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日记-知人 育人(共3篇)
篇1:管理日记-知人 育人
园长管理绝招:知人善用
王老师是某幼儿园小班的一位带班老师,由于性格较外向,给别的教师造成的印象就是:大大咧咧、组织纪律性差、松散,干什么都不行。久而久之,这种看法也影响到了王老师本人工作的积极性。她在平日工作中的工作热情越来越低,对教学敷衍了事,对幼儿也漫不经心,使得该班班长及其他教师对此很不满,向园领导反映了情况。
园长立即找王老师谈话,但并没有给她处分,而是在日常工作中加强了与她的接触。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园长发现王老师本人有一个很大的优点:爱学习。凡幼儿园有外出学习的机会,不论机会大小、是否由园里安排学习名额,她都积极要求参加。而且,别的派出学习的老师都会去找园长讲条件:怎样补回学习所占用的假日;因学习而带来的加班费等问题。但王老师从来不为此提出任何要求,每一次仍积极要求参加学习。接触过程中,园长还发现王老师每次都能将她学到的东西与园长讨论一番,并有自己的认识、见解。园长觉得王老师并非像她表面表现出来的那样大大咧咧、随随便便,在一些教育问题上,她还是很细致认真的。园长经过一番思考后,认为她外向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能给幼儿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又鉴于她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热情,就决定让王老师负责幼儿园里角色游戏的开展工作。在与王老师商量后,王老师愉快地接受了这一任务。以后的事实证明,园长的决定是正确的。王老师的角色游戏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成为园内外观摩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常大家认为无法在小班开展角色游戏,可是王老师带过的小班角色游戏开展得也很好。王老师自此保持着一种很好的精神面貌和很高的工作积极性,她的工作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分析与思考
园长对幼儿园中这一事例的处理方法无疑是正确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们知道,在幼儿园工作中,各项任务质量的高低及完成任务的优劣都取决于人。特别是在教养工作一线的教师,她们是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者,是幼儿园教养质量的保证。因而,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也就成为幼儿园管理工作的核心。
该案例中,王老师处于自己对幼教事业的喜好,积极争取外出学习的机会,充实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王老师并非像其他教师反映的那样缺乏工作积极性。只是因为她本人性格较外向,留给别人的印象就成了大大咧咧、松松散散,因而招来别的教师的非议。在这样一种存在消极人际关系的工作环境中,王老师难免感到很委屈,感到自己的工作没有得到大家的尊重和认同。因此,影响了她的工作积极性。面对非议,王老师采取了消极抵触的办法,进而在同事中造成了更坏的影响。从王老师自身而言,这是一个幼教工作者不该有的工作态度。
园长在处理此事时,并没有直接批评王老师,也没有任其发展。因为园长认识到犯了错误的人更需要理解、劝导,更需要有人指明方向,以上做法很有可能会进一步激起王老师的抵触情绪,所以园长采取了加强了解、接触的办法。在与王老师的接触中,园长发现了王老师爱学习的优点,结合王老师自身的性格特点,园长为王老师创设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开展角色游戏活动,重新调动起了王老师的工作积极性,让她用自己的能力为幼儿园做出贡献,从而也改变了周围人际关系环境对王老师工作积极性的不良影响。
由此案例,我们可以看出:作为幼儿园园长,在日常工作中,对有错误、有缺点的员工,不要总是抓住她的缺点不放,要善于发现人,敢于用人,为工作人员创造条件,使每个人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才干和特长。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职工的内在动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使幼儿园的管理更为有效。因此,知人善用是幼儿园园长激发员工积极性、提高管理绩效的一件法宝。
篇2:管理日记-知人 育人
一、改革日记的理念
写日记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很大的帮助, 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很直接的作用。因此, 教师在培养学生写日记时, 应要求学生不能局限于单纯地记录事件和感受, 而应通过创新思维来丰富日记的内容。学生的日记内容可以有很多, 或记事, 或议论, 或抒情, 或信笔涂鸦, 或随笔吟诵, 或采集几片秋叶拼一个有趣的图案, 或觅来一张泛黄的照片配上几句话, 或张开想象的翅膀任意翱翔, 放飞理想。日记的形式也应当不受拘束, 学生可以写成生活日记、英文日记、数学日记和趣味日记等。
二、营造记日记的氛围
教师应当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日记飘香的氛围, 使日记成为学生快乐写作的一部分,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及好奇心, 使学生由“要我写”转变为“我要写”的行动观念。同时, 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图书室, 坚持全日开放阅览室, 常年订阅少儿期刊、报纸, 让学生随时可以读到时代气息浓郁的图书;在教室里开辟图书角, 使学生随时随地阅读各类书籍;每周在校园的宣传栏里张贴该周的优秀日记;开展日记大赛等活动。这样做有利于增强学生写日记的信心, 营造浓厚的日记氛围。
三、教师协助学生记好日记
1. 开设日记指导课。
日记指导课可以是点评课、欣赏课、交流课。课前, 教师与学生一起搜集日记写作材料,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随身携带笔和笔记本, 在读书、看电视或与人谈话时, 把自己认为美妙的词句记下来, 然后分类加工, 作为日记的参考材料。课上, 多层面地运用搜集的材料, 师生之间, 生生之间, 敞开心扉, 沟通交流。教师应引导学生创造性、多角度地撰写日记, 结合语文教学与课外阅读, 指导学生选择范文中的某一章节, 仿写一个人物的外貌, 一件事物的特点, 一次活动的场面等。
2. 培养学生写日记的兴趣。
写日记是一个老话题, 看似简单, 但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接受。教师在教学时, 应采用多种方法去激发学生写日记的兴趣。例如, 设立班级流动日记本, 让日记写得较好的学生, 将作品抄在上面, 作为班里的日记范文, 提供给其他学生阅读、学习。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 另外创设一些栏目新奇、有创意并极富感染力的记日记的方式。
3. 认真对待学生的日记。
教师在引导学生写日记时, 应倾听学生的心声, 了解学生的世界, 满足学生的愿望, 喜学生之所喜, 忧学生之所忧, 鼓励学生说真话、抒真情, 充分放飞思维和心灵。教师应对学生日记中的童真、童趣给予赞赏, 对学生在日记中挥洒的快乐表示祝贺, 对学生倾吐的烦恼给予安慰, 对一些偏颇的观点加以点拨和引导, 尊重学生的人格, 对学生的日记保密。
4. 丰富学生的日记内容。
要写好日记必须使学生跳出课堂, 跳出学校的小圈子, 扩大生活外延, 读好社会和自然两部大著作。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发现社会中的真、善、美, 将学生的笔触转向对各种社会现象、媒体焦点、新闻事件或热点人物的品评;转向对地球、对环境、对人生、对和平的关注和思考。通过走出去和带回来等多种渠道沟通课堂内外, 校园内外, 让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
5. 实施激励性评价。
哈佛大学著名教授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中最本质的属性是想得到别人的赞赏。”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曾说过:“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要不断地发现学生的亮点, 关注学生细微的进步, 真诚地激励学生, 满怀爱心地唤醒学生的潜能, 这一点对于激励学生写好日记十分重要。因此, 准确合理、富有激励性的评价能够调动学生写日记的积极性, 给学生以鼓励。
篇3:知人知心才能育心育人
有一位“很负责任”的教师, 每天早来晚走地看这些学生,规定了许多不准,甚至包括在新年晚会搞击鼓传花游戏时不准笑,上课不准讨论问题,不准提不同见解。结果呢?这个班级纪律似乎被“治”好了, 可全班的学习成绩、体育比赛成绩却不断下降。为什么事与愿违?追根寻源都和不了解学生联系着。
无数事实告诉我们,要教育学生, 首先必须了解学生。怎样了解学生心灵中的奥秘呢?
一、要掌握理论的显微镜。
教师凭借这些理论的显微镜,常常能发现许多凭经验认识不到的学生心灵上的闪光点。 教师不仅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变化的特殊规律、普遍规律;不仅善于把精力花在偶然的个别事件的处理上,更善于把主要精力用在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上, 从而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
正像魏书生说的那样:“不要轻易说看透了一个学生, 学生不像透明玻璃瓶装的蒸馏水,一看就透。一看就透的情况是有的, 但不多, 更多的是被各式各样的东西包裹着的人。”这就需要我们用理论的显微镜,让后进生充分体验成功。
1.实行班干部轮换制,使后进生也能当上班干部。
学校教育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 使后进生在学习和生活的风浪中, 学会自信,实现对外界困境和自我状态的超越?笔者认为:让学生树立“我准行”的自信心。實践证明, 后进生被任用,一般都会产生比较明显的进步, 这种进步的动力源自责任感、荣誉感和自信心,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他们过去的缺点, 而且能够达到培养能力、锻炼意志、形成良好个性的目的。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育就是迫使人去思考自己。”教师不要把他们当小孩子看待,要启发他们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的自觉性。
2.安排一些“我的特长”或“我最行”等活动,让后进生也有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后进生所擅长的一些活动, 班主任往往要善于发现, 注意引导, 并给他们有展示出来的机会。学生王超是学校有名的“捣蛋大王”。不是吗?上课时最不安分的就数他,一会儿扮鬼脸,一会儿扔粉笔……下课后他欺负同学。一次上数学课,老师说了他两句,他大叫到:“不学了,就是考试得零分都不学了, 这老师太讨厌了!”老师们一谈到他就摇头, 认为“没得救了”。一段时间后, 班主任张老师发现他身上也有闪光点:每天, 他很早就到学校,从不迟到;他体育好, 在运动会上常为班集体争得不少荣誉;犯了错误,老师找他, 他从不抵赖……经过家访,了解到, 王超的父母离异,从小缺乏照顾和指导, 心理偏激,行为容易冲动, 无心学习,但总想表现自己,突出自己以引起大家的注意。于是,张老师开展了“我之最”的主题队会。使每个学生都亮出了自己的“绝活”,尤其肯定了王超的优点,为班里的后进生显示自己超人的本领, 体验成功提供了机会。 体验成功是矫正后进生的一副良药,因为它能使后进生抛弃自卑,增强自信,最终促使后进生自我转化。
二、把“对手”放在“助手”的位置上。
后进生长期后进,显然他们不缺少批评,不缺少指责。他们经常得到的是冷落, 很少得到的是赠品和奖励。我们不能把他们看着是自己的“对手”, 不要埋怨学生难教,教师埋怨学生难教, 就向医生埋怨患者难治一样。从某个意义上讲,后进学生帮助了咱们,帮老师提高了教育水平,要把“对手”放在“助手”的位置上考虑。 我认为在学习上不但要耐心辅导后进生,而且还应曾他一点纪念品,奖励他们。这样他们看到后进学生不被歧视,充满了信心, 鼓足劲往前冲。 例如,双差生刘汉,以前成绩差, 卫生习惯差, 而且还存在小偷小摸的坏习惯, 在老师耐心的教育下, 同学们热心的帮助中, 他改掉了坏习惯, 居然有好几次拾到东西,都主动交还给老师,他难道还是老师的“对手”吗?
三、忧学生之所优,乐学生之所乐。
老师应从育人的角度去教书,把自己的心灵向学生敞开, 师生之间无思想不可交流。忧学生之所优,乐学生之所乐。感情交流是相互的。我关心学生的思想和学习的好坏, 反过来, 学生也这样关心我工作中的成败。 师生之间心心相印, 其乐陶陶。正是有这样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在支持和鼓舞, 使师生都敢于藐视在教和学中遇到的一切困难。
人心与人心之间, 像高山与高山之间一样。你对着对方心灵的大山呼唤:我尊重你——,那么,对方心灵高山的回音便是:我尊重你——;你若喊:我很你——,人家的回音能是我爱你吗?这就是所谓“尊人者,人尊之”,的确教师对学生的爱与关心是学生尊重自己的前提,教师应该首先热爱学生, 生尊师的感情同样包括了对老师的信任和热爱在内。教师要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 就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 依靠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反之,如果师爱没有面向全体学生,对某些学生偏爱,就伤害了师生感情。中小学生中,表示讨厌、憎恨老师,导致教师威信下降的分别占47 和50.9 ,总比例为48.8 ,位居第一。其次,还影响学生之间的感情。小学生中, 表示嫉妒那些受老师偏爱的同学、有意与他们做对、不理睬他们。老师的偏爱不仅会伤害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而且会引起学生与班集体的不良情感反映,表现为不想参加老师布置的多项班级活动。不愿为班集体多出力。
尊人者,人尊之,不能单是口号,要千方百计变为学生的动力。仅有以两次行动还不够, 要尽可能在学生生活的广阔的空间与实践环境中身体力行。
一名学生, 一个班集体, 一旦用尊人者,人尊之的思想统帅起来, 一旦成员们都在言行中间尽可能多的用尊重别人的方式获得别人的尊重,这个集体就会产生极大的凝聚力,每个生活在集体中的人都会感到轻松、幸福、自豪。
相关文章:
学校管理育人范文02-07
学生工作总结管理育人02-07
房屋建筑工程招标文件02-07
做一个爱心和智慧兼备的班主任02-07
成功文字初二作文02-07
提升管理 特色育人02-07
校园文化建设=育人服务+成才服务02-07
育龙学校服务育人经验02-07
小学服务育人个人事迹02-07
探究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