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理性思维中国人为什么缺乏理性思维(精选6篇)
篇1:什么是理性思维中国人为什么缺乏理性思维
什么是理性思维
理性思维说起来其实是一个西方的话语模式,既然大家都这么用了,我也不必免俗而不用它。但是理性思维的内涵究竟是什么,我觉得还是用地道的中国话语模式更能一目了然,更能一语中的一些。
理性思维如果用我们中国固有的话语来说就是利害思维。
何为利害呢?《易传·系辞下》说“情伪相感而利害生”。韩康伯注曰:“情以感物则得利,伪以感物则致害也”。
墨家认为“利,所得而喜也。为穷知而悬于欲也。害,所得而恶也”(《墨子·经上》)。人生天地之间“以生为甚欲,死为甚憎”(《墨子·尚贤下》),“天欲其生而恶其死”(《墨子·天志上》)。
人的本性决定了人生天地之间是避不开“利害”这两个字的。
如何对处这利害二字呢?
墨家认为只有“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墨子·大取》)才是最为合理的行为方式。
何以知之?因为对人来说,生存是最大的利益,不可能还有比生存更大的利益了,这也正是自然的法则。
同样,人的最大损害莫过于人死身灭这一状况。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乃是基于自然法则的一种人的本能。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也正是合于自然这个理,故被称为理性的。
何以说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就是合于理性的呢?我们不妨来看两个具体的事例。
英国王室曾在民主革命的风暴中面临过生死存亡的选择:继续独裁则必然要被彻底推翻而君主立宪却能永保尊荣。英国王室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的结果是英国王室到现在还是世界上最尊贵的王室之一。
相反,法国波旁王朝的国王路易十六在面临同样的选择时,利之中取小,害之中取大的结果是路易十六被送上了断头台。波旁王朝的权势也只能到历史的烟云中去找寻它的一点踪影了。
因此,我们要说英国王室比法国王室是一个要有理性得多得多的王室,因为英国王室懂得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的道理而法国王室不但不懂这个道理反而反其道而行之的缘故。
同样,我们也会说米洛舍维其比齐奥塞斯库要有理性得多得多,因为米洛舍维其也懂得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的道理而齐奥塞斯库不但不懂这个道理反而反其道而行之,落得个夫妻双双人死身灭的结局的缘故。
墨家认为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在人与人的关系中的具体体现就是“兼相爱,交相利”(《墨子·兼爱中》)。
何为兼相爱,交相利?
其实就是互惠互利。什么是互惠互利?其实就是讨价还价。什么是讨价还价?其实就是妥协。因此,兼相爱,交相利的精神其实就是一种商人精神。而真正的商人其实正是最具理性精神的人。而具有商人精神的政治家方才是一个具有理性精神的政治家,也方才具备了成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的素质。
而互惠互利或共赢的思维体现的恰是一种追求公平的价值观。
墨家正是基于这种理性的利害思维因而主张政治的功用与目的就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尚同中》),而要能做到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除了“尚贤”之外别无他法,即“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墨子·尚同上》)。看到“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这两句我不禁想起了美国宪法的序言:“我们合众国人民,为建立更完善的联盟,树立正义,保障国内安宁,提供共同防务,促进公共福利,并使我们自己和后代得享自由的幸福,特为美利坚合众国制定本宪法。”二者的意思有什么区别吗?而我们的先贤表达的是多么凝练啊!
以上所述的墨家的这个思路多么清晰,多么理性。谁能说我们中国人缺乏理性的思维精神呢?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中国人从一个时期以来到如今确实彻底丧失殆尽了这种明辨利害的理性思维精神。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另外一个思想体系从一个时期以来到如今完全排斥了其它所有讲理性的思想体系而统治着我们中国人的头脑的缘故。
这个思想体系就是儒家。
孔丘主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开始颠倒了利害的价值判断。
孟轲主张“舍生而取义”(《孟子·告子上》)则公然树起了反理性的大旗,要人们舍利而取害。
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则中国反理性的黑暗时代就正式揭开了它的帷幕直到如今。
其间,孟轲的反理性大旗经过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朱子语类》)即存害灭利的接力,中国反理性的黑暗时代就越发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了。
因此,中国人并不是一开始就缺乏理性的思维精神的,而是充满了理性的思维精神的。现在我们要想复兴这种伟大的理性思维精神并且无愧于我们的富于理性思维精神的先贤先哲,就必须从我们的灵魂深处彻底打破儒家思想的思维定式,舍此是别无他途的。
篇2:什么是理性思维中国人为什么缺乏理性思维
不得不说如今很多人都太缺乏理性思维,凡事都从主观愿望出发,或者只看见事物的表面、冰山一角,甚至为了迎合自己主观的愿望和感情而凭空捏造一些东西。而全然不会顾及这样做的可行性和后果。自由作家林思云的话说的很不好听,但事实终归是事实,忠言逆耳利于行啊。当然我也有不赞同的地方,那就是思维的缺陷其实全世界都存在并非只有中国人。俄罗斯女孩认为中国男人都非常勤劳有责任感,沙特男孩觉得中国女孩都是能干而又温柔同样也不得不说是片面的看法。
捷克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在其著名演讲《智慧是什么》中说:“现代的傻不是意味着无知,而是对既成思想的不思考。”我认为没有经过哲学训练的人们,造成的精神缺陷就是:对既成思想不思考,甚至主动拒绝思考。而我们周围许多人就是无知,当然就更不可能懂得思考是什么。比如很多人多西餐的认识还只停留在牛奶面包的基础上,当然就更不可能进一步思考中西餐的差异与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了。
我一向认为,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与环境非常重要,但至于说经过一番交流之后能否达到共识则可以不必太在意,因为一个民主的社会也应该包容不同的观点,允许多元化的价值观思想观并存。但问题是我们现在的社会却是整个的一元价值观。比如说,小学生学奥数,家长们几乎是所有人都持肯定态度一窝蜂而去,很少有人思考自己的孩子是否适合,更不会提出不同的意见。
理性思维的定义
理性思维是一种有明确的思维方向,有充分的思维依据,能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的一种思维。说得简单些理性思维就是一种建立在证据和逻辑推理基础上的思维方式。
理性思维的七条原则
理性思维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后天刻苦的学习和训练,其中自然科学的学习对理性思维能力的养成意义重大,但这只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有的人学了一些科学理论,知道了一些科学知识,但对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并没有深刻的领会,也未能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
理性思维并不等同于冷静思维,虽然冷静思维是理性思维的前提。有的人发表言论时是很冷静的,也尽其所能进行了各方面的思考,然后就认为自己的言论是理性的,这是对理性思维的误解。理性思维是有一些原则的,在不掌握这些原则的情况下的冷静思维,其实很可能就是不理性的。理性思维的原则有不少,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休谟公理。
1、理性思维的总原则—休谟公理
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休谟(David Hume)提出了理性思维的总原则—休谟公理,内容为“没有任何证言足以确定一个神迹,除非该证言属于这样的情形,其虚假比它力图确立的事实更为神奇。”
这段话比较绕口,但含义并不复杂,简单地说就是“非同寻常的声明,需要非常确凿的证据”。例如我上班迟到了,我给领导的解释是“路上堵车”,因为堵车是一个非常寻常的事件,我不需要给出太多的证据,领导选择相信这个理由也是合理的。但若我给出的理由是“路上被火星人劫去做了人身实验”,那这种理由非同寻常,除非我拿出足够的证据来证明的确发生了这件离奇的事,否则领导不应该相信,除非他有意装傻。
遇到离奇的说法,很多人的选择是“半信半疑”,因为他无法确定该说法一定是假的,于是以为“半信半疑”是理性的选择。其实这很不理性,理性的做法应该是根据该说法的离奇度来确定相信度,该说法越离奇,则越不应该相信,相信度与离奇度成反比。
对于火星我们都了解甚少,但如果有媒体称“火星上发现了动物”,你半信半疑了,即你的相信度是1/2,并自以为很理性。但如果换个问法“火星了发现了水”,你相信度还是1/2,有水->有单细胞生物->有多细胞生物->....->有动物,一步步问下去,你每步的相信度都是1/2,中间众多的1/2可能性相乘,就会得出一个非常微小的相信值,这就与“火星上发现了动物”的1/2相信度严重矛盾。同样一件事,由于问法的不同,你按“半信半疑”的方法得出的结论就自相矛盾了,其原因就在于没有考虑到离奇度,火星上有动物的离奇度比有水的离奇度要大得多。
判断离奇度的大小需要一定的科学知识,例如我上篇博客中分析的旧SIM卡耗电量大10倍的流言,就是因为通信专业人士了解SIM卡工作原理和技术指标,能体会到比一般公众更强烈的离奇度。但是,不具备专业知识的公众在面对这类说法时,就没有办法鉴别真伪了吗?当然不是,公众可以从统计的角度来判断事件的离奇度,中国在科技方面的新发现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这是众所周知的,旧SIM卡耗电量大10倍这件事应对全世界的所有手机用户都有影响,而西方发达国家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都没有发现,国内众多科研院所和三大运营商的研发部也都没有发现,却让一个修电脑的人发现了,这还不够离奇吗?
我母亲是个只上过小学的纺织工,早已退休在家,她在判断国内科技事件的离奇度时有个方法,那就是问一句“美国人用这个吗?”在遇到推销离子水净化器、经络理疗床、磁疗枕时,她就会想“美国人聪明又有钱,这么好的东西他们为什么不用呢?这事也太离奇了吧。” 我母亲就靠这一招,识破了所有专门针对老年人的骗局。
2、无法证明不存在不等于存在
考察一个事件是否存在,需要的是证明该事件的确存在的可靠证据,而不是不能证明该事件不存在就反证其存在。例如宇宙里有外星人吗?,面对浩瀚无垠的宇宙,愣说一定没有外星人,我本人是不愿意相信的,但不能因为宇宙的浩瀚就认定外星人一定存在,确定外星人是否存在需要能证明其存在的可靠证据,而“不存在”本身是无法证明也是不必证明的。
有人拿数学中的可以证明“不存在”来反驳“不存在无法证明”这个观点,这是无效的,因为数学是逻辑的延伸,其边界非常明确,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如此明确的边界。很多怪力乱神说法所描述的东西,我们都无法证明其不存在,但不能因此而认定其存在。理性思维的方法是首先不相信其存在,直至能证明其存在的可靠证据被找到为止。
3、非此未必即彼
世界上的很多事情并不是“互斥”关系,即使证明了“非此”,那也未必“即彼”。例如用一个望远镜观察远处的一个物体,并做如下分析:它不是一个石碑,不是一个植物,不是......,那它一定是个人。这种分析就非常不靠谱,因为这个物体究竟是什么?有几乎无穷的可能性,贸然使用排除法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
在讨论中药的毒副作用问题时,有中医粉丝反问“西药的毒副作用更大,你为什么不说?”,西药的毒副作用是与原问题无关的问题,即使你论证出“西药其实都是毒药”这个结论,也不能反证中药就没有毒副作用。
不要以为这个道理非常简单,在这个问题上犯错的科学人士都不少,有个执迷于飞碟研究的某天文馆研究员,在一个UFO事件研讨会上,他的观点是“该UFO可以确定不是飞机,不是火箭,不是气球,不是....,所以它是飞碟。”虽然我们至今也法确认那个UFO到底是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研究员的论证过程是错误的。
4、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
一位美国专家于1979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说法,即生活在高压线附近的孩子,由于辐射的原因,患白血病的机率会增加到平均值的3倍,此说法引起了全美的广泛关注,在随后的里美国因此耗损了上百亿美元的社会成本。美国国家科学院于发表了历经3年的研究结果,认为高压线环境与白血病发病率无关。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经过历经7年涉及1200人的研究,于发布了同样的结论。在一场引起全美关注的高压线与白血病的诉讼中,法院聘请了16位顶级专家,包括分别获得物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医学的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给出的结论也同样是高压线环境与白血病发病率无关,终于平息了这场**。
其实,那位声称高压线下更易患白血病的专家,其统计数据可能是真实的,但他却没有找到真正的因果关系,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认为,生活在高压线附近的家庭通常比较贫困,导致白血病发病率较高的原因更可能是其较差的生活和卫生条件,而与高压线本身无关。也就是说,孩子在高压线下生活与易患白血病是相关事件,但两者并不是因果关系,那位美国专家仅仅核实了相关性,这只能说明因果关系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他没有做进一步的筛查就贸然得出两者是因果关系的结论,这就不是理性的思维方式。
假如古巴雪茄爱好者协会做一个统计,非常有可能得出“爱好抽古巴雪茄的人,平均寿命比普通人更高”的结论,这当然不能得出抽雪茄有利于健康的结论,很可能是抽得起古巴雪茄的人,其生活质量和医疗条件更高,这才是真正的长寿原因。不懂得这个原则的人,很容易被统计数据误导,甚至被玩弄统计数据的骗子所欺骗。
5、不要相信无法证伪的学说
科学理论与其它学说如何划界?著名哲学家卡尔·波普(Karl Popper)提出了“可证伪”的标准,并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可证伪”是指一个理论或学说存在着可以证明它是错了的可能性。具有可证伪性是科学理论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无法证伪的理论不可能是科学理论。
我们可以做一个试验,在真空条件下让两个质量不等的铁球同时下落,如果多次可靠的试验结果表明,下落速度与质量大小成正比,那就把自由落体定律推翻了。这个试验如此容易做,但这么多年来楞是没有一个人做成功,这就反证了自由落体定律是如此地可靠。再比如,如果有人在三叠纪岩层发现了人类化石,就可以把进化论彻底推翻,但地球这么大,每天都有不少人在挖,但从没有在三叠纪岩层发现过人类化石,这就反证了进化论的可靠性。可以说,一个理论的可证伪性越强,则可靠性就越强。
李大娘建立了一个“黄大仙理论”,她认为世上万事万物,包括你我的思想都是由一只超级黄鼠狼完全控制着,甚至我写这段话讽刺黄大仙,她都可以解释成黄大仙有意控制我在开玩笑,虽然她可以解释一切,但这个理论却无法证伪,因为她给不出如何证明这个理论不成立的方法。风水学的理论基础—易经、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阴阳五行,与“黄大仙理论”一样,都不具有可证伪性,也都是不能相信的。
6、不要相信所谓的真理
对于复杂的世界来说,人类的认识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人类不可能洞悉世界上所有的奥秘。科学是人类最可靠的知识,但它也只是人类现阶段最可靠的认识,现在看来最可靠的科学理论,在将来也都有被推翻的可能。如果有人宣称找到了自然界的真理,那你一定要引起足够的警惕。
“真理”本来是个宗教词汇,是对信徒进行精神控制的工具,后来被借用到政治领域,在政权斗争中发扬光大。但它从来就不是一个科学词汇,科学家并不认为这个世界上有“真理”这个东西,贸然相信甚至崇拜所谓的真理,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的大脑。
7、不要被哲学说法蒙蔽
中国人打小就生活在五行相克、阴阳平衡等中医语言之中,这种笼统模糊的古代朴素哲学深入人心,拿这种哲学忽悠人就成为了中医骗子、保健品骗子们的不二法宝。
胡万林、刘太医、林光常们,他们讲起来是一套一套的,什么“以毒攻毒”、“酸碱平衡”的乍一听很有道理。但是且慢,这些说法的对错先放在一边,还是要深究一个他所说的被攻的“毒”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他用来攻的“毒”又是个什么东西?为什么能攻?究竟是什么原理?攻毒的剂量选择有什么根据?“酸碱”指的是可用PH值测量的酸碱还是其它什么东西,他判定酸了还是碱了的标准是什么?手段是什么?
对他们的说法,不能只凭其哲学观点与自己吻合就信了,就任由他们三斤芒硝两斤碱面地灌你,还要把他们所说的概念具体化,毕竟哲学本身治不了病。
篇3:什么是理性思维中国人为什么缺乏理性思维
关键词:日语教学,理性思维,感性认识
一、引言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 日语教育在我国蓬勃发展, 对日语教学手段的改革也从未中断过。无论是大学还是日语学校等日语培训机构, 教学条件和教学方法都有了极大的改进, 教学效果也得到了一定的增强。但无论教学手段如何变化, 提起日语教育, 文法学习恐怕仍然被认为是教学的重点, 似乎只要掌握了语法就万事俱备。事实上在教学中我们却发现, 语法不是万能钥匙。谈起语法来头头是道, 或者考试时成绩不错的学生, 在使用日语进行交际或者写作的过程中, 却会出现各种符合语法但不符合日语语言习惯的语用失误。但这些失误学生甚至有些中国教师也不知该如何纠正。如何才能练就一口地道的日语呢?我认为要想解决这一问题, 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力至关重要。在大力灌输语法知识之前, 引导学生认识到感性认识的重要性, 促使学生将感性认识与理性思维很好地结合, 才是最重要的。
二、理性与感性的概念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要想使感性认识和理性思维完美结合, 都要先了解其概念。
(一) 关于理性的概念。
日语辞典《大辞林》将“理性”解释为:
(1) 道理によって物事を判断する心の働き。論理的、概念的に思考する能力。
(根据道理判断事物的内心活动。伦理的、概念性的思考能力。)
(2) 善悪·真偽などを正当に判断し、道徳や義務の意識を自分に与える能力。
(正确判断善恶、真伪, 以及给予自己道德和义务意识的能力。)
(3) カント哲学で、広義には先天的能力一般。狭義には悟性·感性から区別され、悟性の概念作用を原理的に統一·制御·体系化する無制約の認識能力。理念の能力。
(康德哲学中, 广义指先天的能力。狭义指与悟性、感性相区别、并原理性地将悟性的概念作用统一、控制和体系化的无制约的认识能力。理念的能力。)
(4) ヘーゲル哲学で、悟性が抽象的思考の能力であるのに対して、弁証法的な具体的思考の能力。
(黑格尔哲学中, 悟性指的是抽象的思考能力, 而与之相对理性指的是辩证法的具体的思考能力。)
(5) 宇宙·人生をつかさどる基本原理。
(掌管宇宙、人生的基本原理。)
结合上文关于“理性”的概念来看, 理性大致可以理解为“辩证的、理念的、思考的能力”。语言学通常情况下被认为是:用理论来阐释语言的学问。所以语言学中所谓的语言观毫无疑问属于理论的东西。所以日语教学中的理性, 可以说是:根据语言理论来判断语言表达是否正确的一种思维能力。结合实际来讲, 一直以来我们的日语教育都较为重视理性思维, 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 认为一个思维能力较低、无法理解日语语法理论的学生是学不好日语的。受此语言观的影响, 教授的一方往往将日语作为一种理论传授给学生, 并且指导其根据此理论来分析和运用日语。这样导致的直接结果是:第一, 容易形成学生的理论推断癖, 使日语中某些词汇的习惯性用法变的复杂化;第二, 直接妨碍了学生对日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提高, 甚至容易引发学生根据理论来推断、创造出自以为是的日语。例如:
(1) ここはひどい乾燥ですから、お茶をよく飲んでください。
日语中有这样的说法:「彼女は病気です。」。从理论上来说, 「乾燥」和「病気」都是名词, 自然其用法也应相同。既然可以说「病気です。」为何不能说「乾燥です。」呢?这是因为, 「乾燥」是状态, 所以正确说法是「乾燥状」。
(2) 午前中は遊んでいましたが、午後中は勉強していました。
既然有「午前中」这种说法, 那么「午後中」这个单词的存在肯定也是合理的。出于这样的想法, 有些学生便想当然地创造出了这个词。但实际上这个词在日语中却并不成立。这是因为日语中「午前」指的是从零时到十二点, 「午後」是从十二点到零点。但按照一般中国人的逻辑, 早上是从五六点钟开始算起, 下午是从十二点到天黑之前。这么一来, 这句话的错误也就显而易见了吧。
以上错误尚可从理论上得到解释, 但日语谚语和日语惯用语等特定说法却是“不可理喻”的。正如中国的成语及谚语一样, 需要考虑其来源及语言习惯问题。
以上例子说明:在日语教育中将日语语言当做理论这种语言观是有一定的危险性的, 有时甚至会对学生造成误导。传统上人们认为:“只有根据语法才能写出正确的文章, 只有了解文法才能灵活应用日语。”[1]这在客观上是一种错觉。在外语教育领域, 文法至上的理性主义根深蒂固地存在着。他们认为:“只要拥有语法知识, 人不仅可以无限理解陌生的文章, 而且可以无限创造文章。”[2]然而通过例子我们可以看出, 外语学习仅靠理性思维能力是远远不够的, 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力更为重要。
(二) 感性的概念。
日本的代表辞典之一《广辞苑》对“感性”是这样解释的:
(1) 外界の刺激に応じて感覚·知覚を生ずる感覚器官の感受性。
(受到外界刺激而产生感觉、知觉的感官的感受性。)
(2) 感覚によって呼び起こされ、それに支配される体験内容。したがって、感覚に伴う感情や衝動·欲望も含む。
(由感觉引起并由此支配的体验内容。所以, 也包含伴随着感觉产生的感情、冲动及欲望。)
(3) 理性·意志によって制御されるべき感覚的欲望。
(应该受到理性、意志控制的感觉欲望。)
(4) 思惟の素材となる感覚的認識。
(成为思维素材的感觉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感性认识是“当客体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 感觉器官将这种外来的刺激变为神经兴奋, 并通过感觉神经将这种神经兴奋传达到脑的相应部位, 在那里接受简单的信息加工和处理, 形成对客观现象的直接反映”[3]。从上文对感性的阐释中我们可以看出, 第 (1) “受到外界刺激而产生感觉、知觉的感官的感受性”和第 (4) “成为思维素材的感觉上的认识”这两条, 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感性认识的概念的完整诠释。近年来一直被强调的加强外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与能力, 应该也属于感性认识的范畴。传统的日语教学方法总是以语法理论为始, 一些听不懂语法理论的学生渐渐便会产生畏难心理, 从而对日语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如果我们改变思路, 从让学生积累思维素材入手, 先让学生了解日本文化, 日本人的生活习惯, 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语言习惯, 那么枯燥的日语语法理论就会变得不难以理解, 学习效果自然也会增强。
三、日语教学中如何实现理性思维与感性认识的良好结合
(一) 模仿。
模仿属于感性认识的范畴, 主要通过耳、口、手、目的具体演练给学生以形体上的示范。模仿的机能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是将日语形体化的手段。
通过眼、耳、口、手等与语言运用直接相关的器官的模仿, 加深对日语的印象。如学习五十音图时, 如果没有对教师或某些音频文件的模仿, 极有可能走上发音不准的歧途。这也是某些自学者发音有偏离的原因。
2. 是学生亲近日语、熟悉日语、培养日语语感的重要手段。
日语的语感、节奏还有词语之间的微妙差别, 都无法完全通过理论说明。模仿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手段。通过模仿不断深化、扩大这种感性认识的范围, 加深对日语的熟悉程度。留学归来的人外语说得很纯正, 文盲不会看书不会讲语法理论, 但仍然不妨碍其言谈, 也是这个道理。
(二) 运用图片、实物、视听资料等直观材料。
背诵单词是日语学习者的一大头痛之事。语言教学中, 运用图片等工具, 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 从而达到使学习者轻松记住知识点的目的。例如提到樱花, 可让学生欣赏美丽的樱花图片, 进而使其思考从中国东渡到日本的樱花, 为何会成为日本的国花。对日语中众多关于樱花的词汇, 如花便り、花曇り、花盛り、花冷え、花明かり、花嵐、花吹雪等词也可以加深理解。再如为外国人所熟知的“和服”一词, 其对应的日语是「着物」、而不是「和服」 (日本传统服装) 。但对于从未见过它们的学生来说, 很难了解这两者的区别。通过给学生看「着物」和「和服」的图片, 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印象, 而且了解日本文化, 比起单纯地讲解单词的含义, 显然更为具体、生动和有效。
要丰富日语的感性认识, 视听资料的大量积累也是很好的一种手段。通过视听资料, 学生不仅可以将具体形象与语言相结合, 而且可以练习听力和了解日本社会、文化, 一举多得。传统的日语听力教学多使用枯燥乏味的题目来进行练习, 结果使学生昏昏欲睡;而现代日语教学中, “高级水平的日语视听所使用的教材是与日本人所看的完全一样的新闻和电视剧、实况节目, 没有或几乎没有予以任何加工”[4]。通过影视资料的直观画面的刺激, 学生对其中的语言点记忆深刻, 同时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使其学习主动性大大提高。
总而言之, 感性认识在日语教学中极为重要。教师必须首先认识并对学生强调到其重要性, 并在教学中增加感性素材的使用量;对于模仿手段的使用则主要集中在日本外教的身上, 尽量避免出现某些学校外教只是摆设或使用中国教材照本宣科的现象。当然, 对学生感性认识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同时由于各学校培养目标的不同, 注重点也有所不同。因此, 对课时分配、中日教师各自作用的发挥、感性认识的手段的开发等仍需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Karl Conrad Diller, 鸟居次好, 佐佐木昭.言語教育における理性主義と経験主義[M].大修館書店, 1982:10.
[2]Karl Conrad Diller, 鸟居次好, 佐佐木昭.言語教育における理性主義と経験主義」[M].大修館書店, 1982:21.
[3]陈万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1999.转引自郭彦姝.运用感性认识促进日语教学[J].科教文汇, 2010, (10) :142.
篇4:用理性思维论中国传统文化
当我们提到传统文化时首先就会想到,勤俭节约,仁义礼智信等,说到传统节日想到的便是各种以歌颂某一伟人而立的纪念日。以端午节为例其起源就不详述了,目的是为了纪念屈原,因为他忠君爱国。这就是传统的、优秀的、值得发扬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立这一日子也是为了教育感化人民群众,凝聚民族的凝聚力,每年的这个日子激发爱国情怀。
在讲座中他还提出了中西方在思想上的巨大差别,西方的思想崇尚理性思维,因而创立人性论与契约论等,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是感性居多。“儒家尚礼乐,道家说自然,都是从一种忧患意识出发,都带有浓厚的伦理感情色彩。”而儒道思想之所以能一直流传至今也是因为他们相反相补,相辅相成,成为后世中国学术的主流其所主旨的思想也是迎合着中国人当时所畅想的那样。
我想就中国传统思想,儒道释这三个方面说一下我国的传统思想,以及为何只有儒家思想承袭了那么久远,唯历代君王所推崇。道家思想以老子所建立主张“出世”,佛家主要核心是讲求“来世”,而就儒家思想是主张“入世”的。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期由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家思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统治阶级的工具。孔子的思想主要是“礼”与“仁”。值得我们思考的是礼是制度层面的,仁是道德层面的。究竟道德是制度下的道德还是制度是道德下的制度呢?“礼”与“仁”都是文化,首先要弄清文化下的制度和制度下的文化解决问题。纵观古今、模观中外,文化下的制度带有偶然性,老师举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带来了马列主义,中国文化就是发展也是渐进的。马列主义来到中国时中华文化还是那个文化,制度下的文化则不同,它有必然性,或者说它带有规定性。儒家更讲求阶级制文化在制度的约束下是走向一种规定性的范畴,我们所熟知的《论语》并不是孔子编写的,而是孔子的弟子在他所授,所闻的环境下,根据孔子的平时的言行举止所编写出的,就比如孔子所言“名不正则言不顺”这一句推理,用数学的思维倒退过来就是名字起不好连国家都会灭亡,这里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只是潜在的偶然性,但是就是如此小小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圣人所犯的错误,这里并不是说孔圣人所说的都是错的,只是对他犯的小错误没有人敢去用辨证的逻辑思维去推理,就一味的接受教理,这也许跟当时的时代有一定的关系,封建思想束缚着人们的思维在那个时代没有人敢去把皇帝都崇拜的圣人给推翻,这就更体现出当时人们思维的闭塞,也体现出了那个时期圣人最大的封建等级制度。而西方更讲求真理性,由柏拉图提出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就能看出远在古希腊时期西方就开始追求真理,敢于推翻谬论。然而也就是如此森严的等级制度也使得我们国家的创新思维受到限制,就如同教育学里有说关于教育,过去式把人当“物”来教授的,并不讲求你的个性发展,之后随着教育的发展在教学上才把人看成“人”尊重个性,提倡创新,就是这一创新思维的缺乏导致诺贝尔有关于科技的奖项同我们中国人好像就没有交集过一样,这里并不是说中国人笨,而是教育的缺失,并没有把我们引入创造的氛围里面去。
然而佛教虽然不是古人所提倡的供统治者推崇的教派,也不是时下最流行与社会中的信仰,可我不得不提它,因为他是唯一一个讲究平等观的宗教信仰。“众生皆可成佛——心即是佛”我看过宗萨仁波切的一本《佛陀的证悟》这本书,它里面有说:“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一切现象既非无因也非源于创造者,而是来自姻缘;行之善恶取决于背后的动机而非行为本身等等,将这些教导世人是非常重要的。”这也就是佛陀说的四法印,也是教导我们信仰佛教的真正见地。这也是我为什么对佛教生信不疑,我对于老师说的阿赖耶识我相信它也是存在的,就像过去常常有人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就是对因果报应的解释,我前世积德做善事,来世便可蒙阴。而用老师的数学的方法一推理便又不成立了,但是我觉得佛教的因果是可以教导人的只要深入人心,便可真正起到法律所不能有的约束不到的道德层面上的管制。如果心里有阿赖耶识相信有今生来世,那么自然就不敢妄自菲薄的做一些大逆不道的事情,自然社会会和谐很多。而佛教中有很多的教育人们的小故事也特别的有意思,佛教在印度为何如此的昌盛它不光是印度王子悉达多一个人的成果,更是无数僧侣所推崇的,全民所信奉的对于阿赖耶识的惧怕与向往。
回归主题对于传统文化在艺术这一方面上我读过高尔泰先生的《寻找家园》在书中他在给敦煌艺术研究所做研究院的时候,深深地觉得我们国家对于千古文化的不作为,不保护得这一愚昧意识感到惋惜。在我国援助大量俄国人的时候,把莫高窟里的洞穴给那些收留者住,他们用小刀刮佛像上的鎏金面,每天在里面烟熏火燎的做饭,取暖给文物造成了巨大的损害,还有文革时期大量的文物破坏时不可估计的中国文化的损失。而这些都是因为人民的素质没有达到,思想的觉悟性不高所造成的,不尊重传统艺术文化。就像困扰着中国人民的雾霾问题,中国人如果沿用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我觉得就会尊重自然界,而上个世界不惜一切代价发展经济的中国现在变成了19世纪的伦敦雾都的状态。这又需要多久才能改善呢,人类社会就是这样一点点的进步,发现了问题再去改善,呈螺旋式上升状态,正如高尔泰在《美是自由的象征》里所说的“西方所谓的和谐主要是指自然的和谐,它表示自然界的秩序。中国所谓的和谐主要是指伦理的和谐,它表示社会和谐和精神世界的道德秩序,中西审美意识的这种差别反映出西方物质文明的务实精神,同东方精神文明的务虚精神各有不同的测量。”
中国传统文化到底是精华还是糟粕不能以一概全,我觉得套用中学课本里的一句话“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层出新、革故鼎新”势必是需要这样对待的,罗教授只是在用数学的逻辑思维方式在纵览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不是完全的否定,当然有否定才会有肯定。我觉得这是一种让文化趋于前进的状态,是一种好的状态。
【参考文献】
[1]高尔泰.寻找家园[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06)
[2]高尔泰.美是自由的象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12)
[3]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正见:佛陀的证悟[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2007(01)
篇5:什么是理性思维中国人为什么缺乏理性思维
发布:柴佳丽 时间:2014-6-19 16:32:56 来源:银川市第二十一中学 林万青 点击:78 什么是逻辑思维方式科学方法和理性思辨能力
银川二十一中 林万青
逻辑思维是建立在逻辑学理论之上的思维方式。逻辑学是指研究确定思维形式的规律、方法、规则、定理的理论体系。是人类论证思想,正确表达思想,防止思维、语言混乱,准确认知世界必须的基本的认识论工具和方法、手段、技能,是人类运用语言符号,使用概念、判断、推理、归纳、论证和数字符号等形式对语言和思维进行规范,使语言和思维的形式系统化、公理化,以提高人类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推动促进人类进行有效思维,避免产生思维混乱,语言失范,从而保证人们做出正确行动,逻辑学理论是人类进行认知活动所必须的基础性、工具性的学科、学问,是现代科学技术产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逻辑思维也就是理性思维的认知方式方法,它借助语言思考,使用概念、判断、推理、归纳、论证和数学符号进行思维活动,从而认知世界获得知识,逻辑思维不同于形象思维,不能仅仅凭借灵感见而知之,只靠感觉、知觉、表象、经验、信仰等感性认识,形象思维来认知世界,获得知识。
逻辑思维这种人类认知世界获得知识的思维方式是人类思维活动、认知世界的方式、方法中具有系统理论体系的,高级精确的认知方式、方法,是科学产生、发展的基础、前提条件,现代科学技术是建立在逻辑思维基础之上的,我们进行科学技术研究,搞创新、发现、发明、创造是在思想自由的前提条件下运用逻辑思维方式、方法做支撑来进行的,逻辑思维是科学产生、存在、发展壮大的母体,任何创新都需要思想自由,逻辑思维,掌握运用科学方法,否则,不可能实现。
科学方法具体来讲就是用逻辑推理,数学描述,实验验证的方法进行认知活动,使其面对问题进行思维活动所得到的认知结果必须具有客观性,精确性、可重复性、可验证性的特点。
科学方法是一个寻求真实,探求真相,追求真理的求真过程,也就是批判性思维的理性思辨、证明或证伪的过程和方法。它要求对问题、观点、假设进行认真严谨地分析、研究、论证、证明,能经得起推敲、质疑,具有专业精神、较真意识,所分析研究问题形成的结论、观点,认知世界获得的知识应该是客观的精确的,可重复的,可验证的。不允许仅凭感觉、经验、信仰、情感、大概、差不多、“中庸”调和地得出结论,观点,或者不了了之,信口开河,不负责任。
科学方法的第一步是提出问题和假设,第二步是根据提出的问题去找数据、证据、材料,第三步是做分析、检验、验证、假设的真伪,用逻辑推理,数学描述,实验验证的方法,使其面对问题所得到的认知结果具有客观性、精确性,可重复性,可验证性的特点。第四步是根据分析检验、验证的结果做出解释,如果结论是证伪了当初的假设,那么,为什么错了?如果是验证证实了当初的假设,又是为什么?这一步最重要的是证明过程的因果关系要清晰明确,逻辑关系要通顺。第五步就是对问题解释写出报告或文章,说明所形成观点、结果的由来和理由,用文字图表等形式形成科研报告,论文。
这样一个过程让人学会思辨,使人形成理性思维头脑,避免自己被别人愚弄。能够使自己自立、自强、自尊和自信。
科学理性思辨方法是要靠自己思考,靠自己找问题,然后运用符合逻辑的方法去用数据,事实材料去验证、检验、证伪,在实证的基础上形成真理性结论。
有了这种科学理性思辨能力,当我们遇到任何问题,面对主客观世界、社会现实生活中的诸多问题时,就会去思考、质疑、审视,然后就看能否找到证据来证明这个问题逻辑上或者事实上、数据上站住站不住脚,然后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把自己的思想、想法和要实现的目的清楚明白的表达出来,能够给人们以足够的说服力,使别人信服,使自己能够自信、自立、自强、自尊。这是一个现代人应有的素质,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教师应该培养教育学生应具备素质中最重要的,最具核心价值的培养目标和素质要求!
现代世界已由哲学信仰时代进入到了科学时代,我们必须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运用科学方法去解决我们面对的诸多问题,这是最根本的核心的“正能量”和价值追求,也是创新的前提条件,因为创新如果没有建立在思想自由基础上掌握和运用科学方法,具备理性思辨能力,是不可能实现的。
篇6: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有什么差异
人有的两种最基本的思维,即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前者更多关注你的感受,我们经常会用“感觉”一词,而对于后者,我们则会用“认为一词。有研究者探究了这两词背后隐藏的心理。
来自波尔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托马斯·霍特格雷夫对此进行了研究,他第一次发现认为/感觉这种措辞上的变化会影响人们的自我评价,当使用“感觉”一词时,人们的自我评价更为消极。
从传统上讲,语言能影响人们的思维过程。著名心理学家伊丽莎白·洛夫特斯(Elizabeth Loftus)70年代时开展一项经典实验中就发现,“碰撞”或是“撞碎”(hit vs. smashed)这一用词的变化,就能影响到人们对车祸现场车速的判断。人们在思索自我,甚至思索外在事物时,都会在无意识中受到所使用的语言的影响。因此从逻辑上讲,语言会影响人们如何判断自己。
在最开始的实验中,霍特格雷夫试图弄清“认为”或“感觉”这两种语境对开放性的自我评价有什么影响。共有141名大学生参与了实验,他们被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的问题是“请用5分钟时间写下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另一组的问题和第一组一样,只是“认为”改成了“感觉”——“请用5分钟时间写下你感觉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在答题结束后,霍特格雷夫逐字逐句地对自我评价的内容进行分析。他发现,感觉组的大学生要比认为组在自我评价上更加消极。在对两组大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后,他还发现在答案中,“感觉”一词的出现频率和自我评价的效价成负相关,也即经常使用“我感觉……”的大学生对自己要悲观一些。
接下来,霍特格雷夫进一步研究了“认为”或“感觉”语境对人们的自尊有什么影响。这一次的实验选用了另外84名大学生,他们也被随机分成两组,一组需要填完整10个以“我认为自己是——”开头的句子,另一组则填写以“我感觉自己是——”开头的句子。之后,他们还要完成一个自尊测验。霍特格雷夫预期,填写了感觉句子的大学生在自尊量表上的得分也要低一些。
结果如他所料,填写了以感觉开头的句子后,大学生不仅在自我评价中报告了更多的消极面,在随后自尊量表上的得分也要低一些。但是,这种措辞变化只对女性被试在自尊量表上的得分有影响,对男性被试没有影响。
霍特格雷夫表示,“认为”和“感觉”能激活不同的心理过程,“感觉”更容易激活一个人去探索过去的情感经历。而语言中的情绪词中存在一种不平衡——消极词要远多于积极词。一旦开始探索情感经历,人们就容易陷入消极情绪中,在观察自己时会倾向于观察消极的一面。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感觉”容易导致负面的自我评价。
还有一种解释是从反省程度入手。“感觉”一词能诱发人们进行深层次的反省,心理咨询师就常用“你感觉……”这样的措辞,来诱使咨询对象进行更深层次的自我暴露。然而,深层次的反省往往让人意识到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导致的失落感,就容易让人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