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水稻

关键词: 低温 水稻 产量 生长

黑龙江水稻(精选九篇)

黑龙江水稻 篇1

国内外对水稻冷害进行了大量研究, 以产量损失评估、冷害防御、冷害机理、障碍型冷害最敏感阶段、障碍型冷害引起的不育性、模型研究、遥感监测等为主[5,6,7,8,9,10,11,12,13]。王连敏等[14]通过低温处理试验发现粳稻结实率随低温强度的加大和持续时间的延长而降低。马树庆等[15]研究了日冷积温及其与水稻空壳率的关系, 建立了水稻在生殖生长关键期内因低温影响而导致空壳率及减产率评估、预侧模式。迄今为止, 黑龙江省基于自然气象观测数据对低温冷害发生规律、发生区域的系统研究仍然较少, 因此, 利用气候统计方法, 基于气象观测数据计算冷害发生频率, 分析冷害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征, 为水稻种植结构调整和防灾减灾提供参考, 这在保障黑龙江省粮食安全生产以及推进千亿斤粮食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及研究站点

利用的气象资料包括1961~2006年每年7月10日~8月10日逐日平均气温、5~9月逐月平均气温资料, 均为黑龙江省气象局整编的气象数据。

黑龙江省北部大兴安岭地区基本无水稻种植, 因此以黑河市以南水稻种植地区为主, 分析延迟型冷害时, 把水稻种植区域划分为北部地区、松嫩平原地区、三江平原地和牡丹江半山区, 主要选取了北安、泰来、五常、佳木斯等气象站作为研究站点, 所选取的站点均匀分布在稻作区,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能够较好反映出稻作区的气候特征和生产特点 (见表1) 。

为了更方便准确地分析水稻障碍型冷害易发区和其空间变化特征, 主要选取了泰来、五常、佳木斯等气象站作为研究站点, 并将其划分为北部稻作区、西部稻作区、中部稻作区、南部稻作区和东部稻作区5个区域 (见表2) 。

1.2 低温冷害指标及计算方法

参照已有的研究成果[16,17,18], 以1961~2006年5~9月的月平均温度和的距平作为延迟型冷害指标, 以7~8月内连续3 d以上日均气温≤18℃为判定障碍型冷害的指标。

低温冷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较为严重, 许多专家开展了大量的相关研究, 在低温冷害判定指标上有多种方法[16,19,20,21]。研究表明, 粮食产量与生长季5~9月的月平均温度和呈高度正相关, 因此, 可将5~9月的月平均温度和的距平 (ΔT5-9) 作为低温冷害指标。在黑龙江省, 南北跨越约10个纬度, 各地海拔高度相差较大, 热量条件明显不同, 因此采用如下公式判定延迟型低温冷害[18]:

undefined

式中X为纬度 (°) ;H为海拔高度 (m) , CDY和CDW分别为一般低温冷害临界指标值和严重低温冷害临界指标值, 当CDY≤0时, 则出现一般低温冷害, 当CDW≤0时, 则出现严重低温冷害。发生延迟型冷害的年数与资料序列总年数的比值即为延迟型冷害发生频率。

根据障碍型冷害判定指标, 采用气候统计方法, 对研究区1961~2006年7~8月日均气温进行统计处理, 计算障碍型冷害期间平均温度。对研究站点障碍型冷害发生频率进行分年代 (20世纪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初) 统计, 可用公式表示:

undefined

式中, Pi, n为第i年代第n研究站点障碍型冷害发生频率 (%) , 当某年7~8月出现日均气温连续3 d≤18℃的天气, Yi, n=1;未出现Yi, n=0, m为10或6。

2 结果与分析

2.1 延迟型低温冷害空间分布

利用 (1) 和 (2) 式计算研究站点1961~2006年一般低温冷害指示值和严重低温冷害指示值。由计算结果可以看出, 1961~2006年研究区出现低温冷害的年份在11~20 a, 其中严重低温冷害的年份在7~17 a, 各地区发生低温冷害的平均年数分别为:北部地区18 a、松嫩平原15 a、三江平原15 a、牡丹江半山区16 a。1964、1969、1971、1972、1976、1981、1983年是严重低温冷害的典型年份, 表3数据为研究站点7 a的CDW值, CDW≤0表示出现严重低温冷害, 由表3可见, 7 a各研究站点的CDW值基本都小于零, 说明出现的低温冷害为全省性, 7 a当中以1969年和1972年最严重, 多数站点CDW值在-3.00~-8.12, 并且可以看出在相同年份内, CDW值大致呈北小南大、东小西大的趋势, 其中牡丹江半山区CDW值小于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的CDW值, 可以初步说明北部比南部易发生冷害, 东部比西部易发生冷害, 牡丹江半山区比平原地区易发生冷害。研究区域各站点均未出现低温冷害的年份共计15 a。

将发生延迟型冷害的年数与资料序列总年数进行比值即得延迟型冷害发生频率, 计算结果显示, 近46 a间研究站点冷害频率分布在23.9%~43.5%, 并呈现由北向南和随海拔高度降低而减少趋势。

注:集贤县1976年CDW>0, 说明未出现严重低温冷害, 但其CDY=-0.92<0, 说明出现一般低温冷害, 其它站点均相同。

总之, 黑龙江省北部地区纬度高、海拔高、热量资源少, 发生低温冷害频率在35%以上, 是延迟型冷害最易发生的地区;牡丹江半山区纬度低, 但海拔高, 生长季温度一般, 发生低温冷害频率在30%~36%, 也属于延迟型冷害较易发生地区。三江平原地区基本处于第三农业积温带, 生长季温度条件好于北部地区, 低温冷害频率在23%~36%, 是延迟型冷害易发生的地区;松嫩平原地区生长季温度条件略好于三江平原地区, 该区发生低温冷害频率在28%~34%, 与其它地区相比, 低温冷害发生较少, 尤其松嫩平原南部地区, 是延迟型冷害轻发生地区。从平均结果看, 黑龙江省北部地区低温冷害频率最大, 松嫩平原最小, 牡丹江半山区和三江平原的冷害频率介于二者之间, 牡丹江半山区略多于三江平原地区。

从统计结果还可以看出, 尽管不同地区之间发生频率有区别, 但差距并不十分显著, 说明延迟型冷害发生具有普遍性。另外, 局部地区的小气候条件对水稻低温冷害也有影响, 如地形和地势等。

2.2 障碍型冷害空间分布

利用1961~2006年7月10日~8月10日逐日平均气温资料, 统计分析黑龙江省主要稻作区的障碍型冷害发生情况。结果表明, 近46 a间, 研究区共有17 a出现障碍型冷害 (1963、1964、1965、1970、1971、1977、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9、1990、2002、2004、2006年) , 占总年数的40%。障碍型冷害持续时间大多为3~8 d, 低温期间平均温度在13.4~17.8℃, 典型冷害年即范围大、低温持续时间长, 低温期间平均温度较低的年份包括1964、1965、1971、1977、1990年, 这些年份障碍型冷害持续时间在4 d以上, 低温期间平均温度低于17.4℃。

统计各稻作区46 a障碍型冷害发生的年数可以看出, 5个稻作区各年代以及整个46 a间, 障碍型冷害发生的年数由多到少的顺序基本为北部>中部>东部>南部>西部;北部发生最多, 46 a发生9.5 a, 西部发生最少, 发生2.5 a (见表4) 。

从空间分布上看, 研究区各区域障碍型冷害每10 a发生频率呈现由北向南、由中部向东部和西部减少的趋势, 由图1可以看出, 20世纪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以及21世纪初, 各区域障碍型冷害发生均表现为此种趋势。其中, 20世纪60年代, 障碍型冷害的发生北部最多, 中部次之, 南部、西部、东部较少;20世纪70年代, 中部最高, 西部最少;20世纪80年代, 北部最高, 西部和南部最少;20世纪90年代, 研究区未发生障碍型冷害;21世纪初, 北部和中部最多, 西部最少 (见图1) 。

综上所述, 黑龙江省稻作区障碍型冷害的发生无明显规律, 在空间分布上, 黑龙江省稻作区障碍型冷害发生频率北部多于南部、东部多于西部, 其中北部最多, 西部最少。换言之, 黑龙江省水稻障碍型冷害北部和东部为易发区, 其它地区次之。

3 结论与讨论

1961~2006年间, 黑龙江省低温冷害发生频率由北向南减少, 北部地区发生低温冷害频率在35%以上, 是延迟型冷害最易发生的地区;牡丹江半山区为延迟型冷害较易发生的地区;三江平原地区为延迟型冷害易发生的地区;松嫩平原地区发生低温冷害频率较小, 低温冷害发生较少, 尤其松嫩平原南部地区, 是延迟型冷害轻发地区。

近46 a间, 黑龙江省稻作区研究站点共有17 a出现障碍型冷害, 其中1964、1965、1971、1977、1990年是障碍型冷害发生较重年份。黑龙江省稻作区障碍型冷害发生频率呈现由北向南、由中部向东部和西部减少的趋势, 北部障碍型冷害发生最多, 西部最少。

20世纪80年代开始, 盛夏障碍型冷害的发生减少, 印证了从该时期以来气候变暖显著的事实, 但2002、2004、2006年仍出现了障碍型冷害, 说明在气候变暖的大趋势下, 并不能排除未来个别年份仍将发生低温冷害的可能。因此, 气候变暖虽导致总热量增加, 但并不能确定热量资源的分配、分布和变化一定向有利于作物生长的方向发展, 夏季低温冷害频繁发生的可能性仍然很大。

从以上延迟型冷害和障碍型冷害的变化特征和易发区域来看, 低温冷害仍是影响黑龙江省水稻安全生产的主要灾害, 在科学调整水稻种植结构、合理利用热量资源中应给予重要考虑, 并且其对水稻实际产量的量化影响值得深入研究

摘要:基于黑龙江省稻作区19612006年每年7月10日8月10日逐日平均气温、59月逐月平均气温资料, 采用气候统计方法, 分析了延迟型冷害和障碍型冷害发生的规律和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06年间, 在黑龙江省稻作区, 延迟型冷害发生频率由北向南减少, 北部地区为延迟型冷害最易发生的地区, 牡丹江半山区为延迟型冷害较易发生的地区, 三江平原地区为延迟型冷害易发生的地区, 松嫩平原地区为延迟型冷害轻发生地区。黑龙江省北部稻作区、东部稻作区和中部稻作区为障碍型冷害重发区, 南部稻作区为中等发生区, 西部稻作区为轻发区。

黑龙江省水稻冷害风险经营对策研究 篇2

黑龙江省虎林市,选择水稻生产历史不同的4个村,通过问卷方法,调查研究了农户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对水稻低温冷害的`认识和减轻水稻生产风险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信息传播、提高农民生产风险意识和深入研究的对策和建议.

作 者:中本和夫 李丽原 矫江 Kazuo Nakmoto LI Li-yuan JIAO Jiang 作者单位:中本和夫,Kazuo Nakmoto(日本国际农林水产研究中心,日本筑波,3058686)

李丽原,LI Li-yuan(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100081)

矫江,JIAO Jiang(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6)

刊 名:黑龙江农业科学 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年,卷(期): “”(2) 分类号:S511 关键词:水稻   低温冷害   信息传播   风险经营

黑龙江水稻 篇3

关键词:黑龙江;韩国;水稻品种;品质

中图分类号:S511.0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8-0062-04

近年来,由于人们对稻米的需求由数量型向品质、食味型转变,关于稻米食味的研究正在逐渐增多。在不同水稻品种之间,稻米的品质具有很大的差异。引种泛指从外地和外国引进新品系(品种),经过试种和鉴定后,将外地或国外的一些优良水稻品种引入我国某些地区直接加以利用,也可以作为育种亲本间接利用[1-3]。由于我国的稻种资源无论在引进、保存、评价还是在开发上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此需要加大对稻种资源的引进力度[4]。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入稻种资源,不仅可以有力地推动水稻科学研究,而且可以丰富稻种资源[5]。据统计,我国1977年前选育的1 004个水稻品种系谱中有289个品种利用了国外粳稻亲本,41个品种利用了国外籼稻亲本;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水稻育种中,我国曾使用了4个外国亲本,并成功培育298个优良品种[6-8]。因此,加强国外水稻资源的引入、评价,并对其优良性状加以利用,对于丰富我国稻种资源宝库和增加水稻的遗传多样性意义重大,也是应对各国激烈争夺生物资源的战略决策。韩国是粳稻育种和生产水平较高的国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韩国就着手开展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的的优质稻品种的选育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目前其水稻优质育种技术和生产技术已走在世界前列[9]。本研究通过对分别来自中国黑龙江省和韩国的各18个粳稻品种进行外观品质、加工品质、营养和食味值的比较,以期为黑龙江省粳稻的品质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

来源于韩国的18个水稻品种分别为金五、南源、敦内、三千、小白、新云峰、五台、乌峰、云斗、云峰、云长、仁月、中花、晋富、晋富早、晋富糯、泰峰、花东;来源于中国黑龙江省的18个水稻品种分别为垦粳4号、垦鉴稻5号、垦鉴稻6号、墾稻12、垦稻17、垦稻18、垦稻20、绥粳4、龙粳20、龙粳21、龙粳25、龙粳26、龙粳27、龙粳29、垦稻21、绥粳10、空育131、绥粳13。

1.2 试验方法

试验于中国黑龙江省八五七农场的科技园区试验田内进行,供试土壤为草甸白浆土,其播种、插秧及本田管理同当地常规生产。各品种均种植4行,不同品种中间空1行,行距 30 cm,行长10m。水稻收获后于阴凉处自然干燥后脱谷,进行品质分析。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水稻稻谷用FC-2 K型离心式实验砻谷机(YAMAMOTO)加工成糙米,精确度 0.1 g。精米加工采用日本YAMAMOTO公司生产的 VP-32 型直立式实验碾米机,精米质量精确到0.1 g。外观品质用日本静冈机械株式会社生产的ES-1000便携式品质分析仪,测定不同粒位糙米及精米,测定指标主要有糙米粒长、糙米粒宽、垩白粒率、垩白度等。用 FOSS近红外谷物分析仪测定各品种糙米及精米的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食味值的测定用日本佐竹公司(SATAKE)生产的米饭食味计(STA1A)。

1.4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使用Excel进行初步处理,采用DPS 7.05数据处理系统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国黑龙江和韩国水稻品种的加工品质

加工品质是指稻谷在脱壳及碾磨过程中的品质特性[9]。中国黑龙江、韩国2个地方水稻品种的加工品质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多数中国黑龙江水稻品种的糙米率、精米率都高于韩国品种,且平均糙米率比韩国品种高1.30%,差异极显著(P<0.01);精米率较韩国品种高0.97%,但差异不显著。从变异系数看出,中国黑龙江和韩国水稻品种精米率的变异系数均高于糙米率,且中国黑龙江水稻品种略高于韩国品种。因此,中国黑龙江水稻品种的加工品质略优于韩国品种,但变异程度相对较大。

2.2 中国黑龙江和韩国水稻品种的外观品质

外观品质别称商品品质或市场品质,是指糙米或精米的表观物理特性,是稻米贸易中评级的主要依据[10]。2个国家水稻品种的外观品质指标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多数韩国水稻品种的垩白粒率、垩白度高于中国黑龙江品种,平均垩白粒率、垩白度分别比黑龙江品种高140.03%、186.74%,但差异不显著。对各品种来说,垩白粒率均高于垩白度。黑龙江水稻品种中,垦稻20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最低;韩国水稻品种中,以晋富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最低。韩国水稻品种的垩白粒率、垩白度的变异系数均高于中国品种,且各品种垩白度的变异系数均高于垩白粒率,说明变异程度较大。

86.79分。2个国家水稻品种的食味评分变异系数均较小,但中国黑龙江水稻品种的变异系数略高于韩国品种,表明韩国水稻品种的食味品质在总体上较优于中国黑龙江品种,且变异程度较小。这与朴钟泽等报道的上海梗稻[11]、Han等报道的吉林粳稻[12]和韩国粳稻间的品质特性差异有相似之处。

2.5 中国黑龙江和韩国水稻品种品质指标间的相互关系

由表5可以看出,糙米率与精米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且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也呈极显著正相关;精米率与垩白粒率、垩白度也呈极显著负相关;蛋白质含量与直链淀粉含量呈负相关;食味评分与糙米率、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糙米直链淀粉含量均呈正相关,但差异均不显著,与糙米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

由表6可以看出,各韩国水稻品种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与中国黑龙江水稻基本相似:糙米率与精米率呈极显著正相关, 与垩白粒率、垩白度和蛋白质均呈负相关,垩白粒率与垩白度呈极显著正相关;直链淀粉含量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也呈极显著负相关;蛋白质含量与直链淀粉含量也呈负相关;食味评分与糙米率、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均呈正相关,但差异均不显著,与糙米蛋白质呈显著负相关。

3 结论与讨论

中国黑龙江和韩国水稻品种不同品质指标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中国黑龙江水稻品种的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略优于韩国品种,但变异程度相对较大。2个国家水稻品种的直链淀粉含量相差不大,但韩国品种的蛋白质含量较小,且与食味评分均呈负相关,食味评分值较高。由相关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糙米率与精米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垩白粒率与垩白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蛋白质含量与综合食味评分呈显著负相关,这与前人研究结果[13-14]一致。

中国黑龙江水稻品种的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依次為垩白度>垩白粒率>精米蛋白质含量>精米直链淀粉含量>糙米蛋白质含量>食味评分>精米率>糙米直链淀粉含量>糙米率。韩国水稻品种的变异系数大小依次为:垩白度>垩白粒率>精米直链淀粉含量>精米蛋白质含量>糙米蛋白质含量>糙米直链淀粉含量>食味评分>精米率>糙米率。2个国家水稻品种均为垩白度、垩白粒率的变化程度最大,糙米率的变化程度最小,这对于指导亲本选择、遗传育种提供了依据和理论支持。

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黑龙江水稻品种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较优于韩国品种,但营养品质和食味评分略差。对于本试验中稻米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营养品质与食味评分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规律并不清楚,因此还有待深入调查。韩国水稻主要以食味品质较为突出,食味值显著高于中国黑龙江品种,因而可利用这一特性对中国黑龙江水稻品种加以改良。

参考文献:

[1]罗利军,应存山,汤圣祥. 稻种资源学[M].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2,60-74,93-100.

[2]韩龙植,南钟浩,全东兴,等. 特种稻种质创新与营养特性评价[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3,4(3):207-213.

[3]胡兴明,钱 前. 现阶段中国水稻种质创新的研究策略和应用思考[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4,5(2):193-196.

[4]张 旭,陈友订. 水稻光温生态与品种选育利用[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315.

[5]张振海. 宁夏水稻种质资源研究初报[J]. 甘肃农业科技,1999(10):15-16.

[6]朱德保. 湖南省稻种资源性状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00,28(2):143-144,147.

[7]佟大香,朱志华. 国外农作物引种与中国种植业[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1,3(3):48-52.

[8]彭灵佳,肖层林.杂交水稻稻米品质遗传与育种研究进展[J]. 作物研究,2006,20(增刊1):405-408.

[9]赵国珍,杨世准,苏振喜,等. 云南高原粳稻与韩国粳稻品质特性比较分析[J]. 中国水稻科学,2008,22(3):331-334.

[10]韩 勇,邵国军,李建国,等. 辽宁省水稻品质现状的初步分析[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4,35(4):313-317.

[11]朴钟泽,罗志祥,韩龙植,等. 上海和韩国粳稻品种米质特性比较[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02,20(4):296-301.

[12]Han L Z,Koh H J,Won Y J,et al. Comparison of grain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japonica rice of Korean and Jilin Province of China[J]. Korean Journal of Breed,1999,31(1):48-56.

[13]胡孔峰,杨泽敏,朱永桂,等. 垩白与稻米品质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 湖北农业科学,2003(1):19-22.

黑龙江寒地杂交水稻育种研究初报 篇4

关键词:寒地杂交水稻,生产现状,技术背景,育种经过,黑龙江

为实现寒地杂交水稻技术的应用, 填补黑龙江稻作区杂交水稻的空白, 2005年起合肥新隆水稻研究所以开创杂交水稻新领域、选育寒地杂交水稻新品种为目标, 设立了黑龙江杂交水稻研究课题。2006年正式进入试验研究阶段, 利用自有爪哇稻恢复系资源与特有耐低温水稻品种进行杂交选育, 同时在袁隆平院士“水涨船高”的杂交水稻理论指导下, 利用当地常规水稻垦稻12、沙沙尼的不同单株与爱知香A杂交转育不育系。2008—2009年回交、测交筛选的同时在黑龙江实地同步进行适应性筛选, 至2010年经过4年8代后实现了三系配套, 分别育成了适合东北Ⅰ~Ⅲ积温带的高异交率的不育系、优质耐冷性恢复系及强优势的杂交水稻新组合。该项技术已经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申请号:201104571427) , 相关不育系已经申请农作物品种保护 (申请号:20120044.0;20120045.9) 。

1 黑龙江水稻生产现状

黑龙江省属于典型的寒地稻作区, 2011年全区稻作面积约343.4万hm2, 比2010年的297.3万hm2增加46.1万hm2, 并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2011年稻谷平均产量为6.07 t/hm2左右, 稻谷总产量约2 084.5万t, 其中80%的稻谷为商品粮。目前, 黑龙江生产上种植的水稻品种全部是常规品种, 平均产量水平在6~7 t/hm2, 至今尚无配套杂交水稻品种。依据南方稻作区的成功经验, 通过应用杂交水稻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从而实现有限面积稻谷总产量的突破。

2 黑龙江寒地杂交水稻技术背景与难点

寒地杂交水稻育种研究一直以来是我国北方水稻育种家的重要研究项目, 但大多数人认为该地域的年有效积温少、水稻生长后期降温快, 不能够满足杂交水稻生长的需要[1,2,3,4]。因此, 迄今为止寒地杂交水稻技术仍处于探索阶段。据相关报道,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五常水稻研究所一直坚持杂交水稻的研究工作, 但尚未解决恢复系材料的早熟、抗冷性及优质特性;2010年8月绥化庆安源升河集团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合作, 投资5 000万元设立了寒地杂交水稻研究项目, 该项目利用的是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的水稻育种资源, 截至2011年所推出的仍是一些常规稻品种, 而杂交水稻育种材料还处于试验阶段;2010年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的天津分中心合作进行一些相关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 用垦稻12等常规品种人工配制的杂交种产量优势明显, 但尚未实现三系配套。

在全球范围, 杂交水稻技术研究至今尚未发现适宜寒地稻作区栽培的恢复系 (R) 、不育系 (A) , 更不可能配组F1;加之该类地区的有效积温少、后期降温快、水稻生长期短, 被认为气候环境不能满足杂交水稻生长的需要。因此, 很少见到寒地杂交水稻的系统研究, 也没有适宜该地区种植的杂交水稻组合面世[4]。

3 寒地杂交水稻选育经过

(1) 2006年正季起, 用HP121作母本与密阳23、LH422/LH422作父本杂交, 经2年4代至2008年3月在海南岛自然低温条件下, 从F4代中筛选出耐低温的恢复系H0807405 (H405) 、H0807410 (H410) , 然后经2008年、2009年2个正季在佳木斯、五常等地实地种植、同步适应性筛选, 验证了所选恢复系完全可以适应寒地种植。

(2) 2008年同时在海南岛, 利用黑龙江Ⅰ~Ⅲ积温带、生产上普遍应用的常规稻品种垦稻12、沙沙尼, 以及日本引进的优质品种, 用BT、红莲细胞质测交转育, 育成适宜黑龙江寒地种植的不育系170对以上。

(3) 2009年开始每年用选育的恢复系 (R) 、不育系 (A) 测配100个以上的杂交组合 (F1) , 在佳木斯、五常、哈尔滨、牡丹江等地进行实地种植。入选达到寒地优质杂交稻种植指标的F1, 要求耐低温性在苗期、抽穗期、灌浆期、结实期都必须优于当地常规对照品种;抗病性和米质与当地对照品种相当;产量比当地对照品种增产15%~20%, 达极显著水平 (国家规定增产3%为显著) 。

(4) 至2010年, 东北寒地杂交水稻研究课题完成了研究课题的目标任务, 成功转育不育系M1A (垦稻12A) 、M2A (沙沙尼A) , 后分别命名为北国1A、北国2A;筛选出寒地耐冷性恢复系JR10004、JR10012、JR10036等系列;成功配组育成适宜黑龙江寒地种植的系列杂交粳稻组合北国2A/JR10004、北国1A/JR10012、北国2A/JR10012、北国2A/JR1003。

(5) 2011年在牡丹江种植展示北国2A/JR10004、北国1A/JR10012, 分别编号为北国1A/D0311122、北国2A D0311007, 效果达到预期。2011年冬在海南进行小面积制种试验。

4 结语

寒地杂交水稻的选育成功, 为黑龙江推广应用杂交水稻奠定了品种基础, 使该项目从理想迈进了现实。2011年底为使后续研发顺利进展, 该项目以科技入股成立江苏北国之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致力于品种的参试、试验、示范、推广等工作, 其推广前景广阔。然而, 要实现寒地杂交稻的大面积生产应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需要得到各方的协作和支持[5,6]。

参考文献

[1]袁隆平.发展杂交水稻, 造福世界人民[J].科技导报, 2012 (1) :5.

[2]许显滨, 赵飞, 夏天舒, 等.黑龙江省杂交粳稻栽培试验初报[J].中国农学通报, 2011 (5) :55-58.

[3]谭贺, 夏天舒, 卞景阳, 等.黑龙江省杂交粳稻产量与农艺性状灰色关联分析[J].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1 (9) :15-16, 30.

[4]王彦荣, 邱福林, 华泽田, 等.北方杂交粳稻亲本籼粳成分与杂种产量和稻米品质性状的关系[J].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 :46-51.

[5]郑福余, 周劲松, 张君, 等.高寒地区杂交水稻的发展历程和展望[J].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7 (3) :123-125.

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发展区划研究 篇5

1 地方和农垦水稻发展状况

2010年全省水稻播种面积297.5万hm2,比1980年21.0万hm2,增加了14.2倍。占粮食作物面积的比例上升到22.0%,比1980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其中地方市县和农垦分别占56.9%和43.1%。但地方市县水稻面积占粮食作物面积比例较小,为15.6%,农垦比例较大,占47.4%。说明农垦水稻生产发展较快。

1.1 地方水稻种植情况

全省13个地市除大兴安岭地区外,均有水稻种植,但分布不均衡。种植面积以哈尔滨市最多,其次是佳木斯市、绥化市、齐齐哈尔市和鸡西市,5个市水稻种植面积占地方水稻总面积的83.2%。其中又以鹤岗市、鸡西市、哈尔滨市、佳木斯市和绥化市水稻种植面积占粮食作物面积比例最高(见表1)。

再从各县市水稻种植情况看,在可统计的79个县市区中,有66个种植面积超过0.1万hm2,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例也超过1%。中南部地区只有肇州县、绥芬河市和大庆市郊区,以及大兴

注:黑龙江省统计年鉴,2011年。下同。Note:Data from Heilongjiang Province Statistical Yearbook in 2011.The same below.

安岭各县、黑河市北部各县和伊春市郊区很少或没有种植。种植面积最多的是五常市,为12.053 1万hm2,其次是虎林市和庆安县。水稻面积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例最高的是方正县,为71.3%,其次是通河县和虎林市(见表2)。随着水稻面积不断增加,各县市水稻生产情况将会发生较大变化。

1.2 农垦水稻种植情况

农垦10个分局中,以建三江分局水稻种植面积最大,为57.6万hm2,其次是牡丹江、红兴隆和宝泉岭分局。4个分局水稻种植面积占农垦水稻总面积的93.8%。其中又以建三江分局水稻种植面积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例最高,为79.3%,其次是牡丹江和宝泉岭分局(见表3)。在黑龙江省113个各类农场中,水稻种植面积超过0.1万hm2的有65个,超过1.0万hm2的有40个。超过4.0万hm2的有9个,均分布在东部三江平原。一些农场水稻种植面积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例高达100%,几乎全部种水稻(见表4)。

2 水稻生产发展区划

黑龙江省统计局、垦区统计局发布的各县市和农场统计资料为基础,部分重点县(市)考虑到乡镇级,按水稻种植面积占粮食作物面积比例,把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划分为7个类型区(10-11)(见图1)。各区水稻气候和生产特点不同,生产现状、发展方向和发展潜力也不相同。

2.1 三江平原主产稻区

区域范围包括佳木斯市、鸡西市、鹤岗市、双鸭山市和七台河市,以及农垦的建三江、宝泉岭、红兴隆分局和牡丹江分局大部农场。这是黑龙江

省水稻最主要集中产区。水稻播种面积平均占粮食作物面积的41.2%和全省水稻总面积的59.8%(见表5)。农垦水稻主要分布在这一区域。户均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最高,稻谷商品量约占全省稻谷商品总量的60%。打井灌溉面积大于自流水灌溉。适宜种稻的大平原多,水资源最丰富,最适宜发展水稻。种稻治涝是这一地区粮食生产发展的最成功经验。三江平原大部分为黑龙江省第二至第四积温带,积温较好的南部地区发展适宜优良食味米生产。受东部海洋气候影响,这一区域低温冷害发生频率高于黑龙江省南部其它稻区。

2.2 松花江上游主产稻区

包括松花江干流上游两岸,以及呼兰河和拉林河等支流区域。包括哈尔滨市全域、绥化市东部区域、伊春的铁力市、大庆市的肇源县和肇东市南部沿江乡镇。该区水稻种植面积占粮食作物面积比例为25.9%和全省水稻总面积的28.3%几乎全部为县(市)农户经营,户均生产规模较小,土地较分散,机械化生产发展很快,但手插秧大部分集中在这一区域。江河提水和水库自流灌溉比例较大。大部分为黑龙江省第一至第三积温带,温度条件较好,有利于生产优良食味米,特别是南部地区最适宜生产优良食味米。稻谷商品量约占全省商品总量的30%。地下水利用和水库承载稻田面积近于极限,小型水库建设发展潜力也较小,继续增加水稻种植面积主要靠大中型水库和松花江提水工程建设。

2.3 嫩江流域稻区

包括齐齐哈尔市嫩江下游两岸地区和大庆市杜蒙县。夏季高温干旱,水稻多提嫩江水灌溉和打井种稻。该区水稻种植面积占粮食作物面积比例为13.2%和全省水稻总面积的8.8%。县(市)农户经营为主,有小部分农场分布其中,户均生产规模一般大于松花江上游稻区。该区多为黑龙江省第一至第二积温带,温度条件较好,有利于生产优良食味米。稻谷商品量约占全省商品总量的10%。地下水利用已处于超采状态,继续增加水稻面积主要靠水库建设和江河提水工程建设,但发展潜力不大。新建成的尼尔基水库下游水稻有待开发。

2.4 南部山地稻区

主要是牡丹江市所属各县(市),也包括绥芬河市和垦区牡丹江分局的少数农场。该区多山地,农作物播种面积较少,水稻主要集中在牡丹江流域,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面积的9.3%和全省水稻总面积的1.6%。除垦区农场外,大部分农户生产规模较小。该区多为黑龙江省第一至第二积温带,温度条件较好,有利于优良食味米生产。打井种稻面积大于江河提水。虽有稳定的商品量,但商品量不大。受耕地资源限制,水稻生产发展潜力很有限。

2.5 松嫩平原缺水稻区

主要为松嫩平原南部的大庆市、绥化市和齐齐哈尔市所属部分县(市),也有垦区农场零星分布其中。该区地势平坦,温度较高,河流较少,多属闭流区,多盐碱地,草原面积很大。部分地区地下水位虽较高,但矿化度较高难种稻,只在一些小河流域有少量水稻零星种植。水稻播种面积仅占粮食作物面积的1.5%和全省水稻总面积的0.8%。农户生产规模也较小。几乎没有商品量。大部分没有再发展水稻的可能性。

2.6 北部零星稻区

主要是黑河市所属各县(市)和农垦嫩江分局所属农场,以及伊春市的嘉荫县。该区大部分为黑龙江省第4至第5积温带。热量资源少,水稻生育期短,大部分地区水资源也不丰富。只是在局部地区小流域和小气候条件下有少量水稻零星种植。水稻播种面积仅占粮食作物面积的1.1%和全省水稻总面积的0.7%。农户生产规模虽较大,但几乎没有商品量。即使有水源条件的地区,由于低温冷害发生率较高,大部分不适宜发展优良食味米。黑龙江沿岸水资源较丰富,可发展特色加工用专用水稻。

2.7 高寒无稻区

该区为大兴安岭地区所属各县区。历史上这一地区曾做过水稻种植试验,尽管水稻也可成熟,但低温冷害发生频率很高,受害减产幅度很大,甚至造成绝产[12]。目前生产上没有水稻种植,今后也没有大面积开发种植水稻实际价值。

3 结论

该区划克服了以往气候要素区划没有明确界线,难统计水稻面积,以及地方与农垦水稻区划存在水稻面积交叉计算问题,进一步准确统计了黑龙江省各地水稻区域分布情况,明确界定了7个区域界线,使黑龙江省水稻种植分布情况更加清晰。该区划只有肇东市按乡镇做区划,若能再细化到其它全部乡镇级,结果将会更好。

黑龙江省水稻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和松花江上游地区,两区合计面积占全省水稻面积88.1%,商品量约占全省商品稻谷总量的90%。其中三江平原主产区水稻种植面积发展潜力最大。近期打井利用地下水,长期靠水利工程建设提取江河水,特别是利用外来水资源,是扩大种植面积最主要地区。

参考文献

[1]张矢.黑龙江水稻[M].哈尔滨: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98:19-35.

[2]中本和夫,李宁辉,矫江.黑龙江水稻生产与风险经营[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7:15-52.

[3]谢立勇,冯永祥.北方水稻生产与气候资源利用[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9:1-18.

[4]中国水稻所.中国水稻种植区划[M].杭州:浙江科技出版社,1988:145-149.

[5]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中国稻米品质区划及优质栽培[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287-307.

[6]姜丽霞,王萍,南瑞,等.黑龙江省水稻区划细划的初步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36(4):523-528.

[7]祖世亨.黑龙江农作物冷害气候区划[J].黑龙江气象,1995(3):42-45.

[8]孙玉亭,曹英,祖世亨.黑龙江省农业气候资源及其利用[M].北京:气象出版社,1986:10.

[9]徐一戎.黑龙江农垦稻作[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1-17.

[10]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统计局.黑龙江垦区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345-346.

[11]张矢,寒地稻作[M].哈尔滨: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90:346-362.

黑龙江省水稻产业发展研究 篇6

关键词:SWOT分析,黑龙江,水稻产业

一、 黑龙江省水稻产业发展状况

水稻是黑龙江省粮食主导产业,据黑龙江省统计局统计,2005年水稻种植面积 185.0万hm2, 总产量1172.5万吨, 商品量达75%左右, 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商品粳稻生产基地和全国最大的商品稻米产地之一。黑龙江省水稻生产1980年至2006年,26年间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低产不稳定阶段。

主要特点是:种植面积增加缓慢,单产波动幅度大,产量基本稳定。1980年至1994年的14年间,黑龙江省水稻产量从79.6万吨增加到410.4万吨,年均增长28.8%;播种面积从21万公顷增加到74.8万公顷,年均增长19.5%;单位产量从每公顷3803千克增长到每公顷5485千克,年均增长3.7%。尽管大米供应短缺,但种植面积增加缓慢。其原因主要是栽培技术落后,抗灾能力差,种稻风险性大。其次是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差,除草剂和化肥使用量少,草荒严重。其它还有生产经营体制和价格制约等。

第二,高速发展阶段。

主要特点是:水稻种植面积及单产均大幅度提高。1995年至2006年的11年间,水稻种植面积年平均递增8.3万公顷,是全国水稻种植面积增长最快的省份。水稻用近20%的面积生产出30%以上的粮食。2006年水稻种植面积达到208.9万公顷,总产量1360万吨。单产水平最高的2004年,每公顷产量达到6687千克,比前一阶段最高产的1994年增产21.8%。其稳产性也大幅度提高。水稻已成为单产水平最高,稳定性最好,总产量仅次于玉米的主要农作物。稻米除满足自食之外,还有大量剩余销售到省外,甚至出现了卖米难问题。

二、 黑龙江省发展水稻产业的SWOT分析

(一) 黑龙江省发展水稻产业的优势

1.生态环境优势。

黑龙江省地处中国东北边陲,位于N43°23′-53°34′, E121°37′ -135°05′,是中北部一年一季高寒稻区。黑龙江省稻作属大陆型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在中国最低,无霜期最短,春季回暖晚、夏季高温时间短,秋季气温下降快等不利因素,但水稻生育季节气温高,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雨热同季,日照时间长、水资源充足、土壤肥沃、地势平坦,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极有利发展水稻生产。特别是由于开发较晚,农业发展历史短,资源污染较轻,化肥用量少,更利于发展优质米生产。

2.显性优势。

从全国来看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具有显性优势,其种植面积达17816万hm2,是北方第一水稻大省。省优品种30多个,生产精米760万吨,水稻商品率最高。黑龙江省栽培的全是粳稻,米质优,食味好价格高,农民种稻面积不断扩大

3.市场优势。

我国水稻以籼稻为主,主要在南方省区种植,粳稻数量较少,主要分布在北方省区。1997年全国人均大米数量为132.9kg,其中南方省区人均占有量为201.5kg,北方省区为39.8kg,仅为南方人均的20%。受水源限制,一般北方省区生产稻米仅可维持自产自食,很多地区所用的稻米几乎完全依靠外地。若以人均消费稻米40kg为标准,能形成商品的只有少数几个省区,其中黑龙江省商品量最大。黑龙江省生产的全部是粳稻,北方旱作农业少米地区为黑龙江省稻米提供了广阔的销售市场。

(二)黑龙江省发展水稻产业的劣势

1.科技含量低。

尽管黑龙江省有一些水稻科研机构,但整体水平相对落后,科研设备陈旧状况仍普遍存在,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的重大实用成果为数不多,这与黑龙江省在全国水稻生产中的地位很不相称。另外,目前水稻科研工作重复性还较多,科技成果转化率还较低,真正能与生产形成紧密结合的生产型科研机构不多;科技投入仍以政府部门立项的单一性投入为主,而企业型投入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2.稻米市场流通体制尚未健全。

过去水稻生产一直以政府指令计划生产为主导,包括稻米在内的粮食流通也在国有粮食部门的行政管辖下,并未向市场开放。尽管近年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但与之相适应的稻米市场机制尚未形成,市场流通仍然受到一些非市场因素的影响,造成了许多不应有的人为损失,完善的流通体制亟待进一步健全。

3. 经济效益低。

原本粮食产业比较效益较低,以农户小面积分散种植大大限制了稻米商品率的提高,加之传统稻作劳动强度大导致劳动成本较高,尽管稻谷产出率较高,但劳动生产率却很低。目前,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基地建设仍未得到足够重视,难以形成规模。现有稻谷加工、销售等企业还存在规模小、资金少、技术含量低、综合实力弱等问题,总体上还未形成规模效益。

(三) 黑龙江省发展水稻产业面临的机遇

加入WTO后,水稻进口关税由日前的100%降到14.5%,并取消出口补贴。根据《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的有关规定,我国大米进口实行“关税配额管理。”因此,加入WTO将使黑龙江省大米市场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目前,进口优质粳米主要有日本、韩国和我国的台湾地区,而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则是优质粳米的3个主要出口竞争国。根据黑龙江省的水稻生产情况分析,黑龙江省将是这一市场的最主要收益者,事实也正如此。其形势为:我国低档次大米在国际市场上传统优势仍将保持,受影响较小;与泰国处于同一质量水平和类型的大米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加入WTO后,我国粳米竞争地位将得到加强,这类大米仅占全球大米贸易量的10%-12%,但供货国只有我国具有竞争优势。

(四) 黑龙江省发展水稻产业面临的挑战

1.可利用水资源不足。

黑龙江省地上水资源虽较丰富,但季节间降水分布很不均匀,春季降水不足,夏季降水过量,加之大江大河水库数量少,水控制率不到10%,因而在春季形成水位最低的枯水期,到了夏季又变为水位最高的丰水期,甚至出现洪涝灾害。春季缺水已成为水稻生产的制约瓶颈。

2.全球气候变暖使水稻产量减少。

水稻生产有一定的适宜温度,温度对水稻产量有一定的影响。气象专家预计,本世纪全球气温可能再上升1.5-4.5度,这意味着届时黑龙江省水稻产量可能会减产一半左右。

三、促进黑龙江省水稻产业发展对策

(一)调整水稻种植区域布局

黑龙江省已经制定了《黑龙江省水田灌溉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以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为导向,有进有退地调整水田发展战略。目前,正在考虑实施一项“水田北移”计划。省水利部门会同农业专家对黑龙江下游和乌苏里江流域能否发展水田进行了研讨,认为过去在积温、土质、耕作技术、米质、产量和销售上所存在的难题现已告破,并据此初步制定了控制中部地区、稳定东西部地区、发展北部地区的水田发展战略布局,以达到有进有退地搞好水稻生产,实现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二)合理利用水资源

增加大江大河控制性水利工程,存丰补缺,提高春季稻田供水能力,是继续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和提高水稻综合栽培技术水平的关键。政府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颁布相关的管理条例保护黑龙江省的地下水资源,对过度开采地下水的行为作出明确的限制。为此,继续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应该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要避免盲目性。整个水稻生产都应该重视节水灌溉问题。

(三)稳定收购政策

从长远发展角度看,产加销一体化是发展方向,但是目前所占比例还很小。为此,要实现黑龙江省水稻生产的稳步发展,应该有计划地出台稳定收购数量政策,同时也应该制定水稻面积发展规划。

(四)强化科技创新

强化科技创新应做好以下几点:应用新科技手段培育突破性的优良品种;栽培及其标准化仍是稻米实现质变的支柱之一,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应是重点之一,无公害优质精确栽培、轻型高效栽培及稻渔复合栽培等和信息、电子、遥感等技术的应用,也会令水稻栽培技术焕然一新;产品加工应向“技术密集化、高新化”和“产品多元化、高档化”方向发展。

(五)拓宽销售范围

首先应该关注 “缺米区”,如山西、青海和河北等地。其次是“高消费地区”,如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及东南沿海地区。第三是未来稻米 “真空区”,即因缺水现在仅有的水稻还要改为旱田的地区,如北京和天津等。第四是几个主要粳稻米生产国和我国的台湾省。第五开辟新的国外粳稻米市场,从气候相似性分析,欧洲和中东最有可能成为黑龙江省粳稻米出口的重要地区。

参考文献

[1]矫江,耿立清,许显滨.黑龙江省水稻生产的发展及其对策[J].中国稻米,2000(4).

[2]周慧秋,李友华.发展黑龙江省水稻生产的对策研究[J].理论探讨,2005(1).

黑龙江省水稻初霜冻灾害风险区划 篇7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作了大量研究。任鲁川[4]指出自然灾害风险分析可归结为风险辨识、风险估算、风险评价三个环节。史培军[5]认为灾害是由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其轻重取决于孕灾环境的稳定性、致灾因子的风险性及承灾体的脆弱性。马宗晋[6]认为,自然灾害区划的界限应以自然地理分区分州分界线为准则,同时参考人口、经济活动的分布密度。蒋卫国等[7]对洪水灾害损失评估中考虑致灾力指标、受灾体指标、最终损失程度评估,由洪灾致灾力强度、受灾体密度以及受灾体脆弱性综合决定。黄崇福[8]基于信息扩散原理提出了自然灾害模糊风险评价理论和方法。这些研究极大地推动了自然灾害风险区划研究的深入与拓展。

现根据黑龙江省水稻的生长发育期,以全省77个台站1961~2009年的逐日最低气温资料、霜冻历史灾情数据、社会经济资料、地理信息数据及作物生育期资料为基础,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和灾害风险评估数学方法,对水稻初霜冻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等多因子综合分析,构建水稻初霜冻灾害风险评价的框架、指标体系、方法与模型,绘制相应的风险区划图。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介绍

研究选用逐日最低气温作为基础数据,所用资料包括:(1)1961~2009年,8~9月全省各台站逐日最低气温资料;(2)1984~2009年全省以县为单元的霜冻历史灾情数据;(3)社会经济资料(人口、耕地面积、经济GDP等);(4)水稻生育期、种植面积和产量等农业气象资料。

1.2 研究方法

1.2.1 初霜冻发生频率

根据气象行业标准《作物霜冻害等级》,把黑龙江省水稻霜冻害温度指标初步确定为以≤ 0℃为标准,统计8~9月黑龙江省初霜冻发生频率。将水稻生育期内霜冻日数为0视为无霜冻发生的情况,其它均视为霜冻发生,霜冻灾害发生概率为:

undefined×100 (1)

式中:n为经筛选与统计得到全年霜冻日数为0的年数,N为气象观测总年数。由此得到各站点霜冻发生概率[9,10]。

1.2.2 水稻初霜冻灾害风险评估框架

水稻初霜冻灾害风险是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和承灾体易损性综合作用的结果,风险函数可以表示为:水稻初霜冻灾害风险=f(危险性,敏感性,易损性)。

函数中每个因子是由若干评价指标组成。根据自然灾害风险理论和霜冻灾害形成的机制,建立水稻初霜冻灾害风险评估框架(见图1),其中致灾因子选取水稻初霜冻发生概率作为指标,孕灾环境选用高程和土壤湿度作为指标,承灾体选用耕地比重作为指标。

考虑到各风险评价因子对风险的构成起作用可能不同,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每个风险评价因子分别赋予权重,计算公式为:

FDRI=(VHwh)(VEwe)(VSws) (2)

式中,FDRI为水稻初霜冻灾害风险指数,VH、VE、VS分别表示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wh,we,ws分别表示评价因子的权重,根据层次分析法确定。

1.2.3 自然断点分级法

自然断点分级法用统计公式来确定属性值的自然聚类。公式的功能就是减少同一级中的差异、增加级间的差异。其公式为:

undefined

式中,A为数组(数组长度为N),meani-j为每个等级中的平均值。该方法可用GIS软件实现。

2 水稻初霜冻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分析

由图2可以看出,水稻初霜冻灾害发生的概率随纬度的增加大致呈增大的分布,大兴安岭、黑河、伊春大部分地区、通河、木兰、尚志、林口、穆棱、绥芬河是水稻初霜冻灾害的多发区,发生概率在60%以上,尤其是大兴安岭大部分地区、嫩江、孙吴、伊春发生概率在80%以上,松嫩平原北部、哈尔滨东部地区、牡丹江大部分地区发生概率在40%~60%,牡丹江地区水稻初霜冻的发生频率高于同纬度地区,这与当地山地地形影响下的气候因素有关。松嫩平原西南部和三江平原大部分地区发生概率较小。表明,水稻初霜冻致灾因子的危险性由北至南大致呈递减分布,大兴安岭、黑河危险性较高,松嫩平原南部地区和三江平原危险性较低,牡丹江地区受山地地形的影响危险性较同纬度地区偏高。

3 水稻初霜冻灾害孕灾环境敏感性分析

分析霜冻形成的背景与机理,孕灾环境主要考虑地形、土壤墒情等因子对霜冻灾害形成的综合影响

由于不同地形植物霜冻害程度不同,由表1可知,高程越低,影响值越大,表示越有利于形成霜冻。根据专家打分给出高程的赋值(见表2)得出对黑龙江省1∶5万高程赋值后的结果(见图3)。

不同土壤的热容量和热辐射特性有较大差别,土壤的含水量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壤热容量和热辐射特性,霜冻的发生与土壤湿度等农业

气象条件有一定关系。因此把各地多年平均土壤墒情资料作为孕灾环境敏感性分析的另一个因子,得出黑龙江省土壤墒情因子的敏感性分布(见图4)。

将地形因子与土壤墒情因子相综合,即得到孕灾环境敏感性区划结果(见图5)。可以看出,在大兴安岭东部地区、黑河大部分地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大部分地区为次高、高敏感区,大兴安岭西部地区、伊春大部分地区、牡丹江大部分地区及三江平原部分地区为次低、低敏感区。

4 水稻初霜冻灾害承灾体易损性分析

霜冻造成的危害程度与承受霜冻灾害的载体有关,它造成的损失大小取决于发生地的耕地比重(耕地面积/国土面积),可种植面积越大则危险性越大。这里分析水稻初霜冻灾害,则考虑发生地所有可种面积仅种植水稻一种农作物,分析霜冻对其危害程度。由2008年黑龙江省耕地比重分布可见(见图6),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是黑龙江省主要耕种区,表明其受霜冻灾害的危害程度较大。

5 水稻初霜冻灾害风险评估及区划

对致灾因子指数、孕灾环境指数和承灾体指数分别进行归一化处理,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对3个因子赋予权重,分别为0.4、0.3和0.3,根据公式2,计算得到水稻初霜冻灾害风险指数,运用GIS中的自然段点分级法将风险指数按5个等级分区划分(高风险区、次高风险区、中等风险区、次低风险区、低风险区),并基于GIS绘制水稻初霜冻灾害风险区划图(见图7)。可见,大兴安岭南部、黑河大部、松嫩平原大部和三江平原西部个别地区为次高和高风险区,大兴安岭北部地区、牡丹江大部分地区、三江平原东部地区为次低和低风险区。

6 结论与讨论

致灾因子危险性分析结果表明:水稻初霜冻致灾因子的危险性由北至南大致呈递减分布,大兴安岭、黑河危险性较高,松嫩平原南部地区和三江平原危险性较低,牡丹江地区受山地地形的影响危险性较同纬度地区偏高。

孕灾环境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大兴安岭东部、黑河大部分地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大部分地区为次高、高敏感区,大兴安岭西部、伊春大部、牡丹江大部及三江平原部分地区为次低和低敏感区。

承灾体易损性分析结果表明: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是黑龙江省主要耕种区,其受霜冻灾害的危害程度较大。

水稻初霜冻灾害风险区划结果表明:大兴安岭南部、黑河大部、松嫩平原大部和三江平原西部个别地区为次高和高风险区,大兴安岭北部、牡丹江大部、三江平原东部为次低和低风险区。

参考文献

[1]张健,刘玉莲,宋丽华.黑龙江省秋季初霜冻的气侯分析[J].黑龙江气象,2005(3):18-21.

[2]陈丽,吕非.霜冻对农业的影响及其预报方法[J].黑龙江气象,1998(1):42-44.

[3]高永刚,王育光,温秀卿,等.黑龙江省43a初霜冻时空特征分析及对主要作物安全成熟的影响[J].黑龙江气象,2005(4):4-6.

[4]任鲁川.自然灾害综合区划的基本类别及定量方法[J].自然灾害学报,1999,8(4):41-48.

[5]史培军.再论灾害研究理论与实践[J].自然灾害学报,1996,5(4):8-13.

[6]国家科委全国重大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中国重大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总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7]蒋卫国,李京,陈云浩,等.区域洪水灾害风险评估体系(Ⅰ)-原理与方法[J].自然灾害学报,2008,17(6):53-59.

[8]Huang C F,Yong S.Towards efficient fuzzy informationprocessing-using the principle of information diffusion[M].Heidelberg,Germany:Physica-Verlag(Springer),2002.

[9]林晓梅,岳耀杰,苏筠.我国冬小麦霜冻灾害致灾因子危险度评价[J].灾害学,2009,24(4):45-50.

黑龙江省水稻稻瘟病研究进展 篇8

1 稻瘟病常规分析

目前为止,黑龙江省许多专家及学者对稻瘟病发生特点、发病症状、发病条件、发生原因、危害程度、病菌源、发病规律、防治措施和技术等进行了分析研究[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提出了菌源是稻瘟病发生的先决条件及稻瘟病的发生与当地气候条件有很大关系等观点[18,19]。尤其2005年是黑龙江省稻瘟病发生面积最大、危害最重、损失最多的一年,病害发生危害最重的是穗颈瘟。宋福金等对稻瘟病大发生的原因、特点、条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和建议[2,3,14,15,16]。我们主要在稻瘟病症状、流行因素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

1.1 稻瘟病症状

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都有发生,依其浸染的时间和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由于寒地稻作区春季温度低,基本不发生苗瘟,对稻谷产量和品质影响最大的主要是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叶瘟一般对水稻产量不产生影响,但叶瘟能为水稻后期发生节瘟、穗颈瘟等提供充足的菌源[20]。

水稻在生长期中植株的各部位都能受稻瘟病的危害。稻瘟病发生后,水稻叶片受害严重时,成片枯死,有的虽不枯死,但新叶不易伸展,稻株萎缩,不能抽穗或抽出短小的穗。抽穗期穗颈受害严重,则造成大量白穗或瘪粒。

1.2 稻瘟病流行因素

1.2.1 气候因素

影响稻瘟病发生和流行的气象因素中,最主要的是温度和湿度,其次是光照和风。当温度在20~30℃,湿度在90%以上,稻株保持一层水膜的时间达6~10 h,则分生孢子最易萌发和侵入[20]。

黑龙江省为一季稻作区,基本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水稻处于孕穗抽穗等生长发育关键期,温度一般都在稻瘟病的发病条件范围之内,因此降水、光照和风是引起病害发生流行的主要气候因素。降雨量过多或过少会引起干旱或涝灾,对水稻生长发育极为不利,使稻株本身的抗病性降低,而且持续阴雨改变了田间小气候,加大田间湿度,从而为病菌的侵入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持续阴雨会导致光照不足,水稻光合作用缓慢,硅质化程度低,稻株生长嫩弱,抗病性降低,发病就会较重。另外有时风会伴随着降雨和低温,风的作用是加速分生孢子的传播,使危害加重。水稻抽穗初期是最易感病的生育期,因此,在黑龙江省,若水稻抽穗开花阶段遇到低温、高湿、寡照、有风的天气,则极有利于穗颈瘟的大发生。如前所述,2005年是稻瘟病大发生的年份,2005年7月下旬黑龙江省五常市平均气温为22.6℃,比常年低1℃,日照时数为43 h,比2004年少38 h,降水6次;8月上旬平均气温为23.1℃,比常年高1℃,日照时数为55 h,比2004年少33 h,降水6次,并且雾天3次。因此,7月下旬到8月上中旬的降水次数多和日照时数少是导致2005年水稻稻瘟病大发生的主要外因[2]。由此分析,黑龙江省的温度条件基本满足稻瘟病发生和流行的需要,在降水等3个因素中,降水是影响湿度的最重要的因子,降水多,湿度大,反之则小,因此降水是引发黑龙江省稻瘟病大发生的先决气象因素,同时温度、湿度、光照和风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在阴雨绵绵、日照不足、有微风、长时间的高湿、雾大、露重的气象条件下,稻瘟病最易发生。

1.2.2 其它因素

包括品种、栽培技术等因素。①品种感病。农户盲目引种没经审定的高感品种,易导致绝产地块出现;其次,同种优质水稻品种多年连续种植,并且种植比例过大,造成异常气候条件,植株抗病力明显下降,发病率明显增加。②肥水管理。追施氮肥过多或过晚,水层管理过深,使水稻植株贪青,抗病力差。③农户防病意识差。稻农提前防病意识淡薄,等到大面积发病后才用药。稻瘟病大面积发病时,正逢连阴雨天气,并且用药过于单一,防治效果差,甚至无效。后期穗茎瘟突然大面积发生,病情难以控制。

1.3 稻瘟病的防治

分析大量文献表明,对稻瘟病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即选用抗病品种是前提,掌握科学栽培技术是基础,药剂防治是重点。

①菌源是导致稻瘟病发生的先决条件,可通过清除田间稻草杂草等手段消灭菌源。②选用优质抗病良种。不能只种一个品种,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选择种子部门推荐的抗病优良品种。③加强肥水管理,促进稻株健壮生长,提高抗病性。要按比例合理施肥,控制氮肥。水层深度可根据不同生育期的特点以及天气状况进行适当调节,要以满足水稻生长发育的需要为准,总的原则是浅水灌溉。④药剂防治。选用防治效果好的药剂,适时、适量进行喷施防治。

2 稻瘟病专项分析

2.1 穗颈瘟

从稻瘟病各个时期的发病来看,穗颈瘟对产量影响最大。研究表明:水稻在齐穗期到齐穗后7 d最易受稻瘟病菌侵染,发病率最高。若在此阶段菌源量能够满足,气象条件又有利于发病,稻瘟病将可能发生。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与产量呈负相关,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每增加一个单位,产量损失分别为0.36 g和0.36 g[21],这说明穗颈瘟的发生与水稻产量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穗颈瘟一旦发生,对水稻产量造成巨大影响,发病越重,损失越大。

2.2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

稻瘟病菌种群中对不同品种的致病性因具有明显的专化性差异而区分为不同的生理小种[22]。稻瘟病菌某一特定小种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一定面积的种植品种,只有当某一品种大面积单一化应用时,才会有病菌优势小种的形成和发展[23]。宋成艳等[24]采用7个鉴别品种,对2002~2006年间采集的黑龙江省主要稻区空育131品种的病菌标样进行分离鉴定,对其中的53个单孢菌株进行监测,共检出7群16个中国(Z)小种,小种种类丰富,既有能侵染籼稻的小种又有能侵染粳稻的小种,其中侵染空育131品种的优势生理小种为ZD1,其次是ZA49和ZD5。黑龙江省水稻品种空育131近几年的种植面积较大,最高时占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的52%,2005年重灾区的庆安县所占比例达到了80%以上。由此可见,连续大面积的种植一个品种为优势小种的迅速增殖提供条件,打破了品种与稻瘟病菌群体互作体系的相对稳定。

3 稻瘟病预测模型研究

黑龙江省对稻瘟病的预测模型研究已有一定成果。黄春艳等[25,26,27]以稻瘟病发病面积百分率作因变量,选得的主要因子为自变量,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根据复相关系数较高、机误较小、生物学解释合理又便于应用的原则,得出牡丹江地区和佳木斯地区非特殊灾变年份稻瘟病流行趋势最佳预测数学模型,牡丹江地区模型中利用的因子包括:6月下旬平均气温、7月上旬最高气温、6月下旬最低气温、7月上旬最低气温、7月中旬平均气温、6月下旬相对湿度、7月上旬降雨量自然对数值、7月中旬相对湿度自然对数值及7月上旬感病品种病叶率调整值和水稻感病品种种植面积百分率调整值。佳木斯地区模型中利用的因子包括:7月上旬相对湿度、6月中旬降雨量、6月下旬相对湿度、6月中旬最高气温、6月中旬温雨系数及7月上旬感病品种病叶率调整值和水稻感病品种种植面积百分率调整值。模型预报比较准确,实用性强但限于在当地使用。为了提高模型预测的准确性,黄春艳等[28]通过对影响稻瘟病发病因子的分析,根据各不同因子对病害发生影响的重要程度进行赋值,以此为依据,在上述模型预测的基础上,进行小区修正预报,即对小范围区域乃至某一具体地块的病害发生情况进行预报,预测模型中使用的调整因子实际上是广义的人工智能方法,是对预测方法的改进,可以更准确地预报病害发生的严重程度,更及时地指导生产防治。于雷等利用7月上旬平均湿度、日照时数等气象因子,以综合相关法建立稻瘟病大发生的预报方程,回报历史准确率为80%[29]。上述模型是在多年观测数据支持下的统计经验模型,在模型研制的当地使用预报准确率高,实用性强;模型存在的最大的缺点就是适用性差,限制性强,一旦地域变化或气象条件变化则可能影响预测的准确度。

4 讨论与建议

4.1 黑龙江省专家及学者在对稻瘟病的常规分析基本包括发病症状、发病原因、防治措施等方面。分析表明:温度、湿度、光照和风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在阴雨绵绵、日照不足、有微风、长时间的高湿、雾大、露重的气象条件下,稻瘟病最易发生。

4.2 穗颈瘟最易造成水稻减产,针对黑龙江省当前的农业栽培技术水平及农业生产防灾减灾的需求,应加强穗颈瘟发病机理、预报及防治研究。

4.3 目前黑龙江省的预测模型以统计模型居多,统计模型存在区域使用问题,因此应广泛开展系统模型的研究,同时开发研制更强、更加智能的专家系统。

黑龙江水稻 篇9

1 “九五”以来审定品种性状分析

1.1 品种数量

“九五”以来,黑龙江省共审定推广水稻新品种110个[1,2],其中“九五”31个,年均6.2个;“十五”39个,年均7.8个;“十一五”前3 a 40个,年均13.3个;年审定推广品种数量呈快速增长趋势。最少的年份为1996年的3个,最多的年份为2008年的19个。品种以普通粳稻为主,占全部审定推广品种的90.1%,糯稻和香稻等特种稻在10%以下,而且呈现下降趋势,说明市场对糯稻和特种稻的需求量不是很大,而且年限间供需差异大,农民收入不稳定,种植积极性不高。从品种选育单位来看,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育成的品种占主导地位,占85.6%。但种子公司和民营单位审定推广的品种数量呈增加趋势,外省和国外引入的认定品种呈下降趋势,从“九五”的13%,下降到“十一五”前3 a 的4.9%。

1.2 产量表现

从表1可以看出,“九五”以来审定推广品种的平均产量不断提高,“十一五”前3 a的平均产量较“九五”增加了363.5 kg·hm-2,增长率为4.7%。但从总体来看,平均产量呈降低、升高趋势,主要是受2002年大面积低温冷害和稻瘟病的影响,全省水稻单产降低,由2001年的6 450.0 kg·hm-2下降到2002年的5 937 kg·hm-2,总产量减少。但最高产量却呈增加趋势(见表5),从“九五”的8 031.0 kg·hm-2,增加到“十一五”前3 a的8 989.5 kg·hm-2,增加了11.9%。在大面积生产中,由于配套技术的应用,部分品种的产量达到了10 500 kg·hm-2以上。

1.3 主要性状

“九五”~“十一五”前3 a,审定推广品种的千粒重变化不大,株高、穗长和穗粒数增加明显(见表2)。株高从“九五”的88.3 cm增加到“十一五”前3 a的91.8 cm,增加3.5 cm,穗长从“九五”的16.4 cm增加到“十一五”前3 a的17.7 cm,增加8%,穗粒数增加4%。分蘖能力不断提高,由中到强。

1.4 品质性状

由表3可以看出,“九五”~“十一五”前3 a,品种粒形的长宽比从1.67增加到1.81,说明黑龙江省种植的品种粒形发生了变化,市场对长粒形品种的需求逐渐增加,但主要还是以圆粒形为主。糙米率和精米率持平,整精米率略有降低,可能是跟长粒形品种的增加,施肥水平提高,样品水分等因素有关。垩白大小、垩白米率和垩白度显著降低,分别降低了5.64%、11.51%和1.40%。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碱消值变化不大,粗蛋白含量降低0.44%,食味分数比“十五”提高2.23%。总体来看,品种的品质有了明显的改善,尤其是更加注重了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

2 品种面积及更新率

2.1 年推广6.67万hm2以上品种数量和面积

“九五”以来,年推广6.67万hm2以上品种的数量呈降低、增加趋势,而年均累计面积呈增加趋势(见表4)。年均数量由“九五”的4.6个增加到“十一五”前3 a的7.3个,年均累计面积由“九五”的74.22万hm2增加到“十一五”前3 a的144.73万hm2,分别增加了58.7% 和95.0%。其中自育品种呈降低、增加趋势(见表5),而日本品种却呈增加、降低趋势。自育品种在“九五”年平均品种数量为3.6个,年平均累计推广面积为53.89万hm2,到“十五”年平均品种数量下降到2.2个,累计面积下降为20.98万hm2,而到“十一五”前3 a年平均品种数量又从2.2个快速上升到6.3个,年平均累计推广面积上升为78.50万hm2,与“九五”相比增加45.66%。日本品种年均累计推广面积在“十五”期间最大为72.16万hm2,比同期自育品种高51.18万hm2。而就单个品种而言,1996~2008年,年最大推广面积达到66.67万hm2以上的品种只有日本品种空育131,从1996年开始累计推广面积达653.46万hm2,其中2002~2006年连续5 a 年推广面积均在66.67万hm2以上。

2.2 品种更新率

“九五”~“十一五”前3 a,主栽品种(年推广面积6.67万hm2以上)个数基本保持稳定为10~11个。但其更新速度却呈快速增加趋势(见表5),“九五”~“十五”的5 a时间里,主栽品种年平均更新率为14.0%,“十五”~“十一五”前3 a的时间里主栽品种年更新率为24.2%,比前一时期增加了10.2%。不同品种的推广使用年限相差甚远,短的仅1 a,长的超过10 a,如空育131,其主栽年限达12 a之久。更新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一是新品种不断推广,综合性状好,较老品种更具市场竞争力;二是农民科技意识增强,重视新品种的应用;三是品种本身的区域适应性,各地表现不一;四是配套技术研究相对滞后,技术措施不到位,影响品种的寿命和种植效果。

3 主要水稻品种的种植情况

据统计,1988~2008年全省年种植面积超过6.67万hm2的水稻品种有24个,超过13.33万hm2的水稻品种有10个,超过20万hm2的水稻品种有7个,超过33.33万hm2的有2个,超过66.67万hm2的只有1个。目前,在水稻生产占主导地位的品种有:龙粳14、龙粳20、垦稻12、松粳9号、绥粳7号、松粳6号、松粳10号、龙稻5号、龙粳18、龙粳21、龙粳16、三江1号、垦鉴稻6号、空育131等(见图1)。从10县(市)生产情况调查来看,农民需要的是高产、优质、抗病、抗倒的水稻品种,在粒形上看,各地不尽一致,对整精米率高的品种需求迫切,部分地区需要早熟长粒形抗倒品种,而且需要可操作性强的配套技术。认为外观品质突出的品种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如:龙粳20、龙粳21、龙粳24、垦稻12、垦鉴稻6号、绥粳10号、松粳6号、松粳9号、东农425、龙稻5号、龙稻7号、五优稻4号等。

4 存在的问题

4.1 种质资源匮乏,选育突破性品种较难

几十年来,黑龙江省水稻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育成品种的产量、米质、抗性明显提高,应用面积逐渐扩大,对全省水稻生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受黑龙江省生态条件的限制,现有的资源材料亲缘关系较近,优异种质资源匮乏,遗传背景狭窄,尤其是多抗性方面,而引入的抗性基因又很难被利用和转化,虽然抗瘟性及抗冷性有了明显提高,但是丰产、优质、多抗性的品种并不是很多,选育出突破性品种较难。

4.2 品种单产尚需进一步提高

总体来说,“九五”以来,水稻新品种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从“九五”的8 031.0 kg·hm-2,增加到“十一五”前3 a的8 989.5 kg·hm-2。全省水稻平均单产也由1996年的5 739.0 kg·hm-2提高到2007年的7 021.5 kg·hm-2,增加1 282.5 kg·hm-2。尤其是超级稻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对水稻单产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作为国家商品粮重要基地,产量还远远满足不了需求,预计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我国农作物的单产需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50%以上才能满足粮食的安全供给,因此必须大幅度提高单产,从选育高产新品种为切入点,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增加粮食总产。尤其是水稻,作为“口粮”作物,其担负的责任将更加重大。

4.3 品质需要进一步改善

从“九五”以来育成的品种看,品质有了明显改善,除胶稠度、碱消值、粗蛋白质、食味接近或达到标准外,其它指标均达国家优质稻谷一级标准。尤其是外观品质显著提高,垩白度减少79.5%。碾米品质虽然达到国家优质稻谷一级标准,但总体上变化不大,而且市场最为关注的整精米率却略有下降,而且缺少早熟的长粒形优质品种,因此品种选育要从整精米率上取得突破,同时又要注重提高品种的胶稠度和食味等理化品质。

4.4 品种配套技术研究相对滞后

品种的选育每年都在延续,有时会同时推广不同生态类型的几个品种,而配套技术研究则很难跟上,针对性不强,往往滞后于品种推广,同时宣传、示范、推广力度不够,从而导致品种推广时因配套技术不到位而使品种的特征特性没有充分展现,影响品种的应用效果和寿命。呈现出主栽品种少、更新速度快、品种选择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大的局面。

5 研发对策

高产、优质和多抗始终是水稻育种的主要目标。总趋势是:在提高单产的同时,努力提高抗性和稻米品质。育种途径上以常规育种方法为基础,综合运用诱变育种、辐射育种、花培育种、分子育种和转基因育种等多种新技术,着力提高育种水平。因此,围绕黑龙江省水稻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目标,应突出以下几点工作:

5.1 进一步明确育种目标和主攻方向

高产、优质、多抗、适应性广始终是水稻育种的主要目标。从目前黑龙江省水稻品种的水平上看,在进一步提高单产的同时,还要加强稳产性状,如抗瘟性、抗冷性、抗虫性及抗倒伏性等性状的选择。在品质方面上,要保持现有高指标,提高低指标。除继续以选择低直链淀粉含量、高胶稠度、高食味的品种外,应重点加强整精米率高的品种选择,应稳定在70%以上,同时注重早熟长粒形品种的选育。

5.2 加强种质创新和基础性研究

优异而丰富的种质资源是育种的基础。近年来,多数育种单位及育种家偏重于新品种选育及推广,忽略了种质创新、桥梁亲本构建等基础性工作,育种单位间交流较少,导致种质资源狭窄,缺乏综合性状优良、亲缘关系较远的亲本。另外,育种方法滞后也是选育突破性品种的一大障碍。因此,要进一步发掘黑龙江省的水稻资源,对主要材料进行系谱分析,在弄清其亲缘关系的基础上进行聚类分析。积极引进省外及国外种质资源,特别是日本的优异种质资源,作为亲本或中间材料进行杂交配组[3]。充分利用野生稻资源,利用远缘杂交、辐射及航天育种等手段,导入现有育种材料,增加其遗传多样性,拓宽遗传基础。

5.3 改进育种技术手段和方法

生物技术在水稻育种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黑龙江省粳稻花培育种技术体系已相当成熟,先后育成13个水稻品种并广泛应用于水稻生产,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根据国内外水稻生物技术育种成果,结合黑龙江省实际情况,应开展如下研究[4]:利用细胞工程,进行体细胞变异育种,结合抗性的细胞筛选,创新抗病、抗寒、抗倒伏、耐盐碱的种质及品种选育;根据水稻遗传育种的研究基础,建立起从资源多样性分析、材料创新、表型分析、基因型检测、标记筛选等到优良品种培育的系统综合的技术路线和适用、经济、高效的分子育种技术体系;根据花培育种经验和手段,尽快建立有效的转化体系,进行转基因育种研究,以突破常规育种技术所不能攻克的水稻改良难题,选育高产、优质、多抗、适应性强的水稻新品种

摘要:黑龙江省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粳稻生产区,“九五”至“十一五”前3 a共审定推广水稻新品种110个,“九五”期间第一年审定推广的品种只有3个,至“十一五”期间的2008年增加到19个,年审定推广品种成倍增加。13年来,品种的米质总体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整精米率改善不大,育成的品种较多,但具有突破性的品种较少。根据育成品种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研发对策。

关键词:水稻品种,品质,产量,对策,黑龙江

参考文献

[1]张仲.黑龙江省农作物优良品种(1995-1999)[R].哈尔滨:黑龙江种子管理局,2000:66-87.

[2]康忠宝.黑龙江省农作物优良品种(2000-2004)[R].哈尔滨:黑龙江种子管理局,2004:113-150.

[3]关世武.黑龙江“八五”“九五”期间育成水稻品种的对比分析[J].作物杂志,2005(2):59-60.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黑龙江农村居民 下一篇:黑龙江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