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平移教学反思

关键词: 平移 竖直 感知 图形

图形的平移教学反思(精选6篇)

篇1:图形的平移教学反思

《图形的平移》教后反思:学生在已有的平移图形的基础上已经知道了平移一个图形时要抓住一些关键的点,通过数的`方式先平移点,然后把平移的点连接。利用知识的迁移,学生马上学会了新知。与此同时,利用学生已学的八个方位的知识,我让学生联系说说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并说说为什么不直接移,需要分两步来完成,加深学生头脑中的移动印象。我认为在操作练习中,要注重教会学生数格子的方法,培养学生孩子们仔细作业的好习惯。

《图形的旋转》这一课,今天我们在多媒体教室上了这一课,利用课件,把旋转的过程充分展示,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就需要孩子的空间想象了,三角形的旋转还好,但是我发现很多孩子在《补充练习》的第3题,把旋转后的梯形画下来,极大多数同学都是错的。同意汤小“一根木头”的话,相信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后,学生会理解的。

篇2:图形的平移教学反思

平移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运动,是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根据教材的编排,我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学生紧密联系生活经验,感受生活世界与数学世界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生会用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

2.学生通过操作体验经历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学生用比较的方法找平移的特点。

同时教学中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并突破这节课的重、难点,对教学作如下设计: 1.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突显学生的主体性。

在探究平移的性质时,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看一看、数一数)发现平移的性质,接着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例1。通过这样的设计,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他们的发展需求,让全体学生“动”起来,做到人人参与,较好地体现了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理念。

2.贯彻美育,让学生感受数学之美。

上课开始,借助课件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美丽的平移图案,在学生欣赏到美的同时,发现有关图形平移的数学知识。接着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平移现象,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的平移美。在学生充分感知了平移图形、掌握了平移的性质之后,设计“利用平移变换设计美丽的图案”的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及所掌握的知识,动手设计图案,在创造美的过程中体验平移图形的美,享受学习的快乐

3.本节课的设计注重让学生判断举例,让学生在思考中感悟,同时整堂课的设计注重在练习中拓展,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突出变化,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

篇3:图形的平移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三年级时学生第一次学习了“图形的平移”, 是将一个图形平移到同一水平线或竖直线, 用一次平移就能解决, 而本课所学的图形的平移是将一个图形平移到不在同一水平线和竖直线上, 这时用一次平移 (斜着平移) 虽然可以, 但看不清楚, 难以操作, 故需要经过水平和竖直两次平移。在课堂教学中, 应让学生经历这样的知识生长过程, 使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两次平移的必要性。本课教学着重让学生利用已有的对平移的认识和经验, 尝试在方格纸上把一个简单图形平移到指定位置, 启发学生将图形沿水平和竖直方向分别平移一次。

基于以上认识, 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结合实际教学情境, 经历由“一次平移”走向“两次平移”的知识自然生长过程。

2.使学生通过实物操作以及同伴之间的合作交流, 逐步学会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沿水平或竖直方向连续平移两次。

3.让学生在认识平移的过程中, 产生对图形与变换的兴趣。

【案例实录】

一、谈话导课

师:2011年日本发生了9级大地震, 老师今天带来了一条有关那次日本地震方面的报道, 我们一起来看看。 (课件播放视频:关于日本地震造成其东北海岸线向东平移3.6米的报道)

出示日本地图。 (用箭头标注了东北板块向东平移了3.6米)

师:平移是生活中物体运动的一种方式, 通过平移可以使地球板块发生位移。这么有用的知识, 同学们想不想进一步学习?今天我们就进一步深入学习图形的平移 (板书) 。

思考:通过联系现实生活中有关平移的现象, 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为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对新知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师:其实我们三年级时就已经学习过图形的平移, 我们知道了图形的平移就是图形上所有的点沿着平行的方向等距离移动。平移有两个要素:一是方向, 二是距离 (板书) 。课件出示例题:

师:课前, 老师给你们发了亭子图片和格子纸 (展台出示) , 请你们先动手移一移, 然后将自己移动的方法和旁边的同学说一说。

(学生动手操作、交流。)

师:有谁愿意把你的方法给我们演示、介绍一下?

(生1自行带了把直尺, 将直尺边对着移动前与移动后两个亭子图下方正方形左下角的点, 然后将亭子图沿着直尺边平移。)

师:同学们能看懂他的方法吗?他是怎么平移的?

生:将直尺边对齐两个点, 然后沿着直尺边平移。

师:他平移的方向是怎样的?

生:斜着平移的。 (板书)

师:还有不同的平移方法吗?

(生2先将亭子图横着平移, 然后竖着平移。)

师:你刚才将亭子图先是向右水平平移, 然后向下竖直平移的。 (板书:水平→竖直) 那么, 你每次平移的

距离是怎么确定的呢?

生2:我先将亭子图向右平移6格 (边移动亭子图边数) , 然后向下平移4格。

师:每次平移的距离是怎样确定的? (数格子数)

生2:我还有一种平移方法, 我可以将亭子图先向下平移, 然后再向右平移。

师:也就是先向下竖直平移, 再向右水平平移。 (板书:竖直→水平) 那每次平移的距离又是怎样确定的?

生2:向下平移了6格, 向右平移了4格。 (一边平移一边数格子数。)

师:他仍然是通过数格子知道的。同学们还记得第一位同学是怎样平移的吗?谁能再演示一下他的平移方法?

思考:两种基本的平移方法引出之后, 我就想让学生感受第一位同学提出的斜着平移的方法的缺陷, 进而让学生能自然地接受把一个图形平移到不在同一水平线和竖直线上时用两次平移的方法更易操作。

生3带着一把直尺上来演示 (我当时真希望他不带直尺上来) , 整个过程几乎和第一位同学一样, 只是平移亭子图时有些不稳。

师:同学们对这样斜着平移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4:有时会高一些, 有时会低一些。

师:你的意思是平移的时候会不稳定, 是吗?

生4:是的。

师:还有其他意见吗?

(学生沉默)

师:这两位同学都是借助直尺来平移的, 这是为什么呢?

生5:用直尺可以连接那两个点。 (移动前与移动后两个亭子图下方正方形左下角的点)

师:如果不借助直尺, 会怎样?

(学生又沉默)

师:不借助直尺, 移动亭子图不仅可能不稳定, 而且还不一定能移动到指定位置。 (变化移动的角度进行演示) 这也就意味着斜着平移, 除了要考虑方向, 还要考虑什么?

(学生在底下嘀咕, 有的说要考虑点, 还有的说要考虑稳定……老师最后引导说还要考虑角度。)

思考:通过分析斜着平移的方法, 让学生感受一次平移解决这类问题不合适, 产生冲突, 进而产生需要先向下平移再向右平移或者先向右平移再向下平移。

师:前面提到的那两种基本的平移方法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是平移了10格。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第一次平移了6格, 第二次平移了4格, 加起来是10格。

师:你的意思是两种平移的总格子数相加正好都是10?

生:是的。

师:这两种平移的方法都是通过了几次平移?

生:两次。

师:你们能从这两种平移方法中任选一种将平移的过程在方格纸上画出来吗?试试看。

(学生独立操作)

师:请你说说是怎样平移6格的?

生6:我找到这个点 (亭子图中三角形上方的点) , 然后将它向右平移6格 (手指指着格子纸数6格) , 画出图形, 然后再将这个点向下平移4格, 画出图形。

师:他是选择亭子图中的一个点, 然后先将其平移6格, 根据点的位置画出图形, 再将这个点平移4格, 最后画出图形。

……

【案例反思】

一、因为需要, 所以教

本节课的重点是将图形按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到指定位置。备课时, 我一直在思考学生三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利用一次平移将一个图形移到指定位置 (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 , 现在让学生利用两次平移来将一个图形移到指定位置, 这是为什么?学生会不会产生疑惑?这儿是不是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这种两次平移的方法?我想, 学习的需要是因为本节课是将一个图形平移到不在同一水平或竖直方向的位置, 这点有别于之前三年级所学的内容。但是学生对此的认识, 绝不能通过教师的简单告知, 而需要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感悟。基于这样的认识, 我在教学预设中就努力让学生感受到将斜着平移方法的不足, 继而产生冲突, 产生对两次平移的需求。

二、发挥板书思维导图的价值

篇4:图形的平移教学反思

下面以探索图形的对称、平移和旋转为例,具体谈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如何进行良好地互动,让学生高效地学习。

一、轴对称图形的教学

数学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需要抓好概念教学。

首先,教给学生概念:在平面内,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让他们对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接着,教师需要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从具体的例子中巩固学生对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认识。我们可以采用直接举例的方式,也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进行。

提问:中国讲究对称美,生活中有许多的对称物品,在同学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对称图形呢?可以找出这些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吗?

在学生了解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前提下,教师把重点放在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上。根据课本第62页的内容,让学生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并画出它的对称轴,我们可以就此拓展,用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开展一个短暂的操作活动,鼓励学生找出多种折叠方法,直至他们画出图形的全部对称轴,注意对称轴一般都是一条直线。活动结束后可以出一些例题巩固。

例1 在以下四个图形中,对称轴条数最多的一个图形是( ).

A.正方形 B.等边三角形 C.圆 D.等腰梯形

解析:选项A,正方形沿两组对边的中线以及其对角线对折,对折后的两部分能完全重合,则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两组对边的中线以及其对角线就是其对称轴,故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

选项B,等边三角形沿三条边的中线对折,对折后的两部分都能完全重合,则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三条边的中线就是其对称轴,故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

选项C,圆沿过圆心的直线对折,对折后的两部分能完全重合,则圆是轴对称图形,圆的直径就是其对称轴,故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选项D,等腰梯形沿上底和下底中点的连线所在的直线对折,对折后的两部分都能完全重合,则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上底和下底中点的连线所在的直线就是其对称轴,故等腰梯形有1条对称轴。故选C.

二、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的教学

对称是这一课中最基本也是较为简单的内容。在领略图形的静态美——对称后,接下来我们就要欣赏图形的动态美——平移和旋转。

平移是指在同一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整体按照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旋转简单来说就是围绕着一点作圆周运动。我们还是从动手操作开始,根据教科书第64页的内容,让学生将一个图形从方格纸上移到指定的位置,从简单的上、下、左、右,到斜上、斜下,提供他们自主思考的机会,了解平移的本质,并让他们找出平移的特点,比如平移后图形的大小和形状不变、对应点连接成的直线平行且相等,等等。

数学的学习需要学生主动,教师只要稍加提示就好,当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后作总结,要积极鼓励他们去思考。

如果说平移是物体的位置变化,旋转就是物体绕一个轴转动。相比较而言,旋转是较难理解的内容。学习旋转时可以从实际出发,电风扇、旋转木马、转动的陀螺都是旋转。通过实例来讲解,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在学生心中旋转是什么样的呢?可以画一个图形,让学生画出它绕一个点顺时针转90度后的样子,研究它旋转后有什么变化,进一步解读旋转的概念,在脑海中形成具体的印象。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的教学主要还是要与实际相结合,用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图形来刺激他们的感官,鼓励学生多观察、多实践,在探索和成功中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使之自主学习。

例2 下图中,图形C可以看成是图形B绕点( ),顺时针旋转270度,又向( )平移2格得到的。

A.F、左 B.F、右

C.G、左 D.G、右

分析:本题用到了旋转和平移的性质,对学生的要求比上一题要高。主要还是抓住图形旋转的特性,把握: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接的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旋转前后图形全等。本题主要是找旋转中心,根据旋转的特性很容易解决。选A.

在领略图形的美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对称、平移和旋转。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巩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使课堂活跃起来。

篇5:《图形的平移》教学反思

在教学图形的平移的时候,我主要从以下三点进行了反思:

1、注意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学习抽象的几何概念时,需要借助形象直观的支持,为此,在新课伊始,利用学生熟悉的喜羊羊、美羊羊来复习旧知,学生的兴趣盎然。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大量形象、直观的课件,新课的引入、生活中平移现象的举例及平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都使用了多媒体手段,化静态知识为动态呈现,巧妙实现教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2、借助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在教学怎样才能把三角形平移到指定的位置?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三角形图和格子纸,先动手移一移,再小组讨论设计出平移方案时,这里我非常重视学生的操作,给了充足的时间给学生,让学生按照“想一想、做一做、在想一想”的过程进行研究,在进行自由操作,小组交流活动,我并进行随堂观察指导有困难的学生,最后听学生自己小结的时候,注意了学生用语言来表达时的完整性,及时纠正错误的说法。经过了反复的练习,学生用语言表达完整了很多。

3、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时,要准确把握本节课教学目标,学生应理解什么,掌握什么,学会什么,教师要心中有数。三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结合实例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做平移运动。四年级时,要学会判断图形在方格纸上沿竖直和水平方向两次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格数。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先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再沿竖直或水平方向平移。只有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进行了准确的把握,才会使自己的教学策略易于学生接受、理解

篇6:《图形的平移》的教学反思

对于本节课的反思如下:

一:联系生活,感悟数学的存在与价值

《新课标》指,数学课程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始,让学生观赏上海音乐厅的平移工程的新闻,感受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感知平移。紧接着出示更多的生活中常见的平移与旋转现象,让学生感知,并能进行分类起个合适的名字。发展学生的能力,辨别平移与旋转,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感知数学知识存在我们的生活中。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新课标》指出,学生应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讲理观察,思考,猜测,验证等活动。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亲身当一回工程师,讲我们的音乐厅进行平移,让学生在活动中确定平移时需注意平移的方向要看箭头,平移时应该先找对应点或是对应线,再进行数格子。

三:联系巩固,应用拓展

要让学生学以致用,就要通过练习来完成。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图形的平移,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并让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的第5小题。

四:不足之处:

1.教学时忽略了个别学生,没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还缺乏指导。在学生活动时应该多到学生中间去,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要做出及时的指导,真正的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93图形的平移说课 下一篇:二年级平移和旋转