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肌理教学课件(通用10篇)
篇1:感觉肌理教学课件
感觉肌理
一、导入
今天老师想给小朋友们变一个魔术,想不想看?不要眨眼睛。看我变出了了什么?(用硬币放在白纸上,用铅笔磨,可以魔术硬币的花纹)。
为什么我这样就可以变出来呢?为什么上面会有印子呢? 这里有一块铁皮,你可以摸一下,和另外一个比较一下。(找两个同学摸)
生:硬币上面是凹凸的,另外一个是光滑的
无论是凹凸的还是光滑的都是物体表面的纹理,那么我们把物体表面不同的纹理叫做肌理。(揭题,板书)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感受肌理。
二、新授
(一)感觉肌理,触摸实物
1、现在老师这里准备了两种水果,请同学来摸一摸,然后来猜出这是什么水果。
你怎么知道里面是——请你说一说你摸上去的感觉。
2、除了水果,我们大自然中还有很多不同的肌理。
(ppt树叶)树叶有什么样的肌理?(有粗、细的弧线和弯弯的小细线)
(ppt羽毛)(都是小小的细线,柔软)(ppt树皮)(粗糙、厚重)这些丰富的肌理就构成了美妙的世界,同学们可以利用课后到大自然中寻找更多的肌理。
3、我们认识了肌理之后,运用他们来装饰美化我们的生活。鹅卵石地面(这个地面是什么组成的?有没有人走过这种地面,你有什么感觉,它能促进我们身体血液的循环,对我们的身体是有好处的)
盲道(这和我们平时的路面有什么不同)
看来肌理不仅可以美化装饰生活,还有很多实用的功能。
(二)表现方法
刚刚欣赏了这么多美丽的肌理,我想把它们留在画面中,怎么办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有什么好办法。
树叶拓印:这幅画是什么物体上的肌理?虽然是树叶,它们大小不一样,现状呢?仔细看看用了什么方法。
揉纸添画:这都是非常完整的画了,都是画的很饱满。猜猜这种肌理是怎么创作出来的?一张纸是很光滑的,如果我们把它揉皱后,纸的肌理就发生了变化,我们再进行绘画,就会出现这样的效果。
三、老师范画
老师画了一张画,漂不漂亮?想不想学好现在我来问问大家我们平时画画的步骤是什么?
第一步:起形
第二步:上颜色。
那这幅画呢?还要多一个步骤,选肌理。今天我们选的肌理是瓦楞纸。首先,我们把形起好,老师画了胡萝卜,画好了之后就要开始上颜色了,这时就可以把瓦楞纸拿出了,把它放在我们的画的下面,用彩色铅笔沿着一个方向涂,可以是从上往下也可以是从下往上,一定要涂得均匀,这种方法叫做磨印法。老师给胡萝卜的叶子上了颜色,有谁愿意做一回小助手把胡萝卜上好颜色呢?
和学生一起完成胡萝卜的上色。
四、学生作业
看了同学和老师合作完成的画,很多同学都迫不及待想自己来试一试了,那么请同学们按照老师教的方法创作一副你最满意的肌理画。
要求:
1、构图清晰,画面完整
2、运用揉纸法或拓印法
五、点评
让学生把画贴在黑板上,让学生选择一副自己喜欢的来说一说。让小作者也来说一说,最后老师点评。(从画面的构图和运用的方法上来说一说)
六、拓展
我们的肌理也可以作为装饰画,向这些《女孩》《幻觉》都可以装裱起来装饰我们的家或者校园。
篇2:感觉肌理教学课件
感觉肌理
(二)教学目的:、感觉肌理强调眼、手、脑的结合,尝试用拓印、磨印等不同方法把各种凹凸不平材料的肌理效果表现出来,力求完成一件有趣的作品。感觉肌理
2、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兴趣,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美的情感。感觉肌理
教学重点、难点:感觉肌理、重点:从观察、触摸到动手表现,充分感受不同质地材料的肌理美。
2、难点:用不同的方法表现不同的肌理美,更能创造漂亮的肌理美。
教具准备:、搜集各类凹凸不平的、不同质地的材料
2、制作好的磨印、拓印画面
3、用于表现肌理的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2、导入
新课:
A、触摸实物
(有几件东西在没有让它们亮相之前,我想让几位小朋友来用手触摸一下,你有什么感觉呢?)这几件实物分别是:海螺、贝壳、麻袋、树叶、陶瓷等。
B、说说触摸的感觉,导出肌理概念
(这些物体中,有的表面是光滑的,有的是凹凸不平的。)
(这些凹凸不平的物体中,物体本身就有一种漂亮的纹理,出示海螺,看!上面漂亮的圈圈螺旋纹,这就叫做肌理。)
c、出示课题
3、讲授新课:
A、出示树叶,感受它的肌理。
指导学生观察树叶的纹理,用手触摸它的叶脉。(树叶上细细密密的叶脉就象张蜘蛛网一样,有意思!)提问学生:漂亮的事物把它表现在画面上才好,怎么表现呢?
B、讨论拓印、磨印的方法。
(可以照着画下来,那就是写生。)再进一步提问:如果要把纹理一模一样地表现出来呢?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结合磨印、拓印的画面,使学生开始对肌理的表现有种认识,让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说说磨印、拓印的方法。(磨印是把纸覆盖于物体表面,用硬质的绘画工具在上面来回磨出来的效果。拓印是把物体的表面涂上颜料,然后盖印在纸上的效果)
c、说说特别的肌理。
(大自然孕育了这么多奇妙的万物供我们欣赏。)观察桌上的实物,再通过触摸,把你觉得好看的描述一番。(小组交流,个别提问。)
D、学生作业。
用颜料拓印,用彩色铅笔、蜡笔磨印或选择自己的方法,选择一些物体把它们的肌理表现出来。(全体尝试)
E、把自己的满意之作展示一下。说说通过什么方法能让你的作品看上去更有意思呢?引导学生对自己表现的肌理进行联想。<比如肌理的象形性和完整性等。>
归纳出用剪、贴、添画的方法完成更有意思的画面。
F、第二次作业
在完成的肌理画面上再做尝试。
4、巡回指导
篇3:幼儿肌理画教学之我见
关键词:幼儿,肌理画,美术教学
在新《纲要》中对幼儿艺术教育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引导幼儿欣赏艺术作品, 培养幼儿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 鼓励幼儿大胆地想象, 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美术对儿童和成人的意义不完全相同, 幼儿美术活动的目的不在于只教会幼儿画成一幅画或制成一件工艺术品, 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画家, 而是把它作为开发智力, 培养创造意识、创造才能和高尚情操的一种手段。
然而, 传统的美术活动内容, 一般按造型技法的难易程度, 由简单形入手, 进行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安排, 过多地强调基本功、技能技巧的训练, 而教学方式又以临摹为主, 一般由教师在黑板上示范, 然后再让幼儿依葫芦画瓢。这种内容安排和教学方式可以称之为“框架式”, 它所产生的消极效果是造成儿童画的单一化、模式化、概念化, 容易使幼儿在学画时陷入消极被动、乏味的情绪之中, 阻碍他们的思维, 扼杀他们潜在的创造意识。当然, 指在这些存在缺陷, 并不是完全否定技能训练和临摹“范画”的形式, 关键是教师千万不可用单一的内容、固定的形式让幼儿生搬硬套, 折断了孩子想象的翅膀。
教育家陈鹤琴说过这样一句话:“让我们钻到孩子的肚子里去研究孩子”。因此, 在选择活动内容和教学方式时, 教育者应该站在幼儿的角度去看问题, 关注他们的年龄和思维特点, 关注幼儿的想法、兴趣和需要。肌理画的种类很多, 包括有:吹动画、滚珠画、拓印画、拉线画、吸附图案等等。它具有表现手法多样, 画面新颖, 既有趣味性又有技能的训练, 不拘一格的教学形式以及肌理画本身独特的艺术效果。因而, 增加制作肌理画的活动, 不仅符合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 还为传统的内容、方式注入了新的元素。
一、肌理画形式新颖, 表现手法多样, 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幼儿感兴趣, 易于实施
幼儿大多天性地喜爱画面, 但他们的手腕部大小肌肉群还不能很好地协调活动, 握笔作画时常出现身不由已的现象。况且幼儿尚未掌握较强的绘画技能, 往往使他们的想象与绘画这种美术表现形式发生矛盾。这一矛盾如不妥善解决, 不但容易挫伤幼儿绘画的兴趣, 甚至会影响他们对其他活动的兴趣。而借助肌理画中吹动画、吸附图案等形式, 便能较好地解决这一矛盾。所谓吹动画, 就是把稀释了的颜料滴在纸上, 用嘴吹气, 吹动颜料在纸上走成各种形象, 还可以按构思吹出花枝、花朵、焰火等等。所谓吸附图案纹样, 是在水面上滴上颜料或墨水, 再拿一张纸及时轻放到水面上, 花纹就会吸附到纸上, 然后把纸提起来晾干, 就成了一幅漂亮的吸附图案。这种吸附图案纹样变化万千, 一幅作品从不同的角度看, 往往可以看到不同的形象, 有时像水, 有时像云, 有时像花, 有时像动物, 有时还会像人, 非常奇妙。
吹动画和吸附图案这两种美术形式具有随意性和偶然性, 但并不排除一种大体的构思, 而且技法简便, 基本上没有技巧上的束缚。在作画过程中, 幼儿不受物像的限制, 自由发挥, 没有“对”和“错”, 没有“像”与“不像”的局限, 每一幅作品都带给幼儿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 每一幅作品都是成功的创作。在作画过程中幼儿能大胆地创作, 充分发挥潜能, 观察力, 想象力都得以发展, 这两种美术形式, 既适应幼儿的心理发展需要, 又弥补了幼儿绘画能力之不足。看到自己的画, 孩子们惊异了, 自信心增强了, 潜在着的表现美的动因被激发了, 兴趣提高了, 在每次活动中, 我发现全体幼儿, 包括绘画基础差的幼儿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不, 在本学期对家长的半日开放活动中, 我就采用了吹动画和手指点画开展了美术活动“桃花”, 孩子们围着自己的纸上的墨水团兴致勃勃地向左吹、向右吹再向上吹……很快, 一些各不相同的桃花枝便跃然纸上, 再经过孩子们小指的几点, 一朵朵桃花也争相开放, 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赞叹。
二、肌理画为幼儿提供了创造美、表现美、抒发内心情感的机会
孩子绘画往往是觉得“好玩”, 实际上, 幼儿这种“好玩”是有一定的指向性的, 他们任意的一笔一画都体现了自己的想象, 反映了他们以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的认识, 并从中得到快乐的体验。
玻璃版转印画是肌理画的一种, 它是通过把浆湖涂在一块玻璃板上, 再根据构思把颜色涂在浆糊上, 也就是在玻璃板上作画, 画好后, 把白板纸放在玻璃板上, 运用压、拖、提等不同的手段处理, 最后把纸揭下来, 这样一幅妙趣横生的玻璃版转印画就制作好了。这种玻璃版转印画的肌理效果独具特色, 富有意境, 特别适合表现大自然景色, 如高山、林海、溪流、草原、雨雪等, 其效果宏观气势磅礴, 细看自然肌理丰富多彩, 具体和抽象巧妙地结合, 非一般画笔所能及。制作这种肌理画在构思画面方面的要求有所提高, 同时又对技巧有一定的要求。但是由于其作画材料、用具的特殊性以独特的艺术效果, 激发孩子们非常浓厚的兴趣。而且, 在作画过种中, 幼儿可以自由走动, 自由表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满足了幼儿好奇、好探索和自我表现的心理, 每次活动, 幼儿在玩中学, 学中玩, 他们涂涂抹抹、玩玩画画, 情绪高涨, 创作热情。到活动结束时, 幼儿常常感觉意犹未尽。
三、肌理画的教学形式灵活多样, 不拘一格, 有利于提高幼儿的绘画、手工技能和想象力
肌理画的教学形式有别于传统的临摹范画的形式, 因为肌理画制成的随意性和偶然性, 使每一次制作出来的画基本上没有相同之处, 因而就没有了临摹范画的必要和可能性。而教授制作技法的方式又灵活多变, 既可以让孩子先探索再教授, 也可开门见山地告诉幼儿制作技法, 还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尝试、探索、总结出好的制作方法, 可以说没有一个固定的形式。不同类别的肌理画, 甚至是同一类别的不同程度、要求, 也可以采取有所不同的教学方式, 就如制作拉线画的活动, 所谓拉线画, 也是肌理画的一种, 就拿一根蘸了颜色的绳子, 随意地在纸上摆出一些形状, 如羽毛形、花瓣形、圆形、不规则等, 然后折叠画纸, 覆盖住绳子, 用一只手按压有绳子的部位, 用另一只手稍用力把绳子拉出来, 打开纸, 画面就呈现出两个一样的肌理图案, 绳子的摆放形状稍一改变, 得出的图案又是你所估想不到的, 在制作拉线画时, 教师可以直接介绍制作技法, 也可以让幼儿自由尝试、探索、总结制作方法, 因而在每次活动中, 幼儿都是在充满兴趣的、愉快的情绪支配下进行, 并且表现出极大的探索热情, 每个孩子都为使自己的画与众不同而积极开动脑筋, 独立创造的气氛浓厚。
在美术活动中, 幼儿所进行的探索远比画出一幅作品的意义要大, 在传统的美术内容中增加、渗透肌理画教学活动, 能更好地启迪幼儿的想象, 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激发幼儿的探索潜能。
篇4:浅谈油画教学中的肌理效果与运用
关键词:肌理;材料;方法;创作
油画肌理是指油画的表面使用各种不同的工具或材料结合运用油画的技法,使画面呈现出凹凸的纹理效果,这种效果能够使画面达到作者所要表现的意象和意境。在油画中,肌理是一种重要的表现技法,具有独特的审美风格和美学价值。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绘画观念的更新,眼界的开阔以及新工具、新材料的运用,美术家们对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因此,油画的肌理效果越来越显示出独特的审美特性,在美术家的大量艺术实践中,这一绘画表现形式更彰显出艺术魅力。
油画的肌理使画面产生一种可触摸的艺术效果,它凸出于画面,显现出油画的震撼力和感染力,一般的平涂着色难以达到效果。通过画布的各种纹理、粗糙制作的底子、丰富的笔触变化、不同刀法的应用以及各种添加物的使用,结合油画色彩、明暗、造型等绘画技法的运用展现出画面语言的表现力。在油画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很多材料和方法来制作肌理效果,以达到我们的表现目的。在我们绘画的初期,结合我们对画面效果的设想,设计和规划好肌理效果的位置和材质的应用,通过对肌理材料的制作和方法的使用,显示出画面强有力的表现力。
一、制作油画肌理的常用材料
1.石灰粉。研磨成粉末状的石灰粉,可与油画颜料混合使用,用量不宜过多,否则影响画面的附着力。
2.大理石粉。类似于石灰粉,但材质硬且不易磨碎,也可与油画颜料混合使用,突出效果。
3.沙子。用水清洗后使用,与油画颜料混合使用。
4.赤铁粉。又名红粉,一种矿物质,与油画颜料充分调和使用,附着力强,但不宜过厚。
5.玻璃、锯末、杂草、泥土等其他物质,用于画面或与底料一并均匀使用,以突出表现效果。
二、制作油画肌理的简便方法
1.利用粉末状物质(石膏粉或立德粉)与白乳胶调和成膏状,用画笔或画刀在需要表现肌理的地方制作出笔痕或刀纹的肌理,也可用其他工具(如梳子、滚子等)制作出所需要的肌理效果。
2.将达玛或玛蒂树脂与松节油溶解后,再调和白色颜料,黏稠要适度,再用画笔或画刀在刮过胶的画布底子上制作出理想的肌理效果。要恰当掌握时间,因为时间太长涂料容易变硬,不易制作肌理。
3.用丙烯颜料或丙烯塑型膏在画布底子上制作肌理,因丙烯颜料干得快,丙烯塑型膏黏度好、附着力强、易于堆砌、方便快捷。如果在原有油画的底子上做肌理,就要先用砂纸打磨,这样可增强附着力。
4.作画时借用各种不同的笔触与刀法,运用颜色的薄厚稀稠变化,加以堆砌和丰富层次,制作出凹凸不平的粗糙效果。
5.利用常用材料与油画颜料的混合或与白乳胶调和,附着于画面,增强表现物质的肌理效果。
三、如何借用肌理来表现物象的质感
借用肌理作画,以求得视觉的满足是古典写实绘画常用的技法。现代派画家更注重肌理,甚至将布片、草根、树叶等实物直接贴于画面之上。
1.毛绒感。用小笔触有规律地点成一片或在铺好颜色的地方使用小笔杆、硬木棍等点出绒毛状。传统方法中有使用木屑、沙粒等物的。董希文先生在画《开国大典》中的地毯时,使用了小米做
肌理。
2.草丛的肌理。可以用小笔勾画。大面积的草地常采用干拖法,即用大笔蘸浓厚的颜色拖刷,颜色干后再拖,反复进行直到产生厚重的草地效果,可使用画刀、扇形笔等辅助工具。传统表现方法是用白颜料加快干油在底层上搓出草的肌理,干后罩色,为使色层丰富可再用小笔勾画。使用丙烯材料做肌理需要在表面喷胶后再着色。美国画家怀斯利用稍挤干的蘸满水彩色的粗糙画笔画枯草或毛皮的底层。
3.木纹的肌理。可借用刀具、钢丝球或铜丝刷等工具,制作出木质的纹理效果。著色可用深色反向铺色,使颜色深入纹理并渗到肌理的缝隙中,再用干得快的丙烯颜料或松节油,以刀刮、罩染的方法,反复制作以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
油画肌理是材料在运动中偶发和意控并沉积在画面的一种物质状态的体现,承载的是画家通过材料表述的风格语言、个性理念和情感。它扮演着沟通画家和读画者的信息通道,宣泄画家的个性理念、情感思想、风格语言的媒体介质角色。油画肌理作为油画的表现技法之一,以其独有的艺术表现力在油画绘画语言中展示着无限的魅力,它表现着画家的内心精神世界。油画肌理呈现的质感美是一种浑厚、强烈的凝重感,它展现出复加的笔触和刀痕纵横交错的色层美感。在我们油画教学中,只有理解和读懂油画的肌理效果,才能正确地把握油画肌理的制作方法,从而更好地在作品中运用,以达到作品要表现的效果。
莫奈曾夸张地说过:“好的油画只要闭上眼睛抚摸画布表面即能判断。”油画创作中塑造形象的重要艺术手段,是油画美的重要因素。
因此,油画的肌理效果不仅是画家艺术语言的表达,也是画家与欣赏者心灵间的交流方式。油画教学中渗透油画肌理教学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打开作画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段,通过理解油画肌理效果及运用材料和方法去设计自己的作品,有助于学生对形态的认识、理解、表现与再创造,有助于学生深刻地认识形式语言的意义与作用,使其形成意境与感观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力。
篇5:校本课程《材质肌理与美术教学》
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材质肌理与美术教学》校本课程的开发是美术教师的主要课题, 也是一个教师能力的具体体现。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 应遵循《上海市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 寻求可作为上海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学资源, 让美术校本课程在本土化中凸显个性, 在学科化中张扬个性。
●校本课程案例节选
1. 案例概述
案例以文字形式讲述材质肌理与美术教学研究, 呈现了具有科学性、人文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研究, 内容丰实、图文并茂, 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指导性。其在教学指导思想、思维方式、分析方法、信息技术和示范表演上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实到了实处。
2. 案例实施
《材质肌理与美术教学》课程给学生的美术创作与美术教学营造了较为自由宽松的教学环境。因此, 合理开发和利用材质资源, 拓展美术教学的空间, 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 还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在促进学生传承与发展本土文化上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多年来, 我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各种民间文化, 关注本地传统文化, 并组织学生对材质肌理展开研究, 同时整合美术课程内容, 进行了教学实践尝试。在课上我尝试各种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让学生以兴趣带动学习, 形成乐学好学的良好氛围。通过对大师作品的欣赏与分析, 运用多媒体课件观看如何制作趣味肌理, 并进行肌理现场表演等活动, 加深学生对综合性肌理的了解与认识, 从而激发学生大胆创作。
3. 案例效果
通过欣赏, 学生理解了肌理与人类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了解了肌理的主要类别;认识了肌理所具有的审美价值与社会价值;了解了肌理独特的形式语言与表现手法及其中的寓意。而知识的拓展, 自由创作方式的采用, 无形中促进了学生自觉地关注自己身边的各种肌理现象, 创作出更美的作品。
学生实例:
《夏天的味道》创作体会
张毅沁
通过学习我不仅学到了很多材质肌理的运用, 如生活中最不起眼的餐巾纸, 建筑工地上的黄沙, 枯萎的芦苇, 甚至是烟蒂等都能成为一种绘画元素。
马老师就是这样用他收集的“废弃物”告诉我们要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更重要的是让我拓宽了思路, 从原来禁锢的思想中解放出来了, 让我觉得不管是自己还是同学都可以有更多的可能, 更丰富的表现形式。
4. 反思
本案例探究是以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原则, 以促进学生自觉学习为目的, 让学生乐学好学, 学得实在, 学有所得。在《材质肌理与美术教学》中安排的一系列的实践活动, 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活动形式丰富多样,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次探究活动已超越了以往课堂上的“教”与“学”的模式, 在一定的信息技术教育的情景下,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 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变。
●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的深度融合
1.新思路和新方法
在完成课程目标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双赢模式, 将信息资源融入到美术校本课程使其得以丰富和拓展。例如, 微课的制作方法。我校是应用“录课宝”视频系统+手写板+麦克风来实现的, 我在电子白板和课件制作中, 主要采用的是学校信息技术的平台以及“录课宝”视频录制软件进行微课的录制。
2.新机制探究的分析和评价
新机制探究是建立在学生学习评价和反馈中, 促进美术教师的专业发展。我运用学校的毕博系统以及课堂教学使用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等多种教学手段, 使得美术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新机制的评价方法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及其对知识的需求而定, 只要教师认真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点、课程的侧重点、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整合, 评价方法可以采用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 整个评价体系充分体现出新机制的效果。
●校本课程的实施意义及教学效果
1.实施意义
校本课程注重实际情况和需要, 弥补了上海课程的不足, 能更好地完成上海课程的要求。它强调以人为本, 体现趣味性、实践性和探究性, 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增强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而且能给学生带来快乐、减轻压力。校本课程的实施也要求开发者注意学校实际, 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让学生有选择的机会, 使人人都能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个性化教育的目的会得到更好的实现。对于教师而言, 校本课程的开发意味着教育管理中一种权力的下放, 教师能够根据自己对学校和学生的了解, 开发出符合本校特色和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 使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
2.教学效果
篇6:上海的城市肌理
关于JR
作为一位著名的法国摄影师,他从事创作署名从来不用自己的真实姓名,因为他的许多作品是不合法的。他把很多煽动性的摄影作品放大成室外广告牌大小的海报,在晚上和朋友把它们贴在市区的公共建筑上。自2001年以来,从巴黎到耶路撒冷,至洛杉矶等城市,JR非法地在大街上展示许多巨型粘贴照片。很多见过他作品的人都把他看做是英雄一样的人物。他的重要作品有 《街头纪录集》和《228毫米——年轻一代肖像》。
关于城市肌理上海站的趣闻
篇7:感觉肌理教学课件
关键词:自然肌理,人文肌理,景观设计
1 城市肌理
“肌理”是指物体表面的纹理及组织构造, 肌理产生的核心是基本形式或元素的重复和它们之间的空间。重复是肌理的决定性因素, 当重复的可识别性占统治地位时, 肌理就出现了[1]。城市肌理主要分为自然肌理和人文肌理, 自然肌理是指由自然地貌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 具有自然性、多样性;而人文肌理是人类社会文化生活在三维空间中的一种物化反应, 具有明显的物质性和地域性。城市肌理和人文肌理均会受到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2 自然肌理的影响因素
1) 地形。地形地势是自然肌理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不同的地势特点, 一般可分为山地景观和平原景观, 其中山地景观地势变化较大, 容易形成多变、趣味的自然肌理空间;而平原景观由于地势平缓, 容易形成开阔、平远的自然肌理空间。在园林设计上可以结合自然地形的特殊性, 改变三维空间效果, 在重要的特殊地段进行人为的高度调整, 增加城市自然肌理的多样性和识别性。
2) 水文。城市水系对城市肌理的形成和演变具有重要的影响。“无水不成吴越, 无桥而不显水”。苏州地处江南水乡, 河道水网密布, 水道网与陆路网平行设置,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双棋盘格局”, 造就了苏州特殊的城市空间形态和水文肌理[2]。
3) 本土植物。在景观设计中, 以“乡土植物为主, 外来植物为辅”一直是城市绿化的重要准则。植物作为一种乡土的自然景观元素, 在城市景观营造中具有显著的作用, 本土植物由于对当地具有天然的适应性, 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 往往成为当地自然肌理的重要组成要素。
3 人文肌理的影响因素
1) 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 社会群体范畴的一种生活模式, 包括衣、食、住、行, 也包括当地的宗教信仰, 风土民情等。生活模式的不同会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 其往往会物化到城市的景观, 建筑等空间。
2) 建筑空间形态。人们日常居住使用的建筑作为城市中最基础的建筑类型, 是城市肌理的“底图背景”, 决定了一个城市的文化特征。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 居住建筑的空间形态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 在变化过程有共性也有特性, 城市的发展导致了社会人口高度密集, 建筑空间形态从传统低层横向延展转变为纵向高度发展的住宅模式。
3) 城市道路形态。城市道路是城市景观的空间骨骼, 其形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肌理的空间结构。如方格网道路是最常见的肌理形式, 这种路网方便城市的快速建造、土地划分, 适应城市的发展, 在世界各种文化类型及文明时期都被运用。
4 基于自然肌理和人文肌理的景观设计
4.1 利用自然环境
园林本身就是建设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当中, 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对营造城市景观具有重要的作用。园林中美的景象大部分是由自然环境及其气候条件所呈现出来的, 在景观设计中, 设计师可以通过借景达到强化园林景观空间的作用。另外, 园林建筑的选址, 朝向, 植物选择, 地形坡度等造园要素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3], 而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条件往往也成为场所设计的依据, 反映到园林的建设容易形成相应的地域特色。
4.2 营造场所精神
这里提到的场所精神 (Genius Loci) 中的“场所”指的是一种“场地感”的理念, 在现代建筑理论的背景下, 场所精神是具有深刻影响的地方, 但在当代的用法, 场所精神通常是指一个地区的独特的气氛, 或一个“精神的地方”[4]。场所精神是现代人们正在寻找的独特的精神和独特的氛围, 是当地驻留在本地区域, 根植于这片土地, 对其包含及可能包含的人文思想与情感的提取与注入, 是时间与空间、自然与历史结合在一起的, 饱含人们的思想、情感烙印的“心理化地图”。
对于一个城市的景观设计, 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了解当地环境所处的时代背景, 清楚了解它的历史背景, 文化背景, 建筑风格, 建筑科技的运用技术等, 尊重当地的场所文化精神, 需要明确城市的总体空间格局, 城市中的道路骨骼, 水文, 植物, 建筑群落等要素分布的肌理, 通过园林景观来将其整合, 重组, 调整。在要素的选择和处理上要符合当地的场所精神, 风土民情, 审美取向等等, 最大限度地保存原有的历史风貌, 不过多的改变环境本身独有的气质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景观不仅仅代表景观本身, 它承载了城市的记忆和历史, 需要最大限度的保护这座城市独有的归属感。
4.3 就地取材为主
风景园林的建设一直推崇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 本着就地取材的传统理念, 地方材料因为取于自然, 是对自然环境污染最少且适应性强的材料, 通常可再生利用, 可以节省加工费用和运输费用, 降低建设成本, 从而减少了对资源的浪费。在园林景观营造中, 尽量选择本土材料, 充分发挥本土材料的性能, 色泽、质地、形状等特征, 尽可能少的加工, 有利于营造地方特色, 形成地域性景观, 使人工建造的园林景观与周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4.4 选择适宜性技术
适宜性技术通常指的是基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 气候条件, 特定的社会科技水平下逐渐发展形成的传统性技术。具有普遍适用性、区域性、多样性。传统技术是劳动人民在改造环境中不断积累的智慧结晶, 对于传统文化景象的表现具有很大的地域优势。在园林技术不断更新的时代, 传统技术也逐渐走向现代化技术, 强调技术的“适宜性”有利于营造地域性景观, 延续传统文化, 园林技术应与园林及其环境中的自然因素, 文化因素相协调共同发展, 既保留传统技术的地域独特性, 又能结合新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和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马琰.规划视角下的城市肌理研究初探[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8.
[2]张川.基于地域文化的场所设计[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 2006.
[3]张彤.整体地区建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3.
篇8:徐晨阳?心象的肌理
“心象的肌理”中的“心象”意在“澄怀味像”关照心中景象;而“肌理”体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创作形式。
心象是就我的绘画内容而言。从东方艺术的范畴来看,心象是相对于意象的。一直以来,谈到中国的绘画艺术,总是会谈到意象绘画。主要指写意画、文人画,讲求逸笔草草。现在我们看中国的传统绘画,更多的是从意象绘画的角度来研究。而我觉得中国传统绘画里还存在另一条脉络,我把这条脉络称之为心象绘画。这个传统可以追溯至北宋甚至更早。以北宋山水画为例,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或者郭熙的《早春图》,他们的绘画与之后的山水画存在很大的差异。他们的作品看上去是很写实很具象的,但事实并非如此。画中所精心描绘的并非现实中的某座山峰,某个景观,而是胸中丘壑的呈现。虽然画面所呈现的似乎很具象,甚至有着超越现实的真实,但那是一种心象的风景。
就如同我现在的绘画一样,我要寻求的是心象的绘画表现。表面上的具象与写实并不是作品的重点,我只是在用画面中的形象来表达我内心的意念。
从世界艺术的范畴来看,心象绘画又与西方具象绘画有着本质的区别,如前所述,心象绘画尽管表面上看似乎非常的具象,却并非写生得来,也非现实的写照,而是外部世界投射于画家内心后,与主观意念融合后,绘画臆造的景象。是画家对自己内心物象的体味与表现,是构筑于意念和经验基础之上的。其视线是向内的,投射于心灵,是一种内观,东方艺术的特点在于对世界的观看方式上。而西方的具象是画家对于外部客观世界的观察与描绘,是一种理性的再现。
而对于这种心象的表现,我运用了一种独创的绘画方式。既区别于西方传统油画表现方法,又非水墨画的宣纸与墨,而是用油画及综合材料,在有肌理的画面上层层堆积,产生出一种色彩斑驳,色点、色块重叠交融、极其丰富的画面效果和肌理。堆积的疏与密、色彩的强烈或暧昧、厚与薄、丰富或单纯,都会因作画当时心念的移转而变化。因此,看似无规则的色斑,实是情绪和意念的堆积,如同心象之凝结。因为形成的是斑驳的色点,远看有晕染的感觉,像是岩画,又似中国水墨山水画中的皴法和层层的点染。
这种点点实际上非常接近我對大自然的那种感觉。对于自然,我最先的感觉是茂密的丛林,长满苔藓、杂草蔓延的地方,一些不知名的小芽从土里冒出来,一片一片的植物四处繁衍。这样的场景是自然生命的体现。包括那些远山,如果只是用色彩、用明暗、用色块去表现,总觉得与自己的感觉不贴切。因为实际上山上有着非常多的植物,层层叠叠的树木,点也好,线也好都是很接近自然的表现,与想要表现的对象是很贴切的。因此这种层层叠叠的点的技法又与我对自然生命的感受结合到了一起。我曾经在日本的筑波山脚下住过两年,住在一个带一圈院子的两层的小楼里,院内有十几颗各种树木和繁多的花草。草坪不大,却很精致,松树下巨大的黑色卧石上放一只盛水的小盅,那是让小鸟来喝水的。一条乡间水泥路经过院门前,路那边即是水田。我经常沿着小路在筑波山脚下散步。到处是高大的树木和茂密的灌木丛,树根盘根错节、枝叶郁郁葱葱,田埂上、树下路边有密密层层的细小植物。在那样的一种环境里,世界就是由层层堆积的点和穿插其间的线组成的。因此,画面所呈现的点与线,既是自己的表现需要,通过自己的方式,对油画既成技法的解构:又是我对外部世界真实感受的体现。(文章由新绎空间提供)
篇9:城市肌理对比研究
关键词:城市肌理,建筑,空间,形态
1 城市肌理概念及意义
1.1 概念
从形态构成来看, 城市肌理是一种抽象的城市形态, 是一种平面性的、概念性的形象概括。城市肌理这个抽象的概念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剖析, 其一可以理解为一个数字地面关系的城市密度, 相当于城市的图底关系。其二可以理解为一种组织形式, 建筑成为城市空间的各种元件, 并且构成一种空间组织结构。使得城市肌理这种城市形态具备组织规律性和规模性。
1.2 意义
城市肌理是城市面貌重要的反映, 既体现城市的真实生活, 又展示城市特有的风貌元素。城市肌理不仅是表象的空间组织及城市形态, 还具有更深的意义。一方面, 城市肌理体现着历史长河留下的痕迹, 如同图画记录般保留着历史的发展的结果, 展示着丰富的历史内涵、文化艺术的发展、人文的走向以及人们对城市空间的展望。因此。当对比两个城市的异同时可从宏观的城市肌理入手, 进而比较直观的历史、文化、建筑、艺术、经济、商业、旅游、制造业等;另一方面, 城市肌理也展现了每个社会各个时期的价值观和发展趋向以及对经济利益前景的追逐。
城市的物质形态是城市历史特点之一, 是千年的沉积历史的结果。城市肌理体现在时间的交替和历史的演变中。在城市更新过程中, 对待城市肌理有两种不同的态度——延续与突变, 当城市肌理以一种延续的态度出现, 在图底关系中便成为一种背景, 以一种谦虚的态度存在;当城市肌理以一种突变的态度出现, 在图底关系中便成了视觉的中心, 以一种傲慢的姿态凸显。
2 不同城市的城市肌理对比分析
米兰——乱中有序的城市肌理符合米兰快节奏的时尚之都的生活特点。米兰位于意大利的西北方。是意大利的第二大城市, 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 尤其是欧洲的南方。米兰以时尚、建筑和艺术闻名世界。西方罗马帝国的前首都, 伦巴第王国的首都, 公国米兰, 现在是世界上最国际化的城市之一。
罗马——城市不需要大马路, 但需尺度。罗马的大马路在城市肌理中和其他城市比较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肌理特征。
大阪——大阪的城市道路规划并不追求整齐划一, 而是根据地形地貌以及原有建筑的情况因地制宜, 能宽则宽, 能窄则窄, 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 避免大拆大建。大阪在土地稀缺遵循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规律整齐的城市肌理。
巴黎——大多为米字交叉路口, 错综复杂。利用轴线延伸城市肌理的形态和格局, 以这样的方法将历史轴线延长伸展并使其延续和升华, 使临近巴黎城外的区域形成了一个与城区内完全不同的风貌。城市格局的规划与设计体现了它独特的自然空间形态, 与此同时也营造了一个更适合人类生活的城市空间。
柏林—一柏林以城市沉淀历史记忆的方式设计城市肌理, 将人们的记忆封存在每一条道路之中, 用这样的方式展示自己。利用城市缝补的指导思想将城市肌理做整合和规划。柏林城市肌理一次又一次的变更和颠覆, 为了缝合分裂而带来的创伤而不断被改写。柏林文化是街道和广场的文化, 对城市空间的追求倾向于回到传统城市的空间品质。这种追求与柏林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密切相关, 柏林人的活动很大一部分在街道和广场发生, 这种历史一直延续下来, 必然要求提供相应的开放活动, 这也正是城市历史肌理得以延续的前提和原由。
纽约——纽约以着规律和规范化的思路去设计自己的城市肌理, 希望城市有序生长并且规范化的形成现在的格局并且走向未来。城市发展与其它事物的发展相似, 城市肌理也有一个从青少年到青年、中年的不同时期, 每时期发展的步骤都不一样。纽约的城市肌理是一个中年期的肌理。
北京——中国明代清代以后, 北京城市格局不断延伸发展, 以故宫为中心中轴对称不断向外扩张。自此也确立了北京城市肌理作为古都的皇城气派以及格局设计中威严正式的风格。现在的北京依然延续古代的风格风貌和基本格局, 城市肌理基本不变, 依旧是中轴对称的严谨布局。近代及建国之后, 为了改善北京的基本城市环境, 增强城市机能, 又发展出了以故宫为中心的多条城市环路和放射性道路来改善城市交通和环境。
西安——西安飞速发展和扩张, 西安城市的建设量比较以往时期都更加迅猛。西安的城市肌理也是历史的一个延续和发展, 在近几十年的改建和修建中也延续了明代和清代的城市肌理, 包括道路、建筑、院落、绿化、地表的延续。
芝加哥——芝加哥的城市肌理是方方正正、横平竖直的。到过芝加哥或者从芝加哥上空飞过的人会为其极为规则的城市布局感到惊讶。东西、南北约25英里范围内被像围棋盘一样以大约1/8英里为单位划出了数万个小方格。形成了芝加哥独特的规整方正的城市肌理。
特克斯——新疆伊犁的特克斯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唯一建筑规正、卦爻完整、规模最大的八卦城, 独特的八卦城市肌理布局真实呈现了八卦的玄机理律。
纳尔登——纳尔登的城市建筑具有西班牙建筑的特色, 尤其建筑结构非常典型。整个城市具有厚重坚实的城墙, 并以宽阔的护城河环绕, 组成了城市堡垒。这座城市是北荷兰库伊地区的一座城镇自治区, 纳尔登的城市肌理形成了由星状的要塞环绕的小镇, 是纳尔登成为六大星星城市之一。
帕尔玛诺瓦——帕尔玛诺瓦由于其不同寻常而又近乎完美的形状闻名于世, 其同心城堡式的设计被人们津津乐道, 星堡几何外形的城市肌理, 其工整的线条感成为很多人追逐的对象。帕尔玛诺瓦是由弗拉瑞特提出的理想城市。
3 结束语
城市肌理反映各自的历史、文化、以及被这种相应的肌理所引导的人们的生活状态。在城市更新过程中, 对待城市肌理有两种不同的态度——延续与突变。当城市肌理以一种延续的态度出现, 在图底关系中便成为一种背景, 以一种谦虚的态度存在。当城市肌理以一种突变的态度出现, 在图底关系中便成了视觉的中心, 以一种傲慢的姿态凸显。
参考文献
[1]商宇辰.基于传统城市肌理整合的建筑设计思路探析[D].山东建筑大学, 2015.
[2]陈硕.基于城市肌理的苏州古城区空间形态演变研究[D].苏州大学, 2015.
篇10:油画肌理的审美价值
油画肌理语言的表层美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在油画的表面具有很多的质感纹理,这些是肌理在油画中的运用。肌理是我们用油画技法和不同的材料在画面上所展示的效果,油画肌理的美感是通过刀具、笔触、材料的合理运用,借用各种用具使表层高低起伏、厚薄适宜的触觉感。在油画绘画中我们可以行使颜料的特性,随意发挥自己的才能优势,使油画表层呈现不同程度的纹理,让人在视觉上得以满足。运用底层色、基底材料、油和工具等的综合运用可以让表层的色层关系在通过最终的画面处理等多种技法的结合,呈现给人一个美的整体感觉。而且通过我们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无论在古典油画中还是现代油画中,它的表层都存在着不同的纹理,都具有一定的厚度。不同的时期肌理的表层都具有很大的视觉效果,让人想用手去抚摸和探究。
我在平时的绘画中,运用过许多肌理,自从认知它我才了解到我所谓的肌理只是追求表层的高低起伏,只是让表面出现纹理而已,这样表面是达不到美的。我们不能只一味的在表面制造纹理,我们要通过合理运用肌理让作品的表面呈现出不一样的美。肌理在油画创作中的价值是不可比拟的。在油画绘画中重视肌理的学习、运用,能够使油画作品带给人们视觉上很大的冲击。肌理加强油画作品的表现力,肌理的形象和样式的塑造有着不可忽视的关联。因此,油画肌理的表层美是需要我们把握好“度”的。
油画肌理语言的力度感美
在日常的绘画中,通过反复的绘画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不同的底子、不同纹理、笔触的不同、刀法的使用、涂抹等各种技巧的使用,我们可以看到肌理表面的变化是不同的,而且给人的感觉氛围也是不同的。肌理能够再现某些自然物理痕迹,将我们生活中的不同触觉转变为艺术的视觉特征。所以我们要不断地练习,运用所学的知识动手于实践,不断地练习我们的绘画技巧。
油画绘画中在我们在用笔时会留下一些不同的痕迹,这些肌理的痕迹有一种力的视觉美感,我们利用材料和工具能够绘画出体积的“量”感,这是其他的艺术不能够媲美的。油画绘画中我们运用笔或刀的堆积可以在我们的作品上看到强度不一样的肌理,它能够体现物体的不同力度、不同强度。其中运笔的留下的迹象,伴随着光感色感,能够使我们察觉到力的迹向,我们在欣赏作品时能够自觉的调动自己的知觉视觉去创造艺术,其中不同程度的肌理并不是我们算看到的原形。
我们在描绘每一部分形体结构时都要是紧凑有序的,我们要在肌理运用上要具有强大气势,用笔生涩却要具有很好的力度感。美与力是不可分割的,运动中的力感和动感散发着一种跳跃的意味。油画肌理的笔触有很强的表现力,外部形态具有很强的生气,油画肌理使作品有很强的美学价值。视觉艺术形式美的本质则是力度感,油画肌理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它给人美的享受。
油画肌理语言的色彩魅力
在油画作品的绘画中,不同的工具材料、刀法、底层色、笔触、油它们的运用,可以使画面表层有一种整体的效果。可以制作出我们所预想不到的色彩。在油画作品的欣赏中我们可以看到,运用不同的肌理都表现了画家在作画时敏锐的感受力、不一样的心理状态、开阔的想象力和非凡的表现技巧。它们不仅奇妙生动自然,而且也能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联想幻想,给人们独特的色彩美感享受。而且我们所看到不同的油画作品,画面的色彩是不一样的,笔触的抑扬顿挫可以使我们感觉到色彩的深沉,材料的粗糙圆润可以使我们感觉到色彩的沉稳与宁静。
我们的油画作品每一幅都源于自然,并且拥有独特的个性。它们不但可以开阔人们的视野,而且能够熏陶人的情操也涵养了人的神思,使现代人追求视觉色彩的冲击期望获得满足。
结语
不一样的油画肌理结构给人不同的感觉,所以不一样的肌理结构体现不同的目标。合理地运用肌理可以使油画作品更上一层楼。当代很多油画画家都合理地运用肌理所以出现了很多不错的作品。“艺术摹仿自然,并非抄袭,艺术不应只描述自然外貌的细节,而应表现出心灵,从自然中选择一些要素形成整体”。[7]所以我们在油画创作中肌理塑造并不是全然摹仿。现代油画的画家行使一些新的材料和用具创造了一些新的绘画语言和丰富的肌理,创就了我们意想不到的成效。
以上是我对油画肌理语言的审美价值的研究,对油画肌理语言认识需要艺术家长期的修养和实践。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交融的,对作品的欣赏是总体的。因此通过长时间的实践锻炼我们才能够提高我们在油画方面修养,我们要不断的去探索,去追求新的知识才能提高我们的修养内涵,才能获得更高的油画知识技巧。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相关文章:
肌理与表皮02-07
因油画肌理生成的迹象探究02-07
艺术肌理02-07
肌理涂料施工工艺02-07
室内肌理功能02-07
自然肌理对染织设计的美学启示02-07
艺术创作形式语言中肌理的应用02-07
肌理元素在油画作品中的运用探析02-07
“肌理”表现技法在当代工笔人物画中的应用02-07
油画语言中肌理的表现形态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