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

关键词: 股骨 骨折 临床 治疗

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精选九篇)

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治疗方法

入院后进行常规患肢皮肤牵引, 术前认真评估患者全身情况。常规胸片、心电图、双下肢血管彩超及血生化指标测试, 对合并有内科疾病患者, 请相关科室会诊积极治疗。术前风险评估, 7d内完成手术。 (1) 手术方法。麻醉方法:采用全麻或硬膜外麻醉。体位:仰卧于骨科牵引床, 患肢牵引, 骨折闭合牵引复位, 调整骨折位置, C臂机髋关节正侧位透视, 见达到功能复位 (股骨粗隆间骨折力线良好, 颈干角恢复) , 切口取侧方入路, 取股骨大粗隆向远端纵行直切口, 切开长约9cm, 逐层切开皮肤, 皮下组织, 阔筋膜, 劈开股外侧肌, 保留股外侧肌深层, 不显露骨折端, 以保护局部血液供应, C型臂透视引导下, 再次确定骨折位置良好, 采用微创技术, 将合适长度的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在肌肉下方插入, 放置于股骨大粗隆外侧, 钢板上缘与股骨上缘对齐, 利用LCP钻头导向器, 依次在钢板近端第1、第2、第3孔内分别以与股骨长轴成95°、120°和135°角钻入三枚克氏针, 通过股骨颈到达距股骨头骨皮质约0.5~1.0cm, 用C臂机透视正侧位, 确定导针的位置, 防止打入股骨头的螺钉过长及达到股骨颈外, 同时必须再次检查钢板的远端在股骨干上的位置是否良好。拧入近端第1、第2、第3枚7.3mm空心锁定螺钉, 其余螺钉经皮置入。拧入螺钉要求锁定螺钉与钢板螺纹要完全吻合, 并锁定。对合并有小粗隆骨折的可用拉力螺钉固定小粗隆, 其中, 最远端一枚锁钉为单皮质固定。 (2) 术后处理。术后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治疗2~3d, 止痛、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应激性溃疡, 防旋鞋制动7d, 根据引流量48h内拔除引流管, 术后第2天开始练习股四头肌收缩, 手术后1周左右, 鼓励患者扶双拐下地不负重活动, 根据损伤程度及结合复查X线片情况, 决定患者扶拐部分负重时间, 平均为6周, 完全负重行走, 平均为3个月。

1.2 评价方法和指标

患者在术前、术后1周内及复查时拍患肢正侧位X线片。记录术中操作时间, 手术时及手术后出血量, 术后是否感染, 应激性溃疡及下肢血栓形成、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 术后3周、12周、6个月、1年进行复查, 观察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最后一次复查时功能恢复情况。

2 结果

术中所用时间为6 0~9 0 m i n, 平均7 0 m i n, 失血量9 0~2 8 0 m L, 平均1 8 0 m L。3 8例得到随访, 复查时间为4~1 6个月, 平均11个月。骨折临床治愈时间为16~30周, 平均17周。所有患者都无感染, 应激性溃疡, 下肢血栓形成等术后并发症, 都好转出院。所有患者在最后一次复查时均未发生骨折再次移位、钢板螺钉失效、无髋内翻、股骨头坏死等。参照Sanders髋关节创伤临床功能评分[3] (1988) 为42~59分, 平均56分 (满分为60分) , 优9例 (总分55~59分) , 良28例 (总分45~54分) , 差1例 (总分35~43分) , 优良率约97.6%。

3 讨论

由于在过去20年人均预期寿命显着增加, 股骨粗隆间骨折发生率不断增加, 多数发生在年龄较大的患者, 10个患者几乎9个发生于超过65岁的老年患者。女性比男性更常见, 比例为3∶1。老年人一般, 应激能力和免疫功能低下, 骨折后长期卧床可引起坠积性肺炎、便秘、褥疮、泌尿系感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病死率高。手术内固定的方法较多, 如DHS、DCS、股骨近端髓内钉、角钢板、髋关节置换、钢板螺钉系统等。DHS具有加压作用, 能较好维持股骨颈角度, 但是DHS为偏心固定, 力臂长, 弯矩大, 存在生物力学上的缺陷。对于不稳定粗隆间骨折, 特别是后内侧骨质粉碎骨折, 股骨距不能很好地完成内侧压应力的传导, 内固定承受的应力大, 易形成髋内翻, 甚至发生DHS断裂、螺钉断裂、拔除等并发症。DHS的抗旋转能力较差, 早期负重功能练习易发生旋转移位。另外, 其进钉点要求在大转子顶点下方2~2.5cm处较合适, 大粗隆外侧皮质不完整时亦不能使用。并发症高达3%~5%。反粗隆间骨折手术失败率高达34%~56%。与动力髋螺钉相比, PFN的力臂短, 扭矩小, 稳定性好, 但是对于肥胖患者或股骨髓腔直径较细、股骨近端生理弯曲较大的患者时, 复位骨折和PFN的插入变的困难。当骨折线延长到大粗隆顶部或梨状窝时, PFN对骨折近端的稳定性变的很难控制, 在插入PFN时也可致骨折加重移位, 所以不适合使用。传统的95°髁钢板固定适用于反斜行转子间骨折, 髁钢板的刀刃应高位安置于近端骨片之上, 钢板必须在张力下放置, 但此方法技术要求较高。股骨近端解剖锁定加压钢板, 螺钉冒和钢板之间有相对合的螺纹, 这就产生了特有的生物力学。螺钉冒下面的锥形螺纹与钢板孔上的对应螺纹相适合, 使螺钉与钢板及骨骼有效地固定在一起。3枚LHS以分散或汇聚方向与钢板锁定, 提供角度稳定性。即使是老年骨质疏松的骨骼也有很强的抗拔除能力和较好的把持力。仅以固定杆贴近骨面, 接骨板与骨面无接触和压迫, 可减少对骨骼骨膜血运的破坏;对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 既能减少对骨骼骨膜血运的破坏, 又能使锁定的螺钉与钢板锁定后形成一个整体, 增加了拔出应力, 在疏松的骨质内也可获得更好的把持力;与普通钢板比较具有以下优势:因为锁定钢板不依靠钢板和骨面之间的压力和摩擦力取得稳定性, 所以可做骨膜上有限的剥离, 最大程度上保护了骨折断端血运供应, 能使骨折迅速发生间接骨愈合。钢板的远端设计成尖形可于肌肉下方插入, 可以降低周围软组织副损伤[4,5]。但是, LCP是偏心的内固定系统, 内固定物所受弯曲应力较髓内固定系统稍大, 故治疗骨折粉碎严重或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 术后不能过早负重, 以避免发生螺钉切出、近端骨折块内翻畸形、松动等并发症。所有患者都在骨折开始愈合时扶双拐部分负重, 直到骨折临床治愈时完全负重。在最后一次复查时均未发生骨折再次移位、钢板螺钉失败、近端骨折块内翻等并发症, 髋关节功能优良率达97.5%。综上所述, LCP钢板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稳定、骨折愈合较快, 功能恢复满意的特点, 尤其适用于复杂性股骨粗隆骨折。

参考文献

[1]Sadowski C, Lubbeke A, Saudan M, et al.Treatment of reverse obliqueand transverse intertrochancteric fractures with use of an intrame-dullary nailor a 95°screw-plate: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J].J Bone Joint Surg (Am) , 2002, 84 (3) :372-381.

[2]卢世壁, 王岩.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1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0.

[3]王满宜.创伤骨科教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4]顾立强.股骨近端骨折的分类与功能评价[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4, 6 (5) :558-563.

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 篇2

【关键词】 解剖型锁定钢板;动力髋螺钉;股骨粗隆间骨折

【中图分类号】R683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4-0119-01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髋部骨折中的常见类型之一,早期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的疗效确切[1]。本研究4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期间收治的4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经X线和CT检查确诊,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男10例、女14例,平均年龄(7053±569)岁;Evans分型:Ⅰ型4例,Ⅱ型11例,Ⅲ型6例,Ⅳ型3例。对照组男11例、女13例,平均年龄(7037±545)岁;Evans分型:Ⅰ型5例,Ⅱ12例,Ⅲ型6例,Ⅳ型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Evans分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121 观察组 取仰卧位,患侧臀部垫高,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行闭合复位,取患侧髋关节外侧纵切口,充分暴露骨折断端,清除血肿和软组织,行解剖复位,将钢板自股骨上段外侧置入,并使锁定钢板同股骨相互紧贴,C型臂X线机透视下满意后,依次打入适当长度的螺钉固定钢板,分别锁定螺钉,彻底冲洗伤口,放置引流管引流,逐层缝合切口。

122 对照组 手术入路同观察组,充分显露骨折断端,大粗隆下方3~4cm处打入1枚克氏针,行扩孔,攻丝,拧入动力髋螺钉,套入滑动钢板固定。然后将伤口冲洗干净,引流后逐层缝合切口。

13 观察指标 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并发症情况和骨折愈合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例(%)]形式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各项指标比较 观察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和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仅出现1例切口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42%;对照组出现2例切口感染,1例股骨头坏死,3例髋内翻,2例疼痛,并发症发生率为333%,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

3 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骨科的常见病,临床表现为伤后局部疼痛、肿胀以及患肢功能受限等,保守治疗卧床时间长,并发症多,愈合效果不佳[3]。依据老年患者的创伤特点,详细评估病情,做好围手术期处理,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至关重要[4]。股骨粗隆间骨折多属于粉碎性不稳定型骨折,动力髋螺钉的早期复位效果较好,但是易出现螺钉断裂、髋内翻等并发症,不利于早期的功能锻炼[5]。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操作简单,角度稳定性较高,钢板的多孔设计可有效抵抗股骨颈的旋转作用,固定牢固,有利于患者早期负重,同时可行骨膜外固定,将软组织、骨折端骨膜的损伤降至最低,术后髋内翻等并发症发生率低,有效避免了初期和继发复位的丢失。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和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在术后并发症方面,观察组仅出现1例切口感染,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满意,操作简单,安全性高。

综上所述,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疗法对股骨粗隆间骨折安全有效,创口小、出血少、恢复快,且并发症少。

参考文献

[1]叶书熙,樊仕才,孙培栋,等.股骨近端新型解剖锁定钢板固定Evans-JensenⅡB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限元对比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3,21(22):2279-2285.

[2]罗小荣.动力髋螺钉和抗旋转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比较[J].江西医药,2013,48(7):591-592.

[3]李洪兵,李懿,詹友达,等.闭合复位经皮股骨近端解剖锁定板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2,27(2):143-144.

[4]刘威,宋仁谦,王红超,等.股骨近端锁定解剖板与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2,26(12):1102-1103.

[5]王刚.AF钉内固定加椎板间植骨术治疗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临床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0,19(8):146-146.

【摘 要】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4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和对照组(动力髋螺钉),对两组围术期和并发症情况进行综合比较。结果:观察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和骨折愈合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确切。

【关键词】 解剖型锁定钢板;动力髋螺钉;股骨粗隆间骨折

【中图分类号】R683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4-0119-01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髋部骨折中的常见类型之一,早期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的疗效确切[1]。本研究4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期间收治的4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经X线和CT检查确诊,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男10例、女14例,平均年龄(7053±569)岁;Evans分型:Ⅰ型4例,Ⅱ型11例,Ⅲ型6例,Ⅳ型3例。对照组男11例、女13例,平均年龄(7037±545)岁;Evans分型:Ⅰ型5例,Ⅱ12例,Ⅲ型6例,Ⅳ型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Evans分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121 观察组 取仰卧位,患侧臀部垫高,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行闭合复位,取患侧髋关节外侧纵切口,充分暴露骨折断端,清除血肿和软组织,行解剖复位,将钢板自股骨上段外侧置入,并使锁定钢板同股骨相互紧贴,C型臂X线机透视下满意后,依次打入适当长度的螺钉固定钢板,分别锁定螺钉,彻底冲洗伤口,放置引流管引流,逐层缝合切口。

122 对照组 手术入路同观察组,充分显露骨折断端,大粗隆下方3~4cm处打入1枚克氏针,行扩孔,攻丝,拧入动力髋螺钉,套入滑动钢板固定。然后将伤口冲洗干净,引流后逐层缝合切口。

13 观察指标 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并发症情况和骨折愈合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例(%)]形式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各项指标比较 观察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和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仅出现1例切口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42%;对照组出现2例切口感染,1例股骨头坏死,3例髋内翻,2例疼痛,并发症发生率为333%,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

3 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骨科的常见病,临床表现为伤后局部疼痛、肿胀以及患肢功能受限等,保守治疗卧床时间长,并发症多,愈合效果不佳[3]。依据老年患者的创伤特点,详细评估病情,做好围手术期处理,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至关重要[4]。股骨粗隆间骨折多属于粉碎性不稳定型骨折,动力髋螺钉的早期复位效果较好,但是易出现螺钉断裂、髋内翻等并发症,不利于早期的功能锻炼[5]。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操作简单,角度稳定性较高,钢板的多孔设计可有效抵抗股骨颈的旋转作用,固定牢固,有利于患者早期负重,同时可行骨膜外固定,将软组织、骨折端骨膜的损伤降至最低,术后髋内翻等并发症发生率低,有效避免了初期和继发复位的丢失。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和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在术后并发症方面,观察组仅出现1例切口感染,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满意,操作简单,安全性高。

综上所述,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疗法对股骨粗隆间骨折安全有效,创口小、出血少、恢复快,且并发症少。

参考文献

[1]叶书熙,樊仕才,孙培栋,等.股骨近端新型解剖锁定钢板固定Evans-JensenⅡB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限元对比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3,21(22):2279-2285.

[2]罗小荣.动力髋螺钉和抗旋转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比较[J].江西医药,2013,48(7):591-592.

[3]李洪兵,李懿,詹友达,等.闭合复位经皮股骨近端解剖锁定板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2,27(2):143-144.

[4]刘威,宋仁谦,王红超,等.股骨近端锁定解剖板与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2,26(12):1102-1103.

[5]王刚.AF钉内固定加椎板间植骨术治疗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临床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0,19(8):146-146.

【摘 要】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4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和对照组(动力髋螺钉),对两组围术期和并发症情况进行综合比较。结果:观察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和骨折愈合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确切。

【关键词】 解剖型锁定钢板;动力髋螺钉;股骨粗隆间骨折

【中图分类号】R683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4-0119-01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髋部骨折中的常见类型之一,早期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的疗效确切[1]。本研究4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期间收治的4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经X线和CT检查确诊,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男10例、女14例,平均年龄(7053±569)岁;Evans分型:Ⅰ型4例,Ⅱ型11例,Ⅲ型6例,Ⅳ型3例。对照组男11例、女13例,平均年龄(7037±545)岁;Evans分型:Ⅰ型5例,Ⅱ12例,Ⅲ型6例,Ⅳ型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Evans分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121 观察组 取仰卧位,患侧臀部垫高,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行闭合复位,取患侧髋关节外侧纵切口,充分暴露骨折断端,清除血肿和软组织,行解剖复位,将钢板自股骨上段外侧置入,并使锁定钢板同股骨相互紧贴,C型臂X线机透视下满意后,依次打入适当长度的螺钉固定钢板,分别锁定螺钉,彻底冲洗伤口,放置引流管引流,逐层缝合切口。

122 对照组 手术入路同观察组,充分显露骨折断端,大粗隆下方3~4cm处打入1枚克氏针,行扩孔,攻丝,拧入动力髋螺钉,套入滑动钢板固定。然后将伤口冲洗干净,引流后逐层缝合切口。

13 观察指标 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并发症情况和骨折愈合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例(%)]形式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各项指标比较 观察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和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仅出现1例切口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42%;对照组出现2例切口感染,1例股骨头坏死,3例髋内翻,2例疼痛,并发症发生率为333%,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

3 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骨科的常见病,临床表现为伤后局部疼痛、肿胀以及患肢功能受限等,保守治疗卧床时间长,并发症多,愈合效果不佳[3]。依据老年患者的创伤特点,详细评估病情,做好围手术期处理,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至关重要[4]。股骨粗隆间骨折多属于粉碎性不稳定型骨折,动力髋螺钉的早期复位效果较好,但是易出现螺钉断裂、髋内翻等并发症,不利于早期的功能锻炼[5]。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操作简单,角度稳定性较高,钢板的多孔设计可有效抵抗股骨颈的旋转作用,固定牢固,有利于患者早期负重,同时可行骨膜外固定,将软组织、骨折端骨膜的损伤降至最低,术后髋内翻等并发症发生率低,有效避免了初期和继发复位的丢失。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和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在术后并发症方面,观察组仅出现1例切口感染,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满意,操作简单,安全性高。

综上所述,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疗法对股骨粗隆间骨折安全有效,创口小、出血少、恢复快,且并发症少。

参考文献

[1]叶书熙,樊仕才,孙培栋,等.股骨近端新型解剖锁定钢板固定Evans-JensenⅡB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限元对比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3,21(22):2279-2285.

[2]罗小荣.动力髋螺钉和抗旋转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比较[J].江西医药,2013,48(7):591-592.

[3]李洪兵,李懿,詹友达,等.闭合复位经皮股骨近端解剖锁定板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2,27(2):143-144.

[4]刘威,宋仁谦,王红超,等.股骨近端锁定解剖板与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2,26(12):1102-1103.

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3例患者为2008年1月~2010年6月在本院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其中男38例,女45例,患者年龄60~89岁,平均(68.93±7.94)岁。患者骨折原因包括:意外跌倒受伤41例,车祸受伤26例,坠落受伤13例,重物击伤3例。根据Evans将骨折类型分型:Ⅱ型17例,Ⅲ型32例,Ⅳ型34例;合并其他部位骨折21例。其他疾病:合并冠心病11例,合并高血压13例,合并糖尿病15例,合并COPD7例。患者在受伤后0.5~12 h内到院就诊,平均(2.08±0.17) h。接收患者后,根据患者骨折肢体的缩短情况和骨折移位的情况,在术前为患者进行牵引,其中结节牵引6例,皮牵引77例。术前对患者进行内科疾病治疗,待病情稳定后给予手术。

1.2 手术方法

83例患者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术中取仰卧位,将患肢侧臀部垫高约20°。麻醉充分后,从大粗隆以远沿着股骨干方向切开,切口至少为6 cm。在暴露出骨折部位和股骨大粗隆部位后,对骨折情况进行判断,将骨折部位进行手法复位。复位满意后,将解剖钢板贴附于股骨大粗隆和股骨干外侧,并维持近端螺钉口的角度适当。在钢板近端呈“品”字形的螺孔内拧入带螺纹的导向器,将3枚导针沿着股骨颈的方向,钻入股骨头颈内。使用C型臂X线机对患者进行透视,确保导针的针尖在关节面下方1 cm。确定后,将导针拔出,在导针位置钻孔,将锁定螺钉2颗与非锁定自攻松质骨螺钉1颗,依次拧入。随后,采用远钢板进行固定,固定时用2~3根锁定螺钉和1~2根普通螺钉。经透视后,确定无误,彻底冲洗切口,常规放置引流管,缝合切口。

1.3 术后处理

术后均予以常规预防感染治疗,保持引流管通畅,并密切观察引流出液体的颜色、性质和引流量。术后24~48 h,拔除引流管。术后麻醉清醒后,患者即可进行功能锻炼,先进行舒缩功能锻炼,随后给予被动活动。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决定患者下床行走时间,一般8周左右可拄拐下床活动。

2 结果

患者手术时间60~110 min,平均(74.78±19.45) min。术中出血量在70~190 ml,平均(m.62±28.49) ml。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12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骨性愈合(见图1、图2),平均愈合时间(9.23±1.21)个月。按照MerledAubigne-postel评分,83例患者中,优秀57例,良好21例,中等4例,差1例。优良率为93.98%。患者无切口感染情况,未发生髋内翻,无关节僵硬,无断钉和脱钉情况,无钢板松动等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与老年入骨质疏松密切相关,临床治疗也发现,很多老年人在跌倒后会出现此种骨折现象。如果对患者进行保守治疗,容易出现感染等并发症,患者死亡率较高[2]。因此,对此类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是治疗的首选方法。而且,由于股骨近端的特殊解剖结构,其颈力线轴和股骨干的力线位于不同位置,并未重合[3],如何保持股骨近端处的内侧稳定性十分重要。医生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尤其是老年人,不但要保证股骨的解剖复位,同时要保证其功能复位,充分考虑患者的骨质疏松情况。

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手术的根本目的是保证患者经过治疗后,能对骨折部位进行牢固固定,使患者能够尽早下床进行功能锻炼,恢复患者患肢功能,减少骨折并发症和患者死亡率。本院采用解剖型锁定钢板进行固定,患者复位情况好,优良率为93.98%,且并发症较少。总结临床经验,这种治疗方法的主要优点为:螺钉固定与骨骼固定角度不同,可形成一相对牢固的整体,维持患者的患肢长度正常;螺钉的不同固定部位,可控制旋转和轴向的对位,很好地防止了螺钉及锁钉的松动[4],保证骨折复位情况稳定;接骨板与骨皮质不需要密切接触,对骨膜的损伤较小,保证了骨血运的良好。

此方法符合生物力学原理,能根据人体的解剖和功能位进行恢复;手术保证患者断端的对位相对稳定,能使骨折和切口的软组织很好的愈合,患者在手术后,可进行早期的关节活动,防止关节僵直。而且,应用此方法,患者不易出现螺钉的脱出和钢板断裂。经过随访观察,患者的并发症很少,无一例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而且,此方法手术时间短,患者手术中出血量少,对患者创伤小,老年人能很好地耐受。

需要注意的是,采用此种手术方法前,需要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价,积极对患者的内科疾病进行治疗,以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总之,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采用股骨近端解剖锁钉钢板治疗,可取得很好的疗效,患者康复率高,并发症少,死亡率低,具有很大的优势,尤其是对于粉碎性骨折和骨质疏松的患者,此手术方法可作为临床治疗主要手段,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采用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8年1月~2010年6月在本院住院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83例进行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患者术后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骨折均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9.23±1.21)个月。按照MerledAubigne-postel评分,83例患者中,优秀57例,良好21例,中等4例,差1例。优良率为93.98%。患者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采用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治疗能取得很好的疗效,患者创伤小,功能恢复好,且操作简单,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锁定钢板,解剖锁定钢板

参考文献

[1]冷晓春,冷向阳,李振华.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分析.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15):1977-1978.

[2]廖承杰,张善勇.应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探讨.中国医药导报,2009,6(17):153-154.

[3]吴晓东,殷小军,周正明.锁定钢板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应用.江苏医药,2008,34(12):1290.

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 篇4

【关键词】锁定解剖钢板;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骨质疏松

【中图分类号】R6834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4-0097-01

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属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严重类型,虽然股骨部位血运丰富、松质骨多,一般而言保守治疗即可取得较佳的愈合效果,但保守治疗易引起褥疮、感染、血栓等严重并发症,影响患者的预后质量。因此,多数学者认为,行早期外科手术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临床关于应用锁定解剖钢板(LPFP)还是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尚存在一定争议[1]。为此,笔者进行了前瞻性临床分析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8年7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216例,按治疗方法将其分为LPFP组及PFNA组。其中,LPFP组患者108例,男68例,女40例;年龄65~81岁,平均(709±64)岁;骨折原因:交通事故61例,跌落伤61例,运动伤18例;改良Evans分型:II型25例,III型59例,IV型24例,Sigh分级:1~2度38例,3度64例,4~5度6例。PFNA组患者108例,男65例,女43例;年龄65~82岁,平均(715±72)岁;骨折原因:交通事故58例,跌落伤33例,运动伤17例;改良Evans分型:II型25例,III型59例,IV型24例,Sigh分级:1~2度41例,3度60例,4~5度7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原因及分型等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经骨盆正位X线片确认骨折并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测量确认骨质疏松症[2];②受伤前有独立行走能力。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疾病、恶性肿瘤或预期生存期≤3个月;②病理性骨折或陈旧性股骨转子间骨折。

12手术方法

121锁定解剖钢板手术方法患者于骨科牵引床上取仰卧位,行硬膜外麻醉,以足部固定器行牵引、手法复位。于髋关节外侧开10 cm左右切口,牵引下对骨折部位进行复位并用克氏针暂时固定。于近端切口将锁定钢板插入,在C臂指引下将3枚导引针打人,钻孔后将三枚锁定螺钉置人股骨颈内,并将一枚螺钉于钢板远端置人。于切口远端再置入至少2枚锁定螺钉,去除克氏针;在C型臂X线机下确定颈干角,向股骨头颈、骨折远端、股骨头处分别置入3枚、1枚、3枚螺钉进行固定。明确固定效果良好后,留置骨科引流管,结束手术。

122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手术方法体位、麻醉、牵引等操作同LPFP组。自大转子顶点沿股骨干方向向上做长约5cm纵形切口,先找到大转子顶点,插入直径约2mm髓腔导针。股骨近端扩髓后,置入长度合适的PFNA主钉,用近端130°瞄准器定位,在螺旋刀片钻头导向器接触皮肤部位开2cm切口,保持前倾角15°钻入直径约2mm导针,经导针测量螺旋刀片的长度,用11mm空心钻钻开股骨外侧皮质沿套筒插入长短合适的螺旋刀片,轻轻锤击至限深处后顺时针旋转插入器,使螺旋刀片压缩骨折间隙并处于锁定状态。再应用瞄准器远端孔开长约5cm小切口,安装远端锁定钉。最后拧入髓钉近端尾帽。再次C臂机透视确认无误,冲洗切口,不放置引流管,逐层缝合。

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记录,并比较。并对对患者进行1年的随访,在末次随访中参照Harris评分对其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3],并分析其疗效:优:Harris评分≥90分;良:80分≤Harris评分<90分;中:70分≤Harris评分<80分;差:Harris评分<70分。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手术情况由表1可知,LPFP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X线透视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高于PFNA组(P<005)。

22术后并发症由表2可知,LPFP组与PFNA组术后并发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23临床疗效比较由表2可知,LPFP组与PFNA组末次随访Harris评分分别为(814±62)分、(829±55)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LPFP组优良率944%,PFNA组优良率954%,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在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伴骨质疏松患者的治疗中,及时手术治疗十分必要,而手术方式的选择则是保证患者预后的重要环节。LPFP是钉-板系统的代表性治疗方法之一,通过股骨近端外侧骨皮质的固定,达到分担张力、应力传导,加压骨折断端的作用,在促进骨折愈合上具有一定疗效;PFNA将传统拉力螺钉改良为螺旋刀片,在防止内翻、切割方面具有较佳意义,且PFNA主钉的4°外翻角有助于手术创伤的下降。

本研究表明,PFNA治疗的患者能够在保证更低的手术时间、创伤、出血量、X线透视时间与LPFP治疗相比明显缩短,但两者患者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速度无明显差别。在手术中,LPFP固定方式为偏心固定,对于较大剪切力的抵抗效果不佳[4],导致术后需要更长的卧床时间,不利于早期康复锻炼,影响骨折的愈合速度。而PFNA直接置于髓腔内,显著缩短了内固定力矩,有利于抵抗较大的经股骨轴向载荷,保证了负荷传载的进行,在保证固定效果的同时有效避免了骨折短缩、旋转的发生。此外,近端螺旋刀片对周围骨质的挤压不仅可以增加PFNA的把持力、抗剪切力,还可通过主钉的自动锁定避免骨折块旋转、塌陷的发生,具有坚强固定、避免髋内翻的优势。有利于患者早期的锻炼以及骨折周围血供的恢复及早期愈合,对其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LPFP与PFNA在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伴骨质疏松症中均可发挥良好的疗效,而PFNA能够进一步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促进早期愈合、减少透视次数,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更为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长青.关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当代观点[J].中华骨科杂志,2012,32(7):611-613.

[2] 赵海生,徐耀增,王贵贤,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17(48):8368-8373.

[3] 李靖扬,周瑜博,乔为民,等.四种金属植入物内固定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26):4163-4167.

[4] 陆根华,牟晓峰.抗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和动力髋部螺钉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分析[J].实用老年医学,2014,28(1):68-70.

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女25例,男20例;年龄53~91岁,平均64.3岁,致伤原因:摔伤26例、坠落伤7例、车祸伤10例,重物砸伤2例。合并伤:股骨骨折3例均为远端1/3,颅脑损伤5例,腰椎横突骨折1例。按Evans分型:Ⅲ型21例,Ⅳ型15例,V型9例。所有患者均入院后处理危及生命的合并伤,同时给予患肢皮牵引,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尽早手术治疗,4例患者因脑外伤重或后期转到笔者所在医院至外伤后20余天治疗,均未超过28 d。

1.2 手术方法

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患者仰卧于骨科手术床,患侧臀下垫高,消毒铺无菌巾单。经Watson-Jones切口,逐层切开,显露骨折断端,注意保护骨折块相连的软组织,前关节囊纵向切开,显露股骨颈部,手术助手牵引患肢,直视下骨折解剖复位,克氏针临时固定骨折块,取合适长度股骨近端解剖锁定接骨板,连接近端锁定螺钉的钻孔导向器,置于股骨外侧,近端尽量贴附股骨大转子,钻入2枚合适长度克氏针,用C臂机进行正侧位透视证实克氏针位于股骨颈内,骨折复位满意,远端普通螺钉一枚固定后,近端锁定钉钻孔后旋入2枚锁定钉,透视证实位于股骨头内,依次打入远端锁定钉,保证有3枚,近端大转子部打入松质骨钉至少1枚,活动患肢,再查骨折位置满意,固定可靠,常规冲洗刀口,修复关节囊,逐层缝合,放置负压引流24~48 h。

1.3 术后处理

术后应用抗生素3d,术后48 h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术后第2天患者可坐起,鼓励患者进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及髋膝关节活动,均于术后14 d拆线,刀口甲级愈合。术后4周在助行器保护下部分负重运动。定期门诊复诊,根据CR片骨折愈合情况决定完全负重时间。

1.4 功能评定

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CR拍片判断骨折愈合情况,Harris髋关节评分系统评定患髋功能。

2 结果

所有患者术中、术后生命征平稳,手术时间65~110 min,平均时间80 min,术中均未输血,术后输血31例,1例患者猝死,原因脂肪栓塞,其余患者术后14 d拆线,刀口甲级愈合。住院时间8~21 d,平均16 d。所有患者5~23个月回访,平均1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2~16周,平均14.3周。无股骨头坏死发生,无内固定失败。依据Harris髋关节评分系统评定患髋功能结果:优19例,良21例,优良率为88%。

3 讨论

股骨近端的骨结构具有特殊性,此部位骨要承受人体垂直向下的压力,还要承受活动时的向内剪力。高龄患者股骨近端的松质骨可发生严重吸收,骨小梁失去相互连接,承载能力严重下降,因此较小直接或旋转外力即可导致股骨转子间的骨折,且多为粉碎性[1]。对此类患者,因保守治疗易带来长时间卧床引起的并发症,如褥疮、坠积性肺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所以目前趋向于手术治疗。对于稳定性转子间骨折,目前多趋向于使用DHS[2]但在不稳定性转子间骨折如逆转子间骨折及转子下骨折中使用DHS时,由于滑动螺钉不穿过主要的骨折线,在这种情况下主钉的滑动会造成骨折的进一步分离而不是加压,从而造成较高的内固定失败率[3]。

锁定钢板将生物内固定技术与普通钢板技术相结合,其外形符合解剖形态,无需塑形强行贴附。螺钉与钢板之间有螺纹固定,在钢板与骨不贴附的情况下,即有效地保证了骨、螺钉及钢板之间的固定强度,也可有效的起到支撑作用,另外还有内固定架的弹性固定作用。锁定钢板不要求钢板与骨的贴附,可以不进行骨膜的广泛剥离,最大限度减少骨断端的血供破坏,有效的保护骨折片的血供,利于骨折愈合。目前,锁定钢板多用于干骺端骨折的固定。

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多为三部分以上的骨折,伴有大、小转子的骨折。治疗髋部骨折在临床上曾将DHS作为标准,但其抗旋转力差,对不稳定骨折因多伴有大、小转子骨折,早期活动除可能导致旋转移位之外,还可导致其滑动加压,股骨颈嵌插入转子部出现下肢短缩跛行,不利于早期活动,这样则无法达到手术治疗后尽早活动避免卧床并发症的目的,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钛板近端两枚锁定钉可有效达到防旋目的,并且锁定钉直径小,有效地减少了因剪切带来的对股骨头血运的影响,另外锁定钉的有效支撑,避免了因小转子复位不良导致内侧皮质骨缺损所引起的不稳定,进一步避免嵌插或者髋内翻导致内固定失败情况发生。

目前PFN在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中应用也较多见,因为其髓内固定的特点而具有较好的生物学优势。但是由于髓内钉需从大转子顶端或梨状窝置入,且无法对大转子进行固定,容易造成术后大转子骨折块的分离从而影响其骨性愈合[4]。股骨近端解剖锁定接骨板因其外形符合解剖形态,骨板与骨之间可达到良好的贴附关系,有效的固定大转子部的碎骨块,另外钢板近端设计有多钉孔可以更好的辅助固定转子部骨折块。

总的说来,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钛板治疗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疗效满意,设计合理,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樊仕才,金大地,苏训同,等.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再发对侧粗隆间骨折的原因分析及治疗策略.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0,4(4):31.

[2]刘兴华,王满宜,蒋协远.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中华创伤杂志,2003,19(2):76-79.

[3]Browner BD,.Jupiter JB,Levien PE,et al.创伤骨科学//王学谦,娄思权,侯筱魁,等主译.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7: 1763-1765.

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 例, 男13 例, 女7 例;年龄27~72 岁, 平均47 岁。受伤原因:跌倒伤7 例, 车祸伤 6 例, 高处坠落伤3 例, 重物压伤4 例。均为闭合伤。采用Seinsheimer分型[2], ⅢA型6 例, ⅢB型4 例, Ⅳ型10 例。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行胫骨结节骨钉牵引7~10 d, 重量5 kg, 同时完成必要的术前检查。患者取仰卧位, 采用硬膜外持续麻醉或全身麻醉。于骨科牵引床上先行骨折复位, C型臂X线机下观察满意后, 取外侧自大转子向下纵行切口, 长约3~5 cm, 暴露大转子外侧及转子下1~2 cm。选择合适长度的钢板, 确保骨折近端有4枚螺钉固定。将钢板从近端切口骨膜外插入, 在相应股骨远端再作一纵形切口暴露远端的股骨及钢板, 同时使钢板远近两端与股骨相服帖。先用1枚普通螺钉单皮质固定钢板, 然后打入远端螺钉。术中正侧位透视, 如位置良好, 骨折两端进行固定。冲洗创口逐层缝合。

1.3 术后处理

患者术后1 d进行下肢肌肉等长收缩, 术后4 d逐步垫高膝关节进行膝关节及股四头肌功能锻炼, 术后3个月扶拐逐步负重行走。

1.4 结果

本组20 例患者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3~12个月, 平均10.6个月。20 例患者术中出血200~360 mL, 平均出血230 mL;骨折愈合时间8~14周, 平均11.5周;髋关节功能评定采用Sanders标准[3]进行评价, 优14 例, 良5 例, 差1 例, 优良率为95%。

2 讨 论

股骨转子下骨折是转子周围骨折的一种特殊类型, 手术治疗满意率不高, 发生在小转子下缘平面以远5 cm区内。股骨转子下具有特殊的解剖结构及生物力学特点, 局部应力高度集中, 皮质骨有高强度特性, 一旦发生骨折多为粉碎性。近端骨折受臀肌、髂腰肌和外旋肌群的作用, 向外向前牵引力大, 加之强大的内收肌作用, 特别是粉碎性骨折, 内侧有骨缺损, 骨折易向外成角移位, 很容易造成股骨长度改变、成角、旋转畸形以及骨不连等并发症[1], 故对内固定的机械性要求较高。近期临床用得较多的是DCS及Gamma钉。DCS类似悬臂梁系统, 负重时负重力首先加于钢板的短臂, 然后再分散至各螺钉上。由于应力分散, 骨折端不易变形, 且借助长拉力螺钉使固定呈三角化, 固定异常牢固。但DCS治疗粉碎性股骨转子下骨折时, 需要大面积剥离骨膜, 创面大、出血多, 同时影响骨折愈合[4]。对于老年骨质疏松病人, 螺钉对股骨头的切割作用大, 易使螺钉穿出头外, 导致内固定失败。

Gamma钉作为头状髓内钉系统近年来用于治疗股骨近端骨折, 由于其是由滑动髋螺钉结合髓内钉技术研制而成, 此钉仅适于未波及大转子的小转子下骨折, 且手术操作复杂, 易并发股骨骨折, 不适于髓腔太细的病人。严重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使用Gamma钉要慎重, 由于骨质疏松, 股骨头的加压螺纹不能发挥加压作用又容易切割股骨头及穿出股骨头外。

近年来骨折治疗理念从AO的“坚强内固定”发展到BO的“生物学固定”, 强调了要充分保护骨折局部的血供, 以保证骨折愈合。倡导有限手术论、微创手术, 主张能用闭合复位就不切开复位, 需要切开整复的尽量做到少剥离、小切口[5]。根据“微创”及BO“生物学内固定”理念, 笔者采用有限切开结合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股骨转子下长斜形骨折。该方法具有出血少、骨折愈合快、固定稳妥和并发症少等优点。术前先在骨科手术床上牵引复位, 利用“韧带整复原理”使附着在韧带、骨膜上的碎骨片在软组织张力作用下复位, 缩短了手术时间, 大大减少了出血。术中皮肤分段切开, 骨折部位对应皮肤不切开, 对股外侧肌仅做部分切开, 钢板在骨膜外股外侧肌下方隧道通过, 创伤小出血少。笔者采用的钢板是根据股骨近端特点, 充分考虑该部位骨折生物力学特点, 特别适合股骨转子下骨折的内固定。其近端与股骨近端干骺解剖相匹配, 术中使骨折块与钢板靠拢即达到复位目的, 使有严重移位的粉碎骨折的复位变得简单。锁定加压钢板是根据BO原则设计形成的, 其固定骨折端的稳定性不依赖钢板与骨表面的压力, 钢板与骨表面存在间隙, 结合有限切开, 减少了骨膜的剥离, 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骨折端的血供, 降低了手术创伤, 有利于骨折愈合。股骨近端锁定钢板的近端有3枚松质骨螺钉成倒“品”字经过股骨颈成三维结构固定, 避免了单枚螺钉抗旋转差的缺点, 对骨折近端有较强的固定作用。锁定加压钢板其螺钉帽和钢板孔都带有螺纹, 螺钉拧入钢板孔对骨折进行固定的同时, 钢板和螺钉之间通过螺纹进行了固定, 连接锁定成整体, 不会产生晃动, 螺钉松动的概率大大降低。同时钢板和螺钉成一整体, 锁定螺钉均匀承担所受应力, 对骨的切割就小, 减少了螺钉穿出股骨头的发生率。在骨质疏松和粉碎性骨折中, 螺钉也有较好的结合力和抗拉力。

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比较适合于股骨转子下长斜形骨折, 手术出血少、创伤小, 建立肌肉下隧道不剥离骨膜, 固定牢靠, 适合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学明, 周忠.动力髁螺钉治疗极不稳定型股骨粗隆下骨折[J].创伤外科杂志, 2004, 6 (6) :416-418.

[2]荣国威, 翟桂华, 刘沂, 等.骨科内固定[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106-107.

[3]刘云鹏, 刘沂.骨与关节损伤和疾病的诊断分类及功能评定标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217-219.

[4]刘振宇, 刘长贵, 李强.PFN与DCS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6, 21 (12) :971-973.

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例患者男8例, 女4例。年龄为63~89岁, 平均年龄71岁。伤后至手术时间为3~5d。术前行皮牵引11例, 骨牵引1例。按AO分型, A1型2例, A2型7例, A3型3例。多数患者合并有内科疾病, 术前进行常规对症治疗。

1.2 手术方法

持续硬膜外或全身麻醉, 仰卧位, 患侧臀部垫高。先行牵引手法复位, C臂X线机透视位置满意后, 采用髋关节外侧切口, 显露大粗隆、股骨颈基底、股骨干上段骨折部位, 股骨小粗隆区内侧和内后侧骨折块明显分离者尽可能解剖复位, 以恢复内侧和内后侧骨皮质的连续性。不剥离骨膜, 将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置于股骨大粗隆外侧, 钢板上缘平大粗隆上缘用细克氏针将钢板临时固定, 在螺钉导向套筒的指引下, 选择合适长度的锁定螺钉固定, 也可以和普通螺钉混合使用。术中用C臂X线机透视, 了解骨折对位情况和内固定的位置。彻底冲洗切口, 放置引流管逐层关闭切口。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7d, 48~72h内根据引流量拨除引流管。术后第2d指导患者半卧位行患肢股四头肌等长收缩, 3d后切口疼痛缓解后行屈膝、髋关节功能锻炼。每月复查X线片, 根据骨折尤其粉碎性骨折愈合情况决定后逐步负重行走至完全负重行走。

2 结果

本组12例患者, 治疗8~12周后均可下地扶拐练习行走, 6~8个月后患髋行X线拍片, 骨折均临床愈合, 无骨折不愈合或钢板拔钉、脱出等现象, 基本生活能够自理。

3 讨论

随着进入老龄社会, 股骨粗隆间骨折呈上升趋势。其治疗方法有保守和手术2种。但保守治疗长期卧床并发症多, 如肺部感染、褥疮、泌尿系感染等。近年来随着对老年人长期卧床并发症的充分认识和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 内固定材料的发展, 目前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应积极手术治疗。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是根据股骨近端独特的解剖学和生物学特点设计的髓外固定系统, 与传统钢板相比因而不易发生骨块的再移位和内固定物松动, 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带来了新的选择。

股骨近端锁定钢板的优点: (1) 设计遵循了生物接骨术 (BO) 原则, 锁定钢板不与骨面接触, 减少了对骨界面的应力作用, 从而保持了骨膜的血运;螺钉与钢板的扣锁形成一种框架结构, 可对骨折进行有效的支撑, 任何方向的应力均不影响骨折的稳定性, 使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成为可能。 (2) 由于股骨近端锁定钢板锁钉向在股骨颈内呈分散状, 三根钉互为呈成角指向, 使钉在股骨颈内增大与骨小梁密切接触面积, 故具有把持力强的特点, 并提供了更好的抗旋转作用, 为早期下床负重锻炼提供了理论依据。 (3) 锁定的多角度螺钉形成强大的抗拔出合力, 适用于骨质疏松骨折。

但在临床应用中发现, 锁定钢板在临床应用中有如下缺点: (1) 锁定钢板的费用比普通钢板昂贵。对患者产生较大的经济压力。 (2) 术者需熟练掌握锁定钢板的使用, 特别是锁定螺钉必须沿着螺孔的轴线小心的拧入螺钉孔, 如锁定螺钉和锁定孔间超过5度的成角就可使螺钉固定松动和复位丢失。 (3) 锁定钢板在术后患肢早期负重上与DHS比较, DHS螺钉可在套筒内滑动, 骨折局部吸收后, 骨折端在负重情况下可自动加压, 促进愈合。锁定钢板是由螺钉与钢板的扣锁形成一种框架结构, 可对骨折进行有效的支撑, 不能对骨折间形成加压作用, 在过早进行患肢负重功能锻炼时容易产生锁定螺钉头部断裂及钢板的断裂。

综上所述,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行手术治疗可有的减少长期卧床引发的如肺部感染、褥疮、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 术后早期活动可促进血液循环, 预防血栓形成, 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在手术的选择上, 无论是股骨近端锁定钢板锁钉还是DHS甚至髓内固定器械, 都不是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首选, 应根据患者骨折的类型, 内固定物的特点来选择[4,5]。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整体结构稳定、固定强度高、骨折愈合率高等优点, 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特别适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

摘要: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及减少并发症的疗效。方法 行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手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2例。结果 12例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并发症, 骨折愈合良好。结论 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方法, 早期治疗可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股骨近端,钢板,治疗,骨折

参考文献

[1]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2]黄纪远, 李国宏, 胡永成, 等.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的治疗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 2000, 20 (8) :476-479.

[3]刘海春, 陈允震, 杨子来, 等.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不同内固定疗效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5, 20 (1) :18-20.

[4]杨广忠, 欧阳夏辉, 陈江涛.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治疗策略[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7, 22 (8) :637.

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 篇8

关键词:锁定钢板,内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转子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是临床常见的一种髋部骨折,是发生在髋关节囊线以外、小转子下方区域内的骨折,多发于中老年人。有关调查表明,股骨转子间骨折约占老年髋部骨折的49%,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治疗方式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传统保守治疗疗程较长、并发症较多,患者预后欠佳。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上多主张采取早期内固定手术治疗[2],但因此类骨折类型较为复杂,传统的内固定方式对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存在一定困难,且并发症多。寻求一种理想内固定器材已成为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成功的关键。笔者所在医院近年来采用了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上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观察对象共31例,均来自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6月~2010年6月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19例,年龄最小42岁,最大83岁,平均59.5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受伤13例,跌倒受伤18例,坠落受伤1例,均为闭合性损伤,患者伤后均有髋部疼痛、肿胀感、活动不便。经X线检查均为股骨转子间单侧骨折。31例骨折患者中左侧骨折17例,右侧骨折14例,合并心血管类疾病16例(高血压、冠心病),呼吸系统疾病6例(支气管炎),内分泌疾病9例(糖尿病)。参照改良后的Evans分型[3]分为:Ⅰ型3例、Ⅱ型8例、Ⅲ型11例、Ⅳ型7例、V型(即逆转子间骨折)2例。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全部患者术前均经手术风险评估,评估指数(W)≤3者26例(提示手术安全),W=4者5例(提示手术较为安全)。31例患者在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患肢皮肤牵引,并完善各项检查,控制基础病,全面了解骨折位置及心、肺、脑、肝、肾功能,待牵引骨折基本复位后,行手术治疗。手术时间一般在患者伤后7 d内进行,内固定材料选用山东威高公司生产的骨科锁定钢板(纯钛接骨板)。

1.2.2 手术方法

手术时患者取仰卧位,采用硬膜外持续麻醉或全身麻醉,常规消毒铺巾后在行手法复位,在C型臂X线机下进行观察,待复位满意后保持患者位置(必要时可用克氏针临时固定),在大转子外侧做6~8 cm纵形切口,钝性分开肌肉至骨面,选择长短合适的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由近端切口推向远端,置于股骨大转子外侧稍偏后位置,然后通过近端的小圆孔用克氏针临时固定钢板,待C型臂X线机透视满意后,选择合适的锁定螺钉3~4枚固定,接骨板下方旋入自锁皮质骨螺钉固定,对于合并股骨距或大转子骨折患者,可使用钢丝捆扎或螺钉固定。术中做常规止血及冲洗切口,放置引流管并逐层缝合切口。

1.2.3 术后处理

本组31例患者,术后均常规给予抗生素3~7 d抗感染治疗,引流管引流1~2 d拔出。并给予早期功能锻炼指导,一般在术后第2天可鼓励患者坐起,术后3~5 d指导患者做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术后1周后鼓励患者扶拐下地活动,但不要负重,术后4~6周鼓励患者逐渐锻炼负重行走,8~12周摄片复查,证实骨折愈合后可负重行走。1.3指标观察及效果评价观察并记录患者围术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不良反应情况,并评定其临床疗效,疗效评价标准参照董纪元等[4]评价标准,优:骨折愈合良好,髋部无疼痛感,骨关节活动恢复至伤前状况;良:骨折愈合良好,髋部偶有疼痛感,骨关节活动基本恢复到伤前状况;可:骨折基本愈合,有轻度髋内翻,骨关节活动有一定受限,有时有剧烈疼痛感;差:骨折愈合形状畸形或未愈合,髋部疼痛难忍,不能下床活动。

2 结果

本组3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31例患者手术时间为40~120 min,平均为(65.3±12.5) min;术中出血量为125~530 ml,平均为(245±41.5) ml;本组病例中无死亡、术中休克、切口感染、钢板松动断裂病例,术后12 d出现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经积极溶栓治疗后好转。全部患者经随访发现,均为一期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7~14周,平均12.5周。骨折愈合后未发现髋关节内翻、畸形、钢板松动、感染、螺钉退出等并发症。疗效评定:优19例,良10例,可2例,总优良率为93.5%。

3 讨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临床常见的一种髋部骨折,多见于中年人,其骨折发生率占髋骨骨折的10%~34%[5]。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生原因与中老年人股骨大小转子部位骨质疏松有直接关系。有关调查发现,股骨转子部Ward三角区是人体骨骼中最早发生骨质疏松的部位[6]。而我国多数中老年人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故以中老年人多发。治疗上,目前仍以手术治疗为主,传统的保守治疗往往疗程较长、并发症较多,治疗效果不佳。由于该区域骨皮质较为坚硬,需要较长的骨折愈合时间,因此,对手术治疗的内固定材料有较高的要求,传统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方式很多,但均有一定局限性,如多枚斯氏针及空心钉固定牢靠程度较低,术后往往需要长时间的活动限制,中老年人体质较弱,极易发生并发症;DHS只能固定一侧皮质,很容易将应力集中在内侧皮质,从而使内侧皮质的压缩,导致骨折畸形愈合,且单枚股骨颈螺钉抗旋转较差,故对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固定尚可,但对不稳定骨折固定效果欠佳;股骨近端钢板治疗股骨近端骨折,虽能做到早期的复位,但螺钉在钢板钉内有一定的活动范围,支撑作用欠佳,固定持久性较差;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虽有较高的疗效,但需要较高的技术操作水平,且易发生假体松动、下沉、感染和脱位,坐骨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且材料昂贵,手术费用较高[7]。

股骨近端加压锁定钢板是一种微创型钢板,是根据股骨近端外侧形状所设计的一种内固定材料,其近端与股骨近端大转子相匹配,具有3个骨螺钉孔,且呈三角形分布,由3枚自攻锁定螺钉经过股骨颈成三维汇聚结构固定,从而弥补了单枚螺钉旋转能力差的缺点,增加了骨折近端固定性。手术中只要把钢板与骨折部靠拢即可达到复位目的,其稳定性并不依赖于钢板与骨折面的压力,即使不与骨面接触也有较好的稳定性,从而减少了骨面的应力作用,保持了骨膜血运。因钢板孔及螺钉均有螺纹,在拧紧锁定后,钢板和螺钉就可成为一体,从而增强了其稳定性,为患者早期的功能锻炼奠定了基础。此外,股骨近端加压锁定钢板可行单边固定,从而可减少软组织的剥离程度,减轻患者手术损伤,但对于严重的骨质疏松患者,若行单皮质螺钉固定可能会引起皮质切割,故采用双皮质锁定螺钉固定,效果更佳。本组31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均采用了股骨近端加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由于本组对象均为中老年患者,且均伴有一种或多种内科疾病,因此,必须在控制原发病的同时进行手术治疗,并在术前进行全面的评估,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和达到预期的效果。本组手术风险评估指数(W)≤3者26例、W=4者5例。本组研究结果中无死亡、术中休克、切口感染及钢板松动断裂病例,出现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经积极溶栓治疗后好转。全部患者经随访发现,均为一期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7~14周,平均12.5周。骨折愈合后未发现髋关节内翻、畸形、钢板松动、感染、螺钉退出等并发症。疗效评定:优19例,良10例,可2例,总优良率为93.5%。故笔者认为,对于中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内固定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术前对患者的评估及基础病的控制是减少并发症,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总之,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固定牢靠、手术损伤小、操作简单、抗旋转力强等特点,患者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预后较好,是目前股骨转子间骨折一种较佳术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Cummings SR,Melton LJ.Epidemiology and outcomes of osteoporotic fractures.Lancet,2002,359(9319):1761.

[2]Kitamura S,Hasegawa Y,Suzuki S,et al.Functional outcome afterhip fracture in Japan.Clin OrthopRelatRes,1998,(348):2936.

[3]葛宝丰,胥少汀,徐印坎.实用骨科学.第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677.

[4]董纪元,李国宏,胡永成,等.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的治疗分析.中华骨科杂志,2000,20(8):476-479.

[5]朱长春,王子文,侯福林.股骨转子下骨折多次手术失败1例.实用医学杂志,2005,21(10):1026.

[6]唐志荣,尹东,黄东等.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股骨近端骨质量的改变.中国临床康复,2005,9(3):200-201.

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100例股骨粗隆周围骨折病例为本次观察对象, 其中男50例, 女50例;年龄62~77岁, 平均年龄 (68.5±2.4) 岁;骨折原因:跌倒、高处坠落致伤36例, 交通事故伤50例, 外物击打伤10例, 其他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基线资料相近而无较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术前两组均接受一般情况评估, 并行择期手术。首先采取静脉复合全麻或硬膜外麻醉, 并选择髋外侧为手术入路, 采用动力髋螺钉系统处治对照组患者:患者躺在骨科牵引床上并保持常规仰卧位, 妥善固定患肢并保持20°~30°外展, 稍内旋, 分别取股骨远端外侧以及大粗隆部位做一手术切口, 使骨折断端充分暴露, 然后将DHS钢板植入, 通过C臂机透视观察精确定位, 并将股骨颈螺钉拧入, 常规清理、止血并放置引流, 然后将切口逐层关闭缝合, 术毕。观察组行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方案治疗, 首先患者躺在骨科牵引床上并保持常规仰卧位, 妥善固定患肢并保持20°~30°外展, 稍内旋, 切口位置同对照组, 并使骨折断端充分暴露, 将解剖钢板置入后暂时以克氏针加以固定, 经C臂机透视观察确认定位准确无误后将固定螺钉拧入, 并取拉力螺钉对股骨颈头部作固定处理, 骨折远端固定则以皮质骨螺钉为主, 常规清理、止血并放置引流, 然后将切口逐层关闭缝合。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愈合时间, 并统计两组治疗优良率。

1.4 评价标准[2,3]

(1) 优:髋关节处无疼痛, 生理能力恢复正常, 关节处可自由活动; (2) 良:髋关节处伴有轻微疼痛, 关节活动能力超过80%; (3) 差:髋关节处伴有严重疼痛, 正常活动严重受限, 内固定不良。

1.5 统计学分析

本次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计量资料的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并应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优良率对比

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2 两组治疗与恢复情况对比

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股骨粗隆周围骨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骨质疏松因素的影响, 高龄人群由于出现退行性骨组织变化, 导致骨骼韧性弱化而脆性增强, 一旦受到一定程度的突发性外力作用影响则会导致骨折。临床采用手术方案治疗股骨粗隆周围骨折的根本目的是确保患者骨折部位能够恢复至正常生理解剖结构状态, 加速骨折断端愈合, 从而使患者早日恢复生理运动功能, 为其生存质量提供有效保障[4]。

在股骨粗隆周围骨折临床治疗方案中, 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是应用较为普遍的一种, 其基于人体股骨近端生理解剖结构所设计, 常用于术中固定股骨粗隆周围骨折, 该术式优点如下: (1) 可有效实现与股骨近端密切贴合的目的, 对于小粗隆骨块以及大粗隆冠状面可予以良好固定; (2) 无需塑形, 手术操作极为便捷, 有效缩短了手术用时, 手术效率进一步提高, 同时术中出血量也有明显减少; (3) 术者可结合患侧骨折线长度来选择相应的钢板长度, 因而适用性更高; (4) 骨螺钉的应用使得内固定稳定性得到进一步增强, 有利于预防骨折近端旋转, 从而使股骨头切割力减弱, 保护股骨干不受损伤; (5) 所用螺钉长度较长, 有利于提升固定稳定性, 有效降低了术后固定松动或者断裂等情况[5]。

本文结果表明, 观察组患者治疗优良率更高 (98%) , 与对照组 (80%) 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方案更优于动力髋螺钉系统。而术中观察组患者出血量更少, 手术用时更短 (P<0.05) , 则有利于增强手术安全性, 同时缓解患者手术痛苦, 并且可进一步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此外, DHS系统固定术有较大几率出现髋内翻以及退钉等并发症, 而股骨近端锁定钢板直接用于股骨外侧近端, 可紧密贴合大转子, 且近端设计为多孔, 因而具有更为满意的固定效果。

综上所述, 在股骨粗隆周围骨折临床治疗方案中, 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效果确切, 与动力髋螺钉系统相比手术用时更短, 术后有利于患者快速恢复,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分析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股骨粗隆周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100例股骨粗隆周围骨折病例纳入本文,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 分别给予动力髋螺钉系统 (DHS) 、股骨近端锁定钢板 (LPFP) 方案处理, 观察两组治疗情况, 并对相关数据作统计学处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更少, 手术用时以及愈合时间更短, 组间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治疗优良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股骨粗隆周围骨折临床治疗方案中, 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效果确切, 与动力髋螺钉系统相比手术用时更短, 术后有利于患者快速恢复,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股骨粗隆周围骨折,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动力髋螺钉,疗效

参考文献

[1]陈良海.股骨近端γ交锁髓内钉系统 (Ⅱ型) 治疗老年股骨粗隆周围骨折的临床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 2014, (7) :40-41.

[2]赵世昌, 张春林, 曾炳芳, 等.股骨重建钉治疗多发性骨软骨瘤患者粗隆间骨折合并同侧粗隆下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2012, 1 (3) :229-233.

[3]曾庆强, 郑志辉.生物型与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广东医学, 2013, 34 (15) :2371.

[4]李明辉, 彭昊, 刘洋, 等.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3, 32 (7) :757-760.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锁定加压钢板在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下一篇:变压器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