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种植_过度使用化肥的危害(通用3篇)
篇1:农业种植_过度使用化肥的危害
过度使用化肥的危害
化肥、农药作为农业生产的一大催化剂,在给农作物带来丰产的同时,也给农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看不见的土壤污染所生产出的农产品已摆上人们的餐桌:如“瓜不甜、菜不香、果无味、„有毒‟豇豆”等问题摆在了人们的面前,因此,解决土壤污染问题已势在必行。与水变黑、天变灰这样肉眼可见的污染相比,土壤污染有着一定的隐蔽性。正因为这样,土壤污染多年来被人们所忽视。
1. 引起土壤酸度变化。过磷酸钙、硫酸铵、氯化铵等都属生物酸性肥料,即植物吸收肥料中的养分离子后,土壤中氢离子增多,易造成土壤酸化。长期大量施用化肥,尤其在连续施用单一品种化肥时,在短期内即可出现这种情况。土壤酸化后会导致有毒物质的释放,或使有毒物质毒性增强,对生物体产生不良影响。土壤酸化还能溶解土壤中的一些营养物质,在降雨和灌溉的作用下,向下渗透补给地下水,使得营养成分流失,造成土壤贫瘠化,影响作物的生长。
2.导致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化肥使用过多,大量的NH4+、K+和土壤胶体吸附的Ca2+、Mg2+等阳离子发生交换,使土壤结构被破坏,导致土壤板结。大量施用化肥,用地不养地,造成土壤有机质下降,化肥无法补偿有机质的缺乏,进一步影响了土壤微生物的生存,不仅破坏了土壤肥力结构,而且还降低了肥效。
3.有害物质对土壤产生污染。制造化肥的矿物原料及化工原料中,含有多种重金属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害成分,它们随施肥过入农田土壤造成污染。发展有机农业,即生产绿色、有机、安全无公害的农产品。发展有机农业不仅可以保持土壤肥力,保护生态,而且避免了转基因、化工产品等污染源的使用导致的产地污染,最终生产出能够满足人们健康需求的食品
篇2:对过量使用化肥危害的思考
1 过量使用化肥的危害
过量使用化肥不仅使土壤肥力迅速下降, 严重影响作物品质, 而且污染物流失, 破坏了生态环境, 因化学物残留, 危害人体健康, 同时, 还进一步加剧了我国能源的短缺问题。
(1) 给农民带来严重的收入损失。据抽样调查, 我国80%的农户习惯凭传统经验施肥, 不考虑各种肥料特性, 盲目采用“以水冲肥”、“一炮轰”等简单的施肥方法。全国有1/3农户对作物过量施肥, 导致农民种地投入不断增加, 虽然粮食产量增加, 但增产不增收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有的地方由于长期过量使用化肥, 只增加成本不增加产量, 造成农产品品质低劣, 使农民收入增加缓慢甚至降低其收入。
(2) 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由于农田大量施用单元素化肥, 其养分不能被作物有效地吸收利用。氮、磷、钾等一些化学物质易被土壤固结, 使各种盐分在土壤中积累, 造成土壤养分失调, 部分地块的有害重金属含量和有害病菌量超标, 导致土壤性状恶化, 作物体内部分物质转化合成受阻, 使农产品品质降低。超量使用化肥使果蔬生长性状低劣, 并且容易腐烂, 不宜存放。
(3) 导致粮食和农产品安全受到威胁。过量使用化肥极易使庄稼倒伏, 而一旦出现倒伏, 就必然导致粮食减产, 威胁中国的粮食安全;过量使用化肥还容易发生病虫害。使用过量的氮肥, 会使庄稼抗病虫害能力减弱, 易遭病虫的侵染, 继而会增加防虫害的农药用量, 直接威胁食品的安全性。一旦食用受污染的农产品, 就会对人类身体造成严重威胁, 引发中毒及诱发其他病症。
(4) 加剧环境污染。过量使用化肥, 当肥料量超过土壤保持能力时, 就会迁移至周围的土壤中, 形成农业面源污染, 使河流、湖泊水体呈富营养化, 导致藻类滋生, 出现部分河流、湖泊的鱼虾发生死亡的现象。过量的化肥还会渗入20 m以内的浅层地下水中, 使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增加, 若长期饮用此类水源就会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1]。据统计, 中国每年因不合理施肥造成1 000多万t的氮素流失到农田之外, 直接经济损失达300亿元。
(5) 浪费大量紧缺资源。化肥成本之所以居高不下, 是因为生产原料紧缺。如氮肥主要以石油为原料, 现在则以煤和天然气为主, 这些都是我国紧缺的资源。而且每年化肥生产还要消耗大量高品质的磷矿石, 而磷矿石也已列入国土资源部2010年后的紧缺资源之列。有数据表明, 2004年我国化肥生产消耗约1亿t标准煤, 超过国家能源消耗比重5%;每年化肥生产消耗的高品位磷矿石超过1亿t;并消耗了我国72%的硫资源。目前, 我国每年生产和消费的化肥量超过4 500万t, 而全国氮肥利用率仅有30%左右。如果节约生产或合理使用化肥, 就会缓解我国能源紧缺的状况。
2 过量使用化肥的原因
过量使用化肥, 使蔬菜、水果的口感和品质变差, 而且在土壤和水体中还会残留有害物质。在很多地方, 即使增加化肥的投入量, 收成也不会提高。调查表明, 过量施肥可能与农技推广、受教育程度、化肥质量、自然灾害等有直接的联系。造成农民过量施肥的原因, 主要有以下方面:
(1) 科技推广工作不到位。农民种田需要科技指导, 就需要有农业科技人员来传播科技知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但农村的许多科技人员先后转行离开了农技推广一线, 继续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部分人员知识更新较慢, 仍存在“多施肥多收成”的老观念;另有一些农技推广工作者兼负农资任务, 因而忽视了实际的农业生产而注重农资销售, 无形中促使了化肥的过量施用。
(2) 农民的知识水平较低。传统的农业生产使农民一直深信“高投入高产出”的技术理念, 传统的生产观念在农民心中根深蒂固, 从而造成不合理的施用化肥现象。一方面, 因为各地的土壤肥力不同, 农民对适用的农药标准用量和使用时间不明;另一方面, 尽管国家经常开展土壤普查工作, 但普查数据多用于科研, 很少反馈给基层农民, 所以大部分农民不了解施用化肥量对土地肥力的影响, 只知道多施肥、多增产, 不可避免地出现超量施用化肥的问题。
(3) 氮肥行业补贴政策加剧了化肥的过量施用。出于粮食及补贴农业的考虑, 政府长期对化肥企业的生产、运输、税收等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扶持。有资料表明, 仅免收增殖税一项, 就相当于1 t尿素 (氮肥的主要品种) 获得56元左右的补贴收入, 再加上运价、电价、气价等的补贴政策, 尿素肥平均补贴160元/t左右。此外, 还有国家财政支农支出中与化肥有关的间接补贴, 这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农民无节制施用氮肥的状况, 国家的财政补贴也使得大量化肥企业得以生存。据调查, 全国生产合成氨的企业近1 000家, 平均生产规模为2万t, 而其中低于平均规模的小氮肥厂竟达800多家, 这些小氮肥厂大多技术水平低, 耗能大。目前, 全国氮肥产量已经严重过剩。有资料显示, 截至2008年底, 全国尿素年产已达5 900万t, 过剩900万t左右。对化肥企业的补贴及财政支农的间接补贴, 也对化肥的过量使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
(4) 化肥质量低、自然灾害等因素加剧了化肥的过量施用。
3 防止过量施用化肥的对策
随着现代农业科技的普及, 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过量施用化肥会造成农产品品质下降、土壤功能退化、环境污染加剧及紧缺能源利用率低等一系列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是加强全社会对过量使用化肥问题的关注[3], 分析导致化肥过量施用的原因, 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减少化肥的过量施用, 以生物肥和有机肥取而代之, 以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
(1) 提高对合理施用化肥的认识。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户要充分认识过量施用化肥的危害, 把合理施用化肥看成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通过合理施肥, 解决农业增产不增收、环境污染、作物品质下降、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网络和其他媒介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合理施用化肥的重要性[4], 让合理施用化肥的意识牢牢根植于广大农民的意识之中。
(2) 减少对氮肥行业的补贴。目前, 在化肥生产严重过剩的情况下, 必须改变氮肥生产和流通行业的大量财政补贴的现状。可在维持现有粮食产量水平的前提下, 在合理施用化肥的基础上, 设定减少氮肥施用量的总目标, 逐步增加减少的数量。同时, 可改变补贴方式的单一模式, 将更多补贴投入培训等其他工作。
(3) 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改变广大农户不合理的施肥方法, 向广大农民普及科学施肥的理念和技术。加强和完善配方施肥中的各项技术措施, 不断充实完善施肥参数, 如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土壤养分利用率、化肥利用率等。在原来检测土壤、植物营养需求的基础上, 新增水质、土壤有害物质、化肥农药污染等环境条件分析项目, 优化配方施肥技术。同时, 要增加有机肥在配方施肥中的比重, 加大对微肥和生物肥的利用, 协调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合理施肥, 既保证庄稼旺盛生长, 促使增强作物的抗病和防病能力, 提高产品产量和品质, 又节省能源, 保护环境, 同时减少农民负担[5]。
(4) 加强对乡土农业科技人才的培训。由于农民科技文化水平低, 要大力推广农业科技, 改变滥用化肥的问题, 则需要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开拓创新意识, 鼓励实干精神, 培养具有专业技术技能或经人事部门认定获得相关证书的科技人才, 并充分发挥他们在对农民进行科学指导中的作用。要改变传统的人才观, 提高乡土科技人员的人才地位, 并为他们创造必要的环境, 撤消农技推广人员兼负的农资任务, 而让其集中精力搞好农业科技的推广工作[6]。要加大对他们的技术培训力度和科技投入, 建立人才库和奖励制度, 开展农村职称评审, 为农业科技推广拔尖人才提供必要的农业实用技术和推广基地、实验基地。真正发挥农村科技推广人员在合理使用化肥等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
(5)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要提高农村组织化程度, 通过大力发展农村合作化组织, 使农户对农作物的种植、施肥、浇水、用药等管理按统一要求进行, 确保不滥用化肥和农药。要通过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充分利用沼气生产中的沼渣和沼液这些有机肥, 合理减少化肥的使用。而由于长期施用化肥导致的土壤功能退化和农田环境恶化问题, 生态农业初期将会出现风险大、产量低、转换期长等不利局面, 国家要出台相应的补贴政策以鼓励农民的生态农业实践, 使生态农业得以广泛地发展, 也让广大农民从中得到实惠。
总之, 要采取多种措施, 多管齐下, 迅速改变我国过量施用化肥的现状, 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陆振华.过量氮肥致多重“负效应”[N/OL].二十一世纪报道.2010-01-15 (8) [2010-07-02].http:∥epaper.21cbh.com/html/2010-01-15/content-113750.htm.
[2]杨乃芬.氮肥泛滥之痛:增广的代价[N/OL]第一财经日报, 2010-04-06 (6) [2010-01-02].http:∥ducj.ynet.com/article.jsp-oid=64682983.
[3]王志勇, 郑惠玲.试论提高化肥利用率的技术途径[J].河南农业科学, 2001 (5) :25-26.
[4]过量施用化肥危害不容忽视[J].地理教学, 2006 (4) :46-47.
[5]刘华.过量施用化肥对环境的污染有其防治措施探讨[J].甘肃农业, 2005 (11) :35.
篇3:设施园艺过度种植的危害及其对策
一、设施园艺过度种植的危害表现
1. 过度种植引发生态危害 根据国际食品政策研究所和世界资源研究所提供的报告,全球范围农业种植密度的不断增加,正在破坏土质、浪费水资源、蚕食森林和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2. 过度种植影响水的利用 就一个区域而言,过度发展种植业,使得灌溉用水增加,因此需要引用周边水资源以及地下水资源,这样就会让注入周边河湖的水量减少,导致河湖水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减弱;过度发展种植业,也需要使用大量化肥,还会造成对周边河湖的水体污染,影响人畜的饮水。
3. 过度种植破坏植物的持续生产 首先,过度密集种植不利于植物根系的延伸。一方面,单一种植消耗了土壤营养,需要追肥补充和通过作物轮作来维持营养成分平衡;另一方面,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也会产生竞争作用,不利于良好生长。其次,植物密集种植不利于光合作用。在过密的植物种植区域,单位叶面阳光利用率低,这不是由于植物自身叶片中叶绿体含量的限制作用,而是由于照射在植物叶面上的阳光减少,导致植物自身的光合作用不充足,无法产生ATP,进而影响植物的呼吸作用。
4. 过度种植某一品种造成生态危机 过度种植某一品种,会破坏生物种群多样性和物种平衡,如导致某种病虫害的突然发生和大面积流行等。
5. 过度种植会对市场供给和消费信心形成冲击 如某一蔬菜产品行情大落、市场滞销,种植户就会受到很大的经济损失甚至血本无归。
二、设施园艺过度种植的危害识别
1. 土壤结构损害严重 具体表现为土壤板结和酸化,土壤微生物环境恶变,土壤根结线虫持续发生且无法根治。
2. 土传病虫害日趋严重 主要表现为常见炭疽病、猝倒病、枯萎病、菌核病、灰霉病等多发,且久治不见好转。
3. 自毒反应、营养失衡和缺素症日益显现 在沿海地区缺硼、缺锌、缺钙更为常见。
三、设施园艺过度种植危害的对策
1. 优化种植布局 ①高效优化复种指数,根据土地质量和可支配资源合理安排种植计划,确定中长期复种指数轮作模式;结合市场需求调整短期种植方案,采取土壤环境修复措施并及时推进到位。②注意轮作换茬,根据蔬菜根系及肥料消耗特点合理安排轮作和休耕,在种植期做到适期精细播栽、科学运筹肥水和清洁田园。
2. 优化品种布局 注重选用株形紧凑、生育期短、高产高光效的瓜菜良种。
3. 改进栽培设施 ①增进环境调控效率。普及有机无机复合基质代土栽培,改进设施消毒措施,提高对土传病虫害防控效果和水光温等要素的利用效率。②优化肥水运筹水平。采用电脑联动,按需实施适时配方施肥和肥水一体化栽培。
4. 推进种植思维更新 ①促成农民和农业科技工作者对农业资源开发局限性的认知,让广大种植者认同土地等资源的利用应当是有度的,即复种指数应当与资源可开发水平相适应,与土地的供肥水平、水资源利用水平和生物物种平衡水平相适应。②帮助农民树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通过法律和政策引导,让农民及农业经营者明白依法务农增收增利,无序开发害人害己。③推进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完善。采取积极措施来促进中低产田改造,将对耕地质量保护提升到与耕地面积规模保护同等重要的位置,实行农业生产水平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
*资助项目:江苏省富民强县项目苏北专项“蔬菜连作障碍治理新技术及高效立体种植新模式示范” SBN201210032项目
相关文章:
农药使用通知02-11
市劳服管理局工作总结02-11
化肥农药02-11
农药化肥营销策划02-11
农药的正确使用方法02-11
关于农药使用的农业保护论文02-11
5月12号护士节演讲稿02-11
农药销售和化肥销售02-11
安全使用农药宣传标语02-11
农药安全使用分析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