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历年中考数学试卷(共9篇)
篇1:江西历年中考数学试卷
2011江西中考数学答案>>
江西省2012年中等学校招生考试数学学科 真题试卷(WORD含答案)考生须知:
1.全卷共 六页,有六大题,24小题.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本卷答案必须做在答题纸的对应位置上,做在试题卷上无效.温馨提示:请仔细审题,细心答题,相信你一定会有出色的表现!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请选出各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1.-1的绝对值是()
A.1 B.0 C.-1 D.±1 故应选A.
-1 0 1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80°,则其底角为()A.20° B.50° C.60° D.80° 故应选B.
3.下列运算正确的是()A. + = B. ÷ = C. × = D. =
故应选D.
⒋如图,有 三户家用电路接入电表,相邻的电路等距排列,则三户所用电线(A. 户最长 B.b户最长 C.c户最长 D.三户一样长
(第四题)
b c)⒌如图,如果在阳光下你的身影方向为北偏东60°的方向,那么太阳相对于你的方向是()A.南偏西60° B.南偏西30° C.北偏东60° D.北偏东30° N(第五题)
S 故应选A.
⒍某人驾车从A地上高速公路前往B地,中途服务区休息了一段时间。出发时油箱存油40升,到达B后剩余4升,则从出发到达B地油箱所剩的油y(升)与时间t(h)之间的函数大致图像是()www.xkb1.co m y y 40 40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⒎一个正方体有 六 个面。⒏当 时,的值是 .
9.如图,经过⊙O的圆心O,AB与⊙O相切与点B,若∠A=50°,则∠C= 20 度.
⒑已知关于 的一元二次方程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则m的值是-1 . ⒒已知 , ,则 5 .
⒓已知一次函数 经过(2,- 1),(- 3,4)两点,则其图像不经过第 三 象限。:解:(第十二题)
;图像经过一,二,四象限,不经过第三象限。
⒔如图,已知正五边形ABCDE,仅用无刻度的直尺准确作出其一条对称轴。(保留作图痕迹)
A M(第十三题)
⒕如图,正方形ABCD与正三角形AEF的顶点A重合,若将 绕其顶点A旋转,在旋转过程中,当BE=DF时,则∠BAE的值是 15°,165° .
①(第十四题)②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⒖(1)化简: 解:= =
⒗(1).解不等式组: ①,② 解:由①,②可得 综合可知解集为。数轴表达:-1 0 2(第十六题)
⒘如图,两个菱形◇ABCD,◇CEFG,其中点A,C ,F在同一直线上,连接BE,DG.(1).在不添加辅助线时,写出其中两组全等三角形;(2).证明BE=DG。G 解(1).可知 D ,(2).①连接BD,CE.则AF垂直且平分BD和GE。
点D与点B;点G与点E均关于直线AF对称,便可得 A C F BE=DG。(轴对称图形对应点的连线段相等)
②∵菱形的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且直线AF所形成的 B 角为180°,∴∠DCG=∠BCE,DC=BC,CG=CE E ∴(“SAS”), BE=DG。
⒙如图,有大小质地相同仅颜色不同的两双拖鞋(分左.右脚)共四只,放置于地板上。【可 表示为(A1.A2),(B1.B2)】注:本题采用“长方形”表示拖鞋。
(1).若先从两只左脚拖鞋中取一只,再从两只右脚拖鞋中随机取一只,求恰好匹配成一双相同颜色的拖鞋的概率。
(2).若从这四只拖鞋中随机取出两只,利用树形图或表格列举出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并 求恰好匹配成一双相同颜色的拖鞋的概率。解(1).可列树状图求解 ∵
A1 B1(第十八题)A2 B2 A2 B2 ∴P1(恰好匹配成一双相同颜色的拖鞋)=(2).① ∵
A1 A2 B1 B2 A2 B1 B2 A1 B1 B2 A1 A2 B2 A1 A2 B1 ∴P2(恰好匹配成一双相同颜色的拖鞋)= ②
A1 A2 B1 B2 A1 A1 A2 A1 B1 A1B2 A2 A2A1 A2 B1 A2B2 B1 B1 A1 B1 A2 B1 B2 B2 B2 A1 B2 A2 B2 B1 ∴P2(恰好匹配成一双相同颜色的拖鞋)= 四.(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8分共十六分。)
⒚如图,等腰梯形ABCD放置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经过点C。(1).求点C的坐标及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2).将等腰梯形ABCD向上平移m个单位长度,使得点B恰好落于双曲线上,求m的值。解(1).Ⅰ:可以过点C作 轴的平行线CH,则CH⊥ 轴。∵ 易证 ∴CH=DO=3,BH=AO;OH=4。∴点C的坐标为(4,3); D 3 C Ⅱ:可以设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 E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经过点C,∴k =4×3=12;-2 A 0 H B 6
解析式为
(2).(第十九题)
∵可知,随着等腰梯形沿着 轴正方向平移,始终保持与原图形全等形,即OB的长度不会变化。∴平移后点B的对应点为图中的点E,其坐标为(6,2),m的值为2.⒛小华写信给老家的爷爷,问候“八一”建军节。折叠长方形信纸装入标准信封时发现:若将信纸如图①连续两次对折后,沿着信封口边线装入时,宽绰有3.8cm;若将信纸如图②三等分折叠后,宽绰1.4cm,试求信纸的纸长和信封的口宽。
图②(第二十题)解(1).本题可列出方程求解。
设:信纸的纸长为,信封的口宽为(cm).信纸的纸长为28.8cm, 信封的口宽为11cm.五.(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9分,共18分)。
21.我们约定:如果身高在选定标准的±2%范围之内都称为“普通身高”。为了解某校九年级男生具有“普通身高”的人数,从该校九年级男生中随机挑选出10名男生,并分别测量其身高(单位:cm),收集整理如下统计表:
(第二十一题)男生
序号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身高
(cm)
163 171 173 159 161 174 164 166 169 164 根据以上表格信息,解答如下问题:
(1).计算这组数据的三个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请选择其中一个统计量作为选定标准,找出这十名男生中具有“普通身高”的男生是哪几位,并说明理由。
(3).若该年级共有280名男生,按(2)为选定标准,请估计该年级男生中具有“普通身高”的男生有多少名?
解(1).平均数=(163+171+173+159+161+174+164+166+169+164)× 166.4cm;
中位数=(164+166)÷2=165cm(注意:求中位数应将原数据由大至小排列,若数据为偶数个,应取最中间的两数的平均数;若数据为奇数个,仅须取最中间的数即可。)(2).我们这里以统计量中的平均数为例,则“普通身高”的男生范围是:(1-2%)×166.4~(1+2%)×166.4即163.072≦ ≦169.728cm;因此⑦⑧⑨⑩名男生具有“普通身高”。(3).我们这里以统计量中的平均数为例,则该年级男生中具有“普通身高”的男生人数: 280×(4÷10)=112名。
22.如图,小红家的阳台上放置了一晾衣架,图①为其侧面示意图,立杆AB,CD相交于点O,B,D两点立于地面,经测量AB=CD=136cm,OA=OC=51cm,OE=OF=34cm,现将晾衣架完全稳固张开,扣链EF成一条线段,且EF=32cm.(1).求证AC∥BD;
(2).求扣链EF与AB的夹角∠OEF的度数;(精确至0.1°)
(3).小红的连衣裙晾总长为122cm,垂挂到晾衣架上是否会拖落至地,请通过计算说明理由。
B D 解:(1).①从三角形有关性质的角度解题:证明:∵OA=OC,OB=OD,且∠AOC=∠BOD(对顶角相等);∠B=∠D,∠C=∠A(等边对等角),∴∠B=∠D=∠C=∠A(等量代换)∴AC∥B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从相似三角形的角度解题:∵可易证△AOC~△BOD(两组对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三角形相似)∴∠B=∠D,∠C=∠A;∴AC∥BD。(2).可构造直角三角形,再运用三角函数解答。如图,过点O作EF边的垂线。∵△OEF为等腰三角形OK⊥EF,∴EK=FK=16cm(“三线合一”),OE=34cm ∵ cos∠OEF= ,∠OEF。
(3).可过点A作BD边的垂线段AH①∵可易证△OEK∽△ABH, ∴AH ②∵AH等于等腰△OBD,△OAC两底边的高线之和,∴AH ∵AH <122cm∴垂挂到晾衣架上会拖落至地.六.(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3.如图,已知二次函数 与 轴交与A,B两点(点A在点B的左边),与 轴交与点C。(1).求A,B两点的坐标:(2).二次函数,顶点为点P ① 直接写出二次函数 与二次函数 有关图像的两条相同性质;
②是否存在实数k使得△ABP为等边三角形,若存在,求出k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③若直线 与抛物线 交与E,F两点,问EF的长度是否会发生变化,若不会变化,求出EF的值;若会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
图一 图二
解(1).依照题意,求抛物线与 轴的交点坐标,可将原二次函数表达式 转化成其交点式即,则点A,B的坐标分别为(1,0);(3,0)。(2).Ⅰ.同理 转化成其交点式即
则二次函数 与二次函数 有关图像的两条相同性质可以是:①抛物线均经过点A(1,0)与点B(3,0);②抛物线的对称轴均为直线。新 课标 第 一网 Ⅱ.存在。∵抛物线 其顶点必在直线 即点P的横坐标为2.如图一,当点P位于第一象限时,可过点P作AB边的垂线段PM。PM=tan60°×(2÷2)=
此时点P为(2,),则,k=-
如图一,当点P位于第四象限时,可过点P作AB边的垂线段PN。PN= tan60°×(2÷2)=
此时点P为(2,-),同理,k= Ⅲ.不会发生变化。
如图二,∵抛物线 其顶点必在直线 即点P的横坐标为2.若 直线 与抛物线 交与E,F两点,则有
∴EF恒等于6.24.已知,纸片⊙O的半径为2,如图1.沿着弦AB折叠操作。(1).如图2,当折叠后的⌒AB 经过圆心O时,求⌒AB 的长度;
(2).如图3,当弦AB=2时,求折叠后⌒AB 所在圆的圆心O’到弦AB的距离;(3).在如图1中,将纸片⊙O沿着弦CD折叠操作:
①如图4,当AB∥CD时,折叠后的⌒CD 和⌒AB 所在圆外切与点P时,设点O到弦CD,AB的距离之和为d,试求d的值;
②如图5.当AB与CD不平行时,折叠后的⌒CD 和⌒AB 所在圆外切与点P,点M,N分别为AB,CD的中点
试探究四边形OMPN的形状,并证明。
B
图1.B 图2. 图3.
图4.B C F 图5.L L D 解:(1).可以过点O作OE垂直于弦AB,并连接AE,BE,BO,AO;由图形的对称性可知四边形AEOB为菱形◇,△AEO,△BEO均为等边三角形,∠AOB=120.⌒AB = ;
(2).折叠后的圆O’与圆O是等圆,设折叠后⌒AB 所在圆的圆心O’到弦AB的距离为m.可过O’作AB的垂线段即为m.。m=tan60°×1=
(3).可作AB垂线,交圆与点E,点G,且经过点P,EF必定垂直且平分AB,CD。GE=GP;HP=HF;距离之和为d=(GE+GP+HP+HF)÷2=4÷2=2.(4).可设点K,点L分别是⌒APB,⌒CPD 所在圆的圆心,连接KL。
∵折叠后⊙K,⊙O,⊙L均是等圆
∵点K与点O;点L与点O是分别关于AB,CD的对称点,∴点M,点N分别是OK,OL的中点;
连心线KL必定经过外切点P;点M,N,P分别是△KOL三边的中点。∴MP=NO= =OL;MP∥OL;∴四边形OMPN为平行四边形。
篇2:江西历年中考数学试卷
文章来源:江西中考试题http://shiti/ 文章来源:江西中考数学试题http:///shiti/shuxue/
文章来源:江西中考试题http://shiti/ 文章来源:江西中考数学试题http:///shiti/shuxue/
文章来源:江西中考试题http://shiti/ 文章来源:江西中考数学试题http:///shiti/shuxue/
文章来源:江西中考试题http://shiti/ 文章来源:江西中考数学试题http:///shiti/shuxue/
文章来源:江西中考试题http://shiti/ 文章来源:江西中考数学试题http:///shiti/shuxue/ 文章来源:江西中考试题http://shiti/
文章来源:江西中考数学试题http:///shiti/shuxue/
文章来源:江西中考试题http://shiti/ 文章来源:江西中考数学试题http:///shiti/shuxue/ 文章来源:江西中考试题http://shiti/
文章来源:江西中考数学试题http:///shiti/shuxue/
文章来源:江西中考试题http://shiti/ 文章来源:江西中考数学试题http:///shiti/shuxue/
文章来源:江西中考试题http://shiti/ 文章来源:江西中考数学试题http:///shiti/shuxue/
文章来源:江西中考试题http://shiti/ 文章来源:江西中考数学试题http:///shiti/shuxue/
文章来源:江西中考试题http://shiti/ 文章来源:江西中考数学试题http:///shiti/shuxue/
文章来源:江西中考试题http://shiti/ 文章来源:江西中考数学试题http:///shiti/shuxue/
文章来源:江西中考试题http://shiti/ 文章来源:江西中考数学试题http:///shiti/shuxue/
文章来源:江西中考试题http://shiti/ 文章来源:江西中考数学试题http:///shiti/shuxue/ 文章来源:江西中考试题http://shiti/
文章来源:江西中考数学试题http:///shiti/shuxue/
篇3:江西历年中考数学试卷
关键词:中考数学,设计特色,感悟
2016年各地中考已在人们的期盼中圆满落幕,各地中考数学试题也已揭开神秘的面纱.赏析每年的中考试题,尤其是本省的中考试题,成为不少一线数学教师的教学常态.数学教师通过分析中考数学题,可明确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在中考中的辐射面,体会新情境、新问题,尤其是了解考生对“双基”的掌握情况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笔者对2016年江西省中考数学试卷中选择题的第6题情有惟牵,它彰显出选择题无限的魅力和超强的生命力.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和一点感悟,以飨读者,不当之处,欢迎共同探讨、纠正.
一、设计特色———利用几何图形内在联系的规律
现实世界的事物内在联系一般较为隐秘,难以直接把握.但是,当人们把现实世界事物之间的关系加以特殊处理,如突出局部联系,这样就有可能使人们看清内在简单联系所导致的各种现象.人们“看清”这种现象的过程有时具有辨析性,有时又难以准确表达,这些为中考数学命题者设计选择题型提供了基础.
题目:如图1,在正方形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相等,网格中三个多边形(分别标记为(1),(2),(3))的顶点均在格点上,被一个多边形覆盖的网格线中,竖直部分线段长度之和记为m,水平部分线段长度之和记为n,则这三个多边形中满足m=n的是().
A.只有(2) B.只有(3) C.(2)(3) D.(1)(2)(3)
解析:不妨假设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根据题中m、n的含义,结合相似(或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可知:(1)中,m=4,n=6;(2)中,m=2.5,n=2.5;(3)中,m=6,n=6;所以(2)(3)中,m=n.故选C.
考点评析:本题主要是综合考查相似三角形(或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难度较大.
当直接求线段长度比较困难时,常用以下方法:
(1)和差法.和差法指不改变图形位置,将要求的线段长度转化为用其他线段长度的和来表示,经过计算,得出所求线段的长.如:(1)中的三角形特殊,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位置也特殊,其顶点及各边与网格线的交点都是格点,所以m、n的长都是整数,易求得m=4,n=6;(2)中的三角形也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但由于位置“一般”,三角形各边与网格线的交点不是格点,所以直接计算m、n的值难度较大.此时,可把m表示成两条线段长度之和(图2):m=AM+MG,n表示成三条线段长度之和:n=DH+HE+BF,再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计算.
(2)移动法.移动法指将图形或图形局部的位置进行移动,以便为使用和差法提供条件,主要有平移、旋转、相似、割补、等长代换等.如:图2中,m=AM+MG,n=DH+HE+BF.下面提供一种证明m=n的方法,设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
∴m=n.
此题加强了相似三角形或全等三角形综合应用的考查力度,考查了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数学阅读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是近年来悄然兴起的新题型.
二、一点感悟
篇4:江西历年中考数学试卷
1.古文阅读。课内文言文阅读4个小题,分值为10分。考查重点词语的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语句的翻译,对文章和人物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及对关键问题的看法和评价。词语解释的题型由表述题变为选择题,题型的变化加大考查的内容,增加考试的难度。 课外文言文阅读3个小题,分值为6分,除了2005年的词语解释是选择题外,其余都是表述题,是对学过知识的迁移,大都没超出课文范围。如2011年、2012年第17小题解释的“焉”“念”分别来自课文《愚公移山》《记承天寺夜游》。也有出自课外的,如2011年的“王引弓欲射”的“引”。内容理解题有两类:(1)概括人物性格品质或对人物进行评价;(2)读后启示。
2.默写。默写赋分由8分增加到10分,其中古诗词占大部分,古文只占1~2分。从题型看,直接型默写题占8分,理解型默写题占2分。直接型默写题有的默写一首完整的绝句诗,2012年默写七年级下册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2013年默写九年级上册刘方平的《月夜》,还有的出上句对下句,或出下句对上句,后者默写难度最大。默写难度大的还有理解型默写题,主要默写古文的重点句子。
3.诗词赏析 。南宁市从2010年开始对诗歌赏析进行考查,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分值为2分。主要考查对诗词的词、句的含义,作品的意境,作者的情感和态度的分析与评论、鉴赏。前两年考查范围较广,每个选项就是考查一首诗词,2012年、2013年的考查则只针对某一首诗词,四个选项覆盖全诗内容。
二、复习应考策略
(一)词语解释
1.夯实基础 ,积累文言文词汇。每天以分散记忆的方法掌握两三个词语,同时增加课外文言文阅读,最好每天选读一个熟悉的成语故事。
2.归类复习。文言词分为实词和虚词。实词按异读字、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归类。此外,还可以从横向(有相同义项的文言实词)对文言实词进行双向归纳和总结,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加深学生印象。复习虚词,可根据历年考过的18个虚词的义项和用法,在课文中找相应的例子。常见的用法无需多讲,复习重点应放在不常用的难以掌握的用法上。
3.教给学生解释词语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迁移法,二是推断法。迁移法就是联系课内文言文词义;推断法则是依据上下文语境来推断词义。
(二)文言句子翻译
文言句子翻译主要是翻译重点句子,要在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基础上进行,需掌握关键词语在句中的意思,并结合语境,依据各类句式的特点,正确把握文句的意思。翻译文中的句子,一般用直译法。直译不通时辅以意译。要抓住重点字词,做到字字有着落,因为这是得分点。对于特殊文言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的翻译,要换用现代汉语的语序来翻译。另外,应注意以下几种情况:(1)词类活用;(2)古今同形异义词;(3)多音多义词;(4)通假字;(5)古今异义词。
(三)内容理解
理解课内文言文,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再深入理解文段内容,根据选项提供的内容综合分析判断,筛选正确答案。近年来未考过的课文是复习的重点。这些课文有11篇:七年级的《伤仲永》,八年级的《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与朱元思书》,九年级的《唐雎不辱使命》《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公输》。在复习时不但要理解内容,还要把握主题,同时掌握人物性格特点、写作方法等。另外,要认真反复做好课文后面的思考练习题。
理解课外文言文要结合现代文进行。解答概括人物性格品质,或对人物进行评价的问题,要结合现代文塑造人物的手法来分析,也就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来总结。至于启示题,从人物形象中得出。在谈启示时,要先简述短文内容,再结合实际生活体验加以概括。
(四)默写
复习重点: 1.默写一首完整的绝句诗;2.古文的重点句子或出下句对上句;3.加强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加深字形认识,防止写错别字。
在指导学生进行专项训练时,要有意识地进行这几个方面的训练,特别是一些下联的形成性训练。另外,可以把要求背诵的古诗文篇目整理出来,平时坚持认真背诵,准确默写,达到不写错别字,不添字、漏字、倒字,也可以采取抽背与小测验的形式来检查掌握情况,还可以在考前一个星期进行集中强化默写训练,并针对默写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
(五)诗词赏析
要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理解诗词内容,并体会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综合分析,做出准确判断。
总之,只要准确把握中考命题的方向与特点,按照考点归类复习备考, 就能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
篇5:历年中考政治试卷分析
-第二学期 鲍凤增
一个学期在紧张忙碌中过去了,中考已经结束,成绩令人心凉。静下心来,仔细思考分析一下,以便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能够扬长避短,弥补过去的不足,争取取得更优秀的成绩。
一、成绩分析:
考试及格率优秀率都很低,较平时测试相差甚远:及格仅仅15人,创历史新低,尤其是优秀率为零,平均分也是与平时相差很多,只有65分。
二、试题分析:
本次考试难度适中,试题设计合理,很多程度上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运用和应变能力。而且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完全按照新课标和考试说明命题,没有超纲题。但对学生的答题能力以及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和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选择题中有好几个集中体现了做题的细心程度,比如第2题、23题,学生稍一疏忽,就会出错。还有几个选择题在问法上有所创新,学生就不知所以然了。所以,我估计基础题失分较为严重,好多学生都没有发挥出基础题的优势。
还有个别问题的理解不是很到位,比如25题的第(2)小题,实际上就是问“这一行动有什么意义?”而已,有的学生可能审对题了,但是却缺乏学科术语的灵活运用。还有第(3)小题,实际上就是文《环保法》的作用而已,很多学生想的可能跑偏了,致使失分严重。
三、存在问题:
(一)教师方面:
1. 教学方法陈旧,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明显不足,学生上课没有动力,缺乏足够的耐心。
2. 业务能力和经验虽比去年有所提高,但仍显得捉襟见肘,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没有明确的思路和有效的方法,致使优秀率不高。
3. 自主学习和检测环节操作不熟练,幻灯片展示效果终究比不上笔头检测,还造成时间上的浪费。有时,在核对答案方面即使很简单的问题也总是不相信学生,反复的让学生展示,降低了课堂效率。让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没耐心。
4. 上课语言比较随意,有时不由自主地进行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无关的思想教育或是其他内容,浪费了一部分时间。
5. 对学困生的关注有时转移了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操作失当。
6. 达标测评环节更是一塌糊涂,有时没做几道题,有时甚至失去了测评时间,随意性太强。
7. 检测少,选题不精,目的性不强,致使能力提高不上去。
8. 时间紧,任务重,复习相对比较潦草,热点问题没有细弄,中考方向把握不准。
(二)学生方面:
1.对思品这一学科的认识不到位,学习能力也比较差,对一些基本常识认知不到位,目标不明确,整体显得懒散,上进心不强。
2. 整体学习气氛不浓厚,缺乏中考意识,被动式学习,学习效果不明显。
3. 课下时间不学习、不作为的学生偏多,不能做到课课清。
4. 对老师在答题技巧方面的指导不屑一顾,或是不认真去体会。
5. 课外知识面窄,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差,而且屡次犯同样的错误。
6. 忽视了对知识的记忆,有的虽然理解了,但没有内化成可以灵活运用的能力,学科术语把握不准确,应用不灵活。
四、今后设想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欲在接下来的半个学期中进一步扬长避短,整改教学存在的不足,准备从一下几方面入手:
1. 认真备课,努力创设情境,备好各个环节,严格要求自己,让每一节课能更好的发挥它的效用,充分利用好课上45分钟。
2. 加强双基的落实,学生基础本来就参差不齐、不扎实,所以在第一轮复习中要低起点小步子,注意学生的学习动态,就像新授课一样对重点知识积累、方法指导、答题思路等各方面进行训练和培养。
3. 加强达标测评环节的落实,选题要能体现基础,还要加强能力的渗透。与此同时,要认真选题做好单元过关与检测。
4. 多接近学生,多参与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以便更好的为他们服务。亲其师、信其道,我一直都相信的。
篇6:江西历年中考数学试卷
23.将图8(1)中的矩形ABCD沿对角线AC剪开,再把△ABC沿着AD方向平移,得到图8(2)中的△ABC,除△ADC与△CBA全等外,你还可以指出哪几对全等的三...角形(不能添加辅助线和字母)?请选择其中一对加以证明.
B C
图8(2)
2007年
21.如图10,在△ABC中,点D,E分别是AB,AC边的中点,若把△ADE绕着点E顺时针旋转180°得到△CFE.
(1)请指出图中哪些线段与线段CF相等;
(2)试判断四边形DBCF是怎样的四边形?证明你的结论.
BF图10
2008年
21.如图8,在△ABC中,D是BC的中点,DEAB,DFAC,垂足分别是E,F,BECF.
(1)图中有几对全等的三角形?请一一列出;(2)选择一对你认为全等的三角形进行证明.
(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E D 图8 C
2009年
23.如图11,PA、PB是半径为1的⊙O的两条切线,点A、B分别为切点,APB60°,OP与弦AB交于点C,与⊙O交于点
D.
(1)在不添加任何辅助线的情况下,写出图中所有的全等三角形;(2)求阴影部分的面积(结果保留π).
图1
12010年
21.某厂房屋顶呈人字架形(等腰三角形),如图8所示,已知ACBC8m,A30°,CDAB,于点D.
(1)求ACB的大小.(2)求AB的长度.C A D 图8 B
23.如图10,已知Rt△ABC≌Rt△ADE,ABCADE90°,BC与DE相交于
EB.点F,连接CD,(1)图中还有几对全等三角形,请你一一列举.(2)求证:CFEF.A DF B C 图10
2011年
23.如图,点B、F、C、E在同一直线上,并且BF=CE,∠B=∠C.(1)请你只添加一个条件(不再加辅助线),使得△ABC≌△DEF.
你添加的条件是:. F(2)添加了条件后,证明△ABC≌△DEF.
2012年
22.如图所示,∠BAC=∠ABD=90°,AC=BD,点O是AD,BC的交点,点E是AB的中点.
(1)图中有哪几对全等三角形?请写出来;
(2)试判断OE和AB的位置关系,并给予证明.
2013年
23、如图11,在菱形ABCD中,AC是对角线,点E、F
分别是边BC、AD的中点。C E
(1)求证:ABE≌CDF。
(2)若∠B=60°,AB=4,求线段AE的长。
篇7:2016年江西中考数学试卷答案
参考答案与试卷解析
说明:
1、本卷共有六个大题,23个小题,全卷满分120分。
2、本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答案要求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卷上作答,否则不给分。
---
一、选择题
1、A
2、D
3、B
4、C
5、D
6、C
篇8:江西历年中考数学试卷
1.古文阅读。课内文言文阅读4个小题, 分值为10分。考查重点词语的理解,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语句的翻译, 对文章和人物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 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及对关键问题的看法和评价。词语解释的题型由表述题变为选择题, 题型的变化加大考查的内容, 增加考试的难度。课外文言文阅读3个小题, 分值为6分, 除了2005年的词语解释是选择题外, 其余都是表述题, 是对学过知识的迁移, 大都没超出课文范围。如2011年、2012年第17小题解释的“焉”“念”分别来自课文《愚公移山》《记承天寺夜游》。也有出自课外的, 如2011年的“王引弓欲射”的“引”。内容理解题有两类: (1) 概括人物性格品质或对人物进行评价; (2) 读后启示。
2.默写。默写赋分由8分增加到10分, 其中古诗词占大部分, 古文只占1~2分。从题型看, 直接型默写题占8分, 理解型默写题占2分。直接型默写题有的默写一首完整的绝句诗, 2012年默写七年级下册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 2013年默写九年级上册刘方平的《月夜》, 还有的出上句对下句, 或出下句对上句, 后者默写难度最大。默写难度大的还有理解型默写题, 主要默写古文的重点句子。
3.诗词赏析。南宁市从2010年开始对诗歌赏析进行考查, 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分值为2分。主要考查对诗词的词、句的含义, 作品的意境, 作者的情感和态度的分析与评论、鉴赏。前两年考查范围较广, 每个选项就是考查一首诗词, 2012年、2013年的考查则只针对某一首诗词, 四个选项覆盖全诗内容。
二、复习应考策略
(一) 词语解释
1.夯实基础 , 积累文言文词汇。每天以分散记忆的方法掌握两三个词语, 同时增加课外文言文阅读, 最好每天选读一个熟悉的成语故事。
2.归类复习。文言词分为实词和虚词。实词按异读字、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归类。此外, 还可以从横向 (有相同义项的文言实词) 对文言实词进行双向归纳和总结,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还可以加深学生印象。复习虚词, 可根据历年考过的18个虚词的义项和用法, 在课文中找相应的例子。常见的用法无需多讲, 复习重点应放在不常用的难以掌握的用法上。
3.教给学生解释词语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迁移法, 二是推断法。迁移法就是联系课内文言文词义;推断法则是依据上下文语境来推断词义。
(二) 文言句子翻译
文言句子翻译主要是翻译重点句子, 要在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基础上进行, 需掌握关键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并结合语境, 依据各类句式的特点, 正确把握文句的意思。翻译文中的句子, 一般用直译法。直译不通时辅以意译。要抓住重点字词, 做到字字有着落, 因为这是得分点。对于特殊文言句式, 如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的翻译, 要换用现代汉语的语序来翻译。另外, 应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1) 词类活用; (2) 古今同形异义词; (3) 多音多义词; (4) 通假字; (5) 古今异义词。
(三) 内容理解
理解课内文言文, 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再深入理解文段内容, 根据选项提供的内容综合分析判断, 筛选正确答案。近年来未考过的课文是复习的重点。这些课文有11篇:七年级的《伤仲永》, 八年级的《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与朱元思书》, 九年级的《唐雎不辱使命》《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公输》。在复习时不但要理解内容, 还要把握主题, 同时掌握人物性格特点、写作方法等。另外, 要认真反复做好课文后面的思考练习题。
理解课外文言文要结合现代文进行。解答概括人物性格品质, 或对人物进行评价的问题, 要结合现代文塑造人物的手法来分析, 也就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来总结。至于启示题, 从人物形象中得出。在谈启示时, 要先简述短文内容, 再结合实际生活体验加以概括。
(四) 默写
复习重点:1.默写一首完整的绝句诗;2.古文的重点句子或出下句对上句;3.加强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加深字形认识, 防止写错别字。
在指导学生进行专项训练时, 要有意识地进行这几个方面的训练, 特别是一些下联的形成性训练。另外, 可以把要求背诵的古诗文篇目整理出来, 平时坚持认真背诵, 准确默写, 达到不写错别字, 不添字、漏字、倒字, 也可以采取抽背与小测验的形式来检查掌握情况, 还可以在考前一个星期进行集中强化默写训练, 并针对默写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
(五) 诗词赏析
要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理解诗词内容, 并体会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然后综合分析, 做出准确判断。
篇9:江西历年中考数学试卷
2022年江西省数学答案
2022中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1课 鸦片战争(道光帝时)
时间:1840.6-1842.8年1、林则徐虎门硝烟
(1)原因:鸦片走私造成中国银荒兵弱,吏治腐败,严重威胁清王朝的统治
(2)时间; 1839年6月3日至25日(3)影响: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2、英国发动侵华战争
(1)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工业品,掠夺中国廉价的原料
(2)直接原因(导火线):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虎门销烟
(3)战争结果:清政府战败求和,1842年8月签订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4)《南京条约》的内容: ①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②割香港岛给英国;③赔款2100万银元;④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5)鸦片战争的影响:①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②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鸦片战争使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③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烟片战争给我们的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6)为什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因为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7)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3、补充:(1)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2)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帝时)
时间:1856.10-1860.
(1)根本原因:西方列强想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参战国: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
(3)结果:① 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列强获得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② 1858年《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中国被迫承认鸦片贸易的合法化。③ 1860年,清政府与英国、法国签订《北京条约》: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一带给英国;赔款额大幅增加。
(4)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在中国的罪行:①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②俄国割占我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5)影响:①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中国北方大片土地。②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时间:1851—1864年
(1)原因:鸦片战争激化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
(2)爆发标志——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3)建立政权组织——1851年,永安建制,分封诸王(东西南北翼)太平天国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
(4)定都天京:1853年3月,太平军攻占南京,改名天京,作为都城。
(5)北伐西征:1853年,为了推翻清朝统治和巩固政权
(6)颁布文件:前期——《天朝田亩制度》——核心: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后期——《资政新篇》——进步之处: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7)天京陷落:1864年,洪秀全病逝,湘军攻占天京,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失败。
(8)性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反侵略反封建的农民战争。
(9)失败原因: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根本原因);没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领导集团的腐败与不团结。②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10)意义: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4课 洋务运动
时间: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1)时间:19世纪60年代-19世纪90年代中期
(2)代表人物:中央:奕,地方:曾国藩 、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 。
(3)口号: 自强 、求富 。 目的: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4)主要内容:①以“ 自强 ”为口号,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②提出“求富”的口号,创办一批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③创办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是中国第一所新式学堂);设立翻译馆;派遣留学生;④建立新式海陆军(在李鸿章的建议下,清政府筹建了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北洋舰队规模最大.1885年,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协调指挥)
(5)评价洋务运动进步性:①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②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局限性: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性质: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失败标志: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失败。(6)教训:地主阶级洋务派不能领导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7)左宗棠收复新疆a.背景.19世纪70年代,,中亚浩罕国阿古柏占领新疆大部地区,俄国占领伊犁。b.过程:左宗棠采用”先北后南,缓进急战胡方针”重新收复新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时间:1894——1895年1、背景:日本企图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导火索: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2、开始标志:丰岛海战:1894年7月25日,日军突然袭击中国运兵船。结束标志: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3、主要战役
①平壤战役:左宝贵力战身亡。叶志超仓皇出逃。
②黄海海战:邓世昌壮烈殉国。
③辽东半岛战役:徐邦道孤军迎敌,日军制造旅顺大屠杀(2万多人)。
④威海卫战役: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4、结果:签订《马关条约》(1895)
①割地: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的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②赔款: 2亿两白银;③通商: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设厂: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适应了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输出资本的迫切需要)影响: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5、“瓜分”中国狂潮(1)三国干涉还辽事件(英法俄-----日)①三国:沙俄、法国、德国 ②代价:赎辽费—清政府赔偿日本3000万两白银③影响: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2)“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18)①提出者:美国②主要内容:承认各国在华的势力范围和它们已经取得的特权,同时要求列强开放在华的租借地以及势力范围,使美国享有均等的利益和机会。 ③评价(实质):反映出美国与其它帝国主义国家在侵略政策上的矛盾。
第6课 戊戌变法
时间:186月-9月(时代背景: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
1、代表人物: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或资产阶级改良派)
2、揭开序幕: 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发起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3、运动的发展:①严复翻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的观点,把西方进化论学说介绍到中国,是中国西学之第一人,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家。②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4、运动的高潮:百日维新(戊戌变法)①变法开始的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②内容:经济:发展农工商业。军事:训练新式陆海军。政治:开放言论,取消多余的衙门和废除无用的官职。文化教育:创办报刊,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③作用: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但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④失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杀害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谭嗣同就义前,留下一首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5、失败原因:①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②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力量强大;
③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力量过于单薄,脱离人民群众。
6、性质:戊戌变法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时间:1900-1901
1、义和团运动①兴起: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发展而来。 ②性质:反帝爱国运动。③口号:“扶清灭洋”④失败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⑤影响: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①时间:1900.6.10—1901.9.7②成员: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多人③统帅:西摩尔(英国)→瓦德西(德国)④主要战役:廊坊阻击战,天津保卫战直隶提督聂世成壮烈殉国3、《辛丑条约》的签订①签字双方:八国+西、比、荷共11国②主要内容【经济上】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 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由帝国主义控制,作为偿付赔款之用。【军事上】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北京到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政治上】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最能体现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外交上】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班列六部之前”。
③影响: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地位】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8课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1. 孙中山创建革命党:⑴1894年11月,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组织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⑵1895年,孙中山联络陆皓东发动广州起义,结果失败,孙中山断发改装,流亡海外。
2、中国同盟会:198月;日本东京(1)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主义: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创立民国(民权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国),平均地权(民生主义:改革土地制度)(2)机关刊物:《民报》(3)性质: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4)意义:它的成立,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发展
3、三民主义⑴创立者:孙中山⑵三民主义内容:民族(前提)、民权(核心)、民生(发展)⑶意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第9课 辛亥革命
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萍浏澧起义:刘道一、蔡绍南;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2、安庆起义时间:徐锡麟,秋瑾3、广西起义:孙中山、黄兴;4、黄花岗起义:194月,孙中山、黄兴、赵声。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意义:起义虽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二、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的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进步潮流的闸门。三、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①终结封建帝制②创建资产阶级共和制③引发社会生活巨变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1、中华民国的建立:191月1日措施:改用公历;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成立临时参议院。中华民国纪年法:1911年+民国
2、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过程:①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标志着清朝260年的统治结束。②2月13日,孙中山辞职。③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④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⑤4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的职务。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1)内容: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选举等自由和权力;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司法独立。
(2)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4、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成功:(1)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创立了中华民国。
(2)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失败:(1)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未完成。
第11课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一、二次革命:孙中山、黄兴1、导火索:宋教仁遇刺案。2、结果:由于国民党力量涣散,(失败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二次革命被袁世凯镇压,孙中山、黄兴流亡日本。
二、袁世凯复辟帝制(7项准备工作)失败原因:违背民主共和的历史发展潮流;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全国人民支持护国运动;帝国主义国家由支持到反对袁世凯众叛亲离。
三、护国战争:爆发: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维护共和制度。19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结果:19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
四、军阀割据局面:冯国璋和曹锟为首的直系军阀(控制江苏、江西、湖北等省);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掌握着北京政府(并控制着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省);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盘踞东北。 其他如滇系军阀唐继尧,桂系军阀陆荣廷。对内;实行军事独裁统治;对外: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危害: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中国陷入到军阀割据纷争的**之中。
>>>返回目录
初中历史中外重大标志性事件考点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水稻的国家:生活于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子。
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粟的国家:生活于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住半地穴式房子。
3.传说中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炎帝黄帝(“人文初祖”)部落结盟,为汉族前身华夏族的形成奠定基础。
4.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
5.尧、舜、禹时期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禅让制”。
6.“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标志:禹传子,家天下。(第一个世袭的国王是启)
7.西周时期,为巩固对周边的统治而形成的制度:分封制。
8.目前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商朝的司母戊鼎。
9.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最久的水利工程:战国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筑的大型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
10.战国时期改革最成功的是秦国:商鞅变法。(我国由奴隶向封建制的转变是通过变法来完成的)
11.商鞅变法中最重要的措施: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12.商鞅变法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措施:建立郡县。
13.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这是因为商朝的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14.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晚期的孔子,他的言行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15.最早提出自然资源可持续使用的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
16.建立和谐社会与儒家的仁政有关。提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的是庄子。
17.世界上最早的兵书:《孙子兵法》,由兵家鼻祖孙武所著。
18.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由秦始皇(赢政)于公元前2建立。
19.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皇帝制度的创立者)
20.汉武帝时,西汉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21.儒家学说开始成为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思想标志: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22.新疆最早成为我国行政区的标志: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西汉汉宣帝)设置西域都护。
23.“丝绸之路”最早开通于:西汉。(张骞是丝绸之路开通的最大功臣)
24.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形成于:西汉。
25.目前世界已知的最早的纸:西汉前期的麻纸。
26.东汉蔡伦于105年改进了造纸术,人称“蔡侯纸”。
27.雕版印刷术发明于:隋唐时期。
28.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唐朝印刷的《金刚经》。
29.活字印刷术发明于:北宋(平民毕升),比欧洲早约4。
30.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战国的“司南”。
31.指南针最早制成于:北宋时期,并开始应用于航海。
32.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南宋时。
33.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是在:唐朝末年。
34.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是在:宋元时期。
35.世界上最早的全身麻醉药剂:东汉末年“神医”华佗制成的“麻沸散”。
36.“医圣”:东汉末年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37.佛教最早传入我国中原地区是在:西汉末年(公元前后)
38.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东汉明帝建造的洛阳白马寺(东汉时,佛教得以传播)。
39.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民间兴起的道教。
4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史记》,记叙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主要史事。
41.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记叙了战国到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
42.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战役: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以少胜多)。
43.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形的关键战役: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
44.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2曹丕称帝,国号为魏,定都洛阳;221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
45.江南的开发最主要的原因:北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相关文章:
历年思想品德中考试卷01-24
河北历年中考物理试卷01-24
历年上海中考英语作文01-24
安全百日整治活动方案01-24
历年中考数学试卷分析01-24
历年安徽高考数学试卷01-24
历年中考英语试卷分析01-24
中考英语历年考点总结01-24
安徽中考历史(二模)试卷答案01-24
中考历年英语解析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