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会计国际应用论文

关键词: 述评 价值 会计 研究

摘要:公允价值会计随着金融衍生品的蓬勃发展而得到系统发展。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在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后,公允价值会计的全面推广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一直以来,关于公允价值的可靠性问题是全面运用争论的焦点。从公允价值的内涵及运用环境角度分析,要保证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必须具备成熟有效的资本市场、健全的公司治理机制、高效的信息技术应用和高素质的会计人才等条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公允价值会计国际应用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公允价值会计国际应用论文 篇1:

公允价值会计的研究述评及研究新机遇

摘 要: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公允价值会计理论与实证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探讨了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学术界对公允价值会计研究的新机遇。本文首先提出:引入行为金融学中的“行为异化”概念,以此作为连接公允价值与金融危机等会计准则后果研究的逻辑纽带,从而实现将公允价值会计的经济后果研究从“黑箱”变为“白箱”。同时,本文也认为:结合中国企业和市场特有的转型经济特征来研究公允价值会计的经济后果,将是我国公允价值会计研究取得原创性研究成果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公允价值;行为异化;经济后果

The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of Fair Value Accounting

LIU Bin, LUO Na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Administration,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0, China)

Key words:fair value;behavior alienation;economic consequences

1 引言

公允价值会计(Fair Value Accounting)也称“盯市会计”(Mark-to-Market Accounting),是指以公允价值作为资产和负债主要计量基础的会计模式[1]。2006年2月15日,我国发布了以公允价值运用为最大亮点的新会计准则体系。该准则体系的颁布实施,特别是公允价值的适度和谨慎引入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财务会计信息的传统计量基础[2]。这一计量基础的改变是否造成企业和市场的行为变化,是否影响了企业价值,是否影响了相关各方的利益分配以及是否影响了有限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等都是公司财务理论和会计理论应该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之一。

正当我国会计界积极贯彻实施公允价值会计运用为最大亮点的新会计准则之时,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并由此引发了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巨大争论,其涉及面之广和影响层次之高,是美国会计界提出公允价值概念并逐步实施公允价值会计准则近50年来所前所未有的。虽然,这一争论最终以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适度让步和美国证监会(SEC)的表态而暂告一段落,但是这一争论还远没有结束。因此,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研究和反思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实施后企业和市场的行为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后果,是财务和会计理论界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虽然我国财政部2006年初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仅仅是适度和谨慎地引入公允价值,到目前为止的实施时间也才仅仅3年多,加之我国的衍生品市场还不成熟,并未形成大规模爆发金融危机的土壤,因此这次危机对我国企业和市场的影响程度远不及欧美等重灾区。但是,结合金融危机的国际背景和我国转型经济时期的固有特征来研究我国实施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后企业和市场的行为异化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后果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防微杜渐的现实意义。

2 国外研究文献述评

2.1 公允价值会计的理论研究

在国外,关于公允价值会计的理论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后果学说是美国RICE大学会计学教授Zeff首先提出的[3]。该学说认为:会计准则的制定者在决定会计准则问题时应将其经济后果考虑在内,例如美国历史上关于外币报表折算和石油行业不成功勘探活动的会计准则问题讨论,以及在这次金融危机背景下,美国学者针对历史成本会计(HCA)缺乏相关性与公允价值会计(FVA)存在的可靠性问题,进行了两害相权应如何取舍的激烈讨论,这都是经济后果学说的明显证据。功能锁定假说发端于心理学,其认为市场仅部分合并所披露的财务数据,因而资产、负债计量方法的改变将会直接影响公司的股票价格,极端的例子是交易者完全锁定报告利润且对财务报告的其他信息所赋予的权重为零。如果一个企业宣布在未来采用公允价值会计这一资产和负债的计量方法,则至少有一部分投资者会预期未来的利润变化,从而造成公告宣布期股票价格的变化。信号质量假说假定市场参与者对会计报告的不确定性采取了风险溢价。在这里,风险溢价将随着企业向投资者传递的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而下降,也将随着会计信息质量的降低而提高。如采用公允价值会计,则会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透明度,更好地反映企业的经济真实,从而增强市场参与者对企业的信心。契约成本假说认为契约是基于确认信息而不是基于披露信息,因此将按历史成本确认和计量或者将按公允价值的会计信息披露变更为按公允价值的会计信息确认和计量必然会影响债务契约和其他契约,从而改变未来的契约执行结果[4]。政治成本假说由Watts and Zimmerman提出,他们认为大企业将承担较多的政治成本,即如果大企业报告过多的利润,将受到监管者和政治家的责难[4]。由于公允价值会计的采用将导致资产和负债的计价基础发生变化,其采用期的利润也将发生大的变化。在此前提下,如果采用期的利润下降,则投资者会预期大企业将从公允价值会计的采用中获取更多的利益——税率的降低或价格的提升,因而将减少政治成本;反之如果采用期的利润上升,则投资者会预期大公司将从公允价值会计的采用中产生更高的政治成本——税率的提高或价格的降低。顺周期效应假说指出公允价值由于具有估计误差波动性、固有波动性和混合计量波动性,其运用将会加剧财务报表的波动。欧洲央行(ECB,2004)在《公允价值会计与金融稳定》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扩大公允价值的运用将不恰当地加剧银行资产负债的波动,从而加剧银行信贷政策的顺周期效应;自金融危机爆发后,直接触及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研究日益增多,从理论的角度论证了公允价值会计不仅在经济萧条时造成资产价格的非理性下跌,而且在经济繁荣时制造资产泡沫,从而认为公允价值充当了经济后果“助推器”的角色并具有鲜明的顺周期效应特征,即公允价值对资产和负债价格有助涨助跌的作用。传染效应假说则源于Allen和Carletti的模型,其运用最优化方法和理论模拟数据验算得出公允价值会计可能会使危机在银行部门和保险部门之间传染[5]。

2.2 公允价值会计的实证研究

国外关于公允价值会计的实证研究由来已久,特别是在美国集中了大量关于公允价值会计的实证研究文献。这些实证研究文献主要围绕以下几个由表及里的系列问题展开:

(1)公允价值会计准则颁布本身的市场反应

针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颁布本身的市场反应,Cornett等人检验了与公允价值会计准则颁布本身有关的23起事件对金融机构股票价格的影响,其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增加(或减少)公允价值会计运用可能性的公告事件将带来负(或正)的股票超常回报[6]。其进一步的研究还表明:股票的超常回报与金融机构的原始资本金比率负相关,与证券投资组合和总资产的账面价值比率以及市价和账面价值之差正相关。

(2)公允价值会计准则采用时间的相机抉择行为

在国外,关于公允价值会计准则采用时间的相机抉择行为,其实证研究的文献很少,其研究起步也还是最近几年的事。Robinson和Burton在公允价值会计准则采用时间的相机抉择行为研究中发现:以前年度(前三年)报告了较高利润的公司,则宣告采用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后三天的股票超常回报率显著低于其他公司;尽管采用公允价值会计公司的职工股票期权费用对利润的影响程度达到了43%,但职工股票期权的采用、职工股票期权费用的列支及其对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却显著低于配对公司,说明样本公司在自愿采用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时采用了一个好的时机选择[7]。

(3)公允价值会计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Barth等人针对SFAS115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基于证券投资公允价值的银行收益,比基于证券投资历史成本的收益,产生的波动性更大[8]; Hodder等人以美国银行的财务报告为样本,计算了净收益、综合收益和全面的公允价值收益这三种收益指标的波动程度,结果发现:对于平均每家银行而言,综合收益的波动程度是净收益的两倍,而全面的公允价值收益的波动程度是净收益的五倍[9]。

(4)公允价值估计的随意性

在国外,关于公允价值估计随意性的实证研究文献也非常有限,其研究起步的时间也比较晚。其代表性文献主要包括:Lys发现,公允价值的信息披露偏离了投资者对金融资产与负债的市场价值估计,由此认为用于公允价值估计的程序与方法低估了所持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而高估了所承担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10];Nissin检验了美国银行贷款公允价值估计的可靠性,其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银行高估贷款公允价值的程度是与银行监管资本、资产成长性以及贷款的流动性和账面价值总额呈负相关关系,而与信用损失比率的变化成正相关关系,从而证实银行管理当局确实操纵了公允价值的估计[11]。

(5)公允价值会计所提供财务数据的价值相关性

公允价值会计的价值相关性研究是公允价值会计实证研究的核心内容,其研究的时间早,内容多,角度广,其研究成果十分丰富。Beaver和Landman发现历史成本下的收益比重置成本下的收益更具价值相关性[12];Magliolo和Harris也证实石油和天然气公司的账面价值对解释公司权益的市值更有效[13,14];另外一些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但是,Bell证实股价收益与石油天然气公司公允价值的信息披露正相关[15],其他一些学者也发现公允价值具有很强的解释能力,并将以前研究得到的不相关结果归结为模型错误,包括相关变量的忽略和计量误差。在修改了模型错误和关注了计量误差之后,近期关于非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相关性研究主要集中在职工股票期权费用和职工养老金费用等两个方面。自SFAS 107“公允价值披露”发布以来,大量公允价值相关性的实证研究文献开始集中于金融工具领域。

(6)公允价值会计所提供财务数据的契约有用性

公允价值会计契约有用性的实证研究文献则非常有限,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献包括:Barth针对SFAS 115——“确定性债务与权益工具会计”颁布实施后引发的广泛争议,实证研究了公允价值会计对银行利润的稳定性、自有资本金要求和契约性现金流量的影响,在契约有用性方面的研究结果发现:在公允价值基础下,银行违反自有资本金要求的频率增加[16];而Carey则认为,由于SFAS 115只要求对证券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而负债的会计处理并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它与历史成本会计一样会使银行资本计量不当,其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这种新会计模式并不会影响银行失败的概率,并且还有证据表明,该模式所带来的净收益非常小,其方向具有不确定性[17];另外,Burkhardt假定银行从历史成本会计转向公允价值会计会减少市场投资者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并对采用公允价值会计后的银行投资行为、违约风险、投资价值和监管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其研究结果表明,公允价值会计增加了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强化了银行负债的道德风险,并且如果负债率非常高的银行从历史成本转向公允价值,还会增加银行违约的概率,从而减少社会福利[18]。

(7)公允价值会计的企业应对行为

公允价值会计的运用不仅会影响所涉及公司的会计行为,也还会影响所涉及公司的投资、融资及股利分配等财务行为变化。Beatty检验了美国银行试图减少报告权益的波动性而做出的努力,其研究结果表明:在SFAS 115实施期间银行所持的证券投资比例下降且期限缩短,同时当银行的平均杠杆率和权益平均回报率下降时,其归为可供出售类的证券比例也会下降,这些都说明了银行对采用SFAS 115所引起的银行权益波动的担忧,从而导致了银行投资组合管理实务的变化[19]。

(8)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

顺周期效应的实证研究在经济学和金融学领域可谓汗牛充栋,但在会计学中,关于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实证研究实属凤毛麟角。迄今为止,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08年所发布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为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证经验,其对五家美国和欧洲大型银行集团的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对全部还是部分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按公允价值计量,都会在正常、低估和高峰三种不同的经济周期引起银行净资产的大幅波动。

2.3 国外研究述评

分析上述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国外文献,我们不难发现:有关公允价值会计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虽然已开始回答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实施后资本市场和企业的行为变化,对公允价值会计的经济后果研究也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推断和实证研究,但均未上升到是否影响企业价值、是否影响相关各方的利益分配以及是否影响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这一经济后果高度,并且也未严格把握公允价值会计运用、企业和市场的行为变化和经济后果这一严密的逻辑递进关系,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转型经济国家的固有特征,因而其研究成果不能达到解释、预测和规范当今转型经济国家会计准则制定、企业和市场行为的政府监管等目的。

3 国内研究文献述评

自我国财政部于1998年颁布《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并首次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以来,直到2006年新会计准则颁布之前的8年时间里,公允价值会计问题也一直是我国学者,特别是实务工作者讨论的热门话题,其间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国外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及研究的介绍、评析与比较;(2)公允价值会计应用的理论基础;(3)我国公允价值会计应用的战略意义、影响及特征等。2006年我国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特别是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及其对公允价值会计的质疑,在我国学术界也掀起了一股讨论公允价值会计经济后果的理论研究热潮,在此期间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公允价值会计的作用与经济后果;公允价值会计与顺周期效应的关系;应对顺周期效应的对策建议。

与理论研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有关公允价值会计的实证研究却是屈指可数。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文献主要有:刘斌、罗楠发现牛市中公允价值准则的采用会提高市场同步性(即推动市场整体上涨),而熊市中两者关系不显著[20];王跃堂证实了我国A股上市公司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是公允价值体现而非盈余管理行为[21];邓传洲、张烨、刘斌分别证实了我国B股上市公司、香港H股上市公司和A股上市公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价值相关性[22~24];朱凯证实了会计信息披露能提高公允价值会计的价值相关性

[25];郑鸣运用美国房价指数(HPI)和S&P500指数并通过实证检验,证实了公允价值会计具有内生的共振效应,从而加剧了市场波动[26];徐经长揭示了上市公司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存在“重奖轻罚”现象[27]。

分析国内研究文献,我们发现:有关公允价值会计的国内研究还很不完善,对于我国转型经济时期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实施后的企业和市场行为异化研究才刚刚起步;关于公允价值会计对企业价值、对相关各方的利益分配以及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影响机理研究更是我国财务理论和会计理论研究领域的一大空白,当然更谈不上建立在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结果之上的,富有针对性的准则完善措施和行为规范对策。由此看来,我国的公允价值会计研究还存在诸多富有价值但尚未开垦的“蓝海”(Blue Ocean)领域。

4 公允价值会计研究的新机遇——从黑箱到白箱

公允价值会计从开始发展到现在,经历了启用、推崇、质疑和反思几个阶段。在目前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争论尚未尘埃落定的反思时期,深度剖析公允价值会计在金融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无疑会成为当下财务和会计学者的研究焦点。受国外公允价值会计准则采用时间的相机抉择行为、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实施后的企业应对行为以及公允价值估计的随意性等会计行为研究文献和顺周期效应和传染效应等理论研究文献的直接启发,本文认为有必要联系企业和市场的行为变化来研究公允价值会计的经济后果,由此把会计准则制定的经济后果研究由“黑箱”变为“白箱”;同时,本文作者的这一研究设想也符合会计研究引入行为金融学思想和方法的最新潮流和研究范式。

针对目前行为金融理论的迅速发展和上文对公允价值会计研究的文献述评,本文认为时代已经赋予了中国财务和会计学者做出高质量研究成果的机遇。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若仅仅停留在模仿西方已有的文献上进行研究,至多是用中国数据再炒一次“冷饭”,这种“拿来主义”和“麦当劳”式的快餐研究既缺乏有价值的理论创新,也无法触及到中国转型经济时期公允价值会计问题的关键。要想出产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我们还必须深入探讨和挖掘公允价值会计与中国现阶段转型经济固有特征的契合点,以探求中国式的原创性研究范式(Research Paradigm)。

本文认为,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和中国的转型经济环境下,公允价值与企业和市场行为异化的交互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经济后果,将是中国公允价值研究最有可能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的“蓝海”领域。具体来看,其研究将包含由浅入深的以下三个层次:首先,转型经济特征对公允价值会计应用的影响机理研究,具体可包括:行业垄断价格和关联交易价格的公允性、可持续性、可预测性和可应用性,资源配置的政府管制、资本市场的政府监管对企业和市场定价机制的影响,产权法律保护薄弱、机构投资者市场操纵所造成的公允价值偏离等;其次,公允价值会计与企业和市场行为异化的相互影响机理研究,具体可包括: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实施后企业的财务行为异化(如投融资行为异化,股利分配行为异化等)、会计行为异化(如盈余管理,利润操纵等)以及市场行为异化(如市场定价行为异化,市场监管断层等),并深入研究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发生机理和影响因素等;最后是关于公允价值会计对企业价值、对契约各方的利益分配以及对有限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影响机理研究,具体可包括: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实施后的企业价值变化、利益分配格局以及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等。

5 结论

本文希望通过以上的文献述评和研究展望,以勾勒出经金融危机洗礼前后国内外关于公允价值会计研究的大致轮廓和将来最有可能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的“蓝海”领域,以期对我国公允价值会计的未来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同时,作者也期待着有更多的具有原创意义、源于我国转型经济背景的公允价值研究成果的问世,为我国会计准则的完善和会计理论的发展做出重要的学术贡献。

参 考 文 献:

[1]葛家澍.关于公允价值会计的研究——面向财务会计的本质特征[J].会计研究,2009,(5):6-14.

[2]刘浩,孙铮.公允价值的目标论与契约研究导向——兼以上市公司首次确认辞退补偿为例[J].会计研究,2008,(1):4-11.

[3]Zeff S A.The rise of economic consequences[J]. Journal of Accountancy, 1978, 11: 56-63.

[4]Watts R, Zimmerman J. Positive accounting theory[M].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1986.

[5]Allen F, Carletti E. Mark-to-market accounting and liquidity pricing[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8, 45: 358-378.

[6]Cornett M M, Rezaee Z, Tehranian. An investigation of capital market reactions to pronouncements on fair value accounting[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6, 22: 119-154.

[7]Robinson D, Burton D. Discretion in financial reporting: the voluntary adoption of fair value accounting for employee stock option[J]. Accounting Horizon, 2004, 18(2): 97-108.

[8]Barth M E, Landsman W R, Wahlen J M. Fair value accounting: effects on banks’earnings volatility, regulatory capital and value of contractual cash flows[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1995, 19: 577-605.

[9]Hodder L. Risk relevance of fair value income measurement for commercial banks[R]. Working Paper, 2003.

[10]Lys T. Abandoning the transactions-based accounting model: weighing the evidence[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6, 22: 155-175.

[11]Nissin D. Reliability of banks’fair value disclosure for loans[J]. Review of Quantitative Finance and Accounting, 2003, 6: 355-384.

[12]Beaver W H, Landsman W R. How well does replacement cost income explain stock return[J]. 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 1983, 39: 26-32.

[13]Magliolo J. Capital market analysis of reserve recognition accounting[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86, 24(3): 64-108.

[14]Harris T S, Ohlson J A. Accounting disclosure and the market’s valueation of oil and gas properties[J].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87, 62: 651-670.

[15]Bell T B. Market reaction to reserve recognition accounting[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83, 21(1): 1-17.

[16]Barth M E, Landsman W R, Wahlen J M. Fair value accounting: effects on banks’earnings volatility, regulatory capital and value of contractual cash flows[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1995, 19: 577-605.

[17]Carey M. Partial market value accounting, bank capital volatility and bank risk[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1995, 19: 607-622.

[18]Burkhardt K, Strausz R. The effect of fair VS book value accounting on the behavior of banks[R]. Working Paper, 2004.

[19]Beatty A, Weber J. Accounting discretion in fair value accounting estimates: an examination of SFAS 142 goodwill impairment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06, 44(2): 257-287.

[20]刘斌,罗楠.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会加剧市场同涨同跌吗?——论公允价值准则与市场同步性的关系[J].证券市场导报,2010,(9):4-11.

[21]王跃堂,周雪,张莉.长期资产减值:公允价值的体现还是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05,(8):30-36.

[22]邓传洲.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B股公司的证据[J].会计研究,2005,(10):55-62.

[23]张烨,胡倩.资产公允价值的含量及其计量——来自香港金融类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证券市场导报,2007,(12):29-35.

[24]刘斌,徐先知.股权投资与公允价值计量:价值相关性的实证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09,(1):70-76.

[25]朱凯,李琴,潘金凤.信息环境与公允价值的股价相关性——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财经研究,2008,(7):133-143.

[26]郑鸣,倪玉娟,刘林.公允价值会计制度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兼论美国金融危机启示[J].财经研究,2009,(6):17-28.

[27]徐经长,曾雪云.公允价值计量与管理层薪酬契约[J].会计研究,2010,(3):12-19.

作者:刘斌 罗楠

公允价值会计国际应用论文 篇2:

基于可靠性的公允价值全面运用的思考

摘要:公允价值会计随着金融衍生品的蓬勃发展而得到系统发展。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在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后,公允价值会计的全面推广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一直以来,关于公允价值的可靠性问题是全面运用争论的焦点。从公允价值的内涵及运用环境角度分析,要保证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必须具备成熟有效的资本市场、健全的公司治理机制、高效的信息技术应用和高素质的会计人才等条件。然而,目前我国尚不具备全面运用公允价值会计的条件,谨慎运用公允价值会计仍然是我国会计准则较好的选择。关键词:后危机时代 可靠性 公允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

1990年由IASC金融工具项目筹委会批准发布了“原则公告草案”,自此拉开了IASB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讨论和准则的制定序幕。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从1998年涉及公允价值起,至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明确将公允价值作为一种会计计量属性,并在17项具体会计准则中运用了公允价值以来,公允价值是否应全面运用就是学术界一直讨论的焦点问题之一。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使得欧美政界和金融界纷纷将矛头指向了会计准则的制定,认为公允价值的使用是这次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是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放大了此次次贷危机的破坏力,并进而演变成了横扫全球的金融危机。当然,国际会计界也不甘被横加指责,其针锋相对地指出金融界对公允价值会计的质疑是企图通过转移公众视线,给自己激进的放贷政策和失败的风险管理开脱罪责。2008年底,SEC完成了国会所要求的报告,报告的中心思想是维护FAS 157的权威性和FASB制定GAAP的独立性。与此同时,在伦敦发布的《G20峰会公告》和在华盛顿达成的《G20峰会宣言》均指出金融危机的关键不在于会计,更不在于公允价值,更多的支持者坚定地认为公允价值会计是未来会计发展的方向。尽管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不大,对公允价值会计的质疑和冲突也并没有欧美国家那般尖锐。然而,我们必须思考的是,在目前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允价值能否广泛运用,进而取代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呢?本文试对此做一探讨。

二、公允价值的内涵及可靠性之考量

据考证,公允价值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1989年史密斯与阿迈斯一案的高等法院判例,在该判例中,高等法院决定投资者应允许按投资财产的公允价值而不是按历史成本来获得公正的利润,会计上正式提到公允价值,亦可追溯到1953年AICPA的ARB。而什么是公允价值,普遍认可的定义主要有以下两种:(1)“公允价值,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自愿当事人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IAS 32和IAS 39);(2)“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在自愿双方所进行的现行交易中,即不是在被迫或清算的销售中,能够购买(或发生)一项资产(或负债)或售出(或清偿)一项资产的金额”(FASB在SFAC No.7中的定义)。上述两个定义基本相同,并且都暗含着公允价值是一种在缺少真实交易情况下以市场输入变量为参照基础的估计价格。也就是说,公允价值是双方意欲成交的现行交易,而这种交易可能尚未执行或已开始执行但肯定没有完成,因而是一种非真实的交易,所以才需要估计。

那么,公允价值的估计必然在资产或负债的参照市场下进行。进而公允价值估计可分为三个主要层次:I级估计:指在活跃市场上有相同的资产或负债的报价信息时,所使用该报价信息所估计的公允价值。II级估计:指在活跃市场上没有相同但有相似的资产(负债)的报价。这种相似的报价可用来进行公允价值的估计,但应当调整相同与相似之间的差异。当I、II级估计尚不可能时,则应用III级估计。III级估计所用的方法有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应该说,I级估计是市场上可以直接观察到的信息,参考市场是优先度最高的市场,是企业可以立即进入的活跃市场。然而,II、III级估计则不可避免的要掺入“人为”因素,可能使得公允价值不“公允”而成为某些企业进行利润操纵的一大途径。实务中,对于除了股票、债券以外的资产来说,活跃的交易市场基本不存在,大多数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要依赖II、III级估计,而这个层次的公允价值是十分容易被企业用来操纵利润的。如果估计价格出现偏差,那么,公允价值就不可避免的出现损害会计信息要求如实反映的可能性。这也是众多反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学者所持的观点,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在取得相关性更好的会计信息的同时,损害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并认为这样的制度安排会导致大范围的会计信息质量的下降。因此,相关性与可靠性的权衡构成了公允价值会计实践的关键限制

综上分析,公允价值的实质是在一个较为成熟、有效的环境中对资产或负债以当前市场为依据确定其价值,如果缺乏市场价格则需要应用各种估价技术确定其价值,即评估师需要将时刻变化的市场、影响资产价值的各种因素等“综合”在某一时点的价值判断中,模拟市场来确定资产的价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同公允价值估价所依赖的市场环境、采用的估价技术以及估价人员的经验和判断有关。因而,公允价值的估计必然需要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高效的信息技术应用和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同时,健康有效的资产评估行业的存在和高素质的会计人才队伍也必不可少。如此,才能保证公允价值的“真实公允”(可靠性)。

三、我国全面运用公允价值的困境与挑战

在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中,基本准则首次将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之一,并被运用于多个具体准则之中,意味着我国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转变为历史成本、公允价值等多重计量属性并存的计量模式。随着公允价值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不少学者主张在会计准则中全面应用公允价值计量,使会计账面价值与各个报告时点上的实际价值始终保持一致,从而达到真实、公允的反映,进而使公允价值更具有价值相关性,更有利于债权人和投资者利益的保护。然而,笔者认为,无论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还是从公司治理结构以及会计人员的素质等方面来看,全面运用公允价值计量还不现实。

(一)市场化程度低损害公允价值的可靠性

公允价值是市场的产物,它的可靠与否取决于市场化程度的高低,要求市价或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应力求公正合理。如果市场缺乏活性、不够健全或者在市场上这种资产或金融工具的交易很少,其市价的公允性可能就值得怀疑。我国的市场经济尚未发育成熟,市场化程度较低,某些领域仍缺乏较为规范的公开活跃的市场,存在资产交易不活跃和大量私人信息等现象。比如,对多数次贷产品和许多其他投资工具而言,存在着交易频率降低、交易金额减少和要价与出价差价增大等现状,即市场处于非活跃状态。那么,必然造成公允价值计量方式在实践中的运用困难,所需的数据资料较难取得,必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和估计,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公允价值的可靠性,进而产生了公允价值在具体运用中可操作性差的严重问题。

我国会计准则对于公允价值使用条件区分几种情况:一是在市场交易的情况下,以市场交易价格确认公允价值;二是在不存在实际交易的情况下,比照相类似的市场交易确认公允价值;三是如果某项资产或负债没有实际或可比照市场价格,可运用现值技术估计公允价值。然而,就现值进行估计而言,在实际计量过程中要求准确的专业判断和可靠的市场做对照,且不说目前我国缺乏成熟有效的资产评估市场,往往也会造成评估成本过高。因此,现实的情况通常是公允价值来自于交易双方的协商,而协商结果的准确性也就不言而喻了。其实,无论是哪种使用条件,确认起来都有难度。尤其是目前我国资产评估行业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着治理结构不健全,独立性缺失,资产评估规范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确实不容忽视。再加上市场管理与执法不严格,相关的法律制度不健全,导致中介机构的权威性不强。可以说,我们尚不具备全面运用公允价值会计的市场条件。

(二)不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使公允价值成为利润操纵的途径

公司治理是协调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一种制度,涉及决策、监督及激励等内容。公司治理水平易受公司治理机制的影响,决定着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进而影响公司对公允价值计量会计政策的选择。据研究结果证实,我国大多数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不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难以解决公司内部人与外部人之间的利益冲突,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等一系列职能机构还未能达到互相配合、互相制衡的作用,董事会及其下属的委员会和董事激励约束制度等方面也都存在诸多问题。因此,不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使得公允价值计量可能成为公司利润操纵的途径。因为,与历史成本比较而言,公允价值计量所产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无论采用什么样的估值方法,估计总是不可避免的,这为公司利用公允价值计量手段进行利润操纵创造了可能。这也曾经成为我国会计准则限制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手段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在准则中有一些限制性条款,但在现实的会计计量中不可避免的是公司通过公允价值计量低估获得优质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变为盈余管理的一种手段,上市公司能够通过选择卖出该金融资产的时点来调节当期会计利润。具体而言,那些主营业务亏损或业绩较差,以及扣除金融资产相关收益后的净利润增长率较小的公司,使用了更多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来进行盈余管理。

(三)信息技术应用程度较低限制了公允价值的全面推广

在公允价值III级的估计中所用的方法有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要及时准确地确定公允价值,必然使用各种估价模型,而各种参数的获取和复杂的计算处理过程需要企业注重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加快信息化的进程,构建一个高效透明的“数字神经系统”,这必然要求高效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然而,目前国家整个市场网络还没完全形成,不少企业尚未普及基于电脑和网络的信息系统,企业与市场的信息联系有些仍靠手工处理,这显然不利于会计人员对市场价格和具有相同本质的其他资产市价的及时收集。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完全应用公允价值会计缺乏应有的技术手段,限制了公允价值的全面运用和推广。

(四)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制约了公允价值会计的全面运用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确定了公允价值的估计分为三个主要层次,第三层次是在第一、第二层次尚不可能时,则应用市场法、收益法、成本法确认公允价值。可见,公允价值具有比较明显的估计性质,尤其是第二和第三层次。这就对会计人员及相关评估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可以说,公允价值会计的广泛运用,需要会计从业人员具备较高的职业判断和分析能力,除了精通会计准则、掌握财务管理技术、熟悉计算机技术外,还要求会计人员了解并熟悉企业自身的经济业务、市场状况、管理层意图并把握企业的潜在风险,将对会计人员知识结构和能力框架提出新的挑战。尽管目前我国会计从业人员数量较多,但是存在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偏低、知识结构不合理、职业判断能力薄弱、会计后续教育形式单一等问题,难以适应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人才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而另一方面,公允价值估值技术的运用增加了会计主体为了私利进行会计舞弊的可能性,现实中会计人员道德自由空间的扩大和会计伦理的缺失使得更加容易出现利用公允价值计量操纵会计信息问题。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不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目前会计诚信危机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并且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已影响到大学校园里的准会计人员。而会计职业道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离不开严明的会计法律,正常的会计秩序,良好的会计从业环境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这些不可能一蹴而就,也成为公允价值不可全面运用的一大障碍。

四、结论:谨慎运用公允价值会计

综上所述,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大规模地运用公允价值,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资本市场比较发达,信息公开程度与可靠程度相对较高及先进的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而在我国,尽管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体系逐步完善与发展,市场经济得到一定发展,但总体来说,我国的市场化程度还不高,市场体系尚不完善,缺乏完全公开透明的市场竞争,再加上资本市场规模容量较小,与国际上较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相比,作为活跃市场事后证据的市场价格等交易信息系统还不够完善。另一方面,我国公司治理机制尚不完善,股权高度集中而“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使得公允价值计量可能成为公司进行利润操纵的手段之一,再加上目前我国会计人员执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不高,严重制约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全面运用和推广。

因此,随着当前国际经济已经步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对我国企业更好的融入世界经济大环境至关重要,而谨慎运用公允价值计量仍然是目前较好的选择。S

参考文献:

1.谢诗芬,戴子礼,廖雅琴.FASB和IASB有关《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研究的最新动态述评[J].当代财经,2010,(5).

2.葛家澍.关于公允价值会计的研究——面向财务会计的本质特征[J].会计研究,2009,(5).

3.任世驰,陈炳辉.公允价值会计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1).

4.夏成才,邵天营.公允价值会计实践的理论透视[J].会计研究.2007,(2).

5.王建成,胡振国.公允价值会计与利益相关者行为[J].管理世界,2006,(4).

6.任世驰,李继阳.公允价值与当代会计理论反思[J].会计研究,2010,(4).

7.蒋楠.公允价值环境下资产评估行业监管有效性问题研究[J].商业时代,2011,(6).

8.王玉涛,薛健,陈晓.企业会计选择与盈余管理——基于新旧会计准则变动的研究[J].中国会计评论,2009,(3).

9.刘思淼.公允价值计量的发展与监管启示[J].会计研究,2009,(8).

10.李华.后危机时代对公允价值可靠性问题的思考[J].财会研究,2011,(1).

11.陈玉清,王琳,肖峰.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教育的理性思考[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7,(1).

12.黎明,彭三平.公允价值盈利预测能力实证分析[J].财会通讯(综合),2011,(4).

作者:张森芳

公允价值会计国际应用论文 篇3:

公允价值会计的历史演变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研究

摘要:公允价值会计自产生以来始终是国际会计界热点话题。本文通过对公允价值会计的发展历史进程进行梳理,揭示其遵循的是螺旋式的发展道路。对其在我国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公允价值公允价值会计 会计准则

公允价值会计自产生以来就是国际会计界的热点,关于公允价值的争议从来都没有停止过。2006年我国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在会计政策选择运用上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接轨,尤其是已被国际上普遍认可并应用的公允价值会计的适当引入,更成为新会计准则体系的亮点。探讨公允价值会计问题,对我国公允价值会计的理论和实践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公允价值会计的起源

( 一 )公允价值会计的界定 公允价值会计(Fair Value Accounting)是指以公允价值作为资产和负债的主要计量基础的会计模式。从现有文献来看,公允价值会计应该最早起源于法德的会计模式。发达国家的现行会计模式主要是由两种模式演变而来的。最早的系统化会计规范始于1673年的法国。法国政府当时要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年度资产负债表,以作为保护经济实体免于破产的手段。这种基于国家控制经济实体的会计模式后来被其他国家所仿效,并且后来被纳入了1807年的拿破仑商法典。这种属于“成文法”体系的会计模式在德国1870年统一之后又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其会计计量的重心已经从市场价值转向了历史成本。会计的另一种主要模式,称之为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它发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时期。在英国的普通法系下,由于政府尽可能地少立法,从而给实务操作以及法院判决留下很大的解释空间。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英国把“真实与公允(True and fair)”作为评价财务报表的最高原则,并且当时的“真实和公允”是按法律上的判决来行事的。英国这种以资本市场为目的的会计模式后来被美国所采用。虽然美国在其公认会计原则中并没有明确提出“真实与公允”的观点,但在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的有关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守则中规定: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意见书中必须说明,企业财务报表是否符合公认会计原则,能否公允地揭示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变动。

( 二 )公允价值会计的发展历程 20世纪初,美国财务报告和审计大多是一种自愿行为。当时普遍存在的会计实务是,经常性对资本资产进行评估增值,并把增值部分计入当期损益。对资本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这种会计实务因经济大危机及其之后建立的证券交易委员会(以下简称为SEC)而结束。在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SEC不鼓励,但也不禁止上市公司对其固定资产进行评估增值。到20世纪40年代,SEC通过实施财务报表信息向其登记报告制度而完全取消了固定资产评估增值的选择权。到20世纪50年代,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公允价值的会计实务也被禁止了。SEC的上述一系列禁止行为,都是间接通过SEC内部的实施程序来实现的,并没有发布任何一项关于禁止固定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正式公告(Warker,1992;Herrmann等,2002)。直到1965年,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发布了APB第16号意见书,正式规定企业不得对固定资产进行评估增值,以反映超过其成本的市场价值或现行价值。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引起了价格的巨大波动和通货膨胀,并长期困扰着发达国家。因此,价格的变动和通货膨胀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是否应当反映在财务报表中,成为会计学术界争论的话题。当时有一些会计人员认为企业所持有的个别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应当予以确认,并且这种未实现的持有利得和损失也应当反映在净收益中。由于通货膨胀使得企业资产遭受了购买力损失,而使负债获取了购买力收益,因此,一部分会计人员主张确认通货膨胀所引起来的货币购买力的变化。但是,这种主张遭到了其他会计人员的强烈反对。一种源于1929年经济大萧条经验的观点认为,对公允市价的估计和对通货膨胀的计量是不可靠的,因此,对它们进行估计不一定能改善对企业经营业绩的计量。1940年,佩顿和利特尔顿(Paton和Littleton)在其著作《公司会计准则导论》中对历史成本进行了理论上的阐释,从而进一步巩固了历史成本的基础地位。

二、公允价值会计在美国研究及应用

( 一 )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公允价值 在1967年12月会计原则委员会(Accounting Principles Board,APB)发布的《1967年总括意见》中要求企业对应付债务用现值法进行摊销,这可能是美国现有会计文告中,应用公允价值的最早记录。此后,APB又在其发布的第16,18,21,29号意见书中要求企业对一些资产运用公允价值计量。20世纪70年代,美国开始使用公允价值计量股票投资、应收应付账款、债务重组、租赁资产、非货币性交易涉及资产和油气行业保留产量支付权益等。1975年12月FASB颁布的SFAS No.12《某些可交易证券的会计处理》,要求对可变现的普通证券用公允价值计量。这是FASB发布的第一个涉及公允价值应用的会计准则。1976年11月,FASB发布SFAS No.13对租赁涉及的某些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1977年6月,FASB发布SFAS No.15,提出了债务重组涉及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同年11月,FASB又发布SFAS No.19,要求油气企业对“保留产量支付权益”(Retained Production Payment)进行现值计量。这期间,美国主要使用公允价值对一些资产类项目进行计量。

( 二 )20世纪80年代公允价值的进一步研究和运用 20世纪80年代,对金融工具(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和披露问题的研究,使公允价值会计成为争论的焦点。尽管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和披露问题没有突破性进展,但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加深了人们对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严重缺陷缺乏相关性的认识。80年代后期,美国2000多家金融机构因从事金融工具交易而陷入财务困境,但建立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上的财务报告在这些金融机构陷入财务危机之前,往往还显示“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健康”的财务状况。许多投资者认为历史成本财务报告不仅未能为金融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发出预警信号,甚至误导了投资者对这些金融机构的判断。为此他们强烈呼吁FASB重新考虑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是否适合于金融机构。这一时期,美国对公允价值的使用主要也是针对资产类项目,但范围比以前有较大拓展。在这一期间发布的与公允价值有关的16个会计准则中,FASB对公允价值的定义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针对特定资产的公允价值估价方法,包括:投资的公允价值估价方法(SFAS 35),索赔过程中获得的不动产的公允价值估价方法(SFAS 60),不动产项目的公允价值估价方法(SFAS 67),养老金计划的公允价值估价方法(SFAS 87)等。FASB还要求对转让特许权、转让设备所有权、广播行业及研发协议中所涉及的特定资产用公允价值计量。此外,FASB还建议企业在抵押贷款和可转换债券业务中使用公允价值。

(三)20世纪90年代公允价值的广泛运用 1990年9月,SEC主席理查德.C. 布雷登(Breeden)在美国参议院银行、住宅及都市事务委员会作证时指出历史成本财务报告对于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于事无补,并首次提出了应当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Breeden的讲话为公允价值在美国会计准则和实务中的推行注入了无限动力,揭开了会计计量领域改革的新篇章。随后,SEC、FASB以及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举行联席会议,决定由AICPA下属的会计准则执行委员会负责研究和制定有关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后来“六大”会计师事务所的高层人士认为由会计准则执行委员会制定这方面的准则名不正,言不顺,且可能与FASB发生立场上的冲突,因此,经过协商FASB于1991年10月正式接手制定这方面的准则。FASB在90年代共发布了32份财务会计准则,其中涉及公允价值的23份,占71.8%;与金融工具有关的准则有9份,占28%。可以看出,90年代FASB对公允价值的使用力度进一步加大,使用范围也进一步拓宽。同时, FASB在使用公允价值时重点突出两条线:一是加大现值技术的开发和使用力度,这期间发布的32个准则中有11个涉及现值技术的使用;二是突出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确认、计量和披露中的核心作用。

( 四 )公允价值的最新发展及运用 步入21世纪后,美国对公允价值的使用力度再次加大,从SFAS 138到SFAS 153的15个准则都涉及公允价值。FASB在2000年月2月11日正式发布了第7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它推荐了在缺乏市场价格的条件,应用合约规定的或估计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来确定公允价值,即现值计量。并以此作为以后准则建设的方向和工具。它向人们发出了清晰的信号,即公允价值和现值这两个概念将在未来日益复杂的会计计量环境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2004年月6月23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发布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征求意见稿。2006年月9月15日,FASB发布了正式准则:第157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 No.157):公允价值计量。与通行的观点相悖,该准则并未拓展公允价值在财务报表的应用范围和领域,而是强调在需要时才采用公允价值。财务报表编制者在按照其他准则使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或负债时,都应当遵循该准则。为了增强公允价值计量的一贯性和可比性,以及相关的披露,这个准则构建了一个“公允价值层级”,将用于对评估方法所需的资料优先次序进行排序,并按照公允价值层级中的不同级别分别披露。另外该准则规定公司应就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的范围、公允价值计量中使用的信息以及公允价值计量对收入产生的影响等方面做出更多的披露。即统一公允价值的定义,降低了应用一般公认会计原则的复杂性,使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使用公允价值变得更加容易,也利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正确的理解和利用会计信息。次贷危机爆发后,公允价值会计一度成为众矢之的,会计界在极力维护公允价值的同时,也开始着手进一步研究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旨在进一步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2008年9月30日针对非流动性市场不良资产采用公允价值会计处理方式发布了新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认为:在没有市场数据作参考的情况下,企业管理层可运用内部模型或假定条件来估算公允价值;在确定是否出现非暂时性减值时,需要运用合理判断能力,考虑包括价格下滑时间有多长及跌幅有多大等因素。该指导意见还指出,在非流动性市场中,经纪商报价及定价服务可用作考虑因素,但应当降低对其的依赖程度,而市场是否具备流动性也需要依据买卖差价等因素来进行判断。在非流动性市场中的交易可用作衡量公允价值的输入因子,但并不具有决定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2008年10月10日晚些时候又发布了一项解释公告,进一步阐明按市值定价的会计准则。该解释公告允许金融企业对部分流动性较低的资产以高于这些资产当前销售价格的水平进行定价。2009年4月9日正式发布了公允价值准则第4号公告(FASB STAFF POSITION),该公告对157号公允价值准则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提高了在“市场萎靡”情况下公允价值的会计计量的灵活性。种种表现显示,会计各界正在积极努力,试图为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提供更好、更一致的指引,指导企业在何种市场条件和时点下,采用何种公允价值估值方法,能够合理地把握其流动性风险、流动性成本和信用风险之间的关系,把由于流动性不足引起的价格波动与信用风险可能带来的对资产实际收入的影响因素区分开来,回归到一种更能反映资产实际价值的估价方法上。

三、我国公允价值应用现状分析

(一)我国公允价值发展历程 我国对公允价值会计的运用,经历了“先用后弃、弃后又用”不同阶段。1998年发布的《债务重组》中,首次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在2001年1月修订前的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等准则中有公允价值的运用。但由于企业滥用公允价值以粉饰经营成果的情况严重影响了企业真实财务状况,2001年准则修订时,尽量回避公允价值概念,只是在有限的情况下允许采用公允价值。2006年2月15日发布,于2007年1月1日首先在上市公司中实施的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大量涉及公允价值的应用。在38项具体准则中,有17项准则明确要求用“公允价值”计量。但基于我国生产要素市场尚不发达,开放的市场体系的建立尚需时日,大多数会计要素不容易甚至不可能取得公允价值的国情,对公允价值的应用我国采取了审慎的态度:我国会计基本准则规定会计信息的首要特征是可靠性,因此,企业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历史成本原则是主导。在应用公允价值时提出了苛刻的条件,即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该会计要素所在地有活跃的市场;二是能够从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会计要素的市场价格及相关信息,以便对会计要素的公允价值做出合理地估计。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有限,只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准则中限制性使用。

( 二 )公允价值计量在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中的运用 根据财政部会计司关于我国上市公司2007年执行新会计准则情况的分析报告,2007年1570家上市公司按照准则规定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进行了分类,并在附注中进行了披露。其中,353家上市公司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占1570家上市公司资产总额的1.17%。2008年,上市公司公允价值变动也大幅下降。 与此同时, 上证指数从5261点一路下滑至1820点。据中国证券报数据中心统计,在截至29日存在公允价值变动的446家公司中,只有88家公司获得收益,其余358家公司均出现损失。根据计算,上述446家公司2008年公允价值变动共计损失470.2亿元,对净利润的贡献为-5.45%。公允价值应用于交易性金融资产会产生“双刃剑”的效应,当上市公司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价格上涨时,公司确认为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致使当期利润大幅增加;当上市公司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价格下降时,公司确认为公允价值变动损失,致使当期利润大幅减少。142家上市公司存在持有至到期投资,占1570家上市公司资产总额的9.84%;419家上市公司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占1570家上市公司资产总额的7.70%,其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为1491.23亿元,占1570家上市公司股东权益总额的2.18%。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会增加净资产,2007年与2006年相比同比增加了1491.23亿元,占净资产增加额的9.22%。

( 三 )公允价值计量在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中的运用通过对2007年年报的分析,1570家上市公司中,拥有投资性房地产的有630家上市公司,占1570家的40.13%。这些公司绝大多数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了成本计量模式。仅18家上市公司(占有此类业务公司数的2.86%)采用公允价值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为22.79亿元,占有此类业务18家公司净利润的2.61%,占1570家上市公司净利润的0.23%。由于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并没有强制性地要求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可以采用权益法计量,也可以采用成本法计量。上述情况说明绝大多数公司担心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后会给其自身的净利润产生不确定的影响,因而宁可采用成本法进行后续核算;同时也表明,对于公允价值变动的判断,各上市公司在操作上存有难度。公允价值模式的采用将会对房地产企业、特别是地产类上市公司带来深远的影响:短期内,会对企业的账面利润产生重大影响;从长远来看,还会影响企业的战略决策和投资决策。

( 四 )公允价值计量在债务重组准则中的运用根据财政部的分析报告,2007年1570家上市公司中,316家上市公司发生了债务重组,占1570家的20.13%。因债务重组产生的营业外收支净额为130.04亿元,占1570家上市公司净利润的1.29%,其中,229家上市公司作为债务人获得了债务重组收益133.00亿元,82家上市公司作为债权人因让步产生债务重组损失2.96亿元。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发生财务困难、无力清偿债务的公司,在债权人做出让步后,将会获得债务全部或者部分豁免,同时其收益也将直接反映在当期利润表中,增加当期利润。根据财政部会计司关于我国上市公司2007年执行新会计准则情况的分析报告,2007年1570家上市公司中,411家上市公司按照准则规定将企业合并分类为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占1570家上市公司的26.18%。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上市公司全部采用了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57.89%的上市公司披露了可辨认资产、负债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因投资成本(购买成本)小于所占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而计入营业外收入的有72家上市公司,总额为18.31亿元,占发生该类交易公司利润总额的4.66%。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考虑这些分类为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公司是否真地不存在关联关系。如果不存在关联关系,那么合并价格是否能够公允地计量,应该采用何种方法来确认公允价值;如果存在关联关系,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公允价值,是否公允更值得我们注意。

( 五 )公允价值计量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的运用 根据财政部关于我国上市公司2007年执行新会计准则情况的分析报告,2007年1570家上市公司中,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有40家上市公司。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大都采用了评估价作为交换资产的公允价值。该类交易产生损益的有32家上市公司,占有此类交易公司数的80%;未产生损益的有8家上市公司,占有此类交易公司数的20%。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产生损益的32家上市公司中,产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利得的有21家上市公司,比例为65.62%;产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失的有11家上市公司,比例为34.38%。需要注意的是上市公司进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时可以提高当期利润也可以减少当期利润。因此,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可能会成为公司操纵利润的手段。

四、我国公允价值会计应用的建议

( 一 )完善公允价值的定义公允价值一直被定义为:在有意愿的买家和有意愿的卖家之间资产的交换价格,买家和卖家拥有与这个资产相关的合理的知识,并且交易是在买家和卖家非强迫的状态下进行的。在这种定义下,公允价值的要素有:资产交换(通常是一项通过交易获得的资产),有意愿的买家,有意愿的卖家,双方的信息对称,没有强迫,公平交易。而在FASB的第157号准则中,对公允价值定义的要素主要有:销售(而不是交换),市场参与者(销售给未知的市场参与者),有序交易,有适用于资产和负债的定义。两者之间的差别在拍卖中表现的非常明显。假设有一件毕加索的作品在拍卖行进行拍卖,拍卖人以2000万美元开始出价,并且在四个回合后最高出价是2900万美元。突然某人出价3000万美元,并且没有进一步出价。这样出价3000万美元的购卖者将获得毕加索的作品。那么这幅画的公允价值是多少?在这两种定义下,公允价值是不一样的。在FMV的定义下,公允价值是3000万美元。首先,在有意愿的买家和有意愿的卖家之间进行了资产交换;其次,买家和卖家对毕加索的作品都有必备的知识;最后,交易是公平的。假设购买者需要承担100万美元的税费,那么在FASB的第157号准则的定义下,公允价值是2900万美元,而不是3000万美元,因为税费会冲减这幅作品的入账价值。通过以上分析,非常清楚的是:当改变公允价值的定义时,会改变公允价值确认的金额。因此,对公允价值进行正确的定义非常重要。

( 二 )公允价值数据的确认应具有弹性公允价值是一个计量原则,它的意义在于指导我们在不同的情况下选择最合适的计量属性。现行我国会计准则中允许使用的会计属性有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现行准则把公允价值作为了一个单独的计量属性。实际上,在实际运用中,我们是根据公允价值这个原则来确定计量属性的优先选择顺序。大部分资产的初始计量使用的是历史成本,而这个历史成本是根据公允价值原则来确定的。盘盈固定资产时,以公允价值这个原则来判断,应采用重置成本来计量。存货的期末计量,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公允价值不会是一个确定的数据,在不同情况下它可能会表现为不同的计量属性。而在美国,FASB的准则中隐含地假设了公允价值是一个单一的确定的金额,经过足够的努力,能够得出确切的金额。但是,任何资产的价格都不是一个确切的数据。可以客观地确定资产的价值,但其价值只能确定在一个范围之内,误差在百分之十的范围内都是被允许的。但在实际操作中,会计人员要用确切的数据来做会计分录。然而没有一个工具能够提供确切的价值。我们目前所使用的公允价值主要来源于评估专家的专业判断,不同的专家将会评估出不同的价值。一般情况下,对于同一事项和同一假定,不同的专家评估结果的误差会在百分之十以内。因此,选择这样一个误差范围来进行公允价值的计量是比较可行的。

( 三 )特殊情况下公允价值的完善 在企业发生清算等情况时,不再遵循会计计量的四个基本假设时,公允价值是否适用也是需要考虑的。前例中当以3000万美元( 账面价值 )购买的毕加索的作品,在出售时价格仅为22美分,一些公允价值的批评者认为这就是根据SFAS No. 157.确认的公允价值。这里存在的问题是有序交易被他们错误地理解了,清算价值不同于持续经营的价值。那么是否公允价值由持续经营和破产的假设来决定。应该由谁来决定一项交易是否是一项特殊交易?是或者不是一件被强迫的交易?被强迫的或者清算时的价格不能反映公允价值。然而没有确定统一的假设,应该如何确定公司A处于持续经营之中,而同行业的公司B,要使用破产清算价值呢。实际上,两种价值都能够满足SFAS No. 157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之所以在这两种情况下公允价值不同,是因为两者对将要成为购买者的“市场参与者”的假设不同。一项资产是继续持有,还是在清算情况下出售,它的价值会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在破产清算时公允价值应该基于破产模型来确定。

( 四 )统筹安排,循序推行前述分析美国在公允价值方面的研究更深入、应用范围更广,有专门的公允价值具体准则进行规范。这不仅在于美国发达的资本市场带来了金融工具日新月异的变化,对会计计量属性提出新的要求,同时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带来了信息使用者更倾向于关注信息的相关性,公允价值计量拥有传统计量属性所不具备的优越性;美国成熟的市场经济有一个成熟的信息系统,有相应的机构每个月发布相关信息,有很多公允市价和相应的行业参考价格、模型、指数和参数,公允价值较容易取得;即便如此,公允价会计在美国的发展也非一帆风顺,经历了众多的质疑、争议和阻扰。从首次提出公允价值到《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颁布,用了30多年。我国从第一次采用公允价值到现在不过10来年。这10来年中对公允价值有过不一样的看法也是很正常的。也不必要强求立即在公允价值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相一致。就我国17项直接要求应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新准则中,仅“资产减值”、“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和“企业年金基金”三项提供了具体计量指南,且前两项的指南还不一致。即在 “资产减值”将销售协议价格作为确定公允价值的首选,而“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将活跃市场中的报价作为首选。可行的做法是对协调这种差异,公布另14项准则的具体计量指南。也可以借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157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的做法,不急于拓展公允价值在财务报表的应用范围和领域,强调在需要时才采用公允价值;建立一个统一框架,增强公允价值计量的一贯性和可比性,和便利性,提高对其的使用效率和效果。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徐跃:《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市场价格、历史成本、现行成本与公允价值》,《会计研究》2006年第9期。

[2]于永生:《美国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评介》,《会计研究》2007年第10期。

[3]刘玉廷、王鹏、崔华清:《关于我国上市公司2007年执行新会计准则情况的分析报告》,《会计研究》2008年第6期。

[4]曹越、伍中信:《产权保护、公允价值与会计改革》,《会计研究》2009年第2期。

[5]Ronald L. Campbell,Lisa A.Owens-Jackson,Diana R.Robinson. Fair Value Accounting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Implementation of SFAS No.157,Strategy Finance,2008.

[6]Alfred M. King. Determining Fair Value,Strategy Finance,2009.

[7]Christian Laux, Christian Leuz. The Crisis of Fair Value Accounting:Making Sense of the Recent Debate. Working Paper,2009.

(编辑 聂慧丽)

作者:方强 望婷婷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工程监理投资控制论文 下一篇:学习《多媒体资源的获取与处理》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