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克里尔

关键词: 就座 团员 安排 感谢

约翰克里尔(精选四篇)

约翰克里尔 篇1

尊敬的古巴代表团团员们,首先我要感谢你们的团长约瑟菲娜(Josefina),感谢她的领导和古巴代表团各位同仁所作的努力;外交使团的各位使节;来自华盛顿的各位新老同事;德劳伦蒂斯大使和所有使馆工作人员;世界各地观看这一盛事的朋友们,感谢你们和我们共同见证今天这个真正历史性时刻。我们将在哈瓦那美国使馆前升起美国国旗,这象征着美国和古巴在54年之后重新恢复外交关系。这也是自1945年以来美国国务卿首次访问古巴。(掌声)

今天早上我非常感谢站在使馆外面同我们一起见证庆典仪式的各位来宾,你们让我感觉回到了家里。我感到回到了家里,还因为这是一个真正值得纪念的时刻,一个破旧迎新的日子。

正是秉承着这样一种精神,我代表我的祖国宣布,美利坚合众国与古巴共和国关系迎来了新的开始。我们深知,要实现两国关系完全正常化还前路迢迢。但是我们已经开启了这条道路,没有什么可以畏惧,因为这将促进两国公民的了解,让交往更加频繁,让商贸业务更加顺畅,增进思想交流和相互学习,使双方都获益匪浅。(西班牙语)

亲爱的朋友,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因为两国领导人奥巴马总统和卡斯特罗总统做出了一项果敢的决定,让我们走出历史的禁锢,关注当下和未来的机遇。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或者说将忘记过去?历史如何能忘?至少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那些印象难以磨灭。

1959年,菲德尔·卡斯特罗访问美国,热情的美国民众夹道欢迎。次年,他来美国参加联合国大会,却与时任苏联总理的尼基塔·赫鲁晓夫热情拥抱。1961年,猪湾事件爆发,最后由肯尼迪总统承担了责任。1962年10月,古巴导弹危机爆发,期间的13天一度将我们推向核战争的边缘。虽然当时我还是一名学生,但是仍然能够记得我国领导人神色凝重,灰暗的地图显示着双方对立战舰的态势变化,最后期限一天一天逼近,以及“禁运”这个特殊的单词。我们都因未来的不确定而惶恐不安,因为我们无法预知当夜里闭上双眼,第二天醒来将面对什么。

当时的局势降至冰点,美国和古巴的外交关系从紧张、逐渐疏远到完全割裂。1960年末,美国大使撤离哈瓦那。1961年1月初,古巴要求大幅裁减我们使馆规模,艾森豪威尔总统别无选择只能关闭使馆。

大部分美国人员迅速撤离,但仍有少数人留下来负责把钥匙移交给瑞士同仁。在接下来的50多年里,瑞士同事恪尽职守地保护着这里。我刚与瑞士外交部长迪迪尔·布尔克哈尔德(Didier Burkhalter)会面,我们永远感激瑞士提供的服务和帮助。

当时留守使馆的工作人员里面包括三名海军陆战队队员:拉里·莫里斯(Larry Morris)、麦克·伊斯特(Mike East)和吉姆·特瑞西(Jim Tracy)。当他们走出使馆大门时,在他们和旗杆之间,站满了拥挤的人群。当时情势紧张,危机四伏,但他们肩负重任。当他们慢慢向旗杆走去,挡在前面的人群也逐渐分开。他们降下国旗,叠好并撤回到了这座建筑内。

拉里、麦克和吉姆完成了他们的任务,同时也勇敢的许下了诺言,有一天他们将重返哈瓦那,再次将国旗升起。(鼓掌)

那时谁也无法想象这一天是那么的遥远。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美国和古巴的关系一直在冷战政策的影响之下僵持割裂着。在这期间,整整一代美国人和古巴人长大和老去。在这期间,美国经历了整整十位总统。在这期间,德国统一,柏林墙逐渐成为尘封的记忆。在这期间,中欧各国摆脱了苏联的束缚,重返民主国家的阵营,欣欣向荣。

上周,我在河内庆祝美国和越南邦交正常化20周年。想想那场很久以前给人们身心都带来难以磨灭伤痛的战争,我们用接下来的二十年来相互抚平伤痛,再用二十年来建立外交和商贸联系。这期间,越南从一个被暴力分裂的国家变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国家,成为当今世界上增速最快的经济体之一。然而,在这期间,虽然经过和解,并进行了实现关系正常化的努力,美古关系仍然受过去影响止步不前。

于此同时,新兴技术发展使世界各地的人们即使远隔重洋,跨越大陆也能从各种共同项目中获益。亲爱的朋友们,我们不需要借助全球定位系统(GPS)就能判定美国和古巴所走的这条相互隔绝和疏远之路方向是错误的。是时候让我们朝着更加光明的方向前进了。

对于美国而言,这意味着承认美国政策并不是锻造古巴未来的砧板。在过去几十年中,虽然我们有良好的愿望,但过去的政策并没有使古巴实现民主的转变。希望通过双方关系正常化,从而短期内产生根本性改变的影响同样也是不切实际的。毕竟古巴的未来应该由古巴人民来塑造。古巴的政体、政府执政的质量以及治理国家的责任不应该由外界来干预,而只能由古巴人民来决定。

但是古巴领导人和古巴人民应该知道,美国将永远是民主原则和民主改革的捍卫者。像很多位于西半球及西半球以外的政府一样,我们将继续敦促古巴政府履行其在《联合国人权公约》及《泛美人权公约》中的义务,这些义务也是美国和美洲其他国家应该共同遵守的。

我们仍然坚信真正的民主最适合古巴人民。只有实现了真正的民主,人民才能自由的选择领导人。只有实现了真正的民主,人民才能自由的表达思想。只有实现了真正的民主,人民才能自由的实践信仰。只有实现了真正的民主,才能更加彻底地实现经济正义和社会正义。只有实现了真正的民主,政府部门才能够对服务的对象更加有求必应。只有实现了真正的民主,公民社会才能更加独立和繁荣。

请允许我说明,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并不是一国政府对另一国的恩惠,而是两国基于两国人民的利益之上的共同合作之举。美国和古巴两国大使馆重新开馆的重要性体现在民间和政府两个层面上。

首先,从今年一月至今,访问古巴的美国人已经增加了35%,并且会持续上升,对此我们备受鼓舞。这是因为我们相信两国人民之间进行更多的接触和了解,是十分有益的。我们同样备受鼓舞的是,越来越多的美国公司正寻求商机,这也能为古巴不断增多的企业家创造机会。我们还备受鼓舞的是,古巴政府最近许诺将要新开设数十个更加便宜的WIFI热点,而且美国公司对帮助古巴拓展电信和互联网方面的业务也很感兴趣。

我们要感谢古巴裔美国人在建立两国全新关系中所发挥的特殊作用。事实上,今早我们也邀请了一些古巴裔美国人代表。他们中的一些人出生在古巴,另一些人则出生在美国。由于文化相同和密切的亲族联系,使他们能够为我们致力于推动的双边合作和进步做出巨大的贡献,正如他们在各自移居之地为当地社会所做的贡献一样。

恢复外交关系使两国政府接触更加容易。毕竟我们是近邻,邻里间永远有很多问题要讨论,比如在民航、移民政策、灾害防御、海洋环境保护、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其他更加尖锐复杂的问题方面。正常的双边关系让我们更容易对话,即使我们清楚的知道我们不会在每件事上都观点一致,但对话能够加深我们相互的了解。

我们也注意到,尽管奥巴马总统提出了新的政策,但美国对古巴的总体贸易禁运依然存在,并且只有获得国会的通过才能终止—我们强烈赞成国会朝着这一方向迈步。从现在开始,奥巴马总统已经采取措施来逐步放宽对汇款、进出口方面的限制,从而能够为古巴的私营企业家提供帮助。目前虽然还只停留在在电信和家庭旅行等方面,但是我们希望能够更进一步。所有改变的目的都是为帮助古巴人民建立与外部世界联系并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我们在努力的同时,也敦促古巴政府让本国国民创业、经商和上网搜集信息更加容易。禁运实际上是条双向车道,双方都需要取消限制古巴发展的障碍。

在结束前,我要诚挚地感谢美洲各国的领导人,他们长期以来一直敦促美国和古巴恢复正常双边关系。我要特别感谢教皇弗朗西斯(Francis)和梵蒂冈对两国关系开启新篇章的支持。我想此时此刻教皇将来古巴访问,并由古巴前往华盛顿绝非偶然。我要赞扬奥巴马总统和卡斯特罗总统有勇气力排众议让我们共聚与此。我要感谢助理国务卿雅各布森(RobertaJacobson)、她的团队和古巴外交部的同事,我还要感谢杰夫德劳伦蒂斯大使(Jeff De Laurentis)和他杰出的使馆工作人员,你们艰辛的工作成就了今天。我还想对我们优秀的使馆人员说,如果你们认为过去几个月你们已经很忙碌,请继续保持,再接再厉。

最重要的是,我要向古巴人民致敬,向在美国的古巴裔美国人致敬。约瑟·马蒂(Jose Marti)曾说:“任何分裂人的行径都是反人类的罪恶。”很明显,过往种种难听的言语、挑衅和报复的行为以及各种悲剧都造成深深隔阂的源头,销蚀着我们共同的人性。这里牺牲和悲哀太久,怀疑和恐惧已经持续了数十年。正因为如此,让我倍受鼓舞的是,在海峡两岸,有很多由于家族纽带或者本着单纯善念,让积极乐观代替愤怒的人们,已经开始探寻更加美好道路。

无论艰难与否,我们已经开始踏上征程。我们坚信自己的选择,信赖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联系,并为我们开始缔结的友谊感到欢欣鼓舞。

我们坚信现在已经到了彼此伸出友谊之手的时候了,我们两国人民将不再是仇敌或对手,而是友邻。展开国旗,让它迎风飘扬的时刻到了,让全世界见证我们对彼此的祝福吧。

我记得还有一项未尽的任务。拉里·莫里斯、麦克·伊斯特和吉姆·特瑞西,54年前,你们三位曾许诺说要回到哈瓦那,在美国大使馆上空升起那面你们在多年前的那个一月某日降下来的国旗。今天,我邀请你们代表奥巴马总统和美国人民来兑现你们的承诺,请向我们军队特遣分队的士兵授旗,让他们将我们的星条旗高高升起。

读《约翰 克里斯多夫》有感 篇2

当你见到克利斯朵夫的面容之日,是你将死而不死于恶死之日。--

献给受苦、奋斗、而必战胜的自由灵魂

先谈谈故事梗概吧,约翰·克利斯朵夫生于德国畔的一座小城里。这个城市很美,红色的屋顶、浓郁的花园,散布在柔和的山岗下,倒映在灰绿色的莱茵河里。约翰的祖父米希尔和父亲曼希沃都是宫廷的音乐师。母亲鲁伊莎替人家当厨娘。他还有个舅舅名叫高脱弗烈特,是个流浪小贩,常出没于大自然和乡间。祖父和父亲都瞧不起他,因为他们的艺术理念不同,他是为生活而艺术,而祖父、父亲是为艺术而艺术,但他是个自由独立的人,他对约翰的影响还是挺大的。

再后来祖父中风死了,约翰失恋,父亲因为醉酒掉到沟里淹死,使约翰产生了这样的认识:“他看到人生是一场没有休息,没有侥幸的战斗,凡是要成为无愧于„人‟这名称的人,都得时时刻刻向着无形的敌人抗战:天性中致人死命的威力,摇惑人心的欲望,暧晦幽密的思想,那些使你堕落、使你毁灭自己的念头都是这一类的顽敌。”他听见了自己的“上帝”在呼喊:前进吧,前进吧!永远不要歇息!这时他才十五岁。

又经历了几次失败的恋爱后,约翰感到苦恼,他对舅舅高脱弗烈特说,他有过志向,也奋斗过,但一点也不中用,蹉跎了人生。舅舅告诉他说:“人是不能为所欲为的,志向与生活是两件事情,应该自寻安慰,主要是勿灰心,继续抱着你的志向,继续生活下去,其余的便不由我们作主了。”于是他开始对德国的音乐做改革的尝试。我看了的就这些了。

《约翰·克里斯朵夫》 第一卷童年与世界

给我最深印象的是描述他的童年状况一些话: “每天他去发掘这个属于他的宇宙:一切都是他的。没有一件不相干的东西:不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苍蝇,都是一样的价值;猫,壁炉,桌子,以及在阳光中飞舞的尘埃。一室有如一国,一日有如一生。在这些茫茫的空间怎么能辨得出自己呢?世界那么大!” 童年的人只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他的生命和外界世界紧密的联系到了一起。所以这是一个真的时代,他的词典里只有真与假,而不会有合适与不合适。不会为了现实的恩恩怨怨,适当与否而丧失自己对真的世界的关照。可以说每个人的童年都是悲天悯人的。

“他在家里,坐在地上,把手抓着脚。他才决定草毯是跳船,地砖是条河。他相信走出草毯就得淹死。别人在屋里走过的时候全不留意,使他又诧异又生气。他扯着母亲的裙角说:”你瞧,这不是水吗?干么不从桥上过?“--所谓桥是红色地砖中间的一道道沟槽。--母亲理也不理,照旧走过了。他很生气,好似一个剧作家在上演他的作品时看见观众在台下聊天。他也是魔术师,大踏步的在田野走,望着天,挥着手臂。他命令云彩:”向右边去。“--但它们偏偏向左。于是他咒骂一阵,重申前令,一面偷偷的瞅着,心在胸中乱跳,看看至少有没有一小块云服从他;但它们还是若无其事的向左。于是他跺脚,用棍子威吓它们,气冲冲的命令他们向左:这一回它们果然听话了。他对自己的威力又高兴又骄傲。” 这些克里斯朵夫童年的趣事使我回忆起自己的童年。记得小时候我会在家“,照着电视上的招式苦练”武林绝技“,只为能行侠仗义,扫尽”天下不平事“;我会在马路上突然躺下学大灰狼在地上打滚(当时为了什么事,我现在也已经忘了)。现在回想起来觉得童年的世界还真是荒谬,但却是无比真实的。在那里有情,有义,有恐惧,可以勇敢的为了自己认为不平的事情大打出手,这是一个人的世界。而在现在,我们反而学会了理智,有时候对错也许都是是次要的,适当才

是我们需要追求的。或者适当与否就是对错。每个人即使对很多现象忿忿不平,很多行为心有不服,却总告诉自己那些感觉是荒谬的,是不合时宜的。成年人生活在世界上,可能并不会对不起别人,却一定会最对不起自己。”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是不合时宜的”奸诈",仅仅是因为它是一句真话。为其荒谬,故而可信!

读后感

(二)——敢为孤臣

克里斯朵夫在他进入青年时代,开始用自己的理想和生命感受去品味所有的音乐,包括大家公认的大师的音乐。并从自己的很早就开始负担整个家庭重任的生命感受出发,认为很多所有大师的音乐都是无病呻吟,虚伪至极。并从音乐中看出整个德国的病根。“德国艺术最要不得的虚伪还不在于艺术家想表现他们并不感到的情操,——因为这些情操本身就是虚伪的。音乐是心灵的镜子,而且是铁面无情的镜子。一个德国音乐家越天真越有诚意,就越暴露出德国民族的弱点,动摇不定的心境,婆婆妈妈的感情,缺少坦白,伪装的理想主义,看不见自己,不敢正视自己。” 这一个时期他的批判作为现代以适当性为核心的道德评价 来说,是“不公平的”。但是“人生有一个时期应当敢不公平,敢把跟着别人佩服的敬重的东西——不管是真理还是谎言——一概摒弃,敢把没有经过自己认为是真理的东西统统否定。” 这是一个理想的世界,也是一个面向未来的崇高世界。而大众最害怕的就是崇高理想。“大众把崇高伟大当作游戏。要是他们看到了崇高伟大的面目,那就连望一望的勇气也没有了。”而敢于面对自己的真心,敢于面对崇高,这是何等的勇气!在现实中,他要

付出何等的代价。其实我们现在一直在崇拜鲁迅能那么深刻的看到中国人的劣根性,那是因为现代中国人总是作为旁观者在看到以前的中国人,无论他怎么掩饰。而真正批判到自己头上,他们就会愤怒,怒吼„„克里斯朵夫面对的德国人,包括后来的法国艺术界就是这样。最后以至于艺术界包括一些小市民联合起来封杀了这位艺术青年,仅仅因为他说了几句自己心里的话。从此他成为了孤臣。这让我想起了《雍正王朝》,这不是写雍正的,还是利用雍正这个历史人物演绎一出古希腊悲剧似的故事。雍正为了江山社稷,为了自己的政治追求,不惜得罪自己的兄弟,得罪上下官吏,敕死自己的儿子,更难得的是他敢得罪天下读书人。被天下人骂,被人编排成弑父夺嫡,冷血荒淫的人都在所不惜。这是个英雄,当然英雄往往是要演绎悲剧的。他让我最感动的是,他敢为孤臣。恰恰也只有孤臣才有真正的朋友,朋友不是互相吹捧,不是在具体的恩惠上。而是在于交心,在于两个不同世界的沟通。而很多人更看重的确实前者,或者过于计较前者而损害后者的真意。克里斯朵夫的朋友如奥利维,葛拉齐亚,都是他心灵和生活的归宿和寄托。而在现实中,我们往往害怕得罪多数人而说一些不温不火的话,作些不温不火的事情,大家和和气气。当然作为大众生活,这没什么错。但是在面临很多重大问题时,往往缺少大的智慧。人们说现代中国人缺少思想,是的,我记得曾今在网上看过有一个学生毕业论文写的是一篇十分有创意思想性的文章,预答辩的时候,一个老师辟头就问:“你写这些花里胡梢的东西,你想作大师吗?”那位同学没敢回答,下来后又重新按部就班的写了一篇毫无新意的文章,通过了。其实想做大师有什么丢脸,又有什么错?只是大师不会按照现行的规则行事罢了;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大师的要求太高,可能大多人数的才华平平,没有这个能力。(然而除了少数之外,大多数大师的才华不是只有当他们成为大师之后我们才看出来的吗?)所以每个人为了安全,就甘心按部就班,人云亦云。有谁愿意作炮灰了?但正因为有这些愿作炮灰的人,我们才有大师,否则不要谈什么创新,发展。我现在感觉他些愿做炮灰的人比那些大师本身更可爱,更可敬。还有一例,就是关于中日关系问题。只要真真的考察一下近年来的中日关系,我们会发现日本尽管有很多问题,但中国本身存在这更多的问题。报道失实,大事辱骂等等。不是说所有媒体和官员都是不愿真实的,而是在现在民族主义情绪激昂的时候,任何“有利于”日本的做法都是“卖国”,更别说哪位领导人在对日问题上实行面向未来的政策了。但中日 关系不改善,何谈中国的和平崛起,何谈东亚的未来?这个事实很多人认识到了,可

谁愿意去真正面对了?不安全,有被打为“卖国贼”的危险,有被口水淹死的危险。任何时代,大众总是有的,而且总是占大多数的。但每个时代都需要英

雄,尽管这样的人,人数很少,宛如沙漠中一小片绿洲,但正是这片绿洲给了我们以希望。

这本书我暂时就只看到这里,后面还有几册留待以后再读。

最后谈谈开头的一句话,“当你见到克利斯朵夫的面容之日,就是你将死而不死于恶死之日。” 这是在第一册之后的一句铭文,读到那儿的时候,我想了许久都不大懂,最后上网查了一下,以下是网上给的解答:

这句铭文用现代文解释就是说“当你看到克里斯多夫面容之日,你在这一天一定不会死于非命。”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多次,不怎么好理解它的意思。不过可以这样想,克里斯多夫在文中象征着永恒的追求和梦想,当你的心中也有这样的梦想和追求的时候,那么你永远都不会颓废,换言之,你的精神生活将永远也不会死。

约翰克里尔 篇3

在《约》中, 克利斯朵夫前后经历了包括弥娜、萨皮纳、阿达、葛拉齐亚等女友的爱情, 甚至还有那位“人潮中惊鸿一瞥”的安多纳德-耶南, 我们不禁要怀疑克利斯朵夫的用情不专。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听到罗曼罗兰先生为克利斯朵夫的辩解:“他整个儿被热情制服了, 天才是生来需要热情的……往往那些情欲是短时间的火焰;来了一个新的, 旧的一个就被压倒;而所有的火焰都被创造精神的弥天大火吞掉。”即“天才都要有个爱的对象, 并靠着热情发挥着他们的创造力。”说白了就是天才具有更强烈的热情, 更强烈的“力”, 在这部史诗般的小说中, 我们最常见到的字眼也正是——“力!”

所以在克利斯朵夫的成长经历中有一群唤醒并保持他的热情与创造力的女朋友无可厚非, 但在这群女朋友中, 无论是气质容貌还是身份地位都显得卓然出众的, 恐怕只有阿娜了。

我们来仔细看看阿娜, 可以说她是欧洲“贞妇”形象的一例典型。从小父母双亡, 出身并不光彩, 但是她依靠倔犟与对宗教的狂热, 在祖母的教导下变成了一个压抑的、刻苦的、强调受苦和秩序的女性, 而在别人 (或者说勃罗姆) 的眼里, 她简直就是“幽娴贞静、善操家政”的化身。但是阿娜的心中埋藏着怎样的“嗷嗷待哺”的种子谁都不知道, 包括她自己。

在这种时候, 最不应该出现的就是“春雨”。可偏偏克利斯朵夫此刻“从天而降”, 为这个宗教气氛浓重的家庭注入了血液和灵魂。阿娜也慢慢被音乐浇灌得心神荡漾, 她心中那颗裹挟蕴含着情欲的“种子”正在发芽:“阴沉的眼睛里有股野性, 表示热情的大嘴巴, 边缘很好看的嘴唇。肉感的笑容并不秀媚……健壮的体格被狭窄的衣服紧束着, 被过于简单的生活磨瘦了, 但一望而知是年轻的, 精力充沛, 线条非常和谐。”这一切都预示了阿娜的真实思想, 在宗教与社会世俗的偏见束缚之下, 阿娜是个规规矩矩的女人, 甚至与丈夫勃罗姆之间从未有过真正的爱情。在这种“非人”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阿娜, 此时遇到了遇到了一个拥有“人性”, 并且将热情直接刺进她心扉的音乐家!克利斯朵夫的音乐带给她春雨、阳光、土壤和养料, 而那颗本已长眠的种子怎样还不能蠢蠢欲动!

欧洲文学史的长河中, 向阿娜这样以完美高贵的形象走入读者乃至全世界眼帘却最终沉沦在爆发的情欲之下的女性不在少数, 在庄重、严肃和高压的背后, 她们都有着一颗火焰般灼热燃烧着的内心, 这颗心需要雨水, 渴望浇灌。法国文学家司汤达的《红与黑》中, 不正是也有一颗这样的心吗?或许我们可以从二者的对比中发现欧洲文学史中贞妇出轨的一些理由。

可以说《红与黑》中的德-雷纳夫人与阿娜是极像的, 她们尽管相隔了近一个世纪, 但是我们可以找出很多相似之处。首先, 从主观角度来看, 阿娜与德-雷纳夫人都有不幸福的婚姻。有人常说, 金钱地位是婚姻幸福的保障, 这两例可以结结实实地反驳以上观点。她们俩的丈夫都是至少受人尊敬的, 家中也不缺金钱, 但是宗教制度和世俗让她们的人性丧失, 从而整日过着精神与肉体都极度匮乏的生活。

其次, 客观看来, 阿娜与德-雷纳的丈夫都不常在家。这客观上为出轨提供了可乘之机, 夫妻之间就应该经常沟通,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欧洲贵族的夫妻生活状态是如何畸形。冷漠的关系除了金钱以外, 还能如何维系呢?在《约翰克利斯朵夫》中, 克利斯朵夫与阿娜单独单独去乡村旅行的章节和《红与黑》中于连带着德-雷纳夫人散心何其相似。在乡间, 这两位冰雪夫人都玩闹的一身汗水, 脸上红扑扑的, 并且都表示自己喜欢泥土和空气。同样的, 克利斯朵夫和于连也都在此时深深爱上了他们身边的女人, 那是一种对生命原始的冲动, 对人性的本能热爱。

最后, 她们都拥有着倔犟的性格和完美的躯体。高贵的性格更容易做出傻事, 如果她们一旦坚信了某种事物, 那么她们一定愿意以命相守, 这是难得的品质, 也是危险的思想。至于完美的躯体, 则是这些妇人无法抗拒春雨的原因。那颗种子需要雨水, 而土壤的质量本已如此精良, 怎能耐得住干涸的威胁?

阿娜对克利斯朵夫的爱义无反顾, 就像被于连的热情引诱的无以复加的市长夫人, 正应了那句“你爱我一时, 我爱你一世”的老话, 女人 (尤其是这类贞洁、守规矩的) 就是如此专情, 于是我们看到想要通过自杀来摆脱内心挣扎的阿娜以及为帮助于连逃跑而变得胆大心细的德-雷纳夫人。为了爱情, 她们抛开了一切, 放弃了一切, 什么金钱、名誉, 统统扔掉, 不爱则罢;爱了, 就是爱到死亡……《约翰克利斯朵夫》中阿娜最后憔悴销售的样子让人伤感:“原来是身子笔直, 姿势挺拔的人, 现在竟驼着背, 缩着头, 皮色蜡黄, 人也显得老了;勃罗姆替她过着大衣与围巾, 她身子缩作一团, 难看死了……”

读《约翰克里斯多夫》有感 篇4

当克里斯朵夫成为一名少年后,他人生的又一幕开始上演。当一颗稚嫩的心在弥漫着黑夜的幻觉的浪潮中涌动,当情欲的巨潮把思想卷走,再把那心狠狠的拍打在荒唐的暗礁上,那颗稚嫩的心早已斑驳,陷入了麻痹的深渊,在黑夜的深渊中打转。

克里斯朵夫经历了几次爱情,却都以失败而告终,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爱别人的人得不到别人的爱。之后他又遇上了阿达,也许没有获得的爱才能更让人刻骨铭心,阿达身上的缺点令克里斯朵夫恼怒;而她对克里斯朵夫思想的践踏,使他最终痛苦的离开了她。克里斯朵夫陷入了黑暗,陷入了令人作恶的烟草味道与残羹剩菜的味道中间,又犯了酗酒的毛病,四周已黯淡无光。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约翰克里斯多夫有几卷 下一篇: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