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的课前预习

关键词: 老师上课 预习 解决 学生

叶圣陶说过:“练习阅读的最重要阶段是预习。”也就是说在老师上课之前, 学生应该先自己学习一下课文, 在预习中要尽量运用学生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方法去主动地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 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 在上课时跟老师、同学一起学习讨论。这样不仅学习效果好,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了这种能力, 即使以后没有老师教, 学生自己也个人能看书学习了。

新课标中也说到:“学生的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 教师的引导调控是第二位的。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阅读教学, 应该是一个‘先学后教、先读后导、先放后扶’的过程。”为此, 我们老师应该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

在过去, 我常常叫学生预习课文, 而学生总是不知道怎么去预习。认为预习无非就是读读课文, 只要把课文读通顺了, 读流利了, 预习就完成了。结果在课堂上讨论交流时, 学生没有要讨论的问题, 也没有要交流的话题, 老师不满意, 学生也觉得冤。通过反思:是老师没有交给学生预习方法。俗话说:会怪的只会怪自己, 不会怪的就会怪别人。杜威也说过:“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为了帮助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把预习的方法和过程, 通过启发和引导, 与学生一起总结, 整理, 让学生根据这一方法预习。下面简单介绍我的做法:

一、从字词入手

读准字音, 弄懂词义, 这是预习课文时的第一步。过去上每课之前, 我叫学生预习, 学生一般都是只读书识字, 不会思考词语的意思。只动口, 不动脑, 更不会动手。现在, 我要求学生:不认识的字必须查字典, 并且把音注上;生字不仅会读, 还要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自己不理解的词查词典, 并把解释抄下来, 就抄写在课文中词语旁边空白处, 这样, 在课堂上讨论和交流也方便。

二、概括主要内容

在学生预习课文时, 要求学生必须把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这样做, 可以促使学生边读边思考。

过去, 多数学生都是被动读书, 抽他起来朗读还不错, 问他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有的吞吞吐吐, 有的干脆闭口不说。究其原因, 并不是他的概括能力差, 而是他们在读课文时没有认真去读, “人在曹营心在汉”, 糊里糊涂, 不知所云。现在, 预习课文时, 我叫学生必须把文章主要内容概括出来, 就自然改变了学生们的读书态度。

三、边读边思边批注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 不教用手的人用脑, 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 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因此, 我们必须要求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这一步主要是让学生细读慢研。朱熹曾说过:“读书譬如饮食, 从容咀嚼, 其味必长;大嚼大咀, 终不知味也。”

怎样咀, 怎样嚼呢?要明确告诉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体会文章的中心, 感悟作者的表达

◇王增阳

如何去抓重点词句, 如何去体会, 刚刚开始, 学生都很茫然。教师不能要求太高, 不必要求学生全篇课文都读懂, 只要学生能抓住一个词, 一个句话都是可以的。更不必要求学生体会得如何透彻。

让学生批注什么呢?就是要学生批注自己从某个词语, 某句话中体会到的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读完这篇文章后, 自己想要说的, 体会到的, 感悟到的, 或者自己受到的启发、教育等等。说具体点, 一方面, 要站在作者的立场去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去写?他用这个词、写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他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又是什么?他要表达怎样一种情感?另一方面, 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想想:从这个词、这句话中, 自己了解到了些什么?懂得了些什么?悟出了什么?读完这篇文章后, 也同样要这样去思考。就这样, 一边读, 一边想, 一边批注。只有这样边读、边想、边批注, 才能更好地预习课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一年多的培养和训练, 我班学生完全掌握了预习课文的方法, 同时,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有了明显的增强。如:学生在预习《我的老师》 (西师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五册第21课) 一文时, 在第二自然段景物描写旁这样批注“我从这段景物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心里非常快乐。”;在课文刘老师外貌描写旁写下“我从刘老师的外貌描写中体会到刘老师忠厚, 善良。”;在课文刘老师讲故事的一段话旁写着“我从刘老师的语言描写中, 体会到刘老师说话十分幽默, 他一定过得很开心。”;在课文描写刘老师板书一段旁写上“我从刘老师板书的动作描写中, 体会到刘老师对工作非常执着, 工作认真负责。我想, 他一定很爱自己的学生……”;在课文描写刘老师放风筝时‘他笑着, 叫着’……旁写下“我从这里体会到刘老师生活得十分快乐, 并没有因为自己少了一条腿而感到自卑。”;在刘老师插图旁写着“刘老师, 您太伟大了, 我要向你学习。学习您乐观向上, 身残志坚的精神!”。

不仅如此, 学生还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 作出自己的判断。如:在老舍《母鸡》一文“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 由后院再嘎嘎到前院”旁批注道:“我认为这里不应该用‘嘎嘎’, 应该用‘咯咯’才对。”在鲁迅《少年闰土》一文“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旁写着:“我觉得这里多写了一个‘的’字, 读起来不怎么通顺”。

当老师看到这样的旁批时, 看到学生有了自己的观点、有了自己的思想时, 能不兴奋, 能不满意, 能不感到震撼吗?

一句教育名言说得好:“什么是教育, 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我想,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给学生们留下正确的思维方式, 还给学生们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 留下他们真正需要也应该得到的东西。

摘要:预习是练习阅读的重要阶段, 培养好了学生的预习方法, 就自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从而, 教师的教学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前预习,边读边思边批注,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 语文123资源网

[2] 国家课程标准专辑语文课程标准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试论高校声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 下一篇:高职护生临床实习期间压力源与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