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表达

关键词: 交际 英语课程 表达 学习

互动表达(精选三篇)

互动表达 篇1

一、以生生对话为基础, 倡导同伴交流

什么是语言?语言就是交际运用, 传情达意。以对话的形式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 使得表达者的思维感知更为清晰。通过运用生生对话来优化口语表达, 能在给学生更多语言表达机会的基础上, 训练学生的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围绕课程教学内容要求来设计相应的表达交流话题, 不仅能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提高语言表达的思维能力, 更能够体现互动化教学的特征。在生生对话中, 建议学生从同桌、小组等就近范围内挑选对话交流对象, 让彼此之间的交流成为一种自觉主动性行为。同时, 教师也可为学生设计富有层次性的表达交流话题, 建议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语言学习能力来选择相应的思考题目交流。教师在学生相互交流过程中应该主动参与其中, 了解学生的学习交流情况, 为布置学习任务和引导小组讨论奠定基础。

这样的互动交流, 能够使得学生在轻松交际氛围中主动表达, 大胆发言。如在《牛津高中英语》 (Advance with English) 模块九Unit One Other countries, other cultures的Reading B Canada———land of maple trees阅读过程中, 建议学生通过相互对话的形式, 结合对Reading的阅读理解, 就“What do you think about travel?”要求学生与同伴或同桌进行相互对话交流。建议学生能够按照阅读学习内容要求来运用正确的方法予以表达, 以此来帮助他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知。通过生生对话交流, 更利于帮助学生消除各自的学习疑难, 同时改善自我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

二、以小组讨论为载体, 优化合作探究

学生彼此间对话交流为准确理解学习内容创造了条件。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 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深化对课程学习知识要点的理解和掌握, 还能够让学生在相互合作探究中提升语言表达运用能力。

在教学中, 为学生创设情景式的教学氛围, 引导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和交流的方法来主动探究语言运用的思维和规则, 更能够增强他们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灵活性。教师在鼓励学生运用小组讨论的同时, 应该注意设计好“任务”和“互动”环节, 针对课程教学的重难点来优化探究话题, 鼓励学生运用多样化的思维和表达形式来完成学习任务。同时, 教师要让学生能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相互交流, 活化表达交流形式。

小组讨论运用, 为学生提供了自由交流的空间, 让学生的语言表达成为一种主观学习需要。如在《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三Unit2 Language的“Reading B English and its history”的教学中, 可建议学生发挥团队的力量, 明确各自的分工任务, 搜集有关英语发展历史的资料片段, 并围绕“What is your favorite English movie?”来进行小组讨论, 建议学生能够在表达交流中根据阅读文本的提示来不断拓展学习认知思维, 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三、以师生探讨为补充, 引导感知运用

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作出必要的指导和补充则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之一。学生的个性、能力的差异促使教师要深入探究。通过对学生的了解组织课堂教学, 启发教学。主动深入学生的学习交流中, 了解学生的互动交流情况, 并提出相应的指导策略, 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并主动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

教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 不妨以探讨交流的形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疑难和问题, 鼓励学生就自己学习中的困惑与教师对话探讨。教师多以引导商量的口吻来指导学生, 让学生在留白的空间内主动表达, 以消除学习的紧张畏难心理。师生探讨过程中, 一方面, 教师要给学生留白的思考时间, 让学生养成自主思考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另一方面, 多表扬学生的进步之处, 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的不足, 让学生能够真正在教师面前知无不言。这样的探讨, 不仅能够为构建和谐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还能够帮助学生在对话交流过程中养成主动思考和积极表达的良好习惯, 提高语言运用技能, 同时, 对于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也有极大的意义。

如上所言, 运用互动化表达方式来深化学生的语言学习认知体验, 是对语言交际的实践运用, 有助于培养学生英语学习主动性和合作探究能力的同时摆脱哑巴英语的困扰。互动化表达运用能让学生在情境化的学习过程中相互学习, 彼此交流, 提高语言表达综合运用能力水平, 进而提高他们的英语才能。

参考文献

[1]李国.高中英语教学中情感教学的效应[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1 (23) .

互动表达 篇2

一、微博中的公众表达与社会心态的现状

(一) 我国微博中公众表达的现状

1. 当前微博的分布状况

微博于2006年诞生于美国, 典型代表Twitter一经推出便迅速风靡全球。次年我国受其影响推出相关微博产品, 但直到2009年新浪成为国内最早推出微博服务的门户网站后才迅速走红。目前, 国内微博市场最主要的10款产品有新浪微博、百度i贴吧、搜狐微博、网易微博、腾讯微博、做啥网、嘀咕网、同学网、9911微博客、Follow5。此外, 包括新华网、人民网、凤凰网以及和讯财经等多家网站也推出了自己的微博产品。[2]

2. 当前公民微博的使用情况

自2009年新浪推出微博服务后, 微博“语录体”式的即时表述以更加符合现代人生活节奏和生活习惯的形式迅速窜红。调查显示, 2010年3月至2010年6月, 国内微博市场月覆盖人数从5452.1万增长到10, 307万, 月度总访问次数从15, 364万次增长到41, 740万次。2010年7月, 新浪微博产生的总微博数超过9000万, 每天产生的微博数超过300万, 平均每秒会有近40条微博产生。[3]并且每逢重大社会事件, 微博的发送量都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加, 并在第一时间反映当前社会的最新动态, 汇聚公众的表达焦点, 实时传达着广大民众的心声。

3. 微博公众意见表达存在的问题

陈红梅博士提出了学者们对公众表达存在的三个方面的困惑:群体力量对于个人意愿的扭曲、个人能力和兴趣的差异和不均衡, 以及由于群体无意识而引发的公众表达的非理性和极端化。[4]虽然微博不断拓展着公众表达的自由度, 但同样也加剧着这些问题的产生。

(二) 公众的社会心态现状

1. 社会心态的反应更加深层化

随着社会转型的不断推进, 社会心态的反应也逐步由外显的感性态度转向内隐的理性思考。同时, 还表现出外显的浅层反应与内隐的深层反应分离的现象。如有些人对某些政治议题表现出“无所谓”的冷漠态度, 其实人们只是把这种浅层的心态反应深化为一种冷静审慎的意见保留, 这种保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对这些政治议题的实际效果和发展进程不满造成的。

2. 社会心态的形态更加复杂化

我国正在经历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变迁和发展。这些转变不断调整着社会的利益格局, 不断分化着社会阶层, 传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社会心态的表现形式日益趋向多元和分化, 不确定因素增多。

3. 社会心态的冲突双向发展

一方面, 贫富之间、干群之间、劳资之间分化等各种矛盾交叉重叠, 无疑会引发社会心态更加强烈的反应和激烈的冲突。另一方面, 随着旧体制的革除和新体制的完善, 与新体制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和心态结构会日趋稳定, 这时的社会心态冲突又会得到消减和缓解。这种加剧与缓解的趋势会因不同领域、不同时期的冲突此消彼长、交替出现, 呈现出一种双向作用的态势。

4. 社会心态的失衡不断放大

傅金珍学者在《社会心态失衡与治理对策研究》中提出了六点当前社会心态失衡的社会现实因素和精神信仰因素: (1) 急剧而持续的社会变迁; (2) 社会性和精神性需求上升; (3) 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 (4) 部分群众从发展中收益的程度下降, 对社会的心理承受能力减弱; (5) 政策调整不及时, 执行不到位; (6) 典型案例不断爆发, 社会生活底线频频失守。而处在新媒体时代的公众表达又不断再现和放大这种不平衡, 强化着人们对这种不平衡的认知构建。

二、微博中的公众表达对社会心态的映射

(一) 微博热词对社会心态的映射

微博热词多来自于社会生活中的某些事件, 以浓缩的形式在短时间内得到广泛传播。它们某种程度上反映着人们的社会心态, 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2011年7月24日在温州动车追尾脱轨事故的新闻发布会上, 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说“这只能说是生命的奇迹”、“至于你信不信, 我反正信了”几句让网友难以信服的话。之后无数网友便开始用“高铁体”进行造句, 并在微博上发动了“高铁体造句大赛”的活动, 以表达对铁道部的质疑和讽刺。9月27日上海地铁十号线两车相撞, 造成271人受伤。央视新闻频道对此事故的报道题目是“地铁十号线列车发生轻度追尾”, 随后“轻度体”又开始迅速走红, 冯远征、潘石屹、姚晨在内的诸多名人在微博中纷纷造句, 掀起又一轮网络造句热潮。不管是“高铁体”还是“轻度体”, 都反映了人们对国家垄断行业的质疑和不满, 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担心, 对国家机构和行政人员处理社会矛盾和冲突的不满。而频频发生的公共事件不断激化着这种社会情绪, 加剧着人们的不安心理。

(二) 微博热门转发对社会心态的映射

转帖作为一种间接、隐性的表达方式, 虽然表面上只是孤立的个人行为, 但积累后的数据能够反映公众对不同信息的关注程度和社会心态的动向。我们以新浪微博2012年2月18日的“关注热帖”为例:第一名“小P老师:史上最健康作息表”被转发12952次;第二名“NBA:【林书豪:《时代》周刊最新封面人物】”被转发3949次;第三名“小P老师:超实用折纸教程”被转发4247次。首先, 就两条小P老师的帖子说明, 某种程度上社会心态的冲突逐渐趋于平和, 人们更加注重于保健和养生, 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理念。其次, 就近一周内热议的林书豪话题在17日林书豪登上《时代》周刊达到顶峰。人们不关心他从小在美国长大、接受美国教育, 甚至不会说中国话, 而高度关注他是华人, 在黑人林立的NBA球场中是黄皮肤、黑头发的半个中国人。人们需要这种身份认同以确立中国人在世界中的地位, 让全世界肯定中国及中国人的能力, 这种身份认同缺乏的不安全感通过微博中的转帖数得到表现。再次, 不管是NBA还是世界杯, 人们对这种世界性赛事的高度关注也表现出人们的社会心态越来越开放和多元, 公民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这些事件的进程、发展中, 及时监测当下社会的信息环境, 精神生活中的全球化特征日渐明显。

(三) 微博热点事件对社会心态的映射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几年的调查结果显示, 被调查者在判断“谁是改革开放以来受益最多的群体”时, 大多数人认为排在第一位的是党政干部。[5]人们之所以有这样的看法一是因为相比之下的公务员工作较稳定;二是某些官员的腐败和非法致富行为经媒体或群众公开曝光后, 又进一步加剧着社会心态的失衡。2011年微博中的“郭美美炫富”事件引发了公众对中国红十字会所获善款流向的质疑, “我爸是李刚”事件使强权下民众的弱势心态, 腐败、非法致富等仇官、仇富的心态再一次放大, 各种不满情绪不断滋生。同时微博中热议的“婚前守贞有必要吗”、“老人跌倒要不要扶”、“小悦悦事件”等表现出当下社会主流文化导向的不确定, 人们迷茫、浮躁、盲从、冷漠和实利主义的社会心态。

三、微博中的公众表达对社会心态的反向塑造

(一) 微博中的公众表达对社会心态的放大和聚变功能

微博作为一种“平民化”的传播平台, 可以使任何参与其中的用户保持传播者和接收者的双重身份, 可以即时互动、自主选择、充分表达。然而当接受和传播什么内容的权利完全交到受众手中的时候, 由缺乏整体观念和全局意识而引发的小群体思维模式, 在宏观意识淡薄而互动性又极强的传播情况下, 就会将受众逐步引导到群体意识极端化发展的路子上去。[6]同时, 一些观点接近、兴趣相投的网民通过微博中的“微群”、“粉丝”等形成相对封闭的群体, 以更加封闭的信息选择空间使彼此的影响更加显著, 一些本不被人注意的事件、现象也因此成为各种社会心态、情绪的放大器和集散地;加上一些“网络推手”、“网络水军”和个别商业公司出于各种目的刻意制造话题进行炒作, 对人们对于问题普遍性与重要性的判断形成误导, 有时甚至产生“蝴蝶效应”, 诱发现实生活中的群体性事件, 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二) 微博中公众表达的议程设置效果

首先, 个人表达中的议程设置。作为一种新媒体, 微博构建了意见生产机制的新型模式, 个体用户的参与性和表达权受到了极大地尊重与拓展。然而当接受、选择信息的权力最大限度地交到人们手中的时候, 已经潜在地形成了一个议程框架, 使他们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他们的既有社会心态一致或接近的信息。但问题的关键在于, 人们自身不感兴趣的内容, 却不一定是社会生活中不重要或没必要关心的内容。个体化的思想以片面式、娱乐性、极端化、反集体不断向社会运转结构渗透, 动摇着社会的主流文化导向, 使维系社会整合的共识体系有被架空的可能。

其次, 政府、媒介机构等其他传播主体的议程设置。相对于个人大量无意义的自我表达、零碎化的信息爆料, 新闻媒体、政府、网站等机构以专业的传媒人员、完善的技术装备、权威的信息来源、娴熟的操作技术等优势在微博中仍成为主要的议程设置者, 并通过各用户、机构间的交流、互动形成了连续的新闻议程设置功能。它们作为政治力量和传统媒体的拓展与延伸, 更有利于对当前社会中民众心态的检测和引导。

(三) 微博中的公众表达对社会心态的涵化效果

人们用微博表达着自己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 进而通过舆论影响更多人的情绪和心态。而一定范围内的社会舆论, 又会通过各种渠道扩散到更大的范围, 并影响更大范围内的社会心态和社会思想。[7]因此, 不管是微博热词、微博热门转发还是热点事件, 网络文化的各个层面, 都会对社会产生一种日积月累的涵化作用, 这包括对个体的价值观、文化精神以及态度、行为等各个方面, 这种“涵化”作用既可能是积极的, 也可能是消极的。[8]微博一方面通过公众表达的低门槛培养着人们开放、多元、包容的心态, 人们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关注社会现实、关心他人;另一方面也潜在地培养着一些人浮躁、迷茫、焦虑、娱乐化的社会心态。这种前所未有的多元文化洗礼使众多网民面临价值体系的重构, 虽然网络文化在我国兴起才十余年, 还不足以对一代人形成完整的涵化过程, 但它所产生的影响已浸透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 微博等新媒体的出现只不过是更加深化和拓展了这种涵化的效果。

四、结语

尽管因个人兴趣、能力、技术分布差异等原因, 微博中的公众表达并不能真正代表和真实反映现实社会中广大民众的思想、心态。但微博的出现毕竟促进了社会关系的平等、鼓励了民众参与公共事务, 使得更多边缘的观点、生活和群体有了和社会主流之间接触、沟通的机会, 也为政府和民众之间找寻到了又一个上情下达的表达机制和下情上传的讨论平台。这就已经推动着民主社会进程又前进了一步, 并最终为引导和实现“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和谐社会心态贡献了一份力量。

摘要:微博自2009年新浪网站的成功营销而迅速普及后, 便以公众表达的低门槛、更加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实时表达反映着当前公民的社会心态。本文就当前微博中公众表达和社会心态的现状, 思考和论述了微博中的公众表达与社会心态之间的互动发展, 并指出微博中的公众表达通过潜在地放大、裂变、议程设置功能和涵化效果等反向塑造着人们的社会心态, 对当下和谐心态的引导提出严峻考验。

关键词:微博,公众表达,社会心态

参考文献

[1]杨宜音.个体与宏观社会的心理关系: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J].社会学研究, 2006 (4) :117-131.

[2]新浪.中国微博元年市场白皮书[EB/OL]. (2010-9) [2011-01-15].http://wenku.baidu.com/view/a63536cea1c7aa00b52acb49.html.

[3]张妍, 宋迪.微博元年:我们在路上[J].中国传媒科技, 2010 (9) :34-39.

[4]陈红梅.网络传播与公众表达——网上公众表达的现状与影响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2005.

[5]侯晋雄.转型时期社会心态问题与构建和谐社会[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4) :24-27.

[6]杨状振.新媒体的连续议程设置功能及其意见生产机制批评[J].新闻导刊, 2009 (4) :36-37.

[7]中国政研会、中宣部政研所课题.2010年社会思想动态调查研究报告[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11 (5) :28-32.

互动表达 篇3

1. 以同伴交流为基础, 倡导自由表达

口语表达需要彼此双方在具有一定信息积累的基础上, 相互交流互动而形成活动形式, 从某种意义上说, 是双方思维情感的充分体现。在英语课堂的值日生汇报中, 可建议学生就“weather”, “duty”等方面的话题彼此交流, 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通过同伴交流帮助学生认知和感悟课程教学内容, 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 有效调动主观表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和性格秉性特征做好学习搭配工作。多给学生相互表达交流的机会, 让他们自由参与交流, 尽情释放自己的学习激情, 开发潜能。给学生语言表达的话题, 建议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感知畅所欲言, 特别是课程学习重点和难点, 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同伴之间的交流, 能够使交流互动氛围更轻松自由。同伴交流运用, 对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同伴交流运用, 让学生对课程学习内容有更深刻的了解。例如, 在《牛津小学英语》 (Fun with English) 6AUnit 2 Ben’s birthday的“Listen, read and say”教学中, 教师可建议学生以同桌为单位, 围绕“When is Ben’s birthday?”“What is Ben like best?”“What do you want to give Ben as birthday present?”做互动交流。在此基础上, 可建议学生运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完成Ben和Jim对话, 以此增强自己的理解体验。这样的同伴交流, 不仅能够让学生对文本学习内容有深刻的印象, 更能够让学生在交流中积累一定的语言表达知识, 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2. 以小组讨论为载体, 鼓励主动探究

同伴交流是学生相互学习的有效载体, 能打开学生的认知思维。建立在同伴学习基础上的小组讨论是学生认知和探究语言使用规则的必然发展需要。在小组交流中, 可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实行差异化讨论, 例如, 在“Say”教学中, 可设置一定的学习任务问题, 建议学生围绕“What do you think of?”相互讨论交流。

教学实践证明, 以小组讨论形式活化语言表达过程, 能够让学生的主观表达欲望更强烈。教师不妨多让学生唱主角, 营造轻松、自由、愉快的学习氛围, 让他们能够得心应手。在设计学习任务时, 应该围绕“层次性”和“多样化”鼓励学生主动表达。如在设计“Why do they do?”等带有发散性讨论题目时, 要求学生结合文本表达内容进行交流。同时, 教师主动参与学生的语言表达过程, 通过巡查方式了解学生的语言表达交流情况, 让学生能够在表达遇到疑问的过程中有一定的指导。通过这样的表达交流, 学生能彰显主体地位和作用。

小组讨论是提高学生的交际运用能力的载体。例如, 在《牛津小学英语》6AUnit 6 Holidays的“Listen, read and say”教学中, 可建议学生围绕表达者表达交流内容, 布置一定的话题, 围绕“Which festival do you like best?”和“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holidays?”等问题组织相互讨论, 建议学生能够从文本对话中人物的表达内容进行交流, 加深对文本的认知感悟。这样讨论, 在更愉悦的学习环境氛围下, 学生能增强认知感悟体验。

3. 以角色扮演为补充, 培养语用技能

小学生具有极强的模仿力。鼓励学生模仿文本中的角色相互表达交流, 能够在激活学习思维感知的基础上, 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表达运用能力。角色模仿扮演, 更容易让学生进入文本中的学习境地。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相互交流互动, 能够在接近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中主动参与交流, 体味文本内容的意义。如在《牛津小学英语》6AUnit 6 Holidays的“Listen, read and say”教学中, 建议学生模拟扮演Ben, Mr Green, Su Hai, Yang Ling等角色进行相互对话。在此基础上, 建议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思维能力, 尝试运用讲故事、演讲、对话等形式拓宽学习内容, 在实践表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语言表达运用能力。

小学英语教学强调了语言表达交流在学生英语技能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成了教师优化教学方法的重要基准。在教学中, 多从学生英语学习表达需要上鼓励学生自由主动表达交流, 让学生在彼此畅所欲言的过程中增强感知体验, 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表达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本文来自 古文书网(www.gwbook.cn),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相关文章:

育新小学九月德育工作总结02-21

独立表达02-21

利益表达02-21

你好用英文怎么表达?水用英文怎么表达?02-21

组织表达02-21

小表达02-21

娱乐表达02-21

表达素养02-21

道德之美教案02-21

瞬时表达02-21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育新小学九月德育工作总结 下一篇:小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