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穿孔

关键词: 平片 胃肠道 腹部 穿孔

肠道穿孔(精选五篇)

肠道穿孔 篇1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7例, 男性21例, 女性16例, 年龄17~75岁, 中位年龄49.3岁。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为突发性腹痛, 局部压痛, 反跳痛, 腹肌紧张, 板状腹等, 部分患者伴有发热、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改变, 实验室检查, 部分患者白细胞可见升高。

1.2 检查方法

采用PQS螺旋CT机。全部患者均为CT平扫, 未做增强扫描;扫描前无特殊准备, 未口服 (钡剂、碘剂等) 造影剂;常规采用仰卧位行横断扫描, 层厚及层距均采用10mm。全部病例由2名影像诊断主治医师按双盲法全面、细致阅读图像。阅片时适当调节窗宽、窗位 (因CT片交予患者留存, 全部病例CT图像均于电脑数据库阅片) , 并各自加以分析、总结, 意见不统一时, 经讨论达成最终共识。

2 结果

2.1 CT诊断与病理对照

本组37例胃肠道穿孔均经手术证实;CT诊断与术后符合者34例 (91.9%) 。3例术前CT未能明确诊断, 其中1例为胃后壁穿孔, 1例为小肠穿孔, 1例为阑尾穿孔。CT提示穿孔部位与术中所见及术后病理对照:胃 (11/13) 、十二指肠球部 (11/15) 、阑尾 (2/3) 、小肠 (1/3) 、结肠 (2/3) 。

2.2 CT征象

本组病例中, 腹腔内发现游离气体32例 (86.5%) , 气体以膈下、肝前上间隙最多见, 形态主要为月牙状、小泡状、不规则形为主, 气体量多少不等。所见2例刀伤所致穿孔者腹腔内游离气体量较多, 且较为分散, 如肝肾隐窝、脾周区域均见气体积聚;腹腔积液29例 (78.4%) , 积液多较局限, 局限于穿孔区周围、胆囊窝、小网膜囊、阑尾周围等处;胃肠道壁增厚、水肿或软组织肿块形成, 腹膜、筋膜增厚或系膜增粗者总计26例 (70.3%) ;脓肿3例 (8.1%) , 其中1例脓肿内可见多发小泡状气体积聚。

2.3 CT检查其他所见

合并肝囊肿者4例, 肾囊肿者7例, 胆囊炎、胆囊泥沙样结石者2例, 液 (血) 气胸者2例, 肋骨多发骨折者1例。

3 讨论

临床上, 凡突发腹痛且其他症状、体征均疑为胃肠道穿孔者, 最方便、最经济的实用影像检查方法便是X线平片, 但存在一定限度, 约有20%~30%的病例X线平片未能作出肯定诊断[2]。CT检查作为腹部X线平片重要补充手段, 在胃肠道穿孔诊断中有其特殊价值[3], 越来越受到重视。

腹腔内发现游离积气是诊断胃肠道穿孔的主要依据, 螺旋CT平扫检查对发现腹腔内游离气体十分敏感, 明显优越于X线平片。尤其是对于气体量较少, 且位于胆囊窝、肝肾隐窝、盆腔等隐蔽处的气体, 通过仔细观察, CT多能发现, 而平片则存在一定限度。判断腹腔内有无游离气体, 除认真、细致观察外, 尚需根据需要适当调节窗宽、窗位, 合适的窗宽、窗位游离于游离气体的显示;亦要仔细分辨, 鉴别所见气体是位于腹腔内还是肠管内;另外对于假性气腹 (如人工气腹、腹部穿刺术后等) 也要有足够认识, 诊断时需密切结合临床、病史, 加以鉴别;穿孔较小或穿孔被堵塞, 含气少或不含气的胃肠道穿孔时, CT检查可无腹腔游离气体, 此时不能完全排除穿孔可能, 应密切观察病情。

CT检查对于腹腔积液 (血) 的显示也是十分敏感的, 较少的液体积聚即可被发现, 但CT不能判断积液性质, 诊断时尚需结合其他征象及临床、病史等。肯定为穿孔诊断时, 根据积液、积气位置及胃肠壁等异常改变等, 可进一步提示穿孔所处部位, 进而判定穿孔原因, 但应结合临床及病史等相关资料。

综上所述, 螺旋CT平扫多能对胃肠道穿孔作出准确诊断, 其准确性高于传统放射线检查。临床上, 突发腹痛且既往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史者, CT若发现腹腔内游离气体存在, 大多可肯定胃肠道穿孔的存在;结合腹腔积液, 胃肠道壁改变, 腹膜炎等征象及临床症状、体征、病史等加以综合分析, 不仅可提高胃肠道穿孔诊断的准确性, 而且还能提供穿孔部位和病因的更多信息。

参考文献

[1]张依勤.无膈下游离气体中空脏器穿孔的CT诊断[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01, 7 (4) :254-257.

[2]曾红辉, 李鹏, 赵欣, 等.胃肠道穿孔的CT诊断[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06, 12 (6) :421-423.

螺旋CT对胃肠道穿孔的诊断价值 篇2

【关键词】 胃肠道;穿孔;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X线平片

消化道穿孔是常见急腹症之一,常继发于胃肠道的溃疡、肿瘤、炎症和外伤等。一般有明确病史,以急腹症发病前来就诊,体检时表情痛苦,早期、准确的诊断对临床治疗及预后非常重要[1]。常规X线平片能显示膈下游离气体,若发现膈下游离气体,诊断即可成立;但未发现膈下游离气体并不能完全排除本病,而且螺旋CT对消化道穿孔的定性诊断价值明显优于X线立卧位平片。容易区分腹腔内脂肪和气体,有利于发现较少的游离气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8年1月~2012年12月来我院行螺旋CT检查并经手术证实的胃肠道穿孔患者25例,其中男20例,女5例;年龄18~75岁。全部患者CT平扫。临床表现:突发腹痛伴有不同程度腹膜刺激症状,部分患者有外伤史。

1.2 检查方法 使用螺旋CT,扫描参数:层厚8mm,层距8mm,120kV,80mA;对病灶部位加薄层扫描,用层厚3mm,层距3mm,120kV,100mA,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未行增强扫描。扫描范围从膈顶至耻骨联合平面。

2 结 果

2.1 胃肠道穿孔部位及原因 25例患者穿孔部位分别为:胃8例,十二指肠6例,小肠6例,结肠5例。穿孔原因: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14例,小肠、结肠肿瘤穿孔4例,阑尾炎穿孔2例,外伤性小肠或结肠穿孔5例。

2.2 CT表现

2.2.1 气 腹 气腹是诊断消化道穿孔的一种特异性较高的征象。用宽窗宽或肺窗有助于观察发现腹腔游离气体,它局限于横隔下和肝前面(仰卧位)。肠腔外气体可存在于肠系膜间或肾旁前间隙内。气腹有时是由气胸、纵隔气肿、膀胱穿孔、腹腔穿刺所致,若排除以上可能,则气腹强烈提示胃肠破裂。由于外伤后肠痉挛、肠黏膜外翻,肠内容物或血块堵塞等原因可使消化道穿孔时不出现气腹。在实际工作中,腹腔游离气体需要与胃肠道腔内气体、胃肠壁气体、腹部脂肪、肺下缘鉴别。选择合适的窗宽、窗位很重要。

2.2.2 腹腔或后腹腔积液 此为消化道穿孔阳性率最高的征象,并可以是唯一的异常征象,但无特异性。如发现腹腔中量或大量积液,排除了实质脏器破裂、骨盆骨折、肝肾疾病及腹膜炎可能,则强烈提示消化道穿孔存在,且腹腔积液CT值取决于出血量多少,因单纯消化道破裂出血少,故CT值<30HU。若腹水CT值>30HU,更应警惕胃肠破裂的存在。

2.2.3 肠系膜血肿、肠壁增厚 局部高密度肠系膜血肿常提示胃肠穿孔。据报道,32%的胃肠穿孔患者肠系膜血肿为惟一阳性征象。同样,一些继发征象如肠壁增厚也常提示胃肠穿孔存在。

2.3 胃肠道穿孔多平面重建(MSCT)表现 腹腔内游离气体是CT诊断胃肠道穿孔的直接征象和主要依据,以前腹壁下为最常见,呈新月形,常合并其他部位积气。本组25例多平面重建显示了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腹腔游离气体。其中前腹壁下积气17例,肝门、胆囊窝积气10例,胃、十二指肠周围积气5例,肝肾间隙或脾周积气3例,小网膜囊积气5例,肠系膜间积气6例,阑尾包块内积气1例,盆腔积气1例。胃肠道穿孔伴随征象:腹腔积液17例,穿孔部位周围渗出或脓肿9例。

3 讨 论

消化道穿孔的临床诊断并不困难,主要表现为突发腹部疼痛,并逐渐加重而弥散全腹。穿孔很小或穿孔被堵塞,腹腔漏出物少的患者,特别是老年人,临床症状多不典型,易被误诊。

螺旋CT对消化道穿孔的定性诊断价值优于普通X线腹部立卧位平片,腹腔内游离气体的显示是消化道穿孔定性诊断最直接的征象。以往消化道穿孔的诊断主要依靠X线腹部立卧位平片,但据统计,20%的消化道穿孔病例无明显游离气体线征象。腹部立卧位平片气腹显示率为60%,而螺旋CT对气腹显示率为95%,远优于平片检查[2]。普通X线检查中未见游离气体的原因可能为游离气体与肠道内气体重叠,穿孔与检查之间间隔时间短,穿孔小,气体局限于后腹膜及腹腔渗出,炎症反应包绕气体,阻碍其进入腹腔等。

MSCT图像可以多平面重建,可以显示较大穿孔部位和尺寸,并且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克服了X线平面重叠的缺点,有利于显示小的和游离于脏器裂隙间的气体。一般穿孔时,气体总是顺着网膜囊及韧带上移,首先聚集在剑突下隐窝,此隐窝为脂肪组织,CT能通过调节窗宽、窗位区分,利用软组织窗能显示胃肠管壁形态及其周围改变[3]。

总之,螺旋CT对胃肠道穿孔的诊断价值主要是能清晰地显示腹腔内脏器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临床症状较轻、穿孔较小、X线透视无膈下游离气体的患者,螺旋CT可依据腹腔内散在游离气体作出诊断。本组病例腹腔积气的显示率为95%。文献报道[4]CT检查较之常规腹部平片检查,不仅能够明显提高游离气体的检出率,而且还可根据腹内游离气体的分布部位、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及原发病变的CT表现,穿孔后引起的局部炎性病理反应等CT征象,作出较准确的病因学诊断和穿孔部位的提示,为外科手术方案的制订提供较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48-449.

[2] 王建新,吴安乐,施益究.螺旋CT对胃肠道穿孔的诊断价值[J].现代实用医学,2006,18(8):577.

[3] 张涛,汪瑞民,潘士成.急性胃肠道穿孔的CT诊断[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7,8(2):81.

胃肠道穿孔的CT表现特征及分析 篇3

关键词:胃肠道穿孔,CT

胃肠道穿孔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既往多依赖传统X线检查。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CT的应用, 使CT诊断胃肠道穿孔的机会越来越广泛[1]。本文收集我院2006~2008年经确诊的20例胃肠道穿孔的CT资料进行分析, 以提高对胃肠道穿孔的诊断准确性。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本院2006~2008年收治并手术治疗确诊的胃肠道穿孔病例20例, 男性14例、女6例, 年龄28~61岁, 平均年龄43.2岁。临床表现为腹痛并呈持续性刀割样或烧灼样, 多数病者有溃疡病史, 胃肠道穿孔前常有溃疡病加重的表现。应用西门子公司16排螺旋CT机, 层厚5mm, 螺距1.5mm, 5mm重建, 先行平扫, 再做增强扫描, 口服2.5%泛影葡胺500m L, 采取不同的扫描体位 (仰卧位、侧卧位和俯卧位) , 扫描范围自膈至肝下缘。扫描结束后在工作站对图像进行处理。

2 结果

本组资料经手术证实胃窦穿孔6例, 占30%, 幽门穿孔5例, 占25%。胃小弯前壁穿孔5例, 占25%有中等量腹水, 十二指肠前壁穿孔4例, 占20%。 (1) 穿孔部位周围管壁不规则并伴有密度不均匀的软组织肿物。CT表现为前壁不规则伴邻近脂肪层模糊不清。前腹壁下及膈缘下游离气体并腹腔内散在分布的游离气泡影 (7例) 。 (2) 未发现腹壁下及膈缘下游离气体。仅发现肝裂内、肝门区、胆囊窝、脾脏周围、小网膜囊区、肝肾隐窝内散在的游离气泡影 (5例) 。 (3) 伴有造影剂外漏 (3例) 。 (4) 未发现腹腔内游离气体影, 仅在小网膜囊区发现包裹性积液或脓肿 (2例) 。 (5) 腹腔积液 (3例) 。

3 讨论

胃肠道穿孔患者多数有溃疡病史, 急性穿孔前常有溃疡病加重的表现[2], 穿孔时突然发生上腹部剧烈疼痛, 呈持续性刀割样或烧灼样痛, 很快扩散到全腹;常伴有出汗、四肢冰冷、心慌、气短等休克现象;可有恶心呕吐、腹胀、发热。患者呈急性病容, 腹式呼吸消失或减弱, 全腹有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 上腹部与右下腹部明显。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 可有移动性浊音。腹腔感染时血象白细胞升高, 腹腔穿刺可抽出含食物残渣。

胃肠道穿孔的主要X线表现是气腹即腹膜腔内出现游离气体。关于气腹的显示方法, 传统是采用透视与照片检查。尤其是少量气腹的显示则尤为重要, 如病情允许, 立位透视并转动体位观察, 此时往往能显示膈下新月形的游离气体的存在, 因为气体总是具有浮游到腹腔最高处去的倾向, 确定了膈下游离气体后, 应即时照片以供临床参考。CT对胃肠道穿孔的临床价值在于CT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力, 能使腹腔内脏器、胃肠管壁及其周围组织清晰显示, 对发现异常密度改变较其他影像学检查手段优越[3], 对临床症状较轻、X线透视膈下无游离气体的患者, CT能够依据胃肠道穿孔的间接或直接征象做出定性诊断, 特别是对胃后壁穿孔, CT明显优于其他影像学检查, 能做出定位、定性诊断。另外CT对胃肠道穿孔引起的并发症亦能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对病情的诊断、发生部位及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的评价都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涛, 汪瑞民, 潘士成.急性胃肠道穿孔的12诊断[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07, 8 (8) :82~83.

[2]汪瑞民, 张涛.CT诊断胃肠道穿孔19例分析[J].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2004, 1 (1) :37~38.

肠道穿孔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于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消化道穿孔患者,全部为男性。同时30例消化道胃肠道穿孔患者最大年龄为75岁,最小年龄为19岁,平均年龄为47岁。其中20例为肠穿孔,10例为急性胃穿孔。

1.2 方法

采用IE-33及HD-Ⅱ超声诊断仪,探讨频率3.5 MHz,对临床诊断的胃肠道穿孔患者进行常规X线平片检查,对患者腹腔内有无游离气体和积液进行了解,之后对患者进行胃肠道专业的超声检查,检查的过程中患者取仰卧位,按常规反复详细扫查。并对腹部压痛点继续密切观察,并注意患者腹腔游离性的相撞,对患者发病前的饮食情况加以询问,并综合分析判断所观察到的游离性积液的形状。

1.3 观察指标

观察引起急腹症的胆囊、胰腺、胃、肠道等有无病变及肠间有无积液及腹腔有无游离气体等。

1.4 统计方法

该组资料所有数据均采用软件SPSS21.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胃肠道穿孔患者诊断结果如表1所示,30例胃肠道穿孔患者经过超声检查,发现膈下游离气体者26例,胃体积明显增大者10例,全腹腔肠管扩张并肠间及盆腔内积液者16例。均超声诊断提示:胃穿孔。经手术证实。同时胃肠道穿孔患者经过X线平片诊断出20例,8例发现胃体积明显增大,12例全腹腔肠道扩张并肠间和盆腔内积液。超声诊断检出率(86.7%)高于X线片平面检出率(66.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胃肠道穿孔影像学显示

胃肠道穿孔作为一种常见的急腹症,对于如何做好胃肠道穿孔的有效诊断始终是当前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3]。正常人在进行胃影像学诊断时,其声像图集中表现为,空腹时,声像图随着胃内容物的多少和其收缩状态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但是有着固定不变的喷门形态,难以清晰显示胃体部和胃体中上部。研究表明[4],正常人在进行声像图检查时,胃体下部和胃窦部集中表现为假肾症、靶环征、马鞍形以及椭圆形等,同时回声呈现出内强外弱的状态,中间部分的回声是腔内气体,胃内部的内容物伴有混合型的回声。

3.2 胃肠道穿孔患者的诊断

近些年来,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阶段,人们消化系统常伴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胃溃疡是其常见的一种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步增加,严重威胁者人们的生命安全。据研究表明,我国人口中约10%~20%在其一生中患胃溃疡。同时胃溃疡患者影像学资料表明[7],患者的胃穿孔上部胃的结构中难以显示正常的结构,同时也有部分病人的胃体积逐渐增大,患者腹腔内常见于游离气体的回声,在患者肝前可以将游离气体回声探寻。现如今,胃肠道穿孔患者逐渐应用超声诊断,而超声诊断过程中,其超声影像不仅仅伴有广泛的强回声,在患者的超声影像中,其肝脏部位到盆腔部分患者胃肠道蠕动逐渐减弱,进而处于一种病态的改变现象,而在对患者腹腔内气体进行回声检测时,可以针对患者的病变位置,基恩人对穿孔位置进行找寻,进而有效的识别胃肠道穿孔声像图中的基本特征,对于诊断率的提高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侯武德[6]研究中表明,患者在进行超声检查之后,其有效诊断率高达95%,同时也有着相对较高的定位诊断,为临床有效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蔡志清[7]研究中表明,超声诊断不仅仅有着相对较高的诊断率,对于患者肝上前间隙难以诊断到的气体均能检测出来,同时也能将患者胃区图像的质量加以改善,并将病变的显示率显著提高,这种超声检查不仅仅有着简便安全的特点,同时也没有一定的辐射,对于当前胃部诊断有着相对较高的诊断价值。

3.3 超声诊断的价值

该院通过对收治的30例胃肠道穿孔患者进行超声诊断和定位诊断,结果表明,超声发现膈下游离气体者26例,胃体积明显增大者10例,全腹腔肠管扩张并肠间及盆腔内积液者16例。在对以往胃溃疡病历进行结合研究时,研究发现,胃肠道穿孔患者在X光线检查中,患者的腹部发现存在膈下游离气体,难以从根本上将对其进行正确的诊断。在患者没有胃溃疡病史诊断中,没有发现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该院在对胃肠道穿孔患者进行超声诊断中,其患者全部为男性,同时多发于年龄较大的群体,究其真正的原因,老年人有着相对较差的体质,同时老年人的临床诊断多为一些不典型者,超声诊断中,老年人的腹腔内多伴有大量的胀气,对于体征相对不典型的胃肠道穿孔患者的诊断而言,难以从根本上做出有效的诊断。而对胃肠道穿孔患者进行超声诊断,其诊断价值较为明显,而超声检查更能精确的诊断出,有着相对较高的定位诊断,就该研究而言,超声诊断检出率(86.7%)高于X线片平面检出率(66.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该研究在对胃肠道穿孔患者进行超声检查时,主要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和该院的实际情况,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还望更多相关研究人员给予指正。

综上所述,胃肠道穿孔患者进行超声检查,诊断价值相对较高,还能实现定位诊断,是常规检查有效的手段之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并为胃肠道穿孔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超声在胃肠道穿孔诊断和定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的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消化道穿孔患者的病历资料,并进行超声诊断和X线平片进行诊断,观察分析胃肠道穿孔患者诊断中引起急腹症的胆囊、胰腺、胃、肠道等有无病变及肠间有无积液及腹腔有无游离气体等。结果 超声发现膈下游离气体者26例(86.7%),胃肠道穿孔患者经过X线平片诊断出20例(66.7%),超声诊断检出率高于X线片平面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肠道穿孔患者进行超声检查,诊断价值相对较高,还能实现定位诊断,是常规检查有效的手段之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超声,胃肠道穿孔,定位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宋喜亮,郑磊.胃肠道穿孔的超声诊断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3):101-102.

[2]江巍,刘燕,等.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胃肠道损害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0):10-11,13.

[3]李波.腹腔内游离气体的B超诊断价值[J].中外医疗,2009,28(19):168.

[4]庄传芝戊运祥.X线、CT检查在胃肠道穿孔诊断价值中的对比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09A7(19):111-112.

[5]钟瑞明,王泽勇,等.超声相控阵中的成像技术[J].信息技术,2011(11):101-104.

[6]侯武德.口服胃肠造影剂超声诊断胃溃疡临床报告[J].中外医学研究,2014(13):53-54.

肠道穿孔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胃肠道穿孔患者77例,均有腹痛、腹胀等症状。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40例,男27例,女13例,年龄16~86岁,平均55.3±13.6岁;胃部穿孔14例,十二指肠穿孔12例,空回肠穿孔6例,结肠穿孔8例。对照组37例,男25例,女12例,年龄16~85岁,平均55.6±13.8岁;胃部穿孔13例,十二指肠穿孔11例,空回肠穿孔5例,结肠穿孔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试验组采用螺旋CT检查:患者仰卧位,采用GE 64排螺旋CT对其进行检查,根据患者腹痛范围进行扫描,扫描范围为膈顶至双肾下极或耻骨联合水平,其中35例仅进行CT平扫,5例还进行增强扫描。对照组给予腹部X线检查:患者立位,采用GE双板DR机进行检查,检查范围为双侧膈顶部至耻骨联合。

1.3 观察指标

螺旋CT及腹部X线片对胃肠道穿孔的检出率,及其各项直接及间接检查征象如腹腔积气、小气泡、局限腹腔积液、肠管周围脂肪间隙模糊不清、消化道壁增厚或肿物及消化道连续性中断等的符合性。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检出率

术后证实所有患者均存在胃肠穿孔,试验组检出腹腔积气38例,检出率为95.0%;对照组检出腹腔积气29例,检出率为78.4%。两组检出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2.2 螺旋CT征象定位诊断符合性分析

螺旋CT检查胃肠穿孔部位小气泡征象符合率为93.1%,局限腹腔积液征象符合率为90.9%,肠管周围脂肪间隙模糊不清征象符合率为62.5%,消化道壁增厚或肿物征象符合率为54.5%,消化道连续性中断征象符合率为100.0%。详见表1。

3 讨论

胃肠穿孔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消化道壁连续性破坏,使消化管腔与腹腔相通的一类疾病,是消化内科急症,患者在发病早期常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由于穿孔大小不同,其病情进展快慢程度也不同,但如处理不及时,将会使患者面临极为严重的腹腔感染,最终导致严重脓毒血症,诱发多器官功能衰竭,危及生命[3]。因此,对该病的早期诊断显得尤为重要。腹部X线检查是较为简单、迅速的一种诊断方法,如出现腹腔积气征象即说明存在胃肠穿孔,但如患者胃肠积气严重或结肠中存在过多粪便,其检出率将下降。螺旋CT作为一种先进的检查手段,已广泛应用于该病的诊断,相比腹部X线其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同时在诊断穿孔部位方面也有优势,在扫描时即可发现消化道连续性征象等直接证据,同时当消化管壁破裂时其周围有消化液、其他胃肠内容物及气体溢出,在穿孔位置会出现小气泡、局限腹腔积液、肠管周围脂肪间隙模糊不清、消化道壁增厚或肿物及消化道连续性中断等征象[4]。本研究中,螺旋CT腹腔积气检出率高达95.0%,远高于腹部X线片,同时其对穿孔部位的确定也有较好效果,胃肠穿孔部位小气泡征象、局限腹腔积液征象、肠管周围脂肪间隙模糊不清征象及消化道壁增厚或肿物征象符合率均较高。

综上所述,螺旋CT诊断胃肠道穿孔检出率高,检出部位准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在诊断胃肠道穿孔部位中的效果。方法:将77例胃肠道穿孔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0例)和对照组(37例),试验组采用螺旋CT检查,对照组采用腹部X线检查;术后明确穿孔位置后,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并对螺旋CT各检查征象的检查符合率进行统计。结果:试验组检出率为95.0%,高于对照组的78.4%(P<0.05);螺旋CT检查胃肠穿孔部位小气泡征象符合率93.1%,局限腹腔积液征象符合率90.9%,肠管周围脂肪间隙模糊不清征象符合率62.5%,消化道壁增厚或肿物征象符合率54.5%,消化道连续性中断征象符合率100.0%。结论:螺旋CT诊断胃肠道穿孔检出率高,检出部位准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胃肠道穿孔,螺旋CT,X线,诊断

参考文献

[1]刘成磊,孙志先,张毅,等.螺旋CT在诊断胃肠道穿孔中的价值[J].吉林医学,2014,35(10):2033-2034.

[2]陶云年,张文奇,王善军,等.螺旋CT对急性胃肠道穿孔的早期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10):1589-1592.

[3]毛声敏.急性胃肠道穿孔X线与CT诊断的临床分析(附42例报告)[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7):1115-1116.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穿孔修补 下一篇:节育环异位的临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