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全员育人理念的形势任务课程教育模式——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为例

关键词: 历史使命感 专门人才 高校 培养

1 形势任务课程教育模式改革的研究背景

高校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特殊场所, 肩负着培养大学生关心国际形势、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责任。新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则处在一个多层次、多要素、动态性的社会环境之中, 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8号、16号文件”都对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998年4月23日, 党中央研究通过了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新方案, 思想政治教育的八门课程中包括“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学校要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制定形势政策教育计划, 认真组织实施。”

形势任务课程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 其教学内容因时事政治的变更而具有核心内容相似、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的共性, 教学形式具有经常化、规范化、课程化的共性, 教学课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实践性、时效性、灵活性的共性, 但由于各高校的关注点与侧重点不同而各具特色。而笔者所在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德育教育方面有着深厚的基础, 作为学校形势任务课程改革试点单位, 为推进形势任务课程教育模式改革的研究建立了良好的平台。

2 实践全员育人理念的重大意义

2.1 实践全员育人理念, 是实践教育长效机制的有益尝试

引导探索全员育人新途径, 牢固树立“学校教育, 育人为本, 德智体美, 德育为先”的观念, 发扬高校德育工作的优良传统与深厚底蕴, 贯彻“全员育人”的理念, 不断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 强化育人主体、细化育人过程、优化育人环境, 构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科学体系和长效机制, 是实践教育长效机制的有益尝试。

2.2 实践全员育人理念, 是发挥教育作用的重要载体

努力探索全员育人的新途径, 发挥全社会的能动性, 让高校教育更好地与开放的社会环境结合, 可以提升高校的育人形象, 增强综合竞争力, 发挥高校育人的核心作用。同时, 由于全员育人领域的广泛性, 对其发掘得越深入, 其影响力越大。在对全员育人途经进行不断地探索的同时, 教育的施行者势必逐步壮大其工作队伍, 丰富教育资源, 加强战斗力和凝聚力, 提高核心竞争力, 同时成为发挥教育作用的重要载体。

2.3 实践全员育人理念, 是在秉承优良传统基础上,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要举措

家庭、学校和社会育人是高校教育育人的三个重要层面, 因此在全员育人理念指导下的教育历来都很重视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学校教育的核心作用、社会教育的拓展作用。坚持“全员教育”是时刻站在当前信息化、全球化社会背景下分析问题, 从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生活、就业等现实问题角度思考对策, 更涉及到了大学生形势任务课程教育面临的一些新领域。大学早已不是自我封闭的象牙塔, 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下, 引导探索全员育人新途径, 有利于形势任务课程教育在秉承优良传统基础上,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在形势任务课程教育改革过程中, 实践全员育人理念, 将把当代高校形势任务课程教育引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为高等学校推进人才培养工作和全面建设开创一个新的历史机遇。确立全员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的育人新理念, 可以使形势任务课程教育适应新时期大学生培养的需要, 适应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3 实践全员育人理念的形势任务课程教育模式的案例分析——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为例

3.1 拓展施教者参与面, 贯彻全员育人理念

在家庭育人、学校育人、社会育人的“全员育人”理念下, 在形势任务课程教育中充分重视三者的结合, 尤其重视校友这一学校育人和社会育人的重要资源, 鼓励参与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等多个环节。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形势任务课程教育实践中深化了全员育人方面的认识——家庭教育的延伸, 学生家长现身说法, 总结家庭教育的得失;学校教育的延伸, 教职员工全面参与, 多视角多层面强化学校德育工作;社会教育的延伸, 充分启动校友资源, 构建引导多元化培养的模式

仅以2006年9月至2007年9月为例, 学院不仅迎来境外来访学者举办讲座165场, 更主动邀请校友返校参加城市发展论坛、Holcim可持续建筑论坛、Archiprix全球建筑毕业设计大奖、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建筑遗产国际研讨会、第四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第四届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论坛、亚太建筑国际学术讨论会、绿链企业联盟、第四届长江三角洲建筑与规划研究生论坛等。

诸多知名校友的返校, 不仅使学院学术交流的气氛更为浓厚, 而且类似建设部规划司副司长孙安军校友以《解读〈城乡规划法〉, 畅谈职业生涯规划》为题的讲座, 在思想政治、专业素养、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都给全院师生带来了启发和思考。

在实践环节, 依托校友资源引导学生到社会课堂去了解我们所处的环境, 借校友之口去体味我们无法重新经历的过往, 感受我们正亲身经历着的历史和时代所赋予的发展机遇。用事实说明理论, 为全面准确地理解形势与政策的内容和内涵打下实践基础, 并促使学生认识的升华。

3.2 依托校友示范效应, 促进多元化培养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充分认识到理想主义教育对于形势任务课程教育的重要意义, 收录学院至今9607名本专科校友, 2282名硕士研究生校友, 588名博士研究生校友, 7480名非学历校友的资料积极发挥校友资源的优势, 依靠校友资源的示范效应, 引导学生多元化发展, 开拓全员育人的新途径。开展了大量的相关活动, 如:校友访谈录的编制、校友风采展的举办, 使得校友成就、成长经历、人生轨迹等予以彰显。

同时, 校友的多元化发展, 作为珍贵的社会经历教育, 也使同学们对自己的发展有了更广阔的思考。

例如国家建设部部长汪光焘校友, 副部长仇保兴校友, 建设部总规划师陈晓丽校友等以及国家及各省市主管城建方面的校友, 在管理岗位上功勋卓著;邹德慈院士、魏敦山院士、郑时龄院士、潘云鹤院士等学界鸿儒, 在专业领域中造诣非凡;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李晓江校友等、国务院参事王静霞等设计院领导, 在建设事业中硕果累累。

不仅如此,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潘云鹤校友 (中国工程院院士, 原浙江大学校长) 则从建筑学专业转而成为计算机方面的专家;建筑系校友朱逢博女士, 更是我国60年代歌坛上出现的一位富有才华的女高音歌唱家, 为芭蕾舞剧《白毛女》中喜儿一角的伴唱让大家记忆犹新;著名摄影艺术家, 建筑系校友王小慧女士, 同时也从事文学写作和电影创作, 她的肖像摄影专集《从眼睛到眼睛》在英、德、美同时出版, 2002年编入世界10位女摄影家作品合集。

结合这些校友事迹以及社会经历的讲座和报告更是座无虚席, 更能以极其生动的形式给学院师生更多的启迪和思考。

3.3 专业教师的人格魅力教育, 推进形势任务课程教育实效性

在建筑设计类的院校中, 专业课程的教师与学生更有着积蕴深远的“师徒关系”, 在专业课程言传身教的过程中, 非常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互动, 他们也往往受到学生的追捧和崇拜。换言之, 他们人格魅力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按照以往大多数学校对形势任务课程教学施教者的安排, 往往跳不出单一主体的框框, 即使试行专业教师的参与, 也没有长期化、规范化、制度化。基于全院育人理念在学校内部的深入, 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观念深入人心, 越来越多的专业教师对于形势任务课程教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作为大学生们在专业领域的“过来人”, 他们也非常乐意在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被聘为兼职的形势任务课程教学的施教者。

例如, 首届上海青年建筑师新秀奖得主章明老师的改革开放下的青年建筑师讲座强调了建筑师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使命感。他们通过专业课程教学和形势任务课程讲座等多种途径, 启发学生们在专业学习的同时充分重视自身德育学习的成果, 不少同学都在强调社会责任感的基调下, 以《怎样作一个合格的设计师》为题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深刻的职业生涯规划。

此外, 学院积极争取资源, 竭力打造优质完备的软硬件环境, 与地方政府、校外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合作, 建立了由专业教师指导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等十个学生创新实践基地, 极大地丰富了互动内容, 拓展了形势任务课程的教育空间。

4 结语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形势任务课程教育改革实践中, 对全员育人理念的认识拓宽了对校友资源、专业教师资源的理解, 发挥德育工作者核心作用, 有效整合资源优势, 促进在形势任务课程教育方面营造了更直观的机遇, 创造了更理想的氛围, 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为形势任务课程教育模式改革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要:本文从介绍形势任务课程模式改革的背景入手, 阐述在形势任务课程教育改革中实践全员育人理念的重大意义, 并结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对全员育人理念的认识, 提倡发挥德育工作者核心作用, 进一步加深对校友资源、专业教师资源的理解, 有效整合资源优势, 促进在形势任务课程教育模式的研究方面取得一定突破。

关键词:形势任务课程,全员育人

参考文献

[1] 白琦瑞.从“三进”中看高校公共理论课课程体系的演进[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高等教育版) , 2004 (4) :34.

[2] 单和盛, 蒋春生, 王莉萍.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1 (5) :68.

[3] 张根东, 王喜明, 侯智.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6 (3) :13.

[4] 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载解放日报, 2006 (第1版) .

[5]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2004年初颁布的16号文件.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高校社会实践育人 下一篇:全员育人导师制等十二项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