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共同努力和作用的双边活动。其间,教师是主导,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学生是主体,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实践、探究。
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与教师有很大关系。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呢?
一、打破“师道”疆界,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观念
教师要认识到: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教师和学生之间人格永远是平等的、互尊互爱的关系。为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打破以往的界限,由“尊师爱生”转变为“爱生尊师”,这表面是一种词序的变化,实质是以学生为主体,是充分尊重学生人格的体现。再次,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坚决彻底地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封建家长式的师生关系,构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新型师生关系。
二、爱及众生,让学生都有成就感的体验
一个没有情感交流的课堂是不成功的课堂,怎样把握好课堂的情感,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要从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全方位关爱学生,要爱及众生,不能厚“优”薄“差”,要面向全体,一视同仁,要用慈母般的爱心去关怀他们、感染他们、影响他们、亲近他们,尤其要注意保护“差生”的自尊心,培养他们的自信心,重视尊重他们的人格,注意激发他们的进取心,为他们树立自信,让他们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行”、“我有用”、“我不比别人差”。让每个学生都感觉到自己被老师、同学、班集体所接纳,感觉到老师、同学时时在关注自己,都有成就感、自豪感。“情之所至,金石为开”,一旦学生体会到这种被关爱的情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上进心就会激发,求知欲就会唤起,积极性就会调动,兴趣就会激起,各方面就会有较大进步。要做到这些,教师就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努力激发其积极性、主动性,并充分创造让学生发挥特长的机会,充分创造发展其个性的条件和环境,让他们充分展现自我。
三、鼓励表扬,让学生极积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教学是一个“引导学生进入神圣知识殿堂的探宝活动”,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让学生学会、会学、乐学,就应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愚蠢的教师授生以“鱼”,聪明的教师则授生以“渔”。当今学生普遍具有“好动、好奇、好参与、渴求认同、渴求受注目、渴求受重视”的共性,同时又有很强的个性,对问题参与的意识和主动程度不一样。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觉、主动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也就是说,教学改革的重点就是把教师传播知识的过程,变成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过程,把重视传授知识改变为激发学生求知识欲、好奇心、创造精神和开发学习替能的学习活动过程。
四、赏识每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教师面对的是来自不同家庭、性格各异的学生。要让学生成才,这就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要学会赏识自己的学生,要用辩证的观点全方位多角度地欣赏自己的学生,要用放大镜寻找学生的优点、长处、闪光点,因为表场激励是排除毒素、净化心灵、激发兴趣、养良好习惯,增添自信心的良药,因为每个学生心底都潜藏着成功的欲望,表扬激励可促使其学习的兴趣、成功的欲望潜滋暗长。因此,教师要善于瞄准学生的心理特征,把握其心理流向,激发其内驱力。对学生微小的成功和点滴的进步应着意去发现,应给予鼓励、表扬,让其体验到做人的尊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其自豪感、自信心不断增强,内驱力不断“增殖”。作为教师还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无错观念。学生做错事,多数由于他们的想法不同,有时好心也会做错事,并非存心错。这就需要教师理解学生,只有相互理解,才能相互信任。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对人才的需要也是各种各样的,我们要转变人才观,要认识到凡对社会、对人类有用的就是人才。
五、还学生以时间和空间,为其提供张扬个性的条件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生需要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就像健康需要空气一样。”从学生的行为特点看,好动是儿童的天赋,儿童的身体必须有场所可以活动、伸展。而过去的教学模式恰恰束缚了儿童的身体,使其体力没有正常发泄途径,只能在体内积蓄。正因为如此,每天坐上几个小时的学生一旦机会来临,束缚解除,就会迸发出来,爆发出阵阵过分的喧哗与盲动。同时,实践发现: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往往超出书本范围,在他们的精神世界中,有一种希望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的强烈需求。如果教师不为这种需求提供时间和空间,那么久而久之,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学习的兴趣就会转移和失去,想象的翅膀就会夭折,创造的火花也将熄灭。因而必须树立还学生时间和空间的观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立足课内,放眼课外,课内辐射课外,课外拓展课内,课内外相配合,解放学生身心,发展学生特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总之,只要我们冲破“师道尊严”的这道“迷线”,构建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把爱心献给学生,以人为本,以生为主,多渠道、多角度挖掘各种有利于教学的因素,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样就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培养起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摘要:打破“师道”疆界,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观念;爱及众生,让学生都有成就感的体验;鼓励表扬,让学生极积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赏识每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还学生以时间和空间,为其提供张扬个性的条件。
关键词:培养兴趣,方法,途径
相关文章:
中职法律教育的方法与途径02-14
浅对小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的方法与途径02-14
教师道德修养的途径与方法02-14
浅析增强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有效方法02-14
社会教育的方法与途径02-14
公众演讲能力提升的具体方法02-14
公众食品安全满意度调查报告02-14
单位提升公众安全感情况总结02-14
公众安全感和满意度02-14
《提升公众安全感》主题班会教案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