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军事文化

关键词: 军事 内容 中国 思想

第一篇:中国古代的军事文化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同学们好。我们学习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目的,是想使大家对其主要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以便古为今用。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内容极为丰富。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历代兵书多达3380部,23500卷;目前尚存兵书2308部,18567卷;其中比较有价值的100多部,被选入百科全书的有39部。主要介绍讲两个问题: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发展概况

二、孙子兵法 (重点) (教学时间为4学时,理论课与看录相各2学时)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发展概况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历史沿革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初步形成:

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中国为奴隶社会时期。也就是在这时国家建立了军队,出现真正的战争及其相适应的军事思想。

军事思想的特点:

1,把军事视为对内统治的特殊手段。由于所受外部侵略少,当时的军队主要承担了相当于今天武装警察的功能。、从兵书上推测,其军事思想的出发点都是探求如何通过军事手段来治理诸侯和镇压奴隶反抗的问题。

2,以“礼”和“刑”为治军的基础。在今天,为保持部队的士气和战斗力,通常采取的办法是提高物质待遇,进行政治教育和强调军法军纪等等。;而在那时主要是进行处罚,对奴隶士兵的处罚是详细而又严酷的,如周朝的五刑之律竞达3千多条:墨1000条、劓1000条、非500条、宫300条、大辟300条,如若士兵集合迟到,就要被砍去脑袋,可见当时刑法之严酷。礼主要是针对奴隶将领,并不对其进行身体的处罚。

3,迷信色彩重。此时战争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每次作战之前都要到庙里烧香拜祖,乞求祖宗和神仙的保佑。一些军事行动的决策如出兵的时间,攻击方向等也必须事先占卜,而后才能确定。因为在他们看来,战争的起因和胜负都是上天决定的。 4,以车战为主体的作战指导思想。当时战车是军队的主要装备,军事思想也是以战车为主。(略) 1 总的说来,此时并不重视和提倡谋略在军事中的运用,相反视谋略为小人之举,不仁不义。如春秋时期宋、楚两国在温水交战,,,宋国在战前已布好阵势,有人向宋襄公建议趁楚军对正在渡河而处于混乱的时机出击,但宋襄公“讲求仁义,耻于诡道”结果遭到失败。毛泽东曾评论宋襄公是“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这一时期代表作是《军政》《军志》,现己失传,估计为编制条令一类的书。

(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成熟

时代背景27大约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为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它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由于文化的普及、战争的频繁发生、各国君对军事的重视,在这一时期我军古代军事思想取得最为辉煌的成就,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军事专著,被封建社会一直视为兵学经典的7部兵书中,就有5部产生在这个时期,其中包括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军事理论的奠基作《孙子》。

军事思想的特点:(略) 主要兵书:《武经七书》中的五本:《管子》《孙子》《吴于》《司马法》《尉缭于》《六蹈》《孙膑兵法》

(三)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时代背景:自秦始皇统一中国至1840鸦片战争,我国为封建社会时期。但历代封建王朝为巩固其统治,限制人们对军事的研究和探讨,影响了军事思想的快速发展。

军事思想的特点 1,战略思想成熟、完善

项羽败于刘邦,主要原因是在战略筹划方面比刘邦差;有了诸葛亮隆中一对,刘备才有了立足之地s明朝的朱元璋,因为听取了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才取得了天下。在中国历代开国皇帝中,由农民起义领袖转化而来的只有刘邦和朱元璋,而他们二人恰恰是在战略构想方面高人一筹。以上这些正反事例说明在这一时期比较成熟。

2,与各军兵种相适应的军事思想的形成。

由于骑兵、舟师的出现及火器的应用而出现相应的军事思想。 3,军事理论的研究向体系化发展。

先秦兵书的特点是内容繁杂,无所不包,同一本兵书可能包含战略、战术、气象、地理、兵器、训练、编制等不同的内容。而这个时期的兵书除了总体性的研究外,还有各个方面的具体研究,专题性的兵书增多。从一些兵书的书名就可以看出这种发展倾向:《历代兵制》《守城录》《练兵纪实》《神器谱》《火攻挚要》《海防图论》等。

2 其它代表作:《武经总要》《三略》《李卫公问对》《太白阴经》《武备志》等

二、孙子兵法 .

主要介绍五个问题: (一)《孙子兵法》的影响 (二) 孙子的生平

(三)《孙子兵法》的哲学价值 (四)《孙子兵法》的文学价值

(五)《孙子兵法》的军事价值(重点) 。 (一)《孙子兵法》的影响

海湾战争爆发后,美国记者报道说2500年前的孙子好参加了这次战争;因为每一个美国海军陆战军官的背囊里,都装有《孙子兵法》的英译本和一盘解释性的录音带。

在唐朝武则天执政时期,日本学者吉备真贝格《孙子兵法》带回讲授,在日本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称《孙子兵法》为“兵学经典”“世界第一兵书”,把孙武推祟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德皇威廉二世在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以后,曾经兴叹:“早二十年读《孙子兵法》,就不至于遭受亡国之痛苦了”。军事家拿破仑在戎马控偬的作战空隙,还手不释卷披阅《孙子兵法》。英国蒙哥马利元帅在会见毛主席时建议将孙子兵法作为世界所有军事学府的教材。英国军事理论家B.H.利德尔口哈特在其代表作《战略论》中引用了七名军事家21条原则,而引用孙子的就达15条之多,远远的排在首位。 在中国,历史上曾有二百多位注释家拟文著书,注解《孙子兵法》宋代将《孙子兵法》列为《武经七书》之首。三国时的曹操曾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明代的茅元仪则说“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孙子兵法》这种承前启后作用。中国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对《孙子兵法》评价很高:“就中国的历史研究,2000年的兵书有十三篇,那十三篇兵书,便成为中国的古代哲学。”老一辈无产阶段革命家都非常重视对孙子兵法的研究。

《孙子兵法》在社会其它方面也有着广泛的影响,文学家评之为“不朽不灭的大艺术品,哲学家颂之为“人生的哲学”,政治家视之为“政治秘诀、外交教科书”,医学家赞之为“治病之法尽之矣”,商人和管理学家则把《孙子兵法》定为企业管理和市场竞争的必读教材,美国著名管理学家乔治在《管理思想史扩中甚至说“您想成为管理人才吗,必须去读《孙子兵法》”,《孙子兵法》俨然成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3 百科宝库。 (二)孙武的生平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大约与孔子同代。他的祖先姓陈,是陈国(河南淮阳)入。陈厉公的儿子陈完因战乱到齐国避乱,被齐桓公授之以主管手工业的官,后来改名为田完。几代之后成为齐国新兴势力的代表。由完的第五代子孙田书也就是孙武的祖父因为作战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并将乐安封给田书。春秋时代,姓是全族的共同称号,而氏是族中某一支派的称号:田书这一支,就是以田为姓的族中,又以孙为氏的一个支派;后来姓、氏不分,人们把田武又称为孙武。齐国是一个群英荟翠的地方,如齐国的开国鼻祖是姜太公、后来的管仲都是历史上显名的军事家。这些(家世、社会环境)对孙武研究兵法都有很大的影响。后来因齐国内乱到吴国(江苏苏州),经伍子胥七次推荐被吴王委任为将。孙武为将以后,为吴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据《史记》记载,孙武助吴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吴王夫差当政以后国事紊乱,孙武的事迹已不见史书记载;江苏吴县东门外建有孙武的坟墓,孙武可能是隐退山林,老死它乡。 (三)《孙于兵法》的哲学价值

孙子是;位唯物主义者,他认为战争的胜负不取决于鬼神,而首先取决于敌我客观条件(五事七计),同时他也注意到意识对于物质的反作用,他提出的“诡道”“庙算”就是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也就是说;有了胜利的物质条件只是具备了胜利的可能性,要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还必须加上主观的努力。兵力强大时,通过主观努力,就可以用小的代

价取提胜利;兵力弱小时通过主观努力,就可以以弱胜强,以少胜多。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孙子兵法》中对立统一的概念有85对,使用260次之多;而且它还举例说明对立双方在某;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逸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四)《孙子兵法》的文学价值

在文学上,它结构严谨,逻辑严密,语言生动、简练,修辞方式丰富多彩,是一部难得的优秀文学作品。

《孙子兵法》以《计》篇统领全局,层层论证,同时各篇又独立成章、相互照应,从而逐步揭示出战争的基本规律及指导原则。他每提出一个观点,不但讲明其是什么、为什么,还要回答怎么办;比如,在提出战略速决这一观点时,不但说明为什么要速 4 战速决,而且还说明怎样才能速战速决,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因而令人信服。

《孙子》语言极为生动。如说明奇正之变循环无穷时:“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在,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孙子》语言极为简练。谈到如何把握虚实夺取主动时说:“„„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只用了一百三十多个字),而西方近代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在论述这一问题时却用了几个章节的篇幅。

(五)《孙子兵法》的军事价值(重点) 《孙子兵法》现存13篇,约6000余字,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由《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组成,侧重论述军事学的基础理论和战略问题。第二部分由《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组成,主要探讨战术问题。第三部分由《火攻》《用间》组成,论述了战争中的两个特殊问题。下面依次介绍第一部分每一篇的内容。对第

二、第三部分各篇内容进行概括介绍,不再一一阐述。

第一篇《计》。“计”为何意?孙子为什么把《计》篇作为第一篇?《计》篇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孙子认为,将帅在指挥作战之前,首先要能判断战争结局,判断的客观依据是“五事七计”,主观依据是诡道、庙算。

“五事七计”论。五事是指道、天、地、将、法,七事是对五事的具体论述,就是说,判断胜负要看“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

“诡道”论。孙子认为要获得胜利还要善于运用计谋。“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其核心是“攻击不备,出其不意”。解放战争时期,(47年3月),国民党部队对我,由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当时敌人的兵力部署,主要在山东和陕北两地,中间是所谓抵得上四十万大军的黄河防线,企图以东西两翼夹击,聚歼我军于从陕北至山东沿黄河所构成的“乙”字形弧内。而刘邓大军突破黄河防线,直指大别山,随后陈谢、陈粟向南挺进,三路大军经赂中原,实施战略进攻,有三点令蒋军“意外”:1,转入战略进攻的时间。(兵力对比还处于劣势)。 2,开始进攻的地点(黄河)、前进战线(黄泛区)、展开目标(大别山)。3,进攻的方法(放弃后方)。这种出其不意的战略进攻,加快了蒋军的灭亡。

5 “庙算”论。“„.。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2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孙子特别强调作战之前要进行周密筹划。赤壁大战时曹操周瑜火攻而大败,曹操带领残兵败将逃到乌林;葫芦口、华容道,分别受到赵云、张飞、关羽的伏击,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擅于筹划。

总之,孙子在计篇里认为,判断胜负的客观依据是“五事七计”,主观依据是“诡道”“庙算”。对这些主、客观条件加以分析可以看出,为什么项羽勇猛无比却不得不霸王别姬自刎子乌江,诸葛亮神机妙算六出祁山却无功而返,孙子的《计》篇就象一面镜子,折射出历史上的胜败荣辱。任何一个指挥员,都应该事先“计算”战争的结局,而后决定打与不打。

如果预料能够取胜而决定打,那么进行战争准备筹划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是什么?孙子第二篇《作战》篇和第三篇《谋攻》篇回答了这一问题问题。第二篇《作战》。孙子认为在作战之前进行战争筹划时就应该立足于“速战速决”。原因有二:一是经济上承受不起,二是如果时间太长,既使胜利了,自己国力也会衰退,其它国 。可能乘机灭掉自己。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总结越南战争失败的教训时说:“越南战争的结局早己被中国两千多年前的战略家孙武揭示出来”当时他引用的话就是“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为了达到速战速决,孙子还提出了两条作战指导原则“因粮于敌”‘卒善而养之”。游击队歌就是因粮于敌的表现;拿破仑远征俄国失败而归,一个重要原因是俄实施坚壁清野的政策,切断了它的后勤来源。红军第一次反围剿时,18师师长张辉瓒,将其头割下来放在竹筏上顺赣江漂流。第二次反围剿时发现敌军抵抗顽强、投降的很少,事后查明是由于我们妄杀俘虏所致。

第三篇《谋攻》。作者认为:作战的目的是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也就是“兵不顿而利可全”。为此它提出两个原则:

一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原则,另一个是“战而胜之”用兵原则。孙子主要研究第二个原则3要战而胜之必须做到“五知”:—“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3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不论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还是“战而胜之”,战前都要知已知彼。

毛泽东同志对知己知彼这一原则给予很高的评价。毫无疑问,任何作战都应该首先做到知己知彼。47年菜芜战役,我军之所以取胜,:7是因为知己知彼,而蒋军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将既不知己又不知彼。

要做到知已知被,就要“相敌”、“用问”。美军通过我解放军报,就可了解我军的 6 全部动向;有的先进武器,是通过其产品说明书仿造而来的,从另一方面说明“相敌”的重要性。

《孙子兵法》第

四、

五、六篇主要回答作战中应遵循的原则。

《形》《势》《虚实》之间的关系。孙子论著认为兵“形”似水,用水的多少来比喻军队的量(取胜的客观条件)。把水放在高处、决其堤口从而形成一泻千里不可抗拒之势,称之为“势”(取胜的主观努力)。“虚实”是形、势在不同情况下的灵活运用。

第四篇《形》。孙子在这篇中有主要观点是:

作战中首先要“立于不败之地”。主张“先为不可胜,以持敌之可胜”。夷陵之战中陆逊先居险不出,而后待机火烧刘备之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其次要“胜于易胜”(先胜而后求战) 柏举之战前吴王采纳孙武、伍子胥的建议,派三支军队轮番袭扰楚国,使楚军疲于奔命,国力空虚;而后千里奔袭击败楚军,就是先有了取胜的把握才求战。相反仁川登陆中美军虽然胜利,但登陆点的选择风险过大:,此类战役并不可取。

第五篇《势》。主要观点是“勇怯,势也”。作战中人有勇有怯,但勇、怯不是天生的,与生长地无关,关键在于如何的运用,去创造有利于我的态势。“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要创造好的势,就要“以正合,以奇胜”

第六篇《虚实》。作战中最主要的(作者也首先提出)是“致人而不致于人”。

“避实而击虚”才能力争主动。怯弱乱饥劳寒不虞为虚,勇强治饱逸众有备为实。

“避实而击虚”的表现形式:

先处战地(先战领有利的地形,相当于把“水”放在安全高处,有利于形成势能,也是以正合)“凡先处战术地而持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

攻其必救(打击敌人的要害和弱点,当“水”的高度不能改变时,就要尽力使水流向低的地方,打击处于“低洼处”的敌人) 把握战机(当“水”的高度不能改变,而敌又不处在易于被打的“低”处时,应该想方设法如通过动敌、以利诱之来诱使或持敌走向“低”处,使强敌变弱,而予以打击) 我专敌分,我方应注意集中力同时迫使敌分散力量;

因敌制胜。项羽过漳水以后破釜沉舟取得了救赵的胜利,韩信背水列阵也取得了井陉之战的胜利,马谡将部队放在孤山之上却失去街亭。造成不同结果的原因是项羽、韩信能正确理解运用“陷之死地而后生”这一原则,而马谩却生搬硬套。

7 以上是《孙子兵法》的前六篇。因时间关系不一一介绍。下面从整体介绍《兵法》中有价值的军事思想。

重战、慎战、备战思想

重战。“兵者,国之大事,死后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十一家注孙子》:兵之外死,系国内之亡,是故兵败长平则赵亡。世界有四大文明古国,其中之一(古巴比伦)早在公元前8世纪己不复存在,就是因为战败而亡。可见战争实在是“不可不察也”。

慎战。孙子不是好战主义者,相反,他对战争是非常谨慎的。“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主张“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伊拉克没有对国际社会的反应作充分的估计,草率发起入侵科威特特的战争,结果使伊拉克人民陷入苦难之中,可谓战而不慎。刘备为报私仇,率而起兵,结果兵败夷陵。

备战。“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战争的立足点应放在事先做好充分准备,严阵以待,使敌人不敢轻易向我发起进攻)。瑞士之所以近二百年无战事,并非仅仅因为它是中立国,而是因为它的战争潜力;在宣布中立后,更加重视国防建设,二次大战时其防空洞大多是几十米,95%的人员可进入地下,据说是人手一支枪,所以希特勒不敢动它。三峡工程早在50年代就动议建设,但一直拖到94才“动工,原因之一是考虑到三峡工程建成发后,如果敌炸我大坝,会使我下游遭受水灾。

去年8月9日,日本国会通过法案,把具有军国主义色彩的“日之丸”“君之代”作为其国旗国歌,其军国复活倾向昭然若揭。在其它国家并没有对美构成威胁的情况下,美仍在增加军费。对于这样的国际形势我们应该怎么办?我还是想用孙子的这句话来回答这个问题„„“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和平不是别人的恩赐,而是靠我们手中的实力;和平也不是我们的口头呐喊,而是必须为之作出切实的准备;我们的和平在于我们自己。天下虽安、妄战必危,科威特不正是被自己的阿拉伯兄弟赶出家困吗?在去年5月8号之前,谁能预料我们的大使馆会遭到野蛮轰炸。让我们牢住祖先们的谆谆教诲,为我们的和平作出自己的努力吧。

第二篇: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概述录讲稿

一、 我国古代军事思想概述(北京工业大学)

1、夏、商、西周时期(形成期)(插5) (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 以军事视为对内统治的特殊手段 以车战为主体的作战思想 以天命观为核心的战争观 以“礼”和“弄”为治军基础 主要军事文献:《军志》、《军政》

二、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

首先是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期,这个时期是公元前21世纪到前771年,是夏商西周时期,这个时候的军事特点呢,他是以军事为对内统治的特殊手段,也就是说在这个时期,由于战争非常的少,侵略也非常的少。他的军队实际上就是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武装警察这样的功能,他呢处于统治者对内来统治诸侯来振压奴隶反抗和起义的主要的这样一个手段。这是第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这个时候是以车战为主体的作战思想,也就是说这个时候主要的武装设备,实际上就是战车。如果哪个国家战车多了,实际上呢他的军队就比较强大,就容易取得战争的胜利,第三个特点是以天命观为核心的这种战争观,也就是在每次战争的开始,他们都要到祖庙里面烧香拜佛,祁导祖宗的保佑,祁导神的保佑,甚至对战争出发的时间,什么时候开始进攻,都是通过占卜来决定的,因此他们认为战争的胜利是由天来决定的,第四个特点是以礼和刑为治军的基础,大家知道,我们今天的军队为了鼓舞士兵的士气,主要的是采取提高物质待遇,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然后加强军纪军规这样的一个教育,通过这样的手段来治军,而在古代主要是以礼和刑这样的形式来治军。我们来看一下在周朝,就是对于这种五刑就有三千多条,非常的殘酷,比如说有这个黥面,害割鼻,断足,去势,杀头,举一个例了,如果集合的时候,你迟到了,那没什么可商量的,立马杀头,所以他这个刑法是非常这个严厉的,但是他有一个特点,他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这是什么意思呢,他的刑都是对老百姓的,而这个礼是对达官贵人的,所以呢这个礼只能相对来说呢,他要轻一点,所以他对老百姓还是非常严厉的。这是这个第一个时期,那么我们再来看看我们第二个时候,我们称之为成熟期,是公元前七百七十一年到公元前二百二十一年,频繁的战争实践和频繁活跃的学术气氛,使许多代表封建阶级的军事家和兵书菱不断涌现 ,军事论著比较全面、深刻地从战争论、治兵论,用兵论及研究战争的方法论等方面探讨了军事活动规律,也标志着其已基本成熟。这个时候呢,军事思想基本成熟,这里有一个例子,也就是说我们古代称之为精典的七部兵书。其中五部都是在这个成熟期这时产生的,比如说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他们是《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等等这五部著名的兵书都是在这段时间产生的,第三个阶段呢我们称之为发展期,这个时间是公元前二百二十一年到公元1840年,也就是鸦片战争前期,这个是秦至前清时期,这个时期战略思想成熟,兵法研究深逐,军事理论形成体系,举几个例子,在这个时期我们就出现了,两位由农民领袖最后做上皇帝宝坐的这样的战例,一个是刘邦,刘邦战胜了项羽,最后他当上了皇帝,另外还有朱原章。他由于听取了他的大臣朱升这个建议,造高筑墙,缓称王这样等等这样的毛略,最后他也成为中国的皇帝,还有这个时候大家知道,由于刘备有了诸葛亮,也使他呢在三国立足,所以呢为什么刘邦和朱原章,能够最后做上皇帝宝坐呢,就是因为他们要比别人这个战略思想要成熟。他有很多这种毛略,所以呢这个时候呢,从军事思想上来说呢,除了这些综合性论著呢,出现了专题性的兵书就比较增多了。

第三篇:2018年士兵提干考试军事知识考纲: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关键词:士兵提干考试

大学生士兵

张为臻

军事知识

军事思想

一、形成与发展

第一阶段:初步形成时期(夏、商、西周时期) ①时间: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8世纪,中国为奴隶社会时期

②战争的主要特点是:兵器以木器,石器为主,作战方式基本是以密集队形进行集团肉搏正面冲杀。

只是到了商代以后才逐渐以车兵为主,作战中形成了以车兵为核心的方阵队形,产生了一些萌芽的军事思想。

③军事思想:

一是把军事视为对内统治的特殊手段。由于当时所受外部侵略少,军队主要承担了治理诸侯和镇压奴隶反抗的任务。二是以“礼”和“刑”为治军的基础。三是迷信色彩重,形成了以天命为主的战争观。

④代表作:《军政》《军志》

第二阶段:趋向成熟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①时间:大约从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末,它是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

②战争特点:一是从战争形态来看,争霸战争,兼并战争非常激烈,频繁,大约有600多次,用兵数量也逐渐增多了,由几千人发展到几十万人;战争的时间也长了,以前的战争,一战就解决问题,到后来有打几个月的甚至经年不息。二是从军事技术来看,铁兵器的制造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军事筑城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有的国家筑了方城,长城;攻守的器械也开始增多,如云梯的使用。

③军事思想:

一是形成比较完整的战争观,如“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已被各国所接受; 二是总接出了一些战争的指导原则,如“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知己知彼,百战不贻”

等; 三是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外交斗争同时或交互进行。如晋,楚城濮之战,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了这一思想。

这一时期产生了一些有名的军事专著。被封建社会一直视为兵学经典的《武学七书》中,就有5部产生在这个时期,其中包括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军事理论的奠基作《孙子》。

④代表作:《孙子》《吴子》《孙膑兵法》《司马法》《尉缭子》《六韬》等。

第三阶段:丰富发展时期(秦至五代时期) ①时间:大约从公元前3世纪---公元10世纪中叶

我国经历了秦,汉,晋,隋,唐诸王朝,是封建社会发展的上升阶段

②战争特点:秦朝统一天下后,进入了以铁兵器为主的时代,骑兵成为战争力量的主角,出现了新的军种——舟师水军。

③军事思想:一是战略思想趋向完善,成熟,诸葛亮的《隆中对》成为当时的决策楷模。二是出现了许多总结军事斗争经验的兵书,特点是通过战例来说明问题。如《李卫公问对》

第四阶段:体系完善时期(宋至清前期) ①时间:大约从公元960年到1840年,我国经历了宋元明清(前期),这是封建社会会的后期,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形成体系的重要时期。

②战争特点:火器逐渐普遍使用,战争进入了冷热兵器时代 ③军事思想:

一是武学开始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并确立了兵书的正统地位; 二是兵书数量繁多,门类齐全,共1815种,占古代兵书总数的3/4以上; 三是兵书概括性强,自成体系,宋仁宗将《武经七书》列为武学必读之书。

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战争的起源、性质和作用 ①战争的起因

《吴子》兵法认为"一曰争名,二曰争利,三曰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 ②战争的性质

《吴子》兵法指出:"一曰义兵,二曰强兵,三曰刚兵,四曰暴兵,五曰逆兵。"即禁暴除乱,拯救危难的军队叫义兵;仗恃兵强、征伐列国的军队叫强兵;因君主震怒而出师作战的

军队叫刚兵;违背天理贪图不义之财的军队叫暴兵;不顾国衰民疲,兴师动众而出战的军队叫逆兵。张为臻博客。

③战争的作用 (二)战争与政治

《司马法》指出:"以义治之之谓正,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争,不出于中人。" 意思是说采用合乎正义的措施来治理国家,这是正常的方法,用正常的方法达不到目的就采取特殊的手段,特殊手段是以战争方式表达出来的,而不是以和平方式表现出来。

(三)战争与经济

战国时期齐国的管仲有比较深刻的论述,他明确指出,"一朝之师,十年之蓄积殚,一战之费,累代之功尽"。正因为战争对经济如此依赖,所以,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家明确提出"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的慎战思想和"因粮于敌,务食于敌"的补给原则。《孙子》兵法也因此提出速战速决的战争指导原则:"久暴师则国用不足"。这一原则在战争消耗十分巨大的现代战争中,仍然值得借鉴

(四)战争与主观指导

《孙子》兵法中说:"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关于战争中的主观指导,《孙子》兵法中也明确指出:"因利而制权。"又说:"敌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五)将帅修养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家特别重视将帅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孙子》兵法强调:"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吴子》兵法中则指出"总文武者,军之将也。" (六)治军

关于治军,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家突出了两个方面:一是法令法规的建设与实施。《孙子·计篇》谈"庙算"的时候,强调了一点,那就是敌我双方"法令孰行"。二是要求从实战出发训练士兵。在训练方法上主张"教得其道","练心"、"练胆"、"练艺",以提高士兵的作战能力

(七)战略战术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家的著述中关于战争谋略与战术的论述,有很多是相当精辟和有见地的。例如:"上兵伐谋","以全争于天下"的以谋制胜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威慑战略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知彼知己"的因敌制胜论;"度势,料势,为势,应势"的胜可为论;"先人有夺人之心"的"兵贵先"的先发制人论;"后人发,先人至"的后发制人论;"致人而不致于人"的

掌握战场主动权论;"善用兵者,无不正,无不奇,使敌莫测"的奇正相变论;"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进退无形论;"以众击寡"的集中兵力论;"兵贵胜,不贵久","兵之情主速"的速胜论。

(八)关于取得战争胜利的其他保障

在战争中的物质储备和后勤保障方面,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家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孙子·军争》篇就明确指出:"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六韬·军略》也说:"三备用备,主将何忧。"因此提出"取用于国,因粮于敌"的作战原则。此外,我国古代军事思想中还有有关地形、用间、阵法、守城、攻城、乡导、行军、安营、警戒等方面的论述。

第四篇:浅析中国古代史学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地位和功能

史学是一个民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个民族在滚滚岁月长河中的每一次迈步都由历史铭记,史学在每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中都有着十分特殊的地位;史学的发展是一个民族发展的见证的同时,也是对后来这个民族发展方向的一个指引,对这个民族向前良好地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中国古代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中国古代史学是座瑰丽的宝库,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状况的反映。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正是因为她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化,而这些信息都是由历代的历史学家记录在史学著作上保存下来的。

历史著作是史学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历史著作作为史学的社会表现形态,具有很多的职能,这些职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古代史学涵盖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同时,史学的求真、经世的传统影响着儒家经学。中国古代史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隋志》著录文化成果,四部分书,确定经、史、子、集的顺序,由此直至清代编《四库全书总目》,史书一直位居第二位,这一点足可看到史学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

二、史学的功能

史学作为一个民族发展的记录,具有以下的几个功能:

1、 记录、综合人类文化创造、积累和发展的功能。

史学的作用一般都通过史学著作表现出来,史学著作具有记录的作用,综合对历史的记录就是一部民族的发展史,它记录和综合了一个民族的创造、积累和发展的过程,是对人类发展和进步的传承。

2、 增长学识,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以史为鉴。

历史是人类知识与智慧的百科全书,是我们认识民族文化的源泉。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我们不仅可以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而且还可以从中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以史为鉴,避免发生前人出现的错误。

3、 具有教育作用,包括道德教育、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

学习历史,对于提高人们的人文素养、思想境界、完善人格、陶冶情操、塑造完好心灵、学习做人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学习和了解历史的过程中,就相当于在上一门课,一门关于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性教育的课。

4、 特殊的娱乐功能。

闲暇时间,我们可以阅读史学家留下的史学经典,度过闲暇的时光,并可以从中得到愉悦和审美的乐趣。

第五篇: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论文

中 国 古 代 文 化 常 识 作 业

姓名:吴宏恩

专业:

学号

11级汉语言文学11090174098

浅谈中国文化中的几种文化特征

摘要; 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华文化蕴藏了他独有的风格。其包括;文字、百家姓、婚姻、节日等。这些都具有各自的特点,都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关键词: 文字

百家姓

婚姻

节日

一、 文字

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表情达意的工具。中国在皇帝时就有了文字,由于殷墟甲骨文的出现,更得到了有力的支持和证明。所以,中国文字的创造至少有了五千年的历史。之前人类用表情达意,帮助记忆的工具大致是结绳与语言,而这一切都不能代表人类思想的变化,而语言也有了时空的限制。因此才有了文字的制造!

传说中的文字神是仓颉,《淮南子 本经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栗,夜鬼哭”。描写了文字具有神奇的力量,人的智能将会因为有了文字而突飞猛进。中国的文字虽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但是早期的文字已不见得。迄今为止,一直流传的最早的文字世上带的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之后依序大致是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与行书。

(1)、金文,是住在同期上的铭文。更具考古证明,我国夏朝时期就已经进入青铜时代,在出土的铜器中就铸了文字,因为周朝以前将铜称为“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称为“金文”,又因这类文字在钟鼎上字数最多,所以又称其为“钟鼎文”。

(2)、大篆,专家都认为是战国晚期秦国的文字,其笔道匀称,字体整齐,是官定的标准文字。“篆”本是大、小篆合称因习惯见前者称为大篆,故后世用“篆文”指“小篆”。战国末期,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统一文字,李斯主持了这一工作,他废除了六国的文字,便形成了新的文字“小篆”。

(3)、隶书,因小篆整齐又是长方形,结构是由均匀圆滑,各组成不方便书写。所以民间很快出现隶书。其特点是将圆滑转变取得线条,写成带方折的字形。其文字在下层官吏、差役、奴隶中比较流行,所以称其为“隶书”。

(4)、草书,是一种特定的文字,是从民间隶书发端萌芽来的。到西汉晚期就出现了具有后世风格的草书。进入东汉后,就有了比较规整的,严格的形体。草书不但笔画勾连,字间勾连,而且形体高度简化,后来又出现了草书的变体,称“狂”。

(5)、楷书,也是直接脱胎于隶书,把隶书的扁形改为方形,人们又称“方块字”就是针对楷书。楷书经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到隋唐才基本成熟。楷书被美化,写得更加规矩和美观,又称为“宋体字”,后来还有模仿的宋体字变形,叫做“仿宋体”。

(6)、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文字,不像楷书那么工整,也不像草书那么奔放。如果写的端正点就称为“行楷 ”,如果写的奔放点就称为“行草”。

二、 百家姓

中国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据统计现存的有5600多个。其特点是“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出处具体”,姓氏的形成有不同的历史过程,同姓不一定同源,异姓也可能处于同一宗。唐太宗时(公元627年),吏部尚书高士廉把民间姓记录下来,写成《氏族志》颁布天下作为当时推举贤官,或撮合婚姻的依据。中国旧时流行百家姓是北宋时写的,共有单姓408个,复姓30个,发展到后来有近4000-6000个。华人最大的十个姓氏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第二十大姓氏是徐、朱、林、宋、马、高、胡、郑、郭、萧。现代欧美各国的姓氏,大多来源于中世纪,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帝国。早在五千多年前,中国就已经形成了姓氏,并逐渐发展扩大,世世代代延续。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道;“姓,人所生也,因生以为姓,从姓生。”这就是说,认识母亲生的,故姓为女旁。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时期。姓氏作为区分氏族的标志符号。中国的许多姓是女字旁,这说明我们的祖先经历了母系氏族社会。各族姓氏互相通婚子女姓母亲一方,以母亲为姓,姓的出现是原始社会人类逐渐摆脱蒙昧状态的一个标志,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过度到父系,姓改为从父,氏反为女子家族之用。后来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取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姓和氏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 姓氏形成的原因

(1) 以居住地名,方位,封国命氏。如赵、西门、郑、苏等; (2) 以古姓命氏。如任,风,子等;

(3) 以先人名或字命氏。如黄浦,高,公,施等; (4) 以兄弟次序命氏。如伯,仲。叔,季等; (5) 以官职名称命氏。如仓,库,司徒,司寇太史等; (6) 以职业技艺命氏; (7) 以祖上谥号命氏;

(8) 古代少数民族与汉族大融合,借用汉字单字为氏。如拓跋氏改为元,关尔佳改为关;

(9) 因赐姓,避讳改姓氏; (10) 因逃避改姓。

姓氏的起源的形式很多,并且在不断地的发展。同姓异源,或异姓同源等等,情况十分复杂。随着岁月流逝,不断出现新的姓氏。如给孩子取名时,去男女双方两个单音合成复姓,这又为姓氏家族增添了成员。 姓氏神话

姓代表每个人及其家族一种符号。姓氏而是姓和氏的合称,在遥远的古代,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古代姓氏起源于人类早期生活的原始部落中。姬姓始于黄帝。据《史记》记载皇帝本姓公孙,名叫轩辕,但因长居姬水,所以改为姬姓。其周的祖先后稷是皇帝的曾孙帝喾的儿子,继承了姬姓,后人将其称为“神农氏”,赐姓姬,成为周族的先祖。

三、 婚姻

中国古达婚姻的爱情观的特点,爱情专一,姻缘天定,夫妇之际,人道之大论也。社会制度造成的悲剧:男女授受不亲,父母之命,媒约之言丑而不信。痴心女子负心汉。中国古代原始社会的婚姻礼俗(1)乱婚即杂婚;(2)血族婚;(3)亚血族婚即族外群婚。这样父亲是集体父辈,母亲是集体母辈,成为共夫或共妻(4)对偶婚(5)专偶婚,俗称一夫一妻制,是以父权制取代母权制,以及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中国古代婚姻政策是指历代政府对婚姻奉行的基本方针和原则,其对婚姻做出了一系列的条文规定。(1)导民婚配(2)嫁娶有媒(3)同姓不婚(4)可纳妻妾。婚姻在娶婚时六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为必备条件。综合起来,古代婚姻有以下几个特点。第

一、古代尚无现代意义上的离婚;第

二、“七出”的基本点是维护夫权与封建家长制,是为保障丈夫的特权制定的;第

三、离婚可以以第三方的意志为转移;第

四、“三不去”从人道主义出发,对离婚有所限制

四、 节日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的完善,满满的深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它和社会的发展是一样的,是人类和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我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是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的节气有关。后来的传统节日和节气密切相关,节气为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大部分节日在先秦就以定,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的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为节日增添了几分浪漫的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和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所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到汉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定型。人们常说的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另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各自的风俗文化,众多的民族节日是一份有待挖掘的文化宝藏。

结语:通过这学期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学习让我更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神,理解了我的祖国。因而也使我更加 热爱它!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7月1日建党节稿件 下一篇:中国古代的治军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