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消毒隔离措施

关键词: 感染率 感染 医院 病人

手术室消毒隔离措施(精选七篇)

手术室消毒隔离措施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度我院共进行手术2655例, 其中男1 647例, 女1 008例;2013年度我院共进行手术2 828例, 其中男1 796例, 女性1 032例。观察、追踪上述病人术后感染发生情况, 手术部位感染诊断标准按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2,3]。两年度病人的年龄、疾病类型、手术方式、手术时间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手术室消毒隔离管理措施

1.2.1. 1 加强手术室空气消毒

手术室的空气质量直接影响手术质量以及病人术后感染发生情况。有研究指出, 当空气中浮游菌总数<180cfu/m3, 手术感染风险明显降低[4]。因而可以通过减少手术参与人员以及参观人员数量, 减少人员频繁走动, 确保各区域间的门紧闭以及避免手术室空气污染降低手术室空气浮游菌总数。在必要时可以更换医院手术室空气净化系统, 以确保手术空气消毒情况良好。

1.2.1. 2 加强器具消毒管理

对手术用器具应尽可能采用高温灭菌法灭菌, 对无法采用此法灭菌的器具应采用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或环氧乙烷熏蒸。对于一次性无菌物品使用前必须详细观察生产日期、有效期、包装是否完整等, 严禁使用不合格产品和二次利用一次性无菌物品[5]。

1.2.1. 3 加强人员管理

手术病人本身的洁净程度也是影响病人手术质量及术后感染率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为了提升手术质量、改善病人预后应加强对手术病人的管理。对择期手术病人应尽可能在手术前清洁全身或手术部分, 更换干净的衣服。对急诊病人进手术室前应细致清洗、消毒创面, 并给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手术人员平常与各类病人接触较多, 双手、衣物等沾染细菌、病毒等感染源的几率较大, 如不进行严格消毒不仅会影响本次手术病人的手术质量, 也会污染整个手术室环境。故手术人员应严格按照手部消毒流程进行消毒, 确保手部细菌菌落数≤5cfu/m2[6]。手术人员切不能因贪快而违反洗手规程和无菌操作规程, 给病人带去不必要的损伤[7]。

1.2.1. 4 加强灭菌物品贮存管理

灭菌物品应单独存放, 至少距离地面高30cm, 离墙5cm, 离天花板50cm[8]。存放在通风良好、清洁干燥的专用储物柜内, 并由专人每日进行检查并且另人复查。存放处需每日进行湿式清洁, 保证室内温度与湿度均比较适中, 严禁无关人员进入。

1.2.1. 5 加强术后切口感染控制[9]

临床医生及护理人员在病人更换敷料或者清洗创口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流程, 降低伤口感染风险。同时应告知病人创口注意事项, 如保持创口清洁、干燥, 保持敷料完整不移位等, 减少因病人自身处理不当而诱发感染的风险。

1.2.2 观察指标

比较2012年、2013年医院病人术后Ⅰ级、Ⅱ级、Ⅲ级创口感染率。

1.2.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例 (%)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 在医院内部开展和加强手术室消毒隔离管理后, 2013年度各类创口感染率以及总感染率均低于2012年度。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实施和加强手术室消毒管理能够明显改善医院感染控制, 减小了术后感染风险, 降低了术后感染率, 改善了病人预后质量, 应广泛深入开展。

为了进一步提升我院感染控制质量, 医院可以成立感染监督办公室, 并在各科室设立监督小组, 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实际操作中的不足和问题, 进一步提升我院手术室消毒隔离管理工作质量, 改善病人预后质量。利用午餐会等时间在科室内部就上一阶段较严重的问题进行回顾、分析, 引起实验参与人员的重视, 避免再次发生此类行为, 同时分析优秀案例, 提升科室整体感染控制能力。其次, 院部应不断完善医院感染控制制度以及相关消毒、灭菌制度, 提升我院手术室、手术器械以及参与人员的消毒质量, 尽可能减少感染源, 控制感染发生。此外, 院部应根据对过往案例的分析不断完善我院各类与手术操作相关额各类规程, 细分步骤, 让各实验参与人员有明确的执行标准, 尽量减少因人为因素所导致的感染。不定期组织人员抽查各章程实施程度及实施质量, 对成绩优异者进行表扬, 对成绩较差进行批评, 提出整改意见, 追踪整改效果, 切实提升我院感染控制能力。最后, 应加强病人、临床医生与护理人员的感染控制意识, 帮助医院内的每个人树立、强化感染控制理念, 从自身做起减少感染源。

摘要:[目的]研究手术室消毒隔离管理对医院感染控制的影响。[方法]2012年度医院进行手术2 655例, 从2013年始医院加强手术室消毒管理, 2013年度共进行手术2 828例, 对比2012年与2013年医院病人术后I级、Ⅱ级、Ⅲ级创口感染率。[结果]2013年I级、Ⅱ级、Ⅲ级创口感染率依次为0.10%, 0.46%, 2.27%, 低于2012年的0.38%, 2.12%, 4.59%。[结论]实施和加强手术室消毒管理能够明显改善医院感染控制, 减小术后感染风险, 降低术后感染率。

关键词:手术室,消毒隔离管理,医院感染

参考文献

[1]祁庆彬, 张伟.加强手术室的感染管理与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23) :4955.

[2]黄成风, 姜菲, 张爱萍.加强医院感染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22) :4838.

[3]张爱珍.预防与控制门诊手术室医院感染的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9) :1215.

[4]陈坚, 陈菊珍.手术室消毒隔离管理中易忽视的护理风险与防范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 (08) :963-964.

[5]蒲亨景.加强医院手术室感染源的消毒隔离管理[J].吉林医学, 2012, 33 (33) :7361.

[6]沈雪光.洁净手术室消毒隔离管理中易忽视的问题与防范对策[J].现代预防医学, 2012, 39 (22) :5869-5870.

[7]袁小兰, 周华丽, 叶天容.手术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防范与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 2008, 23 (15) :1369-1371.

[8]于萍, 杨金玲, 曾慧韵.消毒隔离管理的持续质量改进[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 (7) :784-785.

[9]朱永玲.消毒隔离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7, 20 (7) :863-864.

手术室消毒隔离措施 篇2

1.凡进入手术室的工作人员必须更换手术室的衣、帽、口罩、裤、鞋子必须盖住头发,方准入内。

2.除参加手术的有关人员外,其他人员不得入内。参观手术需经医教科、护理部批准,其人数不能超过手术间规定之数字。

环境要求

1.手术间应保持清洁,每次术后一切用物均应用消毒液湿式擦抹,地面、墙角需清洁干交,并以消毒液拖净。

2.每日各手术间彻底打扫一次。

3.吸引瓶、污物桶每次用后,洗刷干净,并以消毒液浸泡后方可使用。

4.洗涤间须保持清洁和下水道通畅,洗手护士勿将刀、针、线圈丢入水池,以防堵塞。

5.洗手间每晚与次晨须各拖地一次,洗手完毕再清洁打扫,及时冲洗水池积垢每周擦拭以保持水池洁白通畅。

6.更衣室清洁工作,地面,便池要求洁白无臭味,每日拖地二次,每周总打扫一次。

7.保持洗澡间整洁,防止毛发等物堵塞下水道,非本室人员及非当日手术人员,不得在该洗澡间洗澡。

8.办公室每日须擦拭桌面并清扫拖地,使用后随时保持清洁整齐,每月大扫除一次。

9.手术室在严格划分无菌,有菌区域后,手术按无菌与感染分室,因诊断不明或其它原因在无菌手术间施行有菌手术后,应进行严格严密的清洁和消毒。

消毒隔离制度

1.无菌手术和污染手术应分室进行,如必须在同一手术间进行,应先做无菌手术,后做污染手术。

2.手术前后以0.1%有效氧消毒液或0.5 %过氧乙酸擦拭手术床、桌、台、凳、用具、门窗等,并用思康消毒液拖擦地面,室内经常保持医疗器械、物品清洁整齐,每周大搞一次卫生。术前30-60分钟之前启动导流,做污染手术后按常规要求及时消毒处理。

3.无菌罐、无菌镊(钳)、无菌盒采用灭菌后干保存一用一灭菌。各种治疗包、手术包、敷料包经高压蒸汽灭菌后,有效期为两周。

4.用过的手术器械、手套清洗后分别置于超声波清洗机清洗,然后将器械放入烤箱烤干,涂油备用,手套晾干备用。用过的布类、敷料送洗衣房清洗煮沸消毒 30分钟。乙型肝表面抗原阳性患者和绿脓杆菌感染患者用过的器械,置于500mg/L含氯消毒液中浸泡30分钟,取出清洗烤干,一次性敷料用后送大地维康公司焚烧。对用过的手术间,以0.5%过氧乙酸擦试手术床、麻醉桌、凳、器械台、门、窗、用具、地面以思康消毒液拖擦消毒。

5.破伤风、气性坏疽等特异性感染手术患者用过的器械、浸泡、冲洗后经高压蒸汽灭菌再洗净、烘干、涂油备用。用过的布类送高压灭菌后再送洗衣房清洗煮沸消毒30分钟。用过的敷料送大地维康公司焚烧。不能耐高温的精密仪器,用低温灭菌密闭。

6.手术包用化学指示剂检测灭菌效果,包内放置二张指示卡,每月做一次生物指示剂检测(即用嗜热脂肪杆菌芽胞检测)。

7.手术间每月做空气细菌培养一次,按规定和手术室等级放置平皿。

8.手术室应设置消毒物品贮藏间,各种无菌包经高压灭菌有效期为7天,霉季为3天。

9.无菌包内必须放有化学指示卡和3M胶带。

10.已打开的无菌包,必须用无菌单严密遮盖,不得超过4小时。

11.高压灭菌物品、手术间空气、手术者手、医用器材(熏蒸、浸泡),消毒液、净化水、操作台,每月细菌检测培养一次。

12.各手术间周期清洁消毒规定。

13.手术者戴好手套后,不得任意行走及离开手术室。

14.任何人发现或被指出违反无菌操作时,必须立即纠正,术者脐平面以下区域均视为有菌区,如器械等无菌物品掉至平面以下,必须重新灭菌后才能使用。

15.器械护士不可从术者身后传递器械,需要时可在术者臂下传递,但不能低于台面。

16.已取出的无菌物品,虽然未污染,但也不能放回原容器中,必须重新灭菌后再用。

17.手套破损,立即更换,凡疑有物品污染,必须重新灭菌后再用。

18.术中被污染的器械,如切开消化道的剪、刀,均须另放于弯盆内,不能重新使用。

感染手术后处理原则

感染手术后必须消毒处理,其目的以防止因空气的传播或感染器械的再使用以致交叉感染,污染手术处理,根据感染程度,细菌种类不同而分四类方法处理。

1.一般感染手术(如脓肿切除)

(1)术中所用一次性器械及敷料,以医用污染垃圾作焚烧处理,非一次性物品另行消毒灭菌处理。

(2)更换手术台及推车上的床单、被套等另行消毒处理。

(3)手术间按常规清扫并消毒。

2.感染范围广泛手术(如急性脓疡、大面积烧伤等)

(1)护士在术前根据手术的需要尽可能将的品准备齐全,以免外出而以引起交叉感染。

(2)术中所用一次性器械及敷料,以医用污染垃圾作焚烧处理,非一次性物品另行消毒灭菌处理。

(3)消毒液擦拭物品表面,消毒液拖地,空气净化处置。

3.烈性感染手术(如气性坏疽、破伤风)

此类手术尽量在就地病区作,若送手术室,则须放在简易而小的手术间内进行,以利隔离。

(1)术前准备用物,力求简单并选较差的器械为宜,尽量少用布类(用以一次性为佳),含有脓血的物品则尽量控制在手术台上,勿随意放置。

(2)术前尽量将不需用的物品放到室外,配备2名护士,室内、外各一个。

(3)术中用过的一次性物品全部焚烧,非一次性物品必须另行消毒灭菌处理。

(4)凡手术中未用过的物品集中打包,外面加清洁包布,注明标鉴后,行高压灭菌后再按常规处理,推车用消毒液擦拭。

4.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术后处理

(1)手术通知单上注明阳性,即做好术前准备。

(2)术中用过的一次性物品全部焚烧,非一次性物品必须另行消毒灭菌处理。

(3)凡术中未用过的物品集中打包,外面加清洁包布,注明标准后,行高压灭菌后再按常规处理。

手术室消毒隔离措施 篇3

中图分类号:R826.2+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5-146-01

手术室是医院的高危科室,手术室的感染控制也是手术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手术室的感染时有发生,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而且阻碍了医疗质量的提高,因此加强制度建设,做好人员培训对相关危险因素采取控制措施,是手术室感染控制的重要措施。

1 消毒隔离制度

1.1 无菌手术和污染手术应分室进行,如必须在同一手术间进行,应先做无菌手术,后做污染手术。

1.2 手术室应有定期清洁卫生制度,每日、每周、每月定人、定点、定时,做好清洁、消毒工作。定期做空气培养,手术室空气中细菌总数不得超过500个/m3。手术前后以0.1%有效氧消毒液或0.5 %过氧乙酸擦拭手术床、桌、台、凳、用具、门窗等,并用思康消毒液拖擦地面,室内经常保持医疗器械、物品清洁整齐,每周大搞一次卫生。术前30-60分钟之前启动导流,做污染手术后按常规要求及时消毒处理。

1.3 无菌罐、无菌镊(钳)、无菌盒采用灭菌后干保存一用一灭菌。各种治疗包、手术包、敷料包经高压蒸汽灭菌后,有效期为两周。

1.4 用过的手术器械、手套清洗后分别置于超声波清洗机清洗,然后将器械放入烤箱烤干,涂油备用,手套晾干备用。用过的布类、敷料送洗衣房清洗煮沸消毒30分钟。乙型肝表面抗原阳性患者和绿脓杆菌感染患者用过的器械,置于500mg/L含氯消毒液中浸泡30分钟,取出清洗烤干,一次性敷料用后送大地维康公司焚烧。对用过的手术间,以0.5%过氧乙酸擦试手术床、麻醉桌、凳、器械台、门、窗、用具、地面以思康消毒液拖擦消毒。

1.5 破伤风、气性坏疽等特异性感染手术患者用过的器械、浸泡、冲洗后经高压蒸汽灭菌再洗净、烘干、涂油备用。用过的布类送高压灭菌后再送洗衣房清洗煮沸消毒30分钟。用过的敷料送大地维康公司焚烧。不能耐高温的精密仪器,用低温灭菌密闭。

1.6 手术包用化学指示剂检测灭菌效果,包内放置二张指示卡,每月做一次生物指示剂检测(即用嗜热脂肪杆菌芽胞检测)。

1.7 手术间每月做空气细菌培养一次,按规定和手术室等级放置平皿。

1.8 手术室应设置消毒物品贮藏间,各种无菌包经高压灭菌有效期为7天,霉季为3天。

1.9 无菌包内必须放有化学指示卡和3M胶带。

1.10 已打开的无菌包,必须用无菌单严密遮盖,不得超过4小时。

1.11 高压灭菌物品、手术间空气、手术者手、医用器材(熏蒸、浸泡),消毒液、净化水、操作台,每月细菌检测培养一次。

1.12 各手术间周期清洁消毒规定。

1.13 手术者戴好手套后,不得任意行走及离开手术室。

1.14 任何人发现或被指出违反无菌操作时,必须立即纠正,术者脐平面以下区域均视为有菌区,如器械等无菌物品掉至平面以下,必须重新灭菌后才能使用。

1.15 器械护士不可从术者身后传递器械,需要时可在术者臂下传递,但不能低于台面。

1.16 已取出的无菌物品,虽然未污染,但也不能放回原容器中,必须重新灭菌后再用。

1.17 手套破损,立即更换,凡疑有物品污染,必须重新灭菌后再用。

1.18 术中被污染的器械,如切开消化道的剪、刀,均须另放于弯盆内,不能重新使用。

2 感染手术后处理原则

感染手术后必须消毒处理,其目的以防止因空气的传播或感染器械的再使用以致交叉感染,污染手术处理,根据感染程度,细菌种类不同而分四类方法处理。

2.1 一般感染手术(如脓肿切除)(1)术中所用一次性器械及敷料,以医用污染垃圾作焚烧处理,非一次性物品另行消毒灭菌处理。(2)更换手术台及推车上的床单、被套等另行消毒处理。(3)手术间按常规清扫并消毒。

2.2 感染范围广泛手术(如急性脓疡、大面积烧伤等)(1)护士在术前根据手术的需要尽可能将的品准备齐全,以免外出而以引起交叉感染。(2)术中所用一次性器械及敷料,以医用污染垃圾作焚烧处理,非一次性物品另行消毒灭菌处理。(3)消毒液擦拭物品表面,消毒液拖地,空气净化处置。

2.3 烈性感染手术(如气性坏疽、破伤风)此类手术尽量在就地病区作,若送手术室,则须放在简易而小的手术间内进行,以利隔离。(1)术前准备用物,力求简单并选较差的器械为宜,尽量少用布类(用以一次性为佳),含有脓血的物品则尽量控制在手术台上,勿随意放置。(2)术前尽量将不需用的物品放到室外,配备2名护士,室内、外各一个。(3)术中用过的一次性物品全部焚烧,非一次性物品必须另行消毒灭菌处理。(4)凡手术中未用过的物品集中打包,外面加清洁包布,注明标鉴后,行高压灭菌后再按常规处理,推车用消毒液擦拭。

2.4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术后处理(1)手术通知单上注明阳性,即做好术前准备。(2)术中用过的一次性物品全部焚烧,非一次性物品必须另行消毒灭菌处理。(3)凡术中未用过的物品集中打包,外面加清洁包布,注明标准后,行高压灭菌后再按常规处理。(4)手术间按常规消毒处理。

3 讨论

3.1 凡进入手术室的工作人员必须更换手术室的衣、帽、口罩、裤、鞋子必须盖住头发,方准入内。

3.2 除参加手术的有关人员外,其他人员不得入内。参观手术需经医教科、护理部批准,其人数不能超过手术间规定之数字。

3.3环境要求(1)手术间应保持清洁,每次术后一切用物均应用消毒液湿式擦抹,地面、墙角需清洁干交,并以消毒液拖净。(2)每日各手术间彻底打扫一次。(3)吸引瓶、污物桶每次用后,洗刷干净,并以消毒液浸泡后方可使用。(4)洗涤间须保持清洁和下水道通畅,洗手护士勿将刀、针、线圈丢入水池,以防堵塞。(5)洗手间每晚与次晨须各拖地一次,洗手完毕再清洁打扫,及时冲洗水池积垢每周擦拭以保持水池洁白通畅。(6)更衣室清洁工作,地面,便池要求洁白无臭味,每日拖地二次,每周总打扫一次。(7)保持洗澡间整洁,防止毛发等物堵塞下水道,非本室人员及非当日手术人员,不得在该洗澡间洗澡。(8)办公室每日须擦拭桌面并清扫拖地,使用后随时保持清洁整齐,每月大扫除一次。(9)手术室在严格划分无菌,有菌区域后,手术按无菌与感染分室,因诊断不明或其它原因在无菌手术间施行有菌手术后,应进行严格严密的清洁和消毒。

参考文献:

[1]李爱萍.手术室消毒隔离与院内感染[J].实用医技杂志,2010,(2):99.

手术室消毒隔离措施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月至2011年10月和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各收治的115例患者进行相关的护理措施,实验组中有62例男性,53例女性,年龄范围:18~73岁,平均年龄为50.13岁。对照组中有65例男性,50例女性,年龄范围:19~74岁,平均年龄为49.12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没有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2011年前手术治疗患者容易存在的风险和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并采取相应的防范对策。

1.2.1 存在的问题:

(1)手术室被服和交换车的不规范:很多医院在对物品和手术被服的管理都不能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有时根本没有对交换车进行相关的清洁和消毒[3]。而消毒车的管理中也容易忽视,因为没有相应的消毒锅,若消毒车没有经过消毒就进入手术室,很容易出现感染情况。(2)手术室的人员管理:手术室中的人员包括保洁员和医护人员,因为保洁员的接受能力较差,文化水平较低,没有给予过专业的培训,没有隔离和消毒的意识,在污染区和洁净区的区分上不明确,而且在达到洁净室时没有按规定进行帽子、口罩的佩戴[1]。医护人员有时在洗手和无菌操作上没有严格按规定执行,还有手术间的互串和随便走到,也会使感染情况增加。因为手术室中的工作要求极高,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大,若有产妇和的情况,护理人员会因为工作疲劳而导致差错,引起感染。(3)外来器械不良的管理:很多骨科手术中需要使用相应的固定器械,但是这些器械中有很多外来,而且生产厂家较多,甚至有医师采用招标外的相关器械。没有在手术前给予统一的消毒灭菌,有时还会有外来器械达到较晚,造成延误手术的情况,由于外来器械的不良管理增加了医院中的风险隐患。(4)废弃物的不当处理:对于血液和体液的污染物和废弃物以及梅毒抗体中手术污染物不能严格放置在专用的垃圾袋中,将一次性的导管等终末处理的废弃物没有进行规范的放置,虽然在手术间有标明针头、玻璃的放置容器,但是很多穿刺针、注射器和手术刀片都不能正确放置。

1.2.2 防范措施:

(1)手术室流动物品的管理:手术中的流动用品有常用物品、运送车辆以及各种药物,为了保证对这些物品的良好管理,要给予严格的划区,包括手术室的内外,有无菌区、污染区和半污染区,尽量使无菌区距离污染区较远的距离[4]。同时给予定岗和定责制,认真签署手术室中的物品登记表,将责任人写清,避免自行调整工作的内容和更换班次的行为。对于床上的用品要坚持每位患者使用一套,在使用后给予认真清洗,对于中单和床罩等采用一次性的产品,手术结束后立即更换,按照污染物进行处理。对手术室的环境每天要进行彻底的清扫,严格消毒,并采用紫外线的措施。有时患者需要将用药、病历本和影像摄片的物品带入到手术室中,在进入前需要选择含氯的消毒液进行擦拭。在手术结束后也进行相关消毒,避免交叉感染的出现。(2)加强工作人的专业素质:首先对护工进行相关的培训,使其对感染和清洁的概念清除记忆,对生活垃圾的分类、灭菌、消毒和隔离等该概念给予良好的分类,使其可以正确配制消毒液[5]。将严格消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阐述清楚,使护工工作的责任意识得到提高,能够按照相关规定对污染区和清洁区的拖把、抹布进行严格的消毒和放置。对于医护人员也要是消毒隔离的管理意识得到提高,服务水平也要不断改善,定期给予培训,包括感染的相关知识,物品的使用和注意事项以及手术室中的相关规定都要牢记。并采用考试和奖惩的机制促进工作人员的积极性。(3)对外来器械进行严格管理:对于外来的器械,必须采用严格的供应渠道,并给予检验环节的设置,避免机械出现包装破损的现象[6]。首先,外来器械进入到医院时要经过专门人员的验收,包括包装检查、货品清点、生产日期和产品的合格证,所有项目都准确无误后才能进入到医院中。当科室使用时也需要对器械给予确认和检验,在同意书上签字后才能进入科室。而在进入手术室的使用前依然需要给予统一列表和检查,尤其对器械的包装、保存期和清洁度进行检查。(4)合理处理废弃物:对于手术室的废弃物,要设置专门的放置地点和专门的垃圾袋,将经过血液和体液污染的物品等进行规范放置。尤其对于梅毒血清的手术器械,需要将其放置在双层的垃圾袋中,打包后才能放到密闭箱然后运送。对于辅料则使用单层的黄色垃圾袋进行标识和打包。避免将病菌感染给其他患者。

1.3 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感染情况及满意度进行调查,实验组115例患者中有5例患者出现感染,发生率为4.3%;对照组115例患者中有17例患者出现感染,发生率为14.8%。感染发生率差异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92例满意,19例一般,4例不满意,满意度为96.5%;对照组中71例满意,28例一般,16例不满意,满意度为86.1%,两组患者有满意度的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手术室是医院中重点的工作地点,因为进入手术室治疗的患者,病情都较为严重,而且有时在手术室中还会有器官和身体部分的裸露,容易发生感染等情况,不利于患者本身疾病的治疗,因此各大医院都要对手术室的消毒隔离进行良好的管理,对经常出现的问题给予相关措施的防范,减少感染等风险的发生。通过对近年来相关问题的分析得出,造成风险的相关因素有:手术室被服和交换车的不规范,手术室的人员管理,外来器械不良的管理,废弃物的不当处理。对相关制度和规则的制定后,对手术室的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和定期考察,使其能够对工作认真负责,并对手术室流动物品和外来的器械进行严格的管理,对废弃物进行良好的处理。在相关措施的实行后,实验组患者感染的发生率为4.3%,满意度为96.5%;而对照组患者的发生率为14.8%,满意度为86.1%。由此说明防范措施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通过多手术室进行容易忽视的护理风险,采取相应措施,加强管理,能够使患者的感染发生率减少,提高满意程度。

摘要:目的 探究手术室消毒隔离管理中的护理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防范对策。方法 选取2008年1月至2011年10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15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与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115例患者为实验组采用改革后的措施,观察两组患者院内感染和风险的发生情况,对存在的风险和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使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得到强化,并给予相关制度的建立健全。结果 实验组患者感染的发生率为4.3%,满意度为96.5%;对照组患者的发生率为14.8%,满意度为86.1%,具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对手术室消毒隔离中采取相应的管理和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能够使医院的感染发生率得到有效减少。

关键词:护理风险,手术室的消毒隔离管理,防范对策

参考文献

[1]陈小娣,钱小毛,高建萍,等.手术室环境消毒质量现状及其监管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16(12):121-122.

[2]倪晓平,蔡一华,俞中,等.医疗固体废物处置方法探讨与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11(8):107-108.

[3]张金凤,邢玉斌,付婷婷,等手术室拖鞋清洗消毒方法的对比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13(8):112-113.

[4]章一华,张金凤,古锦屏,等.护理观察在手术室消毒隔离技术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3(8):156-157.

[5]陈素平,王珏芳,胡来凤.洁净手术室消毒隔离管理中易忽视的问题与防范对策[J].吉林医学,2012,33(31):142-143.

手术室消毒隔离制度 篇5

3、进入手术室必须更换手术室专用拖鞋、衣、裤、帽,贴身内衣不可外露,外出必须更换外出衣和外出鞋。

4、手术室工作人员患呼吸道感染者,面部、颈部、手部有感染者及患皮肤病者一律不准进入手术间。

5、感染手术应在手术通知单上说明感染情况,尽可能在感染手术间内进行,术后及时进行清洁消毒。遇有特殊菌种,如破伤风、绿脓杆菌、气性坏疽、朊毒体等感染手术时,应尽量缩小污染范围;朊毒体、气性坏疽等特殊感染器械及物品用后先消毒后清洗再消毒,手术标本按隔离要求处理,手术间严格终末消毒。

浅谈产房的消毒隔离措施 篇6

1 空气消毒

1.1 自然通风

坚持每天定时开窗通风换气, 保持空气新鲜, 每次通风时间为30 min。

1.2 紫外线灯管消毒

悬吊式紫外线灯消毒每10~15平方米房间需要安装紫外线灯管1支。灯管高度不得超过2.5米。紫外线消毒灯辐射强度不得少于或等于70 μw/平方厘米。紫外线灯管必须保持清洁, 每周用酒精棉球擦洗一次, 发现灯管表面有灰尘、油污时, 应随时擦拭。每天小夜班照射时间为2 h。用紫外线消毒室内空气时, 房间内应保持清洁干燥, 减少尘埃和水雾。温度低于20℃或高于40℃, 相对湿度大于60%时, 应适当延长照射时间[1]。

1.3

每周用20%过氧乙酸溶液熏蒸一次。

2 环境、物体表面的消毒

包括器械、敷料、医疗用品、氧气湿化瓶、桌面、椅子、凳子、窗台、门、地面等的消毒。

2.1 无菌器械、容器、敷料缸、持物钳等, 要定期消毒、灭菌, 消毒液每周更换二次, 每周用20%过氧乙酸空气熏蒸消毒一次, 每月细菌培养一次, 并做好记录。

2.2 桌、椅、凳子、窗台、门、污桶、地面等应每日用消毒液擦洗二次, 每周星期五大清扫一次, 抹布、拖把应专用, 用完后消毒液浸泡、洗净、晾干。

2.3 当地面没有明显的污染情况时, 每天用1:500的84消毒液浸泡过的拖把消除地面的污秽和部分微生物;当地面受到产妇呕吐物等污染时, 应用1:200的84消毒液浸泡过的拖把清除地面的污秽。

2.4 氧气湿化瓶 每人用完后在0.5%过氧乙酸溶液中浸泡30 min, 取出后用灭菌注射用水冲洗干净, 晾干。如果一周未用, 应重新消毒。如果一人持续使用一周, 应消毒一次。

2.5 各类无菌容器、无菌包外应注明物品名称、消毒日期, 使用后写明开包日期, 超过24 h, 应重新消毒。

3 产床的消毒

产床每人用完后即用消毒液擦洗, 油布每周送洗衣房消毒一次。孕妇系乙肝阳性者, 应在隔离分娩室进行分娩。器械用1:200的84消毒液浸泡30 min后, 洗净、高压消毒, 房间用20%过氧乙酸熏蒸, 床、油布用1:200的84消毒液擦洗后送洗衣房再消毒, 用过的敷料 (一次性用品) 、卫生纸等用1:200的84消毒液浸泡30 min后送焚烧。隔离分娩室必须进行彻底的终末消毒处理, 避免感染。

4 讨论

医院感染不仅是一个全球性有关医院人群健康的重要问题, 而且也是衡量医院管理水平和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 正确的消毒与灭菌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为了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 我们组织医护人员学习预防院内感染的知识, 自觉执行各项消毒隔离制度, 耐心向产妇及家属进行预防院内感染的宣教, 把预防院内感染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加强临床使用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的管理, 预防患者发生感染。严格区分污染和未污染物品, 定期进行空气和产房物品的消毒, 并进行彻底的终末消毒。定期监测微生物变化。通过监测, 及时掌握医院感染的各种信息, 深入认识其特征和规律性, 寻找有效的防制办法, 避免和减少防制工作的盲目性, 通过监测--控制--监测, 最终达到减少和控制医院感染的目的, 以提高医疗护理质量[2]。非本室工作人员未经允许禁止进入产房, 工作人员进入时必须换产房工作服, 戴一次性口罩、帽子, 换拖鞋, 以减少感染机会。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加强手的清洁与消毒, 能大大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3]。

参考文献

[1]山东省卫生厅编.医院感染管理手册.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94.

[2]刘振声, 金大鹏, 陈增辉.医院感染管理学.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0, 2:274.

手术室消毒隔离措施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将对66例未发生手足口病但与手足口病患儿接触过的儿童进行分组预防治疗, 其中男性儿童39例, 女性儿童27例, 年龄7个月~7岁, 平均年龄3.2岁。将66例与手足口病患儿接触过但未发生手足口病的儿童按照随机方式平均分为两组, 即研究组与对照组, 每组患儿33例。

1.2 方法

1.2.1 手足口病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表现为发热、食欲不振、咳嗽、流涕等, 严重者甚至出现肢体肌阵挛、精神差以及易惊等症状。所有手足口病患儿均出现手、足以及口腔黏膜疱疹或斑状丘疹, 且患儿患处皮疹多呈现出圆形或椭圆形, 直径在1~4 mm, 且数量不等[3]。患者手、足皮肤疹疱周围可出现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清澈, 疱壁较薄, 且患者有轻度的疼痛感或瘙痒感;患者口腔黏膜损害临床表现为口腔内部出现疱疹、口腔黏膜充血等情况, 若患处破溃后易形成口腔溃疡, 影响患儿正常进食。

1.2.2 预防方法

研究组未发生手足口病, 但与手足口病患儿接触过的儿童给予适当的消毒隔离措施。一旦接触到患有手足口病的患儿时, 研究者与陪护人员均应用0.5%碘伏溶液或过氧乙酸消毒液对手部进行涂擦或浸泡严格消毒, 作用时间为2~3min。常规的免洗手消毒液对肠道病毒无效是特别需要注意的。患儿所用毛巾、擦手巾、尿布等每次清洗后后需煮沸5 min。充分清洗并煮沸消毒患儿的奶瓶、奶嘴20 min后使用, 也可用含有效氯250 mg/L的消毒液浸泡30 min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用含有效氯500 mg/L的消毒液擦拭或浸泡患儿接触过的玩具、学习用品15 min后用清水擦拭、冲洗干净。患儿使用后的便盆、便池、坐便器先投入50 g漂白粉60 min后再冲水。用含有效氯500 mg/L的消毒液喷雾、擦拭消毒坐便器表面, 作用15 min。室内空气, 注意开窗通风,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日通风2~3次, 每次不少于30 min。加强通风, 可以采取通风 (包括机械通风和自然通风) , 也可以采用循环风式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环境表面消毒:地面、墙壁、桌、椅的消毒需每天用含有效氯500 mg/L消毒液或0.5%过氧乙酸溶液喷洒或擦拭, 作用15 min。地面、墙壁:用含有效氯 (溴) 1 000 mg/L消毒剂溶液喷洒消毒污染的地面、墙壁, 作用15 min。地面消毒先从外向内喷雾一次, 喷药量为200~300mL/m2, 待室内消毒完毕后, 再从内向外重复喷雾一次。上述消毒处理不少于15 min。物体表面:用含有效氯 (溴) 500 mg/L消毒液擦拭或喷洒对门把手、楼梯扶手、床围栏、桌椅台面、水龙头等物体表面进行消毒, 作用时间15 min, 必要时用清水擦拭干净以免腐蚀损坏。污染物:最好用固定容器盛放排泄物、呕吐物等, 稀薄的排泄物、呕吐物, 每1000 mL可加漂白粉50 g或含有效氯20 000 mg/L消毒剂溶液2 000 mL, 搅匀放置2 h。成形粪便不可以用干漂白粉消毒, 应含有效氯50 000 mg/L含氯消毒剂溶液, 或用20%漂白粉乳剂 (含有效氯5%) 2份加于1份粪便中, 混匀后, 作用时间2 h。盛排泄物或呕吐物的容器可以用含有效氯 (溴) 5 000 mg/L消毒剂溶液浸泡15 min, 消毒液浸泡时要漫过容器。用漂白粉或生石灰覆盖被排泄物、呕吐物等污染的地面, 作用60 min后清理。用70℃以上热水浸泡患儿的衣服、被褥需要单独清洗, 作用30 min, 垃圾喷洒含有效氯10 000 mg/L消毒剂溶液, 作用60 min后收集且进行无害化处理。对照组未发生手足口病但与手足口病患儿接触过的儿童不作上述相应处理, 但须隔离观察病情。观察并记录两组儿童的手足口病发病情况, 进行统计学分析。

1.3 统计方法

数据经过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计量数据使用t检验, 所有计数数据使用χ2进行检验。

2 结果

研究组未发生手足口病, 但与手足口病患儿接触过的儿童, 与对照组未发生手足口病, 但与手足口病患儿接触过的儿童经不同消毒隔离方法后手足口病发病情况比较分析, 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 研究组未发生手足口病, 但与手足口病患儿接触过的儿童, 经适当消毒隔离措施以及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后, 手足口病的发病率仅为9.10%, 明显低于对照组未发生手足口病, 但与手足口病患儿接触过的儿童, 未经任何消毒隔离措施以及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后的发病率。因此, 对接触过手足口病患儿的人员进行必要的消毒隔离措施以及适当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 能够有效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病率, 取得满意临床效果。而研究组与对照组未发生手足口病, 但与手足口病患儿接触过的儿童在手足口病发病时间对比结果中无显著差异,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证明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以及适当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 对手足口病患儿的发病时间不相关。

3 讨论

婴幼儿传染性疾病中手足口病较为常见, 具有传染性强和传播快速的特点, 以手掌、脚掌、口腔黏膜部位出现水疱为主要特征, 为一种病毒性皮肤病。国内外均有散发及流行病报道, 柯萨克A16型病毒已被证实为主要的病原体, 部分可由A5、A10诱发。患儿中少部分可并发脑炎、无菌性脑膜炎等, 个别因病情进展迅速引起严重致命性并发症, 对生命构成威胁。1957年在新西兰首次对本病有相关报道。1958年柯萨奇病毒被分离, 后以手足口病命名。CoxA16型为最主要的早期发现的病原体, EV71型1969年在美国首次确认。之后, 两种感染交替出现, 是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 为全球性传染病。

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断标准[3]: (1) 患儿发病季节为流行季节, 且手足口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 尤其以婴幼儿居多; (2) 患儿临床表现为发热, 同时伴有手、足、口腔以及臀部皮疹, 部分患儿可能无发热现象。若患者经临床检验结果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即可确诊为手足口病[3]: (1) 给予患者肠道病毒特异性核酸检测, 若为阳性即为手足口病患者; (2) 分离出患者体内肠道病毒, 并进行鉴定, 若患者体内肠道病毒确认为柯萨奇A16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 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 (3) 患者急性期与恢复期体内血清中检测出柯萨奇A16型以及肠道病毒EV71型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部的肠道病毒中和抗体含量发生四倍以上升高现象。

手足口病好发于4~9月之间, 且3岁以下婴幼儿为易感人群, 若对手足口病患儿未进行及时的消毒隔离措施, 极有可能引发交叉感染。因此, 对手足口病患儿及其家属应做好正确的健康教育工作, 使其了解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 同时配合医务人员进行预防和治疗工作。医院中的空气、物体表面以及医护人员的手是手足口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均可造成手足口病的医院感染[4]。因此, 在对手足口病患者进行消毒隔离措施的同时, 应控制医院可能发生感染的各个环节, 对预防手足口病的传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 对手足口病患儿进行必要的消毒隔离措施, 以及严格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 是预防手足口病传播的有效手段,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陆振香, 日迪, 丁亚华.手足口病116例临床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6 (3) :35.

[2]孙军玲, 张静.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9, 30 (9) :973-975.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2010年版) [S].2010.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小学体育教学中反思 下一篇:安徽省中考语文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