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1989年开始招收音乐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以来,此专业的研究生教育在我国取得了长足发展,通过CNKI以及高校官方网站搜索,目前已有近44篇音乐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提交,通过对音乐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的研究主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的探讨分析可以看到体现多元化、学科交叉、开放性等研究方法的音乐美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占多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统音乐美学思想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传统音乐美学思想论文 篇1:
论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人文价值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统音乐是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包含了中华文化绵延千年的审美品格,是音乐思想特殊本质的集中,也是人文思想意识的结晶。中国传统音乐中蕴含着深厚的美学思想,对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在此基础之上中国传统音乐无时无刻不展示出一种平等的人文观念,蕴含着深刻的人文价值。文中对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中人文价值特征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并提出了其对于中国当代人文价值的发展所产生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 美学思想 人文价值
从专业角度分析,中国传统音乐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它既包括于历史之中产生并流传的古代作品也包括当代作品。中国传统音乐属于民族音乐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非常鲜明的音乐风格和特征。在长期的发展和沉淀的过程中,中国传统音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音乐理论体系,并蕴含着深刻的美学思想。传统音乐最初的形成和发展并不单纯的是为了进行娱乐活动,它蕴含着重要的“礼”的思想,对于音乐的掌握不仅可以代表古代礼乐制度的发展,也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品格和思想。可见中国传统音乐不仅具有政治性的目的还具有培养情操、教化的深刻作用。随着音乐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音乐属性也逐渐丰富,自中国古代起,音乐就被人们认为具有净化心灵、升华人格的重要人文精神和价值。文中重点分析了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中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并对其对当今社会人文理念的发展提出了相关见解。
一、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中国传统音乐注重体现人的品格和思想,受不同时期指导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音乐的理念中认为自然与个体生命是一体的,即天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关系。在这种理念之下所发展的传统音乐文化在注重追求审美的同时更加注重追求人的心理体验,尊重人的思想和感受。中国传统音乐是传统思想文化的产物,它与历史中的发展思想息息相关。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思想可以从中国古代所推崇的指导思想的角度来分析。
首先,从儒学思想的角度来分析中国传统音乐。儒家思想中的中国传统音乐主要强调了音乐的社会性功能,强调音乐对于人的思想道德的塑造作用,孔子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关于礼”,正是对于这种思想的体现。另外,儒家所推崇的中庸思想也使得这一个阶段内的传统音乐体现出一种平和、仁徳的美感,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标准。《乐记》对儒学音乐的美学思想进行了阐述:“凡间之起,由人心也:人心之动,物之使用使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的中国传统音乐充分体现出了其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形成了独特的音乐艺术体系,使音乐中的“徳”“善”等核心思想放在第一位,将音乐艺术的“美”放于其次位置,这种安排对中国古代文化以及日后的文化思想走向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其次是道家思想指导之下的中国传统音乐。道家以“无为自然”而著称,对于生活中的一切变化均采取不作为的态度。道家思想指导下的传统音乐美学思想认为美与丑是相对应而存在的,声音相反相成。在《道德经》中所提到的“大音希声”这一观念,是道家思想影响下的音乐思想的一个重要体现,简单来说,音乐的美好之处是指它具有使人内心和谐平静的能力,在这种平静的状态之下,乐者能够自然而然的得到精神上的陶冶和灵魂的升华。随着道家思想的不断发展,其对于音乐美学的思想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庄子认为,音乐的美突出表现为其为人的本质和自然的性情而服务的作用,只有能够充分抒发人内在的情感,娱乐人心,才能够被称为是美的音乐。可见这一阶段音乐的美学标准已经发生了与儒家音乐美相比较大的变化。这一阶段内,音乐的美,体现在它的自然和朴素上,认为音乐的美与人和自然的本性是息息相关的。
可见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标准与美学思想与当时的指导思想存在着直接的关联性,一般具有实际性的作用和性质,这种美学思想服务于伦理学又高于伦理学,具有显著的综合性的特点。
二、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所蕴含的人文价值
中国传统音乐为伦理学服务的性质充分体现了其巨大的社会功能,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中所蕴含的人文价值。
首先,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美学思想充分表现出了对生命这一本体的重视和尊重。比如《乐记》中认为,音乐是“天地之和”,能够体现天地间的节奏和秩序,同时音乐也是自然生命生生不息、不断轮回的一种体现,蕴含着旺盛的生命力。在古代音乐中,经常模拟春雷震动、万物复苏等自然世界中的各种现象进行音乐的创作,这充分体现出了对“天”的尊重和敬仰。经过长期的发展,这种音乐创作和表现形式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人们以天地衍生万物的这一理念作为基础,创作音乐,充分体现了音乐的生命意识。可以说中国传统音乐中所蕴含的审美精神充分的体现了生命精神,其本质目的与人们的生命安乐、长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其次,中国传统音乐包含了深刻的以“和”为美的思想。这突出的表现在音乐的表现形式上。音乐的美感来自于不同声音的相互和谐与统一,只有不同的声音达到和谐统一,才能真正的呈现出美好的音乐,这正是“和六律以聪耳”,音乐之美追求的是“和而不同”。在中国古代历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音乐之“和”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比如,春秋时期的齐相晏婴对音乐中关于“和”的审美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认为音乐的和之美,主要是因为杂多导向统一,音乐美是各种因素相成、相济,和谐统一所产生的结果。传统音乐中关于“和”的审美思想毫无疑问的为民族的和谐与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中国传统音乐流传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并成为了汉民族审美心理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充分的强调了对立面的均衡统一,对民族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
再次,通过第一部分中的分析可知,在不同的伦理学思想的指导之下,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十分注重个体“性格”的修养。儒学思想中主要强调利用音乐净化自己的内心,修养身心。“惟涵养之士,淡泊宁静,心无尘翳,指有余闲,与论希声之理,悠然可得矣。”通过音乐对人的思想道德进行培养,可以使人获得内心的宁静和自然,远离纷争。道家思想下的传统音乐美学思想更加注重对个体的“心性”的释放,认为人的心性主要是个体幻想的天然的结果,而不是社会道德和社会伦理的框架下所产生的,这进一步满足了人们对音乐的精神需求,充分体现了对个体音乐价值的尊重。
此外,中国传统音乐充分体现了对“天人合一”这一思想的追求和发展。儒家和道家对于音乐的理论虽然不同,但是究其根本,都是对于天人统一思想的一种追求形式。其主要的差别在于,在道家思想中,更加注重体现人的个性,强调音乐需要为人的自然个性服务。而儒家思想则更加注重通过个性的修养,最终实现“天地合其徳”的目的。可见两种理念和思想,在本质上来说是殊途同归的。
三、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对当代人文价值发展的启示
现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变化,人们对于音乐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追求也已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这种大背景下,传统音乐如果不能积极的进行文化创新,其生存将会受到严重的威胁。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美学思想与人文价值是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然而随着文化发展形式的不断变化,传统音乐的人文价值也需要进行充分的组合与评估。在全新的时代发展背景之下,传统音乐美学思想中所蕴含的审美价值势必会被赋予全新的含义。中国传统音乐强调音乐与个体内在精神这二者之间的相互对应,这对于个体内在精神的表达以及心灵的净化均具有重要的作用。面对当今社会不断变化的形式,一些负面、消极的思想也逐渐产生,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的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为此,传统音乐美学思想需要充分了解当代人对于艺术产品的精神需求,并向其中注入更多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在吸引更多人关注中国传统音乐的同时,实现对人的道德的培养以及优秀品格的塑造,继续通过带给人美好的精神享受而发挥出巨大的人文价值。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蕴含了丰富的人文观念和人文价值,无论对传统音乐,还是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音乐美学中所包含的部分人文观念已经逐渐与社会脱节,为此实现其继续发展,一定要对这部分不合时宜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扬弃,对中国传统音乐进行内在含义以及表现形式上的改革和创新,使其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挥出更大的人文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大鹏.寻求历史支撑探索价值体系——2013南京·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专题笔会综述[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4,(03).
[2]颜广明.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历史考察与价值分析——试析对发挥革命歌曲思想政治教育功效的指导借鉴意义[J].前沿,2015,(07).
[3]袁媛.论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人文价值[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
[4]马丽.论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人文意义[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4).
[5]朱默涵.论古琴文化与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交融性[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6).
[6]杨和平.感性的体验理性的表达——新中国音乐美学研究60年[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1,(04).
[7]聂芳,张海涛.人文精神在中国传统音乐思维与创作中的文化再现——从音乐美学角度谈中国传统音乐[J].农业考古,2008,(06).
[8]白玉,韩世平.柳琴作品演奏与中国音乐美学相结合的研究与探索[J].艺术教育,2013,(10).
作者:胡郁青
传统音乐美学思想论文 篇2:
音乐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选题情况分析与启示
【摘要】从1989年开始招收音乐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以来,此专业的研究生教育在我国取得了长足发展,通过CNKI以及高校官方网站搜索,目前已有近44篇音乐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提交,通过对音乐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的研究主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的探讨分析可以看到体现多元化、学科交叉、开放性等研究方法的音乐美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占多数。
【关键词】音乐美学;硕士学位论文;学科交叉;多元化
前言
音乐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在美学研究领域是一门比较重要的部门学科,在音乐学这个大家族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分支学科,它将音乐学和美学相融合的人文学科,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具有双重学科的特点。与音乐史学相比较,音乐美学还是一门较为年轻的学科,在国外还有学者认为:“音乐美学不是一个可以被认可的常规学科甚至在20世纪面临解体。”但20世纪以后音乐美学却是得到了很大发展,在研究教学和学术团体等多个方面有了相当的规模并且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世界各地的许多高校普遍开设音乐美学课程,有些院校还把音乐美学课列为学校的精品课程,还有许多院校获得了音乐美学方向的硕士学位授予权。
近年来,音乐美学研究的理论阵地持续增加,研究队伍不断扩大,音乐美学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不断创新,通过对音乐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分析,可以管窥音乐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选题发展的新动态,为今后音乐美学的研究提供一点参考,对今后音乐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起到一定启示作用。
一、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概况
“实力雄厚的中央音乐学院从1978年率先建立起全国第一个音乐美学教学集体,并着手音乐美学课程的探索与建设,现已开设出‘音乐美学基础’、‘中国音乐美学史’、‘西方音乐美学史’、‘音乐表演美学’、‘西方现代音乐哲学’等课程,并从本科、 硕士到博士,培养了大批音乐美学的专门人才。”音乐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作为年轻的音乐美学研究者,他们为音乐美学的学科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他们学位论文的选题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音乐美学学科发展的新动向。通过对音乐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剖析,不仅可以管窥音乐美学研究内容的变化特征,也可以对今后音乐美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的选题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笔者通过CNKI查阅整理,共搜集到国内5所高校音乐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44篇。本文主要针对其研究主题、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分类探讨研究,并对论文进行探讨性的总结分析。
表1的数据统计截止到2013年为止,包括来自CNKI搜索的41篇和来自中央音乐学院官方网站的3篇音乐美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但通过官方网站的论文只有摘要,搜索不到正文;由于笔者能力有限,其他院校的音乐美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暂时搜索不到。
通过表1以及数据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发现,2006年之前的音乐美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数量较少,从2007年至2013年之间的学位论文除了2011年数量变化较大之外,其他基本上相对变化不大,发展趋势较平稳。通过CNKI搜索,在五所高校的提交的音乐美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中,西安音乐学院的硕士学位论文提交数量最多,有20篇,占总数的46%,其次是中央音乐学院,有18篇,占总数的40%,其他三所高校提交的音乐美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占总数的14%。
二、研究主题及研究方法分析
(一)研究主题分析
关于音乐美学的研究分析,有学者曾分为三大类:“中国音乐美学的研究、西方音乐美学的研究,音乐美学基础问题的研究。”
在搜集的44篇音乐美学专业的硕士学位论文中,笔者认为就其研究主题而言可以分为以下几类:音乐美学基本问题研究、音乐美学思想与理论研究、美学视角的音乐本体研究、音乐美学学科研究、音乐美学教育研究。
1.音乐美学基本问题研究
音乐美学基本问题研究的论文主要是针对音乐理论或者是音乐美学的的某个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在笔者搜集的音乐美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此类文章数量有14篇,占总数的32%。此类文章主要是针对某个具体问题深入分析探讨,如:《〈电影音乐,一段历史〉——译介及其音乐美学相关问题的研究》,以《电影音乐,一段历史》的译介作为出发点,作者结合自己接触到的有关电影音乐的英文文献,对电影音乐美学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归纳与阐述。
2.音乐美学思想与理论研究
此类论文主要是对音乐家个人的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论述,在笔者搜集到的音乐美学类的硕士学位论文的总数有18篇,占总数的40%,如:《解构下的存在——德里达哲学视野中的音乐意义问题研究》从音乐意义问题的反思入手,针对音乐意义的实质及其存在方式、生成方式和体现方式等进行研究分析,作者在文章中围绕语义学进行讨论音乐的意义是否存在以及音乐的意义,在研究方法上借鉴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思想为基础把音乐作品纳入到文本的概念中来分析研究,文章在结论部分还对音乐美学中的内容与形式问题及20世纪“新音乐”的文化价值等进行阐述,并得出结论。
《蔡仲德人本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从实证性和思辨性两方面入手对蔡仲德“人本主义”思想进行梳理和研究,进而为学界对蔡仲德“人本主义”思想研究提供方便。作者从蔡仲德的著作和文章入手进行研究其“人本主义”,以期“我国能够尽快建设一个人人理想的中华,一个人本主义和人道主义的中华。”
在笔者搜集到的18篇音乐美学思想与理论研究的硕士学位论文中,涉及国外音乐美学思想的硕士学位论文有5篇,占音乐美学思想与理论研究类硕士学位论文总数的约28%,涉及国内音乐美学思想的硕士学位论文有9篇,占音乐美学思想与理论研究类硕士学位论文的72%,有一篇是来自中央音乐学院官方网站。
3.美学视角的音乐本体研究
关于音乐本体主要是针对具体的某一部音乐作品等从音乐美学的角度进行具体深入的探讨分析,笔者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美学视角的音乐本体研究类的文章数量略少于音乐美学基本问题类研究和音乐美学思想与理论类研究,约有11篇,占总数的25%左右,如:《论音乐作品的音响呈现方式——通过不同钢琴家对莫扎特第十首钢琴奏鸣曲(K330)演奏的比较研究》,文章把音乐作品的音响呈现方式作为论述中心,参考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直接面对具体音乐事象。
《商业文化中的流行音乐——流行音乐美学诸观念研究》一文从美学的角度看待流行音乐为研究动机,通过分析比较商业文化中的流行音乐美学观念与近代形成的传统音乐美学观念之不同,来诠释流行音乐应有的美学观念,论述对于艺术音乐美学观所产生冲击的诸观念,作者希望对这些观念的论述为进一步研究流行音乐美学原理及完善现有的音乐美学观起到探索作用。
4.音乐美学学科研究
跨学科策略的研究方法在此类论文中表现的非常突出,比如:《音乐现象学导论》,由于音乐美学名义下的研究范围和活动范围非常广泛,音乐现象学的概念仍然让人很难捉摸清楚,音乐现象学的出发点是哲学的,与声音现象学有着紧密关系。
5.音乐美学教育研究
《我国民族高校本科音乐美学教育问题研究》是以我国高校中本科音乐美学教育为研究对象,以实证性研究打通思辨性研究为研究方法,以我国民族高校本科音乐美学教育为剖面研究分析音乐美学本科教育情况与学科发展现状。
笔者搜集的1989—2013年的音乐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中,音乐美学思想与理论研究和音乐美学基本问题研究类的硕士学位论文占多数,其次就是美学视角的音乐本体研究类的硕士学位论文,音乐美学学科类研究和音乐美学教育类研究类的硕士学位论文数量则偏少。总体上,在搜集的44篇音乐美学类硕士学位论文中体现学科交叉、多元化、开放性研究的文章占多数。
(二)硕士学位论文之研究方法分析
在音乐美学的研究过程中,研究方法是达到预定研究目标的重要途径。从音乐美学发展的历史看,音乐美学的研究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比较常用的也是比较重要的有三种,即:“心理学的、哲学的、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在此三种研究方法相互结合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当代哲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方法论,以及近年来美学发展出现了新的转型:“中国音乐美学更多地参与国际对话并形成中国特色,并从现象学、释义学、接受美学及马克思主义等传统哲学作为切入视角来对学科本体问题进行深入考察和剖析。”“从本世纪30年代开始兴起的语义——符号学的音乐美学,把现代语义学与符号学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音乐美学的研究,并获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
音乐美学学科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它与哲学的关系非常密切,“哲学方法与音乐学的方法是必须要用的方法,缺少哲学思维就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而缺少音乐分析的方法,就不能认识现象,认识本质却就是从认识现象开始的,连现象都不认识就谈不到掌握本质。”“音乐美学作为研究音乐乐艺术发展规律的学科。它不仅在认识论上可以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音乐观,同时在方法论上也必须运用哲学的方法,对音乐艺术的诸种现象进行高度的概括和抽象,寻求具备普遍意义的规律性的认识。”因此哲学的研究方法是研究音乐美学的基本方法,通过哲学的研究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探讨,在笔者搜集的44篇硕士学位论文中,涉及哲学的研究方法的文章有11篇,占总数的25%,如:《20世纪新儒家的音乐观》等,其中有4篇学位论文涉及到国外的哲学思想研究,如:《爱德华·李普曼<哲学与音乐美学>译介及其音乐美学思想初探》等,占此类研究文章的36%。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探讨音乐美学问题,以心理活动为基础,“通过对心理活动的深入研究,必将对音乐美学的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发挥重要作用”。如:《参禅操琴 修心明性——琴禅美学思想研究》注重琴以修心、参禅悟道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强调精神性的内省和超越以及彻见心源之本等等,最终获得心灵解脱的生活方式。
笔者搜集到的音乐美学硕士学位论文中从心理学角度研究音乐美学的文章偏少,但有学者提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是音乐美学方法新的目标。”[1]可见心理学研究方法对音乐美学研究的影响及重要。
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的音乐美学研究主要是围绕社会性质和社会功能进行的,主要是对音乐的本源和功能进行论述。如:《论先秦楚乐的审美取向》等。据笔者统计此类学位论文占多数,共有25篇,占总数的64%。
20世纪后现代音乐美学受现代哲学和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的影响,为摆脱传统的思维模式而取得了一些研究方法上的拓展,出现了现象学、接受美学等新的方法论,为进一步研究音乐美学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在音乐美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中就有涉及现象学和接受美学的论文,如《音乐现象学导论》《接受美学的观念及其对音乐理解问题的启示》等,为研究音乐美学问题提供一种新的参考依据。
现象学和接受美学的研究方法是音乐美学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与突破,“现象学的音乐美学就为人们认识音乐艺术的特殊本质,特别是认识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及其同一性问题开拓了新的思路。接受美学为人们认识音乐的创作与欣赏之间的关系,认识音乐的功用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和方法。”
总体上,在音乐美学硕士学位论文中,使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的硕士学位论文占多数,除此之外还有哲学的、心理学的以及现象学、接受美学的方法论,随着现代科学文化的发展,音乐美学的研究方法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此外,音乐美学硕士学位论文中研究方法的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音乐美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变化。
三、分析启示
音乐美学的发展涉及诸多新的视野和新的语境,如哲学、现象学、语义符号学、接受美学等,都被音乐美学纳入到自身的研究范畴中来,因此,音乐美学的研究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性的特点,音乐美学的理论研究呈现学科交叉的新倾向。
音乐美学研究的方法论越来越多元化,从美学视角的多个角度对音乐的现象、本质。因此在选择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时,应该注重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的多样化及丰富性,从多角度对美学现象进行研究探讨,比如:史学的角度,“从某种意义上看,音乐史学与美学常常是难以分割的,基维的研究便体现了二者之
间的紧密联系,我们很难说它仅属于美学领域或史学领域!因为,19 世纪的天才观既是一种美学观,也是一种历史现象!”因此论述音乐的审美趣味特征,不仅可以从哲学、现象学等的方法和视角进行探讨,还可以尝试用实证的方法对特定的人群、时间等进行量化描述,从史学的角度看待音乐文本与当下大环境以及当下和过去的关系等等,总之音乐美学研究的论题和视角是多样的,发现他们并对他们进行整合也是一个研究者创作能力的体现。
四、结语
音乐美学学科的发展不仅需要多元化也需要跨学科策略,通过跨学科作业广泛汲取共用资源,在尊重多元发展格局的前提下,共同发展、错位发展。
总之,在笔者搜集到的44篇音乐美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中,多元化、学科交叉、开放性等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占据多数,这种发展趋势对于研究者来说有利于扩大研究视角。随着不断深入的研究,音乐美学学科的研究空间将会更加广阔,研究成果也将更加丰富。
参考文献
[1]柯扬.当代美国音乐美学研究的跨学科倾向及相关思考[J].音乐研究,2012(3).
[2]修金堂.音乐美学引论[M].黑龙江出版社,1996.4(第一版).
[3]张前,王次照.音乐学卷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2.5:14.
[4]茅原.未完成音乐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9(第一版):11.
作者:孙学庆
传统音乐美学思想论文 篇3:
禅宗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产业化的影响
摘要:“禅”本来的含义是指静虑或是安静地沉思,禅宗不仅在审美情趣和文化思想等方面对中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在艺术的体现形式等方面给音乐艺术及其文化产业化带来了新鲜的体验。
关键词:禅宗 美学思想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产业化
佛教与我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之后的产物其中之一就是禅宗,尤其是自隋唐之后,人们只要提起我国的佛教一般指的就是禅宗。它不但整合了儒家和道家的主要思想,并且对儒家思想的宗教化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其中般若学与禅学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绝大部分的艺术家以及知识分子来说更是有着无法抵挡的独特魅力。由此可见,禅宗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一、禅宗对我国传统音乐思想有着深刻的影响
中国传统音乐在表现形式、流派以及体现的风格方面来讲可以说是多样化的,并且在音乐内容上来说是非常丰富的。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纯审美的要求,有着相当稳固的稳定性,如徐青山先生总结的二十四况,它虽然只是一本琴学专著,却和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要求一致。这二十四况之中去掉古琴的专业的技法,可以适用于民间音乐中的一部分以及我国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中的绝大部分。禅宗音乐美学中“肃庄”“中正”“淡雅”“平和”的四项原则同时也是儒家音乐美学的基本原则,儒家讲求音乐要服从于政治,而禅宗则不同,它把音乐当成是宣传法理的有效武器。[1]
由唱为主导的夹唱夹叙的说唱形式是禅宗甚至所有的佛教音乐一开始就选择的一种说唱形式。因为中国老百姓受传统的儒学思想的影响深刻,在中国这种环境当中,就必须是单音音乐、旋律平缓这种表现形式。因为如果声部变得多了、复杂了,或者是节奏变快了,大家就不知道演唱是为了什么,因而就失去了唱导的意义。所以,大部分的中国禅宗音乐家就忽略了音乐本身的魅力,只是注重演唱的内容,从而导致音乐得不到有效的发展。
禅宗对我国的传统音乐美学思想有着深刻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是对我国道家和儒家两家音乐美学进行的进一步深化。通常,我们认为禅宗是不同于印度佛学的,它是具有中国意义的佛学思想,因为它虽然不同于我国道家和儒家的宗教形式,但是却处于我国传统音乐美学的核心。禅宗讲求音乐本性的真,它否定一切虚假的东西,讲求还原事物本来的面目。一方面,音乐可以作用于心,激发人们内心的喜怒哀乐;另一方面,人们的内心也会作用于音乐,使得音乐表达人们真实的情感,反映人们的真实生活,这与禅宗的音乐审美理论一致。因此,禅宗对我国的传统音乐思想有着深刻影响。
二、禅宗对我国传统音乐艺术有着深刻的影响力
在禅宗所有的方法论中有一个论说是“自性论”,而“自性論”包含的含义就是强调的是心对于外物起到的作用是决定性的。经过深入了解宗教文化后我们发现,禅宗和音乐创作,两者之间有着十分重要的关联,而且正是这两者之间的关联,使得禅对音乐而言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费尔巴哈在《西方哲学著作选》中提到过:“宗教幻像和幻想是人的另一个‘我’,人的本质与他的意志和知识区开来,而独立化成为一个甚至又是具有人格的实体。”这句话是说人把自己的本质当作另一个本质来对待。明确的说明了宗教和人的关系,阐述了人的本质。而禅宗与其它的宗教不同,它主张自己的内心,从而提出了“自性轮”[2]。
很多古代的学者都认为中国音乐是属于社会生活的,是非常实用并且为人们所需要的。他们认为我国的传统音乐可以成为政治的教化工具,因为音乐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让人变得心平气和、无欲无求,这与我国传统政治统一的思想不谋而合。因此,音乐在我国古代社会中有着十分重要的社会地位,并且在思想情感上,可以陶冶人们情操,表现人间的真善美,符合传统的儒家思想。这些观点致使中国音乐创作的主体精神指引着艺术家们不断地前进,成为他们进行优秀作品创作的指明灯。
通过上面的介绍可以了解到禅宗主要强调是自己的内心,而事实同样证明,音乐的创作最重要的也是自己的内心。在音乐进行不断地实践和创作过程中,音乐家内心对音乐的感触是十分重要的。音乐追求自己的内心,主要还是音乐家的一种心理展现形式。它虽然是音乐家的心灵深处所想然后通过音乐家塑造出来的,但是又脱离艺术家的内心的深处,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通过种种迹象可以看出,禅宗的自性论与艺术创作规律是非常相符的。
三、禅宗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产业化有着深刻的影响力
通过实践禅宗中的“境界说”与传统的“意象说”等理论进行了更有效的融合,禅宗中的“顿悟思维”主要推广的是直觉式顿悟的思维方式,通过两项学说的推广以及应用使得人们在同一件事物的过程中,都可以体会到更加深刻的意义,理解其本身所表达的含义,从而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事物的本质特征,全面的认识事物,这对于今后的音乐中美学理论的形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音乐美学理论的发展[3]。
其中禅与音乐的共同点是都要求更加完整的,更加直接的体现出自然的美。从“悟道”到“顿悟”是指个体本身最直接的感观方面的体验。通过音乐,表达自身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情感,以及传递心情,人们认为这是禅宗的主要作用。通过音乐表达人类的情感和传递心情,也是艺术审美的考量。从表面上看它没有脱离现实,但是实际却已经超越了现实,真正意义上做到了在精神层面上可以体验出来的那种能够表达某种带有永恒意味的超越本质性的感觉[4]。
通过心来感受物体是禅宗音乐思想的另一个比较大的特色。心的作用是禅非常重视的,对于音乐而言心的作用也是巨大的,因此形成了“以心感物”的这种音乐思想。不仅仅要用感官去直觉感受,更加重要的是用心去感受,这句话就是“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于心”所以表达的意思。一默如雷是禅宗中的其中一个说法,意思是在沉默的地方用心聆听震耳的雷鸣,禅宗中用没有敲击的洪钟来形容整个宇宙。只要你用心去倾听,就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无限空静深广的以衣意境悠远虚静,从而可以进入到一个超出了知性、超出了功利的精神境界。只有当感官知觉伴随着理性、精神时,主体才能在他的感觉直觉中自得其所。
上溯千百年,在我国音乐史上,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品就是那些伟大的音乐家在在这种最高的审美体验中所创作出来的。从古代音乐家与禅宗的渊源关系看也能说明心的审美带来的影响。唐代有一位诗人,同时了也是南宋文人山水画的创始人王维,他文采非常出众,精通音律,并且擅长使用乐器,他所做的文章全部都是以心照水,用水衬心,物体与我融为一体,反映一种内在的对美的追求,并且在他所创作弹奏出曲子都是深含佛理禅趣的。在他的音乐中描绘出来所有的意境(例台高山流水、鸟语花香等)全部都是自然、和谐的景象,不为世俗的事物所困扰,追求自己内心的世界,达到人与自然十分微妙的境界。他把自己所领会到的禅意,与音乐十分微妙地融合在了一起,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显得十分自然、平淡。
以历届宜春明月山月亮文化节为例,禅宗音乐文化一直是地方文化产业化的一个重要的主题,特别是在第五届月亮文化节中,以“禅月相通·月明禅心”为主题,上演了“月下观禅舞——赏心”歌剧舞《和月亮最亲的地方》、“月下听禅乐——静心”禅音乐会,将禅宗音乐文化得以大力宣传,为宜春市地方文化经济带来了勃勃生机。
四、结语
综上所述,禅主要是通过凝神息虑产生出能体现灵气、灵动的意念,然后用意念去感受大自然,在感应中世界万物有所反映、有所通感。不过,毕竟禅宗只是宗教流派其中之一,带着自身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因此它并不代表了禅宗就是传统文化所有精华的全部。我们对禅宗的态度是既要继承它正确、积极的一面,又要认清它的缺陷和不足,在了解了禅宗的优势与不足以后,我们应该做的是发扬它的美学思想,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
参考文献:
[1]陈鹤,龚毅.湖北黄梅禅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商业研究,2012,(03):171-175.
[2]张鹏顺.安庆禅宗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对策探讨[J].滁州学院学报,2014,(06):29-33.
作者:刘斐
相关文章:
美学散步读书报告02-09
形式美学论文提纲02-09
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美学规划探析论文02-09
美学境域下的音乐语言探析02-09
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谐社会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02-09
当代美学02-09
孔子美学思想研究论文02-09
关键能力02-09
问题阐释02-09
当代阐释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