焕发语言的阳光(精选三篇)
焕发语言的阳光 篇1
自由始终是创新的灵魂.“活动、体验、建构”是一次次再创造的学习过程.教师有必要为学生创设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自主活动、自由表达、体验过程、主动建构.教学中,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以活动为主线, 以创新为主旨, 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思维空间, 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同时, 通过指导学生动手操作、眼看、口说、脑想, 多种感知觉协同作用, 促进学生动作、语言、思维协调同步发展, 达到启迪思维、内化和应用新知的目的.这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自由的, 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体验学习过程, 而教师只起到了组织、引导的作用.尽量释放自由, 体验学习经历, 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愉快.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
一、教是为了不教, 学会是为了会学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至理名言) 带着问题利于主动探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运用“问题解决”思想, 以问题导学, 引导学生不断寻求策略, 不断解决问题, 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如教学“怎样测量圆的周长, 有几种方法”, 千万不要用教材有什么教什么的传统做法, 放手让学生探索创造, 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 一边思考, 一边动手,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 学生有充裕的思考时间, 有自由的活动空间, 有自我表现的机会, 更有了一份创造的信心.学生情绪高涨, 跃跃欲试, 课堂气氛就异常活跃.通过动手操作, 大胆实践, 探索出用“绕”、“滚”、“截”等多种方法测量圆的周长, 并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点:用“化曲为直”的测量方法.这一过程改变了过去那种先告诉学生怎样做, 然后让学生按要求做的被动测量方法, 而是采用先给学生“材料”, 放手让学生在操作和观察中发现规律, 得出结论, 使学生自觉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这种过程突出学生自己如何探究知识、如何生成“结论”, 突出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的训练与培养, 突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获得.
二、用人文浸染学习过程
“唯科学”是迷途, 教育不用必须实现“学科知识教学”与“人文素养熏陶”的完美结合.就数学学科而言, “人文素养熏陶”不是孤立于课堂教学中的, 它是伴随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逐步渗透的.课堂上, 生动有趣的探索内容, 可以给予学生愉悦的人文体验:开放宽松的课堂环境, 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人文自由;恰到好处的鼓舞激励, 可以给予学生强烈的人文尊严;各抒己见的思想交锋, 可以培养学生民主的人文作风;标准严密的知识表达, 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人文精神;课堂生活的亲身经历, 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人文道德.教学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问题, 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想, 并和学生的具体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些都是探索过程中人文交融的真实体现.
此外, 数学的验证也要注意前后呼应, 以凸显知识应用的重要性.
三、注重数学教学中的情商因素, 以情感人, 以心育人
情商, 是指影响学生学习的意志品质、态度心情、兴趣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情商在数学教学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课堂教学过程, 是在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传输和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不仅要组织学生的智力活动, 完成接受和储存信息的任务, 而且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商因素, 使学生态度积极、心情愉悦、思维活跃, 这样就可以高效率地进行课堂教学.当然, 在数学教学中, 为了达到情商因素对智商因素的促进和补偿作用, 教师要做很多工作, 其中比较重要的一条, 就是以情感人, 以心育人.
一次以“你为什么喜欢上数学课?”对二年级81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显示:选择“数学成绩好”的占11.1%, 选择“喜欢数学”的占32.1%, 选择“喜欢数学老师”的占45.7%.通过分析不难得出如下结论:学生喜欢某一学科在很大程度上与他喜欢那位老师有关.当学生喜欢那位老师时就喜欢上他所教的课, 在课堂上就感到老师讲授的内容生动有趣, 以一种积极兴奋的情感去学习, 从而自觉主动地接受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同时, “幽默”是一种润滑剂, 有利于情商的调动, 正如赞可夫所说:“好的课堂教学, 要有幽默, 要有笑声.”因此, 教师的语言不妨风趣一点, 先把孩子的兴趣激发起来再讲, 效果反而比严肃的说教要好, 这样做, 可以创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
感悟生活,焕发语言魅力 篇2
关键词:兴趣索引;感悟生活;日积月累;回归生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里对低年级写话的具体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孩子写的兴趣,再者将要求降低,让孩子成为写话的主人。生活中有丰富多彩的经历,让孩子多亲近大自然,感知的事物多了,才会有写作的冲动和能力。让孩子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在生活体验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进一步学会写作、学会生活。
低年级写话是小学作文的起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因此,低年级写话应该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细节,积累语言,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
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陶行知先生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与生活实际相辅相成,离开生活便会成为“死教育”,离开生活的文章那便没有生命力、感染力。那低年级写话的“源头活水”从何而来?——生活!低年级学生喜欢表达,他们可以头头到道地讲出自己喜欢的人,说出自己喜欢的游戏,可真正到写的时候却又无从下手了。因此,在教学写话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说话兴趣,教会学生怎样完整、有序地讲述一件事,如在指导学生写《下雨了》这一看图写话,我先让学生观察图画,说说图中有谁,她在做什么,遇到了什么困难?孩子们兴致可高了,一个学生开心地说着:“一只小白兔正在森林里采蘑菇,忽然下起了一场大雨,小白兔被淋得四处躲藏。”下雨了,你们用什么方法挡雨呢?“雨衣或雨伞。”另一学生忙接下去:“小白兔看见树丛旁边的蘑菇,她灵机一动,对呀!蘑菇和雨伞是一样的,我可以把蘑菇当作雨伞呀!”学生有了生活的体验,很快就能将图上的四幅画完整地联系在一起,写起话来也轻松多了。因此,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才能让学生敞开胸襟,融入生活的课堂。生活是五颜六色、丰富多彩的,写话教学有了这股源头活水,自然也就会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显而易见,积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们就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平时多积累,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否则,纵有思绪万千,笔下也难有片言只语。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把写话指导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去,指导学生观察分析,遣词造句,懂得运用学过的好词好句,接着再连句成段,连段成篇。如《阳光》这一课中的好句被很多学生用在了文章的开头。“初升的太阳射出金色的光芒,草坪上开满鲜艳的花朵,叽叽喳喳的小鸟在天上飞着。啊,大自然多美呀!”“小白兔被雨淋得四处躲藏”中的“淋得四处躲藏”也是从《鲁班造伞》一课中学来的。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便能灵活地运用到写话当中。小学时期是记忆力最强的黄金时代,多读书,多储存好词佳句,文章中的好词好句也就自然而然地就运用到作文里去了。因此,让学生通过平时的阅读、课文学习,把读到的好词佳句、名言警句、精彩片段等写在自己的采集本上,长期坚持下来,学生积累的素材越来越多,就会越写越好,写作兴趣就越来越浓,便起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了。
三、亲近自然,回归生活
写作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出发,又回归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当中去的,既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生活就是教材,大自然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当学生的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那么,学生在写话过程中,就不单单局限于看图写话,而是学会写生活日记,把每天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一个良好的写作习惯。也许只是一个小小的发现,就可以成就一篇优美的文章。有个学生写了一篇日记:“清晨,太阳刚刚升起。一大早我就背着书包去上学了。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我发现禾苗上面挂满了露珠,一颗颗好像晶莹的珍珠,美丽极了!”虽然只是短短的不到百字的内容,却写出了大自然的美丽以及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
生活就是教材,儿童是一道风景,老师是陪衬,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天性,要尊重他们的自然生活,不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束缚。让孩子想写,敢写,乐写。“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让幼儿语言课教学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篇3
一、理解语言是幼儿课堂语言教学的基础
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通过语言进行演示讲解,使幼儿感知语言,获得知识的过程。教师语言演示讲解的能力,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而言,教师演示语言要幼儿化。如讲“上”、“下”、“左”、“右”、“里”、“外”等空间方位词时,对于小班幼儿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可以用演示的游戏法开展教学。如“里”、“外”,教师可叫一位幼儿到教室外面,以教室为参照物,问幼儿:这个小朋友现在在教室“外”还是在教室“里”?同样可用让幼儿表演乘汽车游戏由小朋友自我认识现在自己在汽车“里”还是汽车“外”。有位教师给幼儿每人分一粒糖果,有的放在口袋里,有的放在桌面上,用实际演示帮助幼儿理解空间方位词。教师带幼儿参观、游玩时,可采用描述事物法,有意识地让他们对事物进行描述。如这些花是什么颜色:红的、蓝的、白的、黄的……通过描述加深幼儿对红、黄、蓝、白等的理解,达到理解颜色词语的目的。
二、掌握语言是幼儿课堂语言教学的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同一教学时间内可以向学生呈现两种材料或引导幼儿观察两种事物,促使幼儿自主分析理解,开发思维。学前儿童在词汇发展过程中容易产生不同维度用词的混淆,以讲授形容词为例:小班幼儿常以“大”代“高”,以“短”代“矮”,等等,这些混淆往往暴露于语言之中。
因此,教师引导幼儿对这些易于混淆形容词进语言教学时,就应注意用对比或横比法引导幼儿对词进行比较分析,使对立的词的特征明显有力地显示出来。在教学中,教师应明白,成对的两个形容词幼儿不一定同时获得。因为成对形容词往往表现其两极性特点,通常把用来表示延伸度大的一端词称为积极形容词,另一端则称为消极形容词。如“大”与“小”,“高”与“矮”等,“大”、“高”为积极词,幼儿往往倾向于选择积极词,因为积极词所描述的是延伸最大的一端物体,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一种优先选择显著对象的非语言倾向。为使幼儿在词汇表达中不易产生不同维度形容词的混淆,教师应特别注意应用比较教学法。如讲“高”与“矮”时,可叫小朋友按高低排队进行比较教学,“粗细”、“厚薄”、“宽窄”等形容词语言教学也可运用游戏法。如放一堆塑料片玩具,按其厚薄顺序排列,看看哪位孩子最先完成,这样能提高幼儿掌握语言的能力。
三、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构建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构建新知识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在其他人(包括老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而获得的。“情境”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倡导的核心之一。“教学活动主要应该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所以,教师首先应该为幼儿巧妙创设真实而又丰富的语言学习情境,使幼儿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似曾相识的感觉,进而情绪变得高涨起来,学习语言的主动性被激发出来,学习的动力增强或持续,使他们都要怀着浓厚的兴趣,不由自主地走进语言情境中,从而诱发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幼儿个体、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幼儿与家长之间和幼儿与周围人、事、物之间都要自然而然地进行语言活动,从中体验学习语言的乐趣,从而调动幼儿听和说的积极性,培养幼儿正确理解语言和使用语言的能力,促进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另外,要形成和谐、民主、宽松的氛围。教师要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加入到孩子的学习中去,成为幼儿学习的伙伴,经常参与幼儿的谈话,对幼儿语言表达的质量(如发音、用词的准确,表述的有序性和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予以关注,在其间点拨、引导幼儿。并以朋友的身份,在自然的氛围中引导幼儿进行语言的学习,纠正他们语言上的错误。无形之中会拉近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情感距离,让幼儿在一个心情舒畅的、乐观开朗的情绪中进行语言学习,从而增强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注重实践,大量练习
“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幼儿语言的运用是在实际的语言交流中实现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安排大量时间,创设幼儿运用多种语言进行交流的交往情境,让每个幼儿参与其间,在动态的交际实践中反复经历、体会,提高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深刻性和语言表达的规范性、条理性、机敏性,获得真知,增强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语言能力。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在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中,让幼儿学习和练习在不同的语言情境里如何运用相应的语言交流方式来与人交往,比如在谈话和游戏中,让幼儿学习如何倾听他人的语言,如何采用合适的内容和语言形式与他人交谈,如何随游戏的情境和要求使用敏捷应变的语言;在讲述活动中,让幼儿学习怎样在集体面前大胆而清楚地叙述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另一方面教师可通过活动延伸和活动建议强化幼儿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交往,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在真实而丰富的语言情境中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经验。
五、运用多媒体提高幼儿的兴趣
相关文章:
关注课堂教学人性化 焕发生命活力02-18
北京地铁安全事故02-18
地铁事故消防安全论文02-18
安全检查会议议程02-18
存款保险制度的分块02-18
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02-18
让物理课堂焕发生命活力02-18
体育论文课堂焕发生命魅力5则范文02-18
房屋安全检查工作总结02-18
房屋安全鉴定报告样本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