同伴表示友好,能理解并使用常用的动词、量词、形容词、人称代词、连词,要表扬!只是有时候胆子偏小,说话总是很小声,希望上了小学以后,在回答问题时声音能更响亮一些,好吗?

你是一个活泼、可爱,爱学本领的孩子。具有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会正确使用常用的礼貌用语.喜欢探究,会主动提问在班上喜欢帮助老师、阿姨、小朋友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要表扬!上小学以后请继续努力,老师想看到你最优异的成绩!

你是一个聪明、活泼、爱动脑筋的孩子,你喜欢参与班级的唱歌、讲故事等活动。在绘画方面有很大的进步,在集体面前说话的时候也更大胆了。还会弹钢琴,真有本领!上小学了,请继续努力吧!老师相信你会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六一儿童节的演讲稿 下一篇:大班六一亲子活动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