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利用影像学方法提高在早期肺癌中的诊断。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有X线动态观察资料的早期肺癌150例,共检出162个病灶,并进行临床随访证实。结果:早期肺癌的病灶直径平均为1.65cm,据其形态分为3个类型:(1)结节型,病灶密度中等偏低;(2)斑片型,病灶边缘模糊似星芒状,形态怪异;(3)空洞型,呈中心性厚壁空洞。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早期肺癌影像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早期肺癌影像学论文 篇1:
周围型肺癌早期影像学诊断分析
(西北有色医院 陕西 西安 710054)
【关键词】 周围型肺癌;早期; 影像学诊断
近年来,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且发现时已多为中晚期,失去了根治时机,因而早期诊断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有报道指出,在今后30年,肺癌将成为我国居民疾病类别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我们日常工作常需解决的主要问题,而影像学检查在周围型肺癌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对其影像学特点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本院确诊的31例患者,其中男性25例,女性6例,年龄35岁~74岁,平均年龄47岁。临床大多无症状,体检发现28例,12例以胸部不适、咳嗽、胸痛、偶有血痰或发热就诊。其中26例为周围型小肺癌,5例肺结核。病灶直径1 cm 6例,1 cm~2 cm 8例,2 cm~3 cm 17例;病变部位右肺25例,其中上叶前段8例,尖后段6例,中叶3例,下叶背段3例,下叶基底段5例;左肺6例,其中上叶4例,下叶背段1例,下叶前基底段1例。病理诊断:腺癌17例,鳞癌8例,未分化癌3例,混合型3例。26例因咳嗽痰中带血丝等症状临床就诊,5例为体检时发现。31例全部胸部正侧位片及部分病灶断层,31例胸部CT扫描层厚10 mm,病变部位为3 mm薄层扫描。
1.2影像学特点
本组均行X线胸片、普通CT和(或)螺旋CT检查,均见肺周围孤立块状影。块状影直径<2 cm 2例,2 cm~6 cm20例,>6 cm 9例;伴液化空洞9例,有明显分叶8例。点状及结节状钙化16例,其中单发14例,多发4例,大多位于瘤体外周部,钙化灶CT值较高(260 Hu~700 Hu),并在X线胸片上可显示钙化;斑点状钙化11例,钙化部分比点状或结节状钙化大,CT值相对较低(100 Hu~150 Hu),钙化灶多位于瘤体内部,大部分X线胸片不能显现。
2、结果
2.1X线胸片表现呈密度较高、轮廓模糊的结节状或球形病灶者26例、呈肺炎样小片状浸润者5例。
2.2CT、螺旋CT表现以分叶征、细短毛刺与锯齿征、空泡征/细支气管充气征、血管集束征及胸膜凹陷征为诊断肺癌的有价值的基本征象进行观察分析。同时具有上述4 种征象者17例,具有3种以上征象者25例。有23例显示分叶征;18例显示细短毛刺和锯齿征;26例有血管集束征;22例显示空泡征/细支气管充气征;20例显示胸膜凹陷征。
2.3CT动态增强扫描31例中有6例作此扫描,以CT增强值在20 Hu~60 Hu之间作为诊断肺癌的一个指标[5]。6例中有4例CT 增强值在此范围,<20 Hu 1例,>60 Hu 1例。
3、讨论
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4 cm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历来是影像学的难题之一,而周围型支气管肺癌(peripherallung cancer, PLC)的定性诊断仍是影像诊断的研究热点。目前对SPN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形态、内部结构、密度特征及CT 增强值的变化及血管分布改变等方面。Swensen,Yamashita等研究认为SPN的CT增强值在20 Hu~60 Hu之间时可以作为恶性肿瘤的一个指标,CT增强值≤15 Hu,可强烈提示为良性结节。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肺癌的主要手段,胸部X线检查的敏感性大约是直径1 cm以上的结节性病变,对肺癌诊断存在漏诊率高的问题,但每年1次的胸部X线检查使1期肺癌的检出率增加26%~32%[1]。而且CR、DR等数字影像技术也已经开始用于肺癌的检出和初步评价,其图像质量越来越好,并可消除胸廓骨骼的影响,调节灰阶,进行放大等后处理,有助于降低肺部小病变的漏诊率。
3.1胸部平片及体层摄影在胸部疾病影像诊断中胸片是基本检查方法,SPN往往在常规胸部X线平片检查时发现。普通X线检查可以对病变准确定位,但因其分辨率差,无法观察细微结构,对肺尖、心、肋膈角等较隐蔽部位的小SPN有时难以发现,更无从观察其密度和结构。因此,定性诊断有一定限度。体层摄影是胸片重要的补充检查方法,可观察肺内球形或肿块阴影的边缘和内部结构,观察气管是否通畅,结节与气管的关系,确定病变区有无空洞等。其表现为:癌肿为球形和不规则形。不规则形为肿瘤各部分生长速度不一或结节内部纤维化、机化所致。早期直径≤2 cm时,结节呈轮廓模糊的球形或小片状阴影;肿块边缘多有分叶或脐样切迹,也可呈边缘平滑的阴影;肿块边缘模糊或有毛刺,也可光整。常规X线胸片不易显示细小毛刺;肿块的密度多数比较均匀,部分瘤体坏死引流形成偏心、厚壁空洞,鳞癌常见,病灶内可见小低密度或透光区,称小泡征,多见肺泡癌和腺癌,极少见肿瘤内钙化;邻近胸膜受侵,局部胸膜增厚、凹陷,即胸膜尾征、“兔耳征”、胸膜凹陷征等。气道体层摄片仅能显示肺段支气管,无法显示段以下支气管与肿瘤的界面关系。
3.2CT、HRCT(包括增强)检查及表现目前多采用CT检查。该法简便,密度分辨率0.5%较普通X线的2%高,且CT扫描可以显示胸片不能显示的小病变及结节内部的细小结构。HRCT对细小病变的显示较普通CT更为清楚,对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价值。螺旋CT扫描时,检查床连续匀速运动前移,可获得胸部连续图像,发现肺内小结节优于普通CT,由于扫描时间短,增强效果好,又可减少50%对比剂量,CT检查价格较低廉,易被患者接受。CT除能更清晰显示肿块在胸部平片及体层摄影片的表现外,还能较好显示肺内血管纹理朝向肿瘤弯曲或聚拢之征。肿瘤一般为单支血管供血,有时因反应性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将附近血管牵拉靠向病变形成血管纠集征。CT增强及HRCT表现:Yamashita等[2]认为,病变强化主要与对比剂进入病变血管外间隙以及病变的血管数量增加等因素有关,血管越丰富,强化越明显。其增强的形态特点:不强化:主要见于良性;均匀强化:多见于腺癌,偶见于结核瘤;不均匀强化:病灶内见点条或片状不强化或强化显著区,良恶性结节均可有此改变;周围强化:由于病灶中心液化、坏死或干酪形成,中心不强化,周边强化。可为鳞癌或结核病变;包膜样强化:多见于结核瘤。炎性假瘤可均匀强化、不均匀强化和周围强化,且强化的周边部分比恶性结节更不规则。即炎性假瘤的强化形态没有明确特征可寻。而增强值的变化特点:Swensen等对550例SPN进行了增强前后CT值变化的研究,结论是增强后CT值增加≤15 Hu时,强烈提示良性结节。Yamashita等[2]报告结果是所有肺癌增强值均>25 Hu。增强值>25 Hu的结节高度怀疑为肺癌。也有报告恶性结节增强值>42 Hu,炎症良性结节增强值<44 Hu,即SPN 的增强值在20 Hu~60 Hu之间时,可以作为恶性肿瘤的一个指标[3]。>60 Hu时,炎症性结节的可能性大。
3.3鉴别诊断本病可与多种病变鉴别:结核球,病变好发于两肺上叶尖后段及下叶背段,密度较高且常钙化,包膜下环形钙化、空洞及卫星灶等可与本病鉴别。球形肺炎:病灶边缘模糊,好发于肺野外围,形态呈楔形或长方形且边缘较宽,无强化或强化较轻。纤维瘤:病灶密度高,界线清,无分叶、无空洞、无毛刺,可与肺癌鉴别。另外,转移瘤因有原发病史及多个病灶更容易鉴别。当然,在诊断过程中,还应密切结合临床及重要的实验室检查等综合考虑后做出最后诊断。我们认为<1.5 cm 的病灶增大缓慢,恶性征象少,本组有2例观察1 a才增大0.2 cm,另1例经抗结核治疗2 a 无明显变化。当直径>1.5 cm 时病变增大较迅速,一般1个月~3个月会有大的变化,恶性征象也逐渐增多,甚至发生转移,尤其小细胞癌早期即可转移。总之进行性增大,不论抗炎抗结核都不会缩小是肿瘤的特征。恶性征象明确后不能因钙化或空洞的存在而动摇诊断,在动态观察中,钙化与空洞随时间变化,其大小、位置、形态也会发生变化,本组有5例病灶内钙化表现为斑点状、偏心性,随时间变化改变位置,有3例小空洞表现为偏心性,随时间变化呈圆形、新月形或裂隙状,也可扩大或缩小。应用薄层CT对显示病灶不光滑,浅分叶甚至毛刺及结节内钙化、空泡征及空洞较常规CT 为佳[4,5],尤其<1.5 cm的结节,诊断价值较大。本组5例采取2 mm~5 mm的薄层扫描其中4例能显示出恶性征象。应用增强CT:CT值增强量15 Hu~60 Hu多为恶性病变,<15 Hu 多为良性,>60 Hu 多为炎症[6,7],本组4例增强CT扫描完全相符,所以在鉴别诊断中多利用CT 增强扫描,会有较大帮助。
参考文献
[1] Soda H,Tomita H,Kohno S,et al.Limitation of annual screen2ing radiolography for t he diagnosis of lung cancer[J].A ret ro2spective study,Cancer,1993,72:2 3412 346.
[2] Yamashita K,Mat sunobe S,Tsuda T,et al.Solitary pulmona2ry nodual:preliminary study of evaluation wit h incre mentaldynamic CT[J].Radiology,1995,194(2):399405.
[3] 陈为军,陈书林,张辉等.周围型小肺癌CT诊断附36例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2,18(8):673674.
[4] 秦乃姗,将学祥,唐光健.动态增强CT扫描鉴别诊断小肺癌得意义[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2,18(4):265267.
[5] 孙红,白友贤,蔡祖龙等.X线胸片与CT诊断1 cm左右周围型小肺癌[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1998,6(1):10212.
[6] 邓克学,曹东兴,李世青等.增强后薄层动态CT对孤立性肺结节病变的评价(附45例病例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1999,15(3):144146.
[7] 秦乃姗,蒋学祥,唐光健等.动态增强CT 扫描鉴别诊断小肺癌的意义[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2,18
作者简介:张国栋,男.出生年月:1967年10月.职务:西北有色医院党委书记;职称:主治医师(1997年晋升);毕业院校:河北医科大学医学影像专业
作者:张国栋
早期肺癌影像学论文 篇2:
影像学方法诊断在早期肺癌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利用影像学方法提高在早期肺癌中的诊断。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有X线动态观察资料的早期肺癌150例,共检出162个病灶,并进行临床随访证实。结果:早期肺癌的病灶直径平均为1.65cm,据其形态分为3个类型:(1)结节型,病灶密度中等偏低;(2)斑片型,病灶边缘模糊似星芒状,形态怪异;(3)空洞型,呈中心性厚壁空洞。本研究所有患者病灶外围均无卫星病灶。结论:肺内如见孤立结节或斑片状阴影,形态各不相同,灶内有小泡征,边缘有浅分叶征、细小毛刺征等均提示肺癌,以腺癌最常见;可选择增强CT扫描以确证,这对定性诊断极为有利;还可采用X线动态观察;必要时选择肺穿刺活检。
【关键词】影像学;肺癌;CT;X线;诊断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5.329
肺癌是最常见的肺原发性恶性肿瘤,绝大多数肺癌起源于支气管粘膜上皮,故亦称支气管肺癌[1]。近50多年来,世界各国特别是工业发达国家,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迅速上升,死于癌病的男性病人中肺癌已居首位[2]。有研究表明,本病多在40岁以上发病,发病年龄高峰在60~79岁之间。男女患病率为2.3:1,种族、家属史与吸烟对肺癌的发病均有影响[3]。为降低肺癌患者的死亡率,在患者出现症状前对早期肺癌诊断并进行手术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对肺癌高危人群进行定期筛查最为广泛和常用的方法主要是以影像学为主[4]。有效的选择和运用影像学诊断方法对早期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临床资料
本研究病例选择2006年10月-2009年10月收治的150例肺癌患者,全部患者均具有完整的影像学资料,并经临床穿刺活检证实为肺癌。本研究全部患者中男性病例共90例,女性患者共60例,年龄分布在48岁-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2岁。本研究病例中,中央型肺癌患者共56例,周围型肺癌患者共94例,所有患者均常规作X线平片和CT扫描检查,如有需要继续行MRI检查,全部患者均作穿刺活检以证实。
2.影像学检查方法
本研究所用大型X线机由西门子公司提供,由同一操作师操作摄胸部正侧位X线平片42例;本研究所用CT机由岛津公司提供的4500型三代C机和由GE公司提供的HispeedCT/i螺旋CT机,全部患者均行层厚3~5mm断层扫描,其中做癌性结节增强CT扫描的患者共12例;MRI机时由安科公司生产的0.15T永磁型MRI机,本研究行MRI检查7例。本研究所有患者中,胸部平片阴性患者共3例,经MRI发现病灶的患者1例,后经CT增强扫描发现病灶的患者2例。
3.结果
3.1 X线检查。本研究150例患者中,共检出162例病灶。所有病灶中,直径小于0.9cm的患者共8例,直径在1.0~1.5cm的患者共56例,直径在1.6~2.0cm的患者共86例;所有病灶的平均直径为1.72cm。分型如下:(1)结节型患者共53例;(2)斑片型患者共45例,边缘模糊;(3)空洞型52例。本研究病例随访时间最短的为1年,最长为3年,平均随访为1.8年。
3.2 CT检查。本研究所有患者病灶的CT形态学改变与平片相似,但是其内部结构和边缘征象较平片显示更清晰。
3.3 MRI检查。本研究患者中有36例行MRI检查,结节型肺癌早期可表现为不规则的空洞,并且伴有较厚的壁,最大约为5.6cm×4.2cm,甚至可见部分肺叶病灶已经进入进展期。MRI检查证实5例平片及CT漏检的病例,MRI可见右下叶背段空洞。
4.讨论
肺癌起源于支气管粘膜上皮局限于基底膜内者称为原位癌癌肿,可向支气管腔内或/和临近的肺组织生长并可通过淋巴血行或经支气管转移扩散。癌瘤生长速度和转移扩散的情况与癌瘤的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等生物学特性有一定关系。肺癌的分布情况右肺多于左肺,上叶多于下叶,从主支气管到细支气管均可发生癌肿。起源于主支气管肺叶支气管的肺癌位置靠近肺门者称为中央型肺癌;起源于肺段支气管以下的肺癌位置在肺的周围部分者称为周围性肺癌。胸部X线检查是肺癌患者诊断的基础。典型周围型肺癌通过X线诊断不难发现,但早期及不典型的肺癌病例容易被忽视或者误诊。一般认为,X线影像上出现钙化是诊断良性病变的主要依据,因肺癌在X线平片上出现率仅占1%~2%,明显低于结核及错构瘤等良性病变;进来研究发现,CT发现肺癌钙化的发生率可达6%~7%,这一数字改变了X线平片的传统观念,因此有必要加强对肺癌钙化CT表现的认识。有研究表明,早期肺癌的CT增强扫描可以清晰的显示肿瘤血管的生成情况,研究肺癌的血管生成,不仅能从理论上阐明肺癌生长和转移的机制,而且为临床上防治肺癌提供了新的思路。因此,关于肺癌肿瘤血管生成与CT灌注成像相关性研究己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CT灌注成像可反映组织的微血管分布和血流特点,提供组织器官的血液动力学信息,为孤立性肺结节的鉴别诊断提供了新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李连弟,张思维,鲁凤珠,等.中国恶性肿瘤死亡谱及分类构成特征研究[J].中华肿瘤杂志,1997,19(5):323-328.
[2] 储成凤,刘万花,高广如,等.周围型肺癌的X线动态观察(附14例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0,19(1):695-696.
[3] 王秋实,郭启勇,苏惠群,等.多层CT灌注成像在肺内肿块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4,20(6):876~879.
[4] 张金娥,梁长虹,赵振军,等.CT肺灌注在肺结节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39(1):1041~1045.
作者:韩斗升 曲 霞
早期肺癌影像学论文 篇3:
肺炎型肺癌的影像学特点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肺炎型肺癌影像学特点,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入院的30例确诊为肺炎型肺癌患者,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肺炎型肺癌病变以局灶性分布常见,可分布于各肺段,基本无跨肺段表现,影像学表现可为多样:边缘模糊的云絮块状影(伴或不伴结节影)、肺段高密度模糊影(可伴空泡及蜂窝状影)、肺组织纤维化以及以上多种征象混合影。结论:肺炎型肺癌的影像学特点与肺炎相似,但是其病灶相对局限于肺段,存在肿块、空泡等改变是其区别与其他肺炎的一些特点,在临床诊断应予以重视。
【关键词】肺炎型肺癌;CT;X线;影像特点
肺炎型肺癌是周围型肺癌的一种,早期无特异性改变,由于它在胸部影像学检查中表现和肺炎相似而得名[1]。肺炎型肺癌的X线与CT影像学特点与肺炎、肺结核等疾病相似,固其极易误诊,从而导致延误患者的早期治疗[2]。本文分析了本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入院的30例确诊为肺炎型肺癌患者的影像学特点,旨在为临床诊断肺炎型肺癌提供参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本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入院的30例确诊为肺炎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0例,女性10例,患者年龄28-63岁,中位年龄46岁,病程4周至26个月,平均病程19.16±5.39个月。所有患者均有吸烟史,其中16例患者吸烟大于400支/年。11例患者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史,其中4例COPD,2例肺结核,3例支扩,2例支气管哮喘。所有患者经抗生素、抗痨药物等治疗无效,后经进一步检查确诊为肺癌。
1.2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胸部正侧位片和CT检查。X线检查应用的机器为美国GE公司DR机(GEDefinium6000),CT检查使用机器国产联影公司16排螺旋CT,(uCTS–160),扫描方式:平扫加增强。
1.3图像分析
所有患者在完成检查后,由2名影像科副主任医师对图像的影像表现进行分析,并总结所有图像的影像学特点。
1.4确诊途径
本组30例患者中13例由纤支镜检查确诊,5例由胸腔积液脱落细胞检查确诊,12例由经皮肺穿刺活检确诊。30例患者均行开胸手术治疗,最终病理结果23例腺癌,4例鳞癌,3例小细胞未分化癌。
2结果
2.1病变部位及范围
本组所有30例患者的病变部位以局灶性分布常见,可分布于各肺段,肺炎型肺癌病变基本无跨肺段表现。
2.2影像表现分型
影像学表现可为多样:边缘模糊的云絮块状影(伴或不伴结节影)、肺组织纤维化以及以上多种征象混合影。30例肺炎型肺癌患者的影像学特点包括以下6型:1.单纯磨玻璃影:肺段局限性分布的大片状云絮状密度增高影,边缘模糊,内可见血管或支气管影表现为高密度影,边缘模糊,本组研究有9例;2.磨玻璃肿块影伴结节:云絮状密度增高影伴结节,本组研究有8例;3.肺段实变影:肺段片状高密度影,体积有所缩小,但不明显,本组研究有4例;4.肺段片状高密度模糊影,伴空泡及蜂窝状影,本组研究有4例;5.肺组织纤维化:本组研究有6例;6.多征象混合影:有3种或3种以上影像特征,本组研究有2例。
2.3胸片X线表现
胸部平片:某一肺野出现片状或大片状的均匀高密度影,边缘模糊,其内可见空气支气管征,部分患者的病灶边缘可见斑点状钙化影,实变部位以两肺中下野常见,肺门影无明显增大。本组研究中有12例患者于发病后首次胸片检查发现:肺野局部片状高密度影为主要表现,其中4例呈双肺下野云絮状高密度影,2例呈右肺上野片状高密度影,2例呈右肺中野片高密度模糊影,3例呈左肺下野大片状高密度模糊影,1例呈左肺上野片状高密度模糊影。
2.4胸部CT检查结果
主要为局限于肺段分布的高密度影,病灶内可见空气支气管征,少数病例可见枯枝征。本组研究中有18例患者表现为病变肺段出现片状高密度影,其中5例伴结节影,仅发现1例支气管充气征和1例胸膜凹陷征,余患者均无明显周围性肺癌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
3讨论
肺炎型肺癌的影像学检查在早期常无特征性表现,固首诊时极易误诊为肺炎和结核等。由于早、中期癌组织浸润局限于气道内,未侵袭至段支气管、肺泡表面或支气管壁等结构,因此早、中期肺炎型肺癌的影像学表现主要为:局部斑片状、片状高密度模糊影,这与常见的肺部炎症的影像学表现极为相似,正是这种常见的不典型,增加了肺炎型肺癌早期影像诊断的难度[3]。
本组研究结果发现,尽管肺炎型肺癌的影像学特点与肺炎相似,然而其依然存在一定的特征性:首先是病灶的肺段局限性分布,本组30例患者的病灶范围均局限于肺段内,多呈模糊的片状磨玻璃高密度影,部分伴有结节影或病变区内支气管壁僵直等。但是实际在影像诊断过程中,诸如毛刺征等明显周围性肺癌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不明显,固难以与其他肺炎性改变区分。本组研究中仅共有2例患者由于病程较长,有特征性改变CT检查考虑肺炎型肺癌,其他28例均诊断为肺炎或结核,最后通过活检和手术后病理诊断得到确诊,固笔者认为肺炎型肺癌的诊断应结合临床,对于经过抗炎或抗结核治疗未见好转的患者应高度怀疑肺炎型肺癌,尽早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
综上所述,肺炎型肺癌有其自身的影像特点,但常常不典型,固其诊断需结合病史和临床表现。
参考文献
[1]陈璧颖,关玉宝,李靖煦,等.肺炎型肺癌的CT表现与病理特征[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1(12):911-914.
[2]王玉新.11例肺炎型肺癌的误诊及其影像学特点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3,18(1):166-167.
[3]聞芳,胡粟,戴启春,等.肺炎型肺癌的CT表现及误诊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3,29(009):1426-1428.
作者:葛天明 陈强
相关文章:
当代纤维艺术设计论文02-10
纺织化学纤维论文题目02-10
骨转移瘤影像学论文02-10
服装材料纤维论文题目02-10
胸腰椎骨折影像学论文02-10
医学影像学论文范文02-10
现代纤维艺术工业设计论文02-10
材料概论论文碳纤维02-10
滑膜的影像学论文02-10
医学影像学论文题目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