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言沟通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的论文

关键词: 忽视 语言 教师 教学

非语言沟通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的论文(精选8篇)

篇1:非语言沟通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的论文

非语言沟通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以师生双方语言交流为基础而展开的。在传统教学中虽然也强调过教态、仪表等,但没有完整系统阐述非语言沟通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本文主要探讨非语言沟通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非语言沟通及其实现方式

在交际中,许多人往往只注重语言交际,认为词语是传递和领悟信息的唯一途径,忽略了交际还需要依靠非语言符号,不了解人类交际是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相结合这一事实。其实人们在交往中有时用有声语言,有时用无声语言,有时在用有声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中辅以无声语言,以便增强交际的效果和感染力。

非语言沟通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如教师在讲解教材内容时,可通过变换声音的高低和讲解的速度,附加某种表情动作,会使他的语言更生动形象,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当教师发现学生的注意力下降时,他可以运用多种姿态及手势,以某种特殊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感,使其注意力得到回升。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中就包括非语言沟通。大量实践证明,它是激发学生无意识注意的有效方法,由于丰富的表情语言会以它的外部形式诱发注意力,而枯燥的、单调的缺乏表情活力的语言是不能从外部吸引和保持注意力的。

二、非语言沟通与课堂上的德育功能

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充分运用非语言沟通会使师生之间配合更加默契、合作更加愉快,进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因此,非语言沟通的运用会密切师生感情,具有启智作用,它是形成融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挖掘学生创造潜力的直接因素。教师对学生的一举一动,往往直接影响学生的智力情绪。对学生每个智慧的火花、学习的进步,都应给予赞扬和鼓励。教师亲切的目光,友好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都能成为学生努力获取知识的动力。反之,教师的情感冷漠、轻蔑,喜怒无常,不顾学生的情感需要,只顾冷冰冰地传授知识,其结果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课堂情绪低落,造成师生关系紧张,情感对立,最终影响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学生有无学习兴趣,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否建立起良好的情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会产生融洽的课堂气氛,也会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语言体系不可能脱离情感体系而独立发展。

三、非语言沟通的课堂效果与教学信息反馈

教育实践表明,非语言沟通能影响学生的情绪状态,不同的情绪会明显地妨碍学生的学习效率。心理学家提供的一项对原始材料的分析表明:那些情绪最低落的学生在课下可以把刚学到的新知识几乎忘掉1/4;而那些情绪处于最佳状态的学生只会忘掉1/20。一个人的情绪好坏总是有原因的,他所处的客观环境对他有直接的影响。一个学生在学校里,他的情绪变化与他所在学校的教学环境、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学习气氛以及教师的风度、举止、表情等,都有直接关系。然而教师的非语言沟通运用不当时,就会给学生的情绪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在教学的信息传递中,教师首先要有健康的心里,学生才会有积极的学习欲望。教学过程是信息双向传递的过程。教师的知识输出与非语言的使用和学生的信息反馈若能及时有效相结合,学生的学习状态愈好,教学效果则愈佳。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教师的语言及非语言沟通有效配合,这样才能不断地激励学生,使他们达到理想状态。与此同时,教师要全面地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及时传送出学生所需要的非语言信息。

四、非语言沟通方式的效应与课堂中的灵活运用

非语言沟通在课堂上的表现形式可分为两部分:即面部表情和身段表情。有关资料表明,心理学家在有关人对人的知觉特点的形容中,特别强调面部表情对识别情绪状态的意义。因此,一个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在课堂上的面部表情应该是多样的,随时变化的,可根据每节课的内容适当变换节奏:时而快迅、时而慢迅、时而严肃认真、时而幽默风趣、时而全神贯注、时而面带微笑。对学生的语言表达感到满意时,应以点头微笑表示赞扬;当学生的表达有误时,教师可稍稍摇头,表示否定;而当对某一问题表示怀疑时,教师又可微微皱眉,其目的是启发学生全面思考、慎重回答。

人体各部位的姿态表情可笼统称为身段表情,而手势在其中又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一方面从手势使用可以示出一个人对周围环境和事物的看法,另一方面,使用手势又可把一定的个性品质表现出来。例如教师在课堂上无论摆手、搓手、双手交叉等,都能微妙地转达教师的情感色彩,进而引起学生的注意与思考,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听课质量。

在日常交际中,如果一个人毫无表情就难以达到交际的目的,而一名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如果不能适当利用非语言沟通,那么他就难以获得良好的课堂效果。恰当地应用非语言沟通能融洽和沟通师生关系,对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深化教学效果,对圆满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无疑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篇2:非语言沟通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的论文

【摘要】门诊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门和窗口单位。分诊是门诊工作的重要环节,其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医院的服务形象。在医院,患者首先接触到门诊分诊护士。她们的言行举止,人格素质,会给患者留下第一印象。这第一印象会影响患者的就诊时心态。因此,如何应用非语言的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提高服务质量和医院声誉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门诊分诊非语言沟通护患关系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和健康的影响已倍受人们关注。让患者满意,让家属放心,一直是我们护理工作的服务宗旨。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至关重要。我院门诊分诊在实施语言沟通的基础上,加强应用非语言沟通,促进护士与患者、家属进行有效沟通,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取得满意成效。

1非语言沟通的重要作用

非语言沟通是运用除语言信息外的其他信号进行沟通[1],包括表情、手势、眼神、触摸、姿势、时间、空间等,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吸引力,表达更确切。据统计,在信息传递的总效应中,语言占35%,非语言占用65%[2]。非语言沟通能表达更生动、更形象,在分诊工作中恰当应用,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1.1补充作用可以加强语言的份量,使语言的表达更加准确和深刻,也以填补、增加、充实语言符号在传递信息时的某些不足、损失、欠缺[3]。

1.2替代作用是以非语言符号传递信息,对语言交流障碍者使用语言符号替代,如聋哑病人来就诊时,不能用语言和护士交流时,只能靠表情、姿势的交流来表达。爱他

1.3强调作用对有声语言起着强化作用。非语言沟通的表现形式和在分诊工作的应用

2.1面部表情

人的面部神态和表情是颇为重要的非语言信息,是非语言沟通中最丰富的源泉。面部表情可以传递相应的感情,如幸福、悲伤、愤怒、惊讶等。护士的表情是护士的仪表、行为、举止、在面部的集中表现,对患者的心理影响较大。微笑是最美好的语言,护士的微笑是对病人的安抚作用有时胜过药物的作用,使患者消除陌生感,增加对护士的信任感、安全感。反之,会增加患者紧张感,让患者认为难以接近,无形之中加大了护患之间的隔阂。因此,分诊护士应善于控制自已的感情,不能把任何不愉快的表情流露在脸上,影响患者就诊的情绪。

目光接触是一种最常见的非语言沟通方式。

例1:护士小李在办公室候诊大厅办公,看见对面休息室里坐着一位老太太似乎很悲伤的样子。她就走过去坐在老太太的身边问她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地方,老太太说她的病情加重了,说着便留下了眼泪。这位护士用理解的目光注视着老太太,并轻轻地抚摸她的手。两人默默地坐了几分钟后有人叫这位护士。老太太感激的说:“你去忙吧,已经好多了,真谢谢你。”

护士应学会用目光启动交流,用眼神表达对对方非语言行为的反应,领悟患者眼神中所包含的服务需求,主动给予满足。在实际工作中,应目光亲切、表情自然、友好,使患者感受被重视而感到舒适。

2.2动作姿态

护士在与病人交谈时,无论举手、投足、站立、坐行、都透露内心活动。如患者在和护士交谈时,护士应适当灵活应用手势、点头等动作来维持和调节交流的进行。

2.3仪态服饰

仪表服饰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护士仪表端庄、举止沉着、高雅的气质和乐观的情绪时刻影响着患者的心情,也是缩短护患距离的基础。因此应善于控制自已的心情和表情,不要把生活上的不良情绪带到工作中来,把最乐观向上的一面留给患者。2.4全神贯注的倾听在信息交流中是重要的技巧

护士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对方,这样能使患者感到你对他的关心,由于就诊患者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年龄、表达能力不同,不能因他们说话多、啰嗦而表现不耐心。

2.5恰当应用触摸是非语言沟通的特殊形式

包括抚摸、握手、挽扶等,触摸能促进护患关系,是向患者表示关心和安慰的一种重要形式,恰当的运用可帮助烦躁患者平静,令不合作的患者主动配合,使孤单的患者感到温暖。

2.6恰当的应用空间距离

适当的距离有助于增进护患之间的关系,在医院护士要重视给患者提供合理的空间范围,最大限度地保证其个人空间的私人性。如果距离太近,会使患者感觉失去自已的个人空间,有被侵害的感觉。太远,会让患者有陌生感,感到被疏远,这样就会使患者信任程度大大降低。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将人际交往中关于距离的应用划分为亲密距离(小于50cm)、个人距离(50-120cm)、社交距离(1.2-4m)和公众距离(大于4m)[4]。其中个人距离是护患交流最理想的距离,但对老人、儿童、朋友可适当缩短。对护士来说,在不同的情况下,要保持对距离的敏感性,重视距离在沟通所起的作用。因此护士在接待病人时,应要掌握好护患之间的距离,利于彼此舒适自然的交流。

2.7安静舒适的环境会让患者精神放松、安心地说出内心真实的感受。因此,应尽力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安全、整洁的环境。

例2:在妇科候诊室里,有一位女士面色苍白,护士小张上前询问她那里不舒服,女士说她痛经厉害,小张为这名女士送去了一杯热开水,并将空调温度适量调高,并为该女士安排候诊人数较少的诊室,就诊后该女士特地向小张说了声谢谢。

在门诊分诊中,护士掌握并灵活应用非语言的沟通交流技巧,不断提高观察、理解、判断非语言沟通的能力。可以获得护患双方良好的心境。增加护患之间沟通的有效性。

因此在实施语言沟通的基础上,大力推广非语言沟通,使护患关系更加和谐、融洽,从而提高护士整体水平,提高服务质量。

参 考 文 献

[1]田民,郭常安.护理人际沟通[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31.[2]覃琥云,张艳萍.人际沟通[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48.[3]李心娥,赵健英.非语言沟通在护理工作中的运用[J].青岛医药卫生,2008,40(1):65-66.[4]田民,郭常安.护理人际沟通[M].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31.0811护理

篇3:非语言交流在医患沟通中的作用

1 仪表与服饰

人的服饰同人的行为、举止一样, 有着丰富的信息传播功能, 它可以显示人的职业、爱好、社会等级、性情气质、文化修养、信仰观念、生活习惯及民族地域的风俗等, 医患双方的仪表、服饰给相互之间传达着正副方面的信息, 如从患者的着装和修饰可以解读出患者的社会地位、健康状况、婚姻状况、职业文化以及宗教信仰, 为临床治疗、护理提供信息, 相反医护人员服装污浊、衣帽不整, 鞋袜邋遢, 能增加患者对医务人员不信任感, 继而对治疗、护理产生芥蒂, 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疾病的康复, 因此, 医务人员应该把仪表着装作为重要的形象来看待, 给患者以美感。

2 形体姿势

形体姿势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健康情况及其自我概念。自信和健康状况良好的人其走势往往步态稳健, 昂头挺胸, 而垂头弯腰、踢踏缓慢步行传达给人的信息则是精神萎靡、情绪低落, 思维迟钝, 面对患者跷起腿倚在沙发上, 则体现出无礼和轻慢, 在实际工作中医务人员的形体动作非常重要, 如果一个手术患者在手术开始的时候看到医务人员诚恳友善的点头鼓励, 而会给患者的带来无尽的温暖和安全, 与患者交谈, 身体保持略微前倾的坐姿, 则体现出对患者的礼貌和恭敬。

3 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人际沟通中最丰富的情感源泉。人的内心情感表露在面部体现的最为直接, 但可以受自我意识的调节和控制, 当患者要寻求帮助向医师护士提出请求、帮助时, 会仔细观察我们的面部表情, 医护人员要时刻注意我们的表情, 尽可能地去控制一些会给患者造成伤害的表情, 医务人员要学会怎样表达与患者沟通的面部表情, 细心体察病人的表情。有时医务人员一个浅浅的微笑胜过千言万语。

4 目光接触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 它既可以沟通情感, 也可以折射出个体的心理特征, 从而影响对方的言行。从对视的目光中可以感受到彼此是厌恶还是友善, 友善的目光可以产生很多积极的效应, 如医师镇定、自信的目光, 可以给恐慌的患者带来安全感;护士热情的目光, 可以使孤独的患者得到温暖;护士鼓励的目光, 可以让沮丧的患者重建自信。此外, 通过观察患者的副语言行为, 可以知道患者想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实质, 为医疗护理提供帮助。另一方面, 与患者对视目光的高低也能影响沟通效果, 患者仰视医师的目光能让患者产生自卑心理, 医师仰视患者的目光很难让医师注意力集中, 不能很好地倾听患者述说, 最佳状态是:医务人员与患者的目光在同一水平, 目光平和、亲切, 表达出医患之间的相互平等和尊重。

5 身体接触

触摸是—种很有效的沟通方式, 可以交流关心、体贴、理解、安慰和支持等情感, 当一个危重患者向我们寻求帮助的时候, 我们要做的正面效应是握紧患者双手, 轻拍患者肩膀, 如果怕脏、嫌弃而后退, 必然会增加患者的心理压力和消极情绪。医务人员对不同身份的患者可分别对待, 对孤独自怜的患者、儿童和老年患者, 可以近距离接触, 加深情感沟通, 让患者感到医师、护士的可亲可信, 医务人员主动和善意的身体接触可以给患者安全感。例如, 对一个临终的患者, 当任何治疗、护理已经不再有意义的时候, 过多的语言也变得苍白无力, 而温暖的触摸却能把我们的关怀传递给患者, 抚摸患者的额头、握紧患者的手, 能给垂危者以安慰, 减轻恐惧给他们带来心理安慰和情感支持;对治疗取得进展的患者轻拍或轻按患者的肩头表示鼓励;为患者身体检查后帮助其坐立等。这些有益的身体接触, 都会传递着医务人员的善意和关怀,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总之, 副语言是作为语言的一种补充手段, 在医患沟通行为中主要用于强调、补充和代替语言信息。它通常与医务人员与患者沟通同步进行的, 但其作用却是不可或缺的, 在实际交流行为中, 副语言所包含的信息内容是非常丰富的, 它既可以直接地表达情感信息, 还可以辅助语言形象地表达理性信息, 医务人员是医患关系中的主导者, 只有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心理特质,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运用好副语言沟通技巧, 才能促进护患和谐, 增进信任, 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

篇4:浅谈非语言沟通在临床中的应用

临床上常见语言沟通障碍的患者,比如气管插管,气管切开,鼻喉腔的疾病,失语,聋哑,危重病,传染病隔离,语种不同,方言不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脑部疾病等患者,这些患者如果意识清楚但语言沟通障碍,无法与医生,护士,家属交流,身心需求得不到满足。非语言沟通作为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应用于这些患者,可获得患者全面的健康信息,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

1 概念与分类

非语言沟通是伴随着沟通而发生的一些非词语性的表达方式和行为的沟通形式[1]。非语言沟通一般分为,体态语言,类语言,空间效应,触摸和环境物理因素[2]

2 重要性与必要性

2.1 非语言沟通应用的重要性。①非语言沟通是融洽医患关系,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重要内容。在医疗护理中,要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切不可忽视感情的交流。而非语言在感情交流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国外心理学家研究指出,感情的全部表达=7%言词+38%声音+55%体态语言[3]。②非语言沟通是搞好优质服务,提高护理质量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医护人员友善的面部表情可给患者带来良好的心境,帮助患者战胜疾病,减轻心理负担,利于身心康复,提高满意率。

2.2 非语言沟通应用的必要性。①非语言沟通是言语沟通障碍患者沟通的需要。言语沟通障碍患者,因无法说话而得不到所需的帮助,感到痛苦与害怕。因此,护理人员要设法与患者建立沟通的方式,减少沟通障碍带来的负性影响。国内王军等[4]对使用呼吸机患者的需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这特殊期间患者最迫切需要的是与护士进行沟通,恰当的沟通是了解患者其他需要的前提。②非语言沟通是言语沟通障碍患者治疗护理的需要。随着诊疗水平的提高,言语沟通障碍患者增加,由于突然的言语沟通障碍,患者会因自己的需要不能被医护人员所理解而出现躁动不安,导致呼吸机对抗而不能进行有效的辅助呼吸。有的患者因不能沟通而导致精神,神经症状[5]。临床上医生常采用镇静药物,冬眠疗法治疗这类患者,护士则采取简单的非语言与患者进行交流,采用约束带防止拔管,坠床等意外,而更多时候则是束手无策,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期。

3 应用现状

非语言沟通在临床上应用的方式很多,常见的有:图卡片,写字板,摇铃,体态语言,触摸和他人暗示,空间效应等,根据不同患者分别给予护患共同认同的方式进行沟通。

图卡片在言语沟通障碍患者中的应用。侯明君[5]根据患者主要需求自制成图文并茂的卡片,嘱患者点头或摇头表示确认或否认,从而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并给予合理解答或解决。主要适用于患者术后最痛苦又无法用语言表达和缺乏书写能力的情况下使用。

手勢语在言语沟通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手势语特别适合术后当日的患者,大多经口气管插管,双上肢也被有效固定,全身又有各种引流管,不能讲话和翻身。这时患者只需单手用简单,规范化的手势语就能表达自己的主要意愿,满意率达96.02%[1]

写字板在言语沟通障碍患者中的应用。对于要求较高,言语沟通时间较长(>72h),又有一定文化的患者,备好写字板,让患者将自己的需求写下来,并及时给予解决。这样,护士既可以满足患者的需求,又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其思想动态,进行必要,有效的心理护理,满意率达84.81%[5]

摇铃在言语沟通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摇铃主要用于呼唤医护人员,特别是在重症监护病房另有重大抢救或年老体弱患者拍床声音较小时,护士将摇铃备于患者手边,以便患者有事时,轻轻一摇就能及时呼唤护士,作为其他语言交流方式的补充,满意率达97.37%[5]

其他体态语言及相关的沟通技巧应用。曹力燕[6]等应用距离,触摸,首因效应等应用于外宾门诊,急诊,缩短了护患间的距离,解决了言语沟通障碍问题。

4 小结

本文比较系统地综述了非语言沟通的概念,分类及特点,结合实际阐述了其在临床中应用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应用现状,说明了应用非语言与患者进行沟通,对协调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做好人文关怀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姜安丽.新编护理学基础:107—108

[2] 梁慎.非语言交流艺术在护理工作中应用,现代医药卫生,2001,17(12):1027

[3] 林记明.体态语言的功能及其应用,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9(4):47—51

[4] 王军,邵越英,丹金秀.30例使用呼吸机病人需要的调查分析,护理学杂志.2001,16(10):586-588

[5] 侯明君,叶江洪,顾晖.非语言交流在心脏术后建立人工气道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解放军护理杂志,2000,17(4):1-3

篇5:非语言沟通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的论文

论非语言因素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现代语义学认为,英语词具有三种属于不同范畴的意义:一是词汇意义,二是语法意义,三是社会文化意义.也就是说,在不同的.文化里,相同的词语可有不同的含义.因此,非语言因素诸如历史背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等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拟从英汉翻译的立场出发,阐述非语言因素如何影响跨文化交际.

作 者:赵桂华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刊 名: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5)分类号:A319.9关键词:非语言因素 跨文化交际 翻译

篇6:非语言沟通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的论文

语言沟通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沟通,又可细分为|口头沟通、书面沟通和电子媒介沟通三种形式。

1、口头沟通

口头沟通是最灵活、最直接的一种沟通形式。

口头沟通最大的优点是快速、简便和即时反馈。在这种沟通方式下,信息可以直截了当快速传递并当场得到对方的反应,若有疑问或曲解,当即澄清。

此外,口头沟通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可以附以表情、手势等体态语言或声调、语气等副语言,加强沟通的效果。

口头沟通也有其缺陷。信息以口头方式经过多个层次传递时,信息衰减和失真严重。

2、书面沟通

书面沟通是比较正规的沟通形式,包括备忘录、协议书、信函、布告、通知、报刊、文件等以书面文字或符号进行信息传递的形式。

书面沟通的优点是有形有据、可保存、可核对。此外,书面语言在正式发表之前,可以反复琢磨修改,因此,一般比较周密、逻辑性强,较好地表达作者所要发表的信息。

书面沟通也有自己的缺陷。主要是耗费较多的时间和不能即时反馈。在相同的时间内,口头要比书面所传达的信息多得多。口头沟通可以当场核实对方对信息的理解是否符合发信者的原意,但书面沟通做不到这一点。

3、电子媒介沟通

电子媒介沟通是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兴起而新发展起来的一种沟通形式,包括传真、闭路电视、计算机网络、电子邮件等。

电子媒介沟通除了具备书面沟通的某些优点外,还具有传递快捷、信息容量大、成本低和效率高等优点。一份信函要从国内寄往国外,恐怕要数天才能到达收信者的手中,而通过电子邮件或传真,可即时收到。

电子媒介沟通的缺点是看不到对方的表情。在网络上的某些交流中,甚至搞不清对方的真实身份。

二、非语言沟通

就人际沟通而言,非语言沟通主要是指身体语言沟通和副语言沟通两大类。

所谓身体语言沟通,是指通过面部表情、手势动作、姿势等传达不同的态度、感情和思想。身体语言的含义丰富、复杂,不能过于简单理解。不同类型的人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体态动作所表示的含义可能会有某些差别,我们必须根据以往的经验并结合当前的具体对象和背景去判断,以免造成误解。

篇7:非语言沟通的重要性

美国传播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曾提出一个公式

信息的全部表达=7%语调+38%声音+55%表情

我们把声音和表情都作为非语言交往的符号,那么人际交往和销售过程中信息沟通就只有7%是由言语进行的。

1.目光

目光接触,是人际间最能传神的非言语交往。“眉目传情”、“暗送秋波”等成语形象说明了目光在人们情感的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在销售活动中,听者应看着对方,表示关注;而讲话者不宜再迎视对方的目光,除非两人关系已密切到了可直接“以目传情”。讲话者说完最后一句话时,才将目光移到对方的眼睛。这是在表示一种询问“你认为我的话对吗?”或者暗示对方“现在该论到你讲了”。

在人们交往和销售过程中,彼此之间的注视还因人的地位和自信而异。推销学家在一次实验中,让两个互不相识的女大学生共同讨论问题,预先对其中一个说,她的交谈对象是个研究生,同时却告知另一个人说,她的交谈对象是个高考多次落第的中学生。观察结果,自以为自已地位高的女学生,在听和说的过程都充满自信地不住地凝视对方,而自以为地位低的女学生说话就很少注视对方。在日常生活中能观察到,往往主动者更多地注视对方,而被动者较少迎视对方的目光。

2.衣着

在谈判桌上,人的衣着也在传播信息与对方沟通。意大利影星索菲亚·罗兰说:“你的衣服往往表明你是哪一类型,它代表你的个性,一个与你会面的人往往自觉地根据你的衣着来判断你的为人。”

衣着本身是不会说话的,但人们常在特定的情境中以穿某种衣着来表达心中的思想和建议要求。在销售交往中,人们总是恰当地选择与环境、场合和对手相称的服装衣着。谈判桌上,可以说衣着是销售者“自我形象”的延伸扩展。同样一个人,穿着打扮不同,给人留下的印象也完全不同,对交往对象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美国有位营销专家做过一个实验,他本人以不同的打扮出现在同一地点。当他身穿西服以绅士模样出现时,无论是向他问路或问时间的人,大多彬彬有礼,而且本身看来基本上是绅士阶层的人;当他打扮成无业游民时,接近他的多半是流浪汉,或是来找火借烟的。

3.体势

达芬·奇曾说过,精神应该通过姿势和四肢的运动来表现。同样,销售与人际往中,人们的一举一动,都能体现特定的态度,表达特定的涵义。

销售人员的体势会流露出他的态度。身体各部分肌肉如果绷得紧紧的,可能是由于内心紧张、拘谨,在与地位高于自己的人交往中常会如此。推销专家认为,身体的放松是一种信息传播行为。向后倾斜15度以上是极其放松。人的思想感情会从体势中反映出来,略微倾向于对方,表示热情和兴趣;微微起身,表示谦恭有礼;身体后仰,显得若无其事和轻慢;侧转身子,表示嫌恶和轻蔑;背朝人家,表示不屑理睬;拂袖离去,则是拒绝交往的表示。

我国传统是很重视在交往中的姿态,认为这是一个人是否有教养的表现,因此素有大丈夫要“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之说。在日本,百货商场对职员的鞠躬弯腰还有具体的标准:欢迎顾客时鞠躬30度,陪顾客选购商品时鞠躬45度,对离去的顾客鞠躬45度。

如果你在销售过程中想给对方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那么你首先应该重视与对方见面的姿态表现,如果你和人见面时耷着脑袋、无精打采,对方就会猜想也许自己不受欢迎;如果你不正视对方、左顾右盼,对方就可能怀疑你是否有销售诚意。

4.声调

有一次,意大利著名悲剧影星罗西应邀参加一个欢迎外宾的宴会。席间,许多客人要求他表演一段悲剧,于是他用意大利语念了一段“台词”,尽管客人听不懂他的“台词”内容,然而他那动情的声调和表情,凄凉悲怆,不由使大家流下同情的泪水。可一位意大利人却忍俊不禁,跑出会场大笑不止。原来,这位悲剧明星念的根本不是什么台词,而是宴席上的菜单。

恰当的自然地运用声调,是顺利交往和销售成功的条件。一般情况下,柔和的声调表示坦率和友善,在激动时自然会有颤抖,表示同情时略为低沉。不管说什么样话,阴阳怪气的,就显得冷嘲热讽;用鼻音哼声往往表现傲慢、冷漠、恼怒和鄙视,是缺乏诚意的,会引起人不快。5.礼物

礼物的真正价值是不能以经济价值衡量的,其价值在于沟通了们之间的友好情意。原始部落的礼品交换风俗的首要目的是道德,是为了在双方之间产生一种友好的确良感情。同时,人们通过礼品的交换,同其他部落氏族保持 着社会交往。当你生日时送你一束鲜花,你会感到很高兴,与其说是花的清香,不如说是鲜花所带来的祝福和友情的温馨使你陶醉,而自己买来的鲜花就不会引起民如此愉悦的感受。

在销售过程中,赠送礼物是免不了的,向对方赠送小小的礼物,可增添友谊,有利于巩固彼此的交易关系。那么大概多少钱的东西才好呢?在大多数场合,不一定是贵重的礼物会使受礼者高兴。相反,可能因为过于贵重,反而使受礼者觉得过意不去,倒不如送点富于感情的礼物,更会使销售对象欣然接受。

6.时间

在一些重要的场合,重要人物往往姗姗来迟,等待众人迎接,这才显得身份尊贵。然而,以迟到来抬高身份,毕竟不是一种公平的交往,这常会引起对方的不满而影响彼此之间的合作与交往。

赴会一定要准时,如果对方约你7时见面,你准时或提前片刻到达,体现交往的诚意。如果你8点钟才到,尽管你口头上表示抱歉,也必然会使对方不悦,对方会认为你不尊重他,而无形之中为销售设下障碍。

文化背景不同,社会地位不同的人的时间观念也有所不同。如德国人讲究准时、守时;如果应邀参加法国人的约会千万别提早到达,否则你会发觉此时只有你一个人到场。有位驻非洲某国的美国外交官应约准时前往该国外交部,过了10分钟毫无动静,他要求秘书再次通报,又过了半个小时仍没人理会他,这位外交官认为是有意怠慢和侮辱他,一怒之下拂袖而去。后来他才知道问题出在该国人的时间观念与美国人不同,并非有意漠视这位美国外交官。

7.微笑

“相逢一笑泯恩仇”,可见笑的力量。英国出版的《百国旅游手册》中指出:“访问日本的外国人必须懂得,日本人即使受到你的责备时,他仍会向你微笑,这并不说明他们无羞耻感,他们的想法是用微笑来使本来已很不愉快的事,稍微变得愉快一些。甚至,当日本人家中有人去世,你向他表示慰问,他也会微笑着向你道谢,这当然不是说日本人毫无心肝,亲人去世竟然不会哭,而是他们觉得不能因为个人的痛苦使别人感到烦恼。” 然而在国际上,日本就没有这样的风度了,1941年12月,当美国人员看到日本特使满脸微笑的结束会谈时,做梦也不会想到日本人会偷袭珍珠港。

篇8:非语言沟通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的论文

关键词:儿科,非语言沟通,护理技术,服务态度,满意度

当今社会护患关系日趋紧张, 尤其是儿科这个高风险的科室更为突出, 现在多数家庭为独生子女家庭, 儿童是家中的小皇帝, 情感表达直接而单纯, 当其生病住院时, 对护理操作会有着不合作的举动;护士既要医治小儿机体上的疾病, 又要考虑小儿的心理需求, 还要顾及家属的情感需求, 因此, 护理纠纷的发生呈上升趋势[1,2]。语言沟通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沟通技巧, 但仅有语言是不够的, 我们发现在儿科护理工作中, 非语言沟通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主要就非语言沟通技巧在儿科护理中的作用效果做一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以2014 年7 月—2015 年7 月我院儿科收治的120 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2 组, 试验组和对照组, 各60 例。对照组中男28 例, 女32 例;年龄4 个月~13 岁, 平均年龄 (6.09±4.67) 岁;住院时间5 d~28 d, 平均 (10.53±3.90) d。试验组中男33 例, 女27 例, 年龄3 个月~13 岁, 平均年龄 (5.67±6.02) 岁;住院时间为4 d~26 d, 平均 (9.31±3.26) d。2 组患儿在性别、年龄及住院时间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实验方法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的语言沟通方式与其进行沟通并护理。在常规的基础上, 用非语言沟通技巧对试验组患儿进行沟通护理。

1.2.1 表情沟通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贝恩认为[3], 在患儿从医护人员处所得到的信息中, 有7%的有效信息来自医护人员所提供的文字, 有38%的有效信息来自其音调, 有55%的有效信息来自其面部表情。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 若医护人员的表情比较严肃, 患儿容易产生惊慌及害怕的心理, 甚至拒绝接受医疗安排。对于儿童来说, 医护人员的温和、亲切的表情可带来更多的安全感。在护理患儿时, 医护人员采用真诚的微笑、准确轻柔的操作, 可显著缩短护患之间的距离感, 使患儿心理上主动接受治疗;当患儿的病情有所加重时, 医护人员要表现出关切的表情, 使患儿及家属都能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怀[4]。

1.2.2 眼神交流医护人员要多与患儿及家属进行短暂的目光交流, 以有利于患儿及家属从中获得更多的关怀和鼓励。即使在与患儿进行语言交流时, 也要与对方目光相交接, 并不时地微笑点头, 让他们感受到医护人员的重视和同情。

1.2.3 动作和姿势沟通护理人员在护理操作时, 言行举止要得体, 动作要轻柔, 态度要镇定。在患儿生病期间, 家属对患儿的状态以及护理人员的一举一动都特别注意, 护理人员任何一个不合理的动作都可以引起患儿家属的担忧。另外, 护理人员的言行若不当, 很容易导致护患纠纷的发生。因此, 护理人员的操作技术应该要过关, 以熟练、准确、高效、精湛的护理操作技术赢得患儿家属的信任, 以便获得更高的满意度[4]。

1.2.4 触摸沟通在患儿及家属允许的情况下, 尽可能地多抱抱患儿, 抚摸患儿的疼痛部位, 这样可以缓解患儿的紧张情绪及恐惧的心理, 增加其安全感。医护人员可以根据患儿不同年龄段要求, 选择不同的触摸方式, 以便获得更好的沟通效果。

1.2.5 改善住院环境一般来说, 患儿更喜欢接近自己年龄段的环境, 尤其是接近幼儿园的环境, 可以在地面上贴上小脚丫, 在四周的墙壁上贴上唐老鸭、米老鼠等卡通形象, 在病房里面放置几盆漂亮的小花或活的小金鱼, 使患儿保持愉悦的心情。同时保持病房的环境安静、清洁, 温湿度适宜, 空气流通, 这些均可以降低患儿的负面情绪。可鼓励患儿家属自行携带一些合适的玩具, 与医护人员一起为患儿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

1.2.6 问卷调查患儿家属对护理技术的满意程度及对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满意度, 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发出调查问卷120份, 收回有效问卷120份, 回收率100%。

1.3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非语言沟通技巧对护理技术满意度的影响试验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技术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1) 。见表1。

2.2非语言沟通技巧对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满意度的影响试验组患儿家属对护理人员服务态度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见表1。

3讨论

已经有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5,6], 在儿科患儿的护理操作过程中, 运用非语言沟通技巧可提高沟通效果, 获得患儿及家属的信任和配合, 也使得护患关系更加融洽。因此, 护理人员应努力掌握非语言沟通的技巧, 尽可能地提高自我修养及护理技术水平, 从而提升护理效果。在本次研究中, 我们使用常规的沟通方式与对照组患儿进行沟通, 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沟通技巧与试验组患儿进行交流, 结果显示, 试验组患儿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技术及服务态度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二者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因此, 把非语言沟通技巧巧妙地运用于儿科患儿的护理过程中, 可以显著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 进而提升临床护理质量, 本研究支持了前人的观点[5,6]。因此, 非语言沟通技巧在儿科临床护理上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郑翠萍, 邵玉红.优质规范化护理服务在儿科病房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 2008, 12 (9) :828.

[2]谢侠.优质护理在儿科中的应用[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 3 (9) :158-159.

[3]王晓红.人际交流中得体语初探[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 12 (2) :23.

[4]李小寒.浅谈非语言护理沟通技巧[J].实用护理杂志, 2000, 16 (5) :58-59.

[5]唐晓丽, 刘娅萍.非语言沟通技巧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13 (5) :193.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语言沟通能力 下一篇:语言沟通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