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射频术(精选三篇)
内镜射频术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 60例咽囊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分组情况上报护理伦理学委员会, 在得到批准和支持后进行试验, 并且已向患者和家属讲解所有护理干预行为的意义, 得到赞同支持。将60例随机分为加强护理组和普通护理组, 每组各30例;加强护理组患者中男24例, 女6例;年龄7~31岁, 平均年龄在 (14.5±3.1) 岁;病程0.4~3.6年, 平均病程为 (1.8±0.4) 年;普通护理组患者中男21例, 女9例;年龄8~28岁, 平均年龄在 (17.2±2.4) 岁;病程0.6~4.1年, 平均病程为 (2.3±0.4) 年;全部入选者中, 后枕骨部位钝痛、闷痛者为34例, 经常性鼻塞不通, 但诊断非鼻炎的16例, 经常有吸性脓涕者15例, 有咽囊瘘口者7例, 已经做过腺样体切除术者5例, 鼻咽镜检查, 可见有囊性隆起, 直径为0.7~2.2cm, 平均为 (1.4±0.4) cm;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 病情等各方面资料无明显差异, P>0.05, 没有统计学意义。
1.2 排除标准
排除在外感活动期, 特别是发烧在39℃以上患者;排除有白血病、血友病、红斑狼疮等血液性疾病患者;排除高血压、严重心功能不全, 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排除身体过度虚弱患者, 或正在生理期的女性患者;排除有手术迹象患者[2]。
1.3 临床特点
咽囊炎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后枕骨部位经常性钝痛、闷痛为主, 并累及后肩颈部位肌肉酸疼僵硬, 鼻后有异物感, 并有非鼻炎导致的鼻塞不通, 常常在清晨、冷空气侵袭或流泪等情况发生时, 有分泌物后吸, 分泌物吐出时发现为脓性涕液, 并夹杂豆渣样改变, 臭秽不堪, 伴耳鸣、耳聋, 头晕头痛, 记忆障碍, 睡眠时常因鼻咽部不适而失眠, 或梦中感觉窒息, 或睡眠中鼾声不止, 经鼻纤维镜、内镜检查, 可见鼻咽膈发生局限性隆起, 并伴随不同程度的肥厚增生, 充血水肿, 表面可见脓性分泌物或黏液, 部分可见干硬结痂, 并有腺样体残余或瘘口[3]。取部分活体组织做药理检查, 可确定为咽囊炎。
1.4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用同种方法治疗, 用鼻内镜指引, 用射频做电切割手术治疗, 切除残余腺样体, 术后常规抗菌治疗。
1.5 护理干预
普通护理组常规护理, 加强护理组在术前、术中、术后同时加强护理干预, 具体措施如下: (1) 术前护理:术前以心理护理和术前准备为主。心理护理是针对患者一直以来因为疾病带来的痛苦症状而产生的忧虑, 对手术成功率及术后恢复产生的担心, 用技巧性语言在不泄露病情的情况下, 做好解释工作, 说明检查治疗的意义, 让患者宽心对待, 对手术充满信心。术前准备除了器械准备, 更要向患者说明手术程序, 讲清每个步骤注意事项, 请患者注意配合, 减少手术引起刺激对患者的应激反应。叮嘱术前6h禁食, 以免术中恶心呕吐, 造成手术过程中断。检查时注意鼻腔部位是否有活动性出血, 并引导患者尽量头部后仰, 用浸了麻黄素的无菌棉片填充鼻腔, 以快速止血[4]。 (2) 术中护理:术中主要引导患者正确配合, 减少手术刺激。要陪同患者进入手术室, 协助做好手术体位, 进行麻醉时, 叮嘱患者放松精神配合, 引导患者进入手术状态。配合医师做相关处理, 关注监测仪生命指征指数是否异常, 注意术中是否有呕吐物误吸, 是否有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3) 术后护理:术后陪同患者在休息室观察病情直至稳定, 处理创面渗血, 并在此过程中重点对患者进行出院后的健康指导, 包括指导患者至少术后1d禁食, 术后1周禁声, 饮食以清淡的汁水为主, 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尽量吃冷食或常温食物, 当咽囊部位无明显不适可进半流食, 复查发现创面愈合良好可进普食。注意术后口腔卫生, 每天食后用淡盐水漱口。术后尽量不用力拧、擤鼻水, 如果发生创面渗血出血, 用3%的麻黄素滴鼻, 并告知医师作相应处理。如果鼻部有后吸性分泌物, 尽量吐出不要下咽, 以观察分泌物性状, 监测病情。配合相应的抗生素, 预防创面发生感染。坚持鼻咽部用生理盐水冲洗, 动作轻柔忌粗暴, 用射频使创面凝固, 使尽快形成保护性白膜[5]。
1.6 效果评定
评定患者创面情况, 以及满意度测评。创面情况比较标准为, 显效:术后患者全身各种咽囊炎引起的症状消失, 无创面出血或渗血, 有保护性白膜形成, 无感染;有效:术后患者全身症状明显缓解, 创面无活动性出血, 但偶尔因操作不当而发生渗血, 白膜部分形成, 无感染;无效:术后患者全身症状减少, 但创面有活动性出血, 未形成白膜, 甚至发生感染。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7 统计学方法
两组患者的数据经卡方17.0检测, 当P<0.05时, 说明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症状改善评定比较见表1。
注:P<0.05, 有统计学意义
2.2 患者满意度比较见表2。
注:P<0.05, 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在鼻内镜下经鼻腔入路检查和进行射频治疗咽囊炎, 有很大优越性。鼻咽内镜由于柔软, 韧度和硬度适中, 对鼻咽部的刺激很小, 不会因异物入侵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 并且定位准确, 成像清晰, 适合所有人特别是小儿的诊断和治疗[6]。在内镜引导下进行手术, 如同术野开阔地手术一样, 没有阻碍, 操作更简单, 成功率更高, 特别是加强手术围术期的护理, 在患者心理、健康指导方面做出正确的指引, 会使患者手术依从性更好, 有积极的辅助作用, 患者满意度高, 更具人性化。
摘要:目的 讨论加强护理行为对鼻内镜射频治疗咽囊炎的影响。方法 分析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 60例咽囊炎患者, 所有患者采用局麻后经鼻内镜下射频治疗。加强护理组在术前加强心理指导, 术中配合, 术后健康教育, 并加强创面和鼻咽的护理, 对症状改变和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 加强组症状改善的总有效率达到90%, 普通组的总有效率达到70%, P<0.05, 有统计学意义。加强组满意度更高, 与普通组相比, P<0.05, 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加强护理对鼻内镜射频治疗咽囊炎有辅助作用, 患者满意度高。
关键词:鼻内镜,射频,咽囊炎,护理
参考文献
[1]鄣虹, 张丹.鼻内镜下射频治疗咽囊炎的护理[J].现代护理, 2007, 13 (29) :2860-2861.
[2]邱丽琼, 卢苇, 黄娟, 等.鼻内镜下用射频治疗咽囊炎3例的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7, 20 (10) :1222-1224.
[3]孙靖, 崔学路.内镜下治疗咽囊炎23例[J].武警医学, 2009, 20 (4) :377-378.
[4]张建辉, 唐嗣泉, 严达忠.电子鼻咽喉镜在诊治咽囊炎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08, 14 (1) :59-62.
[5]黄新辉, 彭江涛, 袁宏伟.鼻内镜下治疗咽囊炎[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7, 21 (1) :72-74.
内镜射频术 篇2
关键词 射频治疗 消化道息肉 临床分析
资料与方法
选取消化道息肉患者106例,男64例,女42例,年龄17~77岁,均经电子胃镜及结肠镜检查明确诊断,活体组织检查未发现癌变,无严重的心肺疾病及其他禁忌证。食管息肉6例,十二指肠息肉14例,结肠息肉38例,其中12例多发;胃息肉48例,7例多发。共治疗息肉169颗,其中长蒂12颗,亚蒂33颗,广基124颗。息肉大小:<0.5cm 46颗,0.5~1.0cm 78颗,>1.0cm 45颗。
方法:术前30分钟肌肉注射山莨菪碱10mg或阿托品0.5mg,精神紧张者可加用地西泮10mg,常规作好术前准备,连接好回流电极板和足控开关,进镜发现息肉后选择最佳角度充分暴露息肉于视野中央位置,由活检孔道插入治疗电极,按息肉大小选择功率25~30W,在息肉顶部进行灼烧,使息肉局部发白、凝固,对长蒂息肉灼燒蒂与息肉连接部。术后6小时禁食,后酌情安排饮食,并予抗炎、保护黏膜治疗,胃部息肉还应加用奥美拉唑抑酸。术后半个月、3个月各复查1次,分析治疗效果。
结 果
半个月后复查,本组中155颗(91.7%)息肉消失,局部黏膜光滑,痕迹难辨。14例可见息肉残存,其中息肉>2.0cm者8例,6例为长蒂息肉,行第2次射频治疗后均消失,3个月后复查均未见异常。治疗中10例患者有轻微烧灼感,6例感觉针刺样疼痛,术后症状消失。均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讨 论
消化道息肉是消化道黏膜上皮增生所致,内镜下呈腔内局限性隆起,界限清楚,多发生于结肠及胃,是临床常见病,因部分息肉有癌变倾向,特别是腺瘤性息肉癌变率较高[1],所以一旦发现息肉应积极治疗。常用的高频电摘除治疗,圈套器通电后易与组织黏连,产生火花并损伤内镜,病灶易炭化。食管无浆膜层,壁薄,息肉多无蒂,高频电摘除术易损伤正常食管黏膜,并导致穿孔,胃壁宽基息肉,电切可并发出血,内镜下止血不易成功。而射频技术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因此正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消化道疾病的治疗中。
射频治疗充分利用了内镜下的射频技术,主要是通过热效应使细胞内外脱水、干燥、细胞破坏、组织凝固而达到治疗目的,不与组织黏连。射频效应对神经肌肉无兴奋刺激作用,治疗中患者无明显不适,安全性较好,并且临床治疗彻底,病灶经治疗脱落后局部黏膜无异常。消化科多用于止血、息肉灼除、癌肿堵塞的疏通等治疗。楚人俊等[2]治疗广基和大于2cm息肉行多点或滑动治疗也能有效去除息肉。但对于较大息肉和长蒂息肉,射频治疗操作时间较圈套切除长,存在难以回收标本作整体病检的缺点[3],并且仍存在治疗不彻底的可能,所以笔者认为对大息肉和长蒂息肉,在圈套器方便操作时,仍应以高频电摘除为主,切除不彻底的可辅以射频治疗。我院射频治疗消化道息肉快捷有效,一次性治愈率高,治疗费用低,术后恢复快。经临床实践表明,经内镜下射频治疗消化道息肉与高频电摘除相比,无明显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更安全高效,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运祥,黄留业.实用消化内镜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8.
2 楚人俊,蒋明德,张毅,等.内镜下射频电流治疗上消化道疾病[J].解放军医学杂志,1994,19(6):479.
内镜下射频治疗疣状胃炎的临床观察 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 经内镜射频治疗的疣状胃炎患者共124例, 其中男72例, 女52例, 年龄30~81岁, 平均52.3岁。病灶分布部位:胃窦76例 (61.3%) , 胃体21例 (16.9%) , 胃窦和胃体27例 (21.8%) 。每例患者病灶数最少者2个, 最多者15个, 平均3.5个, 共计治疗病灶434个。病灶直径最小5 mm, 最大20 mm, 直径在12 mm以内的病灶占85%。
1.2 治疗方法
1.2.1 术前准备
内镜检查发现的疣状胃炎病灶均取活检, 经病理检查排除早期胃癌或其他性质的病变, 再进行射频治疗。患者应有家属或委托人陪同, 并于治疗前签订知情同意书。术前按常规胃镜检查准备, 禁食8~10 h, 行心电图、血常规、肝肾功能及X线胸片检查以排除严重心肺及其他疾病。调试好治疗设备及其它监护、抢救设备。治疗医师、助手和护理人员共同参与治疗。
1.2.2 操作方法
采用Olympus260型电子胃镜, 治疗设备为LDRF-50型射频治疗仪 (绵阳立德电子有限公司生产) 。治疗前30 min肌注654-2 20 mg、地西泮10 mg。病人取左侧卧位, 将治疗仪弥散电极板与患者左下肢皮肤紧贴并固定。射频治疗功率调至30W~40W, 进镜方式同普通胃镜。胃镜进入胃内并适当注气后将治疗电极线经活检孔插入, 使电极线的末端到达疣状病灶表面并与病灶密切接触, 经脚踏式开关启动射频电子反射器, 持续5~8 s, 根据病灶面积大小, 每个病灶分为1~3个治疗点进行射频治疗, 至病灶局部组织发白、凝固, 变平或基本变平, 再以同样方式治疗下一个病灶。如果病灶数量超过10个, 可分期分批治疗。射频治疗后观察10 min左右, 如无出血或其他异常, 即可结束治疗, 退出治疗设备和胃镜。
1.2.3 术后护理
门诊病人治疗后留观1~2 h, 住院病人返回病房继续观察。禁食、禁饮6~8 h, 开始进食3 d内, 应进流质或半流质无刺激性食物。口服奥美拉唑20 mg, 2次/d, 共1周。家属或陪护人员与医务人员保持联系, 如发现病人有明显腹痛、恶心、呕吐、呕血、黑便等情况应及时就诊。6~8周后行内镜复查。
2 结果
124例中有98例于射频治疗6~8周后接受内镜复查, 复查率79.0%。接受复查的98例患者中, 共治疗351个病灶。治疗总有效率为98.6%, 其中, 病灶完全或基本消失共316个, 治愈率90.0%, 病灶明显缩小者30例, 占8.5%, 病灶无明显变化或扩大者5个, 占1.4%。治疗后3~5 d内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者5例, 恶心、呕吐4例, 均经对症处理后好转。出现腹痛伴少量黑便者2例, 其中1例经内镜检查, 发现病灶周围水肿、糜烂, 少量渗血, 另1例患者合并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伴出血, 而所治疗的病灶无明显异常, 经治疗后症状消失。
3 讨论
疣状胃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胃炎, 又称慢性糜烂性胃炎、痘疮样胃炎等。其临床表现与其它慢性胃炎类似, 缺乏特异性, 胃镜下表现为粘膜疣状隆起, 顶端有脐样凹陷、充血或糜烂, 有的伴有血痂, 病灶直径多数小于15 mm, 病灶多分布于幽门腺区, 少数可见于整个胃部[1]。疣状胃炎病因尚不十分清楚, 一般认为与变态反应、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 HP) 感染或其他刺激因素有关[2]。有人认为其与胃癌、胃淋巴瘤的发生、发展有关, 甚至认为是一种高度癌变倾向的病变, 已有疣状胃炎发生癌变的病例报道[3]。疣状胃炎的治疗目前一般采用抗HP、抑酸、抗过敏、保护胃粘膜等对症处理, 疗效有限。近年来, 我院采用内镜下射频治疗, 取得较好疗效。射频治疗的机理是将射频治疗仪产生的射频能量通过电极传达到病变组织, 使局部产生热量, 使病变组织发生凝固、坏死, 达到治疗目的。由于其功率较小, 仅能累及胃粘膜或粘膜下层, 而且组织凝固的同时, 毛细血管壁及周围组织也凝固、碳化、变形, 因此引起出血、穿孔的机会较少。由于导线不产生热量, 不产生烟雾, 视野清晰, 不会误伤胃粘膜正常组织[4]。本组大多数病灶经治疗1次即使病灶脱落, 较大的病灶需要治疗2~3次, 仅有1例发生病变周围糜烂、渗血等并发症。射频治疗不失为治疗疣状胃炎有效、安全的方法。为了进一步发挥射频治疗的优势, 并保证安全有效, 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准确选择病例, 特别要排除早期胃癌。疣状胃炎与早期胃癌特别是Ⅱa+Ⅱc型十分相似, 肉眼有时难以区分。胃镜检查发现的病变应常规活检, 行病理检查, 待性质确定后再行治疗, 不可盲目治疗, 以免发生误判, 造成不良后果。 (2) 做好治疗前准备, 包括胃镜室相关器械设备和病人的术前准备。要对射频治疗仪进行调试, 保证治疗时能正常使用。胃镜室要配备心脏监护仪, 吸氧设备, 抢救器械及药品。对一般状况良好、无心脑血管病等其他疾病的患者, 按普通胃镜检查常规进行术前准备。有心脑血管及其它功能障碍的患者应进行系统检查, 根据检查结果评估其功能状态, 有中度以上功能障碍者不宜行镜下射频治疗。术前告知家属, 并填写知情同意书。 (3) 严格掌握射频功率, 认真操作。一般情况下输出功率设置在40 W以下, 不宜过大, 时间不宜过长。定位准确, 防止损伤正常组织。每个病灶治疗的点数由病灶大小决定, 以1~3个治疗点为宜, 不宜过度治疗, 以免发生出血或穿孔。操作医生、助手及护理人员密切配合, 防止意外发生。 (4) 做好术后护理工作。治疗后留观期间, 重点观察患者有无腹痛、恶心、呕吐或消化道出血, 并及时处理。离院病人与医护人员保持联系, 以便了解治疗后情况并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参考文献
[1]林三仁.消化内科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197.
[2]王秀莲, 栗鹏, 刘成义.98例疣状胃炎病例分析[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2, 28 (6) :86-87.
[3]周丽雅, 林三仁.胃疾病 (消化病学精要系列丛书) [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