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小胡同》教学实录 (北京版七年级下册)(共5篇)
篇1:《老北京的小胡同》教学实录 (北京版七年级下册)
导入部分:师:刚才我们听到的音乐是《北京胡同》可能我们同学对北京胡同比较陌生,老师准备了两张图片我们一起看下,课前老师也发了两篇有关北京胡同的文章请同学们阅读,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阅读感受,你读到的北京胡同是怎样的?
生1:北京胡同数量很多,密度高,大多数是改过名的
生2:有悠久的历史,从清朝开始就出现胡同
生3:北京胡同名字很有趣,四合院分高级和低级
师:最多的是高级还是低级?
生:低级的。
师:低级的比较多,都是些平凡老百姓生活的场所。
生4:了解北京胡同是了解北京的标志之一。
师:我知道还有很多同学要交流,我们一起看下大屏幕。
生齐读:胡同是北京的一大特色,它形成于元朝。北京的胡同绝不仅仅是交通的街道,它更是北京普遍老百姓生活的场所,京城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它记下了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并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好象一座座民俗风情的博物馆,烙下了人们各种社会生活的印记。
师:今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看看作者萧乾,一个老北京眼中的胡同是怎样的呢?下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迅速找一找作者在文中提到了哪几条胡同?
生1:羊管胡同
师追问:为什么提到这条胡同?
生1:因为这是作者的出生地。
生2:菊儿胡同
师追问:为什么写这条胡同?
生2:作者的母亲在这里去世
师:母亲在这里去世,这是作者的伤心地。菊儿胡同仅仅是母亲去世的地方吗?
生3:菊儿胡同旁边的大院是我的仲夏夜之梦。
师:什么是仲夏夜之梦?师介绍这是莎士比亚有名的喜剧,后来常常指心中最温柔、最梦幻、最快乐的地方。言外之意,菊儿胡同是作者心中最快乐的地方。
生4:褡裢坑
师:你很仔细,看书下注释褡裢坑也是胡同名,为什么提到褡裢坑?
生4:是我懂事成长的地方。
师:我们来看看,速度5--10节,概括作者具体回忆了胡同的哪些生活?
生:5--7节胡同里的叫卖声,第8节写的是胡同里的夜行人。
师:是写的夜行人还是夜行人发出的声音?
生:声音。
师:我们能否把它们组合在一起?5--8小节主要写了什么?
生:胡同里的叫卖声以及夜行人发出的声音。
师:就是胡同里的各种声音(板书)
生:9--10节,我在胡同里做的一些游戏。
师:哪些游戏?
生:放风筝、捉蛤蟆、逮蛐蛐等
师:再读5--10节,你会发现这部分语言朴实而又不乏生动,再度很有老北京的味儿,下面请同学们再读5--10节,找出你认为生动的语句进行品读,体会作者眼中胡同生活的特征,发声读。
生1:“啊,胡同里从早到晚是一阕动人的交响乐。”比喻,把胡同比作一阕动人的交响乐。
师:把胡同比作一阕动人的交响乐同意吗?交响乐是声音,应该是把胡同里的声音比作交响乐,交响乐的特征是怎样的?
生齐回答:很多种声音。
师:交响乐是各种乐器组合发出的声音,很优美,很丰富,各种声音都有,和谐,请生1总结
生1: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胡同里的叫卖声多、丰富。
师板书
师:我们也听过菜场里的各种叫卖声,你会觉得它丰富、优美、和谐吗?
生齐回答:不会。
师:那么为什么作者感觉各种声音像交响乐呢?
生1:因为每种声音都有各自的特点。
生2:因为他只有头生活在胡同里,很怀念胡同里的声音。
师总结:对的。很怀念。对胡同有很深厚的情感,很怀念,很热爱。
师:在第5小节第一句出现了是一阕动人的交响乐,文中哪儿体现了是交响乐?体现声音的丰富的?
生1:朗读了第7节。
师概括:夜晚的叫卖声你觉得很丰富有各种声音在里面。
生2:第6节
师总结: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有叫卖声,简单的语言抓住了每个季节叫卖声的特点。
生3:第5节“过一会儿……”
师总结:确实,从早到晚都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声音很丰富。继续找你认为写得生动的句子。
生4:第6节,写出了每个季节的叫卖声,很有生活气息
师:这叫卖声我们这边有吗?但北京有,这就是地方特色。而且有的语句加了引号,表明直接是叫卖声,很口语化,仿佛我们已经感受到那种叫卖声,很有生活气息。
生5:第7节“行好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吧。”
师:大家都笑了,为什么笑啊?
(生齐回答:读得好)
师:这里确实是老北京很有特色的,夜乞者的声音。
(生齐读)
师:你们读得很生动,已经抓住了夜乞者的特征,拉长而且加颤音。
生6:第5节最动人心弦的是街头理发师手里那把铁玩意儿,嗞啦一声就把空气荡出漾漾花纹。
师:找得很好,分析下。
生6:运用通感,把声音比作可视的花纹。
师:什么叫漾漾花纹?水面微微动荡。用视觉写听觉,通感。
生6形象地写出理发师手里的那把铁玩意发出的声音很有层次感。
师:不仅有层次感,而且?生自己再读该句
生7:“嗞啦”拟声词。很有节奏感。
师:不仅有节奏感而且有美感,理发师技术高超。
生8:第9节“春天,大院的天空就成了风筝的世界。阔孩子放沙雁,穷孩子也能用秫秸糊个屁股帘儿。反正也能飞起,衬着蓝色的天空,大摇大摆。小心坎儿可乐了,好像自己也上了天。”
师:这么好的句子你们怎么没找到的呢?找到的同学请举手。
齐读
生8:“小心坎儿”用了儿化音
师:很细心,如果你再仔细找找你会发现文中很多地方有儿化音。
生找儿化音
师:我们写作文不用儿化音,为什么?因为这很口语化有北京特色,在北京语言中是经常使用儿化音的。你觉得生动仅仅是因为该句用了个儿化音吗?
生8:“大摇大摆”
师:确实,这个词用得非常生动,我们一起品读下。
生8:风筝大摇大摆,拟人,写出了孩子心中的高兴。
师:写出了风筝在飞时的摇摇晃晃,你们什么时候会大摇大摆?
生齐回答:高兴、得意时。
师:写出了我心情的快乐。一起总结胡同生活的特征。不仅丰富、和谐、优美,而且是快乐的,你们喜欢过这样的生活吗?确实,作者若干年后回忆胡同生活仍然非常快乐,仿佛回到了童年,语句也情不自禁地使用儿童的语言,比如“它叫起来可优雅啦”这一般是小孩的口吻。
生补充胡同生活特征:朴实的
师补充:胡同里有各种声音,是怎样的?
生齐回答:热闹的。
师:那夜晚呢?虽然有各种声音,但是应该是怎样的?
生:安静。
师:这部分作者抓住各种声音和儿时的游戏来回忆儿时的胡同生活,那么有很多东西可写,为什么作者只写这两个?如果我现在请你们写新场老街,你会写哪些东西?
生1:老街上的桥
师:为什么?
生1:新场是水乡是古镇,有很多的桥。
师:抓住了新场的特色来写。
生2:竹笋烧卖。
师:也是抓住了新场特色。所以作者在写的时候抓住了老北京的特色,语言是北京特色,所写事物也是老北京的特色。儿时的游戏生活是我儿时印象最深刻的东西。同学们写作文时也应注意。作者是1993年写的这篇回忆性散文,此时作者已经是83岁高龄,回忆儿时的胡同生活依然那么清晰,如数家珍。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为什么要回忆北京胡同,回忆儿时的胡同生活?
生1:北京胡同生活丰富和谐美好
生2:怀念儿时的快乐生活。
生3:这是给我留下深刻记忆的地方。
师:我们刚才提到:我在这里出生、懂事、成长,母亲死在菊儿胡同。留下了我的各种印记,有伤心的印记,也有快乐的记忆。
生4:第12节
师:最后一节是作者直接抒情句。意思很直白,希望保护胡同。课前老师也发给同学们两篇文章,看看这两篇文章的作者对胡同的态度怎样,在文章的结尾。生5:汪曾祺是一种伤感、无可奈何之情。
生6:乐观,现代的事物要和古代的事物融合起来。
师:客观、辩证地看待。
生:中立。
师:这么多文章中,只有我们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直抒胸臆要保留北京胡同的,为什么呢?(结合文章标题及刚才我们读的内容讨论)
生1:标题,“老”历史悠久,年代久远。“小”胡同在变少。
师:你的解释很特别。我们课前也提到了这“小”可以指胡同窄小。再读“老北京”“小胡同”有没什么深层含义?
作者83岁可以说是老北京人,这里居住的都是像我一样的平凡的老百姓,我是一个平凡的老北京人。课前资料提到:北京文化是封闭的文化,他们安土重迁,不愿意迁徙,因为这里是很多像我一样的平凡的老北京人居住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是我的家乡,所以希望保留胡同,仅仅是保留胡同吗?
生2:保留胡同里的文化
师:非常好,不仅保留胡同,还要保留胡同文化,就是保留传统文化,北京文化就是一种传统文化。为什么这么说,老师再补充点东西,这也是在你们预习的两篇文章里的内容。
总结:怀念儿时的生活。
师:怀念儿时生活就是怀念家乡,文章中有几句直接表达作者思乡的句子,找找看。
生1:第4节可是不论我走到哪里,在梦境里,我的灵魂总在那几条小胡同里转悠。
师:还有一个类似的句子在哪?
生2:四十年代我在海外漂泊时,每当思乡,我想的就是北京的那个角落。
师:布置回家作业:选取记忆中(或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场景或一次游戏,模仿本文对小胡同生活的描写(注意采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描写性的文字。
侯晓旭
[《老北京的小胡同》教学实录 (北京版七年级下册)]
篇2:《老北京的小胡同》教学实录 (北京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对老北京胡同的情感;了解感受文章传达出的老北京的胡同文化;理解作者关于保留胡同的观点。
2品味语言,力求形成具体可感的形象。
学情分析:
首先要读这篇文章的基本是生长在南方的孩子,对北方的风土人情比较陌生,加上时代变迁,对于老北京的风俗世情理解起来是有难度的,但实际上孩子们对市井生活一定也有体会,希望可以唤起体验;其次,对于初一的学生的语言阅读量而言,有些词语可能会产生阅读困难,如:仲夏夜之梦、胡同的名字等,需要提示预习解决语言困难,仍不能解决的要给予解释引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简介萧乾并检查预习
2看图片,根据阅读感觉说说图片与文章描写的胡同的不同。(不能反应的话给时间读课文)
明确:文章中的胡同里有各种各样的人、有声有色、是充满了生活气息的。
二、解读课文
1这种声色是谁眼中的印象?为什么他对北京的胡同有这样深刻的印象?可以用原文的话回答。
明确:萧乾,因为:“我是在北京的胡同里长大的;我认识世界是从这里开始的;我是在羊管胡同出生的;我开始懂事是在褡裢坑;我母亲死在菊儿胡同;母亲去世后,我半工半读:织地毯送牛奶,短不了走街串巷;我这辈子只有17年是真正生活在北京的小胡同里。”
关键词句:每当、仲夏夜之梦、只有、在那牌子下面拍了一张。
2所以作者对胡同的情感是?用原文的话回答。
明确:可是不论我走到哪里,在梦境里,我的灵魂总在那几条小胡同转悠。(魂牵梦绕……)
关键词:可是、不论、总是、转悠
3“梦境”,我们在文学作品里经常读到,我们说它既可以只夜晚实在的梦,也可以指白日梦,即某种回忆或某个画面的呈现。比如《梦江南》作者想起的江南画面是--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总之梦是最能体现一个人最深切的生命体验的。那么作者的梦境如何呢?文章有没有写到?哪些自然段?
明确:5--10自然段
4你在这个“梦”里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学生朗读课文)
听到:叫卖声:芹菜拉请教、江米小枣年糕、锯盆锯碗、理发师摩擦音叉的颤音(也是一种吆喝)
蛤蟆骨朵儿大田螺蛳、莲蓬凉粉、炒栗子香喷喷粘糊糊、烤白薯真热火
硬面--饽饽、
讨饭声:行好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夜行者唱戏:“一马离了”“苏三离了洪洞县”
蛐蛐、金钟、油葫芦的叫声……
看到:卖菜挑子里是碧绿的菜,还带着水珠,车子上诱人的年糕,各种买卖人悠闲的不急不缓的样子。行乞者懒洋洋地等待施舍……
一个穷孩子用黄土和模子刻饽饽(两几个钱)、自爱蓝天下放风筝(大摇大摆)、
在苇塘里捉蛤蟆、在坟堆旁逮蛐蛐、在给你管子里的虫子喂水喂毛豆……
5这是一幅怎样的图景?
活生生的市井生活图画--自足、悠闲、快乐!(再朗读课文)
6作者写了这么多并没有告诉我们老北京的胡同的样子,你能在文章中找到一点儿依据说说它的样子吗?
明确:有点像上海的弄堂。但又有不同,因为“弄堂里见不到阳光。北京胡同里的平房,多么破也不缺乏阳光。
7接下来的一段文章似乎是写跑题了,作者说道了其他国家的胡同?用意是什么?
伦敦和慕尼黑的古城对待胡同的态度:舍得加固,可真舍不得拆
新加坡对待胡同的态度:城市现代化搞猛了,失去了很多胡同,只保留了“牛车水”
但愿:北京能少拆几条、多留几条胡同。(对于北京胡同留存的担忧和保留胡同文化的愿望)
8文章读到这我们回头看标题“老北京的小胡同”
老--曾经的,已经过去的时间,现在一定已发生了变化。
小--北京胡同的特点,窄小的、贫民的、市井的。
因为时光已逝,因为那里曾经生活着那样一些活生生的生命,因为它独特的京腔京味,北京的小胡同成了作者萧乾灵魂沉浸的梦,当然也会成为很多曾在胡同中生活的人的梦,又何尝不是我们这些没能在其中生活但同样向往和感受的梦呢?所以保留胡同已经成为更多人的呼声!
9课堂或课后反馈
A的老北京的小胡同(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填一个或几个形容词)
B“我”老北京的小胡同(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填一个动词)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想达到这样几个目的:
1读文章时同学们能够把语言转换成形象,并在再读文章时对语言有老朋友至少是熟人的感觉。(如果你还觉得像个还未谋面的陌生人一定要告诉我)2对老北京的小胡同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兴趣。3有一两处描写你能特别有感受并有欣赏或仿写的愿望。
请同学们课后再读课文并进行反思,并把思考的结果写在作业本上反馈给我。
四作业
1再读课文,并在以上三方面给我反馈
2抄写词语,并完成课后阅读和积累题。
侯晓旭
篇3:老北京的小胡同
其实,我开始懂事是在褡裢坑。十岁上,我母亲死在菊儿胡同。我曾在小说《落日》中描写过她的死,又在《俘虏》中写过菊儿胡同旁边的大院——那是我的仲夏夜之梦。
母亲去世后,我被寄养在堂兄家里。当时我半工半读:织地毯和送羊奶,短不了走街串巷。高中差半年毕业(1927年冬),因“学运”被变相开除,远走广东潮汕。1929年虽然又回到北平上大学,但那时过的是校园生活了。我这辈子只有头十七年是真正生活在北京的小胡同里。那以后,我就走南闯北了。可是不论我走到哪里,在梦境里,我的灵魂总萦绕着那几条小胡同转悠。
啊,胡同里从早到晚是一阕动人的交响乐。大清早就是一阵接一阵的叫卖声。挑子两头是“芹菜辣青椒,韭菜黄瓜”,碧绿的叶子上还滴着水珠。过一会儿,卖“江米小枣年糕”的车子推过来了。然后是叮叮当当的“锔盆锔碗的”。最动人心弦的是街头理发师手里那把铁玩意儿,“嗞啦”一声就把空气荡出漾漾花纹。
北京的叫卖声最富季节性。春天是“蛤蟆骨朵儿大田螺丝”,夏天是莲蓬和凉粉儿,秋天的炒栗子炒得香喷喷黏糊糊的,冬天“烤白薯真热火”。
我最喜欢听夜晚的叫卖声。顾客对象大概都是灯下斗纸牌的少爷小姐。夜晚叫卖的特点是徐缓,拖尾,而且当中必有段间歇——有时还挺长。像“硬面——饽饽”,中间好像还有休止符。比较干脆的是卖熏鱼的或者“算灵卦”的。最喜欢拉长,而且加颤音的是夜乞者:“行好的——老爷——太唉太——有那剩菜——剩饭——赏我点吃啵”。
另外是夜行人:有戏迷,也有醉鬼。尖声唱着“一马离了”或“苏三离了洪洞县”。这么唱也不知是为了满足一下无处发挥的表演欲呢,还是走黑道发怵,在给自己壮胆。
那时我是个穷孩子,可穷孩子也有买得起的玩具。两几个钱就能买支转个不停的小风车。去隆福寺买几个模子,黄土和起泥,就刻起泥饽饽。春天,大院的天空就成了风筝的世界。阔孩子放沙雁,穷孩子也能有秫秸糊个屁股帘儿。反正也能飞起,衬着蓝色的天空,大摇大摆。小心坎可乐了,好像自己也上了天。
夏天,我还常钻到东直门的芦苇塘里去捉蛤蟆,要么就在坟堆旁边逮蛐蛐——还有油葫芦。蛐蛐会咬架,油葫芦个头大,但不咬。它叫起来可优雅啦。当然,金钟更好听,却难得能抓到一只。这些,我都是养在泥罐子里,每天给一两颗毛豆,一点水就成了。
北京还有一种死胡同,有点像上海的弄堂。可是弄堂里见不到阳光。北京胡同里的平房,多么破,也不缺乏阳光。
胡同可以说是一种中古民用建筑。我在伦敦和慕尼黑的古城都见到过类似的胡同。伦敦英格兰银行旁边就有一条窄窄的“针鼻巷”,很像北京的胡同,在美洲新大陆就见不到。他们舍得加固,可真舍不得拆。新加坡的城市现代化就搞猛了。四十年代我兩次过狮城,很有东方味道。八十年代再去,认不得了。幸而他们还保留了一条“牛车水”。我每次去新加坡,必去那里吃碗排骨茶。边吃边想着老北京的豆浆油炸果。
但愿北京能少拆几条、多留几条胡同。
篇4:《老北京的小胡同》教学实录 (北京版七年级下册)
(一)知识目标
1、积累关于胡同的知识、作家作品知识
2、积累若干词语:羊倌褡裢萦绕转悠黏糊糊徐缓饽饽逮蛐蛐狮城弄堂
(二)能力目标
1、逐渐培养从文章中筛选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
2、逐渐养成理清文章结构、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3、逐渐培养辨别和鉴赏文章表现手法的作用及其好处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作者对于胡同所代表的传统文化的质朴而深厚的情感
2、认识作者主张保留胡同及其所代表的传统文化的观点、主张
3、养成对于胡同等传统物质文化的科学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注重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集中表现在口语与书面语的交错运用上(重点)
2、着力培养学生在散文中抓住细节进行描写、抒发情感的能力(难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深情导入
1、欣赏歌曲《北京胡同》,营造感悟课文思想情感的情境。
2、导入语:胡同是北京的一大特色,它形成于元朝。北京的胡同绝不仅仅是交通的街道,它更是北京普遍老百姓生活的场所,京城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它记下了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并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好象一座座民俗风情的博物馆,烙下了人们各种社会生活的印记。
那么,萧乾笔下的北京胡同是怎样的?又寄托了作家怎样的情感,体现了作家怎样的态度呢?让我们学习《老北京的小胡同》这篇散文。
二、了解作家,关注文化
萧乾(1910.1.27--.2.11),蒙古族,作家,记者,文学翻译家。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1942--1944年在英国剑桥大学专攻“英国心理派小说”。曾任职于《大公报》。复旦大学教授。采访过欧洲战场、联合国成立大会、波茨坦会议、纽伦堡战犯审判。1986年获挪威王国政府授予的国家勋章。出版有著译作品43部。其中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篱下集》,长篇小说《梦之谷》,报告文学集《人生采访》,译著《好兵帅克》(捷),以及《八十自省》、《未带地图的旅人--萧乾回忆录》等。
三、学习理解课文,鉴赏作品美质
1.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文章,全文可分为三部分,你能说说怎样划分吗?
明确: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总写自己对小胡同的印象。
第二部分(4-10)具体回忆自己儿时生活过的小胡同的风土人情。
第三部分(11-13)拿伦敦、慕尼黑等地的胡同对比,表现出对故乡小胡同的留恋。
2.作者回忆了北京小胡同哪几方面的事情呢?
明确:一是胡同里是一阕动人的交响乐,从早到晚,一刻不停;春夏秋冬,各有特性;夜晚则徐缓,拖长,而且当中必然有间歇--有的还挺长。二是儿时买小风车,刻泥饽饽,放风筝。三是捉蛤蟆,逮蛐蛐。
3.作者写到了北京的死胡同时,也写了其他地方的胡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通过北京死胡同与上海弄堂对比,写出了北京胡同里的平房,多么破,也不缺乏阳光;与伦敦、慕尼黑等地的胡同相比,突出了北京小胡同的独特魅力。
这样比较着写更突出了作者对小胡同的怀念与留恋。
4.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对小胡同的感情的?说说吧!
明确:作者对小胡同的感情就是对家乡的感情,尤其是儿时的回忆,更容易引起人的怀念。作者走南闯北,辗转他乡几十年,更易生思乡之情。
教师补充:北京的小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胡同两边是若干四合院连接起来的。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状态。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作者对北京胡同的感情,也正是作者对北京文化的感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5.请你说说,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你举例说明。
明确:
①本文的语言有着极强的概括性,于简练、平淡的叙述中现出真情。
②北京方言与书面语的完美交融,也是本文语言表达的显著特点,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例如文章第四段,短短百余字,就简要地把母亲去世后寄养在堂兄家,半工半读,上高中因学运被变相开除,后又回北平上大学等走南闯北的几十年经历叙述清楚了;也就在这看似平淡的叙述之中,“不论我走到哪里,在梦境里,我的灵魂总萦绕着那几条小胡同转悠”的怀念之情自然地流露了出来。
再如第七、八段关于童年生活的回忆,方言土语与书面语相结合,土语不土,雅语亲切,极富抒情性和感染力。
6、归纳主要内容,概括文章主旨
①本文主要内容有哪些?
②作者对胡同及其相关的人、物、事,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态度?
本文以回忆北京小胡同的情感为线索,忆及当时的风物人情,字里行间充满了留恋和向往之情,表现了作者对胡同及其所代表的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流露出作者对胡同被拆的遗憾和保护胡同及其所代表的传统文化的看法、主张。
小小的胡同只是家乡的一种象征,作者真正怀念的还是家乡的人和往昔岁月。
四、拓展延伸,迁移练习
1、汪曾祺《胡同文化》(播放文章录音,然后做练习题)
2、播放北京胡同、四合院的图片、视频以及有关胡同文化的文章。让学生感受胡同文化的魅力进而去关注身边的事物。
3、以具体的物事为触发点,写一篇表达乡情的散文,五六百字左右。
侯晓旭
篇5:老北京的小胡同读后感
“胡同里从早到晚是一阕动人的交响乐。大清早就是一阵接一阵的叫卖声。”萧乾笔下的北京胡同永远是如此地真实而鲜活。我曾去过北京的胡同,青色的石板路、古朴的房屋建筑,都记载着历史的变迁,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每一条胡同都记录着老北京人的真实生活,如此遥远却又如此真实。老北京的胡同不仅仅是北京人出入家门的通道,更是一座座民俗风情的博物馆,烙下了许多社会生活的印记。这北京特有的古老的城市小巷俨然已经成为北京文化的象征。老北京的生活气息就在这胡同的角落里,在这四合院的一砖一瓦里,在居民之间的邻里之情里。仅有身处其中才有最深体会。数以千计的胡同围绕在紫禁皇城周围,见证着几百年来紫禁城的朝代更替和兴衰荣辱,这一砖一瓦都承载着百年以来民俗的气息,这些胡同始终坚持着古老的姿态,静静地守候在北京的一角,看着北京人一代代繁衍,观着北京城一步步的演变,这个数百岁的“老人”就是新、老北京的见证。
北京始终拥有属于它自我的那一份灵魂的味道,它不一样于上海的灯红酒绿,也不一样于江南的安逸舒适,这皇城根下的古朴,这老城的慢节奏就是专属于北京的真实,我们来到北京,更多的是来寻找这份真实,而非是来观赏镶嵌在古老胡同中的现代化产物的。在厚重复杂的土地利益面前,在物质文化膨大盛行的今日,我们需要有一种精神的力量来捍卫这份胡同文化,避免整个城市陷入为功利争抢土地而破坏传统的泥沼,更需要的是一份共识,让我们来共同维护城市的记忆和遗存。正如萧乾在文中所说,“但愿北京能少拆几条街,多留几条胡同。”
相关文章:
北京的春节的教案设计02-14
北京教学设计一范文02-14
北京地铁车站设计02-14
北京卷中考满分作文:北京的初雪02-14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一等奖优质课02-14
北京的春节 教学设计02-14
北京的春节 学案设计02-14
北京的公开课的教案设计02-14
八年级北京教学设计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