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体疗效(精选十篇)
等离子体疗效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入选的86例消化道良性隆起性病变患者, 均为2010年2月至2011年11月我院收治的门诊住院患者。其中女性患者共29例, 男性患者共57例, 年龄在26~71岁。平均年龄为49.3岁。恶性肿瘤排除在外。其中36例为多部位病变, 50例为单部位病变。41例单发隆起, 45例多发隆起。4例下消化道病变;82例上消化道病变。上消化道病变中:8例残胃, 22例球部, 39例胃体胃窦, 11例贲门隆起, 大肠隆起2例。隆起性病变呈轻度糜烂或表面光滑, 均无活动性出血, 病灶大小为0.29~1.1cm, 亚蒂或无蒂。
1.2 方法
首先选择准确靶病灶, 然后用蒸馏水将病灶周边及表面消毒冲洗, 并反复进行抽吸直至术野清晰。经OlympusCFi肠镜, Q240及Olympus XQ260胃镜活检孔插入氩等离子凝固器 (德国ERB EAPC300型, 输出功率70瓦) 专用电极管, 将蓝色电极管尖端置于病灶上方0.49~1.0cm处, 以 (频率:1~2秒/次) 进行非接触性凝固治疗。期间并适当抽吸白色烟雾。治疗完毕后病灶组织变平, 发白。对于多发病灶采取从远端向近端逐个治疗方案, 全部患者均一次性完成。术后给予胃黏膜保护剂治疗3~5d, 口服。
1.3 疗效评定标准
有效:经凝固术治疗后, 隆起病灶变平至少超过原病灶高度50%, 显效:完全变平。无效:没有任何变化或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标准。
2 结果
2.1 术后复查情况
治疗后98例在3~6个月经内镜下复查, 原治疗处无1例瘢痕及复发现象。
2.2 并发症情况
全部病例未发生1例严重并发症。术中及术后2h内5例治疗部位出现较明显疼痛, 2例为胃窦多发疣状胃炎, 3例为贲门息肉, 经采取有效措施对症治疗后逐渐缓解。轻度、中度腹胀5例 (4.7%) , 头昏2例 (1.8%) 。见表1。
2.3 治疗效果
82例上消化道病变中有效共60例, 有效率为87.8%。显效53例, 显效率为67.1%。见表2。
3 讨论
目前国内临床经内镜下治疗隆起性病变的方法较为多见。常见的有热活检钳或活检钳机械摘除, 尼龙绳套扎术, 激光, 微波及高频电切除术等[2,3]。其中激光及微波对较小的隆起或息肉具有一定的优势, 但是由于其是直接接触病灶组织部位治疗, 很容易发生电极头端和组织间的粘连, 在拔出电极时很可能造成创面撕脱导致出血。同时凝结物炭化产生的烟雾对医生手术操作也有一定影响[4]。尼龙绳套扎与高频电切术仅适用于较大有蒂息肉。高频电切术在治疗亚蒂或有蒂息肉时, 对小息肉或广基极易发生圈套不相宜情况, 差距大时甚至会有大出血危险[5]。机械摘除术适用于病灶隆起部位在0.05cm以下, 但是极易残留组织且出血危险率高。
之前国内已有文献报道[6], 经内镜下氩等离子电凝术已应用于疣状胃炎, 息肉, 早期肿瘤良性、恶性狭窄及消化道出血等治疗, 临床疗效确切。本组中采用氩等离子电凝术治疗消化道良性隆起性病变, 则是通过等离子流作用, 使得生物组织失活及热凝, 且是非接触式治疗[7]。治疗中因氩离子气流呈散发性, 因而可发生侧向和轴向传导。根据电场和气流强度, 使病灶组织表面热凝固。当靶组织受热出现凝固脱水时, 高电阻部位即增大, 离子流会自行绕开已凝固部位而流向低电阻部位。此种自动限制凝固深度的优点, 有效避免了因凝固过深而导致的穿孔危险[8,9]。82例上消化道病变中有效共60例, 有效率为87.8%。这表明采用氩等离子电凝术治疗消化道良性隆起性病变, 未发生一例严重并发症, 临床效果满意, 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治疗过程中为防止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笔者体会如下:电极头端与病灶组织间距离保持0.5~1.0cm为宜。当病人呼吸过快或器官蠕动过大时, 组织则可能会顺势靠近电极[10]。此时应将电极随间距的变化进行微调, 最好在患者屏气时或蠕动间期发射氩气, 发射频率控制在每次1~2s, 若持续过度发射极易造成穿孔。
摘要:目的 探讨经内镜下应用氩等离子体凝固术治疗消化道良性隆起性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2月至2011年11月我院收治的86例经内镜下诊断的各类消化道良性隆起性病变患者。采用氩等离子体凝固器 (德国ERBE APC300型) 进行治疗, 凝固后病灶组织部位变平, 变白。结果 治疗后治疗部位轻度、中度腹胀5例 (4.7%) , 头昏2例 (1.8%) 。82例上消化道病变中有效共60例, 有效率为87.8%。显效53例, 显效率为67.1%。治疗后98例复查, 无一例瘢痕及复发现象。结论 经内镜下氩等离子体凝固术治疗消化道良性隆起性病变临床效果满意。
关键词:氩等离子体凝固术,内镜,隆起性病变,效果
参考文献
[1]齐少义, 杨薇薇, 唐燕, 等.内镜下射频治疗术对消化道黏膜隆起性病变的治疗作用[J].中华腹部疾病杂志, 2006, 6 (6) :415-416.
[2]朱丽.高频电切除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80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 7 (19) :4610-4611.
[3]许桦林, 王一鸣, 郑国荣, 等.氩等离子体凝固治疗消化道良性隆起性病变[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07, 21 (6) :32-33.
[4]周贤斌, 叶丽萍, 邹多武.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内镜治疗进展[J].现代实用医学, 2010, 22 (10) :1083-1087.
[5]池煜, 王敏, 范志宁, 等.内镜下尼龙绳套扎联合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隆起性病变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0, 12 (5) :57-59.
[6]张建萍.内镜下氩气刀治疗消化道息肉样隆起性病变463例[J].医学信息:下旬刊, 2011, 24 (3) :140-140.
[7]潘志刚, 苏东星, 肖晨, 等.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上消化道疾病的临床研究[J].微创医学, 2011, 6 (3) :208-210.
[8]邢丰营.内镜下氩气离子凝固术治疗疣状胃炎的临床研究[J].吉林医学, 2011, 32 (13) :2663-2664.
[9]刘春光.内镜下氩气刀治疗消化道息肉样隆起性病变的临床观察[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8 (4) :155-156.
等离子体疗效 篇2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低温等离子;消融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005-02
变应性鼻炎是临床常见的鼻黏膜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是其主要的病理特征,全球平均发病率在10%-25%[1]。主要临床表现为鼻痒、打喷嚏、水样鼻漏、鼻塞以及嗅觉功能障碍等,部分病人伴发哮喘、鼻窦炎和分泌性中耳炎等上下呼吸道疾病。目前临床上以药物治疗为主,效果欠佳。随着等离子刀在各领域的不断应用,我们于2008年1月——2012年8月采用低温等离子消融治疗变应性鼻炎114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08年1月——2012年8月份我们收治的变应性鼻炎患者197例为研究对象,均符合变态反应性鼻炎的诊断标准[2]。将所选病例随机分成治疗组(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组)和对照组(仅用布地奈德鼻喷剂喷鼻和口服西替利嗪片治疗)。治疗组114例,男性68例,女性46例,年龄18-69岁,平均年龄42岁,病史5年以内43例(37.7%),5-10年54例(47.4%),10年以上17例(14.9%)。对照组83例,男性48例,女性35例,患者年龄19-67岁,平均年龄40.9岁,病史5年以内32例(38.5%),病史5-10年40例(48.2%),10年以上11例(13.3%)。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病人行1%丁卡因鼻腔表面黏膜麻醉,1%利多卡因双侧鼻丘、下鼻甲黏膜下浸润麻醉,选用美国杰西公司生产的低温等离子手术消融系统和ReFlxTM45型号等离子射频电极,输出功率为5档,探头刺入黏膜深度为5-10mm,持续时间约10s。根据鼻腔黏膜肿胀程度选择确定治疗点,通常打孔的位置选在下鼻甲前端游离缘及双侧鼻丘黏膜下。术后鼻腔无需填塞,可使用减充血剂滴鼻5-7天,口服抗生素3天,预防感染;每日进行鼻腔分泌物清理,一般3天后鼻腔黏膜肿胀逐渐减轻,分泌物减少,6-8周达到最佳效果。本组病例除2例术中出现晕厥外,未发生出血等其它并发症。
1.3疗效判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2004年兰州会议制定的变应性鼻炎疗效标准: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评分,改善百分率=(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疗效评定:①显效:改善百分率≥66%;②有效:改善百分率66%-26%;③无效:改善百分率≤25%。
2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1年以上,治疗组患者114例,显效48例(42.1%),有效59例(51.8%),无效7例(6.1%),有效率93.9%。对照组患者83例,显效27例(32.5%),有效37例(44.8%),无效19例(22.9%),有效率77.1%。两组有效率经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变应性鼻炎是IgE抗体介导的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参与的鼻黏膜Ⅰ型变态反应。鼻腔黏膜由于致敏原的作用,发生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胆碱能效应以及副交感神经功能增强,引发鼻黏膜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提高以及腺体分泌增多,鼻黏膜水肿,下鼻甲肥大。传统的药物治疗耗时长,部分患者依从性差,治疗效果不理想。随着治疗技术不断发展,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逐渐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几年来在鼻部手术甚至头颈部肿瘤手术中取得了重大进展[3]。低温等离子消融技术,是在较低温度下形成等离子薄层,大量Na+吸收于汽化棒头周围,这些等离子颗粒在汽化棒提供的能量作用下运动,当其获得足够的能量时将组织细胞间的分子链(肽链)撞击并断裂而形成元素分子和低分子气体(O2、H2、CO2等),一般在40℃左右即可形成高效精确的融切效果,避免了对深部组织的热损伤,且不产生固体颗粒残留。另外,还可利用加温技术(约70℃),使肥大的鼻甲纤维汽化、收缩和固化,改善鼻腔通气。
研究表明[4],鼻丘、下鼻甲及鼻中隔黏膜下存在丰富的胆碱能神经细胞和腺体,经等离子手术治疗,可破坏胆碱能神经节细胞及黏膜层浆细胞,下鼻甲的胆碱能神经節细胞及鼻丘上的扳机点和敏感区被破坏,鼻腔的副交感神经兴奋降低或消失,从而阻断对异常刺激的感受,降低鼻黏膜敏感区的敏感性和鼻腔血管的通透性,从而使变应性鼻炎的症状减轻或消失。同时由于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作用部位在黏膜下层,故不损伤鼻纤毛黏液毯功能,最大限度的保留了鼻黏膜正常生理功能。本组资料研究表明,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能够提高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改善症状以及体征,推荐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张罗,许庚,王向东,等.鼻用糠酸莫米松治疗中-重度变应性鼻炎的多中心临床研究[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44(6):455-459.
[2]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2004,兰州)[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5,40(3):166-167.
[3]EA Magdy,S Elwany,AS El-Daly,et al.Coblation tonsillectomy:a prospective,double-blind,randomised,clinical and histopathological comparison with dissection-ligation,monopolar electrocautery and laser tonsillectomies[J].The Journal of Laryngology & Otology,2008,122(03):282-290.
等离子体疗效 篇3
关键词:等离子体双极电切术,前列腺增生症,良性
经尿道等离子双极电切术 (PKVP) 是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TURP)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治疗前列腺增生 (BPH) 的新方法, 并逐渐在泌尿外科中广泛应用。前列腺增生和膀胱肿瘤均是泌尿科的常见疾病, 本文就等离子体双极电切术行前列腺切除 (PKRP) 的应用进行观察, 并探讨其疗效,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60例, 剔除有严重内科疾病行膀胱造瘘和长期导尿口服药物的20例, 余40例患者均经临床症状、病史询问、超声等检查明确诊断, 且均经前列腺症状评分 (IPSS) 等确定有手术适应证。年龄62~87岁, 平均74.2岁, 前列腺60~114g, 平均78.9g, 术前最大尿流量 (Qmax) 0~11ml/秒, 平均 (5.78±0.24) ml/秒;29例 (72.5%) 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冠心病等基础疾病。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行PKRP术。选用硬膜外阻滞麻醉, 取截石位, 术中常规监测患者的平均动脉压 (MAP) 、心率 (HR) 、心电图 (ECG) 和血氧饱和度 (Sp O2) 等指标。采用美国AMCI公司的PKVP系统, 并在Olympus影像系统的监视下手术。先行膀胱镜等检查, 以了解膀胱、前列腺、尿道等解剖关系。采用分割切除法, 对两侧叶增生明显者首先在6点处汽化切除中叶, 形成1标志沟, 再在12点处切另1标志沟, 将前列腺分成两部分, 再依次切除左、右侧叶;对中叶增生明显者, 则先以5、7点处呈V型切2条标志沟, 依次切除左、右侧叶, 最后切除中叶, 切割结束后将前列腺碎块组织冲洗干净, 并仔细检查腺窝干净后彻底止血, 在证实排尿通畅后留置三腔气囊导尿管。术后膀胱持续冲洗, 5~7天拔除导尿管。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6.0系统软件统计分析资料, 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 并应用t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本组4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无1例开放手术患者, 手术时间60~120分钟, 平均 (76.7±10.2) 分钟, 术中出血量29~110ml, 平均 (50.3±9.7) ml, 所有患者均无输血;切除前列腺组织52~90g, 平均 (66.2±6.4) g。
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包膜穿孔、经尿道电切综合征 (TURS) , 1例患者有轻度尿失禁, 保守治疗后好转, 术后对所有患者手术前后Qmax、IPSS以及生活质量评分 (QOL) 比较, 术后三项评分均明显优于术前,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讨论
传统的泌尿外科手术是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且其是治疗前列腺增生的金标准, 但是术中止血效果差, 且易发生TURS等并发症。我院2013年4月前行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切除术, 术中、术后出血多, 术后多例出现膀胱痉挛, 膀胱冲洗时间长, 患者疼痛剧烈, 并出现切口愈合时间长, 尿道狭窄和尿失禁现象, 根据以上情况, 结合我院泌尿外科医师实际情况, 于2013年4月购买等离子双极电切设备, PKRP和TURP相比是一种新的手术方式[1]。
等离子体双极电切的工作电极和回路电极均位于电切环内, 电流无需通过身体, 安全性高, 同时组织在进入这一等离子球体内即可被汽化切除, 且双极电刀不和组织直接接触, 又进一步提高了手术安全性。该系统在行前列腺切除时, 由于前列腺包膜切割率较低, 但是对增生的前列腺组织切割率较高。在行等离子体双极切割时温度<70℃, 同时高频电路仅在局部形成回路, 并不通过人体, 因此, PKRP不易切穿前列腺包膜, 并可大大减少前列腺包膜外勃起神经损伤可能导致的术后勃起功能障碍, 手术安全性显著提高[3]。PKRP术式创面凝固层厚度0.5~1.0mm, 且在切割的同时具有较好的止血效果, 因此术后创面凝固坏死脱落的程度明显减轻。同时作者根据学习情况认为尽管PKRP手术在切割过程中和包膜的胶原纤维接触, 发射器停止发生等离子体, 使汽化停止, 因而不易切除包膜, 但是在手术的过程中, 当靠近前列腺包膜时应平稳、缓慢浅切, 以有效避免切穿前列腺包膜的发生, 以防造成包膜穿孔[4]。在本组资料中, 未发生1例患者发生包膜穿孔。另外, 与我们刚刚开展此业务, 有未完全电切有一定关系。
经尿道等离子双极电切系统在泌尿外科的应用优势: (1) 因等离子体技术冲洗液为生理盐水, 其一般不会引起水电解质紊乱等症状, 祛除了TURS的发生风险, 大大提高了手术安全性; (2) 双极回路, 体内无电流通过, 因而发生闭孔神经反射的几率大大减少; (3) 低温切割, 且向周围组织的热辐射减少, 不易伤及勃起神经, 大大减少了术后可能导致的勃起功能障碍; (4) 经尿道等离子双极电切系统还具有术中视野清晰、出血少、手术时间短、PKRP切割准确等优势[5]。
综上所述, 经尿道等离子双极电切系统在泌尿外科中的应用具有止血效果好、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等优势, 容易掌握, 且疗效显著, 应用前景广阔, 值得县级医院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严广, 黄志华, 葛新国.经尿道等离子体双极电切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13 (22) :459-460.
[2] 陈冠培, 翁责铭, 雅富, 等.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7, 8 (8) :618-619.
[3] 顾炯, 刘定益, 王健, 等.经尿道等离子体双极电切泌外手术300例报告[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7, 13 (5) :387-388.
[4] 王行环, 王怀鹏, 陈浩阳, 等.经尿道等离子体双极电切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及膀胱肿瘤[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10, 24 (5) :318-320.
等离子体疗效 篇4
【关键词】 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电切术;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前列腺增生;疗效比较
【中图分类号】R697+.3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2-0071-02
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是泌尿外科常见疾病,发病年龄段主要以老年患者居多,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了探讨治疗前列腺增生的有效方式,本文将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和切除术两种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进行了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10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前列腺增生患者68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年龄范围在58~80岁之间,平均年龄(70.26±4.39)岁;病程3个月至6年,平均病程为(2.63±0.36)年;前列腺质量为44~93g,平均质量为(63.77±15.94)g。观察组患者年龄范围在57~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2.06±4.13)岁;病程5个月至4年,平均病程为(2.68±0.38)年;前列腺质量为43~90g,平均质量为(62.75±15.58)g。患者均在治疗之前常规行直肠指检、B超及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rostateSpecificAntigen,PSA)等检查诊断为良性疾病,排除前列腺癌,无手术禁忌症情况,并且经过患者的同意和允许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电切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进行治疗。两组术式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或腰麻,体位选择截石位,采用英国GYRUS等离子双极内窥镜系统,电切功率160W,电凝功率80W,冲洗液为生理盐水,监视器直视下进境,观察膀胱、前列腺增生情况。
观察组在精阜近端6点处以电切襻电切尿道粘膜及前列腺两侧叶粘膜,找到增生腺体组织与外科包膜的间隙,用电切镜鞘采用前推及上下左右摆动方式将前列腺沿解剖间隙分离,向膀胱颈方向分别按6~12点,6~1点逆行剥离中叶及两侧叶,仅在5~7点处留下腺体与膀胱颈部相连,遇到出血及时电凝止血,遇有包膜粘连紧密者,点切式做锐性分离,剥离结束后快速自上而下切除腺体,用ELLIK冲洗器吸出组织碎片并送病理检查,再次观察创面并彻底止血,留置F22三腔气囊导尿管,生理盐水持续冲洗膀胱。
对照组前列腺三叶增生者,以精阜为标志,常规于5-7点位切割中叶至显露白色环状纤维,然后将电切镜转向膀胱颈部12点处切割增生前列腺组织达外科包膜,再向左右快速切除侧叶,修整尖部、膀胱颈,彻底止血,ELLIK冲洗器吸出前列腺组织碎片送病理检查,留置F22三腔气囊导尿管,生理盐水持续冲洗膀胱。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前列腺切除量、尿管停留时间,并且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生活质量评分需要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对相关内容进行评分,总分100分,分数越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主要内容包括:睡眠质量、排尿次数、性生活质量。
1.4 评价指标[1] 显效:经过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无尿失禁,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有效: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无尿失禁,患者生活质量有所提高;無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不仅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朝着更加严重的趋势发展,发生尿失禁,患者的生活质量较低。
1.5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 19.0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4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0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观察指标比较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前列腺切除量、尿管停留时间,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比较见表2。
3 讨论
前列腺增生是中老年男性常见疾病,并且属于进展性疾病,症状严重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只有这样才能够解除患者的下尿路症状,减少并发症情况发生,从而达到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目的。前列腺增生的发生主要是由前列腺肥大引起的,前列腺肥大会对尿道和膀胱产生压迫,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夜间排尿次数增加、排尿费力等,严重者还会出现膀胱结石、泌尿系统感染、血尿等,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2]。
在临床治疗中,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电切术被誉为治疗前列腺增生的“金方式”,随着医学的进步,该治疗方式也在不断地更新发展,但是由于手术本身固有的缺点,其切除率仍然不能满足治疗的要求,其劣势越来越明显,其劣势主要有手术中经常引起大出血。再加上老年患者身体较差,手术时间长,很容易发生意外,预后也不容乐观,容易出现伤口感染等并发症情况[3]。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①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创面凝固厚度在0.3mm左右,止血较为困难;②电切术中会出现高温,容易使创面结痂,医生手术视野不清楚,很容易误伤;③高温会给尿道造成一定的损害,甚至会导致尿道狭窄的发生[4]。
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其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尿管停留时间短的特点,极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0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41%,并且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前列腺切除量、尿管停留时间和生活质量评分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
综上所述,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不但能够使治疗效果更好,还能够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较好临床应用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林宁峰,刘昌明,李国敏. 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电切术和剜除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的临床疗效比较[J]. 当代医学,2011,27:58-60.
[2]赵国栋,陈勇,李建新,等. 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和电切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比较[J].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7,10:962-964.
[3]凌叶明. 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和电切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的疗效比较[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33:3701-3703.
[4]刘毅豪,钟喨,黄智峰,等. 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电切术与前列腺剜除术的临床疗效比较[J]. 中国医药科学,2014,14:185-187.
等离子刀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3月-2012年1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47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包括男27例, 女20例;年龄24~72岁, 平均38.2岁;病程3个月~4年, 平均1.8年;所有患者均因颈椎部严重不适而就诊, 且均经临床确诊为颈椎间盘突出。术前分型为:颈型21例, 神经根型12例, 脊髓型7例, 椎动脉型4例, 混合型3例;按照病变阶段又可划分为:MRT C3~4间盘突出12例, C4~5间盘突出13例, C5~6间盘突出10例, C6~7间盘突出12例。间盘突出部分为2.0~3.0 mm, 平均2.4 mm, 间盘高度存在少量丢失。
1.2 方法
1.2.1 治疗器械
本次治疗器械为等离子刀系统, 其主要包括主机、冷化棒、C臂、穿刺针、脚控消融开关。
1.2.2 操作方法
嘱患者取仰卧位, 在C臂透视支持下采用克氏针自体外对病变间隙进行定位、标记, 常规消毒以及铺单, 对患者行局部麻醉, 并在C臂透视下经胸锁乳突肌前缘内脏鞘以及动脉鞘间隙穿刺至颈椎间盘中心位置, 在正侧位透视观察下确保其严格居于中心, 将针芯拔除, 并将颈椎专用冷化棒插入, 重新透视对刀头位置的合理性予以证实。取2或者3能量档, 脚踏踩压0.5 s。若患者出现刺激症状则应及时停止, 重置刀头位置后将电极旋出并拔针, 皮肤在拔针后用止血贴外敷创口。术后当天应用甘露醇125 ml, 脱水2次, 地塞米松10 mg静脉注射, 卧床休息1 d, 第二天佩戴颈围下床活动, 颈围需佩戴2周。
1.2.3 操作过程中注意事项
术中若患者突发剧烈疼痛感觉应立刻终止治疗, 并在C臂机透视观察下确认患者机体反应以及术中所有操作正常与否, 然后尝试继续治疗, 若依然产生剧烈疼痛而患者无法耐受, 则应即刻终止手术;若直接接触气化棒, 则会对患者神经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害。
1.3 疗效评定标准
本组患者治疗效果的评估采用Odom分类系统[2]。优:患者在术后未出现任何因颈椎病引起的不适感, 日常生活与工作不受影响, 均恢复正常水平;良:术后发生一过性不适, 但对正常生活和工作并未造成影响;满意:患者基于病情自觉有所改善, 但仍然存在临床症状;差:经治疗后患者病情未出现任何改善甚至加重。总优良=优+良。
2 结果
47例患者经治疗后疗效评定为:优35例, 良5例, 满意4例, 差3例, 治疗总优良率为85.1%。
3 讨论
3.1 低温等离子刀治疗颈椎病机理
颈椎病又称之为颈椎综合征, 包括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等, 主要是由于颈椎劳损严重或椎间盘突出等使颈椎脊髓或椎动脉受到压迫, 进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 在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3,4]。颈椎病发病原因包括颈椎退行性变、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慢性劳损、先天畸形等, 其中颈椎退行性变是其主要发病原因, 在各种颈椎病产生的原因中占据首要地位[5]。颈椎病临床表现较为复杂, 主要有颈背疼痛、上肢无力、头晕、恶心、下肢乏力等症状, 病情严重则会导致患者大小便失禁甚至瘫痪[6,7]。颈椎病根据临床症状、病变部位和组织受累程度等不同, 有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颈型颈椎病等[8]。本组患者中颈型21例, 神经根型12例, 脊髓型7例, 椎动脉型4例, 混合型3例。颈椎病临床诊断中, X线检查应用较为广泛, 通过正位、侧位和斜位的X线检查, 能有效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9]。
颈椎病临床治疗方式较多,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 低温等离子刀治疗技术等微创手术应用越来越广泛[10]。低温等离子刀治疗技术在相对较低的温度环境下形成等离子层, 气化棒周围吸收了大量的Na+, 同时为之提供能量, 此类等离子Na+颗粒在其能量作用影响下运动, 当离子获得能量达到一个临界值时, 组织细胞之间的肽链会发生撞击, 并最终断裂, 继而构成包括CO2、H2、O2在内的低分子气体以及元素分子等, 其融切效果通常在40℃环境下即可实现精确和高效, 机体深部组织由此得以避免热损伤, 同时也可避免固体颗粒物的残留[11]。除此之外还可对加温技术加以利用, 在70℃环境下使髓核发生内纤维化, 继而收溶固化。其最大优点为针头可在低温环境下到达髓核组织突出部进行消融, 对间盘组织突出部分附近韧带产生作用使其回缩并对椎间盘部分产生挤压效果, 甚至将其全部还纳[12]。神经与脊髓所受到的刺激和压力由此得以直接缓解, 使患者临床症状以及体征快速缓解乃至消失。
3.2 适应证与禁忌证
3.2.1 适应证
(1) 患者临床表现符合于体征以及颈椎症状; (2) MRI影像学提示患者后纵韧带以及纤维环未出现破裂包容性间盘突出; (3) X线片以及MRI检测发现间盘发生变形突出, 且高度少量丢失; (4) 椎动脉型、神经根型、交感型以及颈型的治疗效果极为显著; (5) 经保守治疗时长均超出3个月。
3.2.2 禁忌证
(1) 神经官能征患者, 具有较多临床症状而体征偏少; (2) 椎体发生结核或者肿瘤等病变、甲状腺肿大; (3) 多节段发生椎间盘突出病变, 病情较为严重; (4) 椎间盘突出部分钙化明显, 高度丢失明显。
等离子体疗效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7年7月—2009年12月治疗的慢性肥厚性鼻炎下鼻甲肥大致鼻塞患者, 术后随访3个月~6个月99例, 男71例, 女28例, 年龄7岁~68岁;病史0.5年~3年, 经各种保守治疗无效;术前检查排除鼻中隔偏曲、鼻息肉、鼻腔新生物等疾病;麻黄素收缩前下鼻甲与鼻中隔的最小距离小于0.2 cm, 使用1%麻黄素收缩后, 下鼻甲不收缩或收缩甚少者;尽管下鼻甲对麻黄素收缩反应好, 但患者治疗愿望迫切者;过敏性鼻炎, 鼻塞症状严重者;年龄小于14岁, 但鼻塞症状严重, 经保守治疗半年以上无效, 家长治疗愿望迫切者。本组病例均无血液系统疾病和不能控制的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全身性疾病。
1.2 手术器械
采用美国Arthro Care公司的ENT CoblatorⅡ等离子手术治疗仪及其Re Flex Ultra 45刀头, 设置消融能量为4~5级, 凝血能量为2~3级。
1.3 手术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 2%地卡因棉片行两侧鼻腔黏膜表面麻醉3次, 2%利多卡因 (5 m L+生理盐水5 m L) 于左右两侧下鼻甲自前向后各注入5 m L行黏膜下浸润麻醉。麻醉满意后, 在鼻内窥镜显像系统下, 将等离子刀头前端蘸上生理盐水后, 根据下鼻甲肿胀、肥厚部位及程度选择打孔部位, 进行低温消融。笔者一般选择下鼻甲上、中、下缘2~4点进路, 由前向后平行于下鼻甲长轴方向缓慢进入, 并注意不可将刀头穿出鼻甲黏膜, 在明显肥厚处相对多停顿数秒不等, 在操作过程中可看到下鼻甲有回缩现象, 在退出刀头近打孔处, 可踩踏电凝止血板3 s~5 s以利止血, 每孔全过程约15 s~25 s.术后鼻腔填塞抗生素凡士林纱条1根, 术后第2天门诊抽取纱条, 常规口服抗生素1周, 糖皮质激素鼻喷剂喷鼻2周。
1.4 疗效评价标准[1]
随访时间为术后第1天、第3天、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1个月~6个月后评定疗效, 根据患者的主观通气程度及鼻内窥镜检查下鼻甲变化情况, 分为治愈:鼻塞完全消失, 鼻腔通气良好, 下鼻甲缩小;好转:鼻塞改善, 鼻腔自觉通气较好, 下鼻甲不同程度缩小;无效:仍然鼻塞, 通气差, 下鼻甲无缩小。
2 结果
2.1 疗效观察
术后第1天即可见消融的组织开始从打孔处排出, 形成肉冻样伪膜附着于打孔处周围, 第3天下鼻甲肿胀开始减轻, 1周后肿胀明显减轻, 鼻腔内有较多伪膜, 予以清理, 1个月后下鼻甲不同程度缩小, 黏膜色泽基本恢复正常, 下鼻道、总鼻道较术前宽畅, 3个月及6个月后下鼻甲黏膜光滑, 色泽正常, 下鼻甲缩小程度较第1个月无明显变化。其中1例伴下鼻甲骨增生肥大, 行2次低温消融术, 症状减轻。术后出现黏膜局部粘连并发症3例, 均为伴有鼻中隔偏曲患者, 术后1个月予粘连分离, 症状减轻。所有病例未发现形成萎缩性鼻炎。
2.2 疗效评价
82例治愈, 占82.8%;17例好转, 占17.2%, 总有效率达100%.
3 讨论
慢性肥厚性鼻炎所致的下鼻甲肥大是鼻塞的常见原因, 在保守治疗失败后, 处理方法颇多, 如微波、射频、激光、外科手术等。外科手术难以准确掌握切除范围, 痛苦相对较大, 容易出血, 而且要牺牲部分黏膜, 术后容易并发萎缩性鼻炎;微波和激光虽然痛苦小不易出血, 但远期效果差, 复发率高。鼻腔生理学:下鼻甲具有调节鼻阻力和加温加湿功能, 因此, 下鼻甲理想的治疗方法应是在保证完整的前提下缩小下鼻甲的体积, 从而恢复正常的鼻腔生理功能而不破坏下鼻甲的生理功能。等离子射频消融刀能使靶组织电解液变为低温离子态, 打断分子键, 使靶组织细胞以分子为单位解体, 既确保使胶原蛋白分子螺旋结构皱缩, 又保持了细胞活力。因此, 等离子射频不仅能获得良好的消融效果, 而且最大限度地保护了鼻黏膜及其生理功能[2]。为确保疗效, 下鼻甲消融应选择下鼻甲骨增生较少、肥厚以软组织增生为主的鼻甲;对儿童患者的选择应谨慎, 在排除腺样体肥大, 保守治疗确实无效, 家长治疗愿望迫切时考虑治疗, 在治疗中其档位应比成人降低一个档位;过敏性鼻炎患者。我们观察发现, 在消融下鼻甲同时行筛前神经和翼管神经消融具有良好的缓解症状的作用。治疗过程中, 我们发现: (1) 黏膜表面麻醉不使用血管收缩剂, 以免下鼻甲黏膜回缩后难以估计消融程度; (2) 消融后下鼻甲黏膜回缩程度和预后下鼻甲黏膜回缩程度相似; (3) 可选择Re Flex45长刀头, 有15 mm的距离裸露, 可以尽可能消融下鼻甲后端, 从而确保治疗效果; (4) 利用刀头后端的射频回路可以很好地止血, 但对下鼻甲黏膜过度消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下鼻甲的加温、加湿的生理功能, 对慢性单纯性鼻炎, 首先常规进行药物保守治疗。
参考文献
[1]吕建刚, 梁巧瑾, 孙淑珍.双极射频等离子下鼻甲减容术治疗慢性鼻炎[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3, 17 (4) :249.
等离子体疗效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8年3月—2009年5月在我科就诊的慢性单纯性鼻炎患者140例, 其中男76例, 女64例;年龄16岁~58岁, 平均年龄35.2岁;病程1年~20年。入选标准:患者症状上主要表现为间歇性鼻塞, 部分患者伴有少量黏脓涕, 偶有头痛等症状, 无频繁打喷嚏及流清水样涕症状。前鼻镜检查:双侧鼻腔黏膜慢性充血, 双侧下鼻甲明显肿大, 未用麻黄素收缩前下鼻甲前端与鼻中隔的最小距离小于0.2 cm, 对麻黄素收缩反应尚敏感。对于前鼻镜检查暴露不好的患者查鼻腔冠状位CT排除鼻息肉、鼻中隔偏曲等因素。本组患者均无冠心病、糖尿病、不能控制的高血压及凝血功能不正常等全身性疾病。按患者就诊时间随机分为2组, 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组70例, 糠酸莫米松药物治疗组70例, 2组患者治疗后3, 6个月及1年后分别予以随访, 观察疗效。
1.2 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手术方法
患者取半卧位, 常规消毒铺无菌巾, 1%地卡因溶液行双侧鼻腔表面麻醉3次, 肾上腺素棉片收缩双侧鼻腔5 min.利多卡因生理盐水溶液 (利多卡因浓度约为0.5%) 在前鼻镜下行双侧下鼻甲局部浸润麻醉, 使下鼻甲黏膜肿胀至鼻甲收缩前水平。采用美国ArthroCare公司的EN T CoblatorⅡ等离子手术治疗仪及其ReFlexU ltra45刀头, 设置消融能量为4~6级, 凝血能量为2~3级。在前鼻镜窥视下, 将等离子刀头前端蘸上生理盐水, 根据下鼻甲肿胀、肥大部位及程度选择打孔部位, 进行低温射频消融, 每一部位消融时间约15 s, 至患者感鼻腔通气较前明显改善。
1.3 糠酸莫米松药物治疗方法
每天早晨糠酸莫米松喷双鼻各2下, 每天1次。鼻腔通气改善后改为每天早晨喷双鼻各1下, 每天1次, 连续使用3个月停药。喷鼻前嘱患者擤干净鼻腔内分泌物。
1.4 疗效观察
应用国际通用的V A S (visualanalogue scale) 评分标准及评分卡, 一端为0表示无鼻塞症状, 另一端为10表示完全阻塞, 评价患者主观鼻塞感觉。给患者说明评分标准后, 患者根据自己的鼻塞情况打分作为当时的V A S分值。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鼻腔通气均有明显改善 (P<0.001) , 疗效无明显差异 (P>0.05) ;治疗6个月及1年后, 2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 (P<0.001) , 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明显优于糠酸莫米松药物治疗组。见表1、表2.
3 讨论
3.1 慢性单纯性鼻炎是基于鼻腔血管的神经调节功能紊乱, 副交感神经兴奋占优势, 交感神经呈相对抑制状态, 而致血管扩张, 腺体分泌增加, 形成一种以黏膜肿胀、分泌物增多为特点的慢性炎症。对于慢性单纯性鼻炎的治疗目前多主张以鼻用糖皮质激素为主的药物治疗。因担心手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干燥性鼻炎甚至萎缩性鼻炎的可能, 故多不主张手术治疗。但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药物治疗, 目前面临着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 糖皮质激素可能带来全身性的副作用; (2) 患者因对激素的恐惧, 拒绝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 (3) 多数患者难以坚持长期用药, 停药后鼻塞等症状会很快又加重。从目前临床治疗情况看, 单纯药物治疗很难达到长期持久的疗效。
3.2 等离子低温消融手术是在相对较低的温度 (40~70℃) 下, 利用电极产生的能量将刀头与组织之间的电解液转换成等离子体层, 在足够的电压梯度作用下, 等离子体中的带电粒子使目标组织中的细胞逐渐解体, 这种效应局限于被作用组织, 对周边的组织热损伤较小;当设置的能量低于产生等离子体的阈值时, 组织的电阻会导致热效应, 产生止血或组织的收缩作用, 使软组织胶原收缩、容积缩小、顺应性降低, 同时对与切割区域相连的小血管产生止血效果。低温等离子消融手术在鼻甲黏膜下进行, 最大限度地保护了鼻甲黏膜, 消融鼻甲多余组织的同时在打孔部位黏膜下方逐渐形成收缩带, 4周~6周后达到最佳收缩效果。等离子低温消融手术在恢复鼻腔正常通气的同时保护了下鼻甲的生理功能, 基本避免了术后鼻甲萎缩、鼻黏膜干燥等并发症的发生。从本研究结果看, 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慢性单纯性鼻炎疗效显著而且持久。
3.3 在行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治疗时, 应根据鼻塞症状的严重程度及鼻甲肥大的部位、程度综合考虑, 收缩鼻甲应避免过度, 以免引起鼻腔干燥等情况。
3.4 对部分伴有频繁打喷嚏、流清水样涕或脓性鼻涕的患者, 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后可结合糠酸莫米松、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药物的应用, 仍可取得满意疗效。
摘要:目的 观察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手术治疗慢性单纯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8年3月—2009年5月接诊的慢性单纯性鼻炎患者140例随机分成2组, 一组采用下鼻甲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 另一组采用糠酸莫米松药物治疗。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6个月及治疗后1年的鼻通气情况, 采用VAS (visualanalogue scale) 评分法评价2组疗效。结果 低温等离子组术后3个月得分 (1.17±0.88) 分, 术后6个月得分 (1.24±0.81) 分, 术后1年得分 (1.30±0.82) 分;糠酸莫米松组使用后3个月得分 (1.41±0.83) 分, 6个月得分 (4.10±1.02) 分, 1年得分 (5.66±0.96) 分。2组治疗3个月后疗效均较显著, 且无明显差异 (P>0.05) , 治疗6个月及1年后, 2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 (P<0.001) 。结论 糠酸莫米松药物治疗及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均能改善慢性单纯性鼻炎的鼻塞症状, 但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的疗效更为持久。
等离子体疗效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95例, 男63例, 女32例, 年龄18~56岁, 平均31.5岁。病史2~18年, 平均8年。单侧病变36例, 双侧59例。所有患者均经长期保守治疗或部分鼻甲切除、冷冻、激光、微波等治疗无效, 术前行鼻内镜及鼻旁窦冠状位CT扫描确诊为慢性肥厚性鼻炎, 并排除鼻息肉、腺样体肥大、鼻腔瘤变或骨性下鼻甲肥大者。前鼻镜检查显示下鼻甲肥大增厚、下鼻甲与鼻中隔间距大于2mm, 且对1%麻黄素收缩不敏感。病情分级[1]:+++级为下鼻甲肿大或肥厚性紧贴鼻中隔或鼻底, ++级为与鼻中隔或鼻底尚有缝, +级为轻度肿大。
1.2 手术治疗
患者取仰卧位, 鼻内镜下先以0.1%肾上腺素液+1%丁卡因棉片行鼻腔黏膜表面麻醉, 再以1%盐酸利多卡行双侧下鼻甲黏膜下局部浸润麻醉。采用美国杰西公司Arthro Care等离子手术治疗系统, 输出功率设定为3~5档, 以生理盐水涂下鼻甲表面后再在打孔刀头前端蘸上生理盐水, 根据下鼻甲黏膜肥厚肿胀程度选择合适刺入点, 插入至下鼻甲前端, 使刀头进入鼻黏膜下并潜行1cm或直至刀头达到下鼻甲后端黏膜为止, 持续消融10~15s, 可见下鼻甲黏膜明显变苍白、回缩, 然后启动电凝开关3~5s边电凝边退出刀头, 以1%麻黄素棉片压迫刺入点止血。下鼻甲后端肥厚者可在下鼻甲后端斜行插入重复1次。可依据患者下鼻甲肥厚程度选择多点进针, 明显肥厚部位可适当延长时间, 直至黏膜变苍白、萎缩。一般术后不出血而无需鼻腔填塞, 酌情口服抗生素3~5d预防感染, 术后2周复查。
1.3 疗效评价
显效:鼻腔通畅, 停用鼻黏膜减充血剂, 下鼻甲与鼻底、中隔最近距离5mm以上;有效:鼻塞减轻或偶有交替性鼻塞, 下鼻甲缩小, 与鼻中隔最近距离2~5mm;无效:鼻塞无明显改善, 下鼻甲未明显缩小, 与鼻中隔最近距离2mm以下。
2 结果
所有患者术中、术后均无明显出血, 术中疼痛程度均可耐受;术后出现鼻内分泌物增多、鼻黏膜轻微水肿, 一般2~3d后缓解;术后1周鼻塞症状明显改善、通气良好、水肿消失;术后2周复诊创面基本愈合;未发生鼻腔感染、粘连、组织坏死及萎缩性鼻炎等并发症。9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6~12个月, 显效77例 (占81.1%) , 有效10例 (占10.5%) , 总有效率为91.6%, 另5例患者而行第2次等离子手术治疗, 2例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 术后鼻塞症状均明显改善。
3 讨论
慢性肥厚性鼻炎是一种鼻腔黏膜和黏膜下层的慢性炎性疾病, 主要由慢性单纯性鼻炎发展而成, 是引起患者严重鼻塞的重要原因, 早期临床表现为静脉及淋巴管周围淋巴和浆细胞浸润, 引起静脉和淋巴管回流障碍、静脉通透性增加及黏膜固有层水肿等一系列反应;晚期则进展为黏膜、黏膜下层甚至骨膜、骨质的弥散性或局限性纤维组织增生及肥厚, 其中黏膜增厚以下鼻甲最为明显, 而骨膜、骨质的增殖反应造成的成骨病变, 可导致鼻甲骨变硬或实质性肥厚。常规药物治疗包括减充血剂及下鼻甲硬化剂, 药物治疗无效时采用下鼻甲黏膜部分切除、下鼻甲黏膜下组织切除及下鼻甲黏膜-骨质切除术等局部切除术, 这些手术方法可有良好效果, 但均不同程度地破坏局部黏膜组织, 术后需鼻腔填塞, 且患者痛苦大、术后并发症多。
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微创新技术, 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耳鼻喉科疾病的治疗, 原理与微波、激光、电凝等通过高热效应达到治疗效果不同, 其等离子射频作用可获得低温等离子态, 通过射频能量使刀头及组织间电解质液形成等离子体薄层, 电场使层中离子加速并将能量传递至组织, 靶组织细胞低温下分子键被打开, 分解成氯化物及碳水化合物, 最终引起组织凝固坏死、脱落, 然后经纤维组织修复后瘢痕收缩而获得组织体积减容的目的。该术式可在保证下鼻甲解剖完整的前提下缩小下鼻甲体积, 并恢复正常的鼻腔气道功能而不破坏下鼻甲生理功能, 其低温热效应也有效避免了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2]。郑建华等[3]比较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与Nd:YAG激光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疗效, 发现两种术式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等离子组发生鼻腔干燥2例, 而激光组12例, 并发症发生率等离子组明显少于激光组 (P<0.05) ;王昱等[4]报道32例慢性肥厚型鼻咽患者行等离子射频消融术, 术后3个月、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 (VAS) 值均较术前明显减少 (P<0.05) , 其中显效27例, 好转5例, 总有效率为100%;王志红[5]分别采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和下鼻甲切除术治疗慢性肥厚型鼻炎, 结果前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黏膜修复时间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后者, 但二者术后2、6个月鼻腔阻塞程度VAS平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组95例患者术中、术后无明显出血, 术后无鼻腔感染、粘连、组织坏死及萎缩性鼻炎等并发症发生, 经手术治疗显效77例, 有效10例, 总有效率为91.6%, 取得令人满意效果。
综上所述, 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因其特有的治疗机制而具有操作简便、组织损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术中可有效保护鼻黏膜及纤毛系统功能, 消融作用显著, 是慢性肥厚性鼻炎较为理想的治疗手段。
摘要:目的 评价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窦炎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8年3月至2010年7月宜州市人民医院五官科收治的95例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 采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进行治疗, 随访6~12个月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所有患者均无明显出血, 无严重术后并发症;本组95例患者中显效77例 (占81.1%) , 有效10例 (占10.5%) , 总有效率91.6%;另5例患者需行第2次等离子手术治疗, 2例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 鼻塞症状均明显改善。结论 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操作简便、创伤小, 疗效确切, 是慢性肥厚性鼻炎的较为理想的微创治疗术式。
关键词:慢性肥厚性鼻炎,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
参考文献
[1]何建庭, 吴红丽.低温等离子消融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疗效分析[J].中国耳鼻喉颅底外科杂志, 2009, 15 (6) :456-457.
[2]Back LJ, Hytonen ML, Malmberg HO, et al.Submucosal hipolar radiofrequency thermal ablation of turbinates:a long-term follow-up with subjuctive and objective assessment[J].Laryngoscope, 2002, 112 (10) :1806-1812.
[3]郑建华, 伍伟景.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和Nd:YAG激光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疗效比较[J].中国耳鼻喉颅底外科杂志, 13 (6) :440-443.
[4]王昱, 李厚品.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慢性肥厚型鼻炎[J].新乡医学院学报, 2009, 26 (3) :276-277.
等离子体技术助燃航空事业 篇9
等离子体在航空动力上,可以有效地提高燃烧稳定性和燃烧效率,且能极大改善航空发动机压气机增压比升高后的工作稳定性;而在飞机气动力上,等离子体可以减少飞机阻力,增加升力,提高战机的失速攻角和机动性。
2011年5月12日,我国首个等离子体动力学国家级实验室在空军工程大学挂牌成立。说到等离子体与航空的关系,流传最广的就是所谓的“俄罗斯战机使用等离子体隐身”这一说法,除此之外,即使是热爱军事的朋友,对这方面的了解也比较有限,等离子体距离我们的生活实在是太遥远了。究竟什么是等离子体,除了“战机隐身”,它在航空航天领域又有哪些应用呢?
据空军工程大学何立明教授介绍,等离子体是一种非固态、非液态、非气态物质,而是属于电离状态的物质第四态,在宏观上呈电中性,其运动主要受电磁力的支配,并表现出显著的集体行为。目前,在航空领域的等离子体研究主要集中在隐身和空气动力两个方面。
记者了解到,曾有报道称,等离子体在航空动力上,可以有效地提高燃烧稳定性和燃烧效率,且能极大改善航空发动机压气机增压比升高后的工作稳定性;而在飞机气动力上,等离子体可以减少飞机阻力,增加升力,提高战机的失速攻角和机动性。例如在航空发动机上,风扇、压气机是航空涡扇发动机的核心部件,提高发动机的推重比,增加压气机的增压比是有效方法之一,随之带来的问题则是压气机出口面积急剧缩小、效率严重降低,而通过在压气机的特定位置上布置等离子体激励装置,则会有效改善压气机内气体的流动效果,降低分离损失。
美国、前苏联等军事强国上世纪60年代便开始了等离子体研究,近年来,俄罗斯在等离子体技术研究上屡获突破性进展,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但在同时期,我国此方面的研究几乎为零。随着现代和未来新技术战机对飞机总体性能的要求不断提高,等离子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它在航空领域中所表现出的不可比拟的诸多优势,使其成为各国技术攻关的核心焦点,吸引了大批科研人员的目光,何立明也在其中。
2002年以来,何立明带领团队,在国内开始了发动机尾喷口等离子体红外隐身技术以及备受关注的等离子体强化燃烧技术研究,为推动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过去:起步晚 待突破
据了解,等离子体强化燃烧技术包括等离子体点火和助燃技术两方面。早在20世纪70年代,等离子点火技术就引起了各国专家的广泛关注,但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限制,其研究仅限于工业燃烧方面。“近年来,随着燃烧动力学和其他高科技的发展,等离子体点火与助燃技术逐渐受到航空航天动力界的重视。”何立明说,“等离子体点火的高温、射流和化学效应以及等离子体助燃所产生的化学、温升和气动效应能显著提高火焰的传播速度、强化在燃烧室内的燃烧过程,对提高航空发动机在恶劣条件下(空中再次起动)的起动可靠性,提高燃烧性能,增强燃烧的稳定性和减少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记者了解到,2005年,美国将等离子体动力学列为美国空军未来几十年内保持技术领先地位的六大基础领域之一,同时美国空军推进系统研究实验室还将等离子体助燃列为未来先进发动机技术之一,而俄罗斯也开展了大量实验室原理实验。有报道称,俄罗斯和美国等航空发达国家已经研制出等离子体点火器,并在航空发动机上进行了高空点火试验。
何立明表示,国内等离子体点火与助燃方面的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集中在燃煤设备(电站锅炉)的启动和助燃应用。一些高校、科研院所和锅炉制造厂等相继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研究开发燃煤锅炉等离子点火和稳燃技术,并进行了数值模拟以及一些原理性的实验研究。自2007年起,空军工程大学才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他相关项目的资助下,结合重点实验室建设,开始探索等离子体点火与助燃的机理,建立了实验系统并进行相关实验研究。
何立明说:“我国等离子体点火与助燃研究起步比其他国家晚,技术基础也比较薄弱,特别是等离子体点火与助燃技术在航空发动机燃烧室中应用的关键技术还有待进一步突破。可以预见的是,如果突破了这个关键技术,将会为解决制约航空装备发展的瓶颈问题提供重要的基础支持,并能从根本上提升我国航空等离子体研究的创新能力。”
现在:缩短差距
等离子体点火具有等离子体射流核心温度高等技术优势,点火能量大、火舌穿透力强,可显著提高点火可靠性,缩短点火延迟时间,特别是有可能取消加力燃烧室的火焰稳定器,进而显著缩短加力燃烧室的长度,提高发动机推重比。但目前我国在等离子体强化燃烧技术研究方面,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比如,如何使燃烧室的工作范围足够大,在高温、低温或者高空小表速情况下也能可靠点火、稳定燃烧;如何在缩短激励燃烧长度的同时,能保证可靠点火、稳定燃烧,还能保证等离子体点火驱动电源和助燃激励电源的小型、轻型化和工作的可靠性等等,这些都是当下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据悉,我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已经将磁流体和等离子体动力学列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中的“航空航天重大力学问题。”“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对等离子体技术的研究,努力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并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尽快实现等离子体技术在我国航空航天领域中的应用。”何立明说,“航空等离子体动力学国家级实验室的成立,很好地证明了国家对等离子体技术在航空领域应用研究的重视,科研人员应好好把握此次机会,推动我国等离子体技术在航空领域的快速发展。”
作为等离子体强化燃烧技术研究课题组组长,何立明带领团队在国家的资助下,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如进行了在燃烧室中产生等离子体的条件、机理、方法的理论分析、参数控制及实验测试方法的研究,等离子体助燃效果计算、等离子体点火与助燃过程的数值仿真和影响因素分析,建立并完善了等离子体点火与助燃实验系统,设计了原理性实验的等离子体点火器,进行了点火特性实验,为等离子体强化燃烧研究奠定了初步基础。
不仅如此,何立明课题组还设计了原理性实验的等离子体助燃激励器,并进行了激励特性,激励器几何参数、激励参数优化,助燃特性实验和助燃效果分析,获取了一批重要的一手资料。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课题组建立了等离子体点火与助燃条件下的燃烧室三维流场数值计算模型,计算、分析了等离子体点火与助燃的机理和参数变化对等离子体点火与助燃的影响规律。为开展基础性实验研究,研制出了用于航空发动机燃烧室的验证性等离子体点火驱动电源、点火器和助燃激励器,为进行航空发动机燃烧室实验件的地面和高空模拟验证实验奠定了技术基础。
近年来,何立明课题组以等离子体动力学、燃烧学和飞机推进系统原理为理论基础,围绕提高航空发动机动力装置燃烧室的点火可靠性,扩大稳定燃烧范围,开展等离子体强化燃烧技术研究,极大地推动了国家重点学科“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的建设和发展。2005年,以课题组成果为重要支撑的“建设特色鲜明学科专业培养新型军事航空工程人才”教学成果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06年,《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原理》网络课程获全军优秀网络课程一等奖;2007年,《飞机推进系统原理》课程教材获得国防工业出版社“优秀图书”二等奖,2008年,此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我们所取得的这些成果和奖励都有力地说明,经过一批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和近几年的大力建设和发展,我国等离子体技术的研究队伍和平台已初步建立。而国家级实验室的成立,更是推进我国在航空动力发展领域实现理论和技术创新的重要举措,也为国内相关领域发展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提供了共享平台。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突破目前仍然存在的瓶颈,拓宽我国等离子体技术在航空领域的发展局面。”何立明表示。
未来:争做后起之秀
一直以来,美国、俄罗斯等技术发达国家对航空等离子体动力学与技术研究十分重视,在这方面的投入也是大手笔,目前他们已经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和作用的成果。在国外,激光冲击强化、强流脉冲离子注等技术已经在工业上得以应用,且产生了巨大的军事、经济效益。不仅如此,这些国家的等离子体点火、低速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技术已经完成试飞。而国内只有激光冲击强化实现实际应用,等离子体点火实现地面应用,其他技术只进行到原理研究或实验室验证阶段。
何立明说:“目前看来,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确实存在不小差距,但要想成为后起之秀也不是不可能,这需要有上至国家,下至科研院所、高校的支持和共同努力。去年等离子体动力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在空军工程大学挂牌成立,足以显示我国已经进入航空动力、飞行器气动力研究的前沿领域。未来,我国应大力发展航空等离子体动力学与技术研究,从而为航空装备研制和维修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我们相信,随着我国在等离子体动力学研究上的不断深入,中国在研制大推重比先进航空发动机的技术积累方面,将会更为深厚,从而也会为先进战机、航天飞行器等装备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等离子体疗效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全部患者均为我院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慢性扁桃体炎患者50例。病例入选标准[3]:慢性扁桃体炎, 每年发作4~5次以上, 以及扁桃体肥大, 影响呼吸及吞咽功能, 排除了病灶型扁桃体炎, 无手术禁忌证。临床主要症状:反复咽痛、咽部异物感、咽干不适、睡眠时打鼾。其中, 男性28例, 女性22例, 年龄在6~40岁, 平均18.5岁, 病程3~20年, 平均7.5年, 扁桃体II度~III度大, II度28例, III度22例。
1.2 方法
术前3d以漱口液漱口, 保持口腔清洁。均在静脉复合全麻下使用低温等离子刀沿扁桃体被膜切割扁桃体, 刀头方向朝向扁桃体, 边切割边止血, 对个别止血效果不好的病例丝线缝扎止血, 术毕检查扁桃体窝内是否有扁桃体残留及活动性出血。术后处理:术后3d静脉滴注抗生素、激素、止血药、维生素C, 咽部雾化吸入治疗, 并嘱患者多漱口、多说话、多做伸舌运动。术后疼痛轻, 甚至无痛感, 术后24h见扁桃体窝内白膜生长, 5~7d部分白膜脱落, 7~10d白膜完全脱落, 术后5~7d出院, 随访6个月。
1.3 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术后未出现继发性出血, 扁桃体窝内未见残留扁桃体, 临床症状消失。好转:扁桃体窝内见部分残留, 无临床症状。未愈:扁桃体窝内有扁桃体残留, 术后出现继发性出血, 临床症状未改善。
2 结果
本组所有的病例扁桃体均完整切除, 无残留, 治愈率为100%, 1例出现术后第3天继发性出血, 局部压迫后出血止, 随访6个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
3 讨论
低温等离子刀其治疗原理是通过100k Hz的强射频电场, 使电介质 (生理盐水) 变为低温等离子态 (40~70℃) , 在电极周围形成一个厚度为100μm的高度聚集的等离子体薄层 (橘黄色光) , 等离子体区是由高度等离子化-广的粒子组成, 这些离子化了的粒子具有足够的能量粉碎组织内的有机分子链, 而使分子和分子分离, 从而达到切割和消融组织作用[4]。与普通射频、微波和激光作用原理完全不一样。其刀头切割、消融、止血和吸引功能一体化设计, 使用更为方便, 作用迅速[5]。
低温等离子刀应用于扁桃体切除术, 使用的是切割方式而不是钝性剥离, 同时可以边切割、边剥离、边止血, 特别对于炎症重、扁桃体被膜与周围组织粘连明显的病例, 不需花过多的时间分解粘连、压迫止血, 故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术中出血量[6,7]。有报道显示[8], 应用低温等离子刀行扁桃体切除术具有术后疼痛大大减轻且伤口愈合较好等特点, 与本组报道相符。通过对本组研究的观察, 低温等离子刀应用于扁桃体切除术中, 温度低, 对周围组织损伤轻, 切割、剥离与止血同时进行, 因此术中出血少, 甚至不出血, 手术时间缩短。同时对周边组织热损伤小, 伤口反应轻, 术后局部水肿轻, 疼痛感轻。本研究组中有1例术后第3天出现继发性出血, 主要是由于术后疼痛不明显, 过早进食粗糙食物引起, 因此术后应避免过早进食硬性食物, 防止继发性出血。总之低温等离子刀切除扁桃体安全性能好, 操作简单, 术中、术后并发症少, 临床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低温等离子刀在扁桃体切除术中应用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慢性扁桃体炎患者50例的临床资料, 低温等离子刀剥离法切除扁桃体, 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本组所有的病例扁桃体均完整切除, 无残留, 治愈率为100%。结论 低温等离子刀切除扁桃体具有安全性能好、组织损伤轻、手术时间短、术中、术后出血少、术后疼痛轻等优点。
关键词:低温等离子,扁桃体切除术,慢性扁桃体炎
参考文献
[1]冷辉, 孙海波, 马仲平, 等.低温等离子刀扁桃体切除术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9, 17 (5) :290.
[2]夏睿彦, 刘大有, 张军梅.低温等离子刀切除扁桃体33例临床疗效观察[J].宁夏医学杂志, 2009, 31 (9) :823.
[3]李玲波, 林琳, 韦孟灵, 等.离子扁桃体切除术76例临床观察[J].广西医学, 2010, 32 (3) :322-323.
[4]Zhu X, Ya ng H, Che n X, et al.Temper ature-control ledradiof requency-assisted endoscopic tonsillectomy and adenoidectomy in children[J].Lin Chung Er Bi Yan Hou Tou Jing Wai Ke Za Zhi, 2011, 25 (12) :551-553.
[5]王宏伟, 郑灵.低温等离子刀扁桃体切除术46例[J].重庆医学, 2009, 38 (17) :2228
[6]田永远.低温等离子刀在扁桃体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34) :56-57.
[7]刘亚辉, 高凯, 叶辉, 詹斌.显微镜低温等离子扁桃体切除术与电刀行扁桃体切除术之比较[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 32 (15) :2446.
相关文章:
等离子体物理02-03
等离子治疗02-03
p2p互联网投资平台02-03
个人投资理财入门知识02-03
P2P投资理财未来发展潜力不可估量02-03
等离子显示器件02-0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土壤样中Cu含量的不确定度评定02-0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铸铁、生铁中的硅02-03
放电等离子体烧结02-03
低温等离子体研究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