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现代主义艺术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西方女性主义艺术隶属于后现代主义文化范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有条件关注男女之间的不平等。于是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妇女开始发起了女权运动。本世纪70年代美国人对此也特别关注,对于女权运动女性尤为热心,于是出现了有关“女性艺术”和“女性主义艺术”的讨论和创作。
第一篇:现代主义艺术论文
浅析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对现代西方园林设计的影响
园林设计是一门受经济、社会、文化、科学、艺术等多层因素影响的综合型学科,现代西方园林是基于对艺术成就的吸纳,同时融入时代精神与自然规律而不断发展与探索的。溯源现代西方园林,艺术对景观的影响总是不能回避的,它们彼此互动、同构发展。现代西方园林的早期探索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起源于西方的“新艺术运动”,自此,现代西方园林突破了以往的束缚,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通过对现当代艺术源流的总结,提炼现当代艺术思想,可以探究出景观设计在现当代艺术影响下所表现出的各种不同形态及不同的表现手法,思考西方现代园林取得成就的原因,对于今后中国的园林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一、研究现状
(一)现代艺术概述
20世纪初,在美国和欧洲相继出现了一系列艺术改革运动,尤其是在世纪之初到二战期间,从思想方法、表现形式、创作手段、表达媒介上对人类传统艺术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完全改变了视觉艺术的内容和形式,这个庞大的运动浪潮被称作现代艺术。
现代艺术起源于后印象主义的三位巨匠:塞尚、梵高和高更,它的标志性运动从立体主义开始,随即抽象派艺术、未来派艺术、达达派艺术及其后的超现实主义艺术相继产生,共同构筑起了20世纪现代艺术的宏伟大厦。
现代艺术的发展时期可以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指从1870年以后的后印象主义开始到抽象主义的现代主义时期,第二阶段是指以20世纪60年代为开端的后现代主义时期,也称当代艺术时期。
西方现代艺术作为一个庞大的体系,基本沿着两条不太相同的路径发展。一条路在形式上力图找到所谓的“真实”,从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一直到战后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基本都属于这一条路。另一条路则力图强调艺术家的个人表现,强调真实的心理写照,强调表达人类的潜意识,代表新时代的方式。
(二)现代艺术研究综述
夏建统、林菁、王向荣、王晓俊等国内学者对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进行了系统介绍与分析,总结出西方现代景观设计对于现代艺术的传承;王向荣把不同国家的设计思想、设计流派和设计师联系起来,构成了西方现代景观设计产生和发展的脈络。
国外学者汤姆·特纳(Tom Turner)对英国的抽象现代园林进行了定义与时间限定,简·布朗(Jane Brown)介绍了英国现代主义建筑,大多数学者也从其中总结出了1925年是现代主义影响英国园林的起点。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现代艺术与现代园林相关的研究不断增加,2000年至今,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出的“现代艺术”“园林设计”的相关文献数量逐年递增。在现代艺术与现代园林设计师及设计手法的研究中,多与景观设计、景观发展方向的研究相结合,并且研究热点为极简主义、大地艺术、波普艺术、空间表现、城市公园等,与此课题相关的热点设计师有佐佐木英夫、玛莎施瓦茨、野口勇、哈迪德等。
二、不同形式的现代艺术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影响
(一)现代艺术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影响
1.抽象艺术。抽象艺术可以说是整个20世纪艺术与设计运动的出发点,它使得我们在形式上脱离了客观事物的束缚。从亚美尼亚建筑师盖伍莱康在巴黎“国际现代工艺美术展”上设计的“光与水的庭园”和后来设计的“玛丽·劳尔和查理·得若耶别墅庭园”可以看到现代园林对现代艺术的引入,通过铺装设计与花坛的结合,根据原有三角形框架进行编排与组织,打破了以往的规则式传统,并以一种现代的几何构图手法完成。完全采用立体主义的几何抽象构图,极力追求的是创造一个能够像体验一件独立的艺术品一样的庭园,形式关系的视觉效果在庭院中处于主导地位,与蒙德里安的“红黄蓝”抽象画以及毕加索的立体派作品如“伏拉像”“诗人”比较,即可看出其吸收了立体主义的形式解放的创新思维,在这一过渡时期率先融入了现代构成的艺术手法,被称为“立体派园林”。
2.立体主义与超现实主义。抽象艺术发源于立体主义,有冷抽象与热抽象之分,继后者的代表人物康定斯基之后,又出现了野兽派、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以及战后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虽然艺术流派之间思想和观念相差很大,但无论是情感的、梦境的或者是潜意识的,都强调了艺术家思想情绪的主观表达。
美国第一代景观设计师托马斯·丘奇(Thomas Church)的设计作品加州花园与超现实主义画家米罗笔下抽象的生物形态和童稚般的笔触相对比,可以察觉到两者之间的渊源。托马斯·丘奇将新的视觉形式运用到了园林景观中,同时满足了所有的功能要求。他受到“立体主义”的影响,利用多重视觉焦点创造了无尽的视觉感受,“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的形式语言(如锯齿线、钢琴线、肾型、阿米巴曲线)被他整合形成了简洁流动的平面。在他的作品唐纳花园(Donnell garden)和阿普托斯花园(Aptos garden)的设计中,肾形的游泳池、现代风格的更衣室、锯齿形的座凳等都将现代艺术形式运用到了景观中,并满足了功能要求。英国著名景观设计师杰里科(Geoffery Jellicoe)也受到了超现实画家保罗·克利(Paul Klee)的符号化的影响,使作品带有了超现实主义的潜意识和神秘感。其最具代表性的亚特兰大历史花园,创造了一连串不同的空间,给人以穿越的感觉。
(二)后现代艺术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影响
与现代艺术时期相比,后现代艺术时期园林的设计风格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社会的直接影响下,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设计风格。设计师们以多样的园林形象体现了当时社会价值的多元化。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包含极广的艺术范畴,后现代主义园林景观以功能性、无装饰性为目的,以历史的折中主义、大众化的装饰风格和戏谑性的符号为主要特征,它反对现代主义的纯粹性,更倾向于大众艺术。通过对传统语汇的转化,以隐喻或象征的手法将意义隐含于园景之中,使景观作品具有了文化气息和地方烙印。哈格(R.Haag)设计的西雅图煤气厂公园保留了相当一部分基址现状,用废旧机器设备拼装出一派“反如画般景色”(Anti-picturesque),讲述了场地曾经拥有的历史,对城市工业废弃地的开发与重新利用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并且该公园还吸收文脉主义的精粹,兼纳装置艺术(Installation Art)为代表的集合艺术(Assemblage Art)、废物雕塑(Junk Sculpture)、摭拾物艺术(Found object Art)等艺术营养。
1.从极简艺术看现代艺术与景观设计。极简主义艺术为了达到美学效果,偏向纯粹、单一的艺术要素,通过极少的形式语言建构体现作品的艺术性。1955年印第安纳州哥伦布市的米勒花园(Miller Garden)被认为是丹·凯利(Dan Kiley)的第一个真正现代主义的设计,同时它也是丹·凯利具有相当极简主义风格的作品。随后彼得·沃克融合60年代初开始的极简艺术、勒·诺特尔的古典主义和早期现代主义三种艺术思想创作出一种新颖的景观设计风格——极简主义景观。哈佛大学校园内的泰纳喷泉充分展现了沃克对于极简主义手法的纯熟运用,159块巨石镶嵌于草地之中,质朴的巨石与周围古典建筑风格完全协调。一些其他风格的设计师在作品中也会或多或少地体现出一些极简的特征,如玛莎·施瓦茨、乔治·哈格里夫斯、高伊策等,使景观中的极简主义成为了当代景观设计中具有代表性的、普遍的艺术追求。
安腾忠雄1997年设计的日本直岛现代美术馆附属工程庭园,既受到极简主义绘画的启发,又吸纳了印象派绘画艺术的精华与罗斯科的“红紫—绿—红”极简主义绘画的形而上学效果,極简主义园景同样纯粹、光亮、静默而圣洁,使人产生丰富而复杂的联想。
2.从波普艺术看现代艺术与景观设计。波普艺术(Pop Art)通常是对日常生活的转译描述,以抽象表面主义作为形态表征,在创作过程中积极尝试新主题、新材料与新形式,这种创作手法和作品呈现出的是具有时代特征的工业化与商业化气氛。玛莎·施瓦茨用人们所熟知的日常用品如面包圈、轮胎、糖果等来表达自己的设计,虽然行业内争议颇多,但波普艺术以其无所不包的取材手法和有意识的粗俗以及不太严肃的表现,更易被大众所接受。
3.从大地艺术看现代艺术与景观设计。大地艺术是将自然环境作为创作场所,使用大尺度和抽象的形式及自然材料,创造出的一种富有艺术整体性的视觉化艺术形式。
大地艺术对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影响是带来了艺术化地形设计的观念,1991年查尔斯·詹克斯的“宇宙臆想”园景和螺旋形防波堤是典型的大地艺术作品,美国最具有影响之一的雕塑家景观设计师野口勇(Isamu Noguchi),早在大地艺术产生之前的20世纪初期已成功地将雕塑概念扩展到风景空间,使大地不再是展示作品的背景,而是作品自身的组成部分。
4.从其他艺术看现代艺术与景观设计。与上述各类艺术风格一样,现代景观设计极少受到单一艺术思潮的影响,除吸收了抽象艺术、立体艺术、超现实主义、后现代艺术、极简艺术、POP艺术、观念艺术、过程艺术等艺术效果外,还接纳了装置艺术、废物雕塑和各种其他时代艺术思想的影响。现代艺术的形式语言通过借助水池、道路、草地和植物等园林要素予以表达。通过对现代西方园林作品的要素解析、形式解构,可以从中探究与现代艺术的渊源。
三、结语
现代与后现代艺术对现代西方景观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设计师受艺术设计思想的影响,体现在园林设计要素与结构的表达等诸多方面,众多的艺术流派为现代园林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但与纯现代艺术不同的是,现代园林设计面临着复杂的社会问题和使用问题,在景观成为艺术思想载体的同时,需多元考虑时代的影响与科技社会的创新性。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作者:杨子蕾
第二篇:西方女性主义艺术与中国现代女性艺术
西方女性主义艺术隶属于后现代主义文化范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有条件关注男女之间的不平等。于是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妇女开始发起了女权运动。本世纪70年代美国人对此也特别关注,对于女权运动女性尤为热心,于是出现了有关“女性艺术”和“女性主义艺术”的讨论和创作。虽然女性艺术与女性主义艺术都是针对男权而言,但两者并非一回事。前者泛指女性艺术家创作的作品或者进一步的界定指具有女性特质的女艺术家的作品。女性主义艺术虽然从大的范畴来说也包括在女性艺术之中但它还有更具体的界定,即作者必须有明确的女性主义主张,而作品也应体现出有关的观点与主题。最根本的自然是在男性中心社会中女性的意义及其觉醒等等。
70年代初期美国著名的艺术史学者诺克林发表了一篇题为《为何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家》的论文,拉开了艺术史领域的女性主义研究的序幕,西方开始了女性主义艺术运动。在《为何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家》一文中,诺克林首先肯定的指出艺术史上的确没有像米开朗琪罗、伦勃朗琪罗或塞尚、毕加索那样伟大的女艺术家,而造成这一事实的原因在于社会对于男女两性的不平等待遇,社会制度决定了妇女没有可能取得杰出的艺术成果,并且呼吁妇女应该建立一个两性平等的新的制度体系而抗争。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女性主义艺术还处于不自觉阶段,着重于强调两性差异的社会原因。在整个的20世纪80年代,随着后现代思考模式在艺术史中的发展,后结构主义评论家福柯和德里达对艺术史研究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福柯以知识结构来分析权力角色,并定义其权力的运作;德里达则认为历史与文化的特点不是固定的事实,而是随时改变并产生无限的诠释,主张以多元化的语言来理解事实。这些理论促使女性主义的学者们更为自觉的采用多种理论和方法进行艺术史研究的实践,其研究方法和理论涉及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符号学、心理分析理论、电影理论等,并逐渐形成了新一代的后现代女性主义艺术史理论,其代表人物就是葛内塞尔达·波洛克。她认为:把女性增加到艺术史是对艺术史学科的公开挑战,因为女性受到排斥是由于学科构造上的父权主义导致的,父权与阶级、种族一同维持着这种不平等的状况。女性主义艺术史家试图树立所谓女米开朗琪罗式的伟大的女艺术家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伟大的评判标准是由男人定下的。她主张艺术必须被放在历史的上下文中看待,“女性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不仅仅是以性取代要在所有阶级、性及种族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依赖关系”,“它强调性权力和性作为重要的历史力量”。她指出:现代艺术史提供了现阶段女性艺术史所必须反对的范式,同时女性主义艺术也必须对抗现代主义的自律性与政治麻木。女性主义艺术正在探索一些方法把女性作为主体,而不是男人按照他的希望、幻想和仇恨装扮出的女性客体。〈sup>①女性艺术进入到艺术史领域虽然仅仅经过了三十余年的时间,但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有了显著的发展。随着女性主义艺术史研究的深入,它必将给整个艺术观念注入新的内容和生气。
自从女性主义伴随后现代主义理论进入中国后,很快就被许多中国女性所接受。在中国20世纪以前,中国女性艺术家几乎廖廖。像中国古代擅画者不外乎两类:闺阁派和青楼派,缺乏独立性。中国女性艺术家开始进行独立的艺术创作活动还是20世纪的事情。“五四运动”之后,中国进入一个历史新阶段,新文化运动下的新思想和新观念的传播,有力的冲击了中国几千年封建制度下形成的意识形态,涌现出了许多女艺术家。如早在辛亥革命前就留学日本的何香凝,和后来陆续留学欧洲的潘玉良、方碧君、蔡威廉、王静远等。回国后她们成为中国第一批美术系科的女教授。虽然在当时中国艺术界的表现技法比以往丰富,但实际上并未形成具有女性特质的艺术新风貌。新中国前期,从事艺术活动的女性逐渐增多,学校和艺术有关的政府机构、团体都向妇女敞开了大门。这一时期造成一定影响的新老女艺术家有何香凝、徐聪佑、吴青霞、郁风、周思聪等。这一时期女性艺术更多的是弘扬女英雄形象的审美眼光的男性化。实质上整个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妇女解放运动都是以男性的价值标准来衡量的,“妇女能顶半边天”这种无视性别差异的男女平等理论一方面遮蔽了女性对自身素质的发挥,平等的含义异化为女性的“男性化”,这种情况下女艺术家的创作就只是一种在时代风格下表现出的“反女性化”倾向。但是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的女性形象男性化并不是迎合男权统治而是对男权中心社会控制下传统女性经典形象的一场历史性的集体结构。它对于未来女性个体形象的丰富性表现和人文的社会的揭示,具有深远的积极影响。②
一个没有能力表达自己经验的群体必然是沉默的,甚至是被埋没的群体。③及至90年代提出“女性艺术”这一突出鲜明性别特征的艺术命题,它开始特别的注重女性经验,从性别差异中认识到自己艺术的价值和独特的视角,从而将女性艺术推向极致。它不同于以往男性主导的感知方式、艺术程式与经验方式而成为自身艺术的代表。中国女性艺术家从男性话语中分离出来的最初尝试即为《女画家的世界》展。由于“后现代主义”和“女性主义”以及“东方主义”在90年代初对中国的文化与美术具有重大影响,在观念上用“边缘”来消解“中心”,用“东方”来消解“西方”,用“女权”来解释“男权”的倾向越发普遍。可以说,90年代是中国女性艺术家最为活跃的年代。一些女性艺术家公开表明自己的女性意识。④特别是1993年3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世纪·女性》展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女性艺术展。这—时期比较有影响的女性艺术家有喻红、阎萍、姜杰、路青、蔡锦、杨克勤、袁耀敏等。
然而由于东西方文化底蕴的本质差异,决定了两种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中的女性主义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界定。西方18世纪便开始了《女权宣言》,直至20世纪9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仍方兴未艾。西方女性艺术正是在女性主义运动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人文主义的悠久传统、西方工业社会与后工业社会的发达促使了现代女性普遍接受教育和就业,独立的经济地位是她们挣脱“娜拉式”家庭羁绊的契机,使她们与男性平等对话的权利具有了实现的可能性。⑤同时,“西方的女性主义是妇女要求彻底校正父权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根源,即由于社会性别歧视造成的妇女社会分工、社会角色的歧视”⑥而发端的,这从本质上有别于中国。中国并没有西方孕育女权主义运动的社会背景,也从来没有过“女权运动”,有的是“妇女解放运动”,两者有着不尽相同的历史内涵。“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并非是女性自觉自省而倡导的女性主义运动,充其量亦不过是攀附于男性倡导的社会革命大树的枝蔓而已。”⑦因而,中国现代女性艺术与西方女权主义艺术有很大的差别。西方女权主义运动
及其带来的女权主义艺术是要求争取女性和男性平等的地位,从而艺术上能平起平坐;而中国现代女性艺术追求的是独立于男性艺术以外的美学品格。中国现代女性艺术的形式皆为了适应表现女性内心区别于男性的情感与思想,因此比较缓和,多带有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思与感性经验特征。中国现代女性艺术一方面在艺术方式上有所调整和改变,以平和、体贴或反讽幽怨的气息调和着西方前期女权主义的怨气,一方面又因为女性艺术家承认女性与男性是构成世界的两大主体,体会了两者的差异,所以在作品中大量加入了女性对人生、情感的独特理解,力争还原人类世界与艺术世界多姿真实的面貌。并且这种很“自我”的理解很大程度消解了后女权主义(或新女性主义,回到“女人就是子宫”的自我意识,这是女性主义的退化)的主张的大众性,构成了女性艺术的细腻复杂的特点。
女权主义、女性主义,英文皆为feminisme,其实质是一样的。但在中国谈及“女权主义”这词,大有谈虎色变的感觉,男人讨厌,女人更讨厌,生怕沾上边。因此大陆和港台及华文地区都谨慎的翻译为“女性主义”,显得平和了许多。这一事实说明了中国的女性主义运动在开始时就走向了畸形。那么,中国现代女性艺术现状又如何呢?一些女艺评家做了如下判断:徐虹“目前中国具有鲜明女性意识的作品数量不多,这牵扯到已有的艺术原则以及日常生活中和女性自我内醒都已经受到性别歧视话语的污染”;廖文“中国的女性创作还处于雏形阶段,还有待于各方面包括创作和理论的进一步的深入和完善”;张琳“常见的选择是逃避,蜷缩于有限的题材和技法领域,发展为病态的自恋自怜,作品流露着苦闷与纠葛,在表达上却内敛模糊,使其笼罩着冲释不开的忧郁”。这似乎道出了中国女性艺术的白区状态。中国的历史具有从政治权力到意识形态、权力活动等方面的特殊性,女性与男性的冲突不同于西方,中国女性中蕴含着非女性倾向的“男性主义”,女性从事艺术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还是一种新现象,即使今天活跃一时的女性艺术家,如宁方倩、申玲、蔡锦、阎萍、喻红等也大多数集中于美术院校和美术研究机构,还很难和遍布各地的男性艺术家相比较。大部分女性艺术家的艺术话语还是对异性话语的模仿,女性艺术家创作中的女性意识还处于非自觉状态。女性意识完全觉醒并构建自己的艺术话语体系还需要时间。再者中国当代女性艺术批评话语还没有建立,女性在美术批评上还缺乏自主性,女性艺术家作品的评价,还置于男性美术批评标准之中,被男性批评家所左右。如果一群女孩纷纷毕业于“父权制”占统治地位的艺术院校,由男性高手为她面授机宜,她们的作品又在以男性评论家为中心的社会里获得好评,此时又参加了按男性美术人的眼光选择和策划的展览,你能相信这是纯粹的女性艺术吗?如果是那也是适合中国男性标准的女性艺术。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女性艺术创作才刚刚起步,真正意义上的女性主义艺术还尚未形成,女性艺术创作还有待于从各个方面(包括理论和创作上)进一步深入和提高。当前与女性艺术的实践的发展态势相比女性艺术批评则显得较为单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其影响力还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二是中国女性主义艺术批评的话语多来自于西方,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三是中国女性主义批评缺乏更为深刻的文化观照与探析。作为女性艺术批评与一般的艺术批评所不同的是,在指认为女性绘画时更多的从作者所持的女性主义立场和女性经验来表达,而不完全是一种审美价值的判断。⑧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女性艺术评价体系,在评论标准上真正保证纯粹的女性艺术。另外女性艺术家应从女性性别出发,克服狭隘的女性经验的束缚,而进入到人类审美的普遍经验层面。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在她的讨论女性与文学的《一间自己的屋子》书中说:伟大的头脑都是雌雄共体的。那些称得上杰出、优秀能进入经典的作品,其内在深处是必须超越性别而达到某种人类经验普遍性的。然而,性别差异所导致的观察世界、认知世界以及在世界中的表现和行为方式的不同,却是不容否认的客观存在。对于女性来说,性别只是起点,优秀的女艺术家是不会被性别所限制的。而这里之所以特指女性,是因为对大部分的男性而言自然无需考虑性别因素的现实,男性无须超越自身性别,他需要超越的是作为狭隘个体的自我。就此对于女性想在文化艺术上有所成就,实现自我,它所面临的自我困扰和社会羁绊无疑将是多重的。⑨但我们始终坚信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注释
①[美]诺克琳著,李建群译:《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前言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②柳爱华:《质疑当前的女性艺术》,《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③贾方舟:《自我探寻中的女性话语》,《当代艺术》。
④丘吉男:《后娘主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68页。
⑤坎乐、刘燕:《通往心灵的路》,《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⑥廖雯:《女性艺术——女性主义作为存在方式》,吉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
⑦陶咏白:《画坛一位女评论家的思考》,江苏美术出版社1995年版。
⑧陶咏白、李口:《失落的历史——中国女性绘画史》,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作者:倪井如
第三篇:传统绘画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
摘 要:传统绘画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在现代工业时代的联系性似乎不强,所以,在界定这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上成为二者角色定位的一个关键指标,如果传统的绘画艺术发展到当今时代已经无法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而且就其表现形式来说,单调的呈现方式也限制了艺术思维的发散。
关键词:传统绘画 现代艺术 审美
总的来说,传统绘画艺术的发展道路上如果不注入新鲜的创新元素,恐怕难以适应未来的发展。但是,传统绘画艺术如果仅仅是追求现代艺术的脚步,而失去了自己本来的特质和优势,也最终会失去自我,成为现代艺术设计的附庸。因此如何处理好自身发展和时代结合的问题成为传统绘画艺术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更为重要的是,现代艺术的发展必然要不断的吸收外界优秀因子,这一过程中势必会对其他艺术形式进行改良、优化以便适应自己的发展,给受众提供更为丰富的艺术内涵。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还是要不断的集合和充分体现这种艺术形式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应当充分考虑,传统绘画艺术的与现代艺术设计的共通之处,在确保二者都能丰富发展的基础上,给广大受众呈现更加多彩的视觉盛宴。
一、传统绘画与现代艺术设计的文化背景
现代设计的大背景激荡着文化碰撞。所以,如果既想要发展我们的传统绘画艺术,必须跟时代气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自己。我国传统绘画艺术源远流长,在审美内涵上有着丰富的积淀和创作经验。与此同时,现代艺术设计的产生和发展都较之甚晚,在艺术理论上还不成熟,这些缺憾都需要在想前人不断的学习中加以弥补。因此这种创作的过程就是不断的借鉴和改良,以至于自我创新的一个过程中。其中传统的绘画艺术宝库中珍贵资源就是确保其存在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理理论。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应当以更加有效的艺术实践不断接触大众的审美需求,在触及艺术基本规律的前提被背景下,将现代艺术设计在设计对象身上淋漓极致的发挥出来。最为重要的是这些文化背景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了充分的资源。现代艺术设计是机遇工业时代的大规模生产产生的,最早的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大规模生产的闸门。工业品最初对实用功能的诉求始终是第一位,但是随着人们生产能力的不断发展和壮大,生产过剩的现象已经成为现在影响工业时代继续前进的瓶颈,如何在同质化的工业品中脱颖而出,这就需要我们在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实用功能需求基础上赋予其独特的艺术内涵,以此来满足他们的精神层面需求,因此艺术设计史无前例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出现,这些都成为影响和提升工业生产水平和内涵的重要方向。但是现代艺术设计本身也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其本质特征仍然是一种艺术形式,如果完全附庸工业,那么也必将走向没落。艺术设计保持自身特性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不断的吸收各种优秀文化内涵和形式,为自己的张扬艺术个性提供完整的服务措施。因此这对我们来说已经是非常重要的需要进一步挖掘的重点。
二、传统绘画与艺术设计的思想共鸣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兼具实用和审美的结合,这一点正是现代艺术设计所亟需的。而且实用和审美的兼备一直以来在传统绘画艺术中存在并不断丰富,只是这种进步的步伐较为缓慢。这种二者兼备的思想曾经给中国的传统绘画带来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同时它也给传统绘画在现时代与现代艺术的结合留下了伏笔。其次,传统绘画艺术中的人文设计思想是的现代艺术设计受益匪浅。现代艺术设计主要是服务于人的设计,他对人文精神的诉求是非常强烈的。在吸收外来元素的过程中现代艺术设计首先需要考虑的是他的人文性。而传统绘画艺术中深深的人文精神给二者的联姻搭建了桥梁。传统绘画艺术中天人合一的观点将季节气候、材料等自然美感等完美的融合在作品当中,形成与人类精神世界的独特沟通,而我们在现代艺术设计当中也要充分考虑设计对象的功能、材质等元素。另外,中国的传统绘画艺术对于内在节律的追求是孜孜不倦的,布局法則被发挥到了极致,在变化的过程中寻求均匀,这种绘画思想其实以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对称原理是非常相像的。将对称原理进行人性化、人文化的处理就是传统绘画当中的“布局”。关于布局在传统绘画中有大量的艺术理论和创作实践可以借鉴,从这个层面看传统绘画艺术真的是现代艺术设计的一个资源宝库了。
三、现代艺术设计与传统绘画的实践结合
现代艺术设计讲求一目了然,能够最简单的、最直观的为大众接受、看懂。这与与油画和版画有着根本的不同,简洁明了的风格使得艺术设计充分体现了服务于人的角色定位。同时这也是一种非常有必要的关键和关联层次,而且这也使得我们能够最大程度的将设计对象的魅力烘托到机制。现代艺术设计的产生背景决定了他的发展方向,他要不断的拉近艺术思想与普通受众之间的距离,将审美平民化,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因为艺术设计是和工业生产相结合的,工业生产的终极目标就是服务最广大的人群,艺术设计就是要附着在工业生产这个事物上将自己的优势和独特的审美理念为大众的审美需求服务。同时这种审美的过程也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完善起来的。现代艺术设计讲求的是能够清楚的将内涵表达出来,是的人们在理解和欣赏艺术的过程中不至于有那么多得揣摩和猜测。因为大众的审美水平毕竟和精英是有很大的差别的。所以艺术设计的总体发展思维就是将那些高于现实,又不是高出很多的审美思想和事务呈现出来,它是一个转化者、搬运者的角色。那么它如何转化,又是搬运那些东西就成为艺术设计需要思考的问题了。其实中国的传统绘画艺术就是它的重要资源之一。
参考文献:
[1]傅强. 传承民间绘画艺术 开拓艺术设计道路[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3) .
[2]张敏. 浅论传统绘画艺术与现代设计理念的关系[J]. 科技创新导报. 2008(07) .
[3]林大梓,李勋祥. 传统绘画艺术与数码图形艺术的审美特征比较研究[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06(04) .
作者简介:傅娣(1985.03—),女,江西省抚州人,硕士研究生,单位: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讲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
作者:傅娣
相关文章:
乡村振兴战略文化02-16
现代主义建筑分析论文02-16
关于爱国的现代诗歌02-16
新城子街第二小学02-16
现代爱国诗歌大全简短02-16
近现代爱国诗歌范文02-16
现代主义绘画论文提纲02-16
小学六年级综合复习作文复习课教学设计02-16
小学六年级作文素材积累:学习,人物02-16
小学“学习强国”六年级征文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