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反思(精选6篇)
篇1: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反思
为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课,可以说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给学生印发了资料,讲解了汉朝和匈奴的关系,介绍了司马迁的生平,推荐学生阅读《史记》少儿版中的故事等等。
一、强化体验,走进内心
语文教学是人学,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次人性积淀的过程,而这样一种过程需要阅读主体真切的感受和体验。本课教学中,教师能引领学生研读文本,走进人物内心,体会人物的真情实感。
在教学上,紧紧抓住“发愤”这个中心词,让学生理解“父亲的临终嘱托”。抓住“飞来横祸”这个词的意思后,又结合资料理解所受的酷刑给司马迁身体、心理甚至一生所造成的巨大伤害。在“横祸”面前,在“巨大耻辱”面前,司马迁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是他最终下了决心,“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史记》”,这就是“发愤”!化屈辱为动力,化悲伤为动力,司马迁忍辱负重,终成《史记》。教学中,我反复出示“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史记》”这句话,学生一次又一次,一层又一层地体会着“发愤”的内涵,每读一次,都会受到心灵的震撼。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把自己放在文本的对立面上,不是一个冷静的阅读者,而是将自己和文本融为一体,用朗读,用思考,用言语抒发感受,成为了文本意义的创造者。其中,朗读也好,想象也好,表达也好,都成了激发学生理解文本,感悟文本,内化情感,内化语言的形式。课堂赋予了学生的是丰富的情感体验。
二、品读感悟,激发情感
情感是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特色的个性目标,培养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感情,让学生与作者同悲同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只有重视文本表现的情感,语文教学才会是生动的、鲜活的、有生命力的教学,学生才会被打动,被感染,被震撼。本堂课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司马迁忍辱负重,矢志不渝的精神,在教学时,学生的情感是直根于品读、感悟、体验、表达的基础之上的,是层层深入的,尤其是课堂上我引导他们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特别是导读,释放了学生内心的情感,他们把司马迁创作时的激情全都释放了出来,自然而然地进入了作品的“精神家园”,奏出美妙的.情感乐章。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让学生研读第3自然段来感悟“发愤”是比较困难。一方面是因为文中对司马迁受辱之事介绍很简略,对司马迁遭受酷刑之事,又不能对学生讲得很透彻,有隔靴搔痒之感,所以尽管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充分地读了,也尽可能充分地体悟,但学生对司马迁的悲愤、耻辱、痛苦还是没有深入的感受,对“发愤”的理解也就无法深入了。另一方面是文中重点写了司马迁的想法,学生对写《史记》的意义以及死得要有价值的人生观是缺乏认识的,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也是很难理解的,所以我感觉要在课堂上让学生理解司马迁忍辱负重、矢志不渝等精神也是比较牵强的。
也许就是由于以上原因,我感觉虽然教完了这一课,但学生离司马迁还是很遥远,那是一段我很难拉近的距离。
篇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反思
第一,用好教材,适当拓展:
使语文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不断引入来自奥秘无穷的大自然、纷繁复杂的大社会的源头活水,让学生在开放的、无比丰富的教学内容中自由徜徉、自由搏击。鉴于学生历史知识贫乏,对司马迁所处的时代、司马迁辛酸坎坷的一生及《史记》内容都知之甚少。教学前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司马迁有《史记》。通过课前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在学习课文时都较好的理解了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史记》的可贵品质。在课前给予相关资料、文章的阅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通过对大量资料的充分阅读,学生心中的司马迁形象渐趋生动,引起情感的共鸣,教学效果好。课后推荐相关读物或指导课外活动或开展各种形式的小练笔,以拓展学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这样,既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高了写作水平,可谓一举多得。
第二,以情促读,以情感人: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注重“情感的熏陶、感染”,注重教师语言,以情促读。《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情节感人,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教材。为此,我设计了煽情的教师过渡语,旨在带领学生进入情节,进入人物的内心!比如,为了让学生体会司马迁入狱受了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我插入了一段话:“同学们,我们知道,古代有许多残酷的刑罚,而宫刑是其中最惨无人道、最灭绝人性的一种。它带给受刑者的,不仅仅是肉体上的巨大伤害,更使其心灵蒙受了永远的耻辱,它使正常人身体残缺,心理残缺,使一个原本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再也不能泰然自若、昂首挺胸地活着。听了我动情的话语,学生的朗读一个比一个激动,这时的朗读,学生们已经进入了司马迁的内心!因为这是他们发自肺腑的心声,他们也愤怒了!
第三,精心设计,整体把握:
篇3: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反思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故事。文本横跨司马迁的一生,对他遭受宫刑后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伟大的人生壮举进行了细腻感人的描写,折射出人物崇高的精神与品格,充分涂释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了解《史记》;理解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力目标:
品读语句,体会词语运用的准确与恰当;研读重点语段,联系上下文与历史背景,充分想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丰满的人物形象,感悟人物的伟大精神,深入解读“发愤”的精神内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鼓励学生用真情和真言具体表达自己的心声。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豪情;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和对历史人物的敬畏,鼓励学生勇敢面对人生的逆境,做生活的强者。
[教学重点]
品读语句,体会词语运用的准确与恰当。研读重点语段,联系上下文与历史背景,充分想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丰满的人物形象,感悟人物的伟大精神,深入解读“发愤”的精神内涵。
[教学难点]
打开沉沉的历史之门,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真正从字里行间感悟司马迁的伟大,深入解读“发愤”的精神内涵,获得撼人的精神力量,更获得与文字共鸣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由课题入手,抛出话题,感受早年发愤的司马迁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司马迁了解了多少?(板书:司马迁)
2.谁再来结合课文内容和课外资料,谈谈《史记》是一部怎样的书?(板书:《史记》)
3.要完成这样一部纵贯历史长河三千余年的史学巨著是一项多么艰巨的工程。司马迁为什么偏偏要写这样一部书呢?(板书:写)
4.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
5.学生读后交流。
6.师述:环境的熏陶、家庭的影响将司马迁与史学紧紧相连。父亲的临终嘱托对司马迁的影响更是举足轻重。
7.出示句子: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8.教师范读,学生交流从中体会到的内涵。
9.父亲的遗言悲凉而执著,让我们用心感受,学生再次齐读句子。
10.身为儿子的司马迁岂能不明白老父的心?此时此刻,望着泪流满面的父亲,聆听着他的嘱托,司马迁在想些什么呢?
11.学生交流。
12.司马迁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出示: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
13.你从司马迁忙碌的身影中体会到了什么?
14.学生交流。
15.父亲的嘱托,人生的理想,司马迁毅然挑起了这前无古人的历史重担。那么,他是怎样写《史记》的呢?
16.学生交流。(板书:发愤)
17.学生质疑。
设计意图:
首先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和课外资料两个方面介入对“司马迁”的了解。此时,学生感受到的是一个抽象、单薄、常识性的司马迁形象。接着出示语句,让孩子谈谈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司马迁。这个层面对人物的解读立足人物的行为,获得的是一个直观的司马迁形象。教师板书:发愤。这个“发愤”非常切合此处对司马迁的描写:振作起来,开始行动。板书很自然地让孩子自己发现了与课题关键词语的区别。困惑激发了学生对人物更深层面解读与感悟的欲望。
二、紧扣“发愤”,用心感悟,解读发愤著史的司马迁
18.板书:发愤。“愤”字教师加点。让你联想到哪些词语?
19.学生举例。
20.那么到底是什么事使得司马迁满怀愤慨,发愤写成《史记》呢?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找找关键语句,联系课外资料谈一谈。
21.生交流:李陵事件。
22.教师相机叙述:正义直言,却换来牢狱之灾;耿耿忠心,却落得酷刑加身。对于这样一个从小听着英雄故事长大,血液里流淌着自尊自强信念,心底里有着建功立业梦想的血性男儿,受到如此惨无人道的摧残,司马迁——(出示)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23.你读懂了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
24.奇耻大辱、悲愤欲绝,也许此时,死,对于司马迁是最简单、最好的解脱。但是,他这样做了吗?
25.出示引读: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26.“发”教师加点。到底是什么打消了司马迁的轻生之念,使他重新振作起来,发愤写成《史记》的呢?请同学们静心默读下面的文章,用心体会。
27.音乐起,学生品读,而后交流。
28.出示: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29.理解:“重于泰山”“轻于鸿毛”。你听到了司马迁怎样的心声?
30.学生充分交流、朗读。
31.师述:司马迁在痛苦中挣扎,在屈辱中抉择。最后,他终于战胜了酷刑,战胜了痛苦,战胜了屈辱,更战胜了自己!让我们再次走进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32.齐读,配乐。
33.师述: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出示(配合音乐与插图):大雪纷飞的寒冬,司马迁伏在冰冷的竹简之上……
夜深人静,昏黄的油灯下,司马迁又提起了手中的笔……
狱卒尖刻的笑声中,司马迁眉头紧锁……
中秋之夜,满头白发、重病缠身的司马迁仍然写着……
34.让我们走进司马迁的悲壮人生,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听到了他怎样的心声?
35.学生描述。
36.出示: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37.此时,这一行行工整的隶书,仅仅是用墨在写就吗?
38.学生交流。
39.师述:痛苦、耻辱,没有让司马迁屈服,血泪和生命凝成了辉煌巨著,因为——(生齐)
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40.此时此刻,你理解了“发愤”的内涵与深意吗?
41.学生交流,擦去板书“发愤”,板书:忍辱负重百折不挠。
42.让我们用心朗读第三自然段,让我们再次走近这位为了完成父命、实现理想、忍辱负重、百折不挠的伟男儿!
43.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
根据质疑,教师紧紧扣住“愤”与“发”在司马迁内心世界的表现与深层内涵,引导学生品读、感受、想象、深化、共鸣……通过一系列的语言实践让孩子充分感受司马迁的“受辱之重,悲愤之深,绝望之沉,挣扎之痛”。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支撑司马迁忍辱负重的精神力量,让学生真正倾听司马迁的心声。从“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的诠释,一次又一次的呼喊中感受到司马迁的不屈、坚强、勇敢、顽强、坚定……教师浓墨重彩地设计了一组想象型的语言实践。司马迁的“忍辱之心,负重之意,坚贞之情”通过文字尽情流泻,溢满课堂,溢满孩子与教师的心田。教师又抛出了“此时此刻,你理解了‘发愤’的内涵与深意吗”这个足以释放孩子所有理解、体会、感动、震撼的话题,让课堂成为教师、孩子、文本、历史共鸣的文字家园、心灵家园。此时,司马迁丰满的人物形象,“发愤”的精神内涵,伟大的人物精神……水到渠成地进入了每个孩子的心中。
三、表达心声,回归本源,回味一生伟大的司马迁
44.师述:司马迁受父亲的影响从10岁开始攻读史书,20岁开始四方游历,36岁父亲去世后就着手整理史料,40岁开始编写《史记》,53岁才完成了这部辉煌巨著。《史记》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45.此时此刻,我们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让我们用手中的笔、用凝练的语言表达我们的心声:
司马迁,我想对您说……
46.老师也难以抑制心中的激情,出示教师书写的对联:忍辱负重用生命写成巨著,百折不挠以血泪著就史书,横批:中华伟男儿。
47.让我们永远记住“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故事,让我们永远记住忍辱负重、百折不挠的司马迁,让我们好好读读辉煌巨著《史记》,让我们永远为我们伟大的民族而骄傲和自豪吧!(板书:辉煌巨著前无古人)
设计意图:
通过前面一系列的理解、渲染、想象、品读,师生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司马迁的形象,穿越了历史的时空,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高大。课后读读《史记》,听听王立群《读史记》。课的最后,回归了中华民族恢弘壮丽的历史,回归了中国人的民族豪情,从而回归了更深刻、更真实、更清晰的司马迁形象。
[板书设计]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忍辱负重辉煌巨著
百折不挠前无古人
[教学反思]
一、“疑”扣题眼,品味人物
文题中的“发愤”是全文思维、语言、情感的精髓,它“通”则全文通,它“活”则课堂“活”,它“明”则教学“明”。教学中,首先以“疑惑”激发学生品读人物的愿望,接着以“巧引”搭设学生释疑人物的平台,最后以“喷涌”分享学生品味人物的收获。在智慧自然的教学策略推动下,学生不断处于阅读、思维、表达的高密度、高质量的语言活动中,不断处于对话、生成、创造的高综合、高效率的语言活动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伟大人格,文本的表达方式、情感流淌……在学生主动、渐进、有效的阅读实践中清晰而深远,回味无穷。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感受、欣赏和评价,学生思维的宽度、广度与深度,学生阅读的层次、质量与成效……都在这样的人物品读中得到了提高和拓展。
二、立足文本,飞扬情韵
文字不是无情物,字里行间总关情。教学中,教师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情”,做到“心中有情”“步步含情”,立足有效的语言实践,用亲切自然的体态语言、蕴含真情的教学语言、适时而发的激情语言、恰当高效的媒体语言……启迪学生情感的火花,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真情的启迪,情境的激发,多元的对话,深入的思考,真情的表达……稚嫩的情感闪烁出理性的光芒,升华成美好的情感。学生和教师真正穿越了漫漫的历史时空,走进了司马迁的内心世界,走进了文字的世界。
三、依托联想,实践语言
篇4: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反思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一起先来读几个词语。
生:(读)飞来横祸 奇耻大辱 临终嘱托 忍辱负重 辉煌巨著。
师:读得真好!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可用以上词语来说说。
生:司马迁遭受了飞来横祸,但他忍受奇耻大辱,不忘父亲的临终嘱托,忍辱负重写下了辉煌巨著《史记》。
【点评】复习词语,并用词语来说说课文主要内容,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提高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二、 细读品味,轻拢慢捻抹复挑
师:那司马迁在什么情况下遭受了飞来横祸,又忍受了怎样的奇耻大辱?课文是这样告诉我们的——(屏显:“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入狱受了酷刑。”)谁能结合课外的预习,把这件事简单地说一说。
师:司马迁没有了完整的身体,没有了做人的尊严,士可杀,不可辱啊!再读这句话。
(生充满感情地读)
【点评】酷刑对于司马迁来说,是屈辱的。士可杀,不可辱,让学生深深明白司马迁当时受到了怎样巨大的屈辱,他们的表情瞬间凝重起来。
师:受到酷刑的司马迁一开始想怎样?后来改变主意又要怎样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
生:司马迁一开始想血溅墙头。
生:司马迁一开始想了此残生,他不想活下去了。
师:血溅墙头,了此残生!是的,了却、结束剩余下来的生命。你能形容司马迁此时的心情吗?
生:生不如死。
生:悲痛欲绝。
师:是呀!此时的司马迁痛不欲生,他已经万念俱灰,想到一死了之,因为这样死了就可以一了百了。
生:(读词)痛不欲生 万念俱灰 一死了之 一了百了
【点评】默读课文,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在一次次读文的过程中,学生开始走进司马迁的内心。此处老师适时拓展“痛不欲生、万念俱灰、一死了之、一了百了”等词语,学生很快感受到司马迁此时的心情,生不如死!学生也处在悲愤之中。为这样的拓展叫好。
师:后来,司马迁又改变主意,他要怎样?(屏显:“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他活下去的意志很坚定吗?你从哪里能体会到的?
生:我从两个“一定”中体会到他活下去的愿望很强烈。
生:我还从两个感叹号中体会到活下去的意志很坚定。
师:受到酷刑的司马迁一开始想到了此残生,后来又要活下去,为什么他有这么大的转变呢?
生:因为他想到了:“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
师:你能理解这句话吗?请好好读读、想想。
生:人死得要有意义。
生:人死得要有价值。
生:司马迁想:我要是死了,没有完成《史记》,就是轻于鸿毛;如果完成了《史记》,那就是重于泰山,这就是司马迁对人生价值所做的深刻的思考,这就是他受到酷刑后还要活下去的原因。
师:因为受到酷刑,他失去了做人的尊严,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心,他悲愤交加——
生:(读)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师:后来他又想到了——
生:(读)“人总是要死的,……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师:想到这些,司马迁一次又一次的激励自己——
生:(读)“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点评】言为心声,此处紧扣人物的心理活动,让学生想司马迁所想,最后读出语言文字中蕴含的司马迁的那份坚决和执著。
师:此时的司马迁已不是为自己而活,而是为《史记》而活着呀,那么他为什么要为《史记》而活着呢?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的第1~2自然段,体会体会。
生:“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平生想要完成的史书哇!”这是父亲对他的期望,他不想让父亲失望。
师:父亲都奄奄一息了,但想到的还是《史记》,他把《史记》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让我们牢记父亲的这份沉甸甸的嘱托。
(生读父亲的嘱托)
师:父亲的嘱托是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一个原因。还有其他原因吗?
生:“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他从小就想做一位英雄,如果他就这样死了,还能算是英雄吗?
生:他从小树立的志向,并且要让这些英雄事迹代代流传,滋养后人。
师:哦。原来这颗种子在他小时候就在心中萌芽了啊。少时的志向也是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一个原因。
生:课文先写了司马迁少时的志向,再写了父亲的嘱托,最后写了他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这是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原因。
师:《报任安书》里这样说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曾经激励了多少人啊,让我们一起牢记这段话吧!
生:(读)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点评】他为什么要为《史记》而活着?回到课文第1~2自然段,学生真正明白了那时因为父亲的嘱托和少时的志向。此处有效地重组、整合教材,让散落在文中的珍珠串成一条项链。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师:司马迁是怎么做的呢?
生:(读)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筒,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师:读着读着,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司马迁?
生:一个厄运打不垮的司马迁。
生:一个发愤图强的司马迁。
生:一个忍辱负重的司马迁。
生:一个为后人着想的人,一个矢志不渝的人。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这句,把你心目中的司马迁读出来吧。
(生齐读)
师:读到这里,你觉得这工整的隶字仅是用墨汁在写吗?
生:不,他是用生命在写。
生:用血和泪在写啊!
师:就这样,司马迁——(生读)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从13年的背后,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受了酷刑后写的,忍辱负重写的。
生:他的精神是非常顽强的。
师:如果写在语文书上足有九本语文书那么厚,当时是写在竹简上,想想要有多少卷竹简啊!
生:字字是血,字字是泪,字字工整……他想把3000年的历史浓缩成52万字,想让后人了解这段历史。
【点评】抓住“13年”和“52万字”这些抽象的数字,体会司马迁写史的艰辛。13年,是《史记》让司马迁挺过来了。52万字,凝聚了他多少心血。此时,司马迁的形象已在学生心中高大起来。
三、 倾注笔端,此时无声胜有声
师:课文写得很感人,尤其是第3自然段的心理描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司马迁在光洁平滑的竹简上写完《史记》最后一个字,他会想什么呢?写一写。
生1:《史记》是我们司马家庭两代人的梦想,现在我终于写完了,我没有辜负父亲对我的期望。
生2:我完成了这部《史记》,完成了父亲的心愿,我死而无憾。
生3:太好了,我的《史记》终于写完了,黄帝到汉武帝这3000余年间的历史可以留给后人了,我安心了。
生4:13年的风风雨雨,我终于挺过来了,但我终究是成功了,因为我写完了《史记》,后人可以读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希望英雄人物的精神能激励更多的后人。
师: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你重于泰山,你是中国文化的脊梁。
【点评】情由心生,此处学生思考、写话、表达,达到了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
篇5: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反思
课上小组互查了字词,学生交流了其他字词知识:多音字、形近字等。看来比老师认为要让学生掌握的知识,不但不少,他们反而找的更多。
本来这堂课想要了解学生除了字词掌握,课文内容的了解,其次还想培养学生说话能力。这主要是想改变现在可以说是一种普遍现象——家长经常埋怨,现在的孩子说的可能了,可是一些作文,就写不出来了。
篇6:司马迁发愤写的《史记》教学反思
师:板书课题:司马迁发愤写《史记》,问:“读了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司马迁为什么写《史记》?
生2:司马迁怎么写《史记》的?结果怎样?
相关文章:
地方综合院校02-19
地方性院校02-19
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探索02-19
高等师范02-19
地方高等职教发展历程论文02-19
司马迁与史记简介02-19
西汉文学家司马迁的诗句02-19
生活随笔美文:司马迁笔下的君子02-19
司马迁的审美倾向02-19
旅游产品视野中茶文化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