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纳洛酮(精选八篇)
不同剂量纳洛酮 篇1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纳洛酮,剂量,临床研究
高血压脑出血临床表现主要为患者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和恶心、呕吐等症状, 并常伴有嗜睡、昏迷、言语不清等, 同时还会出现发热、肺部感染等各种并发症, 严重者可危及生命。由于此病好发于老年患者, 且临床上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 所以高血压脑出血在发现先兆前应及早治疗[1]。早期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最常用药物为纳洛酮, 该药对高血压脑出血症状的治疗具有较好疗效。我院近几年探索使用不同剂量纳洛酮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 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2月—2014年2月诊断并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8例, 男35例, 女33例;年龄40岁~75岁, 平均年龄 (62.5±3.8) 岁。患者入院后均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谵妄、昏迷和言语不清等症状;发病至入院时间为5 h~24 h, 平均 (14.5±3.2) h;患者入院后均进行脑部常规检查, 确定出血部位:皮质下出血18例, 基底节出血37例, 丘脑部位出血7例, 脑室出血6例。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剂量纳洛酮治疗, 观察组患者使用大剂量纳洛酮治疗。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出血部位等方面无显著差异 (P>0.05) 。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所有患者高血压病程均在2年以上, 且所有患者经检查均诊断为早期高血压脑出血, 昏迷时间在6 h以内。患者无吸毒以及其他不良生活嗜好。排除不能配合治疗及先天性精神障碍患者, 肝肾功能不全患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对照组入院后进行各项生命体征监测, 予以常规治疗, 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 清理口中分泌物, 持续低流量吸氧, 给予降压药物控制血压, 静脉补液支持治疗, 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常规剂量纳洛酮治疗, 将纳洛酮3 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 L给予患者静脉滴注, 每天1次, 连续使用15 d。15 d后观察患者临床疗效。
1.3.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大剂量纳洛酮治疗, 将纳洛酮7 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50 m L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 每天1次, 连续使用15 d。15 d后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
1.4 疗效评定标准和观察指标
1.4.1 症状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后对患者临床症状情况进行评定, 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3个等级。显效:经过治疗后, 患者剧烈头痛明显减轻或消失, 恶心、呕吐等症状消失, 意识障碍明显改善。有效:患者经过治疗后头痛较治疗前减轻, 恶心、呕吐等症状消失, 意识障碍和昏迷状态较治疗前有所改善。无效:经过治疗后, 上述临床症状和体征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
1.4.2 神经功能
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中有关高血压脑血管出血中临床神经功能缺失程度相关诊断标准进行评定[2]。
1.4.3 观察指标
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变化, 定期检测患者肝肾功能, 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头痛、恶心、呕吐等临床表现变化, 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简易智能状态 (MMSE) 、蒙特利尔认知 (MOCA) 以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变化, 观察患者不良反应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显效21例, 有效9例, 无效4例,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8.2%;对照组患者显效15例, 有效6例, 无效13例,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61.8%,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6.35, P<0.05) 。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MMSE、MOCA评分比较
2组患者治疗前MMSE、MOCA无明显差异 (P>0.05) , 治疗后均有所提高, 但观察组患者MMSE、MOCA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 (P<0.05) 。见表1。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GCS评分无显著差异 (P>0.05) ,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GCS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4 不良反应
2组患者在治疗中经观察均未出现肝肾功能障碍以及其他不良反应。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高血压患者常见症状之一, 该病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早期高血压脑出血会对神经系统造成严重伤害, 研究表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浆和脑脊液中出现大量内源性阿片肽, 特别是β-内啡肽和强啡肽明显增加, 表明二者与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具有密切关系。高血压脑出血时可导致脑水肿和颅内压升高, 使患者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以及言语不清、昏迷等意识障碍, β-内啡肽和强啡肽可使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抑制, 加重患者颅内高压、水肿和意识障碍程度。纳洛酮属于阿片受体拮抗剂, 对β-内啡肽和强啡肽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使患者意识障碍发生逆转, 神经功能改善, 进而促进患者清醒。研究表明, 大剂量纳洛酮对κ和δ受体具有明显拮抗作用, 对保护脑细胞和减少脑水肿具有较好的作用, 可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速度。
本研究选择早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不同剂量纳洛酮治疗, 结果表明观察组在使用大剂量纳洛酮治疗后患者MMSE、MOC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说明大剂量纳洛酮用于早期高血压脑出血时可明显提高患者神经功能。研究数据还表明,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脑水肿程度和GCS评分改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 说明大剂量纳洛酮治疗早期高血压脑出血时可有效降低脑水肿程度和保护脑细胞, 使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促进意识清醒。本研究在使用大剂量纳洛酮治疗时首先将纳洛酮用生理盐水适当稀释, 然后采用静脉滴注, 可减少和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综上所述, 使用大剂量纳洛酮治疗早期高血压脑出血可明显提高患者临床疗效, 加快神经功能恢复, 改善认知功能,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浩.联合用药治疗高血压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 2010, 50 (5) :107-108.
不同剂量纳洛酮 篇2
关键词:稻飞虱;50%吡蚜酮WG;防效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7-0098-01
稻飞虱是广德县水稻上的主要害虫之一,常见种类有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和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目前广德县有相当部分水稻以直播为主,为有效控制稻飞虱苗期危害、传毒及节省劳力,笔者开展了50%吡蚜酮WG拌种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为指导农户防治该害虫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药剂 供试药剂为50%吡蚜酮WG(江苏安邦电化有限公司)和10%吡蚜酮WP(浙江海正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1.1.2 供试靶标 稻飞虱(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为主、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及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混合种群)。
1.1.3 供试作物 大田试验供试作物为单季中籼稻,品种为Y两优689。
1.1.4 供试土壤 试验田处于桃州镇白杨村的水稻畈区,前茬为小麦,沙壤土,肥力中等,水肥管理与常年一致。
1.2 试验方法 本次试验共设5处理,其中50%吡蚜酮WG三种剂量各一个处理,10%吡虫啉WP一个处理,另设空白对照处理,详见表1。重复4次,共20个小区,每个小区66m2(6m×11m),所有小区随机分配。2015年6月1日上午09:00拌种,本次试验为午季田水稻直播,下午03:00开始播种。人工拌种,准确称量每个处理需要的种子分别装入催芽袋,催芽至露白晾干水分;室内按各处理所需剂量取相应药物稀释拌种晾干水分后平均分成4份,分别装袋并放入小区号标签,播种时按小区编号对应种子袋内的标签号对号播种。
1.3 调查分析 此次试验共调查两次,分别为播种后20d、30d各调查一次,采用5点取样法,每点调查0.22m2(采用盆拍法,每盆0.056m2,每点调查4盆计0.22m2),各处理调查20盆计1.11m2,逐一记录稻飞虱成若虫数量。药效计算公式如下:
防效(%)=(对照区虫量-处理区虫量)/对照区虫量×100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2可知:本次试验中,10%吡虫啉WP25g20d、30d防治稻飞虱的效果均要低于50%吡蚜酮WG三个不同剂量的防效。其中以50%吡蚜酮WG100g药后20d、30d的防效表现为最优,分别为74.48%、66.92%。50%吡蚜酮WG75g药后20d、30d的防效同50%吡蚜酮WG100g药后20d、30d的防效单从防效百分比分析差异并不大。
3 结论
综合考虑价格等因素,正常年份推荐单季中籼稻使用50%吡蚜酮WG拌种剂量为75g/100kg种子(有效成分),种子催芽至露白时按每100kg种2 500mL用水量稀释药液拌种。如遇白背飞虱迁入早、迁入量大,则需要在药后30d密切关注并适时进行喷雾防治。
不同剂量纳洛酮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3月80例急性重度酒精中毒患者, 其中男67例, 女13例, 均符合临床急性酒精中毒诊断和分期标准, 即:神志不清, 昏睡或者昏迷, 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皮肤湿冷、呼吸缓慢、心动过速、血压下降、抽搐、二便失禁等,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0例。对照组男32例, 女8例;年龄18~55岁, 平均年龄 (35.68±13.27) 岁;饮酒种类为白酒、红酒、黄酒、啤酒或混饮;神志不清时间30~83min, 平均 (54.63±22.81) min。观察组男35例, 女5例;年龄19~53岁, 平均年龄 (36.08±15.61) 岁;饮酒种类为白酒、红酒、黄酒、啤酒或混饮;神志不清时间28~85min, 平均 (55.17±20.43) min。排除低血糖、脑血管疾病等导致的昏迷, 所有患者既往无高血压病、吸毒史、糖尿病、肝肾功能障碍等病史。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饮酒类型、神志不清时间、既往史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就诊时间超过2h、呕血和呼吸障碍等患者不予洗胃, 其余均给予催吐、洗胃治疗, 同时给予吸氧、生命体征监测、保暖、维持气道通畅, 静脉滴注保护胃黏膜药物、维生素B6、维生素C等, 并给予利尿、补充能量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治疗。对照组给予醒脑静注射液30ml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静脉注射纳洛酮0.8mg;观察组给予醒脑静注射液30ml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 静脉注射纳洛酮0.4mg, 0.8mg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苏醒时间、呼吸恢复平稳时间和住院时间, 比较2组疗效和不良反应。疗效标准[4]:显效, 治疗1h内神智完全清醒, 生命体征稳定, 临床症状消失;有效, 治疗4h内神志逐渐清醒, 生命体征逐步稳定, 临床症状逐步消失;无效, 治疗4h以上, 神智、生命体征、临床症状等无改善。有效率= (显效+有效) /40×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苏醒时间、呼吸恢复平稳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苏醒时间、呼吸恢复平稳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2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00%,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 (P<0.05) 。见表2。
2.3 2组不良反应比较
2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醒脑静注射液和纳洛酮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 急性重度酒精中毒发生率逐步增多, 患者一般先出现肝脏功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兴奋的表现, 而后快速转入抑制, 如不及时治疗, 患者可出现共济失调、昏迷、呼吸和循环功能衰竭, 威胁生命安全。酒精的主要成分是乙醇, 无需消化即可在30min~3h内被消化道完全吸收, 90%左右乙醇吸收入血液, 乙醇属高脂溶性物质, 极易通过细胞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一般20%左右酒精被胃吸收, 其余主要被十二指肠和空场吸收[5], 主要在肝脏分解、代谢, 乙醇及其代谢产物乙醛诱导体内阿片样物质增多, 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 抑制皮层下中枢、小脑和延髓等运动中枢和呼吸中枢功能[6]。
中医观点[7]认为, 酒乃五谷发酵而成, 味辛、性热, 具水谷之悍气, 适度饮酒, 可行气活血, 过度因酒性辛散, 与热相搏, 上扰清窍, 则人神昏、谵语, 甚者昏厥, 后者阴阳离决而亡, 并将急性重度酒精中毒定为“酒厥”。醒脑静注射液是由天然麝香、冰片等经现代科技提取精制而成的新型纯中药制剂, 具有清热止痛、醒脑开窍等功能[8], 是在古方安宫牛黄丸基础上精制而成, 主要成分是冰片、麝香、郁金、栀子等。麝香具开窍醒脑、清热止痛之功效, 属君药;冰片通诸窍, 属臣药;栀子泻火除烦;郁金凉血解毒。诸药合用共奏开窍醒脑、凉血行气、活血化淤、清热解毒之功效, 临床报道治疗急性酒精中毒具有很好的疗效。纳洛酮是临床常用的μ、κ、δ受体竞争性拮抗剂而无内在激动活性, 与阿片受体的亲和力大于吗啡和脑啡肽, 能竞争性地阻断阿片样物质和内源性阿片肽介导的各种效应, 主要在肝脏和葡萄糖醛酸结合[9], 静脉注射后分布快、快速逆转阿片样物质的药理作用, 促使儿茶酚胺和前列腺素等释放, 兴奋呼吸、循环功能, 改善临床症状。纳洛酮还可迅速穿透血脑屏障, 与中枢阿片受体结合, 拮抗酒精的中枢抑制, 促进神智恢复[10]。另有观点[11]认为, 纳洛酮通过抑制ATP酶活性, 减少Ca2+内流, 稳定细胞膜, 降低内皮素水平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 发挥保护中枢神经细胞的功能。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苏醒时间、呼吸恢复平稳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提示醒脑静注射液联合纳洛酮治疗重度酒精中毒具有很好的疗效, 但以首剂量0.4mg静脉注射+0.8mg静脉滴注效果更佳。笔者认为除与醒脑静注射液和纳洛酮的上述药理作用有关外, 还与纳洛酮的代谢特点有关, 因为纳洛酮静脉注射后1~3min发挥最大药理效应, 高峰持续约45min, 血浆半衰期30~78min[12], 故静脉注射后再予以静脉滴注, 可维持较高的血药浓度, 产生更好的临床疗效。
不同剂量纳洛酮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月-2013年4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60例为观察对象, 其中男38例, 女22例;年龄:44~85岁, 平均年龄 (54.3±10.5) 岁,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0例。CT显示, 观察组中壳核出血18例, 丘脑出血5例, 顶叶出血2例, 脑桥出血3例, 小脑出血2例;对照组中壳核出血19例, 丘脑出血4例, 脑桥出血3例, 小脑出血4例。
1.2 诊断标准
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制定的诊断标准, 结合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颅高压症状, 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
1.3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脑出血治疗, 包括安静卧床、脱水降颅压、调整血压、防止继续出血、加强护理防治并发症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大剂量纳洛酮4.0 mg, 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 m L中, 每天1次静滴, 14 d为一疗程[2]。
1.4 疗效评价标准
依据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3]。显效:临床症状减少90%以上, 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减少50%以上, 无并发症;有效:临床症状减少50%~90%, 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减少20%~50%, 并发症较少;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缓解, 甚至恶化, 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减少20%以下, 并发症严重。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2、3。
3 讨论
脑出血好发于50~70岁的人群, 且男性多于女性, 冬春季多发, 患者多有高血压史。本病多在情绪激动或活动中突然发病, 主要因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所致, 长期高血压导致细小动脉发生玻璃样变性, 纤维素样坏死, 甚至形成微动脉瘤或夹层动脉瘤, 若血压急剧升高则极易导致血管破裂出血[4]。根据出血量和出血部位的不同, 临床症状有所不同, 但常有头痛、呕吐等颅高压升高的症状。死亡率高达40%左右, 因此临床积极寻找其治疗方法。
本次研究选用大剂量纳洛酮治疗, 效果显著。研究显示, 采用纳洛酮治疗的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纳洛酮为阿片受体拮抗剂, 能够有效改善因内源性阿片肽引起的应激性病理生理改变, 可有效解除呼吸抑制, 维持血压和脑灌注、减少脑水肿、改善脑代谢、促进伤后运动神经恢复。
综上所述, 采用大剂量纳洛酮治疗急性脑出血可显著改善症状, 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减少并发症, 值得临床推广。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参考文献
[1]吴克礼.纳洛酮治疗急性脑出血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 2011, 31 (15) :16-18.
[2]刘爽, 郑金书.大剂量纳洛酮治疗重症脑出血的临床观察[J].淮海医药, 2010, 28 (4) :351-352.
[3]李蓉, 邹立新.纳洛酮治疗急性脑出血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0, 10 (15) :2897-2899.
不同剂量纳洛酮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到我院治疗的急性脑出血患者62例, 所有患者经颅脑CT诊断为脑出血, 并且神经功能明显受损, 诊断标准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 患者均无药物过敏史, 年龄范围分布在37岁~80岁, 平均年龄 (55.3±2.5) 岁。研究前获得患者或家属同意,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 将其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 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4.0 mg。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患病程度等差异不显著, 可以纳入研究使用。
1.2 治疗方法和药物
所有患者首先进行脱水降颅压处理, 调整患者的血压, 使其保持在正常水平, 保持酸碱平衡。并对患者做好抗感染治疗,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 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大剂量纳洛酮治疗, 即24 h内给予生理盐水250 m L加纳洛酮4.0 mg, 1次/d静脉滴注, 连续治疗2周, 最后比较其治疗效果。
1.3 评价标准
患者的治疗效果从意识恢复时间和神经功能恢复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对意识恢复时间采取的Glasgow昏迷评分标准, 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意识越清醒;对神经功能恢复时间采取的是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对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分, 然后分析差异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照组患者和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Glasgow评分比较
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的Glasgow昏迷评分 (9±2.2) 分, 治疗结束后Glasgow昏迷评分为 (12±1.8) 分, 差异不显著 (t=1.88, P>0.05) ;试验组患者治疗前的Glasgow昏迷评分 (6±2.4) 分, 治疗结束后Glasgow昏迷评分为 (15±3.8) 分, 差异显著 (t=2.34, P<0.05) 。表明大剂量纳洛酮有助于促进患者意识清醒。
2.2 对照组患者和试验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10.3±1.5) 分, 试验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4.9±1.3) 分, 2组差异显著 (t=3.15, P<0.05) 。表明大剂量纳洛酮可以提高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效果。
3 讨论
脑出血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当患者突发急性脑出血时, 必须及时救治, 否则会危及生命。患者出现脑出血后, 常常会引起多种并发症, 如常见的上消化道出血、压疮等, 部分患者在脑出血后情绪波动较大, 有的表现出抑郁症和焦虑症。所以对患者进行有效治疗就显得非常有意义。目前临床中对其致病原因没有统一的认识, 大部分患者是由于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所致, 小部分患者由于动脉瘤等疾病所致, 而且发病人数往往在换季的时候较多。许多患者因为发病突然, 抢救不及时, 所以出现致残和死亡的现象。因此如何有效提高患者的救治率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在目前的临床治疗中, 我们常常选取药物治疗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进行抢救。在本研究中, 我们选取的是纳洛酮对患者进行治疗。有研究发现, 纳洛酮是一种羟二氢吗啡酮衍生物, 对内源性阿片肽受体均有拮抗作用, 具有高脂溶性的特点, 可以顺利穿过血脑屏障, 抑制β-内啡肽的活性, 避免了对脑组织的损害。本文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到我院治疗急性脑出血患者62例, 分成试验组 (31例) 和对照组 (31例) , 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 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4.0 mg, 1次/d静脉滴注, 治疗2周后发现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意识清醒程度差异显著 (P<0.05) , 对照组患者差异不显著 (P>0.05) 。对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2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表明纳洛酮大剂量使用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的救治效果比较良好。
对于治疗康复出院的患者, 建议在治疗后要进行自我保养。目前有研究发现, 这种疾病与天气的密切变化有关, 当天气突然变冷时, 患者表面皮肤的血管收缩, 引起心脑循环血量的增加, 从而对心脏形成一定的负荷, 最终脑循环阻力加大, 造成脑血管疾病的突发。
对于患有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 在换季节时要做好疾病的预防。另外在日常生活的保健中, 患者需要保持稳定的血压, 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 平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积极关注天气的变化, 合理安排饮食, 合理适度地进行身体锻炼, 有条件的患者可以定期做好复查, 控制病情的稳定[2]。对于年轻患者而言, 除了保持合理健康的作息时间外, 还应注意避免劳累过度, 通常过度劳累也会引发急性脑出血, 也要防止便秘, 因为便秘时患者在排便时也会引起血压和颅内压升高, 引发脑出血。
参考文献
[1]张翠云.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 2011, 15 (12) :1213-1214.
不同剂量纳洛酮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气管内插管全麻择期手术患者100例,拟在全麻腹腔镜下行子宫或附件切除手术。患者年龄23~75岁, ASAI~Ⅱ级,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50例。手术时间1 h 30 min~3 h 15 min,两组之间年龄、体重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1.2 麻醉方法
全组患者无术前用药,麻醉诱导用芬太尼2~4 μg/kg、丙泊酚1~2 mg/kg、咪唑安定0.05~0.1 mg/kg、罗库溴铵0.8~1.0 mg/kg,气管内插管后机械控制通气,呼吸频率(f)10~12次/min,潮气量(VT)8~10 ml/kg,吸/呼比为1 ∶ 2,术中持续七氟醚吸入、间断静脉注射芬太尼、丙泊酚4~6 ml/(kg·h)维持麻醉,术毕前1 h停止追加芬太尼,手术结束前15 min停止吸入七氟醚,手术结束前5 min停止丙泊酚输注。手术结束后常规给予新斯的明40μg/kg,并给予半量的阿托品拮抗肌松残余作用。
1.3 监测
全组病例均使用Drager-2B麻醉机观察记录呼吸频率、潮气量的变化,采用美国CSZ-508监护仪监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及心电图变化。
1.4 催醒方法
缝皮10 min后,若①无自主呼吸或f<12次/分;②VT<250 ml;③神志不清、唤之无反应;④无吞咽及咳嗽反射者,作为催醒指征。A组静脉注射NAL 0.4 mg,观察以上指标变化,用药后10 min若仍无改善或效果不理想者,追加NAL0.4 mg;而B组则先静脉注射纳洛酮0.2 mg,观察有无苏醒,待首次用药后10 min再重复注射。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及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A组初次使用NAL 0.4 mg后40例(80%)于10 min内拔管,其余10例经追加NAL 0.4 mg后于20 min内有6例顺利拔管,催醒有效率92%。B组15 min内有43例(86%)完成拔管,其余7例分别于术毕20~30 min内拔管。两组用纳洛酮后拔管所需时间:A组(12.8±3.2)min;B组(15.1±3.9)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芬太尼用量:A组(7.16±1.12)μg/kg,B组(6.06±1.3)μg/kg,两组芬太尼用量无显著差别(P>0.05)。
摘要:目的 观察小剂量纳洛酮用于腹腔镜全麻术后催醒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100例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全组诱导后均以芬太尼、七氟醚、异丙酚维持麻醉,术毕A组用0.4~0.8mg纳洛酮催醒,B组给予0.2~0.4mg纳洛酮催醒,观察并记录两组的苏醒拔管时间、平均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f)、潮气量(VT)的变化及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拮抗后f、HR、VT均增加,A组HR显著加快,MAP显著升高,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苏醒拔管时间无明显差异,拮抗后A组5例出现躁动、恶心呕吐,B组3例。结论 小剂量纳洛酮用于全麻术后催醒,拮抗呼吸抑制及催醒效果好,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全身麻醉,纳洛酮,腹腔镜,苏醒
参考文献
[1]van Dorp E,Yassen A,Sarton E,et al.Naloxone reversal of bu-prenorphine-induced Respiratory epression.Anesthesiology,2006,105(1):51-57.
[2]黄英华.纳洛酮的临床应用现状及不良反应.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2):1831-1832.
[3]侯杰.纳洛酮在治疗急危重症中的应用.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3):139-140.
不同剂量纳洛酮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洛酮治疗组40例, 男35例, 女5例;年龄18~55岁, 平均28岁;常规治疗组38例, 男30例, 女8例;年龄18~52岁, 平均26岁。
1.2 饮酒量与中毒期
根据饮酒量和中毒症状程度相对分为三期, 见表1。
1.3 观察内容
饮酒量 (按白酒计算) 、饮酒至就诊时间、病情阶段、呼吸频率、心率、血压、病理反射、心电图、心肌酶、肝功能、电解质、血糖及用药后不良反应等。
1.4 给药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 入院后首先给与催吐或洗胃, 同时建立静脉通道进行充分补液, 常规静点5%葡萄糖盐水溶液5 0 0~1000mL中加入维生素、适当给予保肝、营养心肌脑细胞、利尿等对症治疗, 严重者予吸氧。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与盐酸纳洛酮注射液静脉注射。轻度中毒者给予纳洛酮1~2mg加入10%葡萄糖20~40mL中静注;重度中毒者则给予纳洛酮2~4~8mg加入葡萄糖250mL中静滴。其中有糖尿病者改为生理盐水注射液。在给予患者纳洛酮的同时, 还应保持病人呼吸道畅通, 及时清除口腔内的污物, 以免引起窒息。
1.5 疗效观察及评价标准
显效:从用药至意识完全清醒的时间≤30min;有效:从用药至意识完全清醒的时间>30min而≤90min;无效:从用药至意识完全清醒的时间>90min。其中显效加有效等于总有效。
2 结果
治疗组40例经纳洛酮治疗后, 显效27例, 有效12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97.50%;对照组38例经治疗后, 显效4例, 有效20例, 无效14例, 总有效率63.16%。两组比较, 经统计学处理, P<0.01, 两组有显著差异性, 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且未发现明显的副作用。
3 讨论
急性酒精中毒是临床急诊的常见病之一, 也是严重的社会现象, 尤其我们东北矿区工人饮酒的较多较严重, 酒后驾车、酒后上岗作业引起的各类事故给自己、家人及他人、单位带来极大的伤害。酒精中毒主要表现在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 随着剂量的增加变化, 小剂量作用于大脑细表现为兴奋, 较大剂量作用于小脑引起共济失调, 大剂量作用于网状结构引起昏睡昏迷, 中枢神经系统等脏器及组织内存在着内源性吗啡样物质, 尤其以中枢神经内为多, 其活性最强的是β-内啡肽, 急性酒精中毒时, 体内的内啡肽释放增加。β-内啡肽可激活阿片受体, 直接抑制中枢神经系统, 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状:运动及神经精神失常, 严重的出现昏迷、深昏迷, 甚至呼吸麻痹而死亡。
盐酸钠洛酮是一种完全阿片受体拮抗剂, 为二氢吗啡酮的衍生物, 不具有明显的激动剂作用, 它能够通过血脑屏障, 竞争性地阻断β-内啡肽的毒性作用, 对调节心血管、呼吸运动, 调节感知和运动对睡眠与觉醒等起着神经递质和调节作用, 乙醇中毒动物模型证实乙醇中毒后脑内β-内啡肽释放明显增加, 自由基产生增多, 纳洛酮能特异性地拮抗β-内啡肽, 清除自由基, 并促进乙醇的转化, 改善脑缺氧、水肿, 保护脑细胞, 恢复意识清醒, 促进呼吸功能恢复及有效防止肺水肿、休克及呼吸抑制的发生, 既有催醒迅速的作用。纳洛酮同时拮抗β-内啡肽和自由基对其他器官的损害, 改善全身功能状况, 加快患者意识的恢复。纳洛酮治疗急性酒精中毒具有简便易行、疗效确切、安全范围大、见效快和无明显不良反应等特点, 加大剂量疗效更明显优于常规治疗, 是一种可靠的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 剂量加大使用。
摘要:目的观察盐酸纳洛酮注射液治疗急性酒精中毒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急性酒精中毒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40例, 对照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纳洛酮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16%,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 P<0.01,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纳洛酮治疗急性酒精中毒的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急性酒精中毒,纳洛酮,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翟橞艳, 陈锐, 吴学红.纳洛酮治疗急性酒精中毒46例临床观察[J].右江医学, 2005, 33 (2) :130~131.
[2]孟庆林.纳洛酮在危重病的应用[J].中国急救医学, 2000, 21 (2) :119.
不同剂量纳洛酮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11年6月-2012年6月于我院妇科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104例。病例纳入标准:术前心肺功能正常, 美国麻醉师协会 (ASA) 分级Ⅰ~Ⅱ级;无慢性疼痛史, 无长期应用镇痛镇、静药物史。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曲马多组和联合组, 各52例。曲马多组年龄21~41 (26.7±3.2) 岁;体质量44~80 (63.1±10.8) kg;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9例, 子宫肌瘤核除术20例, 输卵管切除术15例, 卵巢瘤摘除术8例。联合组年龄22~40 (26.2±3.0) 岁;体质量43~81 (63.0±10.2) kg;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7例, 子宫肌瘤核除术21例, 输卵管切除术14例, 卵巢瘤摘除术10例。两组年龄、体质量及手术方式无明显差异。
1.2 镇痛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麻醉前30min肌注阿托品0.5mg, 进入手术室后静注芬太尼0.2mg、阿曲库铵0.5mg/kg、丙泊酚2mg/kg, 诱导气管插管。术中吸氧、氧化亚氮, 均为每分钟吸入1.0~2.0L, 同时吸入1%~2%安氟醚维持麻醉效果, 必要时可追加芬太尼和阿曲库胺, 剂量分别为2μg/kg、0.2mg/kg。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在38~42mmHg。手术结束时静注阿托品0.5mg、新斯的明1mg, 待患者苏醒, 自主呼吸、吞咽、咳嗽反射恢复, 生命体征稳定后拔除气管导管。曲马多组离室前静注曲马多100mg;联合组离室前静注曲马多100mg, 纳洛酮0.4mg。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术后即刻 (T0) 、1h (T1h) 、6h (T6h) 和24h (T24h) 的疼痛程度, 平均动脉压 (MAP) 、心率 (HR) 情况。同时观察术后2h寒战、术后24h恶心、呕吐情况。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评价:最低分0分, 提示无痛, 最高分为10分, 提示剧烈疼痛。
1.4 统计学方法
VAS、MAP、HR及恶心、呕吐评分采用 (±s) 表示, 不同时间点采用协方差分析,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α=0.05为检验标准 (P<α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软件版本为SPSS19.0。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VAS评分比较情况
联合组在T0、T1h、T6h时VAS评分明显低于曲马多组 (P<0.05) , 但T24h时联合组与曲马多组VAS评分无明显差异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MAP、HR变化情况
两组术前及术后T24hMAP、HR无明显差异, 联合组术后T0、T1h、T6h时MAP、HR均明显低于曲马多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表3。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术后24h, 联合组4例伴有恶心, 3例伴有呕吐症状, 对症处理后好转, 恶心、呕吐发生率为13.5% (7/52) 。曲马多组10例恶心, 8例呕吐, 恶心、呕吐发生率为34.6% (18/52) 。联合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曲马多组。术后2h, 联合组寒战发生率为3.8% (2/52) , 曲马多组为25.0% (13/52) , 联合组寒战发生率明显低于曲马多组 (P<0.05) 。
3 讨论
众多研究证实, 约63%的腹腔镜手术妇科患者术后存在膈肌及肩端疼痛, 此类疼痛是影响患者不适的主要原因。另外腹腔镜术后易发生恶心、呕吐。目前, 大多数患者于腹腔镜术后应用镇痛剂以缓解疼痛[2]。过去主要采用腹腔内给予局麻药及甾体类抗炎药缓解疼痛。曲马多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术后镇痛药物, 其极少发生临床意义上的呼吸抑制, 既能缓解疼痛, 还能获得较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纳洛酮是一种阿片受体特异性拮抗剂。研究报道, 低剂量纳洛酮可有效提高阿片受体激动剂如吗啡等的镇痛作用, 还可明显减少不良反应, 包括耐受性及成痛性[3]。胡柳青等[4]研究将低剂量纳洛酮联合曲马多应用开腹手术中, 结果发现, 纳洛酮联合曲马多组患者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曲马多组。本研究结果亦显示, 联合组术后T0、T1h、T6h时VAS评分明显低于曲马多组 (P<0.05) , 且MAP、HR均明显低于曲马多组 (P<0.05) , 说明曲马多联合低剂量纳洛酮提高了镇痛效果, 且血流动力学较稳定, 这一定程度促进了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恢复。
纳洛酮可拮抗曲马多与阿片受体结合的镇痛通路, 但不会影响5-羟色胺 (5-HT) 、去甲肾上腺素 (NE) 相关镇痛通路。近期的研究表明, 小剂量阿片受体拮抗药能增强阿片受体激动药的镇痛效能, 还可有效减少恶心、呕吐、瘙痒等不良反应[5], 但其确切机制尚不明了。Kitahara等[6]研究表明, 小剂量纳洛酮可减少镇痛药物的消耗量, 且能获得与原剂量相同的镇痛效果;可显著减少镇痛药物的不良反应[7];大剂量纳洛酮可能会降低镇痛药物的镇痛效应, 增加不良反应, 由此推测, 纳洛酮可能是通过拮抗曲马多与阿片受体的结合途径而达到提高曲马多的镇痛效果和抑制其不良反应发生的目的, 而且这种拮抗作用可能与纳洛酮的剂量有关。小剂量纳洛酮可特异性阻断GS蛋白偶联的兴奋作用而产生镇痛效果, 减少曲马多的使用量, 故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8];可提高阿片受体表达, 促进内源性阿片肽释放, 从而增加术后镇痛效果[9]。曲马多为部分激动药, 纳洛酬是阿片受体拮抗药, 增加纳洛酮剂量后, 可优先结合阿片受体, 因此降低了阿片受体和曲马多的结合, 使得镇痛效果减弱。
总而言之, 曲马多联合小剂量纳洛酮可增强曲马多的镇痛效果, 降低其消耗量, 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轻, 不良反应少, 安全可靠, 对患者术后恢复非常有利。因此, 曲马多联合小剂量纳洛酮对术后镇痛效果安全、有效, 是腹腔镜术后镇痛较好的方法。
摘要:目的:探讨小剂量纳洛酮联合曲马多用于妇科腹腔镜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104例, 随机分为曲马多组和联合组, 各52例。曲马多组于腹腔镜术后给予曲马多100mg, 静注;联合组给予曲马多100mg, 纳洛酮0.4mg, 静注。结果:联合组在T0、T1h、T6h时VAS评分明显低于曲马多组 (P<0.05) 。联合组术后T0、T1h、T6h时MAP、HR均明显低于曲马多组 (P<0.05) 。联合组术后24h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曲马多组。联合组术后2h寒战发生率明显低于曲马多组 (P<0.05) 。结论:小剂量纳洛酮联合曲马多可增强曲马多的镇痛效果, 降低其消耗量, 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轻, 不良反应少, 安全可靠, 对患者术后恢复非常有利。因此, 曲马多联合小剂量纳洛酮对术后镇痛效果安全、有效, 是腹腔镜术后镇痛较好的方法。
关键词:曲马多,小剂量纳洛酮,腹腔镜术,镇痛
参考文献
[1]解寒冰, 孙德利, 夏云展.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老年胃十二指肠穿孔的疗效对比[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11) :2556-2557.
[2]田香.腹腔镜手术后舒芬太尼单次剂量镇痛效果的比较[J].重庆医学, 2013, 42 (14) :1646-1647.
[3]尹柏双, 付连军, 宋永利, 等.纳洛酮的药理特性及其在麻醉镇痛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 2013, 18 (9) :152-153.
[4]胡柳青, 宋苏沛, 王振恒, 等.低剂量纳洛酮对曲马多镇痛效应的影响[J].世界临床药物, 2010, 31 (3) :157-158.
[5]陈春, 龚园, 杨鹏, 等.低剂量纳洛酮对曲马多镇痛效应的影响[J].四川医学, 2012, 33 (7) :1169-1171.
[6]Kitahara M, Kojima K, HanadaM, et al.EffectivenessoforaItramadol hydrochloride for chronicnon-malignantpain[J].Masui, 2009, 58 (8) :971-975.
[7]Joshi GG, Thakur BS, Sircar S, et al.Role of intravenous naloxone in severepruritus of acute cholestasisl[J].Indian Joumal of Gastroenterelogy, 2009, 28 (5) :180-182.
[8]张一肖, 何珂, 陶伟荣, 等.低剂量纳洛酮对舒芬太尼镇痛效应的影响[J].世界临床药物, 2010, 31 (6) :329-330.
相关文章:
合理剂量02-19
不同剂量舒芬太尼诱导对心率变异性和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02-19
麻醉剂量02-19
不同剂量疗效安全性02-19
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对缺血再灌注时大鼠肾细胞凋亡和bcl-2、bax表达的影响02-19
赞美医生的句子02-19
医生人生格言座右铭02-19
事业单位年度思想工作总结02-19
心力梗死伴心力衰竭02-19
多媒体作品制作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