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子荣打虎(教科版五年级教学设计)(通用7篇)
篇1:杨子荣打虎(教科版五年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抓住课文的重点段落,体会杨子荣临危不惧沉着应对的英雄气概。
2、了解故事情节,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3、主动认识8个生字,会写出16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画出描写杨子荣在打死老虎场面中的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的词语或句子。说一说,在这个场面中杨子荣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2、小说作者在写杨子荣打入匪巢,配合小分队消灭威虎山匪之前,先写了上山打虎,这样写对读者认识杨子荣有什么作用?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情趣导入,播放《林海雪原》片段,引出主要人物杨子荣。
1、读课题想文中主要写什么?
2、读课题想到哪些有关虎的词语。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序号。
2)文中哪些自然段描写杨子荣打虎的经过。
标记出杨子荣是几次打虎,用铅笔分层次(四次)
2、检查读书情况
出示词语
剿匪嘟囔喘息趁机隐蔽
3、小组合作学习
细读课文,分辨几次打虎的不同情景
理清故事发展顺序,臭子没打响--点射又没打着--两桦仍不中--打中前腿--枪内的子弹全打进虎嘴
三、理解课文
1、抓故事场面,把握人物特点
(1)师范读文段
(2)小组赛读
(3)点名读文
出示:边读边想边画
a、画出描写杨子荣活动的句子“--”
b、描写杨子荣动作的句子“~~~”
c、描写杨子荣表情的句子“===”
d、通过这些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杨子荣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引导学行想象当时的场景,如果是你当时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四、读第二自然段
引导学生学习文中运用的“对比”“衬托”的写法,(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他最初的恐惧和后来的沉着、冷静)(用老虎的凶恶衬托了杨子荣的勇敢无畏)
五、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或练习复述课文
2、总结
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六、布置作业
1、学习课文抓住人物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场面的方法,学写一个心情紧张、害怕的片段。
板书设计: 杨子荣(打虎)
马--吓瘫
遇虎
人--惊恐
四打不中
打虎 打伤 沉着、冷静、临危不惧
打死
[杨子荣打虎(教科版五年级教学设计)]
篇2:杨子荣打虎(教科版五年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抓住课文中“打虎”的段落,体会杨子荣临危不惧、沉着应对的英雄气概。
2、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对比、衬托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及运用描写人物的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展现打虎紧张场面,刻画英雄形象的写作方法。
3、学习杨子荣在危急关头表现出来的沉着、机智、勇敢的精神品质,教育学生在危急关头要冷静,不能盲目的勇敢。
教学重难点:抓住课文中“打虎”的段落,体会杨子荣临危不惧、沉着应对的英雄气概。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一、播放课件、激情导入
教师播放《林海雪原》课件,大家知道电影中勇斗老虎的这个人是谁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13课《杨子荣打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文并思考: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先写了杨子荣在林海雪原中的(),然后具体描写了()。
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详细描写了杨子荣打虎的经过?
三、深入文本、研读“打虎”部分
1、让学生采取自由读的方式,边读边画出描写杨子荣每一次打虎的句子,并按顺序标出序号。
2、学生江报:杨子荣一共打了几次?开始打得怎么样?后来打的结课是什么?
3、讨论交流“五打老虎”的经过
(1)找出前几次没打中老虎的原因?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杨子荣动作、表情的词语,体会杨子荣最初的惊恐、紧张、着急的心理。(2)再读课文,让学生来交流后来杨子荣能够打中老虎,置老虎于死地的原因。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杨子荣心理活动的语句或词语,进而来体会杨子荣在危急关头能够机智、沉着、勇敢的精神品质。
四、总结写法
(1)师生共同总结本文在写法的特点
(2)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打虎”的精彩,在朗读中再现杨子荣的英雄形象。
五、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课后和父母一起阅读红色经典名著《林海雪原》
2、走进影院,观赏电影《林海雪原》
3、走一走红色之旅,到牡丹江市海林县的威虎山、杨子荣烈土陵园、杨子荣烈士纪念馆走一走,亲身去感受一下英雄的精神品质。
六、结课
是的,英雄的事迹教育着我们,鼓舞着我们,在我们的心中侦察英雄的形象星光不灭,烈士英名,千古流芳。英雄血沃林海,我辈振兴中华!我们应该以实际行动告慰这位侦察英雄的在天之灵。请同学们全体起立,向英雄致以少先队员的最崇高敬礼!板书设计: 杨子荣打虎
克 敌 制 胜
智 勇 双 全
教科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杨子荣打虎》教学设计
呼兰区康金中心小学
篇3:杨子荣打虎(教科版五年级教学设计)
师:要把一件事做好, 就要掌握它的规律。同学们读到的文学作品, 看过的动画片、电视剧, 故事情节也是有规律的, 如果你们掌握了这个规律, 再读文章时就能很快读懂。你们知道吗?吸引人的故事, 总有意外出现。 (师板书:意料之外) 哪个故事里有意料之外的情节呢?
生:《西游记》里师徒四人总是遇到妖怪, 而且是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妖怪, 这就是意料之外的情节吧?
师:是呀, 这正是《西游记》引人入胜的地方。
生:《小英雄雨来》也是这样, 村里人都说雨来死得可惜, 但是, 出人意料, 雨来没有死。
师:对, 这都是说意料之外的情节。但是, 你们要注意了, “意料之外”的情节不是凭空而来的, 意外是要有前提的。一个好故事, 既要在意料之外, 又要在什么之中呢?
生:意料之中。
师:既在意料之外, 又在意料之中, 这不自相矛盾了吗?
生:意料之外, 生活之中。
师:这个说法还不错, 意料之外的事情, 要在生活之中可能发生, 要让读者觉得这个意外合情合理。所以, 好故事既要做到“意料之外”, 又要做到“情理之中”。 (师板书:情理之中)
深入课文, 认识意料之外的结局
师: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既在意料之外, 又在情理之中的好故事, 它就是《水浒传》里武松打虎的故事。哪个同学了解这个故事, 给我们讲一讲故事的大概内容。
生:武松赶路, 经过一个酒馆, 就进去喝酒。当他要离开酒店的时候, 店家拦住了他, 说他要经过的景阳冈上有老虎, 可是武松不相信。后来, 武松真的遇到了老虎, 武松把老虎打死了。
师:讲得不错, 基本上讲出了故事的经过, 但是, 还没有讲出故事的精彩。
生:是不是应该把好的内容全都背下来呀?
师:背下来只是记住, 而你并没有理解文章, 没有理解, 是发现不了精彩之处的。下面, 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 见识一下作者是怎样精心安排故事情节的。 (请同学朗读“武松趁着酒兴, 只管走上冈来”至“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
师:先读到这里, 这一段已经写得很精彩了。同学们都知道这个故事最后的结局, 但如果你是第一次接触这个故事, 读到这里时, 你们认为武松和老虎谁更有获胜的可能呢?
生: (异口同声) 老虎!
师:为什么?
生:老虎是野兽, 多么凶猛啊。
师:理解文章不能脱离文章凭空想象。你仔细阅读文章, 要根据课文内容来回答问题。
生:老虎特别凶猛。文中说老虎是吊睛白额, 长得就很凶猛。
师:说得对。动物的眼睛有神, 皮毛又亮丽, 说明它身体健康强壮。如果双眼无神, 毛色暗淡, 那不是衰老了, 就是生病了。看来, 武松遇到了一个强大的对手。
生:老虎出现的时候, 忽然起了一阵狂风, 我觉得从这句话也能看出老虎很凶猛。
师:这个地方找得非常好, 你能给我们解释一下吗?
生:走路都能带起一阵风, 说明老虎速度非常快。
师:对, 速度快, 才可能带起一阵风, 而且这里还用了一个形容词——狂。狂风可不是一般的风, 它除了因为老虎速度快, 还因为老虎有什么特点呀?
生:老虎的力气大。
师:如果是一只小老鼠, 就算它速度再快, 力气再大, 也不能带起一阵狂风。
生:我明白了, 是老虎的体积大!
师:武松遇到一只什么样的老虎呀?这是一只身强体壮、动作敏捷、速度飞快、体积庞大的超级特大号大老虎。可是, 武松什么样子呢?
生:武松喝醉酒了, 走路都踉踉跄跄的, 这种状态下, 怎么能打赢老虎呢?
师:对。这酒还有一个名字, 叫“三碗不过冈”, 熟悉这个故事的同学都知道, 武松一共喝了十八碗酒, 到山上又是酒劲上来的时候, 他肯定不是老虎的对手了。
生:武松赶了一天的路, 还刚喝多了酒, 正准备睡觉呢, 结果老虎来了, 他怎么能对付得了呢?
师:喝醉的人都睡得特别死, 武松正要入睡, 这时老虎出现了, 是武松最累最困倦的时候。武松和老虎刚一出场, 两者就有很明显的强弱对比。这让我们以为, 武松肯定要被老虎当点心吃掉了。但是, 结局并非如此, 这就叫做“意料之外”。 (请同学继续朗读“武松见了, 叫声‘哎呀!’”至“又闪在一边”)
师:先读到这里, 请同学们回答一个问题, 这一部分描写武松和老虎的一串动作, 是发生在多长时间之内的?
生:特别短, 只有一分钟。
师:你们感觉一分钟的时间很短, 但就这部分的内容而言, 一分钟已经很漫长了。老虎向武松扑来, 腰胯一掀, 虎尾一剪, 虽然只是三个动作, 但都是连续的。我认为三个动作应该是在两秒钟之内完成的, 而武松就在这两秒内, 躲过了老虎的三次袭击。从武松躲开老虎的三个攻击动作, 可以看出武松的什么特点?给同学们三个选择:酒量大、力气大、胆量大。
生: (争论) 酒量大!力气大!胆量大!
师:同意是酒量大的同学说一说为什么。
生:武松喝了那么多酒, 还能和老虎打, 当然是酒量大呀!
师:认为是力气大的同学也来说一说。
生:喝了那么多酒, 还困倦了, 应该没有力气了, 可武松还能躲开老虎的攻击。
师:说了这么多, 我倒是支持“胆量大”。
生:老师, 武松没有打老虎, 他一直在躲, 怎么是胆量大呢?
师:这正说明了武松胆量大呀。同学们想一想, 如果你们在森林里遇到老虎, 你会有什么反应?是躲开老虎的袭击, 还是和老虎打?
生:我肯定吓得拔腿就跑。
生:我连跑都不会了, 坐在地上, 尿裤子了。
师:武松遇事冷静, 他没有立刻和老虎拼命, 在战略上, 这叫“知己知彼, 百战百胜”。武松又勇敢又冷静, 这些内容都是为打虎做铺垫。 (请同学继续朗读“原来大虫拿人, 只是一扑”至“只拿得一半在手里”)
师:武松又一次受到威胁, 连手中的武器都没有了, 故事情节就要在这里发生转折了。如果这是一部影视剧, 一位英雄就要诞生了。在电视剧里, 英雄到最后都是赤手空拳和歹徒搏斗, 这样才能体现出英雄的气概。 (请同学继续朗读“那大虫咆哮, 性发起来”至结尾)
师:你们看, 最后武松打死了老虎, 整个故事不断变化, 故事的情节跌宕起伏, 一个喝醉了酒的武松, 竟然赤手空拳打死了猛兽, 这真是意料之外的结局呀!在《水浒传》里, 还有一个打虎的好汉, 但大家并不是特别了解这个故事。
生: (疑惑) 他是谁呀?
师:你们看, 同学们都不知道这个英雄是谁。他不但打死了老虎, 还打死了四只, 他就是李逵。李逵背着母亲进山, 去给母亲找水喝, 等李逵端水回来的时候, 却发现母亲不见了, 而地上有血迹。知道母亲是被老虎吃了后, 李逵去找老虎, 遇到一只就杀死一只。你们知道为什么李逵杀了四只老虎, 武松只杀了一只老虎, 但武松打虎的故事却这么出名吗?李逵杀虎, 是见一只直接举起刀子就砍, 一刀解决一只老虎, 非常顺利。而武松打虎的情节却一波三折, 让读者的心都跟着悬了起来, 给大家留下的印象很深刻。
延伸课外, 见识情理之中的铺垫
师:刚才我们说到, 一个好故事, 不仅要做到意料之外, 还应该在情理之中。如果武松打虎的故事开头就是课文的开头, 那它合情合理的劲儿还不够。武松醉酒, 又那么疲惫, 怎么可能打死一只那么凶猛的老虎呢?但是, 如果你把武松上景阳冈之前, 在酒店喝酒的内容也读一读, 你就知道武松能打死老虎是在情理之中的。 (发放拓展阅读资料, 选自《水浒传》第二十二回“武松在路上行了几日, 来到阳谷县地面”至“一面说, 一面摇着头, 自进店里去了”)
师:下面请同学们默读武松在酒店喝酒这部分内容, 想一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武松打死老虎这件事是在情理之中的。 (生默读课文, 师巡视指导, 十分钟后)
师:谁来回答, 文章的哪些地方是为武松打死老虎做铺垫?
生:店家只让喝三碗酒, 武松却喝了十八碗。
师:这能说明什么?
生:说明武松不听劝。
师:你找的地方对, 可是解释得不正确。不听劝就是打死老虎的原因吗?你们看, 店家说一个人最多喝三碗, 可是武松却要十八碗, 他一个人喝了六个人的量, 这……
生:说明他一个人的体力能顶六个人。
师:酒量大, 说明身体强壮, 这就为打死老虎做了铺垫。按照这个思路, 谁来分析一下文章的其它部分?
生:武松每次要酒喝, 都添了肉, 他添了六次酒, 就要了六次肉, 那就是十二斤。一个人能吃这么多肉, 太厉害了。
师:分析得真好, 饭量大也是身体强壮的象征。
生:武松喝了那么多酒, 却一直没有醉倒, 这也说明他不是一般人。
师:对, 这也是一点。这酒的名字叫“出门倒”, 但武松一直走到了山上, 看到青石板才要睡, 武松不容易醉酒, 精力旺盛。
生:还有一点, 酒店的小二说, 要凑齐三二十人一起上山, 但武松说他一个人就可以, 这能看出武松是很勇敢的。
生:我还发现一处, 文中说老虎已经“坏了三二十条大汉的性命”, 可是后来武松却没有送命。他喝酒吃肉顶六个人, 打虎却顶得上二三十条大汉, 他可真是个英雄呀!
师:回答得好, 这也正是作者的精心安排, 如果这个数量调个个儿, 武松喝酒吃肉顶二三十条好汉, 打虎只顶六个人, 他就成了饭桶了。只有把课文和课文之前的原文放在一起读, 这个故事才完整。语文书中的课文, 有时受到篇幅限制, 只能选取其中的一小部分内容, 我们小学高年级的同学要学会阅读原著, 开阔视野。在向课外延伸的阅读中, 你会发现, 一本薄薄的语文书变厚了。
备课笔记
教师是一座桥
曾经, 我梦想着自己长大后变成一位大画家。
那时候, 我十一二岁, 睡觉的时候常把徐悲鸿、齐白石的画册压在枕头底下, 幻想着大师的绘画天赋从他们的画册里爬出来, 钻进我的脑袋里。我整天画呀画, 老师讲课用的挂图是我画的, 学校的黑板报也是我画的, 小学毕业, 我送给老师、同学的礼物, 也是我的画作。可是, 上初中以后, 我遇到了于善明老师, 他“断送”了我的画家梦, 让我沉醉在作家梦里。
于老师负责学校的文学社活动, 专教我们怎么写作文。在学校组织的一次征文活动中, 我获得了二等奖, 获奖名单张贴在校门口的宣传栏上, 我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名字被写得那么大, 贴在那么显眼的地方, 我把自己的名字贪婪地看了又看, 觉得只有“马士钧”这三个字最漂亮。唉, 可惜呀, 我获得的不是一等奖, 如果获了一等奖, 我的名字就可以写在最上面了, 那不是更加光辉灿烂、耀眼夺目吗?虽然我画过那么多挂图、板报, 但是没有一次让我的名字如此赫然地出现在众人面前。我要写写写, 写出能够获得一等奖的作文, 让自己的名字更上一层楼。
那时候, 于老师五十多岁, 是个整天笑眯眯的小老头儿, 由于听力差, 他跟我说话, 总是贴得很近。当了好几年学生了, 还没有一位老师与我这么近距离地进行交流。于老师喜欢把学生拉到身边, 单独辅导。无论是读到作文里的优点, 还是发现了毛病, 他的嘴角总是微微上翘, 挂着微笑, 小眼睛眯缝着, 像两个逗号。在他的微笑中, 我的写作热情高涨起来, 淹没了绘画热情, 作家梦就这样扎根在我的心中。
有一次, 我写了一篇几千字的“长篇作文”。于老师说, 这不是作文。我一听, 有点傻眼了, 难道我白费工夫啦?谁知, 他的话还没说完, 他接着说, 这是小说呀!啊?我竟然会写小说!我的热血沸腾起来。于老师把这篇小说推荐给报社, 竟然发表了。我是当时第一个发表作品的文学社成员, 立刻一鸣惊人, 当选文学社社长, 成为备受瞩目的校园名人。我人生中, 阳光灿烂的日子开始了。
篇4:杨子荣打虎(教科版五年级教学设计)
本单元把常见的、有固定周期规律的现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现具体现象里的周期规律、对现象的后续发展情况作出判断、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教学活动,激发探索兴趣,培养探索精神。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教学素材现实,贴近学生生活。(2)关注探索过程,鼓励方法多样。(3)掌握难度。现象中的周期规律都是比较简单的、容易发现的。
教学内容分两部分编排:第一部分是体会周期现象,发现其中的周期规律;第二部分是解决有周期规律的实际问题。每部分都安排了一道例题和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是配合两部分的教学。
【学情分析】
在学习的教材中,学生分别集中探索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以及对几个物体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规律,已经初步形成独立探索简单数学规律的能力,同时,也多次经历寻找数或图形简单排列规律的过程,所以,学习本单元已有一定的探索规律基础和经验。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学生主动经历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3.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学生经历和发现探索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
计算策略中,确定几个物体为一组,怎样根据余数来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前,我们来做个游戏。游戏规则:男生为一队,女生为一队,比比看谁能快速真确地记住老师给你的信息,能记住的获胜。准备好了吗?开始!
男生:487
女生:375
谁记住了?
男生:487536296
女生:375375375
谁记住了?
男生:487536296452
女生:375375375375
男生:不公平。
师:为什么不公平?
生:女生的数字有规律。
师:是的老师设计的游戏就是不公平的。女生一组是有规律的,男生一组是没有规律的。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规律,我们掌握这种规律就能帮助我们解决身边的许多实际问题。
我们这节课就来找规律。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游戏入手,通过参与游戏,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注意,并初步感受周期规律,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为后面的学习营造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二、探究新知
1.我们学校马上要迎来60年校庆,为了迎接校庆学校在校园内布置了许多盆花、彩灯、彩旗。仔细观察(图略),从左边起,盆花是按怎样的顺序摆放的?彩灯和彩旗呢?
(生小组探究)
汇报探究结果:
a.师:来先看看盆花是按什么样顺序摆放的?
生:按一盆蓝花,一盆红花的顺序摆放的。
生:按蓝花、红花、蓝花、红花、蓝花、红花这样的顺序摆放的。
生:蓝红两盆为一组,先蓝后红,一直这样摆下去。
(师相机提问:下一盆花是什么颜色?为什么?)
师:盆花是按蓝红、蓝红这样两盆为一组的顺序摆放的。
b.让我们来看看彩灯的摆放。
生:按红、紫、绿,红、紫、绿3盏为一组的顺序摆放的,下一盏会是紫色吗?为什么?
生:不会,红色,每组中都是红紫绿的顺序排列的。
师:强调每组中的排列顺序都一样。
c.那彩旗呢?
四面为一组,红红黄黄的顺序一直排下去。
【设计意图: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观察盆花、灯笼和彩旗的排列顺序,感知它们摆放的有序性,并能初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规律。】
2.如果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
生:蓝色。
师:确定是蓝色,为什么呢?你是怎么想的?请动手将你的理由写下来。
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1:
生:△○ △○ △○ △○ △○ △○ △○ △
你是用一一列举的方法,很好,这个一定是对的。
预设2:
1、3、5、7…单数 蓝花
2、4、6、8…双数 红花
你观察很认真,单双数的规律,那77盆呢?84盆呢?
预设3:
15÷2=7(组)……1(盆)
你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15盆2盆为一组,分为7组还余1盆,所以是蓝花。
师追问:15是表示什么?2、7和1呢?
师:为什么余1盆就一定是蓝花?
每组都一样,第八组第一盆和第一组的第一盆一样,是蓝花。
师:在这些方法中,你喜欢那种?
(生表态)
【设计意图:通过15盆是什么花,学生在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来解决问题】
3.照这样摆下去第38盏灯,39盏灯是什么灯?来试一试。(生动手)
38÷3=12(组)……2盏,应该是紫色。
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3盏为一组,38盏12组余2盏,和第一组中第二盏一样。
那第39盏灯是什么颜色呢?
39÷3=13(组),应该是绿色。
这里没有余数你是怎么想的呢?
它是第13组的最后一个,和第一组的最后一个一样。
小结:有用前两种方法的吗?
一一列举太麻烦了,要是问第100盏,1000盏呢?还有人用一一列举吗?
看来这种方法是解决周期问题的一般方法。
【设计意图:在解决38、39盏灯笼是什么颜色的实际问题中逐渐优化方法,形成解决周期问题的一般方法。】
三、拓展练习
大家对今天的规律了解的怎么样?来帮助老师解决一个问题?
1.老师先摆了三枚棋子,你能判断第21枚是什么颜色吗?
○○●
生:黑色, 21÷3=7(组)
《预设》生;不能判断,不能看出下一枚是什么,没有周期规律。
《预设》师:一定是黑色吗?
生:不一定,因为不能确定第四枚是什么颜色的,也许是黑色的也许是白色的。至少有这样的两组才能说它是有规律的。
是的,你能给它添上几枚让它出现规律吗?再来判断第21枚是什么颜色的棋子?
生○○●○○●……
○○●●○○●●……
…… ……
(生上台展示自己添加的规律,特别强调省略号的作用)
师:像这样按一定的顺序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规律我们把它叫做周期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棋子问题,学生进一步体会什么才是有规律,及在设计中更完整地认识周期规律,按一定的顺序依次不断重复出现。】
2.知道了什么是周期规律,也知道了解决周期问题的一般方法,你来看看老师摆的这些棋子是周期规律吗?如果是你,知道第50个是什么颜色吗?
○○●○●●●○●●●○……
小组讨论。
反馈:是周期规律。
生1: ○○● ○●●● ○●●● ○……
生2:○○ ●○●● ●○●● ●○……
师:是的,去除前面几个棋子,后面的棋子是周期规律。
四、全课总结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1.知道什么是周期规律。
2.知道发现规律时,要用动手画一画、数一数的办法找到规律,就能应用规律解决很多比较复杂的问题。
……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分5个环节认识周期规律,即“五探”。“一探”通过男女生“比比谁记得住”的游戏,吸引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找规律兴趣。“二探”通过情景图,学生观察发现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规律,体验周期规律。“三探”你知道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吗?学生通过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解决问题。“四探”通过第38盏、第39盏是什么灯,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优化方法,得到解决周期问题的一般方法。“五探”通过一组实践操作“摆棋子”再次探究并形成清晰完整的周期概念,按一定的顺序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规律我们把它叫做周期规律。通过“五探”学生对周期问题形成清晰完整的认识,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会了画图、列举、计算等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根据实际情景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获得成功的体验。
篇5:杨子荣打虎教学设计
张媛
教学内容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文13《杨子荣打虎》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故事情节,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子。
抓住课文的重点段落,体会杨子荣临危不惧、沉着应对的英雄气概。
教学重点
画出最后一段描写杨子荣在打死老虎的场面中的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的词语或句子。体会杨子荣的英雄形象。
教学难点
体会小说作者在写杨子荣打入匪巢,配合小分队消灭威虎山匪徒之前,先写了上山打虎,这样写对读者认识杨子荣的作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介绍文章出处,了解故事背景。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文章选自曲波的小说——《林海雪原》(生答)杨子荣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他是干什么的?(生答:他是剿匪小分队的侦察员。)此番,他孤身一人行进在这茫茫的林海雪原之中,是要去执行什么重要任务呢?有了解的吗,说一说。
1946年冬,东北人民解放军某团参谋长少剑波,奉命率领一支武装小分队深入林海雪原剿匪。为消灭盘踞在威虎山的土匪“座山雕”,由侦察员杨子荣化妆成另一伙匪首许大马棒的副官胡彪,打入威虎山,为了取得敌人的信任,他骑着许大马棒的马,假扮成土匪胡彪奔向匪巢威虎山,本文叙述的杨子荣打虎的故事就发生在去威虎山的路上……(教师出示人物关系图,帮助学生了解故事背景。)
关于这段背景,文章中也专门做了简要的介绍,是哪一段,谁来读一读?
(大屏出示这一段)引导学生想想:没有这一段的介绍行不行?(这一段的介绍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事情发生的前因,也为开启下文做了铺垫。)很多节选的文章前面都会有这样一段关于背景的介绍,我们后面要学习的《肖飞买药》也是这样的。
二、学习重点段落,指导朗读,体会人物形象。
同学们,通过这一段的介绍,我们知道了,突然间,有了新情况,马一阵发狂,杨子荣此时预感到事情不妙,急忙躲在一棵大树后面观察,结果,他看到了什么?(老虎)这是一只怎样的老虎,请大家快速地阅读课文第一段,画出对这只虎的描写。
生:这时,只听一声巨吼,灌木丛中扑出一只大个的东北虎,露着利牙,竖着尾巴,一冲一冲地向马扑来。虎尾扫击着灌木丛,刷刷乱想,震得雪粉四溅。
(出示:老虎的图片和声音,渲染气氛)害怕吗?这样一只高大威猛、吼声如雷、牙利尾壮,凶神恶煞似的老虎活生生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还不魂飞魄散啊,让我们看看马和杨子荣分别是什么样子,快,画出描写他们的句子。(大屏出示)
马:马又一次惊恐地嘶叫起来,拼命地挣了两下缰绳,但没有挣脱。接着她四腿打弯,颤抖得站立不住,眼看就要倒下去了。
马被吓得不刨也不踢了,垂着头两眼死盯着扑来的凶恶敌人,鼻子里发出低沉的哀鸣。师:马的惊恐说明了什么?(说明马很害怕)作者就是为了告诉我们马害怕了吗?马害怕了同时也说明了什么?(老虎的厉害)这种写法叫做——侧面描写。
杨子荣:这突如其来的惊恐,使他喘息急促,心砰砰地乱跳,手中的枪也随着他的心微微颤抖。(配上心跳声)
师:从这段描写中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杨子荣的紧张与害怕。是啊,面对这样突然出现的一只老虎,谁又能不害怕呢? 可是,这只大个的东北虎已经不容的你去紧张害怕了,它已经一冲一冲地向马扑去了,这匹马眼看着就要命丧虎口了,这这危机关头,杨子荣怎么想的?
生:杨子荣想:“得赶快下手,这匹马不仅是我的快腿,更重要的是可以证明我的身份,失了它就等于失掉了身份证。”
既然是心理的想法,就应该怎么读?(轻声读,教师可以示范)
在这紧急关头,杨子荣顾不上个人的安危,首先想到的是接下来的剿匪任务,要想顺利打入敌人内部,这匹马是关键,因此决不能让老虎吃了它。想到这,他怎么做的?
请同学们从打这个动词入手,细心体会杨子荣怎样打虎的及打虎的结果,默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
生:杨子荣把身体贴紧树干,抽出匕首用力向树上一插,把步枪架在匕首上,克制住了枪声的抖动,屏住了呼吸,从虎的侧面,瞄准了虎头。他蛮有把握地一扣扳机,糟了,一颗臭子,没打响。
天哪,这够倒霉的,这关系到生死的第一枪竟然是个臭子,这让我们读者的心猛的抽紧了,这个时候你最想说什么?(生表达此时的心情)
是啊,连本来还很镇定的杨子荣此时也不由得惊出一身冷汗。一枪没响,他的阵脚有些乱了,时间不容得他细思量,他又打出三枪,结果都怎样?(学生汇报)
二打:点射 没打着 发现了杨子荣 三打:再射一枪
没打着
扑过来
四打:推弹上膛,又是一枪 又没打着 更凶恶向杨子荣扑来。
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杨子荣四打都没打着老虎?(第一枪很有把握,但枪没打响,这时恐惧让杨子荣有些急躁,连射几发不中,三打把自己暴露了,情况十分紧急的情况下,没有时间自己瞄准了,所以第四次也没打中。)这个时候,杨子荣最需要怎么做?(沉着、冷静)他自己知道这一点吗?他是怎么样让自己冷静、镇定下来的?请同学们默读第四自然段。a、画出描写杨子荣动作的句子“——”
b、描写杨子荣心理的句子“~~~” c、描写杨子荣表情的句子“===” 说说杨子荣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大屏出示:“打虎不中,会被虎伤。这几枪是怎么打的!”
“再用大肚匣子射它一枪,愈近愈有把握,沉着,沉着……” “好机会!”
师:这些是杨子荣的什么描写?(心理)怎么读?试着读一读。读出杨子荣的镇定。师:镇定终于让杨子荣抓住了机会,这一枪终于打中了老虎的一条前腿,可受伤的老虎不死心,立起两条后腿,张开血盆似大嘴直向杨子荣扑去,老虎嘴里喷出的血腥气近在咫尺,这时的杨子荣————(齐读文章最后一句话)指导朗读
同学们,这是杨子荣的“五打”老虎。说说他成功的原因。大屏出示杨子荣的头像。补充:()的杨子荣。杨子荣第五次打老虎集中体现了他在紧急关头的机智、沉着与勇敢,尽显其英雄本色。
同学们,作者为什么要在写杨子荣打入匪巢,配合小分队消灭威虎山匪徒之前,先写了上山打虎,这样写对读者认识杨子荣有什么作用?
三、复述全文,拓展阅读,激发阅读兴趣。
同学们,这篇文章描述了杨子荣五打老虎,这是文章的线索,你能抓住这个线索简单的叙述一下这个故事吗?
篇6:杨子荣打虎的教学设计
马又一次惊恐地嘶叫起来,拼命地挣了两下缰绳,但没有挣脱。接着它四腿打弯,颤抖得站立不住,眼看就要倒下去。杨子荣一阵惊奇,口中嘟囔(nāng)道:“怪呀!什么东西有这么大的威力,能把这匹宝马给吓瘫(tān)了?”这时,只听一声巨吼,灌木丛中扑出一只大个的东北虎,露着利牙,竖着尾巴,一冲一冲地向马扑来。虎尾扫击着灌木丛,刷刷乱响,震得雪粉四溅。马被吓得不刨也不踢了,垂着头两眼死盯着扑来的凶恶敌人,鼻子里发出低沉的哀鸣。
杨子荣还是头一次看到活老虎,离得又这么近,难怪马被吓成这样。这突如其来的惊恐,使他喘息急促,心怦怦地乱跳,手中的枪也随着他的心微微颤抖。
虎一冲一冲地向马扑过去,离得已经很近了。“得赶快下手,这匹马不仅是我的快腿,更重要的是可以证明我的身份,失了它就等于失掉了身份证。”想着,杨子荣把身体贴紧树干,抽出匕(bǐ)首用力向树上一插,把步枪架在匕首上,克制住了枪身的抖动,屏住了紧张的呼吸,从虎的侧面,瞄准了虎头。他满有把握地一扣扳(bān)机,糟了,一颗臭(chòu)子儿,没打响。老虎一点儿也没察觉,继续向马扑去,只有三十多步远了。杨子荣惊出一身冷汗,刷的一声抽出大肚匣(xiá)子,向老虎点射了几发子弹。老虎只是一惊,在地上打了个滚,显然又没打着。它爬起来,向枪响处猛吼了两声。当它发现了树背后的杨子荣,便来了一阵凶狂的示威,吼声震得全山回响,尾巴像条巨大的鞭子,打得地上雪粉乱飞。杨子荣趁着它示威的一刹那,用步枪再射一枪,这一枪总算打响了,可是没打着老虎,子弹在离它三四步的距离着地。他赶忙推弹上膛,向着扑过来的猛虎又是一枪。可是又没打着,老虎连蹦两个高,显得更凶恶,向杨子荣扑过来。
篇7:杨子荣打虎(教科版五年级教学设计)
武松 打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出11个字。2。能在充分默读课文的基出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能体会到武松机智敏捷、勇猛过人的英雄性格,武松在景阳冈上赤手空拳打虎的精彩情节能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武松的英雄形象。 教学难点: 读中感受作品的语言魅力,激发学生对打虎英雄的敬佩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歌曲,激趣导入 播放《好汉歌》问:这首歌同学们熟悉吗?是哪一部电视剧的主题歌?关于《水浒传》你知道些什么?(学生结合自己的了解自由回答)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中的一个片断--《武松打虎》。 二、自读课文,学习字词。1.自由读课文,自学文中的生字和新词。2.交流字词学习情况。 (1)比较组词。岗帐()耻()梁()堂()迸()冈()杖()职()粱()膛()并() (2)注意读音。 迸(bènɡ)、冈(ɡānɡ)(3)注意字形。巳:横折略向上斜,竖弯钩圆润,上钩出锋勿:撇画注意笔势变化,横折钩不要写的太长 (4)理解字词意思。 重点理解: 耻笑、存想、榜文、诈骗、霹雳、仗义、挣扎、胸膛、奈何、寻思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想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2.交流汇报。文章记叙了武松乘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课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即: 第一部分(1-5自然段)写了武松上冈,看到印信榜文,才知道真的有虎,但决定继续上冈。 第二部分(6-8自然段)写武松赤手空拳与虎搏斗,终于打死了老虎。 第三部分(9自然段)写武松一步步捱下冈来。 第二课时 一、导入谈话: 今天我们学习《武松打虎》,这篇课文节选自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这部小说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深受大家的喜爱。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学评论家金圣叹对《水浒传》做了详细而全面的点评。他说打虎这一篇啊,“人是神人,虎是怒虎。”老虎是发怒的老虎,而打虎的人呢那是个神勇之人。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是怎样的怒虎,武松又是如何的神勇。 二、直入重点,精读第二部分 1、刚才我们说到了虎是怒虎,我们先来看看老虎的出场,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这是对老虎的什么描写? 2、这样一只吊睛白额的猛虎突然随着一阵狂风出现在武松面前的时候,武松已经没有退路,他在打虎之时,使用了非常正确的战术。第四、五段都是写武松怎样打虎的,那么这两段武松打虎的战术有什么不同吗? 3、第一个阶段采用的什么战术?(守)。面对着来势汹汹的对手,他没有惊慌失措,也没有贸然出击,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武松怎么样?(十分机智) 4、默读。用--勾出老虎进攻的招数,标出序号;再用~~~~勾出武松应对的动作,标出序号。 5、老虎首先就使用了三招:一扑、一掀、一剪,这真是一只怒虎。不过,我有个疑问:既然是写武松打虎,应该突出武松多么神勇,为什么把老虎写得那么厉害呀?(写虎是为了写人) 6、而武松实际上用了几招?进一步说明了武松的机智。 7、过渡:等老虎这三招用完以后,老虎已经气性先自去了一半,而武松能够躲过这三招,他自己的自信心也会大长,所以这三招下来以后,他开始防守反击,反守为攻。 8、自由读第六段,看武松打虎分别用了哪几招,在课文旁边做上批注。 9、刚开始用什么打?结果呢? 10、武松没有了梢棒,第二招是什么?老虎的反应呢? 11、这时老虎还能咆哮,还能扒泥,武松仍然处在危险之中,这时他又使出了第三招,是什么?老虎又有什么反应?为什么说是“迸”出鲜血而不是流出? 12、虽然老虎已经七窍流血了,但武松还是使出了最后一招--?这时的老虎已经……彻底解决了老虎。 13、小结:我们看到,武松在梢棒打折的情况下,临危不惧,赤手空拳打死了老虎,表现得十分(勇敢) 三、回顾前文,学习第一部分。 1、指读提问:第二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具体写出了武松打虎的经过,我们仔细阅读过了同时也体会到了武松的性格特点,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有什么联系,省略掉可以吗? 2、默读第一部分,思考这一部分主要写的是什么? 3、武松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用笔圈画出表现武松心理活动的句子加以体会。 武松明明害怕,却仍然不肯回去,还对自己说“且只顾上去,看怎地?”表现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好面子) 4、作者写武松害怕、好面子是不是会有损于他的形象?(这样写使武松的形象更可信、更真实),所以说武松不仅是个神人,同时他也是个凡人。 5、武松虽然心中也会害怕,但他仍然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也说明他还是勇敢,所以在后面打虎时才表现得那么勇敢。 小结:这一部分虽然不是重点,但是对于武松性格的刻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使武松的形象显得更真实,也为下文做了铺垫。 四、总结全文,激励阅读 作者对武松打虎的过程和打虎前的心理活动做了细致生动的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了武松的形象,让我们感到真实可信,也使武松打虎的故事广为流传。《水浒传》中还有许多精彩的故事,等着同学们去细细品味。
[武松打虎教学设计(S版五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