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租赁企业风险预警与控制机制研究(精选6篇)
篇1:融资租赁企业风险预警与控制机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6)12-0009-04
摘要:本文通过剖析融资租赁企业风险形成的原因,梳理我国融资租赁企业的七大风险类别,构建了融资租赁企业风险计量、评价与预警模型,并提出完善我国融资租赁企业风险控制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融资租赁 风险控制 风险预警 内部控制
国融资租赁业发展迅猛,在各领域均有一定规模,逐渐成为主流融资方式之一。然而,我国融资租赁业风险管理体系还不够健全,风险管理意识总体还不强。本文试图分析当前我国融资租赁业务风险的产生机理,构建一个风险预警模型,使该预警模型切合我国融资租赁行业实际情况,具有操作性、易理解和可运用,并能为融资租赁企业风险管理提供参考,同时也为融资租赁业务提供风险计量与风险评价方法。
一、融资租赁企业风险的形成原因
由于融资租赁具有很强的金融服务行业属性,其内在的业务运作特点容易产生风险,也容易受外部环境变化影响而产生风险,风险类型也比较复杂。
(一)融资租赁的内在特点容易形成风险。(1)租赁物一般是专用设备,不具有通用性,加上承租人选择租赁物并指定供应商,当承租人不履行合同,融资租赁公司只能采取行使收回权、回收租赁物等措施,租赁物不通用使得租赁公司很难有效处理,容易产生损失。(2)融资租赁交易比较复杂,需要签订多个合同,其中涉及到出租人的有购买合同、租赁合同、担保合同等,所涉法律文书、法律条款越多,产生风险越大。(3)融资租赁的各交易方中,融资租赁公司在履行提供资金的义务后,便处于被动的地位,被动地等待承租人到期交付租金,增加了融资租赁公司的风险。(4)融资租赁的租期一般较长,增加了融资租赁公司的风险。融资租赁期限一般不少于三年。(5)承租人拥有租赁物的使用权,租赁公司掌握租赁物的信息不对称,增加了融资租赁公司的风险。
(二)融资租赁的外部环境容易带来风险。(1)融资租赁的承租人群体质量不高,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技术设备陈旧、市场竞争力较差、企业效益不佳,在项目操作过程中容易产生风险。(2)融资租赁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的融资租赁起步晚,还处在起步阶段,有关政策法规不完善。(3)国家金融体系改革给融资租赁业务带来一定风险。在金融市场较混乱的时期,金融机构提供融资利率较高,融资租赁公司筹资的资金成本较高,因此,融资租赁项目中由承租人承担的租金也较高。(4)融资租赁企业的筹资渠道单一。除了金融租赁公司可以在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发行金融债券,其他融资租赁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股东股本金投入和银行短期贷款。狭窄的融资渠道限制了融资租赁公司的流动资金来源,增加了租赁公司流动性风险。(5)租赁项目退出机制不完善。目前,我国租赁业租赁合同转让不方便,租赁资产证券化市场欠发达,这些缺陷使得融资租赁公司面临着更高的流动性风险。
二、融资租赁企业风险的种类
由于融资租赁融合了资金融通、产品促销、促进投资、资产管理等多种功能,具有信贷、贸易、租赁的特点,其风险类型也比较复杂。
(一)出租人自身的风险,主要是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指融资租赁企业的内部程序、内部员工、内部信息系统,因存在不完善或缺陷带来的损失的风险。融资租赁公司的操作风险主要有超越授权交易、超过限额的交易、内部员工失误或欺诈。
(二)承租人带来的风险,主要有物权变动风险、信用风险和破产风险。物权变动风险是指在租赁期间,承租人享有使用租赁物、管理租赁物及其他权益,融资租赁公司无法完全享有租赁物的所有权可能带来的风险。承租人信用风险是指融资租赁交易中,承租人不按照合同约定履行全部义务,给融资租赁企业带来的风险。破产风险是指承租人在租赁期内破产后,租赁物由租赁公司处置后,仍未能获得补偿的风险。
(三)供应商带来的风险,主要有所有权无效风险、信用风险和专业有限风险。所有权无效风险是指在特定的情况下,由于无法从供货商处取得租赁物合法所有权而给租赁公司带来的损失风险。供应商信用风险是指供应商不能按合同约定履行义务给出租人带来损失的风险。专业有限险是指在出租人不熟悉的某些特定领域租赁物件,对这些租赁资产的价格进行判断时,过分依赖供货商的报价而遭受购买价款过高,给租赁公司带来损失的风险。
(四)投资人带来的风险,主要有融资风险和资产流动性风险。融资风险包括租赁公司因融资成本与租金利率调整方式不同,带来的利率风险、融资期限与租赁期限不匹配的结构性风险。资产流动性风险是指租赁公司资金紧张,资金的供给无法满足公司运作的需求,造成财务上的困境。
(五)技术进步带来的风险,主要有经济寿命风险和技术落后风险。经济寿命风险是指技术进步造成租赁物维护费用增加和使用价值下降,造成租赁物的实际盈利能力下降的风险。技术落后风险是市场需求或技术进步所造成的租赁物过时的风险。
(六)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主要有法律风险和政治风险。法律风险是指目前融资租赁法制不健全,造成融资租赁各方都无法得到应有法律保护的风险。政治风险是指因国家政治事件的发生,导致社会动荡,引起政策和法规等变化,给融资租赁企业造成损失的风险。
(七)市场变化带来的风险,主要有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是指出租人从国外购买租赁物,由于汇率变化会对设备实际采购成本产生重大影响,给租赁公司带来损失的风险。利率风险是指出租人如果按浮动利率向银行贷款,当市场利率出现波动时,给租赁公司带来损失的风险。
除了以上风险之外,融资租赁过程中还存在采购风险、人才风险、货物运输风险和自然灾害风险等。
三、融资租赁企业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
(一)风险预警指标的选取与提炼。通过剖析我国融资租赁企业风险的形成原因,梳理我国融资租赁企业的七大风险类别,在充分分析融资租赁企业风险形成机理的基础上,本文分别从资本充足性、资产质量、管理能力、盈利能力和资产流动性等五个维度设计风险计量、评价与预警指标。1.资本充足性维度的风险预警指标。资本充足率是指在租赁交易过程中,融资租赁公司应对支付风险的根本保证,也是融资租赁公司经营能力的重要标志。评价融资租赁公司资本充足性的风险定量指标主要有资本资产比率与资本充足率。资本资产比率,指融资租赁企业的资本与全部资产的比重。资本资产比率没有考虑资产的风险差异,该比率越高,抵御风险能力越强。资本充足率,指融资租赁企业的资本与风险资产的比重。资本充足率考虑了资产的风险程度,该比率越高,抵御风险能力越强。
2.资产质量维度的风险预警指标。资产质量是评价融资租赁公司经营风险程度的重要标准。评价融资租赁公司资产质量的风险定量指标主要有不良资产比率、资产风险分散率以及租赁逾期率。(1)不良资产比率,指融资租赁公司期末不良资产占全部资产总额的比重。不良资产率越低,企业资产质量越好,风险水平就愈低。其中,不良资产包括逾期融资租赁款、融资租赁呆滞账款和不良投资等。(2)资产风险分散率,指融资租赁企业资金投放的客户集中度。该比率越小,融资租赁企业风险越分散,所承担的风险就越小。(3)租赁逾期率,指融资租赁企业在融资租赁款到期后不能支付且逾期一定时间的融资租赁款占应收租赁余额的比重。该比率越小,融资租赁企业在选择项目以及租赁资产管理方面的能力越强,租赁资产质量越好,风险水平就愈低。
3.管理能力维度的风险预警指标。管理能力是融资租赁公司保持经营稳定以及谋求发展的内在因素。融资租赁公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高低,董事会、监事会、职能部门管理能力的强弱,已成为评价融资租赁公司业务经营稳定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融资租赁公司管理能力主要从管理层重视程度、管理层应对能力、制度和方法的完善性等方面考虑,但这些方面没有量化指标和比率,比较难评价,本文通过其他定量指标来评价:资本充足率、租赁逾期率以及应收账款周转率。
4.盈利能力维度的风险预警指标。盈利能力是融资租赁公司保持可持续发展并不断积累的能力。评价融资租赁公司盈利能力的风险定量指标有很多,本文选择了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以及营业利润增长率等三个指标。(1)资产收益率,指融资租赁企业每单位资产可以产生多大的收益。资产收益率越高,企业利用资产带来的效果越好,总资产的收益水平越高,风险水平就愈低。(2)净资产收益率,指融资租赁企业每单位所有者权益可以产生多大的收益。净资产收益率越高,企业利用自有资金带来的效果越好,所有者权益的收益水平越高,风险水平就愈低。(3)营业利润增长率,指融资租赁企业营业利润增长速度的快慢,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企业未来一定时期的持续盈利能力。企业的营业利润增长率越高,持续盈利能力越强,风险水平就愈低。
5.资产流动性维度的风险预警指标。资产流动性是融资租赁公司维持企业正常经营所需资金的重要保证。评价融资租赁公司资产流动性的定量指标有流动比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1)流动比率,指融资租赁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重,反映企业的短期流动性。该比率越大,企业短期债务到期支付越有保证,偿还短期债务能力越强,流动性风险愈低。(2)应收账款周转率,指融资租赁企业计算周期内的营业收入与平均应收账款的比重,反映企业应收账款的回收速度。应收账款周转率越大,企业回收应收账款的速度越快,企业的流动性风险愈低。
(二)风险预警指标的权重赋值。在对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赋权时,本文采用专家评价法。通过对一级指标的各“评价维度”和同一“评价维度”下的各二级“评价指标”两两比较,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其重要性程度。本文邀请了30位融资租赁资深从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各维度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打分,并经统计分析得到了各级评价指标彼此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并进行量化,具体分析如表1―表6所示。
(三)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
1.风险预警模型。根据上文对融资租赁企业风险指标选择与指标赋权,可构建融资租赁企业风险预警模型,如表7所示。
具体模型评价过程如下:首先,对各维度的风险预警指标进行风险值评价,然后根据对每个维度的各个指标进行加权平均得到该风险维度的风险值,再对各风险维度的风险值进行加权平均得到融资租赁企业综合风险值,最后根据综合风险值在风险评估标准中对应的风险级别进行风险预警。
资本充足性维度风险值v1=0.2×v11+0.8×v12(1)
资产质量维度风险值v2=0.6×v21+0.25×v22+0.15×v23(2)
管理能力维度风险值v3=0.35×v31+0.35×v32+0.3×v33(3)
盈利能力维度风险值v4= 0.3×v41+0.5×v42+0.2×v43(4)
流动性维度风险值v5=0.7×v51+0.3×v52(5)
融资租赁企业综合风险值v=(1)+(2)+(3)+(4)+(5)=30%×v1+35%×v2+10%×v3+15%×v4+10%×v5=30%×(0.2×v11+0.8×v12)+35%×(0.6×v21+0.25×v22+0.15×v23)+10%×(0.35×v31+0.35×v32+0.3×v33)+15%×(0.3×v41+0.5×v42+0.2×v43)+10%×(0.7×v51+0.3×v52)
如表8所示,根据综合风险值确定风险级别,进行风险预警和风险度的评估。再通过各个维度和指标层面的风险情况进行因素分析。
2.指标风险值的评价方法。本文将风险程度划分为五级:风险极小、风险较小、风险一般、风险较大、风险极大。风险级别与风险值对照表如表9所示。
在风险预警实践中,根据金融企业管理办法与融资租赁企业管理实践,对各指标的指标值区间与风险等值进行匹配,建立各指标风险级别、指标值与风险值对照表。在指标评估标准临界值确定方面,若有国际标准,采用国际标准,若没有国际标准,则采用比较确定,可采用我国在金融稳定时的各指标标准,也可采用与我国具有相似经济金融背景的国家在金融稳定时的各项指标标准。在预警模型应用时,通过判断指标值在哪个值区间,来判断风险级别和风险值。
四、融资租赁企业风险的控制机制
(一)优化控制环境。首先,融资租赁公司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融资租赁公司建立分级风险管理机制,董事会、风控委员会与业审委员会,三级分工协作,识别和分析业务风险,构建科学、有效的风险决策体系。股东会、董事会与经理层组成融资租赁公司内部管理者,共同制定以风险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文化、价值观和制度规范。公司的监事会和董事会领导的内审机构对公司制度的执行进行监督,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形成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立、所有者监督经营者的治理结构。其次,融资租赁公司要建立科学的风险控制系统。融资租赁企业应建立由董事会直接领导的风险管理常设机构风控委员会;建立由总经理直接领导的业务审核常设机构业审委员会,并通过风险调查与识别、风险评估与评价、风险监测与预测、风险治理工具、风险与危机处理、培训与指导等一系列方法,有效把握各种风险。
(二)持续风险评估。融资租赁企业要完善风险评估管理和预警管理系统,建立全过程的、动态的项目风险预警、分析、评估和控制机制,包括租前风险防范、租中风险跟踪、租后风险应对等。
租前风险防范,主要手段包括积极收集相关信息,收集客户财务信息、信用状况、行业状况、租赁物状况等。针对收集的信息中一些不确定的风险点,应尽可能采取一些风险转移、风险分散的措施在租赁合同中予以回避,通过法律文本将风险降到最低。
租中风险跟踪,在租赁期内,应密切关注承租人的实际经营情况和租赁物的状况;关注客户的付款情况,记录客户信用,一旦逾期,需要加大催收力度,尽快解决;动态了解客户的盈利状况、发展方向,有重大变化应及时跟进,定期对租赁物现场检查。
租后风险应对,一旦客户出现信用不良的情况,应积极启动风险应对机制。通过租赁合同违约条款,应对承租人的信用风险和资产使用风险;建立多元的不良资产处置渠道,缩短租后风险处置周期,快速处置,减少损失。
(三)强化控制活动。融资租赁公司应该通过风险规避、分散、转移、补偿、抑制与消化等一系列策略来强化风险控制。
风险规避策略,是指融资租赁公司应根据其管理特点,建立信用风险评估系统,减少主观判断的因素,加强定量分析承租人的各种信用信息,实时监控,及时评估,动态监控承租人信用等级,以防止承租人信用风险,降低拖欠租金比例。
分散风险策略,是指融资租赁公司通过行业选择、行业分散、租赁期长短、租金额度控制、租息率高低等措施分散风险。通过控制行业集中度、控制单体客户合同总额度、控制长短租赁项目占比,以分散风险。
风险转移策略,是指融资租赁企业在开展融资租赁业务过程,将风险转嫁给其他交易对手而保证自己的风险处理策略。
风险补偿策略,是指融资租赁公司对信用评估减低的项目,采取提高承租人首付款比例、提供租赁项目保证金、提供残值担保、提供抵质押担保等补偿措施来降低风险的策略。
风险抑制策略,是指融资租赁企业加强对租赁项目的租后管理,动态了解项目的变化,提高风险点发现的及时性,并及时采取风险控制措施来降低风险的策略,主要包括风险预警与风险处理两步骤。
风险消化策略,是指融资租赁公司在风险出现并采用其他策略后,需要通过合理、适当的财务安排来消化风险的策略。这属于项目风险管理后期不可避免的事项,即通过财务安排来应对与消化。
(四)加强信息沟通。信息与沟通是融资租赁企业风险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融资租赁企业的风险控制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融资租赁企业应改善内部组织沟通现状,并加快信息系统建设,保障风险控制系统的有效运行。
重视沟通渠道方面的建设。融资租赁企业应丰富组织内部的沟通渠道,结合行业特点与员工特点,设立会议制度、定期座谈会制度、员工建议制度等沟通渠道,实现沟通渠道的多样性和畅通性。
重视信息系统方面的建设。融资租赁企业应加快建设信息系统,从系统的开发、实施和维护以及信息安全等方面,都要进行科学管理,聘用专业信息化人才专门负责信息系统建设,整合管理流程、业务流程与信息流程,实时采集处理数据、减少冗余,提高效率,大大提高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及时性和相关性,从而促进内部风险控制系统的有效运行。
(五)健全监控机制。(1)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融资租赁企业应改变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平行设置的局面,将其设置在董事会下面,受董事会领导。这样的机构设置能够让内部审计部门更具独立性和权威性,能更好发挥监督与评价功能。(2)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内审部门应在内审工作中不断完善内审工作规范,明确内审人员职责,做到内审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内审部门要定期开展内控制度执行审计,对于重要制度或重点项目开展专项审计,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持续改进,确保内控制度的健全与有效执行。(3)完善检查与考评机制。检查和考评是融资租赁企业内部风险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审部门应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设计出一套内控检查与考评体系,并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内控制度完整性检查、合规性检查、设计缺陷检查、执行有效性检查,分析检查结果,提出改进建议,推进内部风险控制体系持续完善。
篇2:融资租赁企业风险预警与控制机制研究
摘要:为确保卷烟产品制造发展质量的“优质、高效、低耗”,十分有必要建立产品质量风险预警机制。本文从卷烟制造企业实际出发,重点分析了质量风险预警机制的内涵、理由和运作。重点概述了卷烟制造企业质量风险预警的预警对象、指标和预警条件,并从5方面介绍质量风险预警机制的运作。
关键词:质量风险预警机制、防差错技术和装置、质量预警信息监视岗
一、质量风险预警的内涵
预警,就是对事物发生的必然趋势进行估计和推测,提出预见性警示,它对于人们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并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具有重要的意义。
质量风险预警,就是在捕获大量信息的基础上,对质量活动的发生进行必要的研判,提出控制其发展的对策,遏制质量热点、难点问题的形成。质量预警机制建设,就是某批或某个特定时期的质量指标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预测,提出预见性的建议,供领导机关决策后,对应对措施等进行必要的部署和落实,以防止质量问题的发生乃至发展蔓延,控制质量事件的形成,从而确保卷烟生产质量的稳定。建立企业质量预警机制,对于优化生产工艺、减少产品批量缺陷、加快质量改进速度、降低企业运营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卷烟制造企业构建、应用质量风险预警机制的理由
从历史的质量统计分析数据看,构建、应用质量预警系统是有效减少各类质量、消耗问题发生的方法之一。
我们对近三年来卷烟生产线上发生的各类质量、消耗问题进行了一次深入、细致的统计分析,对各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我们有一个这样的统计结果:
各类质量、消耗问题产生的原因
从以上的统计分析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因为“关键点计量,关键点参数控制,加香、加料”的原因,造成的各类质量、消耗问题,占整个质量问题产生原因的89.52%,并且的事件发生前往往有较长一段时间的先兆。如各生产车间还经常面临着月底统计时各消耗指标异常时找不到原因的问题,致使消耗问题长期困扰着各生产部门。2008年8月,卷烟生产线上发生连续5批烟加料前电子称重量异常,导致连续5批烟未加够叶料,事件分析后,我们先着手进行了预警机制的建设,2009年5月14日,某批烟实际消耗值超过预警上限,操作人员按橙色预警要求上报跟班人员,跟班工艺随即进行原因分析,发现是加料前水分比平时低1个百分点,随即组织修理人员一道进行排查发现是水分仪失真,避免的事态的扩大。
以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给予我们这样的启示:质量风险控制工作必须以防为主、主动出击、关口前移、重点转移,要下大力气构建质量风险预警机制,防患质量风险于未燃,解决质量风险于苗头状态。
三、卷烟制造企业质量风险预警机制的构成
1、预警对象:对关键计量点各计量称控制重量进行预警,对关键控制点重要控制参数偏离情况进行预警,对加料、加料的关键点跟踪、波动、消耗情况进行预警。关键点定义:
⑴物料计量点:叶片旁线计量控制称、松散回潮筒入口计量控制称、叶片加料入口计量控制称、烘丝工序入口计量控制称、掺配主称、梗丝掺配计量控制称、膨丝掺配计量控制称、混丝综合称、投梗间计量控制称、梗丝回潮前计量控制称、梗丝加香前计量控制称;⑵参数控制点叶片松散工序出口水分、温度、加水流量,片加料工序入口水分、温度、出口水分、温度、加水流量,烘丝工序入口温度,筒壁温度,排潮开度,混丝加香出口水分,一级蒸梗出口水分,梗丝回潮工序出口水分、温度、加水流量,梗丝加香出口水分;⑶加料、加香点:各加香加料点过程跟踪曲线,过程送料时间,喷嘴压力(膜片压力),初始送料量
2、预警指标:包含偏低预警指标、偏高预警指标、幅度预警指标、比值预警指标。
3、等级划分: 根据影响问题的严重程度设红色警告、黄色警示、橙色警戒。
4、预警条件:
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启动 “红色警告”机制:
①物料计量点重量连续5批级以上波动超过1.5%或连续3批级以上波动超过2%或当批波动超
过3%;
②参数控制点工序能力指数Cp,k<0.5时(备注工序能力指数Cp,k计算公式Cp,k=(T-2ε)/6δ
式中:ε=│M-μ│——偏移量;T=2 ΔT——公差范围;μ——平均值;δ——标准偏差);
③各加香加料点生产过程中加料流量出现持续1分钟保持同一数值不变或出现剧烈波动或出现剧烈波动持续时间较短(<1分钟),但在批中出现次数超过3次的或在向现场送料过程中,未能一次性送完,需在生产过程中补送加香加料点,如出现生产正常进行过程中,加料流量计累计加料量达8kg时或首次补料仍未开始的或各加香加料点正常生产过程中喷嘴压力(膜片压力)出现≧0.1Mpa时或加香加料点在向现场送料过程中,未能一次性送完时,首次送料量超出参考值时(备注:各牌号有明显差异)。
⑵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启动 “黄色警示”机制:
①物料计量点重量连续3批级以上波动超过1.5%或当批波动超过2%;
②参数控制点工序能力指数0.5≤Cp,k<0.67时;
③各加香加料点生产过程中加料流量出现持续0.5分钟保持同一数值不变或出现剧烈波动持续时间较短(<0.5分钟),但在批中出现次数超过2次的或在向现场送料过程中,未能一次性送完,需在生产过程中补送加香加料点。
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启动 “橙色警戒”机制:
①物料计量点重量当批波动超过1.5%;
②参数控制点工序能力指数0.67≤Cp,k<1.00;
③各加香加料点生产过程中加料流量出现持续20秒钟保持同一数值不变或出现剧烈波动持续时间较短(<20秒钟)。
四、卷烟制造企业质量风险预警机制的运作
1、预警理念的灌输。
牢固树立质量预警理念,是确保预警机制有效运作的关键。
为此,车间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强化员工的质量预警意识。例如,开展质量预警制度的解读讲座,要求每位员工学习和掌握质量预警制度的内容和流程;定期进行部门间的互访,对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总结。同时,将质量预警制度的执行与作业区业绩挂钩,把执行情况列入厂综合巡检和工艺纪律检查的项目,从而形成了全员参与质量管理、全员关注产品质量的良好氛围。
2、预警信息的收集——实施痕迹化管理。
为加强质量预警全过程管理,确保质量信息的可追溯性,热轧厂还实施了预警机制痕迹化管理。充分的质量信息源是建立质量预警机制的基础。信息源的全面性、时效性、准确性是质量改进决策的基础,因此全面、及时、准确的收集信息源是建立质量预警机制的前提。质量信息源可分为内部和外部。
按时间节点可将其划分为即时警情收集、批警情收集、周警情收集和月警情统计汇总四部分。表格内容涵盖下限报警指标、上限报警、幅度报警等内容。实行质量日报和在线预警信息跟踪报表制,⑴是实行质量日报和在线预警信息跟踪报表处理制,即要求跟班工艺收到质检科、操作工发出的橙色预警后,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当出现质量缺陷,通过质量预警后停机处理的,由跟班工艺负责填写信息跟踪表,再由白班工艺员组督促落实和验证效果;⑵是实行质量预警周报处理制,即对当前缺陷设定封锁周预警值,进行按周预警。由白班工艺员将周缺陷预警情况进行分类汇总,使主要缺陷预警的项目在周报上有所反映,对达到预警值的项目,每周在晨会上通报,再由分厂管理组督促落实和验证效果。;
3、积极运用防差错技术和装置。
因为目前卷包机器速度都达到万支/分左右,其产品质量已无法依靠人工感官去把关,而防差错装置对于杜绝那些由于难以保持高度注意力和记忆力而产生的缺陷非常有效。
在制丝车间,改进小组人员针对烟丝含杂在原来保证除杂器正常运作基础上,就各类皮带可能磨损的橡皮制品掉入烟丝中这个久治不愈难题与设备科积极探索、研究运用检测皮带跑偏报警防差错装置来提醒修理人员进行纠偏,从而有效防止了由于皮带长久跑偏磨损掉入烟丝的质量缺陷,此外制丝车间项目组人员针对烟梗含杂这一现象同样进行了防差错装置的研制工作,最终研制出烟梗除杂装置,从而在源头上防止含杂缺陷的发生。卷包车间针对小牌号、多品种、多批号同系统生产可能产生错装这一潜在缺陷,分析可能产生原因,最终对每一机组条烟输送通道安装全封闭隔离罩、装箱机安装隔离板以及生产时在易视点增加提醒标牌等一系列防差错装置和技术来有效预防错装缺陷的发生,同时我们卷包项目组人员正针对卷包产品标识易发生差错这一顽症积极探索信息化技术和防差错技术如何融合运用防止差错发生,试想通过操作人员在发生标识变化时输入自身通过规定渠道得到的标识信息与机组电脑获取的标准进行对比,相符可以开机,不相符无法启动机器或提示报警,从而避免人为错误。
4、预警信息的处理。
质量预警信息分析处理是质量预警机制有效运行的核心。预警信息分析处理就是将收集到的预警信息,运用适宜的统计技术工具,通过整理、分析、计算、建模等方法,“加工”成有意义的信息的过程。正确、有效及时的质量分析结果是质量改进决策的基础,是质量预警机制有效运行的关键。
对出现“橙色警戒”的项目,由班组自行处理并报车间备案;对出现“黄色警示”的项目,由车间限定3天内整改落实,并由分厂综合管理科督促落实快速改进和验证效果,防止趋势恶化;对出现“红色警告”的项目,车间因立即进行停产整改并上报厂部,厂部下发“质量改进计划”、“不合格报告单”、“整改通知单”、“质量信息(预防措施)单”。内容包括:质量隐患(问题)、责任部门、整改完成期限、验证部门,并纳入月度考核。责任部门对相应的质量隐患(问题)制定预防和纠正措施。质量管理部对责任部门制定的预防纠正措施进行同步跟踪,并评价预防或纠正措施是否有效。
5、设立质量预警信息监视岗并定期开展监视测量。
质量监督是指有关机构通过对产品、服务、质量体系等进行连续的监视、验证和分析,以判断和督促其满足规定要求的活动或制度。因此,分厂设立质量预警信息监视岗,其工作职责包括对的风险预警、识别,警情的管理与处置,使风险管理由事后处置为主转为事前预警、事中控制和事后处置相结合的风险管理全过程监管。
篇3:融资租赁企业风险预警与控制机制研究
一、融资租赁企业风险的形成原因
由于融资租赁具有很强的金融服务行业属性,其内在的业务运作特点容易产生风险,也容易受外部环境变化影响而产生风险,风险类型也比较复杂。
(一)融资租赁的内在特点容易形成风险。
(1)租赁物一般是专用设备,不具有通用性,加上承租人选择租赁物并指定供应商,当承租人不履行合同,融资租赁公司只能采取行使收回权、回收租赁物等措施,租赁物不通用使得租赁公司很难有效处理,容易产生损失。(2)融资租赁交易比较复杂,需要签订多个合同,其中涉及到出租人的有购买合同、租赁合同、担保合同等,所涉法律文书、法律条款越多,产生风险越大。(3)融资租赁的各交易方中,融资租赁公司在履行提供资金的义务后,便处于被动的地位,被动地等待承租人到期交付租金,增加了融资租赁公司的风险。(4)融资租赁的租期一般较长,增加了融资租赁公司的风险。融资租赁期限一般不少于三年。(5)承租人拥有租赁物的使用权,租赁公司掌握租赁物的信息不对称,增加了融资租赁公司的风险。
(二)融资租赁的外部环境容易带来风险。
(1)融资租赁的承租人群体质量不高,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技术设备陈旧、市场竞争力较差、企业效益不佳,在项目操作过程中容易产生风险。(2)融资租赁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的融资租赁起步晚,还处在起步阶段,有关政策法规不完善。(3)国家金融体系改革给融资租赁业务带来一定风险。在金融市场较混乱的时期,金融机构提供融资利率较高,融资租赁公司筹资的资金成本较高,因此,融资租赁项目中由承租人承担的租金也较高。(4)融资租赁企业的筹资渠道单一。除了金融租赁公司可以在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发行金融债券,其他融资租赁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股东股本金投入和银行短期贷款。狭窄的融资渠道限制了融资租赁公司的流动资金来源,增加了租赁公司流动性风险。(5)租赁项目退出机制不完善。目前,我国租赁业租赁合同转让不方便,租赁资产证券化市场欠发达,这些缺陷使得融资租赁公司面临着更高的流动性风险。
二、融资租赁企业风险的种类
由于融资租赁融合了资金融通、产品促销、促进投资、资产管理等多种功能,具有信贷、贸易、租赁的特点,其风险类型也比较复杂。
(一)出租人自身的风险,主要是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融资租赁企业的内部程序、内部员工、内部信息系统,因存在不完善或缺陷带来的损失的风险。融资租赁公司的操作风险主要有超越授权交易、超过限额的交易、内部员工失误或欺诈。
(二)承租人带来的风险,主要有物权变动风险、信用风险和破产风险。
物权变动风险是指在租赁期间,承租人享有使用租赁物、管理租赁物及其他权益,融资租赁公司无法完全享有租赁物的所有权可能带来的风险。承租人信用风险是指融资租赁交易中,承租人不按照合同约定履行全部义务,给融资租赁企业带来的风险。破产风险是指承租人在租赁期内破产后,租赁物由租赁公司处置后,仍未能获得补偿的风险。
(三)供应商带来的风险,主要有所有权无效风险、信用风险和专业有限风险。
所有权无效风险是指在特定的情况下,由于无法从供货商处取得租赁物合法所有权而给租赁公司带来的损失风险。供应商信用风险是指供应商不能按合同约定履行义务给出租人带来损失的风险。专业有限险是指在出租人不熟悉的某些特定领域租赁物件,对这些租赁资产的价格进行判断时,过分依赖供货商的报价而遭受购买价款过高,给租赁公司带来损失的风险。
(四)投资人带来的风险,主要有融资风险和资产流动性风险。
融资风险包括租赁公司因融资成本与租金利率调整方式不同,带来的利率风险、融资期限与租赁期限不匹配的结构性风险。资产流动性风险是指租赁公司资金紧张,资金的供给无法满足公司运作的需求,造成财务上的困境。
(五)技术进步带来的风险,主要有经济寿命风险和技术落后风险。
经济寿命风险是指技术进步造成租赁物维护费用增加和使用价值下降,造成租赁物的实际盈利能力下降的风险。技术落后风险是市场需求或技术进步所造成的租赁物过时的风险。
(六)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主要有法律风险和政治风险。
法律风险是指目前融资租赁法制不健全,造成融资租赁各方都无法得到应有法律保护的风险。政治风险是指因国家政治事件的发生,导致社会动荡,引起政策和法规等变化,给融资租赁企业造成损失的风险。
(七)市场变化带来的风险,主要有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
汇率风险是指出租人从国外购买租赁物,由于汇率变化会对设备实际采购成本产生重大影响,给租赁公司带来损失的风险。利率风险是指出租人如果按浮动利率向银行贷款,当市场利率出现波动时,给租赁公司带来损失的风险。
除了以上风险之外,融资租赁过程中还存在采购风险、人才风险、货物运输风险和自然灾害风险等。
三、融资租赁企业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
(一)风险预警指标的选取与提炼。
通过剖析我国融资租赁企业风险的形成原因,梳理我国融资租赁企业的七大风险类别,在充分分析融资租赁企业风险形成机理的基础上,本文分别从资本充足性、资产质量、管理能力、盈利能力和资产流动性等五个维度设计风险计量、评价与预警指标。
1. 资本充足性维度的风险预警指标。
资本充足率是指在租赁交易过程中,融资租赁公司应对支付风险的根本保证,也是融资租赁公司经营能力的重要标志。评价融资租赁公司资本充足性的风险定量指标主要有资本资产比率与资本充足率。资本资产比率,指融资租赁企业的资本与全部资产的比重。资本资产比率没有考虑资产的风险差异,该比率越高,抵御风险能力越强。资本充足率,指融资租赁企业的资本与风险资产的比重。资本充足率考虑了资产的风险程度,该比率越高,抵御风险能力越强。
2. 资产质量维度的风险预警指标。
资产质量是评价融资租赁公司经营风险程度的重要标准。评价融资租赁公司资产质量的风险定量指标主要有不良资产比率、资产风险分散率以及租赁逾期率。(1)不良资产比率,指融资租赁公司期末不良资产占全部资产总额的比重。不良资产率越低,企业资产质量越好,风险水平就愈低。其中,不良资产包括逾期融资租赁款、融资租赁呆滞账款和不良投资等。(2)资产风险分散率,指融资租赁企业资金投放的客户集中度。该比率越小,融资租赁企业风险越分散,所承担的风险就越小。(3)租赁逾期率,指融资租赁企业在融资租赁款到期后不能支付且逾期一定时间的融资租赁款占应收租赁余额的比重。该比率越小,融资租赁企业在选择项目以及租赁资产管理方面的能力越强,租赁资产质量越好,风险水平就愈低。
3. 管理能力维度的风险预警指标。
管理能力是融资租赁公司保持经营稳定以及谋求发展的内在因素。融资租赁公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高低,董事会、监事会、职能部门管理能力的强弱,已成为评价融资租赁公司业务经营稳定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融资租赁公司管理能力主要从管理层重视程度、管理层应对能力、制度和方法的完善性等方面考虑,但这些方面没有量化指标和比率,比较难评价,本文通过其他定量指标来评价:资本充足率、租赁逾期率以及应收账款周转率。
4. 盈利能力维度的风险预警指标。
盈利能力是融资租赁公司保持可持续发展并不断积累的能力。评价融资租赁公司盈利能力的风险定量指标有很多,本文选择了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以及营业利润增长率等三个指标。(1)资产收益率,指融资租赁企业每单位资产可以产生多大的收益。资产收益率越高,企业利用资产带来的效果越好,总资产的收益水平越高,风险水平就愈低。(2)净资产收益率,指融资租赁企业每单位所有者权益可以产生多大的收益。净资产收益率越高,企业利用自有资金带来的效果越好,所有者权益的收益水平越高,风险水平就愈低。(3)营业利润增长率,指融资租赁企业营业利润增长速度的快慢,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企业未来一定时期的持续盈利能力。企业的营业利润增长率越高,持续盈利能力越强,风险水平就愈低。
5. 资产流动性维度的风险预警指标。
资产流动性是融资租赁公司维持企业正常经营所需资金的重要保证。评价融资租赁公司资产流动性的定量指标有流动比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1)流动比率,指融资租赁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重,反映企业的短期流动性。该比率越大,企业短期债务到期支付越有保证,偿还短期债务能力越强,流动性风险愈低。(2)应收账款周转率,指融资租赁企业计算周期内的营业收入与平均应收账款的比重,反映企业应收账款的回收速度。应收账款周转率越大,企业回收应收账款的速度越快,企业的流动性风险愈低。
(二)风险预警指标的权重赋值。
在对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赋权时,本文采用专家评价法。通过对一级指标的各“评价维度”和同一“评价维度”下的各二级“评价指标”两两比较,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其重要性程度。本文邀请了30位融资租赁资深从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各维度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打分,并经统计分析得到了各级评价指标彼此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并进行量化,具体分析如表1—表6所示。
(三)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
1. 风险预警模型。
根据上文对融资租赁企业风险指标选择与指标赋权,可构建融资租赁企业风险预警模型,如表7所示。
具体模型评价过程如下:首先,对各维度的风险预警指标进行风险值评价,然后根据对每个维度的各个指标进行加权平均得到该风险维度的风险值,再对各风险维度的风险值进行加权平均得到融资租赁企业综合风险值,最后根据综合风险值在风险评估标准中对应的风险级别进行风险预警。
资本充足性维度风险值V1=0.2×V11+0.8×V12(1)
资产质量维度风险值V2=0.6×V21+0.25×V22+0.15×V23(2)
管理能力维度风险值V3=0.35×V31+0.35×V32+0.3×V33(3)
盈利能力维度风险值V4=0.3×V41+0.5×V42+0.2×V43(4)
流动性维度风险值V5=0.7×V51+0.3×V52(5)
融资租赁企业综合风险值V=(1)+(2)+(3)+(4)+(5)=30%×V1+35%×V2+10%×V3+15%×V4+10%×V5=30%×(0.2×V11+0.8×V12)+35%×(0.6×V21+0.25×V22+0.15×V23)+10%×(0.35×V31+0.35×V32+0.3×V33)+15%×(0.3×V41+0.5×V42+0.2×V43)+10%×(0.7×V51+0.3×V52)
如表8所示,根据综合风险值确定风险级别,进行风险预警和风险度的评估。再通过各个维度和指标层面的风险情况进行因素分析。
2. 指标风险值的评价方法。
本文将风险程度划分为五级:风险极小、风险较小、风险一般、风险较大、风险极大。风险级别与风险值对照表如表9所示。
在风险预警实践中,根据金融企业管理办法与融资租赁企业管理实践,对各指标的指标值区间与风险等值进行匹配,建立各指标风险级别、指标值与风险值对照表。在指标评估标准临界值确定方面,若有国际标准,采用国际标准,若没有国际标准,则采用比较确定,可采用我国在金融稳定时的各指标标准,也可采用与我国具有相似经济金融背景的国家在金融稳定时的各项指标标准。在预警模型应用时,通过判断指标值在哪个值区间,来判断风险级别和风险值。
四、融资租赁企业风险的控制机制
(一)优化控制环境。
首先,融资租赁公司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融资租赁公司建立分级风险管理机制,董事会、风控委员会与业审委员会,三级分工协作,识别和分析业务风险,构建科学、有效的风险决策体系。股东会、董事会与经理层组成融资租赁公司内部管理者,共同制定以风险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文化、价值观和制度规范。公司的监事会和董事会领导的内审机构对公司制度的执行进行监督,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形成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立、所有者监督经营者的治理结构。其次,融资租赁公司要建立科学的风险控制系统。融资租赁企业应建立由董事会直接领导的风险管理常设机构风控委员会;建立由总经理直接领导的业务审核常设机构业审委员会,并通过风险调查与识别、风险评估与评价、风险监测与预测、风险治理工具、风险与危机处理、培训与指导等一系列方法,有效把握各种风险。
(二)持续风险评估。
融资租赁企业要完善风险评估管理和预警管理系统,建立全过程的、动态的项目风险预警、分析、评估和控制机制,包括租前风险防范、租中风险跟踪、租后风险应对等。
租前风险防范,主要手段包括积极收集相关信息,收集客户财务信息、信用状况、行业状况、租赁物状况等。针对收集的信息中一些不确定的风险点,应尽可能采取一些风险转移、风险分散的措施在租赁合同中予以回避,通过法律文本将风险降到最低。
租中风险跟踪,在租赁期内,应密切关注承租人的实际经营情况和租赁物的状况;关注客户的付款情况,记录客户信用,一旦逾期,需要加大催收力度,尽快解决;动态了解客户的盈利状况、发展方向,有重大变化应及时跟进,定期对租赁物现场检查。
租后风险应对,一旦客户出现信用不良的情况,应积极启动风险应对机制。通过租赁合同违约条款,应对承租人的信用风险和资产使用风险;建立多元的不良资产处置渠道,缩短租后风险处置周期,快速处置,减少损失。
(三)强化控制活动。
融资租赁公司应该通过风险规避、分散、转移、补偿、抑制与消化等一系列策略来强化风险控制。
风险规避策略,是指融资租赁公司应根据其管理特点,建立信用风险评估系统,减少主观判断的因素,加强定量分析承租人的各种信用信息,实时监控,及时评估,动态监控承租人信用等级,以防止承租人信用风险,降低拖欠租金比例。
分散风险策略,是指融资租赁公司通过行业选择、行业分散、租赁期长短、租金额度控制、租息率高低等措施分散风险。通过控制行业集中度、控制单体客户合同总额度、控制长短租赁项目占比,以分散风险。
风险转移策略,是指融资租赁企业在开展融资租赁业务过程,将风险转嫁给其他交易对手而保证自己的风险处理策略。
风险补偿策略,是指融资租赁公司对信用评估减低的项目,采取提高承租人首付款比例、提供租赁项目保证金、提供残值担保、提供抵质押担保等补偿措施来降低风险的策略。
风险抑制策略,是指融资租赁企业加强对租赁项目的租后管理,动态了解项目的变化,提高风险点发现的及时性,并及时采取风险控制措施来降低风险的策略,主要包括风险预警与风险处理两步骤。
风险消化策略,是指融资租赁公司在风险出现并采用其他策略后,需要通过合理、适当的财务安排来消化风险的策略。这属于项目风险管理后期不可避免的事项,即通过财务安排来应对与消化。
(四)加强信息沟通。
信息与沟通是融资租赁企业风险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融资租赁企业的风险控制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融资租赁企业应改善内部组织沟通现状,并加快信息系统建设,保障风险控制系统的有效运行。
重视沟通渠道方面的建设。融资租赁企业应丰富组织内部的沟通渠道,结合行业特点与员工特点,设立会议制度、定期座谈会制度、员工建议制度等沟通渠道,实现沟通渠道的多样性和畅通性。
重视信息系统方面的建设。融资租赁企业应加快建设信息系统,从系统的开发、实施和维护以及信息安全等方面,都要进行科学管理,聘用专业信息化人才专门负责信息系统建设,整合管理流程、业务流程与信息流程,实时采集处理数据、减少冗余,提高效率,大大提高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及时性和相关性,从而促进内部风险控制系统的有效运行。
(五)健全监控机制。
(1)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融资租赁企业应改变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平行设置的局面,将其设置在董事会下面,受董事会领导。这样的机构设置能够让内部审计部门更具独立性和权威性,能更好发挥监督与评价功能。(2)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内审部门应在内审工作中不断完善内审工作规范,明确内审人员职责,做到内审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内审部门要定期开展内控制度执行审计,对于重要制度或重点项目开展专项审计,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持续改进,确保内控制度的健全与有效执行。(3)完善检查与考评机制。检查和考评是融资租赁企业内部风险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审部门应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设计出一套内控检查与考评体系,并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内控制度完整性检查、合规性检查、设计缺陷检查、执行有效性检查,分析检查结果,提出改进建议,推进内部风险控制体系持续完善。X
参考文献
[1]吴成颂.我国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1).
[2]张洁.我国融资租赁企业风险模糊综合评价的应用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
[3]裘企阳.融资租赁理论探讨与实务操作[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4]杨海田.中国融资租赁业年鉴(2013年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篇4:融资租赁企业风险预警与控制机制研究
[关键词]小微企业;融资合作联盟;集合担保;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 ] F271.3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2)10-0079-04
引 言
“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多次提及“加强对符合产业政策有市场需求的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使小微企业又一次成为两会的焦点。统计数据显示,经工商登记注册的小微企业有1023万户,占中国企业总数的99%,提供了85%的城乡就业岗位,最终产品和服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上缴税收占全国企业的54.3%。可见,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底层力量。然而,受国内外复杂经济形势影响,当前国内小微企业的发展困难重重,尤其是“融资难”问题,已成为制约其迅速发展的最大障碍。据银监会测算,我国银行贷款主要投放给大中型企业,大企业贷款覆盖率为100%,中型企业为90%,小企业仅为20%。微型企业几乎零。虽然各商业银行围绕拓展小微企业金融业务做出一些尝试,但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仍然没得到根本解决。因此,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不能单靠银行来解决,而是需要政府、金融机构和小微企业等各方共同推进这项工作。
一、文献综述
国内外文献基本上还都是将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纳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进行研究,将小微企业等同于中小企业来研究还比较普遍,如:Stiglitz和Weiss(1981)通过小企业信贷模型,进一步发展了信息不对称理论,并认为信贷配给是银行理性决策的选择。Dewatripant和Maskin(1995)认为中小企业信贷会产生“预算软约束”,将使得银行更趋向“大客户”业务。Berger和Udell(1998)指出增长周期理论只是对企业融资路径的一般性描述,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小企业,随着小企业规模和财务报表等信息程度不同,融资方式也会发生变化。林毅夫和李永军(2001)认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的方法是大力发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于学军(2008)认为长期来看,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需要有一个综合化的金融服务体系等等,这些文献可谓汗牛充栋,但是专门对小微企业融资进行研究的文献少之又少,其结果依然让我们不能准确地掌握小微企业的特点、发展规律以及所面临的问题,而政府也无法实施针对性的政策,小微企业也很难成为政府的决策对象,因此,对小微企业进行专门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日渐凸出。目前,国内学者主要从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角度进行研究。如:李宏伟(2006)从我国微小企业的发展及贡献出发 ,提出人民银行应组织推动和改进微小企业融资这项工作,加强对微小企业相关情况的监测和分析, 并把这套系统纳人宏观经济金融监测分析体系, 作为中央银行监测分析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何琛(2008)认为微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化解在于信贷机制的创新,通过中小银行通过信贷机制的创新向微小企業提供贷款可以实现金融机构、微小企业、政府等主体的共赢。胡汲光(2009)认为可以推广微型风险投资来支持农村微小企业发展。许鹏 、李丹(2012)则认为允许商业银行发行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可以解决银行的资金来源不足和资产负债业务期限不匹配等相关问题,是银监会为了解决我国小型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而创新的一种新的金融工具。徐骏飞(2012)认为解决我国“麦克米伦缺陷”下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根本措施在于企业不断自我完善和国家政策性金融服务的有机结合。郭战琴(2012)则认为,只有银企共同努力,开发适应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手段的投融资模式创新,才是后危机时代银行扩张信贷营销渠道和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双赢的关键。张博(2012)认为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租赁业务具有无抵押融资融物、产品设计的还款方式与期限灵活多样、可与供应链对接的独特优势,能有效缓解微小企业尤其是涉农微小企业融资困境并为其长远发展提供助力。而姚长存(2012)认为,在信贷融资仍属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最重要和最主流渠道的背景下,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离不开商业银行的介入与支持,但仅靠银行的力量难以全面解决问题,还需要政府、银行监管者、金融中介、企业自身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以上的研究虽然对缓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但多数研究注重银行对小微企业的融资的作用,提出和采取了很多解决措施,效果依然不佳,信贷配给的情况依然严重,其主要原因在于小微企业信贷稳定性差,很多的政策和措施之间不协调,甚至相互之间抵触,忽视了交易对象(包括小微企业、银行、担保等金融机构)与外界有千头万绪的联系这一事实,即没有从整个社会系统协调的角度来解决小微企业融资的问题。因此,应该从整个社会福利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以合作金融的角度出发,把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纳入一个有效融资系统—“小微企业融资合作联盟”,有效整合各方资源,以市场机制为基础, 通过激励相容的机制来解决, 辅以必要的政府引导使联盟的制度不断完善,积极搭建信息交流和互动平台,架起了政府、银行、担保机构与中小企业交流沟通的桥梁集合社会的力量来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提高小微企业的融资效率。
二、小微企业融资合作联盟的含义及作用机理
小微企业融资合作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是在地方政府引导下,由小微企业、担保公司、信用评级机构和银行等机构参与的,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为目标的管理的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俱乐部的一种形式,联盟发挥的作用机理是:
(1) 实现信贷交易的多边契约。联盟介入使得原来银行与中小企业的双方的信贷交易关系转换成为政府对企业、银行对企业、政府对担保公司、担保公司对企业、政府对银行的多边信贷交易契约,在多个交互作用的交易关系,信贷契约是多边的和有约束的,有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和交易成本。
(2) 实现信用资源的标准化供给。作为俱乐部的一种形式,联盟在吸收成员时尽可能吸收信用高的企业,将零散的非标准化的信用变为标准化,并把这些标准信用集中在联盟内部,在特定范围为小微企业服务,将信贷融资约束到一定范围,降低了信息搜寻范围,通过与金融机构频繁的接触,使金融机构和企业成员间的信息更透明,进一步减少信息的不对称,让联盟中的小微企业的各种融资需求都能够通过联盟平台进行解决,实质上是完成了信用资源的标准化供给,使小微企业信用升级,并与银行放贷要求的基本对接。因此,联盟的建立可以改变小微企业的信用的特性,使信用资源标准化供给成为可能。
(3) 实现风险多重的过滤和监管内部化。联盟事先的挑选、把关,又有银行和担保公司的调查、审查和跟踪检查,对会员实施有效监督,实现风险多重的过滤,使得会员违约具有较高成本约束,这就比单纯由金融机构评估信贷风险更为有效。另外,成员企业之间相互了解和监督,一旦恶意逃债将失去联盟成员的信任,使成员会更加重视信用,提高履约意识,实现监管内部化,这种监督机制,也将优于金融机构对企业的外部监督。
三、小微企业融资合作联盟激励相容机制的经济解释
合作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之间自愿进行的协作,是自利性与互利性的统一,它的作用在于它可以给合作主体带来利益,即合作行为可以产生剩余。(黄少安,2001)。通过合作博弈,地方政府、小微企业、商业银行、担保公司等形成了具有约束力的合作协议,实现了帕累托改进。而在信贷交易中,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不可避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目标利益冲突,从而产生了激励相容的需要(张静,2004)。特别是在信息不对称状况下,设计一个激励相容的金融契约就可以避免信息不对称问题引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种合同也是最节约信息成本的(李杨、孙健,2002)。通过联盟模式,地方政府、小微企业、商业银行、担保公司等形成了具有约束力的合作协议。即通过合作,各方的收益大于单独行动时的利益,承担的风险与成本,合作时小于不合作时,将实现帕累托改进。
(1) 地方政府的内生动力。小微企业的发展关系到地方经济的发展、就业以及财政收入等等,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囿于财力,地方政府无法满足其融资需求,联盟的成立和发展正好迎合政府的工作需要,而联盟的工作成效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的发展,影响进而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因此,对地方政府而言,积极推进的联盟成立和发展具有内生动力。
(2) 商业银行的内生动力。随着我国金融开放化进程的加快,以大公司为信贷服务对象的传统经营模式将受到严峻挑战,依赖传统依靠利差收入的增长模式难以为持。因此,银行需要顺应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对其业务发展的战略进行重新审视,特别是要将发展小微企业信贷服务业务作为战略转型的重要举措,银行可以通过借助联盟的信贷创新,既能开发出新的利润增长点,还可能获得政策优惠和税收减免,因此,具有极强的内生动力。
(3) 担保公司的内生动力。商业担保诞生以来一直都在银行和政策担保的夹缝中生存,导致业务逐年下降,进而使担保业务异化,加入联盟后,担保公司的业务将逐步增加,获得无风险业务(政府和联盟的保障),并可以使担保公司业务走向正规化和轨道化。
(4) 小微企业的内生动力。小微企业通过加入联盟,有了联盟的担保,其会员便可以通过联盟的信用实现其信用升级的目的,正是因为有会员信用的升級,银行就可以实行利率优惠措施,正好符合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从而使大量分散的小微企业为实现融资需要而聚集,并寻求组建或加入联盟。从整个过程看,联盟会员信用提升后,银行会加大授信额度,并得到利率优惠,进而单个小微企业希望加入联盟,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通过加入联盟使其信用提升和商业银行所采取优惠利率,是激发小微企业极力寻求加入联盟的主要诱因和内生动力。
四、小微企业融资合作联盟的运行机制
融资合作联盟是一种自主管理的合作经济组织,成员之间的合作的关系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激励相容制度设计,是融资合作联盟建立和发展的关键。
(1) 日常管理。由联盟股东推荐并选举出负责日常的经营管理的理事会及监事会成员,负责具体联盟的具体业务操作。对企业入会、贷款申请以及财务等重大决策事项通过召开会员大会或理事会成员表决,并建立重要决策征询监事会意见制度。
(2) 入会管理。企业或机构提出申请,本联盟成员推荐,经理事会审核并表决通过后可以吸收为会员,享受会员待遇。
(3) 贷款管理。仅向本联盟的企业成员提供贷款服务,由企业成员提出贷款计划,并通过召开会员大会或理事会表决通过后,并进行公示,如无异议,则由联盟担保,由联盟内部的银行机构成员提供贷款。
(4) 财务管理。按照公开透明原则,可以每个季度或每个月,由理事会公布联盟担保事项以及贷款支出情况,接受会员和监事会的监督。
(5) 核算管理。开发综合业务信息系统,企业成员档案、业务流程及财务报表均建立自动采集程序,并接受监事会的监督和管理。
五、小微企业融资合作联盟独特的风险控制
合作联盟模式通过整合了政府担保、商业担保和企业互保模式,弥补了传统担保模式的缺陷,对于控制风险具有独特的优势,是多重担保模式的集合创新。
(1) 可以充分发挥多重担保模式优势。“合作联盟”担保模式中,在增信机制的作用下,小微企业的资源重新整合利用,产生信用叠加效应,形成企业互保、机构担保、政府助保的多重担保模式。与传统的商业信用担保相比,“合作联盟”的担保模式解决了小微企业融资的需求,也有效降低了小微企业融资的成本。
(2) 可以充分发挥熟人社区的“社会制裁”机制,降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在合作联盟中,通过入会前严格筛选,基本上形成了一定范围的“熟人社区”,企业、机构和政府之间的信息传递容易而且会很快,从而形成道德风险的“社会制裁”。
(3) 可以发挥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提升防范风险和处置风险的能力。通过建立风险合作基金,形成风险协调和分担机制,使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的风险成本、风险责任实现一定比例的配比和相对有限,这样可以使小微企业的贷款风险可以有效化解,从而最终实现联盟内部权责的对等。
综上所述,融资合作联盟实现了同一地域内小微企业的资源整合,使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问题得以缓解,实现了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内部控制,增加小微企业获得信贷资金的可能性。
六、小微企业融资合作联盟模式有效运作基本条件
小微企业融资合作联盟作为一种全新创新融资运作方式,当然,其有效运作也必须具备一些基本条件:
(1) 地方政府对小微企业足够重视。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小微企业的生存压力变大,融资难度提高,此时,政府对有发展前景的小微企业的扶持将成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和解决就业的主要目标。在联盟下,地方财力并不需要特别宽裕,看重的是政府的隐性担保的作用,以及在融资合作联盟成立的中的积极主导作用,也是反映了新形势下政府对小微企业扶持的思路转变。需要注意的是,地方政府出资作为合作联盟的主导者,应做到按照市场原则来推动合作联盟的有效运营,只有在市场机制无法有效作用时,政府才进行干预。
(2) 建立合作联盟内部建立企业间的相互选择、相互监督机制。融资合作联盟是同一地域内企业、政府、银行和担保机构通过信息互换,使信息透明对稱,并通过行使表决权,达成一致意见,形成“俱乐部”的组合。联盟的建立使得企业与银行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缓解,同时,也有利于形成联盟内部各方权责利的合理地配比。此外,还可以建立动态的风险控制,提高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覆盖的真实水平。
(3) 积极发展其他融资模式进行对接。在合作联盟模式下,个别优质企业得以发展壮大之后,可以依靠自身资源或信用进行独立的融资;比如:股权融资、集合票据融资等等。积极发展其他融资模式与联盟形成对接,及时输出孵化好的小微企业,有利于合作联盟对更多小微企业的进行扶持,有效发挥其重要的扶持作用。
七、实践评析——烟台案例
2008年6月份,由中国人民银行烟台市中心支行、烟台市银监局与烟台市民营经济发展局共同倡议发起并成立面向中小企业的“融资合作联盟”,将商业银行、信用评价机构、担保机构和中小企业等纳入融资合作联盟。
联盟按照“平等、合作、互助、互惠”和“服务不收费,牵线不干涉”的原则运作,联盟成员不仅可以优先获得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还可以优先享受风险补偿、税费减免、资金扶持等优惠政策。联盟组建以后,通过有效整合各方资源,积极搭建信息交流和互动平台,架起了政府、银行、担保机构与中小企业交流沟通的桥梁。
目前,烟台市中小企业融资合作联盟成员单位达到924家,其中金融机构30家,担保公司13家,中小企业881家。联盟不仅让入盟企业获利,还带来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的全面增长。截至2011年底,全市中小企业贷款余额达到1,444.4亿元,比年初增加247亿元,其中小企业贷款余额744亿元,较年初增加158.7亿元。①经过这些年的发展,联盟充分发挥了平台的协调作用,特别是危机背景下,帮助联盟成员企业共克时艰,实现银行、担保机构和企业多方共赢的局面。
需要注意几点
毋庸置疑,地方财力、银行信贷资金、企业选择的偏好等因素,对联盟的发展均有约束性作用。对于联盟而言,最重要的是风险,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是信息必须对称,而且透明,而要实现这个条件必须要求小微企业来自同一区域或者同一行业,只有在信息对称情况下,风险和收益对称,也才能确保联盟的稳定运行。另外,需要对合作联盟内各方权责进行合理界定,使贷款风险分散化,提高风险的覆盖水平,从而有效解决小企业融资中的担保难的问题。最后,融资合作联盟成功的关键,在于地方政府引导和联盟管理机制的发挥,为贷款风险的规避提供制度基础。
[注 释]
①数据来源:http://www.qianzhan.com/cluster/detail/179/20120526-a13171095075a4e5.html.
[参考文献]
[1]Stiglitz. J.E. and A. Weiss.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1(4):393-410.
[2]Dewatripont, E Maskin. Credit and Efficiency in Centralized and Decentralized Economic [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4):541-560.
[3]Berger.A.N.and Udell.G.F. Relationship Lending and Lines of Credit in small Firm Finance [J]. Journal of Business,1995(3):351-382.
[4]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
[5]于学军.求解中国小企业融资困境[N].上海证券报,2008,8(5).
[6]黄少安,韦 倩. 合作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1(8).
[7]李 杨,孙 健.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风险企业的金融契约和治理结构[J].山东社会科学,2002(4).
[8]张 静.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的原因及对策[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9]李宏伟.微小企业的融资现状及其对策——四川省微小企业贷款情况调查[J],金融研究,2006(11).
[10]何 琛.微小企业融资困境与信贷机制创新[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8 (1).
[11]胡汲光.推广微型风险投资支持农村微小企业发展[J].现代金融,2009(1).
[12]郭战琴.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小微企业融资模式——以第三方龙头物流企业为平台[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1).
[13]张 博.融资租赁业务在缓解微小企业融资难中的优势分析[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 ).
[14]许 鹏,李 丹.关于商业银行发行小微企业金融债券的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2(4).
[15]徐骏飞.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J].西南金融,2012(5).
[16]姚长存.银行信贷视角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2(4).
Incentive Mechanism Design and Risk Control
of Small Micro-Enterprise Financing Alliance
Li Rixin
(China Financial Transition and Development Center,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Guangzhou 510521,China)
Abstract: The alliance of small micro-enterprise financing as a financing platform for cooperation, stimulated by trust mechanism, effectively integrates resources from all sources of government departments, financial institutions, guarantee agencies and small micro- enterprises, building a communication bridge among financial institutions, guarantee agencies and small micro-enterprises, resulting in credit superposition effect and a collection of the guarantee model, "triple play", that is to say, government's help, institutional guarantees, mutual insurance by enterprises. This paper believes that it is of significance for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to get rid of a difficult situation through innovating financial products suitable for small micro-enterprise characteristics, upgrading small micro-enterprises financial service capabilities, realizing the common development of bank, guarantee and enterprises.
Key words: small and micro-enterprises; financing alliance; collection guarantee; risk control
篇5:融资租赁企业风险预警与控制机制研究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风险;风险控制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迅速发展,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总是占全部企业的99%,占50%的税收,每年的发明专利占70%,中小企业创造了80%的就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中小企业的发展也越来越难,影响和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困难就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而中小企业本身实力不强,信用程度不高,对风险管理意识不足,缺乏一定管理手段和制度,他们自身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也不强,所以面临的风险更多。因此必须针对中小融资和风险进行控制,降低融资风险。
一、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目前我国创业板上市的企业有1000度家,但是大部分都是国有大型企业,只有少量的产品成熟、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好的高新技术的中小企业能够直接融资上市,或者通过资产置换借壳上市。为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企业债券管理方面的新政策,进一步放宽企业债券发行的主体,解除一部分项目的限制条件。但是对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在一定时期内发行债券不是企业的首选,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是职工融资。中小企业在创业初期,融资非常困难,很难得到金融机构的支持,大多数金融机构采用职工自筹的方式筹集资金,企业创始人出让企业的一部分股权或者期权,以达到融资的目的。信用歧视问题,长期以来,国家和地方政府采取抓大放小的政策,要求金融机构重点支持大企业,保证大企业的信贷,但是对小企业贷款需求不重视,一些银行甚至对企业注册资本100万元以下的企业不提供贷款,这样就断掉了重小企业急、少、繁的融资渠道。目前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趋向两极分化,一直以来商业银行是中小企业主要的融资渠道,但是银行出于收益风险的考虑,加上商业银行之间没有严格的市场定位,对企业金融的支持方面银行是比较慎重的,其中最容易受到宏观调控或者政策的影响。尤其是建筑行业,近几年来房地产行业市场过热,房价持续上涨,为了限制炒房和防止房地产泡沫,国家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政策,缓解房价增长过快。2016年国庆期间,全国21个城市出台了住房限购令,天津、苏州、杭州等城市对外地人购房数量进行限制;北京、深圳等城市提高了首套自住房的付款比例,对已经拥有一套房子的家庭,如果在此申请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购买住房的,无论有无贷款记录,首付款比例不低于50%,购买非自住房的,首付比例不低于70%等等,这些政策的出台一定程度上对缓解炒房热,房地产市场进一步降温。根据国家的宏观调控,对房地产行业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首先是银行对房地产的资金支持力度会下降,特别是中小建筑行业,对资金的需求特别大,一旦银行缩进对企业的贷款,那对企业将会是致命的打击。中小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和产品质量低,缺乏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同时企业在收集市场信息的能力比较弱,无法根据经济政策、金融环境、行业发展趋势等变化做出有效地判断,所以抗风险能力比较弱。受到企业规模限制,中小企业融资非常难,融资渠道单一,企业融资的成本比较贵,导致企业资金严重不足。很多企业往往没过多久就破产了,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周期非常短,中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5年,企业死亡率居高不下。融资难、融资贵,是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中小企业很难通过银行获得融资,就算融资成功了,融资的成本也超过了银行的基准利率,一些企业的融资成本甚至超过了20%,很多中小企业不是被竞争对手打垮的,而是被高融资成本拖累,企业的经营利润无法抵偿高额的融资成本。此外“过桥”成本与互联互保风险的爆发,更进一步推高了中小企业的死亡率。类似建筑企业这种快速扩张的企业而言,如果融资无法及时解决,引资金链断裂而意外死亡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二、中小企业融资特点
(一)中小企业融资渠单一
当前我们国家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比较窄,外部融资的比例过低,企业往往通过内部积累。虽然国家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但是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较大的改善。由于中小型企业的管理制度不规范、经济规模小、相关财务信息不透明等特点,金融机构在对中小企业开展金融服务的时候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获比较完整的信息,因此金融机构都愿意做大企业的金融服务,而不愿意做小企业的金融服务。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是通过自筹资金,资金额度比较小,无法支持企业的发展资金需求。中小企业融资的渠道有很多:国家发行债券、股票、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等,随着市场经济该和,国家基本取消了非国有企业的财政支持。而债券发行门槛高、融资门槛高,很多中小企业不符合融资要求,当下我们很多企业往往不在国内上市,而到其他国家上市。而且中小企业发展很不稳定,贷款风险很高,所以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紧缩,在没有资金和市场的支持下,中小企业不得不选择民间借贷。由于民间借贷是属于黑市,属于非法集资,具有巨大的信用风险,我们国家明令禁止。
(二)融资成本高
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银行信贷是获得外部融资的主要方式,但是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低,能贷款的额度也是有限的。而且与大型国有企业相比,中小型企业借贷成本高出银行借贷的正常基准利率,而且银行如果发放贷款给中小企业,还需要采取抵押和担保的方式,手续十分繁琐,企业需要承担资格审查费、年审费用、抵押资产评估费和担保费等诸如此类的费用,进一步增长了企业融资的成本,而且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审批程序非常严苛,审批的时间比较长,增加了企业等待的成本。所以为了尽快融资,很多中小企业选择了民间借贷,民间借贷在我国属于非法集资,风险大,成本高。
三、中小企业融资风险
(一)政策风险
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风险主要是指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动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影响企业到期债务偿还的风险。在城镇化过程中,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建筑规模不断扩大,房地产行业几乎成为了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大量的民间资本涌入房地产业,进一步刺激了房地产的市场。国家为了对房地产投资进行有效地调控,出台了相关的政策。银行对房地产相关贷款的审批越来越严格,提高房地产行业的贷款利率等,这些金融政策的变动对建筑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融资形式都会产生深远影响。
(二)经营风险
中小企业融资的经营风险就是指中小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风险,因为经营不善而使企业的现金流量减少、资金链断裂、到期债务不能偿还的风险。中小型建筑企业,他们经济规模比较小,实力比较弱,融资渠道非常有限,缺乏一定的风险意识,往往对市场需求把握的不够准确,而且风险控制意识不强,对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形势认识不全面,往往存在盲目投资的情况,投资的时候没有认真核算财务成本。
四、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控制
国外一些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比重都超过了90%,它们在发展过程中,也曾经或多或少的遇到融资方面的困难。不过政府积极采取各项措施,有效地解决了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方面,中国也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让它们继续在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和就业增长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为了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国家、金融机构和社会都应该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为了稳定房地产的发展,国家出台了严厉的房地产控制政策,但是对一些国家发展需要的项目,政策依然应该大力支持。在企业的融资、技术等方面提供一些优惠政策。比如让一些大学、科研机构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特别是近年来智能建筑、绿色建筑等概念的提出,给建筑行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建筑企业需要相关的建筑专家、技术专家给予一定的技术支持。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2016年10月10日,工信部联合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利用应收账款帮助企业向银行贷款,目前国务院成立了600亿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帮助中小企业利用仓库里的存货向银行进行贷款。
(二)企业要提高风险控制意识
建筑企业在投资的时候,必须加强预算分析。建筑企业应该聘请有项目经验、有能力的财务人员到公司任职,对公司的每一项重要投资,进行财务预算、成本分析、风险控制。从而有效地规避企业投资风险。
(三)建立信用担保体系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指的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和债权人约定的担保方式,由债权人提供担保,在担保期间,如果企业没有按照合同规定的日期偿还债务,就由担保人履行债务。担保体系能够有效消除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但是具有一定的风险,因此一般的个人或者企业不太愿意提供担保信用。所以应该建立政府担保信用体系,发挥政府的领导作用,政府资助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四)大力支持和发展互联网金融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市场也呈现强大的发展势头,催生了数千亿美元交易金额的移动支付产业和数百亿美元的P2P平台,正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消费和理财习惯。传统的金融模式往往通过线下,企业必须到银行柜台进行办理,企业融资成本高、需要耗费的时间成本和等待成本非常高,而通过互联网金融,贷款人只需要将相关的资料和证明提交,24小时通过审核就可以立即拿到钱。如今越来越多的互联网金融机构给对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服务。2016年阿里巴巴旗下的网商银行利用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无门槛、无抵押、快速的融资服务。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1—20万不等的小额贷款。
五、结语
企业应该加强内部监管,提高风险意识,并建立健全风险控制制度,将风险控制贯穿于企业的每一个生产经营活动环节。我们的中小型建筑企业应该转变传统的粗放型发展之路,而应该走高科技发展之路。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根本上扭转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而导致的融资困难问题,有效地规避融资风险。此外政府、金融机构也应该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6:试论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机制
实践证明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对于完善内部管理、预防和控制各种风险、顺利实现组织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如何保证企业财会信息真实可靠,构建有效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机制,已经成为当前企业高管层和关注的重点。企业内控所暴露出的问题基本可归于机构设置内控缺陷,观念落后、目标考核粗放、权责不清,授权模糊。特别是企业上了一定规模之后,在全球金融危机的经济动荡背景下,没有完善的风险识别机制,企业难以及时化解多年积淀的风险,业主们用血缘关系或指派亲信等习惯手段,控制企业的内部舞弊和道德风险显得苍白无力。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就更加显示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重要的地位。笔者以多年从事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经历,谈谈民营企业建立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的一些想法。
一、 目前企业风险与内控管理的现状现阶段许多民营企业为实现业务快速扩张,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工作环节上远远滞后于业务的发展。虽然在日常的工作中逐步按ISO标准化建立了相关制度与规定,但有关制度和规定等建设,基本上是在事后发现问题或影响工作流程时,由相关业务部门仓促被动出台了一些规定或制度,也没有明确的部门组织评审和事后监督。在形式上未能分清制度和操作细则的层次,在高度上由于是部门牵头制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控制上按部门进行简单制约,未能分离不相容岗位。在授权上未能建立治理结构框架下的授权机制,在制度覆盖上未能形成系统一体化管理机制,在目标控制上由于没有全面预算管理的机制,量化指标过于简单,未能体现企业追求价值最大化的内涵,在考核上有些虽借用KPI管理方法论,有关KPI指标没有从整个价值链上去提炼和挖掘。公司上下未能形成主动接受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理念。造成上述机制缺陷的原因,大致可归纳为,其一是近阶段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给社会和企业创造太平盛世经营环境下,生产要素的大幅上升和业务的高速发展掩盖了内在积淀风险与问题因素;其三是财务基础非常薄弱,无法提供和提炼准确的供决策层有价值导向目标的相关数据因素;且与民营家族企业没有外部压力难以主动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因素有关。针对上述的缺陷和因素,结合企业实际需求。企业建立基于内部控制为基础贯穿战略控制为导向的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已刻不容缓。
二、建立企业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机制的基本条件与原则
控制构架设定――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五大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措施、信息沟通和内部监督5要素框架,构成了企业内控设立的基本条件。上述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一个统一的企业内部控制框架。通过要素的循环,充分体现了以内部环境为基础、以风险评估为重要环节、以控制措施为重要手段、以信息沟通为重要条件、以内部监督为重要保证的完整的内控机制。企业内控具体设计时因遵循5要素框架的以下四项原则:
1、建立内控机制应遵循的重要性、全面性、制衡性、适应性和成本效益原则。第一,要识别评估企业潜在的主要风险点和面,进行轻重缓急排序;第二,内控制度覆盖要全面,要从内到外、由上至下、从部门到岗位,分不同层次不同形式进行覆盖;第三,设置相互制衡是内控的主要目的,所有的制度均应有部门或岗位予以制衡;第四,制度出台要充分考虑成本和适应的原则,如果把一些发生概率很少涉及面很窄的控制环境安排很严密的制度那就失去制度设立的目的。
2、自我评价的原则目标、计划、执行、检查构成管理四步曲。自我评价就是检查环节,是保证目标实现的最重要的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与否应通过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和内审制度来保障,有条件可聘请非同一审计机构其他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出具内控审计报告。
3、机构独立设置的原则机构独立设置是内控体系中内部环境环节最基本的要求,内控主管部门应独立于经营层之外,
许多民营企业监事会形同虚设,在强调内控时必须正视这个现实问题,否则建立内控就失去意义。应遵循公司治理框架下,董事会负责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监事会对董事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进行监督。内审计委员会负责审查企业内部控制,协调内部控制审计及其他相关事宜等。经营层负责组织领导企业内部控制的日常运行。企业应当成立独立机构或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
4、控制措施和风险识别的设定原则控制措施设置应考虑,外部反舞弊协议、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手段。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办法,按照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及其涉及面等,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排序,确定关注重点和优先控制的风险环节。
三、企业风险与管理内部控制运行的特点
我国风险内控管理尚在探索阶段,现有较权威的法规是财政部等5部委在7月1日颁发《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该部法规在形式上借鉴了COSO报告内部控制5要素框架,同时在内容上体现了其风险管理8要素框架的实质,构建了以内部控制为基础的过渡性法规。但该部法规仅在上市企业从207月1 日开始强制执行,其他企业可参照执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是密不可分。在企业内部的不同层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应该各有所不同。例如在战略风险控制方面,风险管理应该发挥主导性作用,内部控制起配合辅助作用;然后从战略风险到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最后到财务报告,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相对重要性逐步发生逆转,直到财务报告层次,内部控制发挥主导作用,风险管理起配合作用。因此,企业在建立该机制是应根据企业本身所处的管理提升不同阶段,设置有侧重面的阶段目标,否则,将会造成运行成本上的浪费。根据我国的国情,现有的法规是以突出内部控制为主线,贯穿风险管理的内涵。其原因是由于国内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人才相对匮乏,目前仅国有控股银行有这方面的内控专业人员。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还处于基础建设起步阶段,如强调全面风险管理,会使企业无法承受人力资源与成本的压力。对此,建议企业在建立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时,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在内控机制提升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全面风险管理建设。注:全面风险管理涵盖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监控框架的实质8个方面要素。
四、 企业风内控机制建立的规划目标
根据企业内控建设的需求,要明确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目标定位。确定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定位目标要满足风险评估和控制手段的要求;要与企业行业地位相匹配,如企业已跻身行业龙头地位,其定位必须要有一定的前瞻性。特别是行业龙头企业,在内控建设上已没有喘息的机会,业务的高速发展同时也是风险快速积累的过程,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不确定性的也在不断增加。企业家的基本职能是管理风险。无论从目的、目标,还是从要素来看,内部控制的根本功能是风险管理。因此,在机制建设的规划上就要以高起点去规划,以适度导入全面风险管理的框架的要素的规划目标去设置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框架,可以从源头上梳理战略层面和战术层面的问题冲突。在具体的建设过程要遵循与实际结合的原则、近期与远期规划相结合的原则、系统性与局部结合的原则、轻重与缓急结合的原则、成本与效益的结合原则及时间紧迫性的原则。
五、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作用和意义
相关文章:
企业税收筹划风险控制研究02-03
信贷风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02-03
信贷风险控制研究论文02-03
IT项目外包服务管理与风险控制研究02-03
《经济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02-03
烟草公司税务风险自查与控制的研究02-03
保险行业供给侧服务创新研究——庆阳市平安保险公司财务风险分析与控制探究02-03
ERP系统实施试运行的风险管理与控制研究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