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沟通学研究(精选三篇)
言语沟通学研究 篇1
一般日常生活中约65%的日常沟通是通过非语言沟通实现的。但对于一些特殊人群, 如发育、发音或表达等方面存在异常的言语障碍患者, 非语言沟通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
本研究旨在通过细致的现场观察与访谈, 充分了解言语障碍患者借助非语言沟通表达的各类需要, 为护士非语言沟通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一对象与方法
第一, 对象:根据资料选择神经内科及耳鼻喉科, 患者为抽样人群。研究组纳入标准为: (1) 明确诊断为失语症患者; (2) 气管插管患者; (3) 虽未明确诊断为失语症或未进行气管插管, 但存在语言交流困难的言语不清患者。排除标准为: (1) 认知功能障碍患者; (2) 意识障碍患者。对照组为言语正常患者, 排除标准同研究组。共纳入符合要求且愿意参与本研究的患者42名, 研究组24名, 对照组18名, 其中神经内科及耳鼻喉科患者各21名。
第二, 方法:采用现场观察法和访谈法, 在不干扰患者医护处置条件下, 每日8小时连续观察, 记录其主动表达的临床需要, 持续7天, 出院或观察饱和时 (未再表达新类型的临床需要) 则终止观察。在观察过程中, 对患者及其家属和相关医护人员进行访谈, 采用对话的方式, 重点补充未观察到的临床需要。
将收集到的资料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进行分类, 并对统计资料以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采用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的差别。
二结果
患者所表达的临床需要分为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及自我实现五个层次, 每个层次包括不同的具体需要。编码者间一致率为97.8%, 超过质性研究信度标准70%。除了耳鼻喉科两组患者的生理需要存在显著性差异外 (P<0.01) , 研究组与对照组在其他四类需要方面无显著统计学差异。两组均为生理需要最多、爱与归属需要次之、自我实现需要较少这一共同现象, 而研究组对疾病治疗的需要更多。
三结论
言语障碍患者采用非语言沟通所表达的临床需要, 在不同层次上的需要存在程度差异。具体表现在:
第一, 生理需要最突出。患者的生理需要次数最多。其中, 疾病治疗需要最多, 体现出患者入院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治疗疾病。耳鼻喉科研究组与对照组的生理需要的差别可能是喉癌或咽癌行气管切开术后吸痰频率高, 导致的生理需要次数较高。
第二, 爱与归属需要较高。言语障碍患者由于不能有效表达自己的想法, 可能会出现依赖、焦虑等情绪, 导致其对爱与归属的需要增加。因此, 护士应积极关爱患者、为患者提供人性化关怀以满足患者爱与归属的需要, 促进其康复。
第三, 个别患者存在自我实现需要。本研究发现部分患者即使在住院期间仍有最高层次的需要。本研究中某神经内科研究组患者曾多次购买医学类杂志, 以了解疾病最前沿的科研成果, 并表示希望把价值高的书籍捐赠给希望工程为更多人群服务。可见, 患者高层次的需要也不可忽视, 并应该给予其恰当的关注和支持。
此外, 统计分析显示, 仅有耳鼻喉科内的言语障碍患者与言语正常患者的生理需要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别, 这说明需要对此类言语障碍患者给予特别关注, 尤其是非语言交流方面。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神经内科言语障碍患者的需要, 其需要强度可能因患病时间长、病情重、智力减退等因素而表现得相对较弱。
四结束语
本研究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为指导, 采用观察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探明言语障碍患者的需要具有多维性, 与非言语障碍患者的需要存在较大的相似性, 均表现为生理需要尤其是疾病治疗需要突出, 爱与归属需要次之。医护人员及家属可根据这个特点尽可能采取恰当的措施满足患者需要, 尤其是要重视非语言沟通技巧的运用, 以提高患者医疗质量, 促进其康复。
参考文献
[1]高玉祥、王仁欣、刘玉玲主编.人际交往心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2]丁言雯主编.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3]曹力燕、刘荣玉.非语言交流在外宾门诊急诊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1998 (7) :422~423
[4]徐宏文、初秋英.提高沟通技巧密切护患关系[J].家庭护士, 2007 (12) :67~68
运用身体言语与学生沟通 篇2
一、体育教师运用身体言语向学生传递信息加深学生对动作技能的理解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如果一味地使用语言传递信息,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或觉得表达不清,而适当的言语借助身体,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动作信息,加深对动作技能的理解。比如,教师为突出某技术动作的特性时,利用身体语言将重点环节的示范,静止时间稍长一些,对于难做静止示范的技术难点,用手臂的摆动来代替动作中角度与速率,用手来比划高度、长度等方法将信息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加快领会动作技术,或对学生典型动作做惟妙惟肖的模仿,生动形象的做出自我保护动作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动作信息。
二、体育教师运用身体言语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
体育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神圣的、遥不可及的,因而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以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教态、衣着和优雅、整洁、端庄的仪表出现在课堂上后,会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同时体育教师运用自己的身体触摸学生的头或身体其它部位,使学生感觉到教师对其关心、关爱,很重视他、在乎他,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进而乐于与教师交往、沟通。相反如果教师上课时无精打采、目光虚晃、游移不定,流露出焦虑和束手无策,就会影响学生,使学生心理上有所压力,打消练习的积极性,这样也就无法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
三、体育教师运用身体言语来改善师生关系,鼓舞积极性
体育教师在讲解示范中,如果发现学生目光冷淡、左顾右盼,或晃动身体、交头接耳,这就表明学生对教师讲解的内容不感受兴趣,而此时教师就应在讲解示范的同时辅以手势、面部表情,而增强信息的感染力。如果学生眉头紧锁、目光愣怔、双手抓耳挠腮,则是学生对教师的讲解有所疑惑,而此时教师应配以身体言语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频频与学生对视,表示一种亲切的心理交流,使他感到你在注意他,让他感觉你很在乎他,进而改善与教师的关系;在他犯错误时,用身体言语来提醒他,维护其自尊心。他在与同学打打闹闹时,教师可用身体言语来指点他,帮助其掌握与同学沟通的方式。
四、体育教师运用身体言语来改善学生行为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听讲解看示范或练习中,总有那么一些学生精力分散,注意力不集中,有些同学之间相互打闹,动作随便,东张西望,或者搞小动作,此时教师如用语言直呼其名提醒或呵斥该生注意,该生迫于压力可能表面服从,但由于在众目睽睽之下受到批评,自尊心会受到伤害,从而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沟通,也会影响课堂纪律;相反,此时教师如果轻轻走到学生身边,用身体言语,即摸摸他的头或轻轻拍下他的肩,或当他与教师的目光相接触后,教师向他呶呶嘴、皱皱眉、摇摇头……这样既能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又能使学生改善其行为。
五、体育教师运用身体言语与学生沟通,提高体育教学效率和练习质量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身体言语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及时发出表示同意或不同意,满意或不满意,鼓励或制止某种行为的信号。比如,当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畏难、害怕的情绪时,教师可用点头、温和的微笑、和蔼的目光、鼓励的手势等身体语言代替自然语言表达对学生的提示,使学生从教师的目光、神态中受到感染,得到鼓励,激起勇气,减轻心理压力,从而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在指出学生错误动作时,教师微笑着摇摇头,这不仅向学生传递否定的信息同时也包含有鼓励的信息和爱的信息,这样也就提高了练习的质量。身体言语的否定要比教师简单否定效果好得多,相反如果教师只是用言语简单的沟通,会造成学生逆反心理,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在体育教育中,使用身体言语要适时、适当,才能发挥其心理功能,提高教学效果,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身体言语行为是其心灵的外化,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学识、品性、情趣、性格、素养等,同时良好的身体言语行为也是体育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它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绝非一蹴而就。
文学言语学研究的新收获 篇3
以科学主义的眼光来研究文学语言是本书鲜明的特点。每一个结论的提出,不是靠凭空想,而是靠大量的数据材料,靠对材料的精当分析。比如,作者在本书第二章对“语言在文学文本中是以言语的方式存在的,而不是以语言的方式存在的”论断,来源于瑞士著名语言学家德·索绪尔的语言学观点和现代哲学转向,以及朱星的“包容”说和巴赫金的“全语体性”说,语言与艺术的“对立”说与“统一”说,“载体”说、“立体”说和“客体”说等。他认为,从语言到言语,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的言说。而言语形式作为言语作品的存在方式,一头连着言语内容,是言语主体的心声;一头连着接受主体的感官,是语感所由生成的对象。因此,提出应该用“文学文本言语”取代过去习惯称谓的“文学语言”。继而从文学文本的解读方面,对文学文本言语所具有的内指性、虚构性、现时态性、“言不及义”性、修辞性、情感性和含蓄性等特性,做了相当详细的分析和论证,总结其规律和特点。当然,作为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即文学文本言语,其特性是多方面的,本书很多章节都涉及这一问题,可以说文学文本言语的特性贯穿在很多问题的论述中,作者并未就此止步。更为重要的,作者对文学文本言语研究既是建立在人文语言传统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语言学、语言哲学、语用学等研究中的人文语言思想资源。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治学方法,是令人信服的。
最富有情趣和现实意义的大概是全书的第十三、十四两章:文学文本言语的新变。我们说:万物皆流,万物皆变。语言更是如此。既然语言是在不断地演变的,那么对语言就要采取吐故纳新的态度。一个作家,只有随着社会的发展,根据语言的演变情况,及时把新词新义吸收到自己的语言储备中来,才能使自己的语言越来越丰富,使用起来才有可能更自由更贴切更生动。本书这两章梳理了新时期以来文学文本言语的新变,其变化包括数理语言、电报式语言、粗俗化非规范化语言、淡化倾向的语言、新语汇以及变化了的词性词义、公众人物和时尚用语、世俗化政治甚至荤话等进入文学作品,同时还缕述了作家是怎样大词小用、是怎样解构习惯用语和习惯用法的,还论述了网络语言对文学文本言语的渗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新的语汇、公众人物和时尚用语以及世俗化的政治话语甚至荤话等新语言进入文学作品做了较全面的论说,其中,针对“将政治话语世俗化”,分别列举了何申的《穷乡》、祁智的《十一月七日》、毕飞宇的《青衣》、池莉的 《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邓一光的《想起草原》、姜丰的《相爱到分手》、张者《唱歌》 等大量当代作家作品,并做了精当的阐释。在他看来,像这样将一种语境里的话语引进到另外一种与此种话语语境完全无关的语境中去,“实在是民众的一种创造力的显现”。这些都显示了作者“探索当随时代”的勇气。
另外,本书独特的视角和质朴的文风也值得一说。众所周知,当前学术界有四种研究思路:从理论到问题,从问题到理论,从问题到问题,以及从理论到理论。事实上,无论在对外汉语教学、国际汉语教育,还是语言学研究中,研究者既要有问题意识,又要有理论意识。透过《文学文本言语研究》一书,我们看到,作者是从问题出发,从问题到理论,用理论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因为理论的普遍性和可推广特性使一种理论可以用于解决一连串问题,问题驱动的研究才有生命力,有了理论这把利器,问题的研究才会越来越深入。在这一过程中,又并非从理论到理论的泛泛而论,而是紧密联系文学创作实际,尽可能地结合作家在创作中对语言的选择、操作来谈。因此,这样的评论是接地气的。在论述有关问题时,他较多地注意联系当前文学创作的具体情形,目的不光在于引导学生关注当代文学,更主要的引导学生如何学会用学过的理论去观察、分析、解决和文学有关的实际问题。在行文风格上,将朴实的文笔和诗意化的形象性描绘结合起来,形成了本书质朴、生动的文风。作者虽然也吸收西方现代的有益的批评理论和创作方法,却不搞新名词大爆炸。在本书中,很少直接使用当前流行的新潮的、西化理论词汇,他不以用语的新奇去惹人注目,而是用朴实的语言去阐述自己的观点。纵观全书,没有故作深奥、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学究气,也没有故弄玄虚,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洋调调。其文字让人感到亲切,可读性强,像与师友的谈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