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状况探讨论文(精选7篇)
篇1:化工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状况探讨论文
石油化工企业职业健康危害因素
石油化工生产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一行业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极为重要。大多数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环境都比较特殊,一线工人接触酮、噪声、粉尘、甲醛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机会较多,防治慢性职业病就显得非常重要。
目前,大型企业推行一把手负责制,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制度较为完善。石油石化企业都有职业病防治专业机构,建立了全面的石油石化企业卫生管理规定,提高了职业卫生管理的科学性。
然而,现场安全管理与职业卫生管理有相互交叠和重复的内容,突发事件往往因安全监管而得到防控,就被误认为只要抓好了现场安全监管,职业卫生管理就不会有问题。这样一来,不少一线员工的长期慢性健康损害往往得不到足够重视,员工劳动过程中应有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为预防和减少职业危害,改善作业环境,保障劳动者生命健康权益,笔者认为,要逐步建立并完善职业安全健康监管机制。一是健全机构,理顺监管职责,切实加强职业安全健康监管机构的建设,对地方和基层职业安全健康监管机构建设给予指导和支持。二是加强与卫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会等部门和组织的沟通协作,形成监管合力。
针对石油和化工等职业危害突出的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人群,要重点监督检查,要开展经常性的检查、抽查,发现问题给予严肃处理;建立职业危害事故调查处理的事故追究责任制;定期开展培训,建立职业健康监督员岗位制度。
另外,企业要配备专业管理人员,依法如实申报职业危害项目,并优先采用有利于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改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引进项目要依法进行职业卫生审查;积极创新职业安全健康监管机制,努力完善职业安全健康技术服务体系,促进职业安全健康技术服务机构依法自主经营、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机制的完善。
来自: 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篇2:化工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状况探讨论文
[摘要]目的确定该整改项目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其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其效果,提出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方法
采用检查表法、类比法和经验法,以及风险评估方法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
通过对类比现场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现场测定、体检结果分析和现场调查情况预测该项目建成投产后,其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岗位是液氨球罐及充装站。结论
该整改项目将各项职业病防护设施和应急措施落实到位,拟建工程项目从职业卫生角度分析是基本可行的。
20世纪60年代某化工股份公司硝区生产装置,因适应不同时期生产建设的需要,不断地扩大建设规模,使各种管道和线路的铺设存在管线自身铺设较分散、杂乱,加上滑坡、塌方、埋压、水泡等威胁,形成了生产中的安全隐患,也为本地区的公共安全埋下了重大的安全隐患。由于原液氨充装工艺落后,自动化程度低,严重影响员工的人身安全,在市政府组织的消防安全专项检查中,被列入限期整改的安全隐患项目之一。为解决安全隐患,将原来的液氨充装站搬迁远离人口密集区,在硝区建设一套液氨充装站,并规范地铺设管道和线路。由于该整改项目属化工行业,对其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时,采用了目前很少使用的风险评估方法来确定工艺外管廊及液氨充装站整改项目建成后存在和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其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评价拟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其效果,提出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岗位和关键控制点,从而做出科学、公正、客观的职业病危害评价。1材料与方法
1.1 评价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1]、《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
[2]等是评价的主要法律、法规、规章依据;《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3]、《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技术导则》[4]、《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5]
等是主要的技术评价标准。
作者单位:1 泸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
泸州
646000)2 泸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作者简介:朱红心,女,主管医师,职业卫生 通讯作者:游光富,男,主管医师,职业卫生
1.2 评价范围及内容
主要对某硝区工艺外管廊及液氨充装站安全隐患整改项目硝区工艺外管廊,液氨球罐、液氨充装站装置,以及供配电、给排水等配套公用工程设施建成投产后在运行期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及防治进行职业病危害进行预评价。评价内容主要为选址、总体布局、建筑卫生学要求、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以及危害程度、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护设施的可行性、辅助用室基本要求、应急救援措施、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发放、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等。
1.3 评价方法及工作质量控制程序
根据该项目特点,在采用检查表法、类比法和经验法的同时,还运用了风险评估方法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根据硝区工艺外管廊及液氨充装站安全隐患整改项目与某化工企业合成一车间液氨球罐和液氨充装站工序相似,选择其为该项目的类比调查现场,运用类比企业的现场检测资料和风险评价方法进行分析比较,预测建成后该项目相关作业场所和岗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接触水平。
评价工作质量控制程序按照国家职业卫生法律、法规和卫生规范及标准,遵循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应用预防医学理论、卫生工程和检测检验技术,按《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和评价单位质量体系文件要求进行评价。2 结果
2.1 液氨球罐及充装站主要生产工艺
主要生产工艺如下。
2.1.1 液氨运输与储存
公司氨车间送来的液氨(压力:0.45~0.65 MPa,温度:0~15℃)进入氨球罐V1001(正常情况下通过联通管线液氨直接送到硝区的硝酸和销铵锌装置)储存。2.1.2 液氨充装安全装置
液氨充装泵P1001A/B出口设一液相回流管线,用于保护氨泵。压力高时,事故冰机启动,V1001顶部气氨经压缩冷凝成液氨返回氨球罐。压力低时,事故冰机停止运行。V1001的保护装置是为防止系统超压,在事故状态下,通过一带手轮的调节阀PV1001控制压力,当压力在特殊情况下上涨过快时,安全阀PSV1001A/B起跳,应急放空。
2.2 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产生环节及途径
在硝区工艺外管廊及液氨充装站安全隐患整改项目建成后的生产过程中,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产生途径及接触方式见表1。
2.3 可能存在与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根据对其生产工艺流程,使用的原辅材料,以及生产过程可能存在和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进行调查,该项目可能存在和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有化学因素和物理因素。化学因素为氨,物理因素为高温和噪声。在生产过程中还将接触氮气、氧气、天然气等危险因素,但主要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氨。
2.4 类比调查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选择某化工企业合成一车间液氨球罐和液氨充装站生产工序与硝区工艺外管廊及液氨充装站安全隐患整改项目生产工序相似的企业,作为该项目的类比调查现场,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2.4.1 毒物测定结果
对该类比合成一车间的k601压缩岗位和液氨充装岗位进行了氨的检测,检测点6个,检验样品36个,各检测点的短时间平均容许浓度和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均未超过GBZ2.1-2006《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6]规定的职业接触限值见表2。
依据《有毒作业场所危害程度分级》[7]的规定,对作业场所毒物危害程度进行分级,按照分级方法计算的B值均小于0,表明该有毒作业场所在正常生产状态下其危害程度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要求。
2.4.2 噪声测定结果
该类比有噪声作业岗位2个,检测点10个,根据GBZ/T 189.8-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 噪声》[8]规定的噪声测量规范的要求,同时按不同工作岗位接触噪声的时间进行等效连续A声级计算。本次共对10个检测点进行了噪声测量,噪声属于稳态噪声。正常生产情况下,各岗位工人进行现场操作和巡检时,接触的噪声强度均未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卫生限值。通过对岗位等效连续A声级计算结果显示,各岗位等效连续A声级未超过职业卫生接触限值(表3)。
依据《噪声作业分级》[9]的规定,对作业场所噪声危害程度进行分级,按照分级方法计算的I值均小于0,表明该噪声作业场所在正常生产状态下其危害程度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要求,其危害程度分级为0级,属于安全作业。
2.5 风险评估
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现场调查,该项目存在的主要事故风险为液氨的泄漏。液氨球罐在突发意外情况下发生破裂,在泄漏初期,空气中形成易爆炸性气体,从而发生蒸气爆炸。液氨爆炸后不燃烧,会在事故现场形成大面积的毒害区域,其毒气气团密集在泄漏源周围;由于氨对粘膜具有刺激作用,高浓度时可引起窒息,因此毒害区域内人员的应急防护不当,是可能造成伤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此次评估中,作者根据有毒气体泄漏半球扩散模型和物质毒性大小等,估算该项目的液氨球罐及充装站突发液氨泄漏可能致人死亡、中毒的范围。对该项目在建成投产后可能发生的突发氨中毒事故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做出了定量的风险评价,拟提示设计单位在项目选址定位设计方面应引起高度重视。2.5.1 理论依据
根据《工业装置安全卫生预评价方法》(第二版)相关内容:
设液氨气体质量为W(kg),球罐破裂前罐内温度为t(℃),液体介质比热容为c〔kJ/(kg*℃)〕。当球罐破裂时,球罐压力降至大气压,处于过热状态的液化气温度迅速降至标准沸点,此时全部液体所放出的热量为:
当液氨发生泄漏时,由于浓度高,在空气中瞬间扩散,在扩散过程中,部分区域工人的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若液氨在空气中的浓度(体积分数)达到0.5%时,人吸入5-10分钟即致死。根据公式(4)可知,液氨在泄漏处于静风状态时,易造成污染的区域半径为:
2.6 拟采取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护措施
该整改项目在设计中采取了国内先进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措施,针对生产过程中产品液氨的输送、储存设备的安全性能、特殊生产工艺需要控压和控温的特点,在提高机械化、自动化、密闭化的基础上,采用计算机控制系统在控制室内进行生产操作,可最大限度的减少工人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机会和大大降低意外事故发生的危害程度。
2.6.1 防毒
该整改项目选用液氨充装泵P1001A/B在出口设一液相回流管线,起到保护氨泵,控制压力增高作用,安装事故冰机降低温度,运用V1001顶部气氨经压缩冷凝成液氨返回氨球罐;压力过低时,事故冰机又能自动停止。V1001的保护装置是防止系统超压,在事故状态下,通过带手轮的调节阀PV1001控制压力,当压力在特殊情况下上涨过快时,安全阀PSV1001A/B起跳,紧急放空,使整改后的硝区工艺外管廊及液氨充装站的安全隐患控制工程措施设计完全达到最佳职业危害控制状态。
2.6.2 防噪
该项目采用在设计工艺设备选型上,选择噪声技术参数较低的的同时,还充分考虑了设备的布局、安装、减振等情况,采用DCS系统集中式控制室操作,将控制室与产噪设备的工作场所隔离,用隔声门和隔声道将其隔开,将产生噪声的设备设计布置在远离作业人员的地方,各种生产设备的生产工序的控制以计算机集中控制为主,现场巡视为辅,减少人与噪声的直接接触,最大限度的降低噪声的强度。3 讨论
该整改项目建成投产后可能存在和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有氨、高温、噪声,根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第三条和第十条规定,结合该项目的生产特点和类比调查资料分析,虽然该项目存在高毒物质,但是类比现场的调查和检测资料均未超职业接触限值,按其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强)度、接触人数、频度、时间分析,判定该拟建项目为职业病危害一般的建设项目。
根据对该整改项目的类比调查对象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现场测定和体检结果分析,以及结合风险评价综合分析,预测该项目建成投产后,其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10]是液氨压缩离心泵区巡视位和液氨充装充车点位,液氨压缩和液氨充装岗位,从风险评估的角度分析,确定整改项目在初步设计中应当将液氨在泄漏时扩散的半径作为选址的依据。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11]的有关规定,该项目应加强对液氨压缩和液氨充装岗位的应急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的合理配置和管理。
篇3:化工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状况探讨论文
1 内容与方法
1.1 内容
调查某化工生产企业的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整改前后 (不同年度) 的浓度 (或强度) , 检测项目包括:粉尘、毒物 (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噪声、气象条件。
1.2 方法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按《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GBZ159-2004) 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 (卫法监发[2002]63号) 中的有关规定进行, 对不同年度同一时间进行检测。
1.3 统计方法以SPSS11.51统计软件进行整理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一般情况
该企业建于70年代, 为国有企业。2002年改制为民营企业, 主要产品:合成氨、碳氨、液氨、二氧化碳。现有职工204人, 其中生产工人168人, 生产采用4班制3班次运转。
2.2 职业病危害因素测定结果
2.2.1 工作场所空气中生产性粉尘浓度检测结果, 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浓度测定点合格率2008年 (100%) 明显高于2007年 (40.0%) , 校正χ2=12.60, P<0.01, 二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2.2.2 工作场所空气中生产性毒物浓度检测结果, 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工作场所空气中CO最高浓度2008年比2007年下降了38.5 mg/m3, 测定点合格率提高了29.1%, 校正χ2=4.47, P<0.05, 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工作场所空气中NH3最高浓度2008年比2007年下降了39.1 mg/m3, 测定点合格率提高了50%, 达到100%, 校正χ2=13.44, P<0.01, 二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2.2.3 工作场所噪声强度检测结果, 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工作场所生产性噪声最高强度2008年比2007年降低了14.7d B (A) , 测定点合格率2008年比2007年提高了22.23%, 校正χ2=4.34, P<0.05, 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2.2.4 工作场所气象条件检测结果, 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工作场所气象条件测定点合格率2008年明显高于2007年, 校正χ2=7.35, P<0.01, 二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3 讨论
积极研究和推行有效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工程措施来保护和改善工作环境空气质量, 严格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的方针, 对影响作业工人健康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宏观控制, 是我们防治职业病的根本策略。
该企业针对超标的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 加强了通风除尘、排毒;噪声作业岗位设置隔声操作室。整改后,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浓度测定点合格率提高了40.0%;CO测定点合格率提高了29.1%;NH3测定点合格率提高了50%;生产性噪声测定点合格率提高了22.23%;气象条件测定点合格率提高了33.33%。可见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经整改后得到较明显改善, 以上整改措施对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保护劳动者健康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该企业经整改后工作场所空气中仍有8个作业点CO浓度超过职业接触限值[1], 噪声强度有3个作业点超过卫生限值[2]。主要是设备、工艺问题。CO属于高毒物品[3], 无色、无臭, 容易引起急性中毒, 甚至窒息死亡, 应引起高度重视。建议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改革生产工艺, 淘汰落后设备, 有毒有害作业采用机械化、自动化、密闭化控制。同时加强接噪工人的个人防护, 如佩戴防噪耳塞或耳罩等, 更好地保护作业工人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 , 化学有害因素[S]。
[2]GBZ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 , 物理因素[S]。
篇4:化工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状况探讨论文
关键词:氯硅烷生产;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评价
一、氯硅烷生产操作方式及工艺特点
1.氯硅烷生产操作方式
氯硅烷生产过程中机械化、自动化、密闭化程度较高,生产工艺采用DCS控制。硅粉或硅块均采用装货设备或机械运输设备投加,氧化钙是人工拆包投料,氯化氢气态和液态物料包括产品均由管道输送。
2.氯硅烷生产工艺特点
氯硅烷生产原理: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硅与氯化氢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三氯硅烷和四氯化硅。其反应式如下:
Si+3HCl→HSiCl3+H2;Si+4HCl→SiCl4+2H2。
工艺流程:硅块在密闭房氮封设备下经研磨、筛分,筛下的硅粉在氮封条件下进仓贮存,作为原料待送至氯硅烷反应装置。筛上硅粉返回继续研磨,研磨过程无化学反应发生,排出的含硅粉废气经袋式过滤器过滤后,硅粉可重复利用,废气则排放。
硅粉在N2保护下由给料头进入氯硅烷反应塔,在催化剂和300℃高温条件下与无水HCl生成粗氯硅烷。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器中有内部冷却系统进行冷却。再经单体净化塔精馏,脱除高沸物即得到粗氯硅烷,其组成主要为三氯硅烷和四氯化硅,经固定床反应器处理后存于贮罐内外供。
反应设备中放出的废气送入洗涤塔,除去氯化氢后排至大气;洗涤液则被送至废水处理调节池,经中和处理后排至化工园区的废水处理系统;管道内输送的保护气(氮气)再返回研磨装置重复利用。来自三氯硅烷反应装置的废硅和残渣送至废硅处理单元进行处理。废硅和粘土加入混和器中与水混和,形成灭活的硅金属固体混合物后送去填埋。其中粘土通过风机送入料斗,其粉尘经袋滤捕尘室收集。
高沸点残液经过滤后,滤液送至三氯硅烷反应装置回收利用。其残液经调整后送至急冷单元。该单元用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的熟石灰来中和氯硅烷高沸点残液。急冷单元为间歇操作,进行急冷处理后氯硅烷用环状喷头送入,形成氯硅烷凝胶。之后,凝胶、盐水及未反应的石灰经斜槽溢流至脱水池。盐水和剩余的石灰从凝胶中倾析出来,其液体送至废水处理装置,经中和后排至化工园区的废水处理系统。凝胶和来自熟化器的砂石送到厂外进行处理。急冷单元排出的废气仅含有氮气,直接排至大气。
二、生产中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及防控措施评价
1.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
根据生产工艺及生产装置安置区域划分评价单元,主要分硅块研磨、氯硅烷反应、废硅处理、急冷和公用辅助五个单元,按各单元工艺特征识别和分析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产生环节、接触途径和主要健康危害。该项目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氯化氢、氧化钙、氢氧化钠、次氯酸钠、硫酸、粉尘、噪声、工频电场和γ射线电离辐射等。
2.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控制措施评价
经现场调查、检测及定性定量分析,认为该建设项目基本遵循了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采取了较有效的措施,基本控制了职业病危害的发生:(1)建设项目在满足自身需要及相关设施的前提下,对生产工艺、单元、设备进行了合理布局,从而限制了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影响范围。(2)该项目在建筑物、生产和办公场所的建筑结构,屋顶、墙面、地面处理及通风等方面基本能满足生产和卫生要求,建筑物内的空间布局基本合理。(3)评价过程中所检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均在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规定的范围内,表明该项目所采取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技术和管理措施基本有效。(4)该项目试运行以来未发生重大职业病危害事故或疑似职业病,企业所采取的工程技术和个人防护措施相对有效地减低了作业人员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水平。(5)企业有专职的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有相关的职业卫生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三、该项目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第一,废硅处理粘土投料口和急冷区废液处理用的氧化钙投料口均没有安装局部通风设施。建议:上述岗位应安装局部通风系统,安装的吸尘罩应符合国家《排风罩的分类及技术条件》GB/T16758-2008)要求,做到合理、有效,其通风技术设计应按《工業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和《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GBZ/T 194-2007要求,并选择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安装。
第二,7012下位置137Cs液位仪(编号:0107CS033704),其测量时活度在3.6×1010 Bq,距源容器表面1m处γ辐射剂量率为2.90-3.77μSv/h,γ射线强度较强。建议:厂方应根据《密封放射源及密封γ放射源容器的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Z114-2006)和《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等相关要求,加强对该密封放射源的管理,应对放射活度较强的放射源加固屏蔽;应加强对源的距离防护,在源周围防护距离3m处设置醒目警戒线,并将这4台液位仪的开启与警铃或喇叭设置联动,以告知巡检人员不要在此周围停留。
第三,企业所设置的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不规范。建议:企业应按照《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158-2003)要求,在生产区存在挥发性、酸碱等刺激物、生产性粉尘、噪声、工频电场和电离辐射等危害的场所,应设置“应戴防毒口罩”“应戴防尘口罩”“应戴耳塞”“远离电磁辐射”和“远离电离辐射”等警示标识,并设置有害因素中文警示说明。
第四,企业应根据《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GB/T11651-
篇5:化工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状况探讨论文
Test Results of Occupati onal Hazards in 5Printing Enter p rises of Shanghai City 张小会,郦胜,储成运,王红楼,孙兆波
ZHAN G X iao 2hui,L I Sheng,CHU Cheng 2yun,WAN G Hong 2lou,SUN Zhao 2bo 摘要 目的 调查监测上海市5家印刷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现状,为印刷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依据职业卫生有关规范和标准,对现场进行卫生学调查。结果 印刷企业可能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毒物和噪声。在正常生产过程中,作业岗位环境有害因素超标的仅为甲苯,局部有乙酸乙酯,并有逐年好转的趋势,其他危害因素浓度均低于接触限值。结论 采取必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预防措施,可使企业发生职业病的危险度降到最小。关键词 印刷企业;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135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1257(200922-2374-03 Subject Test Results of Occupati onal Hazards in 5Printing Enter p rises of Shanghai City Authors ZHAN G X iao 2hui,L I Sheng,CHU Cheng 2yun,et al 1(Shenfeng Geology N e w Technology A pplication Institute Co.,L td., Shanghai,201107,China Abstract [O bjecti ve]To investigate and monit or the status of occupati onal hazards in 5p rinting enter p rises of Shanghai City,and p r ovide scientific evidence f or occupati onal hazards contr ol.[M ethods]On 2site hygienic investigati on was perf or
med according t o the relevant nor m s and standards of occupati onal health.[Results]The potential occupati onal hazards in p rinting enter p rise were t oxi 2cants and noise as maj or.I n the nor mal p r oducti on p r ocess,only t oluene was over standard in operati on post,ethyl acetate exceeded the standard in s ome post,with gradually i m p r oving tendency;the concentrati ons of other occupati onal hazards were all bel ow the ex 2posure li m it.[Conclusi on]Necessary p r otective measures can m ini m ize the potential occupati onal hazards in enter p rise.Key words Printing enter p rise;Occupati onal hazards;Contr ol effect evaluati on 作者简介:张小会,女,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 价工作。
作者单位:上海申丰地质新技术应用研究所有限公司,201107
伴随工业化进程,印刷业蓬勃发展。由于受生产工艺及经济因素的制约,印刷车间采取通风换气治理印刷油墨中多种有机溶剂的危害,以及隔离去除噪声危害具有一定难度,印刷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作业人员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等法律法规、卫生标准[123]要求,我们抽取上海市有代表性的5家印刷企业进行生产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效果跟踪监测调查,旨在了解上海市印刷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效果概貌。内容与方法
1.1 内容 根据印刷油墨中溶剂的成分和直接感官,以及前
人[428]对印刷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认识,就作业岗位可能接触到的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和监测调查。从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和设备布局、作业岗位设置特点,作业场所建筑设计卫生学要求、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和控制现状、职业卫生管理等方面对企业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调查。
1.2 方法 将5家印刷企业分别标为A、B、C、D、E,进行职业 危害因素检测和评价。
1.2.1 采样方法 根据《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 BZ 159-2004。1.2.2 检测方法 根据《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因素测定方法》(G BZ/T 160-2004,采用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法、噪声计等方法测定。
1.2.3 评价方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建 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1]、《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2](G BZ 1-200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3](G BZ 2-2002。2 结果与分析
2.1 危害因素识别 根据文献报道及我们调查认为,印刷企业
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为苯、甲苯、二甲苯、乙酸乙酯、溶剂汽油、苯乙烯和噪声。噪声因素对印刷岗位上的人员可造成职业病危害,而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在正常情况下将会控制在安全标准之内。
2.2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2.2.1 印刷机作业岗位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结果,见表
1、表2。
由表1可见,A 企业在2005年度的印刷机,作业岗位环境中有一组甲苯监测值,包括短时间接触浓度(STE L 和时间加权平均
(T WA 浓度,超过容许浓度;2006和2007年度,A、B、C 企业印 刷机作业岗位环境中苯、甲苯、二甲苯、乙酸乙酯、溶剂汽油监测 STE L 值和T WA 值以及噪声均未超标。2年度的同一企业同一
监测危害因素平均值略有变化,但差异不大。
表2为D、E 企业2005和2007年度印刷机作业岗位环境中部分危害因素监测平均值。由表2可见,2005和2007年度,E 企业的作业岗位环境中有一组甲苯STE L 和T WA 值超标,乙酸乙酯浓度虽未超标,却相对较高。其他危害因素浓度和噪声均属合格。
表1 上海市A、B、C企业不同年度印刷机作业岗位部分危害因素监测平均值(mg/m3,n=6 年份监测 企业 苯
STEL T WA 甲苯 STEL T WA 二甲苯 STEL T WA 乙酸乙酯 STEL T WA
溶剂汽油 STEL T WA 噪声 dB(A 评价3 2005A0.30.331.5△22.4△ 2.5 2.584.0甲苯不合格B0.30.3 3.9 2.5 2.5 2.580.0合格
2006A0.30.118.3 6.6 2.5 1.684.3合格B0.30.3 2.5 2.5 2.5 2.591.0合格 C0.30.3 2.5 2.5 2.5 2.510.010.059.036.089.0合格
2007B0.30.3 3.1 2.5 5.2 4.186.6合格C0.30.3 2.5 2.5 2.5 2.57.7 3.418.4 5.888.0合格
注:3评价依据G BZ2-2002:苯PC2STEL10mg/m3,PC2T WA6mg/m3;甲苯PC2STEL100mg/m3,PC2T WA50mg/m3;二甲苯PC2STEL100mg/m3,PC2 T WA50mg/m3;噪声日接触时间4h88dB(A,1h94dB(A;乙酸乙酯PC2STEL300mg/m3,PC2T WA200mg/m3;溶剂汽油PC2STEL450mg/m3, PC2T WA300mg/m3。去除一组超标样后计算的平均值。
表2 上海市D、E企业不同年度印刷机作业岗位部分危害因素监测平均值(mg/m3,n=6 年度监测 企业 苯
STEL T WA 甲苯 STEL T WA 二甲苯 STEL T WA 乙酸乙酯 STEL T WA 溶剂汽油 STEL T WA 噪声 dB(A 评价3 2005D0.30.3 2.5 2.5 2.5 2.5 2.5 2.2482673.1合格E0.30.362.6△39.8△ 2.5 2.5 2.5 2.520813675.0甲苯不合格2007D0.30.3 2.5 2.5 5.1 2.7 2.5 2.5101072.0合格E0.30.322.6△13.0△ 2.5 2.5 2.5 2.5352573.5甲苯不合格注:3评价依据G BZ2-2002;苯PC2STEL10mg/m3,PC2T WA6mg/m3;甲苯PC2STEL100mg/m3,PC2T WA50mg/m3;二甲苯PC2STEL100mg/m3,PC2 T WA50mg/m3;噪声日接触时间5.5h85dB(A;苯乙烯PC2STEL100mg/m3,PC2T WA50mg/m3;乙酸乙酯PC2STEL300mg/m3,PC2T WA200 mg/m3。去除一组超标样后计算的平均值。
2.2.2 覆膜机作业岗位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见表3,表4。表3为B企业在2005—2007年度覆膜机生产过程中作业岗位环境部分危害因素监测平均值。由表3
可见,B企业在2005和2006年度的覆膜机作业岗位环境中甲苯STE L值和T WA值均超标,苯、二甲苯监测值均属合格。
表4为E企业不同年度涂膜机生产过程中作业岗位环境部分危害因素监测平均值。由表4可见,E企业在2005年度的涂膜机作业岗位环境中甲苯、乙酸乙酯监测浓度(包括STE L值和T WA值超标,苯、二甲苯浓度和噪声未超标。2007年度这些监测指标的STE L值和T WA值均属合格。
表3 上海市B企业不同年度覆膜机作业岗位部分危害 因素监测平均值(mg/m3,n=6 年度 苯
STEL T WA 甲苯 STEL T WA 二甲苯 STE L T WA 评价3 20050.30.3352.4254.3 2.5 2.5甲苯不合格20060.30.3266.3169.5 2.5 2.5甲苯不合格20070.30.310.3 6.89.77.6合格
注:3评价依据G BZ2-2002;苯PC2STEL10mg/m3,PC2T WA6mg/m3;甲苯PC2STEL100mg/m3,PC2T WA50mg/m3;二甲苯PC2STEL100 mg/m3,PC2T WA50mg/m3。
表4 上海市E企业不同年度涂膜机作业岗位部分危害因素监测平均值(mg/m3,n=6 年度 苯
STE L T WA 甲苯 STEL T WA 二甲苯 STEL T WA 乙酸乙酯 STEL T WA 噪声 dB(A 评价3 20050.30.3175.3122.2 2.5 2.571943979甲苯、乙酸乙酯不合格20070.30.357.034.6 2.5 2.5332375合格
注:3评价依据G BZ2-2002;苯PC2STEL10mg/m3,PC2T WA6mg/m3;甲苯PC2STEL100mg/m3,PC2T WA50mg/m3;二甲苯PC2STEL100mg/m3,PC2 T WA50mg/m3;乙酸乙酯PC2STEL300mg/m3,PC2T WA200mg/m3;噪声日接触时间8h85dB(A。讨论
3.1 职业病危害程度 目前,对企业作业岗位或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或控制效果评价的方法比较单一,只能反映企业作业岗位环境或建设项目在职业病危害监测指标或评价指标与现行的法规、标准的符合程度,并不能对项目进行全面、动态的评估,也无法评价职业病危害事故风险。噪声对印刷企业作业岗位上的人员可造成职业病危害,然而又不易如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在正常情况下将会控制在安全标准之内。
对5家印刷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效果进行跟踪监测结果表明,这些企业印刷机和覆膜机(涂膜机作业岗位环境中的噪声控制效果较好,职业病危害程度较低。甲苯的监测浓度常见超标,不仅出现在印刷机作业岗位环境中,也出现在覆膜机(涂膜机作业岗位环境中。可见,甲苯是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程度相对较高;涂膜机作业岗位环境中乙酸乙酯浓度监测值见有超标,印刷机作业岗位环境中却未见,说明前者的职业病危害区域相对较广。
李莉娜等(2006的研究[4]认为,作业职工同时接触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较单纯接触某一种职业病危害因素更容易罹患中毒性类神经症,同时接触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作业人员的慢性影响更为显著。对5家印刷企业生产过程中作业岗位环境跟踪监测结果表明,作业人员主要遭受来自浓度超标甲苯的危害影响,局部有浓度超标乙酸乙酯的危害影响。其他如苯、二甲苯、苯乙烯、溶剂汽油等,由于监测到的浓度较低,造成的职业病危害程度相对更低。
3.2 职业病危害评价 总体上来说,跟踪监测调查的5家印刷
企业对苯、二甲苯、苯乙烯、溶剂汽油在作业岗位环境中的浓度控制还是有效的,乙酸乙酯仅在涂膜机(覆膜机作业岗位环境中的浓度有超标现象。其中,D、C、B 企业对苯、甲苯、二甲苯、乙酸乙酯、苯乙烯、溶剂汽油等危害因素在印刷机作业岗位环境中的浓度控制较好;E、A 企业对印刷机作业岗位环境中的甲苯浓度控制尚存在问题,但自2005年以来有不同程度的改进,A 企业达到合格要求。
由上述调查资料可见,自2005—2007年,上海印刷企业对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是有效的。虽然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较多,部分作业岗位环境中有害气体浓度超过接触限值的仅为甲苯,局部有乙酸乙酯。胡小炜等(2004对年产4000t 油墨搬迁工程进行职业卫生等研究[5] 和姜彩霞等(2005油墨生产 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研究 [6] 表明,印刷油墨是困扰职业病危害
因素控制效果的要害,须对印刷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加强积极防护措施,以达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要求。
由于受到生产工艺及经济因素的制约,治理印刷使用的印刷油墨中多种有机溶剂的危害具有一定的难度。高虹(2001 的研究[7]认为,选择不同类型油墨有可能使车间空气中有害物浓度达到国家卫生标准要求。这一实践,对类似印刷企业改善职业卫生状态是一种启示。
5家印刷企业对于噪声控制一直比较好。所以,自2005—2007年,未发生过噪声因素超过限值事件,表明印刷企业已引
起足够重视,并在印刷企业建设或扩建项目职业病预危害评价时,就发出了警告和建议[829]。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2002.[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2002.[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2002.[4]李莉娜,于咏梅,李惠玲.某合资企业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联合作用
探讨.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6,19(1:40-41.[5]胡小炜,刘建宁.某公司年产4000吨油墨搬迁工程职业卫生学调查 和评价.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04,22(4:207-208.[6]姜彩霞,杨章萍,张旭慧,等.某油墨生产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 评价.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5,18(5:307-308.[7]高虹.更换油墨改善胶印车间职业卫生状况.中国卫生监督杂志, 2001,8(5:208-209.[8]文子.职业噪声和危害与接触.职业噪声的危害与控制,2004(12:45.[9]胡文兰,厉志玉,林仁权,等.某印刷企业异地扩建项目职业病危害 预评价分析.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6,19(5:314-315.(收稿:2009-06-12(本文编辑:方弘
某混凝土搅拌站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与分析
【卫生学调查】
Survey and Analysis on Occupati onal Hazards in Concrete M ixing Plant 祁成,吴家兵,吴琨,朱亮亮,赵同强
Q I Cheng,WU J ia 2bing,WU Kun,ZHU L iang 2liang,ZHAO Tong 2qiang 关键词 混凝土搅拌站;危害因素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1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1257(200922-2376-02作者简介:祁成,男,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职业卫生工作。作者单位:湖北省十堰市东风职业防治所,442000
混凝土是现在使用量最大的人造建材,由于在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不利于工程质量和环境保护,国家已禁止在城市城区现场搅拌混凝土。因此,远离施工现场的混凝土集中搅拌站近年来得到了极大的推广,2008年,中国商品混凝土产量己达到
6.9×108m 3[1]。为了解混凝土搅拌站生产过程中职业病危害状况,2008年4月,我们对本市某公司混凝土搅拌站进行了职业卫生调查分析和现场检测,现将有关结果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十堰市某建筑公司混凝土集中搅拌站。
1.2 职业卫生调查和评价方法 采用现场调查和现场检测相结合的方法。检测项目有粉尘、噪声。
粉尘检测按照G 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和G BZ 192.1-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中的采样和检测方法,分别检测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和短时间接触浓度。依据G 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对检测结果进行评价。
篇6:唐山市职业病危害因素状况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唐山市共有14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2市6县6区),材料来源于唐山市辖区内的14个县(市)区所有可能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企业。将《河北省2011年企业名录》下发至各辖区,结合辖区工商注册企业名单,对本辖区内企业数、关停企业、新增企业进行核实,确认辖区内本次调查企业名录和存在职业病危害企业名录。
1.2 调查方法
采用统一制定的调查表,统一印制表格填报纸质版和电子版,按照《调查项目工作方案》和《调查质量工作手册》的要求填写表格,数据截止日期到2010年12月31日。
1.3 质量控制
调查过程采用统一方法、统一标准、统一培训、统一进度、统一定义、统一督查、数据双录入7方面进行质量控制。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QL2008和Excel 2003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与合并,按照地区分布、生产规模分布、经济类型分布、行业分布和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分布进行描述性分析。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职业病危害因素地区分布
唐山市有企业9 885家,职业病危害企业5 027家,占企业总数的50.9%。生产工人474 035人,接触职业病危害工人200 610人,占生产工人总数的42.3%。男接触危害工人171 926人,女接触危害工人28 684人,性别比为5.99∶1。职业病危害企业数居前3位的是丰润区、迁安市和丰南区,危害企业占当地企业比例在80%以上的有6个县区,分别是迁安市、遵化市、滦县、迁西县、开平区、曹妃甸区。接触危害工人数和男接害工人数最多的3个县区是迁安市、丰南区和丰润区,特别是迁安市和丰南区接害工人均超过了3万人,而女接害工人最多的3个县区是丰南区、迁安市、玉田县。各地区接害工人男女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迁西县和遵化市男接害工人构成比高,占到了96.9%和96.5%,玉田县、滦南县、曹妃甸区女接害工人构成比高,占25.7%、22.4%、22.3%。各地区接害工人占生产工人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接害工人比例在50%以上的地区有迁安市、遵化市、滦县、玉田县、开平区和滦南县,丰润区和路南区接害工人比例低,只有29.4%和28.0%。见表1。
2.2 职业病危害因素生产规模分布
根据国家统计局《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划分办法》,企业划分为大型、中型、小型企业。全市存在职业病危害企业中93.8%是小型企业,总数达到4 717家;100%中型企业存在危害,大型企业接触职业病危害工人数最多达到了94 788人。大型企业男接害工人构成比高占91.1%,小型企业女接害工人构成比高,占19.4%,不同规模企业接触危害工人男女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型企业接害工人比例高于大中型企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2.3 职业病危害因素经济类型分布
依据《企业登记注册类型与代码》,将企业经济类型划分为内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三大类。职业病危害企业中内资企业占到了98.6%,内资危害企业主要包括私营企业3 675家(74.2%),有限责任公司679家(13.7%),集体企业182家(3.7%),股份有限公司156家(3.2%),国有企业154家(3.1%),其他类企业106家(2.1%)。内资企业接害工人数最多达到185 240人。内资企业接触危害工人主要分布在私营企业90 158人(44.9%),国有企业50 936人(25.4%),有限责任公司23 557人(11.7%)。3类企业男女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内资企业接害工人比例(43.0%)高于其他两经济类型企业(P<0.01)。见表3。
2.4 职业病危害因素行业分布
依照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目录》所给出的行业名称进行填写,全市5027家职业病危害企业涉及50个行业,由于涉及行业众多,表4只列出了危害企业数位于前8位,共计占总职业病危害企业数50%的行业分布。职业病危害接触工人数前5位的行业顺序有所不同,分别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61200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25 486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6 760人,金属制品业13 138人,黑色金属矿采选业11118人,这些行业占总危害工人数的63.7%。男接害工人最多的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55776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男接害工人也达到了24844人;女接害工人最多的2个行业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5 424人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4160人。男接害工人构成比高的是非金属矿采选业(98.2%)、黑色金属矿采选业(97.3%),女接害工人构成比高的是塑料制品业(42.8%);各行业间性别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接害工人比例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
注:()内数据为男接害工人和女接害工人构成比(%)。
注:()内数据为男接害工人和女接害工人构成比(%)。
2.5 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分布
将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成粉尘、毒物、物理因素、其他危害因素4类进行统计,由于1家企业可能存在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1个工人也可能接触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所以统计出来的是职业病危害企业次数和接触危害工人人次数。物理因素和粉尘危害企业次数多,接触物理因素和粉尘的人次数多。粉尘男接害工人构成比最高(88.4%),其他危害因素女接害工人构成比高(48.9%),接触不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性别构成及接害工人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见表5。
3 讨论
该项调查是我市在河北省统一安排下针对职业健康状况基本情况的普查,也是近20余年来唐山市首次开展的一项标准化调查,摸清了唐山市职业病危害因素及接触人群的地区分布、生产规模分布、经济类型分布、行业分布、危害因素种类分布情况,填补了多年来全市职业病危害底数不清的空白。查阅《唐山市卫生志》(1840—1986年)和《唐山市卫生志》(1987—2009年),只在1988年开展过全市的尘肺病现状调查,无全市职业病危害状况的基础数据。因此,本次调查数据对我市近时期内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政府制定职业病防治措施将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同时也为下一次开展此项调查留有对比分析资料。
注:()内数据为男接害工人和女接害工人构成比(%)。
注:构成比为表中列出的8种行业的构成比;()内数据为男接害工人和女接害工人构成比(%)。
注:()内数据为男接害工人人次数和女接害工人人次数构成比(%)。
3.1唐山市职业病危害因素地区分布特征
职业病危害企业和接触职业病危害工人数大,危害企业数占企业总数的50.9%,明显高于其他省份地区[1],我市大多数地区危害企业比例高,职业病防治任务艰巨。接触职业病危害工人性别比例显示,男性是从事职业病危害工作的主要人员。职业病危害企业及接触人群分布与地方经济和产业类型有密切关系,主要集中在迁安市、丰南区、丰润区,同时也是男接害工人最多的3个地区。职业病与职业卫生信息监测系统显示丰南区、迁安市职业病新发病例数排在第2、第3位,路北区新发病例数排第1位。这些地区以钢铁、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陶瓷、水泥、煤矿为主,地区特征明显,经济发展较快。路北区有大型煤炭企业开滦煤矿,也应成为重点关注地区。因此迁安市、丰南区、丰润区、路北区是唐山市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重点监测地区。女接害工人重点关注地区在丰南区、迁安市、玉田县。各地区接害工人比例普遍较高,比例达50%以上的就有6个县区。迁西县和遵化市男接害工人构成比高,玉田县、滦南县、曹妃甸区女接害工人构成比较高。
3.2 唐山市职业病危害因素生产规模分布特征
唐山市企业数和职业病危害企业数以小型企业为主,与其他地区调查结果一致[2,3],小型企业接害工人比例高,但大型企业生产工人数、接触职业病危害工人数大,中型企业全部存在职业病危害。大型企业男接害工人构成比高,小型企业女接害工人构成比高。
3.3 唐山市职业病危害因素经济类型分布特征
唐山市职业病危害企业数和接触职业病危害工人数以内资企业为主,内资企业数占总职业病危害企业数的98.6%,说明唐山市对外开放程度还不高,企业仍以国内投资为主。私营企业发展迅速达3 675家,占内资职业病危害企业的74.2%。内资企业接触职业病危害工人数前3位是私营企业、国有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内资企业接害工人比例高。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职业病危害企业和接害工人数量少。因此应重点监管内资企业,其中私营企业、国有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是重中之重,内资企业女接害工人的状况不容忽视。
3.4唐山市职业病危害因素行业分布特征
唐山市存在职业病危害的行业较多,大约50%危害企业集中在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金属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塑料制品业。职业病危害接触工人数前五位的行业顺序不同,分别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男接害工人主要分布在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女接害工人主要分布在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和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男接害工人构成比高,塑料制品业女接害工人构成比高。行业分布特征充分表明了唐山市是重工业城市,这些都是高污染与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也是我市的支柱产业和职业病发病的高发行业。
3.5 唐山市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分布特征
粉尘和物理因素是唐山市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毒物接害工人比例较其他类低,与我国南方沿海地区明显不同。南方地区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正己烷、三氯乙烯等有机溶剂毒物,将近占了90%[4]。男职工主要从事物理因素、粉尘、毒物工作,其他危害因素女接害工人构成比相对高。
3.6 建议
①唐山市政府应制定长期规划,明确职责,卫生、安监、人设和工会部门加强配合,进一步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的协调与合作机制[5],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加强职业卫生监管力度,重点加强迁安市、丰南区、丰润区、路北区监测工作,并且根据其他地区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②男性作为从事职业病危害工作的主要人员,也是我市职业病发病的主要人群,因此应加大对男职工的宣传力度,认真做好职业病防护工作。③小型企业数量大,接害工人比例高,职业病防治工作薄弱,企业的经营理念、资金的投入及重视程度不高,工作环境差,容易造成劳动纠纷,政府应加大对小型企业的监督力度,切实落实小型企业的主体责任。小型企业女职工的职业病危害问题不容忽视,在这些企业更应注意保护女职工的身体健康,对女工生殖健康的长远影响以及生殖健康教育,也是今后工作应重点关注的问题[6]。④大型企业接触职业病危害工人数量大,应积极改善内部管理,建立完善的职业病管理制度,为全市职业病防控工作起到表率作用。⑤加强对私营企业、国有企业、有限责任公司的监督力度,特别加强对数量庞大的私营企业职工的职业健康教育,通过职业健康促进提高职工的知识、态度和行为水平[7],最大限度地保护劳动者健康。企业重视职业卫生管理工作是防治职业病危害的核心[8],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定期对企业负责人和安全管理部门进行规范化培训,从而提高我市企业的职业卫生管理水平。⑥应重点关注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塑料制品业,尤其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女性尘肺病应引起重视。⑦加强对粉尘和物理因素等作业的技术改造,对存在重大职业危害的企业进行专项整治,淘汰工艺落后、生产环境差的企业,从根本上预防职业病的发生。为劳动者配备符合国家规定和标准的职业病个体防护用品,并监督、教育劳动者正确佩戴和使用。⑧我市主要的职业病病种是尘肺病,职业病报告显示每年尘肺新发病例数占职业病新发病例数90%以上[9],因此加强粉尘监测工作,采用八字综合防尘措施,降低尘肺病发病率是我市工作的重点。⑨把好企业立项、准入、监管关,落实职业病危害因素申报制度,严格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预评价和控制效果评价制度,从源头上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10]。⑩尝试建立科学实用的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及量化分级管理模式[11],对不同水平的风险等级,从工程技术措施、职业卫生管理措施方面提出具体的建议,使企业有目标的采取防护控制措施,从而控制并降低风险水平。
作者声明
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李明,蒋国钦,王莎莎.绍兴市主要职业病危害现状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14,26(8):829-831.
[2]聂跃花,张世超.雅安市职业健康状况调查报告[J].中外健康文摘,2012,9(4):145-146.
[3]郑晓钧,王永刚,蒋立新.深圳市福田区136家企业职业危害现状调查[J].中国热带医学,2013,13(7):847-849.
[4]黎建明,朱志良,吴礼康.深圳市宝安区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6,13(3):847-849.
[5]张敏,杜燮祎,王丹.加快建立我国职业卫生的协调与合作机制[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9,16(3):219-225.
[6]饶春燕,俞文兰,王建新,等.中小企业流动女工职业健康状况调查[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1,29(9):691-692.
[7]蔡福满,陈晋,许芳芳,等.某私营企业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群职业卫生知识和态度及行为的干预效果分析[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1,29(3):219-221.
[8]李小平.重庆市天然气净化企业职业病危害分析与控制对策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12.
[9]邓小娟,田建园,艾进颖.迁安市1990—2013年尘肺病发病与企业特征的关系[J].职业与健康,2015,31(16):2184-2185.
[10]毛天森,王风越,董秀梅.即墨市职业病危害因素现状调查及防治对策[J].职业与健康,2010,26(7):744-748.
篇7:化工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状况探讨论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某化工品仓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影响报告书和类比工程调查资料等。
1.2 方法
该化工品仓储项目生产单元按工艺特征和布置的相对独立性来划分。生产单元包括化工品码头、化工品储罐区、汽车装车区、公用工程和辅助生产区 (污水处理站、变配电房、柴油发电机房、消防泵房、空压站、维修间、化验室) 。采用经验法、类比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来识别各生产单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和预测职业病危害[2]。
2 结果
2.1 生产工艺简述
液体化工产品在化工品专用码头卸船, 利用船上的卸船泵通过卸船管线卸入液体化工品罐区相应的化工储罐中储存, 用储罐检尺计量。液体化工品出库采用汽车槽车出库。装车时, 以液体化工品专用装车泵, 将液体化工品送至装车台, 经专用鹤管进行装车, 采用流量计控制装车量, 以电子地磅计量。储运工艺流程见图1。公用工程和辅助生产区包括污水处理站、变配电房、柴油发电机房、消防泵房、空压站、维修间、化验室。
2.2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根据建设项目生产工艺流程、生产设备及类比调查等资料综合分析, 该建设项目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化学毒物、噪声、高温、工频电磁场等, 主要生产单元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见表1。
2.3 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程度分析
2.3.1 噪声危害分析
本项目主要噪声源为各种泵类 (各类装船泵、装车泵、抽水泵、鼓风泵、消防泵) 、空气压缩机、柴油发电机等。根据类比检测结果表明各工作场所噪声强度均未超过相应接触时间的职业接触限值[3]。结合工艺分析和工人作业方式 (仅需巡检) , 可以预测, 本项目在投产后, 生产过程中产生噪声对工人危害应该不大。但由于本项目北面毗邻某钢铁厂, 其在生产期间存在的噪声强度较大, 本项目厂区各生产单元均受到较大的影响, 可以预测, 本项目作业工人噪声危害会加大。
2.3.2 高温危害分析
该项目高温主要是受夏季炎热气候的影响。厂址所在区域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长冬短, 年平均气温21.8℃, 7月平均气温28.5℃, 历年极端最高气温达39.7℃, 露天作业时工作人员受夏季高温影响较大。根据类比检测结果, 可以预测本项目高温危害主要是夏季工人在主要工作场所巡检、露天作业或特殊作业时受到的高温危害。码头作业人员中暑时有报道, 企业应引起高度重视, 并注意做好夏季的防暑降温工作。另外, 在特殊作业 (人工清洗槽车、储罐等作业) 时, 尤其在用蒸汽吹扫后或夏季长期曝晒后立即进入作业, 容器内的温度可超过40℃, 高温能促进有机蒸气的挥发, 加剧有机蒸气对人体的影响, 企业应做好清洗槽车、储罐的防暑降温设计。
2.3.3 化学毒物危害分析
2.3.3. 1 主要化学毒物分布
根据该项目储运物质及工艺流程特点进行综合分析, 工作场所空气中可能存在化学毒物的分布见表2。
2.3.3. 2 库区化学毒物危害分析
罐区、泵区等设备露天布置, 装车台半敞开式布置, 利于通风疏散化学毒物。结合类比工程化学毒物的检测结果, 可以预测在正常生产条件下, 本项目库区绝大多数工作场所 (如罐区、泵房、办公室等) 空气中化学毒物的浓度应不超过职业接触限值[4]。但进行罐顶采样、装车、吹扫推球及吹扫完毕后拆管工作时, 化学毒物的浓度有可能超过职业接触限值。污水处理系统正常运行时可能产生少量的氨和硫化氢, 在进行清淤、疏通时, 可能发生氨和硫化氢气体中毒。企业应做好以上各环节的防毒和应急设计。
2.3.3. 3 码头化学毒物危害分析
类比调查结果表明在正常装卸情况下, 所装卸化工品在工作场所中的浓度<职业接触限值, 但接驳口可能超过职业接触限值。本项目在整个装卸过程中, 物料均在密闭管路系统中输送, 而且露天布置利于通风, 因此在正常装卸情况下, 工作场所中化工品的浓度应<国家职业接触限值。但在接驳口、采样口和吹扫完毕后拆管时, 化学毒物的浓度可能较高, 甚至超过职业接触限值。在雾天 (项目所在地每年11月至次年的4月雾天出现最多) 装卸时, 由于化工品泄漏后不利于扩散, 化学毒物也可能较高, 甚至超过职业接触限值。以上各环节应引起企业的重视, 应做好采样口、接驳口、吹扫后拆管、雾天装卸的防毒设计。
2.3.3. 4 特殊作业化学毒物危害分析
进行洗罐清除污油和废渣、更换滤网或检修等密闭空间作业时, 储罐底部沉积的油垢、残渣等可能会释放出与储罐储存相应的有机蒸气。如果清洗或检修人员作业前不严格遵守有关操作规程进行毒物浓度检测、通风、佩戴报警和个人防护设施等措施, 就有可能发生有机蒸气等急性化学毒物中毒甚至死亡事故。所以本项目储罐的清洗应委托有资质并具有职业病危害防护能力的单位进行, 进入现场工作前期仍需对作业人员进行职业病危害知识培训和系统的安全及自救互救方面的教育。
2.3.4 工频电磁场作业危害分析
项目设一个总配电室, 10k V电源由附近变电站提供, 单回路电缆进线, 经降压为380/220V供使用。所有的工艺配置、辅助设施、公用配电和全厂照明等均由总配电室直接输出。根据近几年对其他企业低压配电房工频电磁场的测定结果, 表明低压配电房的工频电磁场强度低于职业接触限值[3]。
2.4 关键控制点
根据拟建项目的生产工艺, 结合类比工程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评价结果, 确定拟建工程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化学毒物, 关键控制点为装卸、码头接驳口、手动阀门、清洗储罐、更换过滤器的筛网、检维修泵、罐顶化验取样、清管取球、吹扫完毕后拆管等环节。洗罐清除污油和废渣、更换滤网和污水处理站清淤作业时及疏通管道作为缺氧窒息的关键控制点。
3 讨论
本建设项目可能产生或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化学毒物、噪声、高温、工频电磁场等, 其中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化学毒物。化学毒物包括溶剂汽油 (内含苯) 、芳烃类 (甲苯、二甲苯) 、醇类 (甲醇、乙醇、正丁醇、异丁醇、异丙醇、异戊醇) 、酮类 (丙酮、丁酮) 、酯类 (乙酸丁醇、乙二酸二丁醇) 、氨、硫化氢、电焊烟尘、锰及其化合物、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其中, 油品和液体化工品为经常性接触毒物, 其他化学毒物为阶段性接触毒物。该项目油品和液体化工品危害最大, 其泄漏和爆炸可引起中毒和窒息的可能。因此本项目存在作业人员发生化学毒物中毒、听力损伤、高温中暑等工作场所职业危害风险。
所谓关键控制点是检测中发现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超标的工作场所、易泄漏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设备、易聚集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作场所、易造成设备泄漏的操作或在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 (强度) 超标的情况下从事的作业等。针对关键控制点, 建议企业应: (1) 做好职业卫生教育工作,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职业卫生知识培训, 如物料毒性、健康危害、规章制度、个人防护、事故教训分析等, 同时使每个员工熟练掌握自救互救的基本操作技术, 提高工人的院前处理能力。一旦发生意外事故, 及时抢救。 (2) 建立职业危害告知制度, 主要包括公告栏告知制度、危险岗位告知制度等。公告栏告知制度即企业应在公开的场所, 将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如实地报告给劳动者。与工人签订用工合同时, 应把职业病危害如实告知劳动者。 (3) 在上述关键控制点醒目位置设置相应警示标识。 (4) 作业人员在关键控制点作业时应依据关键控制点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不同, 合理佩戴符合职业卫生防护标准的个人防护用品。 (5) 完善设备的日常巡检与维护制度, 尤其是在管道的连接部分、阀门区、泵区。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杜绝跑、冒、滴、漏及意外事故的发生。 (6) 进行洗罐清除污油和废渣、更换滤网、清淤等工作时, 在进入前, 要先对设备、储罐进行充分通风换气并检测有害气体、可燃气体的浓度, 确保不超过职业接触限值, 并保证含氧量合格。 (7) 污水处理站清淤、污水管道疏通时, 工作前应进行通风、毒物浓度及含氧量检测。 (8) 罐区、泵区、装车台和码头设置应急救援箱、在码头和库区增设紧急集合点、工作地点附近增加设置紧急救援站, 关键控制点的各项防护措施只要落实到位, 可最大限度地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
参考文献
[1]王志侠, 杨跃林, 王绵珍, 等.化工工人健康状况及其与工作能力的关系[J].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2007, 34 (15) :2820-2823.
[2]倪金玲, 何苏敏.应用类比法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的适用性探讨[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2006, 19 (4) :246-24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因素[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相关文章:
化工企业安全稿件02-21
浅谈化工企业安全生产02-21
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文章02-21
哈尔滨市中考英语作文02-21
化工企业安全手册02-21
化工企业安全生产计划02-21
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方针02-21
化工企业安全措施02-21
化工企业安全生产制度02-21
化工企业安全禁令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