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教案教学设计(精选6篇)
篇1:核舟记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晶的小品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全文仅400余字,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语言见解生动严密。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培养文言语感。同时,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本文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扫除阅读障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第二课时体会文章的主要特色。两课时都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做好引导、点拨工作。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有人告诉你,在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F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你—定觉得很惊奇吧?这就是我国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板书课题)
二、整体阅读,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要求学生自己散读课文一到两遍,注意以下内容:
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
2.查字典,给文章的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示例:①罔、贻、轩敞、箬蓬、黍、糁、髯、褶、髻、篆等
②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
3.思考下列问题: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
三、巡视课堂,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以便为下面的课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据。
四、朗读课文,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
每位同学朗读两段。朗读后,各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赞其成功之处。
五、学习课文第一、二段
1.学习第一段。
2.疏通重点字词。注意以下词句。
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艺高明超凡。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没有;因,根据;具,具有。
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语。
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云,语气词,无义。
3.思考以下问题:
①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这段的主要内容是概略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来历。
②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的精湛超凡?
明确: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二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
4.学习第二段。
5.疏通重点词句,注意以下词语。
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 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奇, 零数,余数。
②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
③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
④闭之,则右刻:则,连词,就(看见)。
6.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①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
明确: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这个小小核舟的船舱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东西。船舱的舱顶有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舱两旁各有四扇小窗户,这八扇小窗户能打开能关上,打开了便可看见雕花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后就能看见右边窗户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窗户刻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这16个字是用石青色。长仅八分多一点,高仅两粒黄米的核舟,它的船舱部分就雕刻了1顶船篷(能看出是用什么东西做的)、8扇窗户(能开能关)、左右栏杆(上有花纹)、16个字(字字清晰可见)。
②这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这段主要采用数字说明方法。核舟体积有多大,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种东西,各有其数,明白清楚,两相对比,其意晓然。
7.齐读课文第一、二段。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时
二、学习第三段
1.质疑并点讲有关词句:
峨冠而多髯者 如有所语 其两膝相比者 绝类 矫首昂视
2.口译并评价翻译情况。
3.思考讨论: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
明确: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4,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轼、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明确: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5.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明确:这当然是“东坡”。三人中,苏轼居中,作者起笔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髯者”,因为刻得用心刻得仔细,作者也就说得真切细腻。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当然不能违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这样说明,才能与其主题吻合。否则,松散割裂,不知所云。
6.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无微不至呢?
明确:表现这——点的地方较多,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三、学习第四段
1.考察古汉语中数词使用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先联系前面部分看一些实例:
(1)长约八分有奇。(2)左右各四,共八扇。(3)船头坐三人。(4)共阅一手卷。
(5)横卧一楫。 (6)倚一衡木。 (7)为字共三十有四。
由此可见,古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这与现代汉语中较严格的“数词+量词+名词”的格局不同。
2.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拟人:船尾横卧一楫 比喻:居右者椎髻仰面
顶真:左手抚炉,炉上有壶。
3.这宁段文字说明舟尾情况是怎么布局的呢?
明确: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4.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明确: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楫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
四、学习第五、六段
1.学生自读课文。
2.疏通重点词句。注意以下字词。
①则题名其上:则,就;题,书写,这里解为刻上;名,字。
②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文,文字;曰,是;天启壬戌秋日,即明熹宗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的秋天,苏轼《前赤壁赋》作于“壬戌之秋”,即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的秋天,可见,王叔远在核舟顶端刻上这个日子,表明他雕刻此核舟是在苏轼作《前赤壁赋》后540年的“秋日”有感而为之以作纪念的;甫,指男子的字。
③钩画于了:钩画,字的一钩——画。
④通计一舟,为人五:通,全部,整个;为,有;
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选择;为,制作。
⑥嘻,技亦灵怪矣哉:嘻,xī,赞叹声;灵,善,好;怪,奇异,罕见。
3.请思考:这两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第五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顶部位的雕制。第六段的主要内容是小结总计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抒对王叔远雕刻技艺之“奇巧”的赞叹以结束全文。
五、学生齐读课文,综合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2)文章主体部分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3)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怎样一个核心?
篇2:核舟记教案教学设计
《核舟记》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一、学习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突出重点的写法。
二、认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家的高超技艺。
教学设想
一、重点和难点
本文的显著特点是:作者在完整而深刻地理解雕刻家艺术构思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材料,运用简练生动的文字再现了“核舟”的形象。掌握这个特点,是成功地实施教学的关键。
重点是文章的第3段。这段写苏武和黄庭坚在船头“共阅一手卷”的神情,又以佛印的“矫首昂视”为烘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武滴居黄州时期的闲适生活和旷达心情,也说明了他“泛舟赤壁”的由来。这是雕刻家艺术构思中的主要之点,也是这件艺术品的主题之所在。
难点是怎样完整地理解雕刻家的艺术构思。这是因为文章涉及了艺术品的所有细节,如果只看字面,会给人以眼花缭乱的感觉;而要探究每一个细节跟主题的联系,则非完整地理解雕刻家的艺术构思不可。这个难点解决了,不仅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艺术品的主题,更好地掌握文章安排材料的方法,还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审美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
拟兼用诵读和讲解两种教法。
诵读教法主要用于第2至4段,要求达到当堂基本成诵。应当说明的是,课本并未提出背诵的要求,但这是文章中的精彩部分,熟读成涌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语感的培养,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这样做不仅必要,而且符合教学大纲精神。
讲解的重点是文章的写法和雕刻家的艺术构思,个别难句也要照顾到。
三、课时安排
这篇课文拟用两课时教读。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熟悉课文大意,讲解第一段,诵读第2.3段。
第二课时:诵读第4段,略讲第5、6段,分析写作方法,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中第1小题。
四、预习要求
1、对照注释弄清文章大意。
2、解决个别生字词的读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简单介绍自己家里有的成曾经见过的工艺美术品,然后问:
①“核舟”的雕刻者是谁?
(目的是弄清课文中的称名法。开头称姓称字是一种正式而又亲切的称法,末尾姓、名、字并称,是正式的称法,这是雕刻家自称,但也可用于称人,如苏武《方山子传》中“此吾故人陈忙季常也”。)
②这件艺术品的名称是什么?是雕刻家取的吗?
(目的是引起学生对艺术品主题的注意。船背无“大苏泛赤壁”字样,从“盖……云”可以看出是文章作者观赏后作出的判断,姑且以此命名。)
二、作者及原作简介
1.补充:其父魏大中曾任吏部都给事中(大致相当今中央部的办公厅主任),因上疏弹劾当时掌握朝政的阉党
头子魏忠贤,被捕下狱遭暗害。魏学洢扶枢还乡,悲愤而死。他一生没有做过官。
2课文系节选,但只删去一小段。被删节的是:(上接“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矣哉!庄列所载,称惊鬼犹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糜(通“眉”)了然者。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亦必疑其遵,乃今亲睹之。由斯以观,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下接课文本句)
[说明]只述此段大意,但要强调作者的“详瞩”(细致观察)精神,非此则不能成此奇文。
三、朗读全文
三.正音(见“预习要求”)并标段号。
2.带领学生从第2至5段中划出以下话语以显示作者的说明顺序:
舟首尾长——中轩敞者——一船头———舟尾——船背
3.教师范读全文(能背诵最好)。
4.学生齐读全文。
强调要用一字一顿的方式,切实掌握字的读音和意义,不要求读出语气、〔说明]这种读法适用于生僻字多 而虚词较少的说明文。在大体熟悉其字句后,再划分节奏为好。
四、讲解第一段
1.指名一位学生试读全段,仍用一字一顿读法;教师再领读一遍,读出节奏。
2.讲词语:
(1)“为”,为英语中的“make”,是一个用得相当广泛的动词,可以说“为学”“为文”。这里指雕刻。
②“罔不”,是常用语汇。问学生“罔”可用哪个字来替换(“无”)。这是作者有意使用古语。
③“因势”“象形”可以读断,即“因其势而象物之形”。
“象”是动词,摹拟的意思。
3.概括本段内容(用讨论方式)
①赞扬雕刻家王叔远的高超技艺(板书加圈字,下同);
结合课文:径寸之木,极言原材料之小/宫室。…••木石,极言雕刻范围之广;“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极言技艺之精。)
②交代赠核舟事。
(可以问学生“盖大苏泛赤壁云‟可否省去不写,并读一遍以示省去后上下文仍然连贯。只是于文义影响甚大,使下文即第2至4段内容失去依托。)
由上述内容引申出本段有提示全文的作用。
五、简介苏武游赤壁一事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武被诬以诗诽谤朝廷,下狱。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到使,实际是流放;但他以读书和游览自娱,表现了旷达的胸襟。元丰五年他曾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矾游玩:一次是农历7月16日,一次是农历10月15日。并写下著名的前后《赤壁赋》。下文说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正是苏武在这两次游览中未后见到的景象,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雕刻品“核舟”就是用文坛上的这个掌故作题材的。
六、诵读第二段
此段和以下两段的基本教学程式是:①学生用一字一顿方式齐读一遍,教师按节奏领读一遍;②解释词语,概括段意。③练习背诵,并在试背过程中作诵读指导z④以提问方式外导学生弄清雕刻家的艺术构思。(以下只写解释、指导和提问的内容,不写过程。).
1.解释和指导:
①首句读法:“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其余四字句均作二拍,二字一拍。
②按这样的顺序记诵:舟首尾——舱。舱上篛篷——旁开小富。窗启——雕栏。窗闭——见字。
2.提问:
1)山高月小”等四句为什么脍炙人口?
(这正是在船上所见到的景象,一写水上,一写江边;一写秋景,一写冬景,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
②雕刻者刻此16字,有什么意图?
(借文坛掌故暗示舟在赤壁附近的江上。)
七、诵读第三段。
1.解释和指导:
①读法:“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珠/可历历数也”。
②佛印:与苏轼极要好。在黄州时佛印曾函请苏轼吃“皛(jiao)饭”(一碗米饭、一杯白水、一碟盐),苏轼则以请吃“毳(cui)饭(饭也“毛”,水也“毛”,盐也“毛”——“毛”,黄州方言,没有)回报。
③注意层次:首句写三人的相对位置;第2至5句写苏、黄;第6至7句写佛印(“总一分”式写法)。
2.提问:
①雕刻家是用怎样的方式让人识别这三个人物的?
(“峨冠多髯”是苏武的外形特征;佛印是和尚,一望而知;余下一人可谁知是苏轼的好友黄庭坚。)
②为什么雕刻家选用了“共阅手卷”这个细节?
(联泛舟的背景来看这个细节,是足以表现人物的闲适生活和旷达胸襟,这正是雕刻品的主题。〕
八、留作业
背诵第2、3两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略)
二、诵读第四段
1.解释和指导:
①“横卧”:横放。楫横卧,以示不用。
②读法:“其人//视端/容寂”。“端”,正。
③也是“总一分”式写法:前两句总写,以辑定位,故先出拇。后两句分写,先出居有者,后出居左者——
2讨论:舟子只能算陪衬人物,为什么把他们的表情动作刻得如此细致?
(雕刻品是静止的,但“泛舟”的主题却要求给人以动的感觉。从揖“横卧”和两个舟子的自在神态可以看出,这时候的船正为《后赤赋》上说的是“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体焉”,这就有了动的感觉了。再加上居揖右那个舟子的“啸呼状”,还可以想像出此时江上有风,风助船行,“泛舟”的意味更浓。)——
三、连贯诵读第2至4段(过程略)
四、学生自读第五段
1.齐读一遍后,先解释“题名”加“篆章”是我国书、画、雕刻作品的惯例,有防假冒的作用;然后就内容提出一些小问题(如有哪些字,什么颜色,清晰度如何)让学生作答,以加深印象。
2.读《前赤壁赋》开头:“王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再让学生对照“题名”,看看有何异同。
(雕刻家刻此作品也是在“壬戌”之秋,这也许是一种巧合,但无论如何也可从中看出雕刻家对苏轼当年的遭遇是感慨很深的——由此自然过渡到下一步。)
五、小结雕刻家的艺术构思
学生讨论后,归纳要点如下:
1.原材料桃核“修长”,宜刻成舟形。关键是“泛舟”的主题要求将游览的全过程集中到“核舟”上。
2.苏轼是主要游览者,但必有同游者,由此而想到苏轼在黄州时过从较密的黄庭坚和佛印;再将苏轼当时的闲适和旷达心情集中到与黄“共阅一手卷”上来,使主题思想变得极其鲜明。
3.借苏轼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点出游览地点和舟四围的景色,使“核舟”的艺术空间显得极其宽阔。
4.通过“一楫横卧”点明船在随水飘流,静中有动。
5.舟子“啸呼”,使人感到江上有清风徐来;佛印“矫首昂视”,使人感到四周景色在不断变化,也是静中有动。
五、学生自读第六段_
让学生合上书本,想想:假定自己看过这样一件艺术品,最后还想说些什么。
〔说明〕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讨论题,鼓励学生自由发言,不拘一格,如能涉及被删节的原文内容,应予表扬。
讨论后可归纳如下:①统计数字承第2至5段,极言细节之多;②„借不盈寸”承第1段“径寸之木”,又承第2段“八分有奇”,极言原材料之小;③自然导出赞语“技亦灵怪矣哉”,点明全文中心。
六、小结写法——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
讨论后归纳成三点:(1)正面是艺术品的主体,反面是附文,所以先写正面后写背面;(2)舟长是整体,前、后、中是部分,所以先写整体后写部分;(3)中间带有背景性质,船头是主题所在,船尾是陪衬,所以先写背景,次写主题,最后写陪衬。
七、完成练习一第1题
1)略一。
(2)先找出译文的毛病:①“从头至尾即“长度”,此四字可删。②“竹篛做成的篷”是解释•不是翻译。③前一个“可以看见”也是多余的话。④“八个字”可删,其义自明。⑤“石青”本有“上色”作用,“上色”多余“
篇3:核舟记教案教学设计
教参给出的答案是:“王叔远将‘长曾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精致的核舟, 核舟上雕有‘各具情态’的五个人, 还雕刻了八扇可开可闭的窗子, 雕刻了船篷、船桨、火炉、水壶、手卷、念珠各一件, 刻的字有三十四个, 甚至念珠上的珠子也历历可数。在如此小的桃核上, 竟能雕刻出如此之多之精的人、物、字, 足见其技艺之‘灵怪’。”
该答案着重强调了两点:一是核舟虽小, 但内容很多;二是核舟虽小, 但内容很精致, 栩栩如生。通过两相对比, 核舟“灵怪”的特点就体现出来了。
以上两点确实反映了核舟的“灵怪”, 但绝对不能算是核舟“灵怪”的全部。只要是有一定雕刻水平的人, 都可能雕刻出这样的核舟来。难道它们都能称得上是“灵怪”之作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课堂上, 笔者在教会学生正确朗读、准确翻译的基础上, 运用新课改的理念, 放手让学生思考、研讨。经过研讨, 笔者发现, 学生的答案太丰富了, 太深入了, 太有道理了。其中, 核舟“灵怪”的根本原因可归结为以下两点。现提出来, 与教参编者商榷。
一、材料选择之“灵怪”
为什么一枚小小的核舟能表现这么多的内容?雕刻者高超的技艺是毋庸置疑的, 但作者并没有对其大加赞赏, 而是从另一个角度进行了剖析———“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在魏学洢看来, 这是核舟“灵怪”的根本原因。
一个“盖”字, 可谓一语道破天机:只有经过千挑万选的“修狭”之“桃核”, 才能承受“灵怪”之重。换言之, 如果“简”的不是“桃核”, 不是“桃核修狭者”, 要想成就这一枚“灵怪”的核舟, 恐怕是不可能的。
挑拣做核舟的材料, 也许在有些人看来是小事一桩, 无需大惊小怪, 但笔者认为, 这“简”字却是非同小可, 因为“简”中包含了极大的科技含量。就像“活版”之所以具有“活”的特点, 材料的选择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用胶泥刻字”, 因为“不以木为之者, 文理有疏密, 沾水则高下不平, 兼与药相粘, 不可取;不若燔土, 用讫再火令药熔, 以手拂之, 其印自落, 殊不沾污”。如此看来, 这就不仅是材料选择的问题了, 更涉及科学的态度与精神。试想, 没有这样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灵怪”的境界岂能达到?
至于文章是不是通过对“核舟”的介绍在暗示或宣扬这样可贵的科学态度与精神, 我们不得而知, 但这似乎对我们及学生都有一定的指向意义与价值。
二、主题构思之“灵怪”
《核舟记》第一节中, 魏学洢就明确地点出了这一枚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如何表现这一主题呢?这并非每一个工匠都能做好的。王叔远却做到了。他匠心独运、独辟蹊径, 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构思的精巧。
为了说明“泛赤壁”者为“大苏”, 王叔远抓住“大苏”“峨冠而多髯”的特征进行了雕刻。“峨冠而多髯”是“大苏”留给后人的典型形象, 但具有这一形象的人很多, 怎么才能表明他就是“大苏”呢?为此, 王叔远用侧面烘托的方法雕刻了两个人———黄庭坚和佛印和尚。如此, 有一定文化底蕴的人一眼便能看出核舟所表现的就是“大苏”他们了。
为了说明“大苏”他们“泛”的地点是赤壁, 王叔远费尽心思, 在窗子左右两边分别刻了“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和“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两组句子。这16个字, 正是苏东坡《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中的句子, 这就暗示、凸显了“大苏”他们“泛”的是“赤壁”, 同时也让这枚核舟增添了浓厚的文学色彩, 可谓一举两得。
为了说明“大苏”之“泛”, 王叔远同样想尽了办法。
“泛”者, 文下注解为“乘船浮行, 这里指坐着船在水上游览”。要表现“坐在船上”, 这是很容易的, 只要将三人刻在船头就行。可是要表现“在水上游览”, 却是不容易的———水怎么表现?游览怎么表现?是顺游还是逆游?要想解决这些问题, 没有超人的智慧还真不行。
王叔远想到了办法:他在舟尾处刻了“卧着”的“一楫”;又刻了两个舟子, 形象却不一样, 一人“左手倚一衡木, 右手攀右趾”, 一人“右手扫蒲葵扇, 左手抚炉, 炉上有壶, 其人视听容寂”。为什么要刻“卧”着的“楫”?为什么要刻两个神态不同的“舟子”?原来, 这正是为了表现“泛”———此时, 舟子正在船上, 没有摇楫, 楫正“卧”着, 这就表明船仍然在水中“行”, 而且是在向下行, 在顺流而下!如此, “泛”———闲游之意就得到了很好的表现。再者, 舟子神态各异, 也很清闲, 他们如此, 坐船之人———“大苏”他们不更是如此吗?这样, 就给观赏核舟的人造成了“江上泛舟”的实感。
如此构思, 使核舟之人物、核舟之地点、核舟之形态得到了巧妙的结合, 从而突出并丰富了核舟的主题, 使得王叔远技艺的“灵怪”得到了最为充分的表现。
以上两点解读, 与教参中的答案相去甚远, 却是核舟这件作品表象背后的内涵, 只有通过细读文本、用心剖析, 才能把握得出。王叔远不仅是技艺超群的雕刻家, 更是别具匠心的设计师, 而且还是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学家。只有将雕刻、设计、文学三者巧妙结合, “灵怪”二字才能得到最为完美的体现。
当然, 在课堂研讨中, 学生还提到了核舟其他方面的“灵怪”, 也有一定的道理。
例如, 有学生提到了总体布局的“灵怪”:正面、背面、里面、外面、上面、下面、船头、船尾, 人、物、字, 做到了“凡所应有, 无所不有”;且它们均放在了需要放置的位置, 无一多余, 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作品。
再如, 有学生指出, 核舟所刻形象让人回味无穷, 浮想联翩, 本文作者就是在欣赏中完成了对作品的认识与再造———“如有所语”“若啸呼状”“若听茶声然”等。正是因为作品细致精巧、构思独特, 才会让人产生如此的想象, 这也正反映了核舟之“灵怪”。
……
篇4:《核舟记》教学释疑
关键词:核舟记;船背;题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236-01
上学期执教八年级语文,《核舟记》是本册文言文的第一篇,是非常经典的传统名篇。从字词句到段篇,都有不少讲得透澈的资料可以借鉴,教学中学生也没有提出什么疑问。《核舟记》在第五节中记述雕刻艺术家王叔远在核舟“船背”上刻了题名和印章。“细若蚊足,勾画了了”,肯定是笔画工细,且线条清晰。题名“其色墨”,篆字图章“其色丹”,着色黑红相映照,再和船舱窗户上那十六个用“石青糁之”的字配合,使整个作品从船头到船尾色彩和谐协调,显示出艺人的创作态度从始至终都是一丝不苟的。核舟上的题名和印章不是可有可无的,它保证了艺术品的完整性,反映了雕刻者艺术水平的高超。可是自己却陷入了迷惘——那王叔远的题名到底题在小小桃核雕刻的小舟的什么位置呢?
回忆自己当年听老师讲,好像没有特意强调船背是什么“船顶”,就是觉得船背就是船的背面,就是吃水那一面。设想把小船放在水里,题名的文字就隐藏在水下了。
自己第一次执教这一课时,课本对这个词语也没有单独注释,资料中也是译为船背面,好像也没有疑问。
第二轮执教本文时,新的教材采信了“调背”就是“船顶”的说法,还在教师用书中给列举了考证资料。自己看了,恍惚觉得当年的老师蒙了自己,自己也糊里糊涂蒙了学生。还提醒自己要多看看参考书籍,留心各位大家的讲解,下次别失误。
第三轮教到本文,好像觉得这篇文章烂熟于胸,讲解也是从作者魏学漪到艺术家王叔远,从字词句段到篇章,从写作手法到主旨表现,从空间顺序到细节刻划。讲完全文,自我感觉不错。
一晃三年过去了,去年再一次讲解这一篇经典文章,不敢稍有懈怠,备课,查资料,研究课后作业。讲解中也一样注意了字词这类细节。学生的作业似乎也一切正常。可是有一天邻班学生碰巧问到我这个问题,我想给学生讲明白些,就说字可能是刻在船顶的箬蓬面上。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回家立即查资料求证。翻了好几种资料大都只是讲船背,只有资料一种讲船顶的,且没有明确讲字是刻在船顶的哪个具体位置。
其实讲“船背”是船顶的说法仅见于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课文分析》一书中隋树森那篇《核舟记》赏析文章。文中对教材注释补充了四条,其中第三条讲“背”字应当理解为“上面”。理由是动物的背向上,所以上面也叫“背”,“船背”的“背”同“驴背”“鹤背”“鹏背”中的“背”意思是一样的。举例证说,唐朝诗人白居易《舟中夜雨》的两句诗“夜雨滴船背,风浪打船头”,夜雨只能滴在船的上面,决不能滴在船底,说这是“很清楚的”。
初看隋树森的分析,是很有说服力的。特别是所举白居易的诗来说明“船背”是船的上面,没有人能说这样理解《舟中夜雨》的“船背”会有问题。于是乎《核舟记》中的“船背”就一定是“船顶”无疑了。
对“船背”就是“船顶”的说法有利的证据好像还有一条。有人发现王叔远晚期另一件类似题材的桃核微雕作品“明朝桃核舟”,说这枚桃核舟船篷一侧有一明显的“明”字标志。说这与魏学洢《核舟记》中“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的情况是完全一致的。
问题时魏学洢详细介绍的这枚桃核舟去哪儿了,没人再见着,也就是没有实物证据来证明题款就是在船顶的蓬上。倒是传统理解和老版本注释认为题款是在船底吃水一面的说法更经得起生活经验的考证:
一、从桃核实物来看
长而狭的桃核与普通的桃核一样都是两片果核紧紧结合在一起的,这条结合线就限定了核舟的船舷位置所在。以这条结合线为分界的两个面,形状一般是对称的,面的中间部分一般确实比较平坦。雕刻者无论选哪一面做正面(雕刻人物一面)都是差不多的。一旦选定某一面作正面,与之相对的那一面必定是船底吃水一面。这一面的雕刻内容肯定没有正面复杂,顶多就雕刻出做船身的木板的纹路,使整个核舟更像船的实物。王叔远送给魏学洢的这件核舟,正面所雕内容如记中所述,很丰富,很复杂。如果雕刻师王叔远把题款十四个字和印章的四个字都雕刻在船篷顶上,就显得过于卖弄和炫耀,不符合艺术家的心理。还有就是如果王叔远真的把题款的十八个字刻在了船篷顶上,无论在哪个位置,魏学洢也一定会在文章中讲明白是在“箬篷顶上”哪个具体位置的。可是文中没有这样的描述。倒是把船背讲为吃水面,更符合桃核实物特性——那吃水一面正中是平坦的,也是更适合刻题款的。
二、从现当代舟船题材微雕作品的题款看
也是刻在吃水一面的,这应该可以印证王叔远赠给魏学洢那件核舟的题款可以在吃水的那面。河北省秦皇岛市工艺美术大师杨洪武2006年创作的核舟作品“南湖红船”(橄榄核)。所刻文字(包括一大党章)98字和题款7字,共105个字就是刻在船底吃水面的。就连拖在后面的小舟,所刻文字也是刻在吃水面的。
三、从考据发展看
清代人考据是非常认真的(当然,民国时期也是那样的。)魏学洢的《核舟记》是由清代人张潮编入《虞初新志》的,清朝和民国时期的人就有不少人研究了这篇文章,为何没有人出来说船背是指船的顶部或者船篷呢?
篇5:核舟记 教案教学设计
备课组 初三 学科 语文 执笔 范国伟
课题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方面 1.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2.学习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各部分的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作具体细致的描述的方法。
3. 领会和掌握本文一些实词的意思,比较少数语句在词序上与现代汉语的异同。
情感
态度
方面 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能力
方面 1. 练习诵读,培养语感;
2. 品味、积累语言,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是文章的第3段。这段写苏武和黄庭坚在船头“共阅一手卷”的神情,又以佛印的“矫首昂视”为烘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武滴居黄州时期的闲适生活和旷达心情,也说明了他“泛舟赤壁”的由来。这是雕刻家艺术构思中的主要之点,也是这件艺术品的主题之所在。
难点是怎样完整地理解雕刻家的艺术构思。这是因为文章涉及了艺术品的所有细节,如果只看字面,会给人以眼花缭乱的感觉;而要探究每一个细节跟主题的联系,则非完整地理解雕刻家的艺术构思不可。这个难点解决了,不仅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艺术品的主题,更好地掌握文章安排材料的方法,还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审美的能力。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有人告诉你,在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F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你-定觉得很惊奇吧?这就是我国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板书课题)
二、整体阅读,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要求学生自己散读课文一到两遍,注意以下内容:
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
2.查字典,给文章的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示例:①罔、贻、轩敞、箬蓬、黍、糁、髯、褶、髻、篆等
②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
3.思考下列问题: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
三、巡视课堂,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以便为下面的课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据。
四、朗读课文,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
每位同学朗读两段。朗读后,各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赞其成功之处。
五、学习课文第一、二段
1.学习第一段。
2.疏通重点字词。注意以下词句。
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艺高明超凡。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没有;因,根据;具,具有。
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语。
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云,语气词,无义。
3.思考以下问题:
①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这段的主要内容是概略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来历。
②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的精湛超凡?
明确: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二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
4.学习第二段。
5.疏通重点词句,注意以下词语。
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 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奇, 零数,余数。
②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
③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
④闭之,则右刻:则,连词,就(看见)。
6.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①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
明确: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这个小小核舟的船舱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东西。船舱的舱顶有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舱两旁各有四扇小窗户,这八扇小窗户能打开能关上,打开了便可看见雕花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后就能看见右边窗户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窗户刻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这16个字是用石青色。长仅八分多一点,高仅两粒黄米的核舟,它的船舱部分就雕刻了1顶船篷(能看出是用什么东西做的)、8扇窗户(能开能关)、左右栏杆(上有花纹)、16个字(字字清晰可见)。
②这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这段主要采用数字说明方法。核舟体积有多大,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种东西,各有其数,明白清楚,两相对比,其意晓然。
7.齐读课文第一、二段。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时
二、学习第三段
1.质疑并点讲有关词句:
峨冠而多髯者 如有所语 其两膝相比者 绝类 矫首昂视
2.口译并评价翻译情况。
3.思考讨论: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
明确: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4,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轼、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明确: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5.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明确:这当然是“东坡”。三人中,苏轼居中,作者起笔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髯者”,因为刻得用心刻得仔细,作者也就说得真切细腻。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当然不能违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这样说明,才能与其主题吻合。否则,松散割裂,不知所云。 ’
6.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无微不至呢?
明确:表现这--点的地方较多,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针对以往学生对苏、黄姿态及位置关系易辨识不清,又加上古文化知识较少的情况,让学生每两人一组,模仿两人情形,并通过两三组同学的表演以加深印象,亦便于及时掌握。)(佛印和下文两舟子的姿态也可酌情让同学们演示。有条件的班级可以排演一出短剧。)
三、学习第四段
1.考察古汉语中数词使用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先联系前面部分看一些实例:
(1)长约八分有奇。(2)左右各四,共八扇。(3)船头坐三人。(4)共阅一手卷。
(5)横卧一楫。 (6)倚一衡木。 (7)为字共三十有四。
由此可见,古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这与现代汉语中较严格的“数词+量词+名词”的格局不同。
2.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拟人:船尾横卧一楫 比喻:居右者椎髻仰面
顶真:左手抚炉,炉上有壶。
3.这一段文字说明舟尾情况是怎么布局的呢?
明确: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4.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明确: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楫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
四、学习第五、六段
1.学生自读课文。
2.疏通重点词句。注意以下字词。
①则题名其上:则,就;题,书写,这里解为刻上;名,字。
②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文,文字;曰,是;天启壬戌秋日,即明熹宗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的秋天,苏轼《前赤壁赋》作于“壬戌之秋”,即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的秋天,可见,王叔远在核舟顶端刻上这个日子,表明他雕刻此核舟是在苏轼作《前赤壁赋》后540年的“秋日”有感而为之以作纪念的;甫,指男子的字。
③钩画于了:钩画,字的一钩--画。
④通计一舟,为人五:通,全部,整个;为,有;
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选择;为,制作。
⑥嘻,技亦灵怪矣哉:嘻,xī,赞叹声;灵,善,好;怪,奇异,罕见。
3.请思考:这两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第五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顶部位的雕制。第六段的主要内容是小结总计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抒对王叔远雕刻技艺之“奇巧”的赞叹以结束全文。
五、学生齐读课文,综合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2)文章主体部分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3)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怎样一个核心?
六、布置作业
请你选择一件给你留下较深印象的工艺品,依照本文的说明顺序(总一分一总,中一前一后)写一篇说明性短文。语言尽量做到生动、简洁。
(解说:能力迁移的重点有二,一是说明顺序,二是语言特点。)板书设计(附板书图) (解说:这一板书主要想呈现出本文的说明顺序,用①②等标注的是文章中实际说明的顺序,目的是更直观地反映出作者对对称美的一种追求。)
**可向学生作一些知识扩展--与本文部分用字相关联的词语:
轩--气宇轩昂 语--窃窃私语
历历--历历在目 了了--一目了然
盈--热泪盈眶、恶贯满盈 比--朋比为奸
贻--贻笑大方(与本文不同义)
夷--化险为夷、夷为平地(与本文不同义)
**古汉语在现代汉语中的痕迹--如“启”字,文中是“打开”义,在现代汉语中仍在沿用着这一用法。例如“启瓶盖儿”、“开启”、信封上的“某某启”。
我们通过这类知识的扩展,既让学生拓宽了视野,又使他们增强探求知识的欲望,从而使教学更富生命力。
[ 补充资料] 贾宗赤微刻极品震惊世界
--“微刻”的标准由此被改写
【华人艺术家网】 的国庆节,对于第六届“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对于世界上所有从事于微刻艺术的艺术家们来说,是最为令人震惊和兴奋的一个国庆节!因为,十月一日至五日在北京国贸中心举行的第六届“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上,微刻艺术家贾宗赤先生向世人展示了他那已经改写了“微刻”标准的惊世之作!
此次贾宗赤先生参加第六届“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的微雕微刻作品均为其精心之作。微雕外型形式各异、材质上乘、形态古朴大方、制作精细;微刻书画内容丰富、刻画清晰。其中黄金版微刻作品《易经》,其外型仿商代青铜器方鼎,以牛角冻寿山石为方鼎材料。鼎高4.7厘米,横长3.5厘米,宽2.2厘米。《易经》全文刻于长2厘米,宽1厘米的长方形纯金金片上。金片重3.888克,嵌于方鼎正面。全文共6379字(含标点及题款),刻写面积为1.4平方厘米,密度为4550字/平方厘米。字体为行书,自右向左竖排刻写。该件作品材质上乘、形态古朴大方、制作精细。文字刻写于黄金之上,更显豪华尊贵、千载不朽,是世上独一无二的艺术珍品、孤品!另一件极品佳作是中英文版《联合国宪章》。该件作品中文1.33万字刻写面积1.11平方厘米,英文6.5万字母刻写面积1.11平方厘米,刻写密度竟然达到了每平方厘米60000字母,更是当今微刻文字世界之最!!!
贾宗赤先生的每一件作品都是精心之作,不仅字的密度大得惊人,最绝的是:其微刻艺术,是在继承传统书画之精髓的基础上,通过特殊的精湛技艺,将书画艺术以另外的独特形式表现出来。在细微得令人难以想象的有限平面上,将传统书画艺术的韵味体现得极其完美!也正是因为如此,作为中国最高艺术殿堂的故宫博物院收藏了他的微刻作品。
10月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文化报道》以专题新闻的形式报道了贾宗赤先生的惊世微刻艺术,随后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也进行了相同内容的报道。本届“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共有三百多家中外艺术参展商参展,而这是中央电视台对所有参展单位所做唯一的专题性新闻报道。在这次新闻报道中,中央电视台在近五分钟的时间内高度评价了贾宗赤先生的微刻艺术造诣。该报道播出后,立即在京城乃至全国引起了极大的震动:“这是真正的惊世之作,更是这届艺术博览会最闪亮的艺术明珠!”。第二天便有很多人专程慕名前往艺术博览会,参观欣赏贾先生那令人不可思议的微刻艺术。
在微刻界,贾宗赤先生所带来的震撼更为强烈!因为在此次国际艺术博览会之前,国内外微刻水平最高、密度最大的也就是每平方厘米能刻写三千多个汉字。这样的密度显然跟贾先生四万字以上的极限刻写密度差距实在是太大了。更为令微刻界感到振奋的是:“微刻”的标准由此已经被贾宗赤先生改写!!!从而使从事微刻艺术创作的艺术家们有了更高的奋斗目标!以前,微刻的概念就是指刻写得很小的字或画,但从来没有过具体的定义,即小到什么程度可以称作微刻。现在,贾宗赤先生的微刻艺术对此已经进行了最好、最新的诠释:“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凭肉眼无法看清和辨别刻写内容、必须借助于高倍放大镜或显微镜才能阅读和欣赏的,方可称得上微刻二字。凡是用肉眼就能辨认出刻写内容的,都不应该算是微刻”。
世界上最早的微刻文字是西周甲骨文微刻。在陕西省岐山县出土。这批甲骨文,字体小如芥粒,笔划细若秋毫,其直笔契刻有力,折直遒劲。其中一片面积仅2.7平方厘米的卜甲,在1.17平方厘米内刻细如发丝的文字30多个,其中有的字体不足毫米;一件清朝的吊饰,在一粒长仅4.5厘米,宽只2厘米的榄核底部,刻出全首《后赤壁赋》,合共357个字(每平方厘米约40字);前些年在浙江省东阳市一户农家发现的上下两册《五经全注》袖珍作弊书,每平方厘米约33字。
贾宗赤先生的微刻书法艺术,是完全承袭传统书法之精髓,通过特殊的精湛微刻技艺,将书法艺术以另外的独特形式表现出来。目前其创作的作品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厘米6000--10000字,最大密度的作品达到了每平方厘米65000字!而在贾宗赤先生获得基尼斯世界之最之前,微刻密度的世界记录仅为每平方厘米4000字。贾宗赤先生所创作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其精心而作,不仅字的密度大得惊人,最绝的是:在细微得令人难以想象的有限平面上,能将传统书法的韵味体现得如此完美!由于贾宗赤先生的微刻作品非常微小,就连一般的高倍放大镜都无法清晰地展现出作品的精妙之处。所以在欣赏贾宗赤先生的微刻书法作品时,需要使用放大倍数较大的显微镜。在显微镜下,可以非常清晰地欣赏贾宗赤先生的作品。
板 书
设 计 核舟记 魏学
核舟之小(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对 奇巧
比 灵怪
容量之大(物杂人多;刻画精细;匠心布局、栩栩如生、形神兼备,各具特色,意趣盎然 )
课后反思
篇6:《核舟记》教学参考初中语文教案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蓬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蓬,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练习
一本文语言简洁、周密、生动,精读课文,回答下边的问题。1.简洁:文字少,传播的信息量大。
(1)以第二段为例,用了_____字,写了________景物。
(2)翻译古代汉语,文字应力求简洁。下边是课文第二段的现代汉语译文,文字不够简洁,大约可删去30字左右,请你修改。
这只船从头到尾的长度大约是八分还多一点,高大概是两个黄米粒上下那么高。船的中间高大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船舱的上面盖着一张竹篛做成的船篷。船舱的旁边开着小小的窗户,左右两边的窗户都是四扇,一共有八扇。打开窗户一看,可以看见左右两边雕刻着花纹的栏杆正好相对。把窗户关上以后,又可以看见右边窗户上面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的窗户上面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每个字都用石青给它上了色。2.周密:用语前后照应,互相关联。
指出下边加黑词语和什么照应,和什么关联。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3.生动:一般来说,描述出特点的就生动。如“中峨冠而多髯者”,写出东坡外貌特征;“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写出舟子的姿态特征。类似的例子,文中还有,试举二三例。
二文言文使用数量词和现代文不同,把下边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比较一下,不同在哪里? 1.苏、黄共阅一手卷 2.舟尾横卧一楫 3.又用篆章一
4.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三背诵第三段。作文训练
说明语言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准确,是说明语言的基本特征。写说明文,如果不能用准确的语言解说事物,阐明事理,那么,所介绍的知识也就不能表述准确,甚至还可能发生误解。
准确性和多样性、灵活性并不矛盾,多样和灵活,必须以准确为前提。现在分析一下 关于注意交通安全的几句常见的话: ①遵守交通规则。
②为了你和他人的幸福,请遵守交通规则。③高高兴兴上班来,平平安安回家去。④车走车行道,人走人行道,各行其道。⑤宁停三分,不抢一秒。⑥一看,二慢,三通过。
①语言概括,一般号召;④⑥语言具体,把遵守交通规则的要求具体化了;③似对行人的祝福语,恳切、和善,句式对称;⑤犹似司机的誓言,表示对遵守交通规则的决心,简明干脆;③⑤虽没有说明指什么而言,但遵守交通规则的含意却不言而喻;②意在教育,警醒,用语礼貌。
以上六则话语,讲的都是遵守交通规则。如果仅仅用“遵守交通规则”一句话来表示,语言就显得过于严肃,给人的印象不深。表达简单的内容,尚且要讲究语言的灵活多样,那么表达复杂内容,语言的灵活多样就更重要了。《苏州园林》是这方面的范例。
说明语言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具有丰富的内涵。但就大的方面来说,主要是平实用语和生动用语两种。下边这段话引自《辞海》:
死海(deadsea)西南亚著名的大咸湖。在约旦同巴勒斯坦之间。南北长75公里,东西宽5-16公里,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湖面低于地中海海面392米,平均深度146米,最深395米,是世界陆地的最低处。有约旦河等注入。因温度高、蒸发强烈,湖水含盐度高达23%-25%,水生植物及鱼类不能生存,沿海草木也很少。氯化物储量在420亿吨以上,并有溴化镁。可提炼各种盐类,尤以钾盐和溴最有价值。20世纪40年代于西北岸岩洞中,发现2000年前希伯来文经卷,称“死海卷轴”,富考古价值。把《辞海》的“死海”解释的语言和课文《死海不死》的语言比较,前者是平实的例子,后者则是生动的例子。
初学写说明文,主要学会用平实语言说明,同时也可学习用生动语言来说明。
参考题目 1.生动的说明 ①电子手表趣谈 ③香烟的自白 ⑤雪花的自述 ⑦请到蜂房作客 2.平实的说明 ②电子手表的构造 ④吸烟的害处
⑥为什么瑞雪兆丰年 ⑧蜜蜂 附:资料
1.蜜蜂是不能单独生活而必须过群体生活的昆虫。2.蜂群通常是由一只蜂王和一二万只工蜂组成。
3.蜂王也叫母蜂,身体比工蜂长,也比工蜂重,它的职能是产卵,一昼夜可产1.5万到两万粒卵。蜂王的寿命三年到五年,靠工蜂采集花精供养。
4.工蜂担负采集花粉、花蜜,酿制蜂粮,哺育蜂儿,饲喂蜂王,修造巢房,守卫蜂巢,调节蜂群内的温度和湿度。最多活六个月。
5.开花时节,蜜蜂忙得忘记早晚,有时还趁着月色采花酿蜜。
6.在漫无边际的大自然中,蜜蜂怎么知道什么植物在哪里开花流蜜呢?原来是有很多蜜蜂,先出巢四方侦查,回来把侦查的结果告诉它们的同伴。蜜蜂这种告诉方法,是它们特有的一种“语言”——蜜蜂的舞蹈。
7.蜜蜂要酿成一公斤蜜,必须在100万朵花上采集原料。假如蜜蜂采蜜的花丛同蜂房的距离平均是一公里半,那么,蜜蜂采一公斤蜜,就得飞上45万公里,差不多等于绕地球赤道飞行11圈。8.一窝蜂,一年能割几十斤蜜。在广东,蜜蜂一年四季都不闲着。蜜蜂吃得不多,每回割蜜,留下一点糖就行了。
9.蜜蜂轻易不蛰人,你要伤害它,才蛰;一蛰,它自己也就耗尽了生命,活不久了。10.大黄蜂常常来到蜜蜂窝洞口,专干坏事,它们会咬死蜜蜂的。
语文活动
作文修改:重复罗嗦
避免重复罗嗦,使语言表达简洁明快,这是写作的一项基本要求。这方面常见的语病:第一、同一句内的字面重复。第二、同一句内的词义重复。第三、堆砌成语。
练习
一下边三段文字有的同一句内字面重复,有的同一句内词义重复,有的堆砌成语,根据文句意思,作必要的修改。
1.我走到水渠边的绿色的菜地里,我找到了李静,只见李静他正小心翼翼地伸出两只 手正向一只叫着的蝈蝈儿扑去。我大声招呼他快过来,他答应了一声,却把蝈蝈儿给吓跑了。2.早晨,非常通红的太阳刚从东方地平线上才升起来,我们小组的同学已经登上了小石山的顶峰上。放眼望去,崭新的新住宅楼,整整齐齐的厂房,高高的电视发射塔,都沐浴在美丽好看的阳光中。
3.在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哪一处不是洋溢着春天的气息呢?工农业战线上,经济改革深得人心,到处出现了“日出江花红胜火”的局面。文艺百花园姹紫嫣红,万紫千红,气象万千,新的电影、戏剧像朵朵烂漫的山花竟相开放。科技和教育领域不也是春意盎然、春光明媚、百花齐放、繁花似锦吗?一项项科技成果,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葱茏的校园里,青少年学生正如茁壮的树苗在长大成材。
二下面一段文字中,连用了五次“两只喜鹊”显得重复罗嗦。你认为哪两处可以删去,哪两处可以用“它们”来代替?
相关文章:
医疗机构依法执业专项监督检查自查报告02-08
让读书成为我们的习惯02-08
我们这样的读书生活作文800字02-08
让自信陪伴学困生成长02-08
读书活动计划方案02-08
六年级3班国旗下讲话02-08
六年级国旗下的演讲讲话稿02-08
六年级关于保护环境国旗下讲话稿02-08
六年级国旗下的讲话02-08
国旗下讲话_给六年级毕业生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