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评价及控制(精选十篇)
质量评价及控制 篇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8年5月—2009年3月分别将县人民医院, 县城关医院, 县妇幼保健院, 宁乡医院, 金罗镇人民医院, 暖泉中心卫生院的67名检验人员作为研究对象。
1.2方法
通过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 内容包括标本的采集、时间的选择、特殊标本的采集、标本的运送与接收、医源性污染的防治与危害。在进行优化管理与干预前后各进行一次调查, 进行比较研究。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被调查对象对临床标本检验以及自身医源性污染防护知识在质量保证优化前, 明显不足, 仅有11.94%的人意识到标本采集不同时间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同时在医源性污染方面, 对医源性污染的途径、危害了解不足, 特别是乡镇医院检验人员尤为明显。通过血液标本质量控制优化实践后对血液取样方法与时间意识以及医源性污染防治方面都有显著提高,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通过质量保证优化实践教育与培训, 从采样前到采样后检验人员意识态度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1) 。特别是标本采集时间的选择上, 有了明显的意识加强。质量控制优化前后, 检验人员对医源性污染的预防都持有乐观态度, 态度的正确持有率分别为86.57和100%.对于医源性污染的定期检查以及教育方面, 在乡镇医院的检验人员中, 尤为缺乏, 在一年内很少进行相关检查, 同时受教育的机会也非常少。
2.2 对被调查对象质量控制优化实践前后质量控制行为情况分析, 见表2.
通过教育培训, 质量控制优化前后的行为认知率均显著提高 (P<0.01) 。在优化前检验人员在检验过程中对于临床标本采集的不正确行为突出表现在: (1) 未能注意患者标本采集前的饮食以及所服用的药物影响。 (2) 采集标本前、后及送检过程中未能全程仔细核对检验单。 (3) 采样的时间未考虑最具诊断价值的时间等。 (4) 标本运送与接收过程中, 对温度、湿度、光照、时间等方面对标本的影响意识不足。 (5) 对医源性污染的防护行为不正确。
2.3 质量保证优化前后标本采集规范情况比较, 见表3.质量保证优化前采集到标本20 887份, 其中确认为不规范标本679例, 主要为患者基本信息核对错误, 以及采血过少, 血凝固或溶血等造成。优化后共采集18 773份, 其中确认为不规范标本148例, 分别为:患者基本信息错误9例, 采血量过少89例, 血凝固或溶血49例, 试管破裂1例。
3 讨论
3.1 采样前对患者宣教
要使检验结果真实反映患者情况, 在临床诊断中发挥较准确的作用, 临床检验前首先须向患者解释该项检查的目的、意义、重要性, 同时细致地与患者沟通, 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 同时掌握患者采样前所服用的药物。比如维生素E具有还原性, 可参与氧化还原反应, 对某些测定方法带来影响;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等检验项目, 采样前需停药2周。同时在其他方面需要注意的是, 患者的采样前的活动状态, 运动可以增加血液循环, 因为剧烈运动后血糖等值升高1倍以上, 引起体液的分布和数量发生改变, 同时由于出汗和呼吸加快也导致体液的分布发生了改变。检验人员应向患者做必要的检验准备解释, 患者要坚持早餐或进食12 h后空腹静脉采血, 并且要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紧张[3]。门诊患者应休息15 min以坐姿抽血检查。
3.2 标本采集时间
标本采集过程前、后及送检前均应仔细核对检验单, 以防止发生差错。标本检验的时间选择上, 更应该注意最具诊断价值的时间, 比如选择最具“代表性”阳性检出率的时间, 血液培养应尽可能在菌血期 (体温升高期) 。对疑似伤寒患者, 第l周宜采血液培养, 第2周宜采粪、尿培养, 第3周宜采血做肥达反应试验, 伤寒全程可采骨髓培养。标本采集顺序颠倒, 则临床诊断价值下降。
3.3 标本的运送与实验室检查
在临床检验中许多检测项目对标本离体后的保存有特殊的要求, 在温度、湿度、光照、时间等方面都有特殊要求。标本的运送应该由专人运送。同时急诊标本应该优先检验与报告。
3.4 关于医源性污染的防护
临床检验工作中除对患者认真负责, 做好各项检查外, 自身防护也是非常重要的[4]。检验人员经常接触血液标本, 极有可能造成自身感染, 因此应做好预防性防护、意外发生的紧急处理以及血液标本采集中以及采集后的工作防护。工作人员应该保证不在疲劳状态下以及身体不适时进行采集工作。在操作中, 要戴乳胶手套以及帽子与口罩。废弃针管要用高效消毒液浸泡, 或者妥善放置后, 焚烧处理。实验结束后更应注意消毒与卫生, 实验室应该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
3.5 关于乡镇以及县级检验人员的优化实践
本次研究中乡镇医院检验人员对医源性污染的防范意识都相当薄弱, 明显存在“重检轻防”的现象。早在2000年12月卫生部就制定了《医院感染管理规范 (试行) 》, 同时国务院于2004年11月27日还批准通过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认真学习、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 将对提高医学检验人员的检验水平以及自我防护能力, 加强职业安全卫生保护及预防医院内部的感染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中发现临床检验行为上也缺乏一定的标准, 我院在具体临床诊断中, 对乡镇医疗机构的检验结果很少认可。当然在临床检验结果的一致性问题上存在很大误差, 甚至超过不可接受的范围[5], 在我国也是目前存在的一种主要问题[6]。笔者认为各医疗机构间检验结果相互认可不仅是卫生管理部门的职责与老百姓的需要,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检验结果相互认可也是医疗机构间将来的发展趋势。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 主要是解决不同型号或不同厂商生产的分析仪所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和可比性问题, 建议临床检验中按照国际标准如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 (NCCLS) 的相关指南[7], 对分析仪定期比对, 以达到结果间的一致性。研究发现县级以下, 特别是乡镇卫生院的发展很不平衡, 医务人员结构不合理, 人员类别配置欠佳, 特别是在临床检验中, 笔者在此提出一定对策: (1) 加大投入, 完善设施。提高检验人员的标本采集水平以及标本采集合格率; (2) 强化知识培训, 提高专业水平与意识; (3) 加强医院检验管理制度的执行考核, 提高检验人员的责任意识。
摘要:本文通过临床检验标本质量控制优化实践教育与培训前后的效应比较分析表明:优化前后质量控制与自我防护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优化前对标本采集时间正确认知的仅有11.94%, 优化后达到92.54%.优化前医源性污染意识与行为均低于29.85%, 优化后均达到88.06%以上。临床检验人员对检验结果的正确性以及医源性污染的防护知识水平普遍较低, 主要原因是对检验过程的正确质量标准以及医源性污染的危害认识不足、防护意识薄弱。通过针对性的标本质量控制优化实践, 可有效地提高知识、转变观念、纠正行为, 从而达到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以及最终实现各医疗机构间检验结果相互认可。
关键词:检验科,质量控制,医源性污染,检验结果认可
参考文献
[1]徐景妍, 徐宏瑛.临床护理人员采集血液标本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及对策[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06, 1 (21) :77-78.
[2]刘晓良.护理工作在临床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中的重要性[J].基层医学论坛, 2009, 13 (23) :733-735.
[3]杨晓晖.血液标本的采集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中国医学装备, 2007, 7 (4) :48-49.
[4]杜敏, 马尚柱.临床实验室医源性感染的控制与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4, 14 (9) :1027-1028.
[5]Henry JB.Clinical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by laboratory methods[M].19th edition.NewYork:John Wiley&Sons, 1998:384-419.
[6]吴时耕, 万本愿, 吴茂红, 等.县级以上医院临床血液质量控制与检验结果相互认可的研究[J].实验与检验医学, 2008, 26 (3) :253-254.
医学影像质量控制标准及评价办法 篇2
一、申请单
(一)普通照片:①按“基本要求”填写并加填原X线号码;②扼要填写主要症状、病史(包括治疗及手术史)、体征、相关检查结果及初步诊断;③申请检查部位、方法和目的;④需用碘剂的检查,需注明碘过敏试验结果。
(二)CT检查:①按“基本要求”填写,包括CT号;②扼要填写主要症状、病史(包括治疗及手术史)、体征、术后复查病人注明手术后时间、相关的X线、超声、化验检查等检查结果及初步诊断意见,需增强者应作碘过敏试验并注明碘过敏试验结果;③申请检查部位、方法和目的。
(三)MRI检查:①一般资料:按“基本要求”填写并注明病人的体重、职业及原MRI号码,门诊患者应填写患者详细地址、邮政编码和联系电话等;②MRI禁忌症应填写清楚,主要包括:心脏内有无起搏器及身体内有无其他电磁装置;有无血管夹和金属内支架;有无大的金属假体,如内固定钢板等;③主要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应尽量详细填写;④术后复查的病人注明手术时间;⑤与此次MRI检查部位相关的其他影像学资料(包括超声、CT、X线、核医学等)和化验结果,应简要填写;⑥写清楚临床初步 诊断,以便MRI医生检查前心中有数,确定检查方法及扫描序列;⑦检查部位要清楚具体,如脊椎MRI检查,应标明以第几椎体为中心扫描。
二、诊断报告书写质量要求
(一)诊断报告书写按报告单上的项目逐项填写,“一般资料”要齐全,包括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病室、床号、门诊号,X线号/CT号/MRI号、摄片序号、摄片日期、报告日期、核片日期和临床诊断。
(二)“检查名称和检查方法或扫描技术”要具体说明,扫描及投照的确切起止范围、层厚、层间距、扫描方式、所用的扫描序列、增强情况应描写。
(三)“影像学表现”要阐明有无临床所疑疾病的种种表现或征象,阅片要全面观察,重点描述,按器官分级,分别描述,有病变时,详细确切描述,说明病变部位、形态、大小、密度、边缘与毗邻的关系、有无特征性的改变,描述与结论应保持原则性一致,追踪复查,病例要作详细前后对比,有影像及临床特征的病例,必须按照规范的要求书写影像报告结论。字迹端正清楚,文字通顺。
(四)“影像学诊断”一般为一个或几个疾病的名称,结论要求定位基本准确,定性不强求,但要有层次。诊断学意见包括:①肯定性诊断意见;②参考诊断性意见:如考虑有几种诊断的可能,应依可能性大小按顺序排列,一般不超过3个;③建设性意 见:提出进一步检查或治疗观察的建议。
(五)报告必需签名,包括书写报告医师及审核医师签名,二级和三级医师报告单应由主治(包括主治)以上医师签名后发出。
(六)诊断报告发出的时间:
1.急诊:X线摄片完后30分钟内发出诊断报告书,CT急诊检查完后30分钟内发出报告单,MRI检查完后二小时内发出报告单;
2.普通病人:普通X线摄片后90分钟取报告单;CT检查上午12点前检查病人,下午4点后取报告单;下午及夜班检查病人,第二天上午9点后取诊断报告书;MRI检查后24小时内取诊断报告书;③特殊、疑难病例24小时内通知患者取报告的时间。
三、诊断质量要求
(一)手术病例放射诊断定位正确率三级医院>95%,二级医院>85%;定性正确率三级医院>80%,二级医院>70%。
(二)大型X线机检查阳性率>50%,CT检查阳性率>60%,MRI检查阳性率>70%。
(三)三级医院甲片率≥40%,废片率≤2%;二级医院甲片率≥ 35%,废片率≤3%;一级医院甲片率≥30%,废片率≤5%。
四、随访质量要求
(一)随访要有书面记录,资料要齐全。
(二)随访项目包括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病室、病床、门诊号,X线号/CT号/MRI号、病理号、手术日期、影像检查名称和诊断、手术记录、病理表现与诊断、书写报告医师及审核医师和随访者。
五、评价办法
质量评价及控制 篇3
一、教学质量评价要求
教学质量评价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学质量评价,可以考察一段时间所完成的教学质量,检查教学目标以及计划、组织、管理等工作,从而促使教师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进一步端正态度、改进教学工作,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最终为管理者决策提供所需的信息,促进教学质量控制环节的改善。
第一,教学质量评价必须以职业教育理论为指导,克服主观性、随意性,使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符合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保证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第二,教学质量评价一定要实事求是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客观公正地反映教学现状。评价过程应公开、透明,评价结果应及时公布,以确保评价的客观性、权威性和公信力。
第三,教学质量评价应当坚持全面评价、以课堂教学评价为主的原则。全面评价不仅要对教学计划、组织管理、教学方法进行评价,还要对教材、教学组织、授课教师个人等进行评价,以使评价工作贯穿教学工作的全过程。
第四,教学质量评价要采用管理者评价、教学督导评价、同事评价、学生评价及社会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不同的评价者在教学过程中所处位置不同,考虑角度不同,对问题分析和判断的方法也不相同。
第五,教学质量评价要注重教学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教学是系统连续进行的,评价不能只凭听一两节课的印象便做出结论,而应当系统地听课,至少要听完一个课题的课,才能获得比较完整的评价材料。
二、完善教学质量的控制环节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提高,必须完善以下教学质量的控制环节。
1.教学检查环节
教学检查重在规范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增强教师和教学管理者的责任感,减少教学及管理中的不规范现象,以检查和维护正常教学秩序。学校通过开展学期初、期中、期末等阶段的常规性教学检查和经常性的教学巡查等,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教学情况,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2.听评课环节
听评课是反映教育教学的窗口,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听评课活动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学研究活动。它使教师的科研活动有一条通畅无阻的自由对话渠道,能够使教师在共同讨论、交流中充分达到互助、互激、互补、互促的目的,以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
评课环节是在听课结束后,对授课教师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它具有教学诊断、沟通意见、融洽感情、评价考核的功能。评课一般先由执教者自评,然后由富有经验的教师或教研室负责人主评,再由听课者评议。评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评议教学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评议教材体系及知识体系是否把握得准确、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难点是否突破、内容定量是否妥当等;评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用教法是否符合学生心理特点、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评议教师在教学组织活动中,教学环节安排是否合理、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否科学、教学的整体结构是否严谨、教学节奏是否得当等。
3.教研环节
教学工作应积极贯彻以教研促教改的思想,将教研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教研可提升教师素养,促进知识更新的速度,规范、创新教学工作。教研活动充分发挥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植根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强化了教研工作的计划性和实效性,提高了总体教学水平。同时,教师要及时与职业领域沟通,提高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因此,教师加强与高职教学研究机构之间的协作,开展专题研究,注意高职教学成果的推广与使用,必然能够为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服务。
4.教师评学环节
从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出发,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应当充分掌握。教师评学有利于促进教师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并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还可作为教学和学生管理部门对学生考核与改进工作的重要依据。教师评学的内容一般应包括学习态度、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等。教师评学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等形式。
5.教学督导环节
教学督导室是教学咨询和监督机构,不同于教学行政职能机构,它对院校的各种教学工作和活动行使检查、监督、指导、评价等职能。教学督导包括以下主要内容。通过听课、教学检查、课堂教学评价、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开展工作,了解检查各类课程的课堂教学情况,检查教师授课情况,了解教师授课质量以及学生课内外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信息,并进行汇总评价分析;审议有关教学检查和开展教学评价的有关文件;参与院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评估及教学检查工作,对教学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受院校委托进行专题调查研究,反馈给决策部门,对教学质量实施监控。
6.系部检查环节
系部是办学的主体,是教学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实施者,系部教学工作决定了院校总体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教务处要不定期集中组织专家实地检查教学工作,以便及时掌握系部教学情况,推动系部教学工作质量监控的日常化。
7.业务培训环节
对教师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和指导,有助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新任教师在试用期内必须参加以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教学能力训练为主的培训;非师范院校毕业的新任教师必须参加教育学、心理学的培训;基础理论课、专业课的新任教师要参加相关实践教学的培训和相关专业实操技能训练。对于实验师或实习指导教师,由于缺乏理论教学经验和教学技能,传授知识技能比较困难,可选送到专门培养职教师资的职业师范学院或综合性大学进修,通过进修或自修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对专业教师进行行业再培训,让他们掌握本行业的信息,了解行业的发展与需求,及时更新知识与技术,使高职教育始终处于行业发展的前沿。
质量评价及控制 篇4
关键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质量控制,层次分析法,综合模型
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质量控制指标体系
由于影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质量的因素较多, 因此要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质量进行控制, 笼统的定性评价是不足取的, 必须采用科学的、精确的方法对评价结果进行定量分析。因此, 建立合理的、有效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质量指标体系, 用于研究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质量并且构建适合的模型具有重大意义。
(一) 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质量控制指标体系的原则
1. 明确性原则。
不同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具有不同的性质、程序等, 因此在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质量控制指标体系之前, 必须要明确其相应的准则、特点以及工作程序。
2. 合理性原则。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质量控制的指标体系必须以统筹学、经济学等科学原理为依据, 采用合理的科学方法并结合前人的实际工作经验来确定。
3. 层次性原则。
对于复杂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质量控制指标, 单层次的指标明显不够充分, 因此要强调指标的层次性。
4. 统一性原则。
在强调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质量控制指标层次性的基础之上, 要明确所有指标是相互统一的有机整体。
(二)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质量控制指标体系的建立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质量控制是指相关财政部门和核查人员对财政支出质量的范围和内容进行有计划的协调和监督的一种活动。依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规程》以及财政部制定的内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遵循上述原则, 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质量控制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二、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质量控制综合模型的构建
(一) 明确目标,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层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简称AHP) 是将与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 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该方法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于上世纪70年代初应用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 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其特点是在对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 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 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尤其适合于对决策结果难于直接准确计量的场合。
根据表1所构建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质量控制指标体系和层次分析法, 建立模型, 如图1所示。其中A代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质量控制, B, C, D含义如图1所示。
(二)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质量控制各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1. 确定准则层各目标的权重。
采用萨蒂教授的9级分制对目标权重进行测定, 其中任意两因素的重要程度之比如表2所示。
2. 根据这一原则,
则可得出准则层B相对于目标层A的判别矩阵模式, 根据判别计算矩阵每行元素的所有平均值, 将其归一化处理, 得到各因素的相对权重, 计算判别矩阵最大特征值λmax, 进行一致性检验, 计算一致性指标CI= (λmax-n) / (n-1) 。根据表3查找相应随机一致性指标RI。计算随机一致性指标CR。CR=CI/RI。如若CR<0.1, 则说明判断矩阵满足一致性检测, 则所确定的权重就是准则层各指标的权重。
3. 确定措施层各指标的权重。
根据同样的方法求出措施层各指标的权重, 并确定措施层指标在绩效评价质量控制指标体系中的权重。
三、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质量控制综合模型的应用
对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质量控制综合模型的应用, 具体有两方面的设想。
首先, 实证分析。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质量控制综合模型应用于具体部门和企业的绩效评价质量控制之中, 并进行实证分析, 从而确定其运用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其次, 电算化设计。为了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质量控制综合模型更加灵活, 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可以利用现代高科新技术, 对已经建立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质量控制指标体系以及综合模型进行电算化设计。在上述两方面中, 实证分析是综合模型应用更为重要的方向。
再次, 通过运用德尔菲法, 并根据专家经验及问卷调查, 将各项指标权重赋值。在确定各项指标权重的基础之上, 由专家咨询组依据有关单位所提供的资料和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 听取单位领导及相关人员的情况并进行现场问答, 就可得出定量评价结果。比如, 立项的可行性、执行情况所占权重, 进而对在后期方案改正中, 选准改进方向。
本文以某市园林局为例, 采用综合模型对其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进行实证分析, 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运用德尔菲法, 并根据专家经验及问卷调查, 将各项指标权重赋值, 在确定各项指标权重的基础之上, 得出定量评价结果, 如表4所示。
如表4所示, 某市园林局综合绩效评价得分为61.75分, 评价结果为及格。且从表中可以看出, 立项的可行性、执行情况所占权重较高, 而其实际所得分值较低, 直接影响了综合绩效评价得分。
总之,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知,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质量控制综合模型建立, 不仅可以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质量控制进行一定的评估, 更重要的是, 可以通过对相应指标的权重进行分析, 提出改善制度的最佳方案。
参考文献
质量控制在免疫检验的效果评价论文 篇5
摘要:目的通过临床研究分析对免疫检验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的效果。方法选取4月至12月在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患者共有120例,采集全部患者的血液组织样本,然后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的质量控制下进行免疫检验,而观察组患者在样本采集、仪器设备使用等方面均在严格的质量控制下进行免疫检验。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免疫检验结果情况。结果经检验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样本的甲状腺功能、INS、IAb、AFP、Cal99、Cal25以及CEA等各项指标的平均变异指数分别为(39.27±2.12)、(52.34±2.31)、(49.07±2.42)、(49.97±2.91)、(41.04±2.85)、(39.78±1.86)以及(48.75±2.64),对照组的各项指标的平均变异指数分别为(64.37±2.78)、(69.94±2.74)、(75.82±2.83)、(69.06±2.50)、(53.75±3.02)、(59.38±2.69)以及(74.89±3.21),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指标的平均变异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质量控制在免疫检验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在免疫检验中样本采集、仪器设备使用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能够较为有效的提高免疫检验的结果,从而提升相应疾病在临床中的确诊率,避免和减少临床误诊率和漏诊率的发生。
关键词:免疫检验;结果;质量控制;平均变异指数
免疫检验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辅助检验诊断方式,通过对免疫检验结果的分析,能够有效地进行相应疾病的诊断,但是进行准确诊断的前提为必须在确保免疫检验结果处于较高质量下进行。为了提高免疫检验的质量,避免和降低误诊及漏诊现象发生,使患者能够在疾病早期就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断与治疗,快速恢复身体健康,此次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204月至月在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120例患者的血液样本,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在常规质量控制与严格质量控制下进行免疫检验,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免疫检验结果,并研究分析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年4月至年12月在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120例患者的样本,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32例,年龄范围在23~64岁,平均年龄为(38.45±6.59)岁。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31例,年龄范围在42~71岁,平均年龄为(51.63±7.96)岁。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检测方法。选择在早晨对患者进行血液样本的采集,采用静脉采血的方法采集静脉血液共5mL,然后迅速将采取的血样进行转速为3000r/min的离心,用ELISA法测定两组患者血液样本的甲状腺功能、癌胚抗原(CEA)、胰岛素抗体(IAb)、甲胎蛋白(AFP)、CaI25、CaI99以及血清胰岛素(INS)等指标水平[1]。1.2.2质量控制方法。对于对照组的患者在仅给予常规的质量控制下进行免疫检验;对于观察组的患者在样本采集、仪器设备使用等方面均在严格的质量控制下进行免疫检验,具体的方法如下。(1)免疫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在进行样本采集前应该严格地控制患者的日常饮食情况,需要进行禁食及禁烟、酒。在进行标本的运输和存储过程中,应该严格控制在运输和存储期间的环境温度,确保血液样本的品质与各物质的活性不会受到影响[2]。(2)免疫检验科分析中的质量控制。提高免疫检验科分析技术人员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操作水平,需要对免疫检验科中的相关分析人员进行组织定期的专业知识培训课程与并定期实施考核,以提高免疫检验科分析人员的检验水平,并增加分析人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设备投入检验运行之前,需要对免疫检验的相关设备的准确度、精密度及测量范围等项目实施综合系统性能的分析与评估,而对于正在运行的设备仪器需要进行定期的检查与保养工作,一旦发现有异常的情况,需要立即进行向上级部门或者设备管理科报告,以便及时进行设施仪器的更换或者维修工作,从而确保免疫检验工作的顺利并高质量的展开。由于测定的准备、加样、显色等各个环节都能够干扰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应该在科室中对免疫检验的各个仪器构建独立的标准SOP,保证所有分析人员在检验操作时执行统一的标准与规范,SOP中应该包含有检验的原理、标本的类型、采集的要求、操作过程的规定、指标范围、注意问题以及各参数的设置等;当科室中的某一仪器更换了新批号的试剂或者更换缓冲液、仪器经程度较大的修理时,都需要及时对该仪器进行标准曲线的再次校准工作[3]。
1.3观察指标
观察与比较两组患者的样本甲状腺功能、癌胚抗原(CEA)、胰岛素抗体(IAb)、甲胎蛋白(AFP)、CaI25、CaI99以及血清胰岛素(INS)等各项指标免疫检验结果,并分析两者的差异性,计算各项指标的平均变异指数。具体计算方法如下:先算出均值,合格者计算变异百分率=[(|指标-均值|)×100]/均值,变异指数=变异百分率×100/变异系数。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学软件整理并处理所有的实验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的分析方法,采用x±s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此次检验可知,观察组患者样本的甲状腺功能、INS、IAb、AFP、Cal99、Cal25以及CEA等各项指标的平均变异指数分别为(39.27±2.12)、(52.34±2.31)、(49.07±2.42)、(49.97±2.91)、(41.04±2.85)、(39.78±1.86)以及(48.75±2.64),对照组患者样本的各项指标的平均变异指数分别为(64.37±2.78)、(69.94±2.74)、(75.82±2.83)、(69.06±2.50)、(53.75±3.02)、(59.38±2.69)以及(74.89±3.21),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指标的平均变异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3讨论
随着现今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习惯也在随之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这使得近年来各种疾病的发生率不断呈现上升发展趋势,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方面已经产生了一定影响。如果不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进一步导致病情恶化,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然而,部分疾病在临床中的病性特征并不明显,容易出现误诊及漏诊现象,不仅给临床诊断工作带来困扰,也会使患者的病情出现延误[4]。因此寻求较好的临床疾病辅助诊断方式,可以帮助患者及时确诊,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式,从而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中对于一些病症特性不明显的.疾病都是通过免疫检验的方法来实施判断的,具体为通过免疫检验的结果对患者的症状进行分析并确诊。但是,近几年关于因免疫检验结果出现误差,导致诊断错误造成的医疗事故的报道频繁发生,使得免疫检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受到了临床的广泛关注。近年来,伴随着检验医学的飞速发展,众多新型且先进的检测手段逐渐应用于临床检验,优质的免疫检验质量、免疫检验服务的及时性以及时效性已经成为各医院科室临床应用的迫切需求。有学者通过相关研究发现[5],在样本采集、仪器设备使用等方面均在严格的质量控制的基础上进行免疫检验,能够有效地提高免疫检验结果,利于临床疾病的有效确诊。而经此次研究选取在我院住院的120例患者的样本,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免疫检验,研究分析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的效果,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样本的甲状腺功能、INS、IAb、AFP、CaI99、CaI25以及CEA等各项指标的平均变异指数分别为(39.27±2.12)、(52.34±2.31)、(49.07±2.42)、(49.97±2.91)、(41.04±2.85)、(39.78±1.86)以及(48.75±2.64),对照组的各项指标的平均变异指数分别为(64.37±2.78)、(69.94±2.74)、(75.82±2.83)、(69.06±2.50)、(53.75±3.02)、(59.38±2.69)以及(74.89±3.21),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指标的平均变异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研究结果进一步说明,质量控制在免疫检验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在血液样本的采集、仪器设备的使用等方面在严格的质量控制下进行免疫检验分析,血液样本的采集时间及采集时的体位都能够影响血液标本中相应成分的含量,而且标本在传送的过程中应密闭、防震以及防止发生污染,还应该在采集后尽快送检,尤其是对于胰岛素等物质,需放于冰盒中低温暂存。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不仅能够避免不确定性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干扰,还能够有效地保证临床免疫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这一结果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一致[6]。可见,在免疫检验中进行质量控制是一种较为安全可靠且效果良好的免疫检验方式。综上所述,质量控制在免疫检验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在免疫检验中,样本的采集以及仪器设备使用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能够较为有效地提高检验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从而提升了相关疾病在临床中的确诊率,避免和减少临床误诊率和漏诊率的发生,故而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中免疫检验工作中普及并运用。
参考文献:
[1]朱中梁,汪宏良,马娟.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分析与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10):1332-1333.
[2]古力娜尔依明.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评价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11(28):49-51.
[3]再依努尔玉素因.探讨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4,29(28):158-159.
[4]刘文仲,徐豪志,李郁文.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分析与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15):2065-2066.
[5]许军海.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问题研究[J].中外医疗,2013,32(7):173,175.
质量评价及控制 篇6
[关键词] 供应商 质量控制 指标体系 第三方 预控 实控
企业产品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供应商产品质量的好坏,随着企业专业化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间的生产合作日益广泛,企业零配件、原材料的供应量越来越大。据统计,现代工业企业零配件、原材料的供应量一般在30%~70%之间,因此,企业产品质量控制的重心,对于零配件、原材料供应比例高的企业来说,实际上应从本企业向供应商转移。据此,论文重点探讨供应商的产品质量控制问题。
一、影响供应商产品质量的主要原因
影响供应商产品质量的原因通常有以下七大方面(如图所示)。
一是没有有效的供应商产品质量控制组织机构,主要表现为:供应商产品质量控制组织机构环节多,过程长,工作效率低,工作职能不明确;
二是没有科学合理的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和选择制度,主要表现为:没有对供应商进行分类分级管理,供应商选择不合适,没有建立质量联保制度;
三是没有科学合理的采购政策,主要表现为:与供应商质量协议不全面,质量保证条款不详细具体,没有对供应商进行重要程度分级,没有采购质量控制奖惩制度,采购质量信息管理不善;
四是采购人员素质低,主要表现为:采购人员没有培训机会,不能正确理解采购政策,不能正确执行科学合理的采购程序;
五是质量检验部门不能很好地执行其职能,主要表现为:供应物资检验不严格,没有有效的检验方式,没有针对不同的供应商采用不同的检验方法,没有按有关检验理论和标准进行检验,没有充分运用各种统计技术工具;
六是不合格外购物资管理不严,主要表现为:未经检验便进入仓库,不合格品未经处理投入使用;
七是没有先进的供应商产品质量控制信息系统,主要表现为:信息系统运行不畅,数据不全。
二、供应商的评价指标体系
供应商的科学评价与合理选择,是供应商质量控制的基础。根据与质量控制的相关性及轻重程度,通过分析研究,我们选择供应商的九个大的项目,27个指标作为评价指标体系,并给每个指标分配适当的权重,总权重100分(见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产品质量(30分)。因为产品质量是企业对供应商的直接考察指标,但对供应商进行评价时又不能只看其产品质量,因为供应商现有的产品质量及其稳定性与其他条件密切相关,所以产品质量的权重分配通常应在30%左右。而其他各项指标除技术条件、价格条件、经营状况、竞争状况所占比重较大以外,企业关系、行业评价、交货时限、售后服务所占的比重较小。
企业在制订本企业供应商的评价指标体系时,应根据各项指标与本企业质量控制的相关程度,对表中各指标的权重分配作合理的调整。甚至对评价指标的选择也应适当调整。
三、供应商产品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
经分析研究,我们认为供应商产品质量控制应把握好以下三个关键环节:
1.預控过程: 供应商产品质量控制的第一个关键环节是产品质量的预控。预控内容主要包括:签订产品质量协议;质量保证条款;原材料使用的具体标准;商定质量联保程序;规定生产流程等等。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使供应商准确无误地理解和接受本企业对产品质量的期望及要求。特别是对供应商使用原材料的品牌、性能指标、价格等作出具体规定后,相当于将质量控制提前了两大步(第一步是本企业供应商产品质量的控制,第二步是供应商之供应商的产品质量控制),这种提前十分有利于将质量问题消灭在供应商为本企业生产产品之前。实际上产品质量问题,像人的健康问题一样,也应以预防为主,预控过程向上游(企业)延伸得越长,预控效果会越好。
2.实控过程:供应商产品质量控制的第二个关键环节是产品质量的实控。实控内容主要包括:派驻质量代表;供应商购入原材料检验;生产过程监督;启动质量联保程序等。实控过程往往程序复杂,工作量大,本企业如果技术能力不足,可采取签约委托第三方的方式。所谓委托第三方的方式,可通过委托与供应商具有同等以上质量资质之生产厂家的质量控制专业人员,代为实施对供应商质量控制的实控过程。这种签约委托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比本企业直接进行供应商质量控制更为有效。因为被委托方是供应商的同类企业,生产同类产品,就供应商的产品而言,往往具有比本企业专业水平更高的质量控制能力,更能找到出现质量问题的关键部位,所以这种方式也许成本更低,效果更好。当然,为了防止被委托方与供应商相互构结,本企业采取相应的驻厂监控措施仍必不可少。
3.检控过程:供应商产品质量控制的第三个关键环节是产品质量的检控。这个过程一般的企业均做得较好,收到供应商发来的产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也是企业质量控制最常规的方法,但这里所说的检控过程具有新的内涵。我们认为对供应商产品质量的检查检验,不应该只是等到供应商产品发到本厂以后才进行的末端检控,而应该将检控过程,结合上述预控、实控过程,延伸到供应商的产前、产中、产末,实施检控过程的全面覆盖。也就是说,这里所指的检控过程,不是只对结果的检验,而要对供应商的整个生产过程进行检查检验。结果的检验固然重要,但我们的目的是要得到好的结果,事实上唯有将检控过程向前延伸,方可得到最后的理想的结果。
综上所述,现代企业产品质量控制的模式,将改变传统的以本企业为核心的 “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发展成为以上游企业为重点,以本企业为基地,以建立用户质量跟踪体系为补充的“全物流质量控制”新模式。
质量评价及控制 篇7
1.某中小型水利工程概况。此中小型水利工程安装了4台型号为40ZLB-125的轴流泵, 每台泵的水流量为每秒3.65m3, 配备了4台功率为200Kw的异步电机, 装机总容量为800Kw。闸室的净宽度为11m, 为升卧式平面钢闸门。在闸室上还设置了一座工作, 使用的时QP2×160KN启闭机, 站身上游还设置了一座拦污栅桥。工程的平面位置如图1所示。
2.某中小型水利工程质量控制主要内容。工程闸站属于贰级水工建筑物, 其抽水和排水流量为每秒18.1m3, 泵房结构为五孔一连的整块钨式, 一泵一室, 总的净宽度为14m, 底板顶高程为-2.1m, 底板厚度为1.1m。挡土边墩厚度为1m, 中墩厚度为0.7m, 进水室设计成多变形, 正向进水。节制闸设计成敞开式结构, 闸门顶高程为4m, 无故障的时候通航净空约为5m, 闸室底板顶面高程为-2.1m, 底板厚度为1.7m, 闸墩两边1m以上的高度都设置了护面钢板, 挡土边墩厚度为1.1m, 缝隙处墩厚度为0.9m, 工作桥顶高程为12.5m, 宽度为8.2m。
某中小型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及评价的注意事项
1.施工过程中必须要注重人员控制及其作用, 充分挖掘施工人员的潜能、调动他们的工作激情与积极性, 真正实现中小型水利施工的人性化施工, 有效保障施工质量控制及其评价的科学性与合理性。2.将质量第一的理念贯穿工程施工作业始终, 除了施工规模, 在施工标准、内容、要求等方面中小型水利工程同大型水利工程基本上是一致的, 因此施工时必须要确保质量第一。3.全面强化预防工作, 将预防为主的观念落实到水利工程建设各个环节, 结合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各种因素, 如施工质量控制、工程招标、工程承包人等, 确保每个环节的施工质量都能得到有效控制, 将各种安全隐患遏制在萌芽状态。
某中小型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及评价的问题
(一) 施工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四方面:一是使用委托制选择监理单位, 缺乏市场竞争压力, 直接影响了工程质量的有效控制, 加之监理人水平参差不齐, 管理能力较弱, 在施工过程中很难确保每个环节的质量都处于可控制状态。二是受工程所在地条件的影响, 生活水平受到限制, 加之参与工程建设人员的素质与能力各有差异, 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尤为缺乏, 使得管理项目时随意性较为明显, 科学性缺乏, 就某种程度而言, 这对施工质量的有效控制及评价也造成了影响。三是工程设计不够规范, 受资金影响, 某中小型水利工程项目的科研报告、初步设计文件、项目规划书等都显得不够周全, 只是分析了已有的资料和数据, 对于工程所在地的环境情况、经济情况、社会情况等都未能充分考虑, 这对工程建设中新工艺、新技术以及新材料的使用都有阻碍作用。四是质量监督力度不够, 国内关于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 有关部门在执法时力度缺乏, 加之执法人员的能力水平有限, 常出现重点部位监督不到位、监督责任混乱等情况, 最终影响整个工程施工质量的有效控制。
(二) 施工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
中小型水利工程施工质量评价应该严格依照规章制度办事, 确保同时满足工程质量五项条件。但显然, 某中小型水利工程现有的评价标准还不能同时满足五项条件, 对工程质量的全部影响因素都一样对待, 使得一些重要影响因素未能得到有效、彻底的防范与处理, 在一些影响力小的因素上反而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因此, 这样的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
某中小型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及评价方法
(一) 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1.人员控制。一是要落实技术骨干人员以及一线员工的技术培训工作, 确保他们能掌握较强的知识与技能, 确保工程施工质量;二是要严格审查人员资质, 确保所有人员能自觉持证上岗, 杜绝任何无证上岗的情况, 并且必须要做好相应的安全措施。
2.材料控制。某中小型水利工程项目的材料控制可以从三点着手:一是承包人必须严格依照施工合同规定以及有关规定严格审核工程施工需要的材料以及构配件, 重点检查材料的证明与产品的合格证, 必须合格才能进入施工场地;二是明确质量标准, 必须要明确工程所需材料的检测要求与质量标准;三是做好材料保管工作, 有的材料检验合格后如果不注重保管工作, 其质量也会受到影响, 如中小型水利工程土石坝结构施工材料堆放时, 如果不注意就会有杂物、腐殖土随风或是其他因素进入材料里, 进而影响工程施工质量。
3.检测控制。一是承包人质监部门主要负责检验普通的单元工程, 并将检测结果上报监理工程师, 由其签证确认;二是承包人和监理单位都要检测混凝土的配合比以及材料工艺, 同时还应考虑工程成本, 用另外一个资质工程检测机构对工程质量相关的材料和半成品进行检测。
4.环境控制。一是劳动环境控制, 受工程所在地条件影响, 有必要改善劳动环境, 确保施工质量;二是施工环境, 结合工程特点和实际情况, 深入分析可能影响施工环境的因素, 采取灵活的方式对其进行动态化控制, 尽量确保完好的施工环境;三是工程技术环境, 结合工程所在地的地质情况, 严格审核施工方案, 为工程施工提供良好的技术环境。
5.机械设备控制。一是将“人机固定”的原则贯穿机械设备操作始终, 严格落实“定人、定机、定位、定岗”的责任制度;二是落实施工设备的检测, 并做好检测记录以及设备投入使用后的检修记录与使用记录, 对于检修后的设备必须由相应机构出具检修合格证书, 否则不能投入使用;三是在选择设备的时候要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 做到工程与设备的有效配合。
(二) 施工质量评价方法
1.对于中小型水利工程质量等级模糊性以及工程质量模糊性的评价时要确保公正性、真实性与客观性。2.在评价施工质量的时候必须确保同时满足五项条件, 否则施工质量即为不合格, 需要重新整改。三是要使用具体的评定指标对工程施工质量进行精确量化, 通常来说, 中小型水利工程质量评价有七种方法, 即分层法、控制图法、调查表法、直方图法、因果分析图法、相关图法以及排列图法, 就某中小型水利工程而言, 可以使用分层法、排列图法、调查表法等。
综上所述, 中小型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及评价十分重要, 对工程的质量有重要保障作用。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 总会因为这样或是那样因素的影响, 而使施工质量脱离控制状态或是质量评定不到位。为此, 有关负责单位和负责人员必须要结合工程以及工程所在地的实际情况, 全面考虑各种可能影响施工的因素, 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确保施工质量的有效控制以及质量评价的准确和客观。
质量评价及控制 篇8
1. 饲料加工质量评价指标
(1) 粉碎粒度粉碎是所有饲料产品加工中的必要工段, 也是能耗最高的工段之一, 既是满足动物采食消化饲料所必须, 又是实现后续的配料、混合、成形加工的前提条件。粉碎粒度的大小, 直接影响到动物的消化吸收、粉碎成本、后续加工工序和产品质量, 控制好物料的粉碎粒度是饲料生产的一个关键环节。
(2) 配料准确度科学的配方要靠精确的计量、配料来实现。配料精度是决定饲料营养成分含量是否达到配方设计要求的主要因素, 直接影响到饲料的质量、成本和安全性, 如果称量不准确, 配方设计的再好也无济于事。
(3) 混合均匀度成品饲料均匀与否, 是饲料产品质量的关键所在, 直接影响动物能否从饲料中获得充足、全面的养分, 常用混合均匀度变异系数来衡量混合物中各种组分均匀分布的程度。
(4) 颗粒饲料粉化率是指颗粒饲料在规定条件下产生的粉末质量占其总质量的的百分比, 是对颗粒在运输撞击过程中经受震动、撞击、压迫、摩擦等外力后可能出现的破散量的预测, 是对颗粒本身质量的说明。国家标准要求, 颗粒饲料通用技术条件对肉鸡、蛋鸭、仔猪、兔颗粒饲料的粉化率≤10%, 膨化饲料的粉化率<1%。
(5) 淀粉糊化度淀粉的糊化过程就是对饲料的熟化过程, 有利于动物对淀粉的消化吸收。饲料在加工过程中获得必要的糊化度, 是生产颗粒饲料及膨化饲料的主要目的之一, 更是衡量各种饲料质量标准的重要指标。
(6) 水分含量水分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成品的感官指标、卫生指标及储藏的货架期等, 还直接影响到饲料的品质及生产厂家的经济效益。水分高了, 不但降低饲料的能量, 而且不利于保存, 存放时间稍长, 很容易诱发饲料氧化变质, 甚至发霉, 从而影响饲料的质量和使用的安全;水分太低, 对生产者又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一般要求配合饲料、精料补充料水分含量≤14%, 浓缩饲料水分含量≤12%。
2. 饲料加工质量控制技术
(1) 粉碎粒度控制技术饲料粉碎粒度对饲料的消化利用和动物生产性能有很大影响。饲料的最佳粉碎粒度是指饲养动物对饲料具有最大利用率或获得最佳生产性能且不影响动物健康, 经济上又合算的重量集合平均粒度。饲料的最佳粉碎粒度因不同的动物品种, 不同的饲养阶段, 不同的原料组成, 不同的调质熟化和成形方式而不同。所以饲料加工关键是将各种饲料原料粉碎至最适合动物利用的粒度, 使配合饲料产品能够获得最佳的饲养效率和经济效益。要达到此目的, 必须深入研究掌握不同动物对不同饲料原料的最佳利用粒度。
(2) 配料准确度控制技术目前, 饲料生产企业要求采用无差错的计算机配料控制, 比起手工称量控制, 它能按照配方将各种原料定量控制, 使每一种配料组分的配料量在每次配料中都能实现精确控制。
(3) 混合均匀度控制技术包括配合饲料、浓缩饲料、添加剂预混合饲料、液体饲料的混合均匀度控制技术。选择恰当的混合机和适宜的混合时间与方法是保证混合质量的关键。
(4) 制粒技术控制这方面首先是要控制饲料的调质质量, 即控制调质的温度、时间、水分添加和淀粉的糊化度, 使调质后的状态最适合制粒;其次是要控制硬颗粒饲料粉化率、冷却温度和水分、颗粒的均匀性、一致性、耐水性。要实现这些要求, 必须配备合理的蒸气供气与控制系统和调质、制粒、冷却、筛分设备, 并根据产品的不同要求科学调节控制参数。
(5) 膨化颗粒饲料的质量控制技术首先是要控制饲料的调质质量, 即控制调质的温度、时间、水分添加和淀粉的糊化度, 使调质后的状态最适合挤压膨化或膨胀;其次是要控制膨化颗粒饲料的熟化度、密度、粉化率、冷却温度和水分、颗粒的均匀性、一致性和耐水性。要实现这些要求, 必须配备合理的蒸气供气与控制系统和调质、挤压膨化、膨胀、干燥、冷却、筛分设备, 并根据产品的不同要求科学调节控制参数, 以获得质量稳定客户满意的产品。
(6) 液体添加的质量控制技术随着饲料加工技术的不断发展, 许多添加剂都会以液体的形式加入粉状、颗粒状和膨化饲料中, 并最大限度地保留这些添加剂的活性, 降低饲料成本。一是要实现液体添加量的精确控制, 二是要实现液体在饲料中的均匀分布或涂敷, 三是要确保液体添加剂喷涂之后的稳定性和有效期。这需要采用高性能的常压液体喷涂设备、真空喷涂设备及控制技术。
(7) 防止交叉污染的控制技术饲料发生交叉污染的场所主要有:储存过程中的撒漏混杂;运输设备中残留导致不同产品之间的交叉污染;料仓、缓冲斗中的残留导致的交叉污染;加工设备中的残留导致的交叉污染;由有害微生物、昆虫导致的交叉污染等。因此, 需要采用无残留的运输设备、料仓、加工设备和正确的清理、排序、冲洗等技术和独立的生产线等来满足日益高涨的饲料安全卫生要求。
质量评价及控制 篇9
1.1 主观评价
首先, 室内空气质量评价方法分为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主观评价就是利用人的感觉器官来对环境进行各种评价描述, 它利用到了国际通用标准的主观评价调查表格并结合个人背景资料进行全方位评价, 这里主要将主观评价归纳为四点:一是室内人员与来访人员对室内空气的接受度、二是对不良空气质量的感受度、三是室内人员由于受空气质量影响而出现的不良症状及症状的发生程度、四是根据对空气质量的官方评价要求、咨询以及仲裁等来综合评定室内空气质量评价并提出改善对策[1]。
对环境的主观评价, 其一就是人体感官能够察觉出不良空气的劣质程度和种类, 然后依此来推断出其中所含有的主要污染物是否与客观评价相同, 随后就是对室内空气品质的判断。在美国, 国家供暖制冷空调工程协会就根据室内空气质量这一问题提出了ASHRAE62-89标准, 它主要强调室内来访人员对室内空气的不接受程度应该≤20%, 借此依据来判断室内空气是否可以接受。世界卫生组织就这一问题给出的数据是室内人员如果由于空气质量而表现出了高于20%的不良症状程度, 就说明该室内空气质量不合格, 甚至室内人员已经患上了“建筑综合症”。
1.2 客观评价
首先是对评价因子的选择。评价因子能通过科学定量定性来全面的反映室内空气综合质量。比如说当室内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伤害较大时, 利用空气质量评价就可以稳定检测到室内污染的各种成分, 在这其中, 通风效果中所传播的污染物是评价因子的最佳选择。通常来说, 室内空气质量检测中常出现的挥发性有机物质包括了氡、VOC、苯、细菌、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等, 另外新装修后的房屋中, 甲醛也是不能忽视的一种最重要危害元素。
其次是根据室内人员密度以及活动强度来评价室内空气品质。实际上它也是把评价因子考虑其中, 它代表了人员活动中室内空气的物理指标变化, 包括温度、湿度、风量、风速、照度和噪声等等。在评价人员活动为室内空气质量所带来的影响这一环节时, 要考虑评价指数, 即空气质量指数。在评价指数中就包括了分指数, 分指数代表了室内空气中有机物组合的评价指数, 它能够精确反映室内的空气品质优劣, 它的评价公式为:
分指数=Ci (污染物浓度) /Si (评价标准值)
评价指数的计算则要通过算数的叠加来形成辅导评价指数。假设算数平均指数为Q, 就可以计算出各个分指数中的算数平均值应该为:
由分指数与平均分指数得到综合指数为:
所以可以计算出算数叠加的指数P为:
上述公式比较全面反映了室内空气各污染物与平均污染水平之间的污染程度差异, 根据它们也能判断出室内空气的主要污染物有哪些[2]。
2 室内空气污染的控制路径
2.1 物理吸附
物理吸附技术被普遍应用于目前的多种空气净化器当中, 它应用到了活性炭的强能力来吸附室内空气中最为重要的甲醛污染气体。一般室内物理吸附技术多会用到带有蜂窝状的活性炭, 它不但对有害物质吸附能力极强而且脱除效率也很高。其主要特点就是当被吸附污染物的分子与吸附剂外表相接触后, 污染物分子会在吸附剂的外表上自由移动。一旦吸附达到平衡后, 污染物就会被脱除从而达到室内空气净化的效果。在活性炭中利用HNO3、H2O2等化学元素改良活性炭纤维表面的吸附活性, 可以进一步优化它的吸附效果, 其中H2O2对活性炭纤维的活性改良效果最好, 经过改性后, 物理吸附对甲醛的吸附效果也有所提高。
2.2 化学吸收
在室内空气污染物中有一些是易溶于水的, 所以利用溶剂吸收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污染物对室内空气的危害。比如在溶剂中加入氧化剂与络合剂, 从而破坏污染物的化学分子结构, 降低它们在室内空气中的浓度。一般的化学吸收液中主要含有聚合物、有机含氮环合物、亚硫酸盐等。比如就室内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甲醛来说, 就可以用含有NH3的铵盐溶液与甲醛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六亚甲基四胺, 以转化甲醛的方法去除室内空气污染。
2.3 氡气污染的防治路径
氡气是建造房屋中应该考虑污染气体, 所以首先在房屋建设选址方面就应该尽量避免在有氡气扩散可能的地质环境上进行地基选址。这也是防止室内出现氡气污染的最直接方法。从室内设计上来说, 针对氡气污染的防治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 在建造房屋时, 有必要在地基与房屋之间铺设隔离层, 这样能够减少地下所释放的氡气进入房屋。
第二, 考虑到氡气子体带有荷电, 用物理吸附方法将它们黏附于气体活性炭表面, 减少它们在室内的暴露程度。
第三, 可以通过设计扩散屏障或涂敷封闭剂的方法针对氡采取释放性能测试。用塑料作为屏障进行覆盖隔离, 测试氡的释放率。经过测试表明氡的贮存时间越长, 塑料的屏障效果就越低, 而采用聚乙烯板可以有效控制隔离氡。通过对比研究表明, 环氧树脂涂料所制成的封闭剂在减少氡气进入时也很有效, 如果建筑结构封闭性好, 那么氡气将完全无法进入房屋, 但是如果存在缝隙, 就应该采用环氧树脂涂料封闭剂来减少氡的进入[3]。
2.4 组合技术
因为活性炭吸附具有有限的使用期限以及平衡性, 需要定期对活性炭进行更换, 并且对于一些小分子VOCs等物质, 活性炭具有相对比较低的吸附能力, 但是例如VOCs这部分小分子会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影响以及危害。因此, 需要利用一定的组合技术, 结合应用光催化氧化技术和活性炭技术, 来达到净化室内空气的目的, 增加室内空气的品质。在利用活性炭具有的吸附性能降低VOCs浓度以后, 在适合浓度水平的基础上, 利用光催化技术来把剩下的分子进行氧化, 从而增加氧化催化的效率, 活性炭也可以适当的吸附残留的物质, 保证可以进一步来达到氧化催化的目的, 促使可以彻底进行净化。此外, 因为已经经过活性炭吸附物质会在光催化作用下出现一定氧化反应, 促使在光催化氧化的基础上, 活性炭吸附能力得到再生, 从而去除表面污染物,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使用期限。现阶段, 这种组合净化室内控制污染物的方式还是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 结合臭氧和光催化氧化技术, 能够使得臭氧设备形成的臭氧进入到光催化设备中, 一起来除臭, 分解有机物以及灭菌的作用, 具有一定高效净化的方式, 同时也是未来研究的主要重点和发展方向。
3 总结
总而言之, 由于社会工业化以及经济的迅速发展, 不断提高城市化发展水平, 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生活形式, 对于室内装修的要求越来越严格, 开始大量使用建筑材料, 也逐渐设计一定的集中通风系统和密闭空间, 突出了室内空气品质的危害, 使得人们容易出现过敏反应, 因此, 需要重视室内空气品质, 提出合理的解决策略。本文简要介绍了室内空气质量评价的主观与客观方法, 并通过几种路径讲解了室内污染物的防治控制路径, 主要包括物理吸附、化学吸附、组合技术以及氡气污染的防治路径。
摘要:家庭起居室是人类日常生活和工作最主要的场所, 其环境优劣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与生活质量。文中简要探讨了室内空气质量评价方法和室内空气污染控制路径这两个问题。
关键词:室内空气质量,评价方法,控制路径
参考文献
[1]袁丽丽, 刘斌.不同通风方式下室内空气质量的研究[J].暖通空调, 2010, 40 (1) :1-3, 41.
质量评价及控制 篇10
1实验室质量控制考核的方式
实验室质量控制考核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外部的质量控制考核, 即参加认监委或CNAS举办的能力验证计划以及实验室间比对。目的是通过对外部的质量控制措施弥补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方法[2], 也是实验室资质认定和实验室认可现场评审技术的补充, 并能向客户证明实验室的技术能力。二是实验室内部的质量控制考核, 实验室依据影响检测结果的各种因素并结合实验室的具体情况对实验室内部的质量控制进行不定期的监督考核。目的是监控实验室检测能力的持续状况, 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考核的方式主要有:发放留样再测样品、用有证标准物质作为盲样发放到实验室、利用不同方法进行重复检测等。
2外部的质量控制考核方法及能力评价
外部质量控制考核主要有能力验证计划 (CNAS或认监委举办) 、实验室间比对、测量审核。
2.1 参加CNAS或认监委举办的能力验证计划
实验室根据检测范围, 有选择的参加CNAS或认监委的能力验证计划, 能力验证计划类型有6种, 即测量比对计划、实验室间检测计划、分割样品检测及定性计划、已知值计划、部分过程计划、定性计划[3]。最常用的是实验室间检测计划, 考核样品分A样和B样, 其考核结果的评价依据CNAS-GL02 “能力验证结果的统计处理和能力评价指南”进行, 指定值为中位值, 能力评价应用实验室间Z比分数 (ZB) 和实验室内Z比分数 (ZW) , 依据︳Z ︳≤2、 2< ︳Z ︳<3、 ︳Z ︳≥3, 分别以“满意、有问题、不满意或离群结果”来评定实验室的结果。这种考核的优点在于当实验室的考核结果为“不满意”或“有问题”时, 通过ZB和ZW即可反映出实验室存在的“不满意”或“有问题”结果是系统误差引起还是随机误差引起, 有利于实验室针对性的整改。
2.2 参加测量审核
测量审核是实验室对被测物品 (材料或制品) 进行实际测试, 将测试结果与参考值进行比较的活动[4]。它是近几年来CNAS新注入的能力验证计划之一, 其优点在于实验室根据CNAS认可的机构提供的能力验证计划表, 根据实验室的具体情况选择考核项目, 随时申请报名参加盲样考核, 并为实验室提供检测结果的测量审核报告。返回时间一般为1个月。如参加CNAS能力验证计划中某项结果出现不满意时, 可申请测量审核考核, 结果返回为满意后作为整改材料报给CNAS, 或者为拓宽检测能力范围或作为实验室资质认定或认可的补充, 也可申请测量审核考核。对于考核结果的评价, 依据CNAS-GL02附录C中规定判定为满意或不满意。
2.3 实验室间比对
实验室除了定期参加CNAS或认监委的能力验证计划外, 还应该在本地区选择水平相当或较高的实验室作为比对的实验室, 组织进行有关检测项目的比对活动。 另外作为上级单位, 为了解下属各区 (县) 同行业实验室检测能力状况也可以通过实验室间比对对其能力进行评价。组织实施的实验室应制定出比对计划、实施方案, 方案中应制定检测作业指导书、数据的统计处理方法及评价方法。下面是几种实验室间比对的方法及结果能力评价。
2.3.1 以标准物质作为盲样发放进行比对
由组织实施者用已知标准物质作为盲样发放到参加比对活动的实验室, 对返回的某项结果应用Z比分数进行统计确定, 计算公式[5]: Z= (x-X) /s, 式中, x为参加者的结果值;X为指定值 (有证书的标准值) ;s为指变动性的适当的估计值/度量值。其评价是|Z|≤2为满意结果;3>|Z|>2为有问题结果;|Z|≥3为不满意或离群的结果[5]。
2.3.2 以未知样作为盲样发放进行比对
当选择2~5家实验室比对, 样品为未知值时, 应选择稳定性和均匀性完好 (如水样) 的检测样品 (必要时做样品的均匀性和稳定性试验) , 发放到不同的实验室, 对要求的检测项目用相同的方法进行重复测定6次, 对返回的结果应用重复性和复现性来进行评价。重复性和复现性的计算公式[6]:
undefined
m:参加实验室数量。
undefined
r为置信概率为95%时的该方法的重复性。
undefined
n为参加实验室数量乘以测量频次。
undefined
R:置信概率为95%时的复现性。
例:4个实验室用同一个分析方法测定样品中氨浓度, 每个实验室平行测定5次, 结果见表1[4]。根据以上数据可计算出undefined、undefined、Sundefined见表2。
由公式 (1) 得:undefined
由公式 (2) 得:undefined
由公式 (3) 得:undefined
由公式 (4) 得:undefined
由公式 (5) 得:undefined
即该方法的重复性为0.42, 也就是说在置信概率95%下, 可期望在相同的实验室内, 用这个方法测定同一样品, 得到的任何两个结果之间的绝对值不会超过0.42[6]。
该方法的复现性为0.64, 即在置信概率95%下, 可期望在不同实验室中, 用该法得到的任何两个单独的分析结果之间的绝对差值不会超过0.64[6]。
依据文献要求[4], 在评价各实验室检测能力时, 当实验室内任何两个结果大于重复性时评价该实验室为“有问题”, 当不同实验室中任何两个单独结果超过复现性时, 评价该实验室为“不满意”。
2.3.3 以单一样品进行比对
当实验室数量较多时可应用实验室间检测计划, 使用单一样品进行比对试验, 其特点是提供给参加者的检测样品, 在分发前可参照CNAS-GL03“能力验证样品均匀性和稳定性评价指南”进行均匀性和稳定性检验[7], 以确保整批检测样品是均匀的, 而以后识别出的任何极端结果均不能归于检测物品有显著变异。
这种实验时间比对的能力评价采用稳健Z比分数[5,8]:
Z=[A-中位值 (A) ]/[标准IQR (A) ] (6) (仅对一个样品A的结果)
其评价结果为:|Z|≤2为满意结果、 3>|Z|>2为有问题、|Z|≥3为不满意或离群结果。
3内部质量控制考核方法及能力评价
3.1 使用有证标准物质考核的方法及评价
近几年来, 我国标准物质发展较快, 同种类不同浓度的有证标准物质也非常多。可定期购买一些有证标准物质作为盲样发放到实验室进行考核, 结果的评价采用两种方式:其一是测定值与参考值比较, 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应符合方法规定的要求则为满意结果, 反之则为不满意结果。其二对考核结果的评价可参照CNAS-GL02“能力验证结果的统计处理和能力评价指南”的附录C中的评定方法, 实验室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下列评定方式之一。
3.1.1 按En值评定[5]
undefined
XLAB:实验室的测量结果;XREF:被测物品的参考值;ULAB:实验室检测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UREF:参考值的扩展不确定度;ULAB和UREF的置信水平为95%。若|En|≤1, 则判定实验室的结果为满意, 否则判定为不满意。
3.1.2 按临界值 (CD值) 评定[5]
如果该测量的标准方法提供有可靠的重复性标准偏差σr和复现性标准偏差σR时, 可采用此法按下式CD值计算:
undefined
实验室在重复性条件下n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undefined与参考值μ0之差undefined小于临界值CD值, 其测量结果判定为满意结果, 否则判定为不满意结果。
3.1.3 按专业标准方法规定评定[5]
如相应专业规定了测试结果允许差, 可按标准规定评定。可采用下式计算Z值:
Z= (XLAB-XREF) /△ (9)
:标准中规定的允许差。
若|Z|≤1, 则判定测量结果为满意, 否则判定为不满意。
3.2 使用留样再复测进行考核
对存留样品的再检测是实验室常用的考核方式, 主要针对均匀稳定的检测样品间隔一段时间后重新检测, 两次测定结果比对, 确保检测结果的复现性。具体的考核方法是第一次将选择好的样品按日常样品发放到实验室, 结果返回后, 经过一段时间 (确保所检测的项目在稳定期内) 再次将留样发放到实验室, 并要求平行测定6次, 然后可根据平均值的一致性检验评价考核结果[9]:可以将所得的样本平均值undefined与某值x0做比较, 进行t检验。t统计量为:
undefined
如果求得的t值大于t分布表所列的值ta, j, 则说明undefined对x0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 判定结果为不满意;若t值小于t分布表所列的值ta, j, 则为满意结果。
例:第一次测定结果X0=4.50, 第二次平行测定5次结果为4.38, 4.50, 4.52, 4.45, 4.49, 即undefined。
undefined
查表得t0.05, 4=2.776 因为t
3.3 不同人员的比对
为考核不同人员的检测能力, 在可能的情况下可采用下述方法进行测试水平比对考核 (人员比对试验) :由不同人员利用同一台设备、相同的检测方法, 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 对同一已知值样品 (标准物质或由具备资格的人员测试过的样品) 每人平行测定6次, 比较两者结果的一致性或与已知值的偏离程度。其评价方法可用平均值的一致性检验进行统计分析或复现性检验分析。
综上所述, 质量控制考核是验证实验室检测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也是实验室资质认定和国家实验室认可的的特定要求, 实验室经常进行上述各种质量控制活动, 有助于提高实验室的检测质量和实验室在客户中的知名度。
参考文献
〔1〕GB/T27404-2008, 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食品理化检测〔S〕.
〔2〕CNAS-CL01,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S〕.
〔3〕王承忠.实验室间比对的能力验证及稳健统计技术第一讲能力验证的基本概念及活动的组织和设计〔J〕.理化检验-物理分册, 2004, 40 (7) 374.
〔4〕CNAS-RL02:2007, 能力验证规则〔S〕.
〔5〕CNAS-GL02, 能力验证结果的统计和能力评价指南〔S〕.
〔6〕韩永志.统计学在理化检验中的应用第四讲测量方法的重复性和复现性〔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1999, 35 (12) :571-572.
〔7〕王承忠.实验室间比对的能力验证及稳健统计技术第四讲能力验证试样的均匀性和稳定性检验〔J〕.理化检验-物理分册, 2004, 40 (10) 533-534.
〔8〕王承忠.实验室间比对的能力验证及稳健统计技术第五讲稳健统计技术 (一) 〔J〕.理化检验-物理分册, 2004, 40 (11) 589-593.
相关文章:
质量控制及保障措施02-03
介绍家乡的作文02-03
铝合金门窗生产流程及质量控制02-03
质量及安全控制措施02-03
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及安全管理论文02-03
胶质量控制及操作规程02-03
西门子法多晶硅生产中的质量控制难点及措施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