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修辞对偶(精选7篇)
篇1:中考修辞对偶
修辞精讲
对偶:对偶通常是指文句中两两相对、字数相等、句法相似、平仄相对、意义相关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构成的修辞法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主要方式 ?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形式上
1.单句对偶
用一句对一句叫单句对。例如: 天有多高,山有多高。
2.偶句对偶
用两句对两句叫偶句对。例如: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阿房宫赋》
----六国结束,四海统一。蜀山树木砍光了,阿房宫才建造起来。(“六王毕”与“四海一”相对,都是主谓词组,“蜀山兀”与“阿房出”相对,也都是主谓词组,且“六王毕,四海一”与“蜀山兀,阿房出”相对。)
3.多句对偶
用三句对三句,或用更多的句子相对,叫多句对对偶句。例如: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登上高处向人们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老远的人也可以看见;顺着风势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到的人却觉得很清楚。
内容上
1.正对偶
上下联表达的意思是同类的或相近的,是互为补充的。例如: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只要朋友互相知心,即使分离在天涯海角,也像近邻一样。(上下联的意思是相近相关的。“海内”,四海之内,古代指全中国。“比邻”,近邻。)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岳阳楼记》
----有时长空中的烟雾一下子消散了,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浮动的波光,闪耀着金色的光彩,明月的倒影像一块璧玉,静静的沉浸在水底。(“皓月千里”对“长烟一空”,“静影沉璧”对“浮光跃金”。上下联意思相关互补)
2.反对偶
上下联表达的意思是相反或相对的,多指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例如: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用刀刻东西,刻一阵子就放下,即使是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不停地用刀子刻下去,即使是坚硬的金石也能被刻穿。(“锲而舍之”与“锲而不舍”是反对。)
3.串对偶(流水对)
即“相串成对”,有如流水顺承而下,因此又叫流水对。它的起句与对句是从事物的发展过程说的,因此,意思是紧密连贯的。例如: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即刻从巴峡穿过巫峡,便可下达襄阳,再向洛阳进发。(行经巴峡巫峡,再过襄阳,直向洛阳,一气贯下,写出急欲出蜀的喜悦心情。)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
----要想用尽目力眺望到极远的地方,那就要再上一层楼。(欲穷尽目力,就必然要继续登高。)
古今对偶句
过五关,斩六将
亲贤臣,远小人 花开山寺 咏留诗人 鸿门宴 桃园盟 登高极目 览水送归 坚冰已经打破 航道已经开通 孙行者 祖冲之 英雄气短 儿女情长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三杯竹叶穿心过 两朵桃花上脸来 言必信 行必果 名扬四海 声震八方 不才明主弃 多病故人疏 游子魂销青塞月 美人肠断翠楼烟 桃灼灼 柳依依 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 与天地并寿 同日月齐光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长江人钓月 旷野火烧风 日晚爱行深竹里 月明多上小桥头 成事不足 败事有余
风吹云动星不动 水推船移岸不移 满招损 谦受益 指鹿为马 画地为牢 斯人千古少 此曲世间无 杏花初落疏疏雨 杨柳轻摇淡淡风 水不干 鱼不尽 寿比南山 福如东海 人生有乐地 流水无尽期 缕缕轻烟芳草渡 丝丝微雨杏花村 私心重 骨头软 功盖天下 誉满山河 久旱逢甘雨 他乡遇故知 水能性淡为吾友 竹解心虚是我师 心胸阔 天地宽 棋逢敌手 将遇良才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朝前看 往前走 清风明月 苍松怪石 惜花春起早 爱月夜眠迟 酒逢知己千杯少 话不投机半句多 处处春光好 村村气象新 屋漏更遭连夜雨 船破又遇顶头风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对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臧克家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例子(1):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篇》
例子(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出师表》诸葛亮
例子(3):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对联(对子)是从律诗演化出来的,所以也要适合上述的两个标准。例如毛主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所举的一副对子: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对仗: 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
对偶和对仗的区别总结出以下几点:
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篇2:中考修辞对偶
谈谈对偶修辞
概念介绍
对偶也叫做“对仗”,是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词组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俗称“对子”。对联用的就是对偶修辞方法,对联的源头是门神,后来演变成桃符,王安石有《元日>一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于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例如有一副写屈原的对联:“万顷重湖悲去国,一江千古属斯人。”基本特点
(一)对偶的作用
使用对偶这种修辞方法,至少给句子带来四个方面的效果。形式上:整齐匀称,节奏明快;音调上:音韵优美,音乐感强;表意上:凝炼集中,高度概括;抒情上:情感真挚,酣畅淋漓。
(二)对偶的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①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如:③才饮长江水,叉食武昌鱼。
根据上下句的形式又可以把对偶分为严式对偶和宽式对偶。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仄相对,不重复用字,如例句①。宽式对偶对严式对偶的五条要求来说只要有一部分达到就可以,不很严格,如例句③。
(三)对偶的结构
1.成分对偶。
例如: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砭时弊常取类型,而后者尤与时宜不舍。
2.句子对偶。
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四)对偶与对比的区别
1.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2.对偶主要是从结构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3.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从形式上说是对偶,从内容上看是对比,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五)对偶与排比的区别
1在形式上,对偶的句子成对,且只有一对,要求语句的字数相等;排比的句子必须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在字数要求上不严格。
2在内容上,对偶要求上下旬意思可以相同、相近或相反,可以有假设、因果、递进关系;排比在意思上多是递进或并列关系。典型例题
近几年,修辞的考查重点是运用,不考“概念、术语”,而且考查方式多以主观题为主,综观近年来的试题,修辞的考查多以表述题的形式出现,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综合性。它不仅涉及到辞格,也涉及到句式;不仅在仿写句式中考查,也在现代文阅读及古诗词阅读中结合鉴赏来考查;而且,作文中如果用上一些恰当的修辞,也会使你的文童文采飞扬,赢得高分。因此对此考点,我们不仅要了解具体的辞格的特点,还要体会具体辞格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效果等。下面就近年来常见的考查方式加以分析。
例① 对下列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运用对偶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江流浩渺,山色迷蒙的优美画面。)
B.如果生命是树,尊严就是根;如果生命是火,尊严就是燃烧;如果生命是鹰,尊严就是飞翔。(运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而深刻地说明尊严高于生命。)
C.眼前的.山,已把夏天的翠裙换成了深秋茶绿色的晚服。(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色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D.一味地追星,一味地模仿,哪里还会有创新的意识?哪里还会有开拓的精神?(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批评“追星族”缺乏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解题分析:本题不仅考查对修辞方法的判别,而且还进一步考查对修辞方法在句中作用的理解。解答本题,要注意两点:一是每句使用的辞格是何种辞格,题后的判断是否正确;二是题后分析的表达作用是否恰当。该题的D项,辞格判断有误,应该是“反问”,却说成了“设问”,但后面的分析是正确的。因此答案便可选出。
参考答案:D 例②根据上联对下联,请在“下联”空白处补全对联。 上联:三尺讲台迎冬夏; 下联: 解题分析:这属于按例仿写题,即根据提供的例句,仿写一个与之相类似的句子。与这类题结合起来考查的最多修辞格是比喻、排比、对偶、拟人等。做这一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目的要求,然后分析所给的语句,弄清其在内容、句式、用词、色彩、语气等方面的特点,进而展开必要的联想和想象,最后按要求表达出来。
对联的仿写,主要是考查对偶的有关知识,要根据对偶的知识来进行。对联属于严对,因此要求:上下联字数要相等,对应的词的词性要相同,上下句平仄要相对,不重复用字。例②中上联“三尺”是数量词,下联就要用数量词与之对应,如“一腔”“两鬓”“满园”;上联“讲台”是名词,下联就耍用名词与之相对,可用“热血”“霜花”“桃李”;上联的“迎”是动词,下联就要用动词,可用“写”“送”“笑”与之相对;上联中的“冬夏”是名词,下联也要用名词与之相适应,可用“春秋”二字。
参考答案:“一腔热血写春秋”,“两鬓霜花送春秋”,“满园桃李笑春秋”。 例③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并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解题分析:这类题目的特点一般是命题人提供一两个诗句,让考生指明用了什么修辞,并加以简单的分析。这道试题是就所供绝句的三、四句要求考生指出修辞手法,而后针对相对出现的景物及表达的情感进行赏折。
参考答案:修辞方法: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赏析:这首诗写了作者“舂行”时的所见所闻,有革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则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实战训练
1下列没有使用“对偶”修辞方法的是:
(
)
A.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D.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选出下列句子中运用了对偶修辞格的一句:
(
)
A.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B.捐躯赴同难,视死忽如归。
C.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D.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3.以“鸡声茅店月”为上句,下列句子能与它组成对偶句的是:
(
)
A燕语似讥人 B.野旷天低树
C.人迹板桥霜 D.郝郎明月夜
4.对对联,运用对偶知识对出下联。
上联:忆往昔沧桑岁月下联:____5.拟标题,某中学为帮助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重返课堂,要在全校开展一次献爱心捐款、捐物、捐书活动。请你为这次活动拟一条校园标语(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等)。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呵冻提篙手未苏,满船凉月雪模糊一 画家不识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一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首批评画家不能真实反映渔民痛苦生活的诗。
B.开头两句通过细节描写和环境渲染,把渔民的辛苦勾勒出来了。
c后两句发议论,批评文人画家只表现自己的闲情雅趣,不反映渔民的痛苦。
D该诗运用了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
7“轻风细柳,淡月梅花”是一副四字对联。请根据扩展后的下联,在横线上填写一字,组成一副对仗工整的五字联。
上联:轻风
细柳;
下联:淡月隐梅花。参考答案
1.C 2D 3.C
4看今朝锦绣江山。
5献上一片爱心,托起一片希望。
篇3:中考修辞对偶
一、定义
首先考察对偶。对偶是“凡是用字数相等,句法相似的两句,成双成对排列成功的”辞格,是“用语法结构基本相同或者近似、音节数目完全对等的一对句子,来表达一个相对立或者相对称的意思。”
其次考察Antithesis, 是“contrast of ideas expressed by paral elism of strongly contrasted words”, 即强调相 互对立且结构平行的修辞格。这里笔者仅讨论作为修辞手段的Parallelism,而不讨论语法上的结构对称或平行。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Parallelism也是语法术语却并不关注语义关系如何,但修辞手段是同时考虑语义关系与句法结构的。
下面笔者将从两个方面对两者相互关联、重叠的情况进行全面比较。
二、语义关系的区别
在语义层面上,Antithesis定义的基本要求是对立,即必须形成语义上相反的情况方可。而构成对偶的前后两个语言单位则可“表达相关,相似或相反的意思”,即有正对、反对和串对(流水对)三种情形 :
1. 正对 :语义相关或相似 ;
(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
(2)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王勃,《滕王阁序》)
2. 反对 :语义相反或对立 ;
(3)爱自己尊若菩萨, 待他人秽如粪土。(曹雪芹,《红楼梦》)
3. 串对 :语义有承接、递进、因果等关系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串对”讲究的是前后两个语言单位需一气呵成,独立开来的分句没有意义或意义不全。同时,笔者注意到对偶中正对的情形比反对更常见,可见对偶在语义关系要求上并不强调对立。对偶的“对”不仅有“相对”之义,也有“相合”之义,其语义范畴更广。因此,从前后两项的语义关系看,Antithesis仅对应对偶中的反对,其他数量众多的正对与串对则是对偶所独有的。
三、句法结构的差异
两者定义中都要求结构上的平衡或对称,然而其差异也十分明显。笔者拟从连接手段与从属、并列关系两方面考察两者在句法结构上的差异。
1. 连接手段
Antithesis的前后两项之间常有and,or等等连接手段,体现出英语重“形合”的特点 ;而对偶的前后两项之间一般没有任何连接手段,不需要类似“并且”“然而”等等进行衔接,这体现出汉语重“意合”的特点。例如 :
(5)We find ourselves rich in goods, but ragged in spirit.(Richard Nixon, Inaugural Address)
(6)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 大禹谟》)
由上例可以看出,Antithesis的前后两项之间存在连接手段,如(5)中的but,这也造成Antithesis在字数上未必如对偶那样完全相等。字数相等,对应位置字词的词性完全对应是对偶的魅力所在,也是英语无法企及的。汉语重意合的特点也使对偶可通过语义上的自然连接而使意义凝聚,而不必借助其他连接手段。
2. 从属与并列
汉语对偶 的前后两 项几乎总 是处于并 列关系, 而Antithesis的前后两项既可同属一个句法层次,形成并列关系,也可以分属不同的句法层次,形成从属关系。如下面例句的前后两项构成从属关系,句子属于主从复合句。
(7)They that sow in tears shall reap in joy.(Holy Bible: Psalms 126:5)
此外,笔者认为对偶的串对虽在语义上表示因果、假设、条件关系,但在句法层次上仍属并列关系,并无从属情形,这与汉语本身从属句较少的情况基本吻合。
综上所述,语义层面上Antithesis仅与对偶中的反对相似,后者涵盖范围更广 ;而在句法关系上,Antithesis包括并列与从属两种情况,而对偶的前后两项几乎总处于并列关系。因此,在教授汉英修辞学或在编纂汉英、英汉词典时,不应简单地将两者完全对等翻译,而是应指出两者之间的差异以更好地掌握汉英对称结构修辞格。
摘要:英语和汉语虽然在词的构成、句法结构和词序等方面差别较大,但是两者在常用的修辞手法上存在着相似的现象。同属英汉对称结构修辞格的对偶与Antithesis常被认为是等值术语,但两者的区别也不可忽视。
篇4:运用对偶修辞,增添语言美感
一、运用对偶,让语句凝练,使内容更具概括性
一篇文章,有时候需要细腻的细节描写,有时候则需要进行简洁的概括。对偶句就能起到很好的概括作用,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而集中。
如著名作家梁衡写的《晋祠》一文,文章这样描写山景:“巍巍的,有如一道屏障;长长的,又如伸开的两臂,将晋祠拥在怀中。春日黄花满山,径幽香远;秋来草木萧疏,天高水清。”
这段文字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用凝练的语言,写出了晋祠环境的优雅。其中“春日”对“秋来”,点出了不同的季节;“黄花满山”对“草木萧疏”,写出了不同的景色;“径幽香远”对“天高水清”,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如此凝练的语言,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想象。
二、运用对偶,使句式整齐,增强语言的形式美
对偶句的特点就是句式整齐,运用到文章中,使人犹如在散乱的鸟群中忽然看到了整齐的雁阵,给人以愉悦感、震撼感。
如朱自清在散文《荷塘月色》一文中写道:“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
其中,“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运用了对偶,以“酣眠”对“小睡”,相映成趣,不仅让人明白了一个道理,而且句式整齐优美。
三、运用对偶,令音韵和谐,使节奏感更强
对偶句具有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的特点,如果运用到作文中会让读者读来感觉琅琅上口,感受到节奏之美。
如《安塞腰鼓》一文,作者刘成章这样描述后生们打鼓的场面:“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里对偶、排比共用,语言富有气势,读来节奏鲜明、铿锵有力;自始至终,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使表达更热烈、更激动人心,充分表现出生命力喷涌而出的神韵。
总之,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可以让读者感受到语言和画面的美感,还可以显示出作者的才华。需要提醒的是,对偶毕竟是一种修辞手法,起修饰文章的作用,在写作时不可过多使用,要把握好度。
【范例展示一】
幸福原来就是一种乐观的态度
宋 词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小山村里,生活着一对残疾夫妇,女人双腿瘫痪,男人双目失明。春夏秋冬,播种、耕耘、收获……一年四季,女人用眼睛观察世界,男人用双腿丈量生活。时光如水,却始终未冲刷掉洋溢在他们脸上的幸福。
当有人问他们为什么感到幸福时,他们异口同声地反问:“我们为什么不幸福呢?”男人说:“我虽然双目失明,但她的眼睛看得见啊!”女人说:“我虽然双腿瘫痪,但他的双腿能走路啊!”
这就是幸福,一种乐观豁达的胸怀,一种左右逢源的人生佳境!
拥有了这种胸怀,心灵犹如有了源头活水,时时滋润灵动的眼睛,去发现幸福,发现美,欣赏美:姹紫嫣红、草长莺飞是美;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是美。荷败菊谢就大煞风景了吗?为什么不去用心品味“留得残荷听雨声”“菊残犹有傲霜枝”的优美意境呢?在城市,有霓裳倩影车水马龙高楼大厦的繁华热闹;在乡村,有小桥流水麦浪滚滚蛙声一片的淳朴宁静。这就是乐观,这就是幸福。
拥有了这种胸怀,心灵则空明澄澈,超然于名利纷争之外,你会感到宁静与满足。身居高位,钟鸣鼎食掌印管符,可谓荣华富贵。人在陋室,“可以调素琴,阅金经”,逗虫鱼、养花鸟,自怡心性、淡泊明志。拥有一份平常的工作,能感受到生活的平和安逸。“芙蓉如面柳如眉”,是先天的骄傲;“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浸润,更能使你出类拔萃、卓尔不群;即便遇到挫折“行到水穷处”,也要坦然地迎难而上,潇洒地“坐看云起时”。这就是乐观,这就是幸福。
拥有乐观的人生态度是幸福的支柱。而幸福是乐观抵达的目的地,要想自己幸福,就要首先具备乐观的精神。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关键看你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待它:拥有一个正确的视角,你会发现生活原来是如此的美好。让我们像那对夫妇一样,拥有这种生活态度,去发觉美,发觉幸福吧。
(选自《中学生读写》)
【教师点评】
此文由一个具有启发性的哲理故事切入,旁征博引,归结出“幸福原来就是一种乐观的态度”的论点。文章结构清晰,论说有力。不过,更能吸引读者的是文章的语言。文中多处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不仅使文章音韵和谐、铿锵有力,而且展现出语言的形式美,更使文章的内容凝练而富有表现力。比如“女人用眼睛观察世界,男人用双腿丈量生活”,下文的内容对此进行印证,丝丝入扣;又如“在城市,有霓裳倩影车水马龙高楼大厦的繁华热闹;在乡村,有小桥流水麦浪滚滚蛙声一片的淳朴宁静”,通过对比,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范例展示二】
大自然让我陶醉
甘肃兰州一考生
春兰秋菊,夏荷冬梅,这是大自然赋予四季的美丽芳华;春风梳柳,夜雨润花,这是造物主滋润芳华的天工神韵;“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这大自然的一切令我陶醉。
春,柳絮纷乱,草色迷离。春天,最美是萌芽。看着寂静了一个冬天的树枝长出了嫩绿色的“小眼睛”,小草摇摆着柔弱的身躯悄悄地探出头,瞻望着,瞻望着世间那一切美好的事物。那燕语呢喃,蝴蝶翩跹的高空;那刚刚摆脱了冰的“束缚”的河水,叮叮咚咚地流淌;那一片鹅黄绿——又一度春光乍泻。
夏,荷花接天,清香四溢。夏天,是最奔放的季节。阳光洒向大地,万物葱茏葳蕤,呈现出一派生机。夜空中,繁星闪闪,流萤点点;淡淡的月光下,大地上的一切都安静下来,明天又将是一派生机。
秋,落霞满天,秋意尽染。秋天,是最成熟的季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无论是“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的辽阔自由,还是云卷云舒中的浪漫洒脱,都让人心旷神怡。伴随着一个金黄色季节的到来,我也在心中酝酿着一个金色的梦想,请飞雁把我的梦想带到远方。
冬,枯藤老树,雪色连天。冬天,是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晓风残月,星光数点,冰凉的风拍着面庞。这是冬的早晨。一场大雪过后,世界银装素裹,有一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妙,与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一起成为冬天亮丽的风景线。冬天美在欢乐。
当我仰望当空皓月,看嫦娥舒广袖,也看吴刚砍桂花树,我不由得冥思遐想;当我聆听秋虫唧唧,浮躁的心就会慢慢平静下来,融入到秋夜的幽静中;当我欣赏橙黄橘绿时,丰收的喜悦溢满整个胸怀,大自然的美景让我深深陶醉其中。
(选自《2012年版5年中考满分作文》)
【教师点评】
篇5:木兰诗中的对偶修辞手法
“朔风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篇6:运用了对偶修辞手法的诗句
7、《画》无名氏——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8、《野望》王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9、《静夜思》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篇7:初中修辞方法知识点:对偶和比喻
【作用】:从形式上看句式整齐,增强语言的形式美;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加强了语意的相反相成,也使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来琅琅上口,意义严谨而又富有表现力。
【例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相关文章:
2024年度教师工作小结02-20
2024年师德师风与年度考核方案02-20
2024年度考核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材料02-20
2024年度远程教育校本培训总结02-20
2024年度考核教师个人工作总结述职02-20
小学语文对偶句练习02-20
融资经理工作职责02-20
经典对偶句02-20
经典哲理对偶句02-20
经典对偶诗句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