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配置

关键词: 电能 质量 用电 设备

用户配置(精选七篇)

用户配置 篇1

一、大用户配电设备配置设计

1、大用户配电设备配置

电气设备基本配置, 因不同的用户用电性质不同而异, 要综合考虑大用户的生产过程, 日用电量等指标建设用户站。供用电合同中明确规定了必须配备的基本电气设备, 但是没有详细规定电压、三相不平衡等电能质量指标。而进行设计优化大用户配电设备配置方案时, 必须综合上述各影响因素。用电设备谐波控制和配电站电压无功综合控制是两种最常采用的措施。

2、配电站电压无功综合控制

现阶段, 传统配电站采用按母线电压曲线控制有载开关, 按时间段控制无功投切的单一功能控制方式对电压进行无功控制。而综合自动化变电站, 普遍采用九区图控制原理, 以调节变电站的无功电压。以下是该原理的控制方式和调整策略的简略概述:

九域图能够有效指导工作人员如何进行升、降分接头和投、切电容器组等操作控制。但是, 就九域图原理而言, 是极其复杂的, 对于现场工作人员来说是很难掌握的, 整体把握起来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归结起来有如下阻碍因素:

(1) 九域图的无功电压因季节、高峰、低谷等因素的变化而异, 很难进行调整。

(2) 九域图有一些区域, 同时对设备的控制起作用时, 无法去区分比较哪一区域更有效。

(3) 九域图中的一些区域在未排列两类设备动作的先后顺序时, 会对控制结果产生“振荡现象”, 因此必须要确定设备运行的先后顺序, 然而对于工作人员来说, 难度是非常之大的。

(4) 九域图可以无限次的控制设备的运行。然而在实际工作中, 要求严格控制每台变压器分接头的动作次数和电容器组的投、切次数。因此, 相关工作人员对限值的使用无法准确无误的把握。

二、优化配置

综合以上阐述, 现在用户大多采用成套的用户配电自动化系统来优化他们对电能质量的期望。用户配电设备全然进入自动化阶段势在必行。全自动的用户配电系统聚集了最先进的电子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 使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的分散式数字监控保护装置和分散式数字RTU装置与微机通讯处理器有机结合, 进而推出全新的集防护、测控和数据信息传送功能于一体的全面自动化管理系统。系统可应用在低于35k V电压等级的水电站、变配电站等符合电压限制管理系统, 进行全自动控制和实时防护, 以实现其观测、监控、防护、记录等功能, 能够实现中低压配电站的无人值守和远方控制, 并且可与工厂的EMS和智能化大楼BAS紧密结合。

根据用户的需要, 我们可以采用多种优化的配置方案:

1、配置方案一

(1) 本方案的通讯层我们采用了通信前置装置, 其前台的装置我们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采取了线路用的10k V或35k V的馈线保护测量控制单元;

进行主变保护时, 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采取变压器差动的主保护或是过流的后备保护, 而在必要时我们也可加装相应的本体保护。

(2) 380V的线路和连锁断路器能够根据不同的需要采取测控或是控制装置, 而对那些较为特殊的老站点的改造, 则可以采用RTU的集中方式;

首先, 在电容器的电容器保护测量控制单元的选择上, 我们可以采用实时的自动跟踪补偿控制方式;其次, 在选用发电机的保护装置时, 我们可以利用馈线的保护测量控制和可切换的互投操作箱来进行。第三, 直接连入直流屏和智能电度表。第四, 利用非电量转换设备, 将保安和火警报警装置接入大用户的配电设备中。最后, 利用单网通讯接口, 实现通讯层与前台设备间的多种传输方式, 传输方式可分为RS232、CANBUS、RS422和光纤方式。

(3) 后台系统配置

第一, 用双核P8600 (2.4GHz/3M) CPU工控计算机作为监控主站。第二BOX-6116双核P8600 (2.4GHz/3M) 工控计算机内置有IEC-1131标准的图形化的可编程逻辑控制功能, 在工作站的后台上, 我们可以通过组态器对设备的逻辑控制功能进行上装、组态以及下装, 并同时进行在线调试。第三, 19-22’大屏幕显示器 (SAMSUNG Philips) 。第四, 惠普D2568打印机或惠普2320fxi激光打印机。第五, Windows NT 5.0操作系统和相应的后台软件。

2、配置方案二

(1) 通信前置机, 选用双配置, 每台通信前置机要分别占用自己的一个通讯口, 以便两台通信前置机实现任务调配。通讯正常运行时, 由A机为主, B机为副。当A机的通讯检测到出错时, 此口的控制权便自动由A机交到B机, 装置上的通讯口也由通讯口自动由装置切换到通讯口B。从而实现了双机通讯自动切换。

(2) 后台监控系统, 配置两套后台系统, 同理其中A机为主, B机为副, 前端的数据向上传送为分别传送到A机和B机, 但只有A机具有向下遥控和遥调控制机, 只有当A机出现故障、此时, 便自动由B机接管通讯向下控制权, 实现了后台计算机的双机自动切换。

(3) 由于使用了双机配置, 使系统在装置一个通讯口故障, 一根通讯线故障, 任一个通讯处理器, 以及一个后台出现问题时, 系统会自动区分并进行各层的任务切换, 真正实现了双网通讯。

总结

现阶段, 采用并联电容器进行补偿无功功率的方式, 运行起来简单、经济、方便, 而其具有固定的阻抗, 因此无法对无功功率实行动态的补偿。电力系统不断发展、更新, 因而实现无功功率的动态补偿是实际工作中的必然要求, 同步调相机便从而产生。

摘要:文章就大用户配电设备配置设计和优化配置的方案进行初步的探讨和分析, 以期可以为大用户配电设备优化配置方面的探索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和帮助。

关键词:大用户,配电设备,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卢慧清.变电站电压无功综合控制的改进[J].闵行供电分公司科技论文集, 2007年6月

[2]刘传铨;计及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供电可靠性评估[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2008年.

[3]王艳松.陈国明.张加胜.张萌萌.基于小生境遗传算法的配电网开关优化配置[J].电工技术学报, 2006年05期.

用户配置 篇2

及自备应急电源配置监督管理的意见》

为了加强重要电力用户供电电源及自备应,急电源配置监督管理,提高社会应对电力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有效防止次生灾害发生,维护社会公共安全,提出以下意见:

一、明确重要电力用户范围和管理职能

(一)重要电力用户是指在国家或者一个地区(城市)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其中断供电将可能造成人身伤亡、较大环境污染、较大政治影响、较大经济损失、社会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用电单位或对供电可靠性有特殊要求的用电场所。

(二)根据供电可靠性的要求以及中断供电危害程度,重要电力用户可以分为特级、一级、二级重要电力用户和临时性重要电力用户。

1.特级重要用户,是指在管理国家事务中具有特别重要作用,中断供电将可能危害国家安全的电力用户。

2.一般重要用户,是指中断供电将可能产生下列后果之一的:

(1)直接引友人身伤亡的;

(2)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

(3)发生中毒、爆炸或火灾的;

(4)造成重大政治影响的;

(5)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

(6)造成较大范围社会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

3.二级重要用户,是指中断供电将可能产生下列后果之一的;

(1)造成较大环境污染的;

(2)造成较大政治影响的;

(3)造成较大经济损失的;

(4)造成一定范围社会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

4.临时性重要电力用户,是指需要临时特殊供电保障的电力用户。

(三)供电企业要根据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确定的重要电力用户的行业范围及用电负荷特性,提出重要电力用户名单,经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后,报电力监管机构备案。

(四)电力监管机构要按照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确定的重要电力用户名单,加强对重要电力用户供电电源配置情况的监督管理,并与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共同做好重要电力用户自备应急电源配置管理工作。

二、合理配置供电电源和自备应急电源

(五)重要电力用户供电电源的配置至少应符合以下要求:

1.特级重要电力用户具备三路电源供电条件,其中的两路电源应当来自两个不同的变电站,当任何两路电源发生故障时,第三路电源能保证独立正常供电;

2.一级重要电力用户具备两部电源供电条件,两路电源应当来自两个不同的变电站,当一路电源发生故障时,另一路电源能保证独立正常供电;

3.二级重要电力用户具备双回路供电条件,供电电源可以来自同一个变电站的不同母线段;

4.临时性重要电力用户按照供电负荷重要性,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可以通过临时架线等方式具备双回路或两路以上电源供电条件;

5.重要电力用户供电电源的切换时间和切换方式要满足重要电力用户允许中断供电时间的要求。

(六)重要电力用户应配置自备应急电源,并加强安全使用管理。重要电力用户的自备应急电源配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1.自备应急电源配置容量标准应达到保安负荷的120%;

2.自备应急电源启动时间应满足安全要求;

3.自备应急电源与电网电源之间应装设可靠的电气或机械闭锁装置,防止倒送电;

4.临时性重要电力用户可以通过租用应急发电车(机)等方式,配置自备应急电源。

三、安全规范使用自备应急电源

(七)重要电力用户选用的自备应,急电源设备要符合国家有关安全、消防、节能、环保等技术规范和标准要求。

(八)重要电力用户新装自备应急电源及其业务变更要向供电企业办理相关手续,并与供电企业签订自备应急电源使用协议,明确供用电双方的安全责任后方可投入使用。自备应急电源的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由重要电力用户自行负责。

(九)重要电力用户新装自备应急电源投入切换装置技术方案要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所

接入电力系统安全要求。重要电力用户保安负荷由供电企业与重要电力用户共同协商确定,并报当地电力监管机构备案。

(十)供电企业要掌握重要电力用户自备应急电源的配置和使用情况,建立基础档案数据库,并指导重要电力用户排查治理安全用电隐患,安全使用自备应急电源。

(十一)重要电力用户如需要拆装自备应急电源、更换接线方式、拆除或者移动闭锁装置,要向供电企业办理相关手续,并修订相关协议。

(十二)重要电力用户要按照国家和电力行业有关规程、规范和标准的要求,对自备应急电源定期进行安全检查、预防性试验、启机试验和切换装置的切换试验。

(十三)重要电力用户要制订自备应急电源运行操作、维护管理的规程制度和应急处置预案,并定期(至少每年一次)进行应急演练。

(十四)重要电力用户运行维护自备应急电源的人员应持有电力监管机构颁发的《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持证上岗。

(十五)重要电力用户的自备应急电源在使用过程中应杜绝和防止以下情况发生:

1.自行变更自备应急电源接线方式;

2.自行拆除自备应急电源的闭锁装置或者使其失效;

3.自备应急电源发生故障后长期不能修复并影响正常运行;

4.擅自将自备应急电源引入,转供其他用户;

用户配置 篇3

【关键词】大工业电价;基本电费;负荷计算;利率电费;无功补偿;节能增效

用电工程投资、电费支出是大工业用户筹建初期及后期运行的一项较大开支,如何在政策允许、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节约能源,减少用电开支,是各大工业用户关注的问题。

一、大工业电价的概念

大工业电价是指工业生产用户,设备容量在320KVA(含315KVA)及以上的用户,均实行大工业电价。

二、大工业用户的电费构成

大工业用户的电费由基本电费、电度电费,功率因数调整电费三部分构成。

三、如何运用电力负荷计算来实现节能增效

1.基本电费与用电负荷计算的关系

基本电费是由用户的设备容量决定的。在相同负荷的前提下,提高设备利用率,尽量减小设备容量,支出的基本电费就相应越少,平均电价就降低。相反,平均电价就越高。而想要提高设备利用率,准确的计算用电负荷是关键。

计算负荷的方法有很多,这里简单介绍一下需要系数法和单位面积功率法。

(1)用电设备额定容量的确定

进行负荷计算时,需将用电设备按其性质分为不同的用电设备组,然后确定设备功率。

①连续工作制电动机的设备功率等于其铭牌上的额定功率。

②短时或周期工作制电动机的设备功率应统一换算到负载持续率JCN 为25%下的有功功率。

换算公式为Pe=PNJCN0.25=2PNJNC

③电焊机的设备功率是指额定容量换算到负载持续率JNC为100%时的有功功率。

换算公式为Pe=SNJCN cosφ

SN——电焊机的额定容量,KVA;

JCN——铭牌上标注的负载持续率;

④整流器的设备功率是指额定直流功率。

⑤成组用电设备的设备功率是指不包括备用设备在内的所有单个用电设备的设备功率之和。

⑥白炽灯的设备功率为灯泡额定功率。气体放电灯的设备功率为灯管额定功率加上镇流器的功率损耗(荧光灯加20%,荧光高压汞灯、高压钠灯加8%)。

2. 生产企业电力负荷计算方法

(1) 需要系数法确定计算负荷

需要系数Kd考虑了以下的主要因素,为Kd=KΣKLηwlηe

kΣ——同时使用系数,即设备组在最大负荷运行的设备容量与接于线路中全部用电设备总额定容量之比;

kL——负荷系数,用电设备不一定满负荷运行,此系数表示工作着的用电设备实际所需功率与其额定容量之比;

ηwl——配电线路的平均效率;

ηe——用电设备组在实际运行功率时的平均效率。

实际上Kd是一个恒小于1的系数,必须根据当地的经济水平和用电情况具体分析。选择过大,增加设备投资造成不必要的浪费;选择过小,变压器过载,不安全。居民负荷,Kd随着户数的增大而减小,且减小的速率先急后缓。

①单台用电设备的计算负荷。用于选择分支导线及其配套使用的开关设备。

有功计算负荷P1=Peη

Pe——换算到统一负载下的电动机的额定容量;

η——用电设备在额定负载下的效率。

无功计算负荷Q1=P1tanφ

φ——用电设备的功率因数角

②用电设备组的计算负荷。用于选择各组配电干线及其配套使用的开关设备。

有功计算负荷P2=Kd∑Pe

Kd——用电设备组的需要系数;

∑Pe——用电设备组的设备额定容量之和。无功计算负荷Q2=P2 tanφ视在计算负荷S2=P22+Q22

③确定车间配电干线或车间变电所低压母线上的计算负荷。用于低压母线的选择及车间变电所电力变压器容量的选择。

总有功计算负荷P3=KΣ∑P3总无功计算负荷Q3=KΣ∑Q2总视在计算负荷S3=P23+Q23

当变电所的低压母线上装有无功补偿用的静电电容器组,其容量为Qa,则当计算时Q3时,要减去无功补偿容量,即Q3=KΣ∑Q2–Qa

(2)单位面积功率法计算负荷

估算的有功功率Pjs为

Pjs=PA1000

P——平均每平方米计算有功功率(负荷密度),W/m2,可参照民用建筑负荷密度指标;

A——建筑面积,m2。

生产企业全厂的计算负荷是根据生产企业的供配电系统图,从用电设备开始,朝电流方向逐级计算负荷,最后求总和

四、如何利用无功补偿设备优化配置来实现节能增效1.功率因数调整电费与无功补偿的关系功率因数是有功功率与视在功率的比值。COSφ=P/S

变压器容量不变的情况下,功率因数越高,有功出力越大,变压器的利用率越高。提高功率因数不但可以提高设备利用率,为企业节约电费支出,改善电压质量也有重要影响。大工业用户功率因数考核标准为0.90。用户的功率因数高于或低于规定的标准时,应按照规定的电价计算出用户的当月的电费后,再按功率因数换算所规定的百分数增、减电费。

2.提高功率因数的措施

提高功率因数的措施有:一是提高自然功率因数,提高变压器负载。一般变压器负荷小于0.4时,功率因数就显著下降,通常在0.5——0.85比较合适。二是人为改善功率因数。工厂的设备大多是电感性负载,安装静电电容器进行无功补偿。

例如:某企业没增装无功补偿前,功率因数在0.75左右,年利率电费25余万,通过无功补偿装置优化配置,功率因数提高到0.90左右,年利率电费下降到4万余元。仅一年就节约电费支出20多万元。收回投资时间仅为190天。在有功电量波动不大的情况下,月无功电量明显减少,功率因数显著提高,利率电费明显下降,达到节能增效的目的。

五、总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大工业用户数量逐年上升,如何科学运用电力负荷计算及无功补偿设备优化配置,在工厂建设初期以及后期生产运行中发挥作用,减少企业电费支出、实现供配电系统安全经济运行、对于电力企业和电力用户而言都是十分关注的课题。笔者认为大工业用户合理的使用能源和电力資源,提高投资效益和运行的经济性,功在电网,利在自身。

参考文献:

[1]《供电企业高危和重要客户安全隐患辨识和防控措施》

用户配置 篇4

1 馆藏期刊资源的配置原则

1.1 并存互补, 兼收并蓄

目前, 印刷型期刊是期刊信息的主要载体, 出版周期短, 发行速度快, 内容新颖, 能及时反映最新研究成果, 且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 可自由选刊而不受任何制约, 一次购进便可永久拥有而无需再支付其他费用, 权威性的学术期刊可能没有电子版而必定有印刷版。但是电子期刊代表着期刊资源的发展方向, 具有印刷型期刊所不具备的检索方便快捷准确、便于存储和共享的优势。不足之处:是电子期刊的出版时间滞后于同类纸质期刊2~6个月, 这就必然影响电子期刊信息的利用价值。因此这两种载体的期刊各有千秋, 目前及今后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 两者将并存互补, 因而这两种载体的期刊在图书馆配置中应兼收并蓄。印刷型期刊与电子期刊相互补充、兼收并蓄是目前图书馆期刊配置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2 区别对待, 中外有别

对于不同语种的期刊资源, 应区别对待, 中外有别。由于中外文期刊的价格因素与利用率的不同, 图书馆的期刊信息资源配置应遵循不同的原则。读者需求量大, 利用率高, 价格相对较低的中文期刊, 应尽可能多地搜集读者需要的品种, 配置足够的复本。外文期刊价格昂贵, 利用率普遍较低, 应严格把关, 慎重选订。考虑到外文期刊在学术研究上已达到的总体高度, 部分学术性期刊已具有的权威性及期刊发表专业论文所特有的分散性, 图书馆的征订数不小的特点, 可较多地采用集团购买的方式, 对那些使用率非常低的外文期刊可考虑停止订购。将中文期刊与外文期刊区别开来, 中外有别, 厚中薄外, 这也是目前图书馆期刊配置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3 发展一般馆藏, 凸显特色馆藏

特色馆藏是特定图书馆所收藏的保障性文献的延伸和继续。保障性文献是特色馆藏的基础, 特色馆藏是保障性文献的核心。一般馆藏的建设以常用性文献为基础, 是达到成熟规模后的常用性文献的总和。特色馆藏建设应有明确目标, 包括远期发展规划、近期实施措施, 应常抓不懈。特色馆藏建设应坚持完整性、系统性原则, 保证品种, 减少复本。而一般馆藏建设应坚持稳定性、实用性原则, 精选文献, 适当配置复本。网络环境下的馆藏建设应进一步重视特色馆藏建设而不忽略一般馆藏的建设。在两者出现矛盾时, 应首先保证特色馆藏的建设。发展一般, 凸显特色, 是网络环境下期刊信息资源配置应遵循的策略原则。

1.4 明确定位, 重视实用, 兼顾藏与用的关系

馆藏期刊资源按使用频率可划分为常用性期刊和非常用性期刊。二者在馆藏文献体系中有着不同的价值功效, 常用性期刊的主要功用体现于使用频率, 非常用性期刊的主要功用体现于文献保障功能。由于两者的价值取向与功效目标迥然有异, 因此在馆藏配置中必须区别对待。常用性期刊应借助文献借阅率统计分析, 品种配置应适应特定图书馆常用期刊品种的分布要求, 复本量要适应读者的阅读需求。非常用性期刊应根据特定图书馆的性质及馆际协作的分工来确定配置范围和品种, 长期执行, 定期修订, 其文献配置一般不必考虑复本。常用性期刊的配置应以基本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为目标, 保证足够的经费投入;非常用性期刊的配置可结合特色馆藏建设进行。

2 用户需求导向的馆藏期刊资源优化配置策略

2.1 品种上的馆藏期刊配置策略

总体原则是在读者需求导向的基础上, 对各种馆藏期刊资源进行品种的合理配置。那些使用频率低、使用人数少的学术性、专业性特别强的研究型期刊, 可仅收藏电子版。科普性、娱乐性期刊可收藏纸质型。一般学术性、专业性期刊, 使用人数众多, 可两种载体兼而有之。在专业期刊和非专业期刊的关系上, 就专业期刊来说, 应基本满足读者的需求, 对期刊的数量和质量要把握好;就非专业期刊来说, 可根据馆内用户需求适度收藏。对于杂志和报纸来说, 应尽可能少地入藏报纸品种与数量, 适度扩大杂志的收录范围, 尽可能多地入藏相关学科门类的学术性、专业性期刊。对于正式刊物和内部刊物来说, 应尽可能多的选购、入藏正式刊物, 多渠道地获取、收藏内部刊物。

2.2 已有专业期刊与新增专业期刊的配置策略

就已有专业而言, 图书馆的期刊信息资源建设应坚持连续性、系统性、完整性原则, 促其平稳发展;就新增专业而言, 则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配置策略。若新增专业是其他学校已设置的“老专业”, 与之对应的期刊文献数量较多, 可通过比较筛选, 突击采购此类文献, 尽快提高文献保障能力。若新增专业确是前所未有的“新专业”, 确实存在文献出版量总体缺乏的情况, 则应根据期刊文献普遍分散分布的特点, 从众多的刊物中撷取相关内容, 经整序再提供给读者使用。采购人员应抓住时机, 广泛收集征订信息, 尽快将这些专业的期刊全面收藏。

2.3 图书馆与院系合作配置策略

在人力、财力有限的情况下, 通过多种渠道的馆际互借与传递, 图书馆可以考虑适当减少自身文献信息资源的积累, 这并不妨碍满足用户的需要。同时在资源配置上还可以探寻新的采购方式, 比如图书馆与院系分工合作, 强化联合采集力度, 特别是对大型的国外电子期刊数据库的引进, 可通力合作, 共建共享资源。如笔者所在大学图书馆曾经尝试与本校法学院共同出资购买Hein Online全文数据库, 通过协作, 节省了图书馆购买数据库的费用, 打破了高校图书馆现有的馆藏数据库采购模式, 使图书馆有限的经费投入得到更大的产出。

3 期刊资源配置中注意的问题

3.1 藏与用的问题

期刊作为一种连续出版物, 其“连续性”、“完整性”是保证其学术价值的重要因素, 在很多图书馆的期刊调整策略中, 很重要的一条是考虑期刊订购的连续性, 这其实就是“藏”与“用”的选择问题。但随着信息泛滥、文献激增、知识老化速度加快, 期刊配置也不能仅仅拘泥于保证期刊连续性和完整性, 而应当根据实际利用率, 进行适当调整更新, 订购最新的、更适合本校学科建设的期刊, 并在此基础上维持一定时期的稳定不变, 保证馆藏期刊的相对连续和完整。尤其是价格昂贵但利用率非常低的一些外文期刊, 更要考虑其效益, 要考虑通过馆际互借或文献传递的方式索取原文。

3.2 用户意见征询问题

期刊订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程序是用户意见征询。大多数图书馆采取定期把订购目录送给学科带头人、专家和教授, 由他们推荐、选定各专业所需文献资料, 和图书的订购一样, 这种征询形式存在一个兴奋点的问题, 国内有图书馆做过分析, 教师对于图书订购的兴奋点是在勾选目录上, 而不是实际的书刊。教师很愿意说某种图书、某些期刊对自己的学科和学生有用, 但图书馆实际买回这些图书和期刊后, 去借阅的师生很少, 甚至利用率为零。更实用的征询策略是反其道而行之, 即图书馆不去问教师们需要什么图书和期刊, 而是直接向教师们汇报:我们将要买什么和不买什么;我们为什么将要买什么和为什么不买什么。这种形式更容易刺激教师去认真考虑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获得的反馈会更为实用。

3.4 电子期刊与纸质期刊整合问题

目前读者主要是通过两种独立的渠道来利用期刊:对于印本期刊, 读者是通过OPAC系统来获取相关信息或者到现刊/过刊阅览室去浏览;对于电子期刊, 则利用电子期刊服务系统去查找或浏览。这样的服务模式让用户感觉到的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期刊馆藏体系, 给期刊利用和了解期刊馆藏带来不便, 进而为合理配置期刊馆藏带来不便。因此, 图书馆应该合理组织这两大类型的期刊资源, 为用户提供合适的服务渠道。目前国内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重庆大学图书馆等有少数几家图书馆或引进或开发了相应电子期刊导航系统, 并以此类系统为基础逐渐把图书馆的印本期刊纳入到其管理范围, 这样就可以通过该类系统来获取全部期刊的馆藏信息。期刊资源的整合为读者利用带来了方便, 同时结合期刊利用率的调查, 也为合理配置纸质期刊提供了依据, 带来了便利。

参考文献

[1]何华连.馆藏期刊信息资源的配置[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8 (2) :107-109.

[2]先卫红, 乐盈.馆藏期刊资源的优化配置探究[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09 (1) :75-79.

[3]田乐胜, 周国华.纸质外文期刊订购调整策略[J].情报探索, 2008 (9) :135-136.

用户配置 篇5

登陆Win8.1账户的四种验证设置

之前(Win8.1使用技巧 了解Windows用户账户)介绍过Win8.1账户大致上可以划分为管理员账户、用户自建账户、以及来宾账户三大类,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具体地配置和管理账户,以便用户更深入地了解Windows用户账户的存在意义,

用户账户管理界面

想对Win8.1的用户账户进行全面管理,最好通过“控制面板”的“用户账户”选项,开启账户的管理界面(如下图);

从控制面板进入账户控制

也可以在开始屏幕的环境下,把鼠标移动到屏幕右下方,从自动地弹出的Charmsbar菜单上,选择其右下方“更改电脑设置”选项,来进入用户账户的管理界面。

小贴士:点击上图“从电脑设置更改我的账户信息”,可直接跳转到下图界面。

在“你的账户”里,用户可以执行查看自己当前账户的账号信息,拥有断开当前账户,设置及登陆其他在线的Windows账户,以及通过电脑本地图片、摄像头拍摄、人脉应用更换自己的头像的各类功能。

从电脑设置管理用户账户

四种简单的账户登陆验证设置

介绍账户登陆的安全验证方式,最浅显易懂的主要有密码、图片密码、PIN、密码策略四种安全验证设置,我们来依次看看,

登陆选项

密码:更改当前电脑的用户登陆密码。

图片密码:主要应用在平板电脑上,通过图片制作登陆账户的密码,其原理是记录手指在特定图片上进行触摸式的滑动操作,根据手指划出的直线、点、圆的组合,以及手势大小、位置、方向等信息,形成图片登陆密码。

图片密码

PIN密码:可以设置四位密码快速登陆。

密码策略:简单地选择切换用户登陆电脑是否需要输入密码。

更改账户类型方式 多平台共享机制

更改你的账户类型

用户可以更改的账户类型只有两个:管理员账户和标准账户。管理员账户拥有系统最高权限,而标准账户只配置系统普通权限。

更改账户类型

在“更改账户类型”界面下,用户可以把多个标准账户都改为管理员账户,赋予当前账户最高系统控制权。同样也可以把原先设置好的管理员账户又改为标准账户。 需要注意的是,必须有2个以上的管理员账户,才能把其中一个管理员账户降级为标准账户,可见,一切的功能都围绕着操作便捷性与系统安全性进行着。

设置多个账户为管理员账户

账户对风险程序的安全防护措施

用户账户控制设置,就是微软为预防风险程序篡改系统设置,而提供给Windows用户的账户安全控制功能。下图滑块调节到最高等级,表示任何对Windows系统设置进行更改的操作,都会对用户予以提示。

用户配置 篇6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网络中计算机数量和用户账户数量也不断增加。当网络规模超过10台计算机时,假设每台计算机上有10个用户,那么管理员就要创建100个以上的用户账户。如果网络中有1000个用户甚至更多时,管理员仍采用分散的工作组来管理网络,其工作量是非常巨大的。在大型的网络环境下,为了实现高效管理,管理员可以采用域管理模式。所谓域就是将网络中若干台计算机逻辑上组织在一起,进行集中管理。在域中,至少有1台计算机为域控制器,域控制器的活动目录(Active Directory)中存储着域中所有的用户账号、计算机账号和安全策略,其它计算机可以共享这些信息,因此,管理员使用域控制器就可以实现对整个网络中计算机的集中管理和控制。

1 用户配置文件概述

用户配置文件[1]就是当用户登录到Windows server 2003时,系统加载所需的环境配置和文件的集合,通常包含桌面环境、网络驱动器、网络打印机、应用程序的设置、主文件夹等。用户配置文件并不是单纯的一个文件,而是由用户配置文件文件夹、All Users文件夹和Ntuser.dat文件三部分组成[2]。

(1)用户配置文件文件夹

登录过本地计算机Windows server 2003的每个用户,Windows server 2003都会为其创建一个“用户配置文件文件夹”,它通常存放在系统盘(假设是C:)上的“Documents and Settingusername”文件夹中,username根据具体用户的不同而不同。例如,用户MARY登录时,操作系统就为MARY创建一个独立的工作环境,包括桌面、开始菜单、收藏夹等,MARY的用户配置文件文件夹为“C:Documents and SettingMARY”。

(2)All Users文件夹

用户配置文件的部分数据存放在“All Users”文件夹中,其中包含“开始菜单”、“桌面”等所有用户公用的设置数据。

(3)Ntuser.dat文件

用户配置文件的第3部分数据存放在注册表的HKEY_CURRENT_USER内,它存储着当前登录用户的环境设置数据,如已安装的软件、桌面、网络连接等。HKEY_CURRENT_USER数据就存储在用户配置文件文件夹中的Ntuser.dat文件内。

2 漫游用户配置文件的实现

当用户第一次登录到计算机时,系统会以“CDocuments and SettingDefault User”文件夹为模板创建一个本地用户配置文件,并存放在本地计算机的“C:Documents and Settingusername”中。任何对本地用户配置文件所做的更改都只针对用户所在的本地计算机,也就是说,同一个用户在网络中不同的计算机登录后,各计算机内存储着该用户不同的本地用户配置文件。如果希望用户无论登录到网络中的哪一台计算机时都有统一的工作环境,就可以采用漫游用户配置文件。

漫游用户配置文件[3]是将用户配置文件存储在服务器的一个共享文件夹内,然后在用户的属性里设置指向配置文件所在的网络路径。当用户登录到网络上的任一台计算机时,都会从服务器上拷贝一份配置文件到本地计算机并配置用户环境,同时用户对工作环境所做的任何更改也会保存在网络服务器上,但要注意只有域环境下才能应用漫游用户配置文件。

2.1 配置一个空的漫游用户配置文件

假设域jsj.com中有一台计算机是服务器SERVER,一台计算机是成员机USER,要为域用户MARY配置一个空的漫游用户配置文件,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1)在服务器SERVER上创建一个共享文件夹SHARE,并设置用户MARY对SHARE文件夹的共享权限至少要有“更改”的NTFS权限。

(2)使用域管理员jsjadministrator身份登录服务器SERVER,打开“Active Directory用户和计算机”管理工具

(3)右击用户帐户MARY,选择“属性”,再单击“配置文件”标签。

(4)在图1中的“配置文件路径”处,指定存储漫游用户配置文件的位置,格式为“服务器名共享名用户帐户名”,如“SERVERSHAREMARY”,MARY文件夹不需要事先建立,系统会自动创建。

完成上述步骤后,MARY用户在域中任一台机登录时,系统自动在网络路径所指处创建一个漫游用户配置文件文件夹,但是该文件夹当前是空的。此时,如果用户第一次登录当前计算机,则其工作环境由Default User创建;如果用户以前登录过该计算机,则其工作环境由本地用户配置文件创建。

2.2 配置一个预先设置好的漫游用户配置文件

假设将预先设置好的用户TOM的本地用户配置文件指定给用户MARY使用,作为MARY的漫游用户配置文件的起始内容,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1)为漫游用户创建一个用户配置文件模板。

(1)域管理员jsjadministrator在服务器SERVER上新建一个域用户TOM,作为预先设置的用户配置文件模板。

(2)以TOM身份在成员机USER上登录域,并修改桌面环境,如背景图案、在桌面上创建文件或文件夹等。

(3)注销TOM用户,同时系统将上述改变保存在TOM的本地用户配置文件中,以便后面使用TOM用户配置文件作为模板来配置MARY的漫游用户配置文件。

(2)准备存储漫游用户配置文件的网络共享文件夹。

(1)域管理员在服务器SERVER上创建一个共享文件夹SHARE。

(2)设置用户MARY对共享文件夹SHARE的共享权限至少有“更改”的NTFS权限。

(3)共享文件夹SHARE下创建MARY文件夹或由系统自行建立,并确保“SERV-ERSHAREMARY”能够访问。

(3)将用户配置文件模板复制到网络存储路径。

(1)用域管理员身份登录成员机USER,选择“开始->控制面板->系统->高级”,在图2中单击“用户配置文件”右侧的“设置”按钮。

(2)在弹出的“用户配置文件”对话框中选择TOM的本地用户配置文件,再单击“复制到”按钮,如图2所示。

(3)在图3的“将配置文件复制到”文本框中,指定MARY的网络存储路径“SERVERSHAREMARY”。

(4)在图3的“允许使用”下,单击“更改”,添加MARY帐户,最后单击“确定”。

(4)设置漫游用户属性的“配置文件”标签。

用域管理员身份登录服务器SERVER,打开“Active Directory用户和计算机”管理工具,对MARY用户属性中的“配置文件”进行设置,指定存储漫游用户配置文件的位置(SERVERSHAREMARY)。

完成上述步骤后,当用户MARY第一次登录域中某一台计算机时,就会自动读取TOM的本地用户配置文件,并以TOM用户配置文件的内容来设置自己的工作环境。

设置完漫游用户配置文件后,当MARY用户注销时,其工作环境的修改会存储到MARY的漫游用户配置文件中,同时也会存储到MARY的本地用户配置文件内。如果用户MARY登录域时,因故无法访问服务器上的漫游用户配置文件时,则使用本地机内的MARY本地用户配置文件,MARY注销时,其工作环境的修改只会存储到MARY本地用户配置文件内。当MARY下次登录域时,系统会自动比较服务器上的漫游用户配置文件与本地机上的本地用户配置文件,两者之间哪个时间比较新,就使用哪个用户配置文件。

3 结束语

Windows server 2003中允许多个用户使用同一台计算机,本地用户配置文件使得每个用户登录系统时都会有自己独立的工作环境,当前用户对环境的修改不会影响到其他用户。并且,如果用户配置文件存放在服务器上,也就是生成漫游用户配置文件,则其配置文件可以跟随用户到域中任意一台计算机上,以便用户每次登录时,都能保持一致的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邢素萍.Window server2003域中用户配置文件的设置[J].农业网络信息,2007(9):177-178.

[2]戴有炜.Window server2003安装与管理指南(R2增强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80-293.

用户配置 篇7

关键词:光伏发电,无功配置,内部电网

0 引言

光伏发电系统无功与电压调节的目的是保证光伏发电系统并网点的电压水平和电能质量。光伏发电系统的电压调节和无功功率提供能力随技术发展而变化。某些光伏发电系统可能利逆变器无功容量及其调节能力,而另一些光伏发电系统则会调节无功补偿设备投入量、调整光伏发电系统升压变压器的变比。强调了光伏发电系统宜充分利用逆变器的无功容量及其调节能力进行电压/无功调节[1]。

对光伏发电系统的无功容量要求的范围,目前很难给出一个统一的值,因为这取决于光伏发电系统的容量大小及所接入电网的特性和并网点位置(电网结构及送出线路长度)。但是一般而言,需要光伏发电系统具有在系统故障情况下能够调节电压恢复至正常水平的足够无功容量,以满足电压控制要求,其容量的大小、送出线路长度与光伏所接入的电网结构有密切关系[2,3,4]。

在现有的国家电网公司《光伏电站接入电网技术规定》中对于专线接入公用电网的光伏发电系统,要求其配置的容性无功容量能够补偿光伏发电系统满发时站内汇集系统、主变压器的全部感性无功及光伏发电系统送出线路的一半感性无功之和;其配置的感性无功容量能够补偿光伏发电系统送出线路的一半充电无功功率。对于T接于公用电网和接入用户内部电网的大中型光伏发电系统应根据项目工程的特点,结合电网实际情况论证其配置无功装置类型及容量范围。

1 接入系统结构

该用户内部电网现有35 kV变电站1座,通过1回3km的电缆线路(型号:YJLV22-35-3×240)接至公共电网220kV变电站的35kV侧。该用户变电站安装2台主变压器(型号:SFZ10-12500/35),两台主变并列运行。变电站10 kV侧已安装1.5 Mvar的并联电容器无功补偿。光伏发电系统分2组,其中PV1装机容量3.5 MWp;PV2装机容量3 MWp;分别通过800 m电缆线路(型号:YJLV22-10-(3×240))就地接入用户变电所。用户内部负荷Loadl有功6 535kW,无功2 504 kvar;内部负荷Load2有功6 430 kW,无功2 486 kvar。光伏发电系统接入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2 光伏发电建模

典型光伏发电系统[5]如图2所示,主要包括光伏电池组件、光伏逆变器、控制器、光伏发电系统监控与保护系统、接入环节等。另外储能环节视应用场合需求而定。

由上图可以看出,光伏逆变器是整个并网光伏系统的核心,最大功率跟踪器等控制环节属于光伏逆变器的一部分,所以整个建模工作可以分为太阳能光伏电池模型和逆变器并网控制模型来进行。

本文基于DIgSILENT仿真平台建立光伏发电系统的仿真模型。光伏组件采用文献[6]中的简化工程计算数学模型,以基于光伏组件Ⅳ特性的受控直流源表示。在不考虑逆变器饱和因素影响下的理想逆变器可通过下式模拟:

式中,UACd、UACq分别为交流电压的d轴分量和q轴分量。

正弦波调制的情况下,,Pmd和Pmq分别为逆变器的调制比。通过其他的控制环节得到逆变器所需要的调制比,作为逆变器的输入。一般情况下,通过内环的电流反馈控制得到调制比,如图3所示。其中Id_ref和Iq_ref根据控制要求得到。

通常情况下逆变器控制目标为输出的有功、无功,即Id_ref和Iq_ref根据Pref和Qref得到。dq坐标系下光伏发电系统注入网络的功率为:。所以有功功率可以通过id来控制,无功功率可以通过iq来控制。

3 无功配置分析

本文将分析光伏发电系统接入用户内部电网的无功电压水平,并提出相应的无功配置方案。

根据技术规定的要求,结合工程的实际需求,本文确定以下光伏发电系统接入用户内部电网无功配置的分析评估与计算原则:

(1)光伏发电系统接入后,用户内部电网和外部电网的电压水平应仍能够维持在正常范围之内;

(2)光伏发电系统接入后,其无功调节容量的配置应保证光伏发电系统并网点处无功交换功率为零。

根据GB/T 12325—2008《电能质量供电电压允许偏差》对于35 kV供电电压允许偏差范围的规定,在公共电网35 kV母线B0可能的电压水平下,考虑光伏发电系统的不同的出力状态,计算分析光伏发电系统接入后,用户内部电网与公共电网之间的无功交换功率与电压水平。

首先分析光伏发电系统满发时,用户内部电网与公共电网之间的无功交换功率与电压水平,并计现有的1.5 Mvar无功补偿装置的作用。计算结果表1所示。

注:无功功率为“-”表示吸收无功,为“+”表示发出无功,单位:Mvar。电压取标么值.pu.

由表1可知:光伏发电系统满发时,在BO母线不同的电压水平下,光伏发电系统接入系统及整个用户内部电网电压基本上能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只有当B0母线电压跌落至0.95 pu时,整个用户内部电网电压也随之跌出0.95 pu的下限。

由表2计算结果可知,光伏发电系统停发时,只有当B0处35kV母线电压跌落至0.97 pu时,整个用户内部电网厂区电压才随之跌出0.95 pu的下限。其余情况,用户内部系统电压均处于正常范围内。

4 结语

通过上述对光伏发电系统接入用户内部电网的无功电压特性分析可知:在保证光伏发电系统接入后,用户内部电网和外部电网的电压水平仍能够维持在正常范围的前提下,按照并网点处无功交换功率为零的原则,光伏发电系统需配置310 kvar的无功调节容量。对应的补偿措施有两种可选:一是配置额外的310 kvar自动投切并联电容器装置;二是利用逆变器自身的无功调节能力,具体视工程的实际逆变器性能而定。

参考文献

[1]Q/GDW_617—2011光伏电站接入电网技术规定

[2]葛晓慧.光伏电源接入对配电网电压稳定的影响研究[J].浙江电力,2011(10):6-9

[3]王志群,朱守真.分布式发电对配电网电压分布的影响[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4(16):56-60

[4]许正梅.分布式光伏电源对配电网电压的影响与改善[J].电力科学与工程,2011(10):1-4

[5]赵争鸣.太阳能光伏发电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用户历史 下一篇:项目实施方案深度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