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模式”下中职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交流 语言 中职 学习

交流是学习语言的根本目的, 同时也是学习语言的最佳途径。对于我国学生而言, 英语既非母语也非第二语言, 缺乏英语交流的自然环境, 由此形成英语教学的瓶颈。尤其是我们中职的学生, 英语基础相对薄弱, 心理上又容易产生抵制情绪, 那么教师就应该根据他们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 寻求一种最符合语言自身形成规律的教学模式即“交流模式”——通过创造教学互动的情境, 提供“真实”交流的条件, 以交流为目的、过程和手段形成语言运用能力的模式。

1“交流过程”中英语运用能力形成的逻辑

英语的运用能力具体来说可分听、说、读、写四个部分。国内外心理语言学家和语言学家们多年来对其内部关系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进行过多方面的论述。

理论家海霍 (Hayhoe, R.) 认为, 听、说、读、写, 从易到难的顺序应该是读—写—听—说, 读最容易, 说是最难的 (Reading is perhaps the easiest skill and speaking the most difficult to require) 。他认为读是一种基本的被动能力 (Passive skill) , 写是一种主动能力。听比较难, 说就更难了, 它是一种主动能力, 要求学生把单词组成句子, 并没有时间准备, 也没有时间去改正。但海霍又认为, 学习者要掌握这四种能力, 自然顺序应该是听—说—读—写。说和听应该放在第一位, 然后才是读, 写放在最后。

2“交流场景”中听、说能力的培养

所谓的“交流场景”, 指的是学生能够选择一个角色进入对话的语境, 在这个语境中, 学生有主动学习的需要和表达的欲望, 在教师的引导下, 可以通过交流掌握新的语言词汇、句式及文化。一个“交流场景”的构建是听、说能力培养的前提。

首先, 人们听东西是都有目的, 因此选择学生感兴趣或熟悉的话题, 可以吸引并保持其注意力。比如:可以选择听一个学生感兴趣的童话片段, 一个大家熟悉的科幻影片角色的对白, 贴近生活情境的短片或其它类似的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听力材料。同时, 听力材料可以外延, 在课外为学生提供一个听的平台, 如英语角, 英语小广播等等。但是仅此还不能达到“交流场景”的要求, 必须使这个场景使用的语言难度略超过学生的能力, 但又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 使学生能够猜测新词汇和句式的意义。

其次, 未形成开口说话习惯的学生在进入一个语境之后, 会有一段“沉默期”,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是否勇于表达, 英语掌握情况, 过往的经历等等) , 这段“沉默期”可长可短, 这需要教师平时的培养, 也取决于这个语境对交流的要求程度。“交流场景”必须是教师和学生能把已有的知识和新知识适度结合, 并可以一定程度上用肢体语言进行补充表达的语言环境。

再次, “交流场景”还要求体现交流的层次性, 即一定的文化思维, 如存在英语口语、成语、俗语或不同于中文的特殊表达, 这种层次的存在不会影响学生对整个语境意义的理解, 但必须提供重复学习过程中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的空间。

以笔者设计的“水果超市交流场景”为例, 这个场景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各种水果的英语词汇、购物过程中的英语表达句式及一些特定的用法。在提供场景影片的时候, 学生已掌握部分水果的词汇和一些基本的句式, 因此, 在听的过程中, 对照水果的形象, 学生能够猜测它的读音。在教师的提问下, 学生可以进行表达的尝试。这是本“交流场景”的第一个作用, 即实现了新词汇语音的学习。然后, 教师可以以超市工作人员的身份, 进行“水果超市”模拟演示, 在这个场景, 学生可以以购物者的身份进行表演, 在锻炼发音的基础上, 进行了句式的表达, 如I want some peaches.How much are they?即实现了这个场景的第二个作用即句式表达的运用。教师并没有强制学生抄写或记忆每种水果的发音、拼写及句式的表达, 必要时可以允许学生以其它方式如肢体语言进行补充, 但在提问、表演的反复过程中, 不同进度的学生最终都能够比较正确的学会发音和表达。然后, 在一定的读、写的练习之后, 就可以组织参与程度更高的学生小组之间的交流, 在这种过程中, 由于听、说能力一定程度上的具备, 可以使学生在交流过程中, 逐步理解一些特定的用法, 如Excuse me, May I help you?这就实现了交流场景的第三个作用, 即相应英语文化和思维的学习。

3“交流发展”中读、写能力的培养

“交流发展”是针对交流能力的提高过程而言的, 掌握语音和在此基础上的表达是交流的第一步, 而正确的拼写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阅读和书写能力是语言运用水平提高的第二步, 听、说、读、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必须构成一个封闭的回路, 在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实现整体的提升。

首先, “交流发展”着眼的是交流过程中语言运用的完整性。在前面所指的“交流场景”中, 学生获得了新词汇、新句式的语音表达能力, 但仅此还不能实现交流的发展, 这就要借助于英语的朗读。朗读具有阅读的因素, 又有口语 (表述上) 的因素, 是连接阅读和口语的主要枢纽。因此, 流畅地阅读有助于培养阅读的基本技能, 也有助于口语的表达能力。

其次, 在听、说、读的基础上, 书写是巩固和强化听说读的主要手段。参与写的感觉器官主要是视觉和动觉, 同时, 写的过程中听觉和发音器官也在潜在的参与活动, 因此, 写的感官刺激强度最大, 留在大脑中的印象更深刻, 更容易被理解和掌握。所以, 在教学上采用写的练习方法不仅不会因为听、说的强化而减弱, 相反应得到更多的重视。从“交流发展”的角度来看, 就是要使写与听、说、读更好的结合起来, 尽可能少的进行枯燥的抄单词或句子, 而可以采用填空、补充句子、一段对话、选择性组句等方法, 使写的过程更多的是理解和运用。

最后, 读和写的能力训练必须与交流这个根本目的很好的结合起来, 使读和写的能力能够在交流中得到有效的反映。我们可以在一个“交流场景”之前或之后进行读和写的训练, 并相应的改变交流的内容和要求, 并对学生的提高进行明确的肯定, 这就可以使学生看到效果, 提高读写兴趣并进而养成习惯。

以笔者设计的一个“游动物园”交流发展实例来看。在完成交流场景训练, 学生掌握了一些新单词如动物名称、时间、人员及形容词的发音和句式的表达基础上, 安排了一些读写的训练。给学生事先准备好的几段动物特征描述的材料, 让学生猜一猜。之后, 让学生自己模仿写一写自己最喜欢的动物。在下一个交流中, 就可以使口头表达与书面相结合, 这就实现了读写的记忆与理解功能, 并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提高了交流发展的能力。

总之, 中职英语教学必须转变思维, 探索教学规律, 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英语思维为目的, 创新教学办法, 改变“哑巴”英语教学现状, 使学生真正的具有运用这一语言交际的能力。

摘要:交流是学习语言的根本目的, 同时也是学习语言的最佳途径。在中职英语教学中, 应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 寻找一种最符合语言自身形成规律的教学模式即“交流模式”, 并在此模式下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英语的能力, 从而达到语言学习交流的目的。

关键词:交流模式,应用能力,英语思维

参考文献

[1] Dong Taiqin.A strategy for effective inter—class oral communication[J].English Teaching Form, 1995.

[2] 刘润清.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9 (1) .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浅议新课程背景下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下一篇:建筑安装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及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